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教案设计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精选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1-14 18:1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精选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 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 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jiàn 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设喻说理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

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推荐访问: 纳谏 教案 齐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