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教案设计 >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菁选3篇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菁选3篇

时间:2023-02-14 12:06:02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菁选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推荐访问: 下册 四年级 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菁选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分钟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00字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