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疫情防控 > 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2-10-23 14: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在患病鸭心脏、肝脏浆膜表面出现严重病变,因此被称为传染性浆膜炎。该种疾病流行十分广泛,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常会给鸭养殖产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近年,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增加,同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率呈现升高趋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充分认识该种疾病造成的危害性,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保证养殖效益。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70

0 引言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2~7周龄雏鸭,感染率较高,致死率较高,已经成为危害鸭养殖产业的重要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全身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症,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伴随剧烈死亡。

1 发病经过

2018年2月13日,1个养殖户养殖的28日龄的雏鸭出现发病情况,该养殖场共养殖雏鸭3900只。出现发病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鸭单独隔离养殖,并在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粉剂治疗,但效果较差,没有取得很好治疗效果,陆续出现死亡现象。了解得知,该养殖场虽然制定了比较妥善的疫苗免疫接种程序,但养殖户并没有严格执行,整体养殖密度较大,圈舍卫生环境较差,进入圈舍中,能闻到浓郁刺鼻气味的气体,很容易加重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

2 流行病学

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危害1~8周龄雏鸭,其中对2~4周龄雏鸭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8周龄以上的鸭感染该种致病源后,发病较轻或者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成年鸭发病率更低,对该种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该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很多养殖户冬春季为防寒保暖,密闭养殖场,圈舍通风不良,很容易加重有毒有害气体积累,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得呼吸道屏障损伤而引发感染。任何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以受到感染,潜伏期通常为1~3d,发病急,发病过程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达80%以上。疾病传播流行,通常和养殖场鸭的日龄饲养管理方式、环境恶劣情况、致病菌的毒力和应激因素刺激密切相关。

3 临床症状

患病鸭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直至停止采食,咳嗽打噴嚏,从眼角和鼻腔中分泌脓性分泌物。临床症状出现后患病鸭缩颈闭眼,行动迟缓,不愿意走动,卧底不起,腿部较软,不能正常站立,行走时左右摇摆,共济失调。患病鸭经常出现头颈后仰,偏头扭颈,间歇性痉挛的临床症状,行走时身体左右摇晃,角弓反张成游泳状滑动。大多数患病鸭发病后还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粪便颜色呈现黄绿色或者绿色,肛门周围被粪便严重污染。最急性型的患病鸭常常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或慢性型的患病鸭发病时间通常为1~3d,最长的可达7d以上。

4 病理学变化

将养殖场的病死鸭解剖后,被发现鸭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全身浆膜表面存在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附着,其中主要在心脏包膜、肝脏膜、气囊等腔体炎症的地方存在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俗称三变[1]。心包膜显著增厚,心包积液增多,心包中存有蛋黄色的渗出液和絮状物淡黄色渗出物。患病时间较长的渗出物呈现干酪样,气囊浑浊,显著增厚,不透明,气囊上附着纤维素样渗出物,外观呈淡黄色,胸部颈部气囊最为明显。胆囊肿大明显,内部充满胆汁。患病时间较长的病死鸭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将肿大关节切开后,内部需蓄积大量关节液,关节发炎明显。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上述病死鸭的新鲜血液、肝脏、脾脏和脑部组织带回实验室后,进行常规涂片染色镜检,放置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外观呈现卵圆形。病料全面粉碎后,接种到含有胰蛋白胨的大豆琼脂培养基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12%氧化碳环境下持续培养48h,在2种培养基上均生长出了形态一致的致病菌菌落,菌落湿润光滑,中间稍微隆起,外观呈圆形奶油状,菌落继续培养24h后,最大直径可达2mm。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生化实验可以发现致病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吲哚、过氧化氢试验均为阴性,致病菌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不溶血,不能够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明胶穿刺接种23d后,明胶不液化[2]。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初步可以诊断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浆膜炎。取上述病死鸭的脑部肝脏组织和渗出物进行常规涂片,使用丙酮固定几分钟后干燥,选择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特异性荧光抗体进行染色,染色结束后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呈现黄绿色环状结构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多个或单个存在,其他细菌不着色。因此可以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3]。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药敏实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洛美沙星、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敏。

6 治疗

鸭传染性浆膜炎,应该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在这治疗之前,将没有治疗价值的患病鸭全部扑杀,无害化处理,剩余患病鸭单独隔离养殖。在患病鸭的一侧肌肉注射1%洛美沙星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mL/kg体重,每天1次,连续使用4d为1个疗程。同时在整个鸭的饲料当中添加0.01%氟苯尼考粉剂,连续投喂1周。通过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第3天,患病鸭临床症状极大减轻,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治疗第5天基本痊愈,强化治疗第7天,没有继续出现发病情况,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7 预防

在整个发病期间应该重点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每天更换1次垫草,并使用800倍液聚维碘酮带鸭消毒,坚持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周围环境和饲养用具使用500倍液聚维碘酮消毒,2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在日常养殖中,应该改善养殖环境,保持圈舍通风干燥,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垫草,保持合理养殖密度,注重科学免疫和严格卫生消毒,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方案。疫苗免疫接种是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通常在雏鸭7~10日龄皮下注射灭活疫苗,每只鸭注射0.5mL,间隔3周后强化免疫接种1次,剂量为每只鸭1mL。由于该种致病菌很容易和大肠杆菌继发感染或交叉感染,此外由于该种致病菌很容易和大肠杆菌继发感染或交叉感染,雏鸭在7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3mL,3周后强化免疫注射每只皮下注射1mL。

8 结束语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造成的死亡率较高,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养殖户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应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方案和疫苗免疫程序,保障疫苗免疫质量过高,鸭抗体水平达标。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还应深入基层开展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养殖理念,提高疫病防控重视程度,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唐彩琰,Sara Perez.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全球重要性[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7,37(10):21-22.

[2]孙华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类型与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7(10):109.

[3]何春慧.一例香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9):52-53.

作者简介:沈贵荣(1961-),男,湖州德清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预防诊断。

推荐访问: 浆膜 传染性 防控 措施 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