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疫情诗词七律(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抗疫情诗词七律4篇
【篇一】抗疫情诗词七律
七律·奉和情系诗词
七律·奉和情系诗词觑窥荷怒柳绦长,满月斜临抚碧塘。今夜煦风千叶浪,早时疏雨万花香。波粼翠绿迷曦漫,涟托娇红夺皎光。携得浊醪偎美侍,惊珠偷采忘凄凉。附:情系诗词原玉七律·荷塘月色诗/情系诗词痴爱江南夏日长,芙蓉出水醉池塘。凌波微步千重影,浮翠摇红十里香。鱼摆金鳞迷月色,柳垂丝锦透风光。狂挥瘦笔生寒气,化作青莲好乘凉!
【篇二】抗疫情诗词七律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我能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能理解诗歌大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
教学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红领巾的含义吗?是呀,它是国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的鲜血,而新中国的建立就是无数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也可以说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它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那就是《七律长征》。
2.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请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咱们了解了七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
3.同学们预习的真全面,老师课下也搜集了关于长征的资料(出示课件)
整体感知
(一)读:读出问题,理解诗意
1.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师简单介绍:七律即七言律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hàn)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2这首诗的作者是?(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同学们预习的真仔细,老师现在要来检查下同学们字词预习的情况,敢不敢接受挑战?(敢)
出示词语课件 逶迤 磅礴 岷山 腾细浪 走泥丸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标准啊!
在这些字当中,要注意下:“岷”这个字,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这个字,边写边说出它的笔画名称好吗?
岷:竖,竖折,竖,横折,横,竖提,横,斜钩。
3.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同时注意节奏,大屏幕上已经标出来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字音,节奏分明。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标出来。
4.同学们读得真流畅,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那么,在你读得过程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呢?先查阅资料,同桌或临近同学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我们集体讨论。
(1)学生质疑问难(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 师生交流:等闲 逶迤 磅礴 岷山 三军 等词语的意思。
好,同学们读书真投入,老师已经把同学们不理解的词语出示在大屏幕上了。
读:读懂内容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待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当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能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同学们理解的可真透彻啊,可是老师还有个问题,对于颈联的“寒”与“暖”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又来到金沙江畔,大渡河边。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途中的两次着名战役。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通过短片了解故事背景。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学生观看后谈感受。金沙江突围,红军凭借的是智慧。飞夺泸定桥,红军凭借的是什么?指名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传递的是什么? 从“寒”又能 体会到什么?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一暖一寒的对比,你有什么体会?或者说,你觉得我们的红军队伍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三)读,读出感情。
1.我们除了读懂诗的内容,还要读出感情。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在诗歌史上永远璀璨。有人将它谱作了一首歌。请听歌曲。
听完后再谈感受。歌气度恢弘,气势磅礴。诗也如此。
试着读一读。
2.要将这首诗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注意诗的节奏。老师朗诵,学生评价。
学生展示读。
(四)读:读出内涵
读了这些诗,你觉得长征精神是什么?你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五:结束语
八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中国历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我深深感觉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同学们每当看到胸前的红领巾就想起长征精神!送大家两句话: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
【篇三】抗疫情诗词七律
为你推荐的诗词:
诗词鉴赏 | 诗句欣赏 | 诗海拾贝手抄报
这首诗以极雄浑的革命气魄,写出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伟大战斗历程,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迭,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15、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6、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一】
这首诗以极雄浑的革命气魄,写出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伟大战斗历程,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越过万水千山是平平常常的事。诗人高度概括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开篇树起了红军的英雄形象。“万水千山”是长征途中一切困难的高度浓缩: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分裂主义的干扰破坏,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等闲视之。“等闲”描述了红军蔑视敌人、克服困难、勇子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显示了红军的豪情壮志。这两句诗揭示了主题,为下面几个典型的长征事例作好了铺垫。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红军看来,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脚下,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团。紧承首联,用五岭、乌蒙代表“千山”。这两句诗通过写山来突出红军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实是写人。用“逶迤”修饰“五岭”,用“磅礴”修饰“乌蒙”,说明山的高峻、雄伟,突出远征之“难”;
接着是“腾细浪”、“走泥丸”,一个“腾”字,一个“走”字,展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风貌,“细浪”、“泥丸”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宏伟气魄。诗人在这里采用了反向的比拟手法,一方面,五岭、乌蒙这些大山的确是逶迤磅礴,但另一方面,在红军眼中,这些大山只不过是跳动的细浪、滚动的泥丸,如此的渺小,这强烈的反差对比,烘托了红军天下无敌的高大形象,讴歌了一种时代精神,一种民族精神。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汹涌的波浪激打着悬崖陡壁,热气逼人,大渡河的铁索桥腾空高悬,左右晃动,令人不寒而栗。这里用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战例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金沙江和大渡河代表首联中的“万水”。一个“暖”字不但写出了金沙江当时的气候条件,更表达了红军渡江后的胜利豪情和欢腾喜悦的景象。“大渡桥横铁索寒”则集中反映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大渡桥横”写出了泸定桥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形势,一个“寒”字,既真实地反映了铁桥高悬于湍急的大江之上惊险万分的气势,又反映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想到石达开当年在大渡河全军覆灭的厄运,怎能不令人胆寒!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红军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气壮山河的革命豪情令人惊叹,我们仿佛又听见大渡河翻滚的波涛声,仿佛又看见红军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着铁索前进的壮举。这两句诗是在写景,但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满含了诗人对英雄红军所向披靡的自豪和赞誉。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英雄的红军特别喜爱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喜笑颜开,充满了胜利的欢欣。结尾这两句诗写了长征的最后历程,表现了红军振奋的精神和诗人畅快的心境,以欢笑作结。“更喜”和“尽开颜”同“不怕”、“等闲”首尾呼应,描写了红军对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突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岷山千里雪”表现了深远的意蕴,岷山雪景的高洁、明净难道不正是英雄红军不朽形象的真实写照吗!抗日的新高潮即将到来,红军群情振奋,准备迎接新的更为艰巨的战斗任务,此时的岷山,是革命的一个新起点,象征着无限光明的革命前景。以此结束全诗,寓意深刻,振奋人心。
这首七律采用史诗般的笔法,于轻快流畅的节奏中叙写了红军一年来历经的艰险征途,将胜利的喜悦之情和自豪感寄寓在轻松的叙事之中。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结合全诗定下了豪放、激越的基调。接下来行云流水般地叙述了红军在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长征途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英雄业绩,表现出诗人其乐无穷的博大胸襟,同时也是对首联的注释。全诗大气磅礴,叙事流畅、轻快,而诗人强烈的感情则跳动在“不怕”、“只等闲”、“更喜”、“尽开颜”等字里行间。
本诗中颔联和颈联既用了反衬手法,又是十分工整的对偶句。“细浪”反衬“五岭逶迤”,“泥丸”反衬“乌蒙磅礴”,“更喜”反衬“岷山千里雪”,都是表达险途如坦途的意思。这种反衬手法更加突出了红军将士乐观、勇敢的非凡品质。同时,颔联和颈联又对仗工整。颔联中“五岭”对“乌蒙”,都是山名,即名词,“逶迤”对“磅礴”,都是形容词,“腾细浪”对“走泥丸”,都是动宾词组。此联写红军将士面对高山险境等闲视之的态度。颈联中“金沙”对“大渡”,都是河名,即名词,“水拍”对“桥横”,都是主谓词组,“云崖暖”对“铁索寒”,也是主谓词组,且“暖”对“寒”,意义相反,词性相同,均是形容词,十分工整。此联既写景,又言情。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说“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表明诗人严肃的创作态度,而这首七律正是诗人精心创作的杰作,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在诗的意境、气势上都堪称典范。
赏析【二】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赏析【三】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
“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
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
而在该词
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
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
“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其他优秀文章:
含有哲理的优美散文
优美伤感的爱情散文
毛译东最好的十首诗词
说明文写作技巧
英语写作技巧
【篇四】抗疫情诗词七律
《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诗词鉴赏
这首诗以极雄浑的革命气魄,写出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伟大战斗历程,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迭,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15、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6、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一】
这首诗以极雄浑的革命气魄,写出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伟大战斗历程,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越过万水千山是平平常常的事。诗人高度概括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开篇树起了红军的英雄形象。“万水千山”是长征途中一切困难的高度浓缩: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分裂主义的干扰破坏,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等闲视之。“等闲”描述了红军蔑视敌人、克服困难、勇子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显示了红军的豪情壮志。这两句诗揭示了主题,为下面几个典型的长征事例作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