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心得体会10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1
《庄子心得》这本书是我读过这么多书来,第一本让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书。庄子之道,与儒家学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乘物以游天,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他嬉笑怒骂说尽天下。其实他的内心十分安静。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庄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陆离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贫困潦倒、等米下锅。他没有富裕的生活,温饱不定,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去逍遥游呢?就凭他的精神!庄子的心胸非常的宽广,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我死之后,将我扔到山沟里。让苍天穹庐做我的棺盖,让广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让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给我陪葬。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开。
人,本来是无羁无绊的,本来是放纵自由的。但由于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物质利益,束缚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本来的面貌。如果说儒家给了我们坚实厚重的一片大地,则道家给了我们一片未来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儒家让我们学会了挑起担子,负起重量,则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庄子的精神就是,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为名誉权力所挂念,让心胸豁达一点,开朗一点。《庄子》中记叙了那么多的寓言,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都是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2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
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当年梦中化蝶的庄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3
抽空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很享受这种边阅读边思考人生的过程,同时收获颇丰。于丹的庄子心得,说的通俗些,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庄子》的读后感。我是读读后感而感。而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就像是一条再肥美的鲈鱼,如果就这么活生生地摆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会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经过厨师一道道工序细心烹饪之后,展现在你面前,它就会让你垂涎欲滴。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就是那个出色的厨师。
其实于丹讲的这些道理,有一定阅读经历的我们是极易理解的。而她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也未必没有听说过。应该说她是根据《庄子》一书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将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循序渐进,不失归整。她给予了我一种立体的思维空间,从庄子到人生,从人生到我的现实生活。我现取书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观点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天下让位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了:你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这么好了,那么,我还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难道就图个名吗?然后又说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鹪鹩(jiāo 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泱泱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即使是比尔盖茨,睡觉也只需要一张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实就这么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够将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几个呢?反观我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冲得支离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过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许最终得到的结果早已偏离你的初衷,你却毫无察觉。在工作、生活中,与周遭的人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个人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于是不再执着于此,释然。
其二,于丹在书中讲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我们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这在静态中做不到。
其实动态平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没有支架,自行车也是能够达到静平衡的。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却几乎不存在,而动态平衡却极易达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应对挑战的时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与时俱进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或是从事何种职业,你都应该不断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你可以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份报;也可以去听一次课或者上一次网;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习得一种新的模式。
感谢这本《于丹庄子心得》,让我静静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处难与君说。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4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
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的辛勤我们都觉得是必须的。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在学校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在学校我依然每天跑图书馆学习 看书。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给老板看。结果是我们很累。
我们的心就像风筝一样被束缚着。竟然浑然不觉。如果不看庄子的文章。我会一直以为这束缚理所当然。但庄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豁达(记得小学的一个同学说是顺其自然,现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达。不应当执迷于物质。庄子一生贫穷。但他却有丰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来。精神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一个人的心飞不高。那他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个被束缚内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会是多么可悲。没有追求,没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远是灰色的。
做人还要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需要挖掘自己的独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优势再哪里。这种自省是达到自己境界的基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深入剖析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通过一些内在外在的方法解决掉问题。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今后遇到问题我们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杀掉自己。
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自己的心飞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够飞到多远吗?如果你还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风筝线。挣脱束缚。让心无限飞翔。
还会有更多的感触,慢慢来。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5
闲暇之余,我随手拿着《于丹庄子心得》,随着于丹教授的引导去体会那逍遥,无为的世界。
庄子的逍遥世界都围绕着名与利的纠葛去诠释世界。通过《于丹庄子心得地教诲我们》,知道了世人都被名利所迷惑着,我们平凡人一辈子都被名和利所束缚,无法逃脱,终身拖着那疲惫的身子。
而庄子却对名与利丝毫不眷恋,他那充满智慧的眼看破世间一切的名利。他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以天下精神往来的人。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穷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我们这些平凡人啊,对待庄子这种无为逍遥的处世精神,是何等的困难。我们在这世界上相互的拼斗,争夺,面对四处的勾心斗角与背叛亲离,为的仅是那张张的纸钱。
唉!我感叹与羞愧着,我们为何要为了世间的种种所拼,为了人欲所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
《庄子心得》中,庄子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简浅地教诲我们看破名利,可是我们又怎么去了解那虚无的世界呢?
于丹教授说,网上流行一段话“人生无非就是为了那几张纸。为钱,就是为了那几张人民币。名呢,就为了那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钱纸。一辈子,就是为了那几张纸而已。”
这真是我们的阵时写照。从小时候,我们便为了有面子,光宗耀祖而去劳累筋骨地拼命学习,争那鲜红的奖状,可怜的我们却失去了童年那快乐的时光。长大后又失去了青春年华。可悲啊!我们!我们无法像庄子那样逍遥地享受那精彩的世界。
我们试图解脱,可是已定的局势,名与利实在太重要了,它们代表了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我们无法释怀。
名与利啊,只有看破一切红尘的人才可以不被它所束缚,我们平凡人只有在于丹教授的引领下,在庄子的笔下的《庄子》中感悟那无为的世界。
可是细细想想,我们争夺乙炔,目的是为了自己最终可以享受,但是我们不去追求任何,逍遥面对,那种享受才是真的享受。我们都想像庄子一样乘物以游心,独以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贵贱。可是何等的困难。
试想一下,人的潜能无限,只需自己做到,我们便可像庄子那样在逍遥,虚无的世界乘物以游心,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6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论语》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从小便耳熟能详,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有一天,看《百家讲坛》,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讲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字样,面孔是陌生的,言谈是和蔼可亲的,她并没有咬文嚼字罗列子曰诗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为一种理想状态,一切都处于和谐之中,即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言者切切,听者意会,那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一下击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经,怦然心动,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没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欢上了。
于丹把解读《论语》的指南针,放在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们穷究义理、旁征博引,也不需要我们顶礼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让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用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庄子》的书。《庄子》是一本哲学名作,但又不仅仅是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读完后,我感受颇多。
其中逍遥游中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让我记忆犹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我想我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现在处于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础。
而大宗师中的“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的大意是(朋友应)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这让我明白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们在结交朋友时,应该顺其自然,不应故意而为之。在帮助朋友时,我们不应该去奢求他有什么回报,而是自愿的去帮助他。这样才算得是真正的闺蜜,好朋友。
读完《庄子》这一本书后,我收获颇多。《庄子》这本书里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处事的方法。值得我学习,我想这本书不应该去读一遍,我还应该再读再理解,这正如人生那本大书,是永远读不完的。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8
人的社会化,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他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他变成了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而此时又离他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态有多远呢?
书中将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层的楼梯,当我们终于达到终点时,才发现最重要的东西——行囊,已经被丢弃在了20层。初入社会,一腔热血的我们都肩负着这样一个行囊——理想。可当初的热情总被愈见残酷的现实打磨殆尽。我们日复一日地碌碌而不之所为,打着“理想”的旗号却为了或名或利南辕北辙,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停下慌促的脚步,却可悲地发现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让外物扰乱你的心律。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复其初。
复其初就是要抛开欲望、杂念。梓庆为鲁国做鐻,首先斋戒七天。这个斋戒是指心斋,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做鐻,便浑然忘却了功名、美誉,忘记了自己是为国君所做,顺着自己的本性去创作、发挥,不曾料想竟达到至善境界。今之学者皆为利往,以私己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实我们大可抛开这些,因为一切的荣辱贵贱都会过去,最重要的是当下的质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过于幸福快乐,而这幸福快乐本为生活的属性,只要你认真地生活,自然不必过多追求。
复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内不化”。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自然要做到遵从社会规律,根据社会的步调调整自己的步伐,此谓“外化”。而纷繁的社会极易蛊惑人心,改变你的方向。此时,你需要把握内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保持内心的坚定,让自己老来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谓“内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而生命应当有所坚持。
复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弥漫六合的“道”。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9
在世上这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庄子》。庄子提倡道家思想,是一位出世的名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而他最终的理想世界是人与自然、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和谐社会。而庄子说包含许多故事,更有效地传递他的思想。
那么多篇故事中,影响我最深的是《井底之蛙》,它提醒我们不要受到自己识见的约束。故事中,以一只大甲鱼和青蛙的对话贯穿,青蛙只看到自己井里的事物,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到了最后,它不但没有把大甲鱼告诉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听进去,反而还嘲笑大甲鱼呢!这故事让我明白,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封闭起来,要用不同角度去了解每一件事。
还有一篇让我有非常大的改变,那就是《螳螂捕蝉》,它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着眼前的事物,就忘了四周潜伏的危机。那时,庄子在栗园游玩,被一只鸟撞到,他要去追捕这只鸟时,正好看到一只蝉在高声歌唱。蝉以为自己很安全,没看到后面要吃它的螳螂,而一心想吃蝉的螳螂,也没看到后方伺机而动的黄雀。俗话说:“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就是要我们不要只注意前方的利益,也要小心身后的危险,只有这样谨慎小心的人,受伤害的可能才会最小。
看完书后,我对这世界有了大大的改观,每篇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了解不同的思想后,不但能警惕自己,还能教导别人,我觉得庄子说是一盏照亮未知黑暗的明灯。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10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