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物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弹性物体》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活动反思:
1、通过《指南》科学领域的学习,我在活动中利用PPT凸显弹簧的伸缩及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的展示,重难点突破直观形象,易于幼儿理解;
2、认知上: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能力上: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让幼儿根据各自感兴趣的物体去发现弹性的用途,并注重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特意提供了幼儿自由操作机会,使幼儿敢于、善于、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过程。情感上: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极大兴趣。
3、情境教学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设置一个PPT,引入幼儿在*时活动中的情景去设疑,发现玩具中秘密,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条件。
4、动手操作法:它是幼儿科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纲要》中指出:提出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条件。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的让幼儿主动探索,感知弹性的特点,第二次通过再次操作来记录,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辨别物体是否具有弹性。
5、记录: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的结果,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所谓求证。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难点: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活动准备:
1.操场蹦床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
3.无弹性的物品(粉笔、金属饭碗、金属水杯)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教师: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教师: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
二、教师讲解
1.讲解弹簧回弹现象,并演示弹簧伸缩回弹
三、幼儿互动
1.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用身体语言演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跳一跳。
3.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再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物体
1.弹性的物品(弹簧、皮球)弹起来有没有趣?
2.小朋友们说说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有弹性的?
3.小朋友们再说说看那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
五、结束部分:
表扬幼儿们的表现,让幼儿们在鼓励中成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
活动目标:
感知、探索物体的弹性,初步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一些弹性的物品和各种球(皮球、塑料球、石球、沙袋球、弹力球、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
1、 师;“小朋友,你喜欢球吗?你都见过哪些球?”
(幼儿自由回答皮球、弹力球、足球-----)
2、 师:“你们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儿一边回答,教师一边画出各种球类并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
1、师:“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球,我们一起来玩拍球的游戏。”
幼儿自愿选择球类来拍。
2、教师;“小朋友玩的真高兴,那么在玩拍秋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秘密呢?”
为什么有的球能拍,幼儿球不能拍呢?
幼儿自己总结:皮球、足球有弹性,能拍起来。玻璃秋、石球没有弹性,不能拍起来。
3、教师准备一些有弹性的握力,请幼儿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的物体变化记录下来。
如有弹性的物体下面画“ ” 没有弹性物体下面画“ ”
三、幼儿探索中尝试
师:“小朋友,你试一试、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进小瓶里吗?为什么?”
师:“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变的很长吗?为什么?”
幼儿通过动手发现后总结经验:橡皮筋、海绵有弹性,手拉、捏都会变形、松开手后这些东西又恢复原状。
四、发散幼儿思维,生活中寻找弹性物体。
1、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生活中那些物体有弹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有弹性?
五、互相交流
请小朋友说一说“弹性”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带来哪些好处?
六、幼儿自制弹性玩具。(弹力球)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阅读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1)
——中班科学认识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
中班科学认识有弹性的物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活动准备: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2)
——有弹性的物体大班教案
有弹性的物体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难点: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活动准备:
1、操场蹦床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
3、无弹性的物品(粉笔、金属饭碗、金属水杯)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教师: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教师: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
二、教师讲解
1、讲解弹簧回弹现象,并演示弹簧伸缩回弹
三、幼儿互动
1、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用身体语言演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跳一跳。
3、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再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物体
1、弹性的物品(弹簧、皮球)弹起来有没有趣?
2、小朋友们说说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有弹性的?
3、小朋友们再说说看那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
五、结束部分:
表扬幼儿们的表现,让幼儿们在鼓励中成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3)
——有弹性的物体
有弹性的物体1
活动目标:
1.能够运用拉、按、压、捏、坐、跳、踩等方法感受物体的弹性,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
2.了解人们生活中广泛利用有弹性的物体,知道它们的用途。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准备:
1.室外大型玩具----蹦蹦床、像皮球、羊角球、皮球、长皮筋等。
2.家长准备:尼龙袜、弹簧、皮筋、松紧带、海绵等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探索材料,感知物体的弹性。
1.教师:你们认识这些材料吗?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拿去玩一玩,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引导幼儿自由玩,在玩的过程中,请幼儿可以多选用几种材料进行探索,并感知物体的弹性。)
2.教师:你们刚才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3.教师:请你再玩一玩,看看这些东西会不会改变形状?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改变的?是怎样改变的?(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方法探索让物体变形,可以让幼儿合作进行改变形状)。
4.教师: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变形的物体能复原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复原的?请你来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进行介绍。
5.教师小结:有些东西用力拉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了,这样的东西就有弹性。
(二)在活动室内寻找有弹性的物体。
1.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材料,活动室里还有没有东西有弹性呢?请你去找一找。
2.教师:你发现哪些东西有弹性?你是怎样做的?(引导幼儿说出拉、按、压、捏、坐、跳、踩等方法感受到物品的弹性)
3.教师:现在小朋友用力压一压、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的哪些地方和哪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请幼儿触摸的时候发现皮肤、头发、毛衣、袜子、松紧袖口等)
4.教师:你是怎么发现和感觉到的?(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压下去然后弹起来等)
(三)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生活环境中物体的弹性。
1.教师:请你到室外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
2.引导幼儿在室外寻找、区分并讲述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说说是怎样发现的。
3.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许多有弹性的东西。
(四)讨论弹性和生活的关系。
1.教师:有弹性的东西有什么用?如床垫为什么要做成有弹性的?跳高架下为什么要放置海绵垫?衣服袖上为什么要装松紧带?(引导幼儿发现弹性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物体弹性的有用之处)
2.教师: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有弹性?回家后再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记得把弹性的秘密告诉爸爸妈妈哦!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请幼儿观察每种物体下落时的形态是否一样。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4)
——中班科学物体的沉与浮教案3篇
中班科学物体的沉与浮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有的东西在水里沉,有的东西在水里浮,引起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人们利用沉与浮的原理创造发明了船,造福人类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种物体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铁钉、纸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树叶、小碗、磁铁、笔、)若干。
教师准备:
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样颜色的铁球和皮球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孩子们,想不想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科学家呢?今天请小朋友来当小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学习新的知识。
二、实验
幼儿尝试(1):谁沉谁浮
请小朋友看盒子里有什么东西,请你把它们轻轻地放到水里,仔细观察,谁沉谁浮?
幼儿尝试、
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幼儿尝试(2)重沉轻浮
同一个玻璃瓶放在水里,封口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了水时,沉到水底下,这是为什么?(让幼儿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玻璃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很轻,所以就浮。装满水时,瓶子里没有空气,所以就沉下去。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5)
——夏季如何吃出美白可人有弹性的肌肤3篇
夏季如何吃出美白可人有弹性的肌肤1
夏季美白肌肤怎么造?
一、水果篇
1、樱桃
新鲜樱桃含糖、蛋白质、β胡萝卜素、铁等丰富的营养。铁质可以让人气色红润,而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可都是美白肌肤一定要多补充的,多吃樱桃可以让肌肤真正细腻、有弹性哦!
2、番石榴
番石榴也是多吃多美白的水果,它含有维生素C、果糖、葡萄糖等营养,光是维生素C就是其他水果的好几倍,爱美的美眉可以多吃。
3、其他水果
西瓜、葡萄、凤梨、梨子、桃子等夏季盛产的时令水果,也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摄取能让肤质水水嫩嫩,白皙无瑕。
二、蔬菜篇
1、番茄
番茄的美白效果和瘦身效果一样棒,它有很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及蛋白质,番茄还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能吸收大量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想要当个白皙美人,每天多吃番茄准没错。
2、西兰花
3、白萝卜
白萝卜可利五脏、令人白净肌肉。白萝卜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是由于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为抗氧化剂,能抑制黑色素合成,阻止脂肪氧化,防止脂褐质沉积。因此,常食白萝卜可使皮肤白净细腻。
4、芦笋
芦笋富含硒,能抗衰老和防治各种与脂肪过度氧化有关的疾病,使皮肤白嫩。
5、黄瓜
黄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游离氨基酸,还有丰富的果酸,能清洁美白肌肤,消除晒伤和雀斑,缓解皮肤过敏,是传统的养颜圣品。
6、豆芽
豆芽可以防止雀斑、黑斑,使皮肤变白。
7、丝瓜
丝瓜能润滑皮肤,防止皮肤产生皱纹。
8、冬瓜
冬瓜含微量元素锌、镁。锌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镁可以使人精神饱满,面色红润,皮肤白净。
9、豌豆
《本草纲目》记载,豌豆具有“去黑黯、令面光泽”的功效。现代研究更是发现,豌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原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起到润泽皮肤的作用。
10、绿色蔬菜
绿色蔬菜都含维生素A、C、E以及蛋白质等营养,可都是美白肌肤不能缺少的。蔬菜含有微量元素锌、镁等。锌能使人精神焕发;镁能让人面色红润。蔬菜也是减肥圣品唷!水分多易有饱足感,纤维帮助消化,多食用也不用担心发胖。
三、谷物篇
1、芝麻
不要小看芝麻,它含有蛋白质及维他命E,可滋润肌肤,帮助新陈代谢。黑芝麻糊食得多皮肤会滑溜、少皱纹,仲会令肤色红润白净。
2、豆浆
由黄豆制成,含极丰富的蛋白质,增白的同时还可清除毒素。
3、粟米
含大量维他命E、磷质,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延缓细胞老化。
4、核桃和杏仁
含蛋白质,能在体内促进细胞生长和新陈代谢。
四、其他
1、长期吃鱼,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类似于防晒霜的自然保护,使皮肤增白。一周吃三次鱼可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侵害。
2、莲子百合粥,美白肌肤非一朝一夕的事。要肤色白透红,必先加强肺的功能,长期食用莲子百合粥便能达到如此效果。至于莲子、百合的分量可随个人喜好而定。
5个小妙招让你肌肤白皙透亮
1、定期去角质
去角质的成分有很多,磨砂颗粒可以物理去角质;化学物质的黏着性和溶解性也可以去角质。比如透明酸等。而去角质之前最好使用温水面敷软化角质,然后在进行去角质的过程。
这样不会损伤新生角质。同时去角质最好是一段时间去一次,不能频繁去角质,频繁去角质会损伤新生角质,得不偿失。
2、规律运动
一周至少2次规律运动,让肌肤由内焕发亮采。运动是最好的方法,它能让肌肤恢复年轻光彩。即使你真的无法空出多余的时间运动,那么就从最简单的走路开始吧,一周至少两次的健走,也能达到运动的目的。
3、多吃蔬果美容
研究发现西兰花、白菜、苹果等蔬果不仅能消肿,防止身体浮肿,还能改善面部暗黄,使肌肤红润有光泽。可以选择在晚餐时吃,第二天早上起来面色就会很红润了。菜花、莴苣、冬瓜等也有同样的功效。
4、桑拿排毒
如果只是日常的基本皮肤清洁,对于暗黄皮肤来说可是不够的,如果每周还能再有一两次蒸气浴或是桑拿浴就更棒了。因为桑拿浴或是蒸气浴能够让毛孔因为热胀冷缩原理而打开,让毛孔中的脏东西随着汗水排出,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想要更好的效果的话,浴前喝上一杯水,浴后再喝一杯水,可以更快的达到排毒的效果。
5、正常作息
想把暗黄的皮肤重新恢复成白白嫩嫩的皮肤,可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慢慢调理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有所改变的。充足的睡眠时间和幼稚的睡眠质量,对于皮肤调理来说是一剂良药,因为人体中的很多器官都是在晚上来进行排毒的,进入深层睡眠后可以让器官更好的排毒,毒素少了皮肤自然就会好。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6)
——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3篇
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1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二、活动准备:
材料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三、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
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2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材料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小结: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3篇(扩展7)
——观察物体的教案 (菁选20篇)
观察物体的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
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
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正面、侧面、上面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
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
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 )
生:(背面、后面、反面)
师:看到上面会想到( )
生:(底面、下面)
师:看到左面会想到( )
生:(右面)
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
生:边观察边说能
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这三个面共一点(顶点小药箱有8个顶点就有8组这样的相邻面。这一点连着三条棱,就有8组这样的三条棱
师: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你能一次看到小药箱的四个面吗?五个呢?六个呢?
生:不能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填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 )的。在任一位置,一次最多只能看到( )个面。
师:小法官巧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面。 ( )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正方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师:(小游戏)猜猜老师拿的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看见老师手中拿的长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体,并说说理由)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
师:大家的想象和推理都很棒。 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你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几个面?几个面看全了吗?
生1: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我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6个面。
生2:有3个面看不全,被我自己遮着了。
二、教学评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P38 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观察长方体小药箱,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二度开发运用教材、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从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物体)到多个。体验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拚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者选择了只完成例1的学习。参考许多名师教学,他们都将例1、例2的教学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的设计是把观察单个立体图(物)和多个立体图(物)同时呈现,看似很有科学性,但从教材的运用和学生所得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所得浅显、容易,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虽然人人都获得了必需的数学,但没有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所以教者在如何运用教材例1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上颇费苦心。分两个层面设计开发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来完成设计目标。一层次面(基础层面,人人都必需学会的知识):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二层次面(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教材发展个性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每相邻的两个面共一条棱,所以十二条棱就有十二组这样的相邻面,而八个顶点就决定了有八组这样的三个相邻面。同时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以及他们的展示来教会一部分能接受的学生。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重知识构建过程、呈现知识分层夯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师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1)初看(从不同角度自由观察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让学生初步感知,看到多少说多少。)(2)按要求看,箱动人不动。首先让学生单独观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药箱,一个面一个面的观察,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在交流中掌握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并运用课件完成P38的 辨认从那个方向看到的填空,夯实该知识点;同时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再度开发运用了教材,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空白,为后面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推理奠定了必需的基础。再要求学生两个面两个面的看,三个面三个面的看,这一合作学习通过摆弄学具、相互补充、教师引导使学生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从而构建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的知识点。(3)观察发现:通过一次看两个面、三个面,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撞击学生思维想像,让数学思维活跃,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基本任务,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接着,安排了教科书P40 ①、小法官巧断案两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 观察推理、 猜一猜的小游戏两题的练习更深层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以及思维推理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当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后,多数教师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要彰显学生个性。于是,放得太宽没了收揽,放得随意没了定位。在新方法物化到新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管怎样的教学,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迷茫失去方向,掌握知识就凌乱少了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体现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又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体现主体)。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上的物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老师们能坚持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积累,定会使现代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观察物体的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
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
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正面、侧面、上面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
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
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 )
生:(背面、后面、反面)
师:看到上面会想到( )
生:(底面、下面)
师:看到左面会想到( )
生:(右面)
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
生:边观察边说能
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这三个面共一点(顶点小药箱有8个顶点就有8组这样的相邻面。这一点连着三条棱,就有8组这样的三条棱
师: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你能一次看到小药箱的四个面吗?五个呢?六个呢?
生:不能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填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 )的。在任一位置,一次最多只能看到( )个面。
师:小法官巧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面。 ( )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正方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师:(小游戏)猜猜老师拿的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看见老师手中拿的长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体,并说说理由)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
师:大家的想象和推理都很棒。 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你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几个面?几个面看全了吗?
生1: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我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6个面。
生2:有3个面看不全,被我自己遮着了。
二、教学评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P38 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观察长方体小药箱,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二度开发运用教材、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从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物体)到多个。体验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拚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者选择了只完成例1的学习。参考许多名师教学,他们都将例1、例2的教学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的设计是把观察单个立体图(物)和多个立体图(物)同时呈现,看似很有科学性,但从教材的运用和学生所得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所得浅显、容易,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虽然人人都获得了必需的数学,但没有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所以教者在如何运用教材例1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上颇费苦心。分两个层面设计开发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来完成设计目标。一层次面(基础层面,人人都必需学会的知识):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二层次面(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教材发展个性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每相邻的两个面共一条棱,所以十二条棱就有十二组这样的相邻面,而八个顶点就决定了有八组这样的三个相邻面。同时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以及他们的展示来教会一部分能接受的学生。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重知识构建过程、呈现知识分层夯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师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1)初看(从不同角度自由观察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让学生初步感知,看到多少说多少。)(2)按要求看,箱动人不动。首先让学生单独观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药箱,一个面一个面的观察,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在交流中掌握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并运用课件完成P38的 辨认从那个方向看到的填空,夯实该知识点;同时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再度开发运用了教材,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空白,为后面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推理奠定了必需的基础。再要求学生两个面两个面的看,三个面三个面的看,这一合作学习通过摆弄学具、相互补充、教师引导使学生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从而构建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的知识点。(3)观察发现:通过一次看两个面、三个面,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撞击学生思维想像,让数学思维活跃,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基本任务,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接着,安排了教科书P40 ①、小法官巧断案两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 观察推理、 猜一猜的小游戏两题的练习更深层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以及思维推理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当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后,多数教师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要彰显学生个性。于是,放得太宽没了收揽,放得随意没了定位。在新方法物化到新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管怎样的教学,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迷茫失去方向,掌握知识就凌乱少了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体现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又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体现主体)。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上的物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老师们能坚持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积累,定会使现代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观察物体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5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5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在题卡上画一画
2、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正面:演示(*移情况)
上面、右面,(说说怎么想,怎么画的)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下来。
1、师:现在老师增加了难度,看看你还能画出来吗?
2、先观察:难在哪了?
a认识数量上增多了:(原来是几个,现在是几个?)
师:大家数数是5个吗?指指被谁挡住啦?
师:如果把遮挡的这些立体块变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挡的就能看见了,是吗?
b、数量增多,为什么就难了?(教师演示)
(数量上的增多,会引起(带来)形状上的更多变化,就难了)
师:现在是5个,如果是6个,7个,或者摆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复杂了,这节课我们就只研究用5个小立方块来搭物体(揭示课题,板书)
3、师;现在难度增加了,还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借助摆来帮助我们),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发展,要以观察物体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时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过实物的摆来观察可以降低难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一手段、方法)
4、汇报:
师:你看见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怎么画的,把它摆在黑板上。
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移后在同一个*面上的形状。
上面:师:谁看到了他在观察的时候和刚才那个同学有个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呢?
师:a我们可以调整观察的角度,使你正对着要观察的面。
b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转动这个物体,让要观察的面对着你。
左面:学生先说,师:结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师:如果给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立体图形,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时候再看左面,,怎么办?
师:看不见的,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靠头脑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摆,仔细观察,来帮助你丰富你的想象。看来摆也很重要。
5、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这三个面的形状,看谁摆的多?
用手势告诉我,你们都摆了几种?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摆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头脑中会有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画的都对吗?
6、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同桌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观察物体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2、通过不同题目的练习、讲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自己独立进行题目的练习。
难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直观思考。
教学准备:
补充练习题。
教学过程:
口算:
80÷8= 93÷3= 9×800= 110×5
500×6= 31×2 62÷3= 48÷4=
学生练习,1分钟完成。集体核对。
注意末尾的0别忘了添。
62÷3如何处理?复习商1不够就商0的题型。
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观察一个物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站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一个面?
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两个面?
学生尝试回答。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如何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补充:如果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的图案相同,则这时长方体的下面的面是什么图案?正方体的背面是什么图案?
学生观察并说说这样判断的理由。
下列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从侧面看下列的三个物体,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一连。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从哪个面看的?学生尝试练习。
集体核对,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六、解决实际问题2小题(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每本练习本8角,5元钱最多能买多少本练习本?
学生找重要信息,尝试列式。指名板书(两人),看看谁写得准确而完整。
学生观察、比较板书,注意答句。
一共有43个乒乓球,每8个装一盒,最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列式解答。指名两人板书,看看谁完成得出色。
集体核对,注意答句。
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除法应用题,而且答案都有余数。
不同点:答句的处理,第1小题舍去余数,第2小题需要进1。
:这种题目的答句非常重要,是否要进1,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
练习。
你觉得在观察物体这一章节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交流并自我对照。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补充了一些之前所学的知识和这一单元观察物体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断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在观察物体的补充练习中,让学生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课后反思:
由于这一单元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这一节复习课补充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在口算中注重正确率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做题速度。简单的"连乘问题,学生学习得也不错。对于这一单元,要注意题目之间的比较,能深层次地挖掘题目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题目都能完成得很好,理解比较到位置。从题目的处理来看,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还可以,但由于题目中抽象的成分不多,因此,没有什么难度。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在原来题目的基础上扩充,一来增加题目的难度,二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这样可以避免由题目简单有带来学生的骄傲情绪,反之,会让学生充满兴趣。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练习与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口算部分相对简单,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简单的连乘实际问题,学生能自己分析题意,并正确的列式计算,也能够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练习过程中还是要强调选择正确的单位。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对比较直观的问题掌握得很好,当遇到需要空间想象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还是达不到要求,需要通过学具或画图的方式来辅助。但总体而言,这部分知识抽象的内容不多,所以学生掌握起来不是很费力。
课后反思:
本次练习中的口算部分主要是检验学生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正确率,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而对于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可以,但总体来说这一单元比较简单,没有很抽象的东西需要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在真正的练习中需要借助相关的工具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达不到解题的正确性。
观察物体的教案5
教学内容:
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观察物体的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
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
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正面、侧面、上面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
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
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 )
生:(背面、后面、反面)
师:看到上面会想到( )
生:(底面、下面)
师:看到左面会想到( )
生:(右面)
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
生:边观察边说能
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这三个面共一点(顶点小药箱有8个顶点就有8组这样的相邻面。这一点连着三条棱,就有8组这样的三条棱
师: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你能一次看到小药箱的四个面吗?五个呢?六个呢?
生:不能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填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 )的。在任一位置,一次最多只能看到( )个面。
师:小法官巧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面。 ( )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正方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师:(小游戏)猜猜老师拿的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看见老师手中拿的长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体,并说说理由)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
师:大家的想象和推理都很棒。 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你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几个面?几个面看全了吗?
生1: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我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6个面。
生2:有3个面看不全,被我自己遮着了。
二、教学评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P38 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观察长方体小药箱,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二度开发运用教材、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从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物体)到多个。体验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拚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者选择了只完成例1的学习。参考许多名师教学,他们都将例1、例2的教学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的设计是把观察单个立体图(物)和多个立体图(物)同时呈现,看似很有科学性,但从教材的运用和学生所得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所得浅显、容易,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虽然人人都获得了必需的数学,但没有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所以教者在如何运用教材例1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上颇费苦心。分两个层面设计开发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来完成设计目标。一层次面(基础层面,人人都必需学会的知识):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二层次面(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教材发展个性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每相邻的两个面共一条棱,所以十二条棱就有十二组这样的相邻面,而八个顶点就决定了有八组这样的三个相邻面。同时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以及他们的展示来教会一部分能接受的学生。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重知识构建过程、呈现知识分层夯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师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1)初看(从不同角度自由观察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让学生初步感知,看到多少说多少。)(2)按要求看,箱动人不动。首先让学生单独观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药箱,一个面一个面的观察,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在交流中掌握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并运用课件完成P38的 辨认从那个方向看到的填空,夯实该知识点;同时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再度开发运用了教材,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空白,为后面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推理奠定了必需的基础。再要求学生两个面两个面的看,三个面三个面的看,这一合作学习通过摆弄学具、相互补充、教师引导使学生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从而构建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的知识点。(3)观察发现:通过一次看两个面、三个面,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撞击学生思维想像,让数学思维活跃,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基本任务,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接着,安排了教科书P40 ①、小法官巧断案两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 观察推理、 猜一猜的小游戏两题的练习更深层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以及思维推理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当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后,多数教师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要彰显学生个性。于是,放得太宽没了收揽,放得随意没了定位。在新方法物化到新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管怎样的教学,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迷茫失去方向,掌握知识就凌乱少了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体现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又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体现主体)。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上的物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老师们能坚持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积累,定会使现代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观察物体的教案7
教学内容:
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观察物体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正面。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设计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锋利的牙齿,白白的肚皮,手细细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翘起来的,样子很凶猛。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侧面,它有粗壮的腿。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你们想不想到恐龙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恐龙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恐龙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恐龙真可爱,我都想养一个。
生2:恐龙的世界真漂亮,我都想去看一看。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恐龙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恐龙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只恐龙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2)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生1:我看到了侧面,我能看到3个面。
生2:我看到了正面,我能看到2个面。
(3)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设计说明: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巩固阶段,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教材的练习1进行了改造,使得新课教学以恐龙为主线展开。并且以好人好事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1、实地观察。
教师:老师还拍下了几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出示学校雕塑)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你仔细观察过吗?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观察物体。就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我们学校的雕塑吧!(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雕塑。)
2、操作实践。
教师:咦,还有几张照片,老师想起来了,不小心撕坏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帮助老师把它拼出来吗?就让我们来一次比赛,根据刚才观察到的雕塑的样子把它们拼好!(学生两人一起拼图。)
提问:这张照片拍的是雕塑的哪一面,是站在雕塑的哪一面拍的?
生1: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正面,站在大门口拍的。
生2: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侧面,站雕塑的侧面拍的。
3、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观察物体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的探究的能力。
重点:能结合具体的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法:发现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玩具熊猫、照片、学生带的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做个小游戏好吗?很简单,请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吗?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向右转,请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朵。请一位同学和老师握一握手,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我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在一个方向上吗?(生答)请一位同学站在老师的右边,请另一位同学拉着我的左手,现在我们一起挥挥我们的右手,一起伸伸我们的左脚,现在请把手在你们的胸前击两下,请把左手拍拍后脑勺,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
(游戏既复习了方位,又让学生体会到站得角度不同,观察的物体不一样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的状态)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玩具熊猫(主要复习熊猫的前、后、左、右)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熊猫(师转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熊猫是什么样子(藏起熊猫)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小组内互相的介绍一下熊猫。(初步的感知观察方法,并学会与人交流)
示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熊猫,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做示范从前面*视熊猫)请同学猜一猜老师看到了什么(生交流“眼睛、鼻子、嘴巴…..”只要抓住了某一特征就可以)同学们也很想看一看我们可爱的熊猫的前面(这时把熊猫转过来请同学们观察并全班交流)那么你们想想,这里有四幅照片哪一张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呢?(生答)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左边,也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右边(两位同学很快站好了),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两位同学观察的熊猫是一样的吗?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一样的,这时只要给他们时间,很快他们就能找出不同(朝向不同)这时让学生快速的找出左、右两幅图片。
师:把熊猫的后面朝向学生,请学生说说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熊猫的什么(生交流),并找出对应的图片。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熊猫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熊猫的左、右、侧面,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2、运用观察方法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玩具放在小组中间,并说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转动你的玩具,请再说一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上来介绍你们的玩具吗?(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物体,介绍物体)
3、根据图片判断观察的角度不同(P57,做一做)
出示四本数学书前、后、左、右四面的图片,请同学们判断观察者的角度,并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判断的?说完之后,请小组把四本书按照书上所示合在一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找出相应对应的面。
三、巩固拓展小姐(以盲人摸象的故事进行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占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
观察物体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正面。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设计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锋利的牙齿,白白的肚皮,手细细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翘起来的,样子很凶猛。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侧面,它有粗壮的腿。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你们想不想到恐龙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恐龙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恐龙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恐龙真可爱,我都想养一个。
生2:恐龙的世界真漂亮,我都想去看一看。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恐龙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恐龙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只恐龙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2)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生1:我看到了侧面,我能看到3个面。
生2:我看到了正面,我能看到2个面。
(3)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设计说明: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巩固阶段,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教材的练习1进行了改造,使得新课教学以恐龙为主线展开。并且以好人好事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1、实地观察。
教师:老师还拍下了几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出示学校雕塑)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你仔细观察过吗?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观察物体。就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我们学校的雕塑吧!(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雕塑。)
2、操作实践。
教师:咦,还有几张照片,老师想起来了,不小心撕坏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帮助老师把它拼出来吗?就让我们来一次比赛,根据刚才观察到的雕塑的样子把它们拼好!(学生两人一起拼图。)
提问:这张照片拍的是雕塑的哪一面,是站在雕塑的哪一面拍的?
生1: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正面,站在大门口拍的。
生2: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侧面,站雕塑的侧面拍的。
3、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观察物体的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观察与想象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全面、有序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预设: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
(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明确结论科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确定方法。
(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设计意图】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
(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找一找、想一想和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认知得到巩固,为后续课程中进一步研究二维与三维图形打下基础。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四)提炼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预设: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预设:
生: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凸显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
观察物体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
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
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正面、侧面、上面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
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
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 )
生:(背面、后面、反面)
师:看到上面会想到( )
生:(底面、下面)
师:看到左面会想到( )
生:(右面)
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
生:边观察边说能
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这三个面共一点(顶点小药箱有8个顶点就有8组这样的相邻面。这一点连着三条棱,就有8组这样的三条棱
师: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你能一次看到小药箱的四个面吗?五个呢?六个呢?
生:不能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填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 )的。在任一位置,一次最多只能看到( )个面。
师:小法官巧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面。( )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正方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师:(小游戏)猜猜老师拿的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看见老师手中拿的长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体,并说说理由)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
师:大家的想象和推理都很棒。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你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几个面?几个面看全了吗?
生1: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我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6个面。
生2:有3个面看不全,被我自己遮着了。
二、教学评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P38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观察长方体小药箱,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二度开发运用教材、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从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物体)到多个。体验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拚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者选择了只完成例1的学习。参考许多名师教学,他们都将例1、例2的教学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的设计是把观察单个立体图(物)和多个立体图(物)同时呈现,看似很有科学性,但从教材的运用和学生所得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所得浅显、容易,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虽然人人都获得了必需的数学,但没有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所以教者在如何运用教材例1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上颇费苦心。分两个层面设计开发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来完成设计目标。一层次面(基础层面,人人都必需学会的知识):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二层次面(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教材发展个性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每相邻的两个面共一条棱,所以十二条棱就有十二组这样的相邻面,而八个顶点就决定了有八组这样的三个相邻面。同时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以及他们的展示来教会一部分能接受的学生。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重知识构建过程、呈现知识分层夯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师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
(1)初看(从不同角度自由观察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让学生初步感知,看到多少说多少。)(2)按要求看,箱动人不动。首先让学生单独观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药箱,一个面一个面的观察,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在交流中掌握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并运用课件完成P38的辨认从那个方向看到的填空,夯实该知识点;同时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再度开发运用了教材,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空白,为后面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推理奠定了必需的基础。再要求学生两个面两个面的看,三个面三个面的看,这一合作学习通过摆弄学具、相互补充、教师引导使学生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从而构建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
(3)观察发现:通过一次看两个面、三个面,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撞击学生思维想像,让数学思维活跃,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基本任务,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接着,安排了教科书P40①、小法官巧断案两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观察推理、猜一猜的小游戏两题的练习更深层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以及思维推理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当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后,多数教师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要彰显学生个性。于是,放得太宽没了收揽,放得随意没了定位。在新方法物化到新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管怎样的教学,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迷茫失去方向,掌握知识就凌乱少了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体现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又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体现主体)。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上的物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老师们能坚持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积累,定会使现代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观察物体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从实际切入。
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我最喜欢侧面的,站在她的旁边,拍的是她的正面。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设计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锋利的牙齿,白白的肚皮,手细细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翘起来的,样子很凶猛。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侧面,它有粗壮的腿。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那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你们想不想到恐龙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恐龙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恐龙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恐龙真可爱,我都想养一个。
生2:恐龙的世界真漂亮,我都想去看一看。
谈话: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了?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巩固新知。
(1)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恐龙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恐龙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只恐龙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2)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生1:我看到了侧面,我能看到3个面。
生2:我看到了正面,我能看到2个面。
(3)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的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设计说明:我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巩固阶段,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教材的练习1进行了改造,使得新课教学以恐龙为主线展开。并且以好人好事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1.实地观察。
教师:老师还拍下了几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出示学校雕塑)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你仔细观察过吗?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观察物体。就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我们学校的雕塑吧!(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雕塑。)
2.操作实践。
教师:咦,还有几张照片,老师想起来了,不小心撕坏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帮助老师把它拼出来吗?就让我们来一次比赛,根据刚才观察到的雕塑的样子把它们拼好!(学生两人一起拼图。)
提问:这张照片拍的是雕塑的哪一面,是站在雕塑的哪一面拍的?
生1: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正面,站在大门口拍的。
生2:我们拼的这张照片是雕塑的侧面,站雕塑的侧面拍的。
3.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说明:在实践部分,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拼图的活动为载体,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完成任务。让学生感到形式活泼、新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观察物体的教案14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观察物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个性差别大: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二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从二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3.教学内容分析
《观察物体》是本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学生观察恐龙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5.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6.教学课时
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谁吗?(课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图,继而出示侧面-正面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面背面 侧面
从背面观察很难确定是谁,从侧面看到正面就知道是谁了。
2、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小朋友的那边拍出这些照片的吗?
3、揭题: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物探究,从四个方位观察小狗
1、确定方位:
(1)师:今天老师请了小狗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喜欢它吗?
(2)课前准备好的玩具小狗,放在桌子中间,脸朝黑板。请你想一想,你坐在小狗的哪一边?
(3)反馈:告诉大家你在小狗的哪一边?是几号位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本位观察。
(1)请小朋友脸朝小狗坐好,头不要偏,仔细观察:在你这个位置,看到了它的什么?小组内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吗?
学生活动。
(2)反馈:刚才我们对小狗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在你这个位置,能看到小狗的哪个面?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形状吗?
3、换位观察,观察小狗的前、后、左、右(侧)四个面。
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小狗的一个面,想不想看到小狗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呢?我们来换个位置观察。
(1)换位置观察: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准备好,轻轻的换。现在这个位置看到的和前一次看到的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小狗的什么,请把它记在心里。继续换位置观察。
(2)每个小朋友都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仔细观察了小狗,现在老师要靠考考小朋友了。拿出作业纸,请你把在几号位置看到哪幅图的小狗连线。如果忘记了,可以离开座位走动观察;做好了,也可以再走出座位按四个位置再对一遍。
学生连线并反馈。
4、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我的发现: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狗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8.课堂练习
只要大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本、铅笔盒、书桌……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1、试一试:观察恐龙、观察书本、观察汽车图。
2、想一想。淘气和笑笑又在观察茶壶了。请你仔细观察,他们看到的茶壶会是怎样的?
说一说:这幅图是谁看到的?(依次出现不同方位的茶壶图片,逐个回答。)这两幅图又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出示水壶底面、上面图)
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学生演示)
3、猜一猜。4张学校的综合楼的照片,你知道老师是在哪里拍摄的吗?
提供拍摄地点:操场、大门进来的花坛、春秋公园、商贸中心
9.作业安排
观察物体的教案15
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点:从正面、侧面上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感知对称现象,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课时安排:3课时
课题: 观察物体(一)
内容:教材P6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确定正面、侧面、背面的观察位置。
3.在观察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两只蚂蚁,有一天他们打算去看看牛是什么样的,于是啊,他们就出发了,一只蚂蚁爬到了牛蹄上,说:“牛长得和碗差不多大小。”另一只蚂蚁爬到了牛角上,说:“不对,牛是弯弯的,和黄瓜差不多长。”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学生回答:他们看得不全面,他们只看到牛的一部分。
师:是啊,这两只小蚂蚁只看到牛的一部分,所以都说不出牛的全貌。
二.观察物体,探索新知。
1.要了解一样物体,需要全面地去观察,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全面地怎样观察物体。
2.小组合作观察。
四人小组拿出一个玩具,固定在桌面上不移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熊(最常见的动物玩具),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熊的什么部位。
3.汇报:
你看到的是哪个部分?你是坐在什么位置观察到的?其他小组和他看到一样的小朋友请起立。谁看到和他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4.课件出示:
小朋友真仔细观察得真仔细。这有几个小朋友看到的场景,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吗?
5.通过观察小恐龙,你发现了什么?
站在不同的位置,我们看到的都可能不一样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观察书本。
请同学们把书四本合放。一会根据老师出示的画片,想一想应该是从那个角度看到的画面,就到走那个方向。
2.猜物体。
(1)课件出示玩具汽车的一面,这是什么,这是从那个角度去观察的车?变换图形,再问。
(2)出示圆点。这是什么?有很多可能。看来单从一面判断是不行,我们要更全面些。出示铅笔正面图。再左右。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在做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了解一个物体,我们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
五.作业:
回家选择一样物体,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画下简易图。
课题: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内容:教材P68
观察物体的教案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比赛:快速抢答。下列照片中分别是什么?(师分别出示三组物体照片:电话、手机、手电筒。以下是一组图形照片。)
师:同样一个物体照片,为什么有的能一眼看出,有的却看不出?(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猜一猜”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入:神探“冒险小虎队”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他们就是靠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动态演示,讲神探小故事,声色并茂,立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例1:一位专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他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请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药箱,问:你观察到什么?(分小组操作、交流。)
4.“冒险小虎队”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A 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画了个红十字。
B 我看到的那面上写:小药箱。
C 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没什么标记。
D 药箱相对的面颜色是一样的。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5.如果前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右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
小结:物体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对的。
6.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上面
正面
左右面
7.如果降低高度,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
8.课间小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古诗,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教学例2
1.引入例2。
神探“冒险小虎队”最近又在忙什么呢?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冒险小虎队” 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个小洞。接着,他们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都画了古董的形状:
A B C
2.出示例2。
(1)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三、巩固新知
1.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2.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3.这是我看到的两个物体的一个面,它们可能是什么形状?
4.画一画。
选择两个物体摆一摆,先确定一个面为正面,然后分别从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观察所摆物体,在纸上画出所见到的形状。
5.猜一猜:展示作品,其它组同学猜猜这组物体是什么。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这几个实际动手操作的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观察物体的教案1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的探究的能力。
重点:能结合具体的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法:发现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玩具熊猫、照片、学生带的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做个小游戏好吗?很简单,请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吗?请起立,向左转,挥挥你的右手,向右转,请用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朵。请一位同学和老师握一握手,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我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在一个方向上吗?(生答)请一位同学站在老师的右边,请另一位同学拉着我的左手,现在我们一起挥挥我们的右手,一起伸伸我们的左脚,现在请把手在你们的胸前击两下,请把左手拍拍后脑勺,好玩吗?课后两个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玩一玩。
(游戏既复习了方位,又让学生体会到站得角度不同,观察的物体不一样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的状态)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玩具熊猫(主要复习熊猫的前、后、左、右)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熊猫(师转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熊猫是什么样子(藏起熊猫)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小组内互相的介绍一下熊猫。(初步的感知观察方法,并学会与人交流)
示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熊猫,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做示范从前面*视熊猫)请同学猜一猜老师看到了什么(生交流“眼睛、鼻子、嘴巴…..”只要抓住了某一特征就可以)同学们也很想看一看我们可爱的熊猫的前面(这时把熊猫转过来请同学们观察并全班交流)那么你们想想,这里有四幅照片哪一张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呢?(生答)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左边,也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右边(两位同学很快站好了),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两位同学观察的熊猫是一样的吗?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一样的,这时只要给他们时间,很快他们就能找出不同(朝向不同)这时让学生快速的找出左、右两幅图片。
师:把熊猫的后面朝向学生,请学生说说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熊猫的什么(生交流),并找出对应的图片。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熊猫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熊猫的左、右、侧面,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2、运用观察方法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玩具放在小组中间,并说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转动你的玩具,请再说一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上来介绍你们的玩具吗?(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物体,介绍物体)
3、根据图片判断观察的角度不同(P57,做一做)
出示四本数学书前、后、左、右四面的图片,请同学们判断观察者的角度,并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判断的?说完之后,请小组把四本书按照书上所示合在一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找出相应对应的面。
三、巩固拓展小姐(以盲人摸象的故事进行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占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
观察物体的教案18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2、通过不同题目的练习、讲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自己独立进行题目的练习。
难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直观思考。
教学准备:
补充练习题。
教学过程:
口算:
80÷8=93÷3=9×800=110×5
500×6=31×262÷3=48÷4=
学生练习,1分钟完成。集体核对。
注意末尾的0别忘了添。
62÷3如何处理?复习商1不够就商0的题型。
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观察一个物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站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一个面?
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两个面?
学生尝试回答。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如何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补充:如果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的图案相同,则这时长方体的下面的面是什么图案?正方体的背面是什么图案?
学生观察并说说这样判断的理由。
下列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从侧面看下列的三个物体,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一连。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从哪个面看的?学生尝试练习。
集体核对,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六、解决实际问题2小题(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每本练习本8角,5元钱最多能买多少本练习本?
学生找重要信息,尝试列式。指名板书(两人),看看谁写得准确而完整。
学生观察、比较板书,注意答句。
一共有43个乒乓球,每8个装一盒,最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列式解答。指名两人板书,看看谁完成得出色。
集体核对,注意答句。
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除法应用题,而且答案都有余数。
不同点:答句的处理,第1小题舍去余数,第2小题需要进1。
:这种题目的答句非常重要,是否要进1,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
练习。
你觉得在观察物体这一章节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交流并自我对照。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补充了一些之前所学的知识和这一单元观察物体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断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在观察物体的补充练习中,让学生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课后反思:
由于这一单元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这一节复习课补充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在口算中注重正确率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做题速度。简单的连乘问题,学生学习得也不错。对于这一单元,要注意题目之间的比较,能深层次地挖掘题目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题目都能完成得很好,理解比较到位置。从题目的处理来看,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还可以,但由于题目中抽象的成分不多,因此,没有什么难度。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在原来题目的基础上扩充,一来增加题目的难度,二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这样可以避免由题目简单有带来学生的骄傲情绪,反之,会让学生充满兴趣。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练习与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口算部分相对简单,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简单的连乘实际问题,学生能自己分析题意,并正确的列式计算,也能够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练习过程中还是要强调选择正确的单位。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对比较直观的问题掌握得很好,当遇到需要空间想象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还是达不到要求,需要通过学具或画图的方式来辅助。但总体而言,这部分知识抽象的内容不多,所以学生掌握起来不是很费力。
课后反思:
本次练习中的口算部分主要是检验学生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正确率,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而对于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可以,但总体来说这一单元比较简单,没有很抽象的东西需要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在真正的练习中需要借助相关的工具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达不到解题的正确性。
观察物体的教案19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药箱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巧妙利用语文诗歌顺利导入了新课,体现了语数学科的有机整合。]
二、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为四至六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鞋盒。将鞋盒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
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
[在操作过程中应强调被观察的物体应放在桌面上不动,是观察者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教学中强调不够,所以有学生回答可以看到六个面。]
三、深入探讨:
如果我们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又能出现什么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就试试吧!
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
注意事项:
(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2、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1、P40第1题,连一连,巡礼指导个别学生,然后让三名学生说说答案及理由,集体订正。
2、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形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师: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3、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可以看到4个面。()
(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兴趣探索
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小计:
今天,我让所有学生都带了一个鞋盒子用来观察,这样就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极佳。如果下次再上,可以将例1、例2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40分钟的知识含量更高。
其次,为让所以学生能看清观察的长方体教具,我将医药箱改为了整理箱。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因此教学起来十分方便。
观察物体的教案20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有意识地让青年供幼儿感受太阳光的明亮和热量。事先请家长带幼儿参观星星。
2、收集有关现代科技对光的应用的录像片,如X光的应用等。
3、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教师(介绍材料):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引导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教师:你刚才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3、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4、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绿灯—前进、红灯—停止)、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推荐访问: 物体 有弹性 教案 《有弹性物体》教案3篇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1 《有弹性的物体》教案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