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教育理念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精选31篇)
素质一词,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积极参与必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将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有新的进展,才能有所创新。
三、学习国外师资培训的先进经验
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就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师资培训方面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仅要请进来,搞智力引进,还要走出去;
不仅要派教育科研人员走出国门,还要支持和选派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走出国门,进行考察进修,掌握第一手的先进教育教学资料,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研究国外教师的素质现状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实施教育的能力,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起。《教育新理念》一书的理念,使我感受很深。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不断根据时代的特点调节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应该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有自己对教育的持久的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面向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学习型的教师,能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全新、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和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观念的变革是最基本的。“观念领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现代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现代教育行为。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创设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真实情境,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自觉提升教育理念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之间的界限;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关注学生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刘梅菊
素质一词,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积极参与必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将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有新的进展,才能有所创新。
三、学习国外师资培训的先进经验
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就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师资培训方面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仅要请进来,搞智力引进,还要走出去;
不仅要派教育科研人员走出国门,还要支持和选派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走出国门,进行考察进修,掌握第一手的先进教育教学资料,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研究国外教师的素质现状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实施教育的能力,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
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到岛,差不多是一样的;
“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书中举了个鲜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数学的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教室的体积有多大?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知识对初三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简单的,可是把它们综合起来(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再计算)解决一个问题时,全班四五十个同学却一筹莫展。这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的考试成绩都不低,他们对相当精深的专门知识都能掌握。遗憾的是,在生活中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他们是完全拥有的。”与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尔摩斯的例子。福尔摩斯的各种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为零,却能够无所不通、料事如神,这靠的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调动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用时,能及时补充。……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自从倡导素质教育以来,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的教育每时每刻都在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存在着。人微言轻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者――教师来说,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几条主要途径: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多地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立足于激发和培育高昂而持久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而教师需要率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新世界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积极参与必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将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现代教育必须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工作才能不断有新的进展,才能有所创新。
三、学习国外师资培训的先进经验
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就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师资培训方面行之有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不仅要请进来,搞智力引进,还要走出去;
不仅要派教育科研人员走出国门,还要支持和选派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走出国门,进行考察进修,掌握第一手的先进教育教学资料,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研究国外教师的素质现状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实施教育的能力,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结合学习活,开展了研讨活动。通过学习,深受启发。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重在从观念上更新广大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理解,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努力改革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得替代的作用。如何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立足,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如何创新、办出特色,真正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应该是我们当前应该探讨的,我院提出的“创建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职院”的奋斗目标,正是顺应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我院由三校合并近十年来,经过整合和融合,取得了可喜成绩,也面临诸多难题,尤其面临加快发展的艰巨任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有待进一步更新,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教师,还存在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所以学校要严格管理制度,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把优秀教师和教学资源向教学倾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明确培养目标。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特性,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把精神文明教育同道德品质教育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够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观念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从业观念。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又培育其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品和过硬的技能,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三、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把实际应用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始终把实际应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途径,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职人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四、校企合作,加大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
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加大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现代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高职学生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实际应用”的链式培养模式进行,充分利用现代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成长,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人才定位和培养规格的必由之路。
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是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的源泉,是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也是青年学生成才与成功的保障,更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的灵魂。
为此,要在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中,体现学科专业建设与现代职业岗位群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的原则,实习产、学、研一体化,从学科专业建设入手,精心打造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是高职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如办学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学科专业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高职人才。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事业开创能力,运用已掌握的职业技能投身经济建设的大潮,甚至能够以独特的视角、独有的技能、独立的见地在某一技术和管理领域一显身手,为经济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作为高职教育战线的一员,人人都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作为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和为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作出我们的不懈努力。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 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
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 解决,是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角色上主要 讲述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这三个方面。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 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 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 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映了英语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也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方式,真正实现 学生的英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课程要具有开放 性;
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
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理论的学习解决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性问题。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
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
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 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 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以前对学习新教育的认识只停留在字面上,今年暑期学习了新教育理念,让我领略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发的无穷魅力,仿佛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新教育”是一个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宗旨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致力于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这种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对“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感慨颇多。
近几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新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怎样打造高素质的教师?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我深有体会的是前两点,因为这两点我们能够从自我做起。。
1.专业阅读。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阅读。正像《新教育》所说的: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使教学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永远富有教育教学机智,才能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老中医、老政治家随着年龄的增高和资历增长越来越增值,而教师则不然,很多中小学生喜欢年轻教师,年轻教师除了身上所散发出的青春的活力外,还因为年轻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或代沟很小,与学生很容易沟通。我是一名老教师,怎样才能在工作中保值增值,永保青春的活力呢?那就是读书——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读专业类的书,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
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寒假里的阅读学习和听了有关新教育的两次专家报告,不能说给自已带来立竽见影的学习效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豁达的胸襟、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构成了教师素质的骨架。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一个永不停止学习的人,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近期,有关专业类的书,我读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漫谈》、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朱永新的《新教育》等,深刻体会到越学越感到自己的不足。我将不依赖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学习,不求超越他人,但求超越自我。
读经典文学类的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近几年,一直担任毕业班教学,每日忙于备课、管教、批改,忙忙碌碌的生活总有些怅然若失。课堂上,讲解、练习等应试性教育的思想强烈的占据了头脑,教参代替了涵咏吟诵,再美的句子也引不起感情的波澜,如同课堂上听不到学生读书声一般,课堂之外的我也疏远了读书。在课改的大潮中,难以消化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新模式、新理念。忙碌中却总感觉缺失了什么,缺失什么呢?静心思量,缺失的就是自我的阅读,自我的提升。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2、专业写作
《新教育》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
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会更加珍惜时间读书学习的机会。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
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
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学习而遮掩了的心扉。
努力读书,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争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
来到十四中第五个年头了,伴随我一路成长的有希望与失望,有欣慰与伤心,更多的是着急与迷茫。这五年来,每一个学期,我都辛辛苦苦、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英语,可到头来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这让我很疲惫,学生很茫然,家长很伤心。在学习了“三有”教育后,我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教育缺失了信仰,我的课堂缺少了情感。因此,我要找回教育的信仰,实践有信仰的教育。
赵局长在“三有教育”中提到,我们的教育信仰是养正育德,止于至善。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应该从自身的修养正道、养育德性做起。在以往的工作中,我性子比较急躁,爱批评学生。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坐在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既不翻开课本,也不注意听讲,要么趴着,要么低着头弄自己的东西。起先,我总是提醒他,督促他,可是他总是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干脆说:“你别管我了,到期末我给你考及格就行了!”我气得把课本给摔了,说道:“难道你是为老师学习、考试的吗?你就这么学习,就这样的态度,怎能学会、学好呢?”那天我很生气,也很着急,觉得学生都放弃自己了,我何苦呢?后来,通过其他老师了解到,该生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父亲,父亲又经常不在家,还给他找了个后母,后母把他托付给奶奶照顾。
奶奶只能给他做做饭,不能从学习、精神上照顾他。他觉得很自卑,对人有一股敌意。了解到这些后,我从各个方面都给了他关心,并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鼓励。慢慢的培养他的兴趣与信心。我终于可以在课堂上看到他会心的笑了。通过这个学生,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道德高尚的学生也爱曾经有过失的学生,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充实自己,以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礼记·大学》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意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因此,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认真备课,做到尽善尽美,,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学生造成终生难忘的印象。
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成为教育的神。展有信仰的课堂,才能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今天看到某地方做活动,就觉得活动,不能是想做就做。没有教育理念,让人带着孩子去玩,总好过在家里看电视。然而,收了活动费,打着教育的牌子,不说精通高深,也要像模像样。或者退后几步来说,至少要似是而非总行吧。结果连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都难。
我们生活中的经历,都是要还账的。你学习不认真,职业给你脸色;
你陪孩子看手机,白费功夫给你脸色;
你欺负了某些人,将来有别的人还你颜色;
你说老师这不行那不行,孩子谁都不听,急得你给自己脸色;
过斑马线不看红灯,安全隐患会给你脸色;
在家不看书,孩子不爱学习给你脸色。
教育,一是用心陪伴,二是认真体验,三是持之以恒,四是率先垂范,五还要有点傻气,做一个心胸开阔,能吃点起亏的人。你都没担当,让复印出来的儿女担当,肯定是不现实。
上周在一个学校看到一个学生不上课,爷爷奶奶说那行,你在家里玩,就一天天看电视。老师不见学生心里慌,家长说,不急不急晚上会归巢。归了两天,尝到甜头,就是不上学。家长送到学校,他不进教室,家里,学校劝,都没有用。我就在想,这个已经废成半成品的家长,脑筋是不是浆糊?
从最新的行为心理学来说,真是浆糊。人老了,脑细胞每天死亡的数字,绝对多于生长的数字,所以,忘事,失忆,老年痴呆,慢慢都来了。里根就这么牺牲的,老布什也开始了,邓大人也罹患此病去世。何况其他?
年级大了,不学习,不参与社会事务,听不进别人意见的时候,就会开始犯病。而这病,本人是绝对不知道的。不知道,现在的80后家长知道否?
小学的家长,初中的低年级,80后家长很多。这批独生子女潮的父母们,独立意识高涨,也有很多想法,然而,在教育这个行当里基本上都没有学习。没有学过的知识,被当成白痴是一定的,但80后的家长会反过来质问,我在社会上这成就,那进步,还有的赚钱无数,白痴你搞得了?
当然搞不了。然而,这并不等于,你工作好了,生活傲了,天生就会教孩子?
好的孩子成长真的和钱有关系。我丫头今天说,班上前20名集体去某校外补习班上课在,没有钱,想进步,不是不可能,只是难上难。
教育是最高等的学科,因为是要教育人,且不可逆转。没学会没学好甚至没学过,你是当了爹妈,也没有因此自动获得教育的知识。就能够顺其自然安心若素把孩子教育大,别做梦了。你管理好你的儿,你的儿就会给你脸色。乖的,就是进步不起来,横的,就是大了敢让你喊爹。这不是白痴又是什么?
教育中,最白痴的就是心疼、护短。怕饿,怕晒,怕冷,怕吵,怕哭,怕恼,喝水你给他倒,盛饭你给他递,恨不能作业帮他做,工作帮他干。有问题都是别人不对,挨批评全部是冤枉,顶嘴了觉得自己太狠。见到太多这样的例子,这不就是报应么。
两个原则,小的时候你对他狠的,大了大多都会感恩,只要不是后爸后妈。小的时候你要言听计从的,就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祖宗。
《教育新理念》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的课堂上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对平时听的课改观摩研讨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们反思了一些问题,现与同行们思考、交流学习体会。
反思(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那里?
学生认知的定位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已不仅限于课堂,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课本中学等等,在这样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还是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认知的起点,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出现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及师生关系的失和。
反思(二):一定要小组合作才是合作学习吗?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过程与结果并重,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来达到,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因此,现在许多研讨课都采用了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但也看到,由于过多过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特别是优等生独立思考时间过少,使部分学生思维产生惰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小组交流,跨组交流,全班交流,只要是有效的都是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全面理解合作学习意义,认为非要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重要问题。
反思(三):“做”与“说”谁更重要?
你做过的你记住了,但你说过的却忘记了。如美国物理学家哈尔莫斯指出的“学习物理的唯一方法是做物理”。在物理教学中无论知识或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做物理”的活动。目前,许多课堂教学学生发言热烈,一节课学生都在抢着说,有的甚至书本不翻一下,铅笔不用一下,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反馈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讲究节奏,该动眼观察时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该动脑思考时就给足时间安静思考,该动手操作时就给足空间让学生摆,该动笔练习时就要求学生练习,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使课堂思看结合,说写结合,动静搭配,达到最佳的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要对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盼着新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越来越精彩。
表扬,请慎重作为老师,我们使用最多的一种教育手段就是表扬。特别是在提倡正面教育的理论大环境下,我们更是把表扬用到了极致,上下嘴皮轻轻一盅,一句表扬的话便毫不费劲地出来了。
表扬,有时以一种极其休闲的方式出现,好比吃瓜子吐壳。如看到孩子的图画,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一句“不错,画得很好”,或者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声“你真乖”。这样的表扬在上班八小时内可以频频出现,不费力、不用心、不讲究技巧,只要嘴唇运动。说者无心,听者高兴。
表扬,有时也会被说者以隆重推出的方式出现!这就好比穿正装,经过洗、烫、配、整等步骤,这才亮相。这样的表扬,不滥:一般都是预备好的,经过思考和计划,表扬的语句也是颇费一番斟酌。有时在集体面前进行,有时以单独谈话的方式。这样的表扬都是老师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说者有意,听者激动。应该说,一个善于表扬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懂得给予孩子温暖和鼓励的好老师,是一个愿意给孩子阳光,让他们灿烂的好师长。我一直在做这样的老师。但是,当我看了毕淑敏作家的一篇文章《请为你的夸奖道歉》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甚至开始为自己曾经那么无所用心的表扬感到不安。文中提到的为夸奖道歉是因为:她一个朋友出国到一个教授家做客,夸奖了教授家5岁的女儿长得漂亮,非常可爱。但是,那位教授很严肃地对她朋友说:“你应该为你的夸奖道歉。你伤害了我的女儿,因为天生的美丽是不值得夸奖的,那样她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成了误区。如果你想夸奖的话,微笑和有礼貌是可以夸奖的。”这样一篇文章不能不令我震惊!
因为在我们周围,有太多这样的表扬了:关于漂亮、打扮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有夸奖眼睛大而有神,皮肤白嫩光洁的;
有夸奖穿着搭配和谐,一身时尚名牌的,当我们成人陶醉于外在美和富贵时,我们的孩子呢?也被引人了沾沾自喜、妄自尊大的虚荣中。这样的表扬是误导啊!在幼儿园里,我们还能见到这样一种孩子:特别乖巧、听话,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小朋友之间也从不打闹,偶尔发生争吵,即使自己是正确的,也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谦让对方。这样的孩子,我们也常常表扬。表扬他遵守纪律,团结友爱;
表扬他听老师的话,懂得安静。但是,从心底里想一想,你的孩子如果总是这样地生活在集体中,你会表扬吗?或许,你会着急:着急他没有主见,胆小懦弱;
着急他过于循规蹈矩,呆板拘谨。事实上,我们的表扬也同样把他们引入了误区:老师的表扬不断强化着他们的“乖孩子”行为!他们有时甚至连基本的要求都不跟老师提,就怕坏了自己乖孩子的形象。他们的自我,在表扬声中被一点点抹去。
“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以不负责任随你乱夸的动物,他们的心灵像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划痕。”请对我们的表扬负责。严禁捧杀!
这天我们共同欣赏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师的专题讲座,题目是《如何当好班主任》,这是班主任不可不听的讲座,他告诉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奥妙,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智者的心灵独白,举手投足、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他质朴的人格魅力与务实的工作作风,如品香茗、如嚼菜根。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总体框架是:
一个核心――育人,以及由此生成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二个原则――民主与科学,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规律。
三个统一――社会本位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主体思想与发展思想的统一,以及由此整合而反映时代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主体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
四个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工作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以及由此扩展开来的富于哲理的思考。无论任何人,要改变客观世界,都首先要从主观上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方能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个支柱――以培养自学潜力为宗旨的学科教学论,以培养自我教育潜力为宗旨的班级工作论,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论,以养、教结合为宗旨的家庭教育论,以规则与威信相结合为宗旨的学校管理论,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独到理论和具体方法。
其次,对魏书生的语言的评价:魏书生教师是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
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他从来都是站着演讲的,不管演讲时间是半天还是一天;
他的面容一向是平和亲切的,就像在跟你应对面谈心;
他从不讲多么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什么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搞笑,有时还带着一点点自私的念头,却很有一番见地,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于是,你迫切地想了解他,接近他,为他身上的那种难以言说的魅力所吸引。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说教,从容中蕴含巨大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普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起来,是心与心的交流,也是一首爱国敬业的颂歌。魏书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第三,魏书生对教师职业的.迷恋,源于教师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完美的职业。带着这份朴素的情感,他放弃许多机会、经过多次申请,最终成为一名教师、一名终身教师,以至在担任众多的行政及兼职工作时都不曾离开三尺讲台。教育的梦想主义,体此刻教育教学中,是那些闪烁人性光辉的举措: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唱歌、写说明书、做好事、写心理病历,坚持每一天做100次仰卧起座、俯卧撑,“一分钟竞赛”、“学会使用‘边角余料’”等等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魏书生有着真真实实的情感。
第四,魏书生对学生爱的教育.自爱爱人的魏书生,魏书生爱自我,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一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所以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忙他们提高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透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潜力。
第五,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本身,魏书生根据自我的经验,采取了出奇制胜的策略。一般常人教语文或研究语文教学往往从“同处”着眼,从如何趋同方面着手,未教或未研究之前,总习惯于先定下一个方针、一个框来,然后按力索骥,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一般不会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魏书生不一样。他和常人一下子拉开了较大的距离。他常常让别人对他产生一种扑朔迷离、时隐时显之感。他的教学总是从“异”处着眼,从“立异”上着手。比如以下策略和做法:
(1)一般人都是一课一课地教,而魏书生是“一学期的教材”“仅有30多节课就讲完了”。
(2)一般人都是对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至多只可是是研究如何改法,比如是少作多改还是多作少改等,从来就没有想到“不改”。而魏书生则是“1979年以来,我没批改过一本作业,没批改过一本作文”。
(3)一般人都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与测试的。依常理,测试是十分必要的;
不单是应试,即使是抓素质,也无法离开或摒弃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已成共同认识。而魏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他说:“除统考外,我没有搞过测验、考试。”
(4)一般人都是遵循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课时的,教师不上课堂,怎样说都不对,这是普遍认识。而魏书生居然不管这一套,他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自我去学了。他说过:“十年来,每年还是要有四个月以上时间外出开会。”除节假日不算,这四个月多少还要占去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一般教师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5)一般人教课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魏书生也是一反常理,让学生“自学整册教材”。效果是怎样的呢?居然是新学期一开学就能够安排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照常规来看,这实在让人感到太越轨了。
魏书生就是这样,他有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胆量,科学家的严谨;
有儒家的礼让,有释家的胸怀,道家的超脱;
有社会活动家的阅历,演讲家的口才……这一切,成就了他作为一代教育家独有的魅力和风范,以一颗平常心欢乐地生活、工作、学习着。
今天,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西万小学全体教师一同学习了魏书生先生的材料,学完之后我被他乐观、进取的态度、平和的心态、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所触动。
首先是他对学生的管理: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
2、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坚持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3、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
4、决策过程多商量。我们作为老师,如果有了“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就不会因学生的调皮而生气,也不会因学生的懒惰而无奈,更不会因学生完不成作业而大动肝火,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把学生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去应对。
魏教师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
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魏教师说:“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他说作业是学生按自己当天所掌握情况自留作业,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自我管理,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做作业,对其产生逆反情绪,对待作业,轻者敷衍了事,重者抄作业甚至不做作业,于是所学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巩固,成绩下滑,上课听不懂,作业更不会做,而教师呢,因为学生成绩不理想就通过多做练习题加强巩固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而这就更令学生反感,更不愿做作业,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
而魏教师让学生自己留作业的做法使我们认识到,虽然所教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人,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他的做法正是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所以在教学中他是引导者而不是驯服者,是平易近人的长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人。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朋友式的导师。
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原著与看录像的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地运用,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互补、联动和交替使用。但是,怎样抓好读、听、讲、谈、看、走、写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仍然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现实难题。那么,高校教师应如何科学有效地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呢?本次讲培训对授法、问题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作了分析。
一、讲授法、问题法、案例法、讨论法的利弊分析
每个教学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同时又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学方法职能的发挥,制约着教学过程诸因素的优化组合,超出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则是完全无用的。讲授法、问题法、案例法、讨论法在高校教学中各有利弊。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讲授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其内在的实质及其必然联系。但是,由于它是“一人讲,众人听”,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形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它易导致“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学生掌握的更多的是知识而不是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问题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优点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以下问题: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甚至不愿思考、回答问题;
所提的问题缺乏科学性、梯度性、层次性,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不感兴趣;
教师对问题的.梳理不能突出重点,不能进行深度理论解答,流于简单的“一问一答”形式;
等等。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案例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倡导多向、发散性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诠释、分析案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但它不利于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没有系统的理论讲授,就不可能搞好案例教学,不能起到案例教学所应有的作用。
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与讲授法不同,讨论法最大优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就讨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讨论法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讨论法的缺陷表现为明显的无计划、无主题,有时更是杂乱无章,教学的目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整地实现。
二 、学习环节的分析
1、组织讨论环节。
2、教师精讲环节。
3、问题引入环节。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进一步了解了精读、问题引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师精讲等几个步骤的运用的重要性。在加强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之上,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学课时的安排、班级人数多少、课堂讨论的组织引导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10月28、29日,我校全体中层干部、班主任、备课组长在王东校长的带领下,到x省x学院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魏书生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11月8日午时,教科处专门组织全体教职工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学习心得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由吴贵兰教师、文椒教师和傅世忠教师发言,他们分别以“班主任要做一个有心人”、“行成于‘细’——浅谈高中语文‘精细化’教学实施策略”和“魏书生那些事”为题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吴贵兰教师从个人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教师就应站稳自我的讲台,住那一亩三分地,潜心专业,教好自我的那门学科。真正实现我们育才学校的孩子“生活不止读书,还有诗和远方”的教育特色。文椒教师从行成与“细”展开,提出了高中语文“精细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她认为语文课要聚焦课堂,要提高早、晚读的学习效率、要充分利用课后十分钟,要培养得力助手——科代表和要让科技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策略。傅世忠教师从班级管理方面解析了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平等人格和对班级运筹帷幄的理念,认为教师就就应学会乐观,耐住清贫,扛住寂寞,守住宁静,像魏书生那样,在“松、静、匀、乐”中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三位发言人精彩的交流,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最终,由王小槐副校长做了总结点评。他认为,本次学习心得交流会举办得十分成功,期望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把这宝贵的财富用于自我的教学,让自我的教学日臻完善,构成自我的教学风格,让自我的教育人生放出应有的光彩。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孩子上小学,中学以后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我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由此引出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经验。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比如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即使父母有错),父母经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批评孩子,总是想着让孩子出人头地,荣耀祖先等等。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协调能力的发展,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1.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也应该有同样的态度。应该和学校教育相一致,相统一。
2.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3.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深远;
父母首先做孩子要求他们做的事情。
4.经常和孩子讨论各种问题。加强双方思想感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正确鼓励,错误引导和纠正。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允许孩子争辩和反驳。
5.时刻对你的孩子充满希望。经常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第三,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经验。
多听家庭教育专家的讲座,多看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刊,多与学校、老师、家长交流,多方面了解家庭教育,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新人的任务。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聚焦青少年”,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可见,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呢?
笔者认为,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扬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老师那种“一个都不能少”的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让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一个都不能少”,内容和形式“一个都不能少”,阵地和渠道“一个都不能少”,打一场“多位一体”的陆海空天的立体战、协同战。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和客体“一个都不能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能“撂挑子”给学校,也不能“甩锅”给家庭,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配合。党委、政府、社会、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学校、家庭,这些主体责任者“一个都不能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文联、作协、科协、侨联、残联以及关工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面向所联系的领域和群体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各级各类媒体要聚焦爱国主义主题,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使爱国主义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虚无历史、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思想言论,及时进行批驳和辨析引导。学校要承担起“主阵地”的责任,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头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日常导师、终身导师,是子女爱国主义教育的“暗力场”,要发挥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榜样示范效应。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还要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不能重智轻德,也不能抛弃、放弃对“后进生”的帮助教育,要用崇高的爱国主义唤醒每一个还在沉睡的学生。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一个都不能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多,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匹配性,也要注意其对青少年年龄、心理、认知特点的"适应性。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内容该怎么给青少年学生传播呢?如果仅仅让学生记诵条文,效果会好吗?显然,这需要传播者下一番功夫,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能不能结合一些案例、一些史实,能不能创新一些方式,将其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地呈现给青少年呢?再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容易搞成机械教条式的照本宣科,让青少年学生望而生“戒”。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相对独立,但其内容却是水乳交融的。因此要防止人为割裂、主观片面、形而上学。在形式上,要尽量避免填鸭式、灌输式、说教式,应努力创新,让青少年喜闻乐见,让爱国主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别是要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活动等,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进去;
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进去;
通过组织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参加军事训练、冬令营夏令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进去。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渠道“一个都不能少”。对学校这个传统的主阵地我们不仅要牢牢坚守住,还要精耕细作、精益求精,让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互联网、新媒体这些新的渠道,我们要始终保持进攻态势,随时抢滩登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广大城镇青少年与山乡、村社的联系日益生疏,再加上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升学压力不断增大,广大学生与社会生产生活日益疏离,这些都使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丧失了许多天然的良好阵地和渠道。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城市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联系,拓展校外阵地、丰富实践渠道。
须知,做到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阵地与渠道“一个都不能少”还只是表面功夫到了,要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走深走实,还必须大力发扬魏老师那种“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担当精神。
曾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班中指导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脱离智慧的执着,保持澄澈的心"。一开始,我还不太理解这一句话。但是,在本学期我尝试着将一些理念带入我们的班级后,我逐渐明白了。我们看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老是以一种老眼光看待孩子的表现。在每一天,我都看到孩子们给我的惊喜,他们每天都在成长,都在进步。
今天早餐后,孩子们又向往日一样三三两两的进行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到最后一个孩子都已经吃完后,我拍了拍手说:"小朋友,我们准备走线了"。同时,录音机里放了苏格兰进行曲的音乐。只见孩子们很快的到了走线的开始处。我走在了前面,一开始,还听到了后面有孩子们推挤或说话的声音,很快,就很有序的跟在了后面形成了一个圈,跟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的步进。接着,音乐起了变化,变得快了起来,我们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时而左跑,时而右跑,时而向中集中,时而变回圆圈。孩子们开心极了。接着,我们席地而坐,一起进行分享。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开心的事。我先说了起来,接着让孩子们挨着坐的顺序起来说,我观察到今天分享愉快经验后,我让孩子们互相找朋友拥抱,但有个要求,多找几次,多和同伴们拥抱,而且还要说:"我喜欢你"。孩子们很快的与同伴拥抱起来,一开始,有的小朋友还很小声的说,但很快的就大方起来。许多孩子在拥抱同伴的同时也主动与我们拥抱,平时我们经常批评的杨曦还一次又一次的主动过来与我拥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耳边轻轻说:"施老师,我喜欢你"。听着孩子们的幼稚话语,看着孩子们童真的笑容,让我心中感到一种感动,一种自豪。这是些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其实,让孩子喜欢你,让孩子开心,是很简单的,它不需要多么贵重的东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句关怀的语句,一个热情的拥抱就已足够。我们老师。应该多俯下身与孩子们进行亲密的接触,孩子需要关怀,但平日我们认为很调皮的孩子或胆小的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孩子更应该从多方面关心他们,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欣喜,甚至欢呼雀跃。就如今天的日常操作,就连平时老是喜欢抢玩的杨曦都学着尊重同伴,虽然想玩,但还是默默的站在后面看着等待,这难道不值得我为他的表现鼓掌喝彩么
每一个说的孩子都那么认真,主动的说,没有往时的吵闹,每一个听的孩子也都那么专注,就连平时最没耐性的杨曦都坐的好好听同伴们说话。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在保持老师的一份尊严的同时,也应该多俯下身与孩子交流,共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作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仔细的凝听孩子们的心声,同时因为老师的平和,孩子们在自觉不自觉中会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并且也会让我们老师时刻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孩子的表现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20__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力量指明了实践方向。爱国,需要“大爱无疆”,也需要“小爱有情”。既要将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感情,融于自己的血脉和灵魂之中,胸怀国之大,奋斗国之强,也要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寓于小事、见于日常,心系群众之难,情牵百姓之需。
立根塑魂,胸怀家国,爱国是矢志不渝的忠心,是坚定不移的初心。“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中华民族曾历经血雨腥风、战胜千难万险,才得以“站起来”,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换得“立足之基”。历史在前进,时代在更迭,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始终滋养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正因如此,我们的爱国情怀有着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既爱新时代的“强国自信”,也爱历史中的“大国足迹”。只有把爱国情怀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才能助我们明晰初心、寻准方向。我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放弃在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冲破重重封锁,漂洋过海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他用矢志不渝的忠心、坚定不移的初心书写了动人的爱国“诗篇”。我们走在新时代的“阳光大道”上,无论途遇多少挫折和诱惑,只要坚守爱国之心不动摇,便可寻对方向不“迷路”。
凝心聚力,奋斗事业,爱国是勇于奉献的精神,是恪尽职守的担当。我们是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时代的奋斗者、创造者。爱国主义“主旋律”是激发全民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同时,立足岗位、勇于奉献的担当精神也是爱国之情的充分体现。常言道,“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爱国之情只有寄予工作上的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古有为治水翻山越岭、淌河过川的大禹,为治国苦读诗书、勤政务实的范仲淹;
今有为基层恪尽职守、攻坚克难的李连成,为救国英勇杀敌、不畏牺牲的张富清。英雄们忠诚、勇敢、执着的爱国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面对基层工作的繁杂琐碎时,我们要始终坚持学习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履职尽责的行动力,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在追梦圆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共同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认同。
固本培元,情牵群众,爱国是将心比心的理解,是亲力亲为的关怀。爱国之情如雪花一般,看上去仿佛高屋建瓴,实则落地即化为一种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上下同心、齐头共进是爱国爱民的重要体现。中华儿女自古以来血脉相连、心心相惜,每个人都是大国“肌体”不可或缺的“活细胞”。为“细胞”提供活力的,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小爱”,也有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大爱”,而最温暖的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真切关爱。党的根基在群众,党的力量在群众,为群众的事业奋斗终身,才能诠释最质朴的爱国情怀。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是爱国之心;
在落实政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恪尽职守是爱国之情;
做到将心比心爱群众、亲力亲为办实事是爱国之举。做好群众每件“小事”,才能实现以“小爱”见“大爱”,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而党员干部的爱国情怀若想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不仅需要胸怀家国、勇担使命的“大爱无疆”,也需要全心为民、默默奉献的“小爱有情”,用爱国之心、忠国之情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这几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已日趋严重,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地伤害我们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那么如何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充分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孩子的危害。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做好家长的工作,那么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早上,放学后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家长“洗脑”。其次,要利用每学期开展的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然后,通过定期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引导他们充分地认识小学化教育对孩子的危害。
二、加强教师业务管理与培训,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从根本上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现在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大多数是从小学教师转入的。他们还没有从小学那种教学模式当中转变过来,对幼儿过早的写字、算术等方面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幼儿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对幼儿的身体发育不利。也直接影响以后的小学教育的质量。因此,只有加强教师的业务管理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公行为。
无论是一些公办还是民办的幼儿园,为了抢生源,于是迎合家长的需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大搞小学化教育。在幼儿园开设汉语拼音课、写字课等,每天还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甚至放假前对幼儿进行试卷考试。连制定的教师奖惩制度与其有关,如教会孩子会算术多少、识字多少就奖励相应数额的奖金。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是非常不利的,严重地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也将错过幼儿教育的关键期。为此,应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许多幼儿园的“毒瘤”。那我们所有的幼儿教师要共同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将“幼儿教育小学化”这颗毒瘤摘除掉。让幼儿园成为幼儿快乐成长的乐园。
今天我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颇有感触,魏书生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他想着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
一、他保持充沛的精力。魏书生做了31年教师、22年班主任、20年校长、9年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坚持每天跑早操。如今他每周一到周五到局里上班,周末两天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做报告。尽管他今年已经五十六岁,但他站着一口气做三、四个小时的报告却没有疲惫感,这种精神状态,或许比他年轻二十岁的人也没法比。这得益于他多年如一日的锻炼。人要有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去工作,无论做教育还是别的行业都需要如此。
二、他“干一行,钻一行”。魏书生的报告中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没有一句动听的口号,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故事,有的是真真实实的自己的经验。魏书生在专题报告会上给初二年级的学生讲授了高三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文《孟子见梁襄王》。在正式上课前他与学生们的亲切沟通让人感觉那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聊天。整篇课文中的字、词、句、译文,他只讲了三个词、一句话,其余全部由学生们自己解决。他戏言自己无论是上课还是做班主任都“偷懒”,在他“偷懒”的同时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干一行,爱一行”。教育是一种清苦的工作。他告诫老师们:当你无可选择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与其闷闷不乐地被动难受,不如心情愉快地主动接受,然后津津有味地去享受。“当一个困难你必须面对的时候,你应该以苦为乐”,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的态度,当我们言传身教地把这个态度传给学生们,他们就会享受学习的快乐。因为世上诱惑太多,如果没有坚持自己的爱好,那么你的灵魂会在一片无边的空间流浪,于是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守住一颗心,让“精神不再流浪,思想不再飘泊”,学会“闹中求静、苦中求乐、失中求得、忙中求闲”,其实苦与乐仅在一念之间。洗尽铅华,退却浮躁。我们在“欣赏别人喜欢那个”的同时,也“享受自己喜欢这个”。当教师真正明白了“教学是生存的需要时”,他怎么会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努力工作呢?当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学习是生存的需要”时,他怎么会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去努力学习呢?
最欣赏的是“乐真、乐善、乐学、乐恒”是魏书生为汇龙中学的题词。他把自己多年的教育人生总结为四个字:“松、静、匀、乐”,其含义是:“身体要放松,心情要安静,呼吸要均匀,情绪要快乐”。有了这四字秘决,他才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兼任大学课程的市级教育局局长。解读魏书生的教育学理念正如他在结束语中所说: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就是平凡、平等、平静、平和。
在幼儿园里,大班与小班的孩子在行动和思维上都存在着不同,那么该不该让他们混合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混龄不混龄》。
每每和园长老师们交流起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当大家看到我所呈现的照片或视频中孩子们游戏玩耍的样子,特别是各种充满挑战的活动状态,都会给予赞叹或感慨。但回到自己的现实去转变,却又有些为难,常会说:你们园开展的是混龄活动,我们不是,所以没办法达到这样的水平。
其实不然,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有着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混龄、混班、大循环、小循环还是就是固定班级固定场地的组织模式等等,具体如何安排主要还是要根据园所实际而决定,既有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制衡,也有园所文化和课程理念的制约,但这些都仅仅是形式而已,并不是真正决定户外活动质量和孩子游戏水平的关键,最关键的应该还是其中的人,即每一个参与和陪伴孩子的人,我们看待孩子游戏的视角和给予孩子的游戏权利的组织行为。
课程游戏化所倡导的游戏精神,概括为四个关键词“自主、自由、创造、愉悦”,怎样的行为表现才是真正的自主和自由?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自主和自由?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孩子自己的游戏是有着自己明确的意图,而不仅仅是对我们提供的材料、环境感兴趣而已,兴趣仅仅是游戏起步的火种。比如,孩子喜欢玩积木,这是兴趣,他要用积木搭建一个房子,这就是意图。
很多时候,户外活动往往呈现这样两种状态:一种是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但材料和场地的搭建都是在我们成人的指挥下进行,那么这不是游戏,而是高控制下的练习,另一种则是我们提供了很多材料,但孩子们却总是在场地上转悠游荡,换来换去,老师们也漫无目的的看着,看着而已,那这仅仅是一种低水平的游戏,甚至就是我们所说的放羊而已。
所以,户外活动中,我们的重点并不要太过于关注于组织安排的形式如何,园所自有园所的考虑,而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应该是无论是混龄还是不混龄,都要去关注孩子们对于你所提供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条件是否有兴趣、有意图的进行游戏,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并逐渐引导有意图,去发现有意图并尊重和允许进行,这样的活动才是真的能让孩子感觉到有意思和有意义。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小班的孩子,多会处于兴趣探索阶段,也就容易转来转去,换来换去,所以也就常会让老师们困惑:是否需要去教,是否需要去干预等等,这些困惑都很正常,但关键是困惑的时候,要能克制的住自己,不去随意的干预和介入,而是通过观察和倾听、重复孩子的话语表达认同、用同样的材料玩孩子同样水平的游戏,玩着玩着就会慢慢了解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意图,进而再考虑如何改变支持策略。
总而言之,孩子的世界,我们并不是太了解,正如轮胎在我们的眼里永远是轮胎,在孩子的眼中不仅仅是一个轮胎,而是一个世界!所以尊重孩子的意图,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玩,才是真的游戏,才是会真正的高水平游戏,才是真正给予孩子的自主和自由,才会真正的生发出创造和愉悦。游戏
所以,混龄不混龄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孩子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开放的游戏和学习环境,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和学习才是根本。
阅读魏书生老师所著的《语文教学》一书,真是爱不释手、受益匪浅。并非魏老师书中有何等的佳词妙句,描绘的如何引人入胜、出神入化。而其恰恰用十分朴实的语句,恰如其分地谈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具备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步骤。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
在魏老师《自强》这一章中的,《多改变自己》一文中这样写到:“人人从改变自己做起,外界就一定发生变化。埋怨外界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
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
埋怨环境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没能力,主观努力不够;
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方法少。”这几句话使我在自己班级管理中感受颇深。正如魏老师所说的:“改变了自己,你觉得世界更可爱,水比昨天清,花比昨日艳,天空看起来都比昨日更蓝。”就会营造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从魏老师的育人篇中我体会到:魏老师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的方法、步骤,强化的是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古人所说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责任。
那么如何具体实施自己的教学的呢?在魏老师的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为此我不断地学习魏老师的教学方法、方式。在自己教学中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老朋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什么事都要和学生商量、探讨后做出安排处理十分民主。“世上没有改变不了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尊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学生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选择,在互相沟通中达到教育目的。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良师大多数没问题,而做益友就很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观念的改变。我曾经看到一篇报道,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老师教的好得50分,把我们当作朋友,再加50分。”由此可见学生是多么渴望与老师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一位好老师比如魏老师懂得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学生才愿意与老师接近,尊重老师劳动,才有学习的向心力、凝聚力。这可能就是魏老师的神力之一吧!当然,这需要教师要有娴熟的授课技巧、心中能始终装着教材和学生、加之要牺牲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和学生沟通谈心。只有这样在自己的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从中体会到学生主体的发挥,其主要在于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方法正确、合理的引导。也就是说只有给学生表现和发挥主题的空间,及时鼓励、解决,学生才敢说、才愿意说。
“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肩负起科教兴国的伟大责任。”这是学习完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腾彪同志关于“三有”教育理念后的最真切的感悟。
我认为一个有信仰的教师,首先是教师要有专业的品德修养,这也是师德。在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中,教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求。
1、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影响很大;
2、关爱学生要有实际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勉强式的方法;
3、人生要有目标、有规划、有奋斗。有目标,有奋斗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4、教师要有拥有良好的心态。
只有心态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只有高品质的教师才会抗拒诱惑、淡薄名利。
当学生对学校极其相信、对学校里的老师极其尊敬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当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信仰以后,所以一切看似问题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评意见采取什么态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内容决定的,而是首先看学校、教师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要看学生是否崇拜你。当学生对他的学校极其相信了,对他的老师极其崇拜了,学生还会不听话吗?学生还会对你教的内容不感兴趣吗?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让学生敬重你,这两点是很重要的。在言谈举止上,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在赢得学生好感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从内心敬佩的老师。让每位学生都爱上你,愿意与你亲近,与你交流。古语说得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让学生爱上你。
我个人认为,爱上你(老师)不仅仅在课堂,时时处处都可以,食堂里,寝室里,操场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只要让每位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你对他(她)的爱,那么,你也就得到了学生们的爱,因为这种情感是相互的,是可感可触的。教师用爱心去呵护学生心灵,用爱心去启迪学生智慧,点亮学生的人生灯塔。每位学生都不是冷血动物,只是情未到深处。你一定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
当然,毫无疑问只有这些爱是不够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只具备了“德”,在“学识”上还要让同学门佩服你,崇拜你,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你想啊,学生崇拜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学识渊博,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不仅本科目知识很棒,提到其他的知识你也能表现的很优秀,同学们能不佩服你吗?
做有信仰的教育,当有涵养的老师。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到过的最纯净、最美丽的地方,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涵养的魅力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天堂!
日前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关于“三有”教育理念的学习,通过学习有很多的感触,现下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所谓“三有”即:做有信仰的教育、办有文化的学校、展有情感的课堂。这是依据国家教育的新形势及龙安教育发展现状制定的新的教育蓝图,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龙安的具体落实,是对“三名”工程的传承和发展,是实践“中国教育梦”、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对龙安教育将有深远影响。我从第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知。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哈·纪伯伦。在哲学家看来,“信仰往往展现为人内在对自我要求的定力”,一个有信仰的人,其内心会有一个对照的力量(超越力量),并能够为之负责和奋斗。推及至教育信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信仰更多的应该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体现,我认为就是教师本人对教育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待学生就更能够体现公平,有爱心。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坚定我们的教育信仰——养正育德,止于至善,并以此不断推进教育实践的改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越来越好。
我对文件中的这一部分很有感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就是我们追寻的“教育梦”。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把人的全面、持续和个性化发展作为实现“教育梦”的最高追求。学校发展以“教育梦”铸就学校辉煌明天为本;
校长办学以教师为本;
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信仰、有灵魂。”
教育信仰是作为教育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需要,要想实现真正的教育,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和学习,通过与更多同龄人的交往让他们感受不同于家庭的"氛围,在这里,是公平的,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你可以选择越来越优秀,不管是学习,还是艺术,这里都是很好的去处。
我们要做有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学生,才能视教育为终身事业,并为之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文件中说“有信仰的教师选择教育,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自身的信仰,倡导“以人为本”。一个有教育信仰的教师,要从获得教育学知识走向对教育意义的把握,要理解教育,理解人,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
我认为一个有信仰的教师,首先是教师要有专业的品德修养,这也是师德。在每个人的人生路途中,教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求,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影响很大;
其次,关爱学生要有实际行动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勉强式的方法。关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时兴起,它需要你终身的默默无闻的付出而不求回报;
再者,人生要有目标、有规划、有奋斗。有目标,有奋斗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教师也要不断前行。第四,教师要有拥有良好的心态。只有心态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只有高品质的教师才会抗拒诱惑、淡薄名利。
“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只有做有信仰的教育,才能肩负起科教兴国的伟大责任。”以此结尾,大家共勉!
我是零五调入十四中的,刚开始的那几年,学校开始搞寄宿制办学。开学后,住校学生经常半夜跳墙出去上网打游戏,曹校长每次都会督促领导班子们到网吧去找学生。记得有一次,学生又跳墙跑了,我和几个班子成员一块儿去找那个学生,当从网吧里面把那个学生找到时,那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在打游戏,下楼时,那个学生却下不了楼,跳墙出来时把脚崴了,脚脖子肿得像发面包,我和几个同事轮流把孩子背回了学校。
我这儿还有一个让我们做教育人的感到特尴尬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冬天,大早起的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在学校门口硬是不进门,爸爸在那儿对儿子吼,爷爷在那儿对孙子哄,孩子就是不进校。班主任尤锐老师仔细地询问了一下孩子不上学的原因。
孩子不是特淘气的.那种孩子,孩子比较内向,开始站在办公室里硬挺着脖子一声不吭,被大家问急眼了,学生开口说话了,孩子说:“上学有啥用?上到最后还不是回家?!”爷爷赶忙举例子,说:“小姑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孩子说:“考上大学又咋样?还不是照样回家给人家打工卖衣服?迟早都是一样的,我还不如早点回家帮爹养猪呢!”
为什么学生脚都肿成那样还要跳墙出去?原因只有一个,不爱这个学校!为什么那个学生那样义无反顾地要辍学?学习没有意思,没有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信仰,不崇拜学校。
什么是信仰?《辞源》里是这样解释的: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当学生对学校极其相信、对学校里的老师极其尊敬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当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信仰以后,所以一切看似问题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学记》中说得很好,“亲其师,信其道”。为什么学生砸我们的玻璃,为什么学生脚都肿成那样还要跳墙出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校、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评意见采取什么态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内容决定的,而是首先看学校、教师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要看学生是否崇拜你。当学生对他的学校极其相信了,对他的老师极其崇拜了,学生还会不听话吗?学生还会对你教的内容不感兴趣吗?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崇拜你呢?如何让学校、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信仰呢?我个人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下面两点:
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让学生敬重你,这两点是很重要的。在言谈举止上,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当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在赢得学生好感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从内心敬佩的老师。
在学校里,我特别崇拜杨志勇老师,凡是他教过的学生,学生们都特喜欢他,细问学生,学生都会告诉你,学生们一定会如数家珍般的告诉你杨老师的优点:讲课激情四溢、谈吐幽默风趣、教法通俗易懂、板书漂亮潇洒、球技飘逸华丽……你说,这样的老师,谁不喜欢?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老师,还会不喜欢他的学校?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用对学生真挚、深沉、无私的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崇高的品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育人艺术,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纲要》中将科学启蒙、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放在了重要位置,从目标、内容、要求和知道要点等方面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作了明确而具体的阐述。且在对《指南》的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指南》又从多个角度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理念、新要求,这更加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科学教育,理念现行。
一、满足好奇,鼓励思考
《指南》中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不论是在目标、内容要求,还是在指导要点中,无不将此放到了重要位置。“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何愁孩子对科学活动不感兴趣呢?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会引领幼儿爱上科学,从而主动探究科学、学习科学。这与以往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幼儿园教育重点有着明显区别,它充分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一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孩子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从小培养兴趣,会成为以后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激励他们在主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挖掘素材,来源生活
新《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目标第一条“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内容与要求中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以及知识要点中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中的科学,并不要求我们给孩子灌输一些离他们很遥远的、高深的、抽象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来自于生活,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教育素材。不要让科学教育蒙上神秘的面纱,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明确地提出了幼儿科学教育要生活化,贴近幼儿生活的具体要求。幼儿科学教育要让幼儿获得能够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经验。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人有意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并能够理解、解决的问题,孩子才会有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体验到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才能对科学探索活动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创设空间,交流合作
新《纲要》中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科学教育活动以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为主,通过孩子与多种材料的互动,探究其中的科学奥秘。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帮助孩子将发现的问题共同探索、取得的成果相互分享,在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中,分享过程的愉快和成果的甜蜜。如果仅限于老师的灌输,无疑会封闭了幼儿思路,而通过交流、合作,培养了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合作互助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创新探究,动手实践
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亲子经历科学发展、创新探究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直接接触科学,获得科学经验。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作是建筑智力大厦的砖瓦”,这与“劳动创造人类”有着必然的联系,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探究过程中,不仅感受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的经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发展了独立性和创新思维等能力。通过小组协作的操作活动,还可以让孩子发挥互助、协作的能力,相互交流、共同实践,使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科学材料、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
五、关爱自然,自觉环保
新《纲要》中指出要“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而如今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要求我们全民行动起来,从小培养孩子“关爱自然,自觉环保”的意识。正如《纲要》所说“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是我家,人人爱护它”,这应成为每个人自觉执行的基本准则。从小对幼儿进行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孩子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至关重要,它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我们对科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引领我们在科学教育的海洋里自由驰骋。以幼儿兴趣为根本出发点,发现幼儿感兴趣的知识点,将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吸收到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中来,积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探究,动口表达、交流的环境、机会和条件,让科学教育在孩子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进行,让孩子获得受益终身的科学技能、方法、态度和经验。
一辈子做教师,如果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生活而教学,则生活的意义和动力不能说很好,而如果有了信仰,你的教学生活将日新一日,阳光一生。愿你做一名具有热情、期望和可信任的有效教师,再研究有效教学。
一、做一个热情的教师
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的“热心”;
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热情的教师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投入学习。唤起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师的这种热情密切相关。
热情的教师与学生建立了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学生在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环境中学习。教师教的轻松惬意,学生学得愉悦舒畅,教学中,精彩的情节,生动的描写,美丽的语言和会心的微笑,那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他们好像走进了艺术的长廊,在漫步,在交谈——和书本、和孩子,也在和社会、和自然……
二、做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
有效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掌握所教的内容,而他们有能力帮助所有的学生学会。以前,我学心理学时看过《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一书,正是教师的语调、脸部表情、接触和姿势表现出了对学生获得成绩的期望,导致了学生取得非凡进步。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能力,倍加努力,取得更大成功。当孩子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时要降低难度,创造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他们变得自信、能力增加时,要保持适度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激励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做一个可信任的教师
“有效教师”总是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
一是教师的人格。
我切实感受到,有效教学,首先需要有效教师。要作一名有效教师,除了具有以上三种品质外,还要有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具有创新能力。
创造性是区分“研究者”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名教师要勇于开拓,对新思路、新模式抱有刨根问底的热情,能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不盲从和迷信权威。
第二,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名教师应视野开阔,思维敏锐,眼光独到,对各种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适时地把这些信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为一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第三,具有设疑能力。
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能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情况下产生疑问,发现矛盾,并对此穷追不舍,有所发现,一个有效的教师,要有想法,要有追求的目标。善于观察、善于反思,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真心去感受情感,用真实去感悟研究。
学习给人以知识,感悟给人以思想,实践给人已经验,研究提升了人的职业境界。今后我将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为一名有效教师,不断超越自我,进行更多地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熟读各种教育理论专著及经典案例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读过很多教育专著,但其中最钟爱的却是张仁贤老师主编的《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一书,每次翻看,都能给我带来心灵的感动。
这本书是“中小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丛书之一,在“总序”中编审委员会主任顾明远老师就教育工作者对于新课程应该有怎样的基本态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告诉我们在中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以及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善于学习,高屋建瓴,实事求是,科学对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态度来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另外,在每个版块的序言部分,都有像诗一样美妙的句子来形容教育的真谛,如“爱心篇”中写到“爱心是孩子的阳光,是教育的绿色。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学生,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在“爱心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报复与报答》这个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坏孩子”前后经历了两个老师的谆谆教导,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的经历。第一个老师冷嘲热讽,用尽能用的惩罚,尽一切刁难之能事,可结果却是孩子以他能想到的办法,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报复。“坏孩子”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中一天天变得更“坏”。另一个老师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用热切的期待去要求他,用真诚的沟通打动他,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他,“坏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一个浑身“毛病”的“坏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着很多“闪光点”的好学生。前者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而后者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即老师对孩子热切地期待,潜移默化地鼓励,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慢慢的,学生接受了老师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了信心,从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再如“引导篇”中提到“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压制,不是围墙,而是启发,疏导,教人主动发现,教人自我修养的艺术,它应给知识发现以方法,给智慧开启以钥匙,给行为指向以方向,给思想畅达以道路。”在这一篇章中,各个案例中的主角——教师,都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训练,而不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的框架中,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出来。几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以宽松的氛围,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真诚篇”中所倡导的“‘真诚’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
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穿流一条理解的小溪。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交往不能没有真诚,教育应求真求诚。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这些理念的提出,和我们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在师长充满真诚的引导下,在感受到平等、尊重的氛围里,一定会快乐的学习、成长。
另外,激励也是一种艺术。在本书的“激励篇”中,对这一理念多有论述,并辅以相关的案例,让教师反思。其中大家熟知的“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又一次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陶行知先生的宽容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并苦口婆心地去“教育”,久而久之,得不到肯定和激励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使我们充满“爱”的叮嘱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其实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并时时保持一种“向善”之心。很多情况下,只有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而不重犯”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期待。而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宽容以待,这样做最能引发他们心中的愧疚之感,使其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努力改掉以前的毛病。“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也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掩卷沉思,我方解其中滋味。这本书不愧称为“心灵启示录”,它带给我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职业,而教育则是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教育的重大责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管理有方,但无定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断地学习实践,让更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给心灵更大的启示,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学问”不等于成“人”。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人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学生并非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也不是教书的机器。教师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教人成人他必须自我成人,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没有教育信仰。因为“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定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力的灵魂。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认清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力和学校精神这三个概念的内涵,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开始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推荐访问: 心得体会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精选31篇) 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