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教案设计 > 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12篇)

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12篇)

时间:2022-11-17 20:54:01 来源:网友投稿

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12篇)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我校为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要设计一座米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全部高度的乘积等于下部腰以下高度的平方求雕像下部的高度此题是与实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12篇),供大家参考。

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12篇)

篇一: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我校为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要设计一座米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全部高度的乘积等于下部腰以下高度的平方求雕像下部的高度此题是与实际问题结合的题目通过演示高度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列出符合题意的方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实际问题从而得到方程为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准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知识技能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教学思考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

  目

  解决问题

  标

  情感态度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难点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2启发探究获得新知活动3运用新知体验成功活动4归纳小结拓展提高活动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活动内容和目的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让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巩固训练,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有关概念的理解。回顾梳理本节内容,拓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活动1」问题1: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许多大学生都希望为奥运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组委会决定对高校奥运志愿者进行分批培训,由已合格人员培训第一轮人员,再由前面所有合格人员培训第二轮人员,以此类推来完成此次培训任务。某高校学生李红已受训合格,成为一名志愿者,并由她负责培训本校志愿者。若每轮培训中每个志愿者平均培训x人。(1)已知经过第一轮培训后该校共有11人合格,请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2)若两轮培训后该校共有121人合格,你能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吗?问题2: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底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引入情境,提出问题.在第(1)问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第(2)问中,遵循刚才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学生思考,列出方程.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可举例,由特殊到一般,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引导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为后面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做好铺垫.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时可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面积为3600cm,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问题3:我校为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要设计一座2米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全部高度的乘积,等于下部(腰以下)高度的平方,求雕像下部的高度.

  2

  学会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文字转化为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由学生独立思考,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

  此题是与实际问题结合的题目,通过演示高度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

  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实际问题,从而得到方程,为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准备.

  问题与情景「活动2」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

  由以上问题得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到3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由学生观察归纳这3个方程的特征,给出名称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眼疾口快:请抢答下列各式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引导学生观察所列出的3个方程的特点;

  这组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3个特征的理解.

  (2)

  让学生类比前面复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强调定义中体现的3个特征:①整式;②一元;③2次.

  (3)

  (7),(8)两个题目的设置,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掌握,尤其结合字母系数,加大题目难度,提高学生对变式的理解能力.此环节采取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由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此题,并让学生找出错误理由.其中(1)~(6)题较为简单,学生可非常容易给出答案;而(7),(8)两题有一定难度,(7)需要进行分类讨论.此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给出的答案作出点评和归纳.此环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得出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和项,系数的概念,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的.

  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

  方程的一般形式,总结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项、系数的概念.

  问题与情境行为试一试:下面给出了某个方程的几个特点:(1)它的一般形式为

  师生图先由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问题,由学生经过思考,给出符合条件的答案,全体学生进行判断是否正确.在此环节可设置一个小游戏,让答对学生给出类似条件,找其他同学回答给出的新问题,让大家进行判断给出的方程是否正确.此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板书学生给出的方程要,并且及时引导学生不要给出类似的条件.此题为与实际问题结合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

  设计意此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一般形式的理解采取游戏的形式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可鼓励学生课下继续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2)它的二次项系数为5;(3)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的倒数的相反数。

  「活动3」例1.天津四中为树立学生的团结、拼搏精神,组织了一次篮球比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依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请问全校有多少个队参赛?(列方程并整理成一般形式)

  整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本节课的重点,由实际问题出发列方程为本节的难点,所以在此设置此题,加强巩固练习.由篮球比赛引入题目,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关注.

  以此题为例,教师板书整理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任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准确找到各项系数.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1)由一个学生列出方程,并解释解题方法,教师进行引导,点评,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认同.(2)教师在归纳点评过程中,应注意把两队只打一场比赛解释清楚,以便学生理解题意.(3)整理一般形式后,教师应强调整理过程中应用到的等式变形方法,如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去分母等.(4)让学生指出各项系数时,教师强调系数须带符合.

  此题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通过此题让学生理解比赛赛制安排原则.

  问题与情境小试牛刀:你能否把下列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

  师生行为巩固练习学生整理一般形式的方法,并准确找出各项系数.此环节可找学生口答结果.此题是字母系数问题,由学生思考解题过程,让学生讲解此题,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大屏幕显示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落实将刚才教师板书的整理一般形式的过程,再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例2、当m取何值时,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此题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常见题型,通过此题让学生加深对定义和一般形式的理解,为其他字母系数问题做好准备。此题仍涉及字母系数问题,难度加大,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通过此题让学生掌握解此类字母系数题目的方法,以及整理一般形式对于解一元二次方程题目的重要性

  此题由学考考你:生思考,讨论,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并由学生给出结果并进行解释.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此题目在上一题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难度,第(1)题须强调先进行整理,再考虑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第(2)题须先求出m值,再代入二次项系数中,验证是否为0,得到结果.(2)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

  (

  为有理数);

  「活动4」1.问题:本节课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小结反思

  把学生整理的一般形式书写2.思维拓展:在黑板上,以便2m+nm-n若方程x+x+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全体学生理解.求m,n的值。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总结活动中的经验。小结时,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是否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2)学生是否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此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作适当归纳,可留疑,让学生课下思考。让学生再思考,若题目中“+”变成“-”时,如何解决,留作课下思考。(A)组题目为巩固型作业,即必做题。(B)组题目为思维拓展型作业,即为学有余

  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体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数学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的机会。

  此题需进行分类讨论,开拓学生思维,体现数学的严谨性。

  「活动5」课后作业:(A)教科书第98页习题17.1第1、2、5、6、7题.(B)请根据所给方程:(16-2x)(10-2x)=112,

  分层次布置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联系实际,编写一道应用题(要求题目完整,题意清楚,不要求解方程)。

  力的学生设置。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难点的体现。在本节课的活动1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掌握利用方程解决问题,从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问题。活动2中让学生观察活动1中得到的3个方程,并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一般形式,从而获得本课的新知识。活动3意在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3.2.5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重点难点:认真审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适当设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布列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1、叙述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2、用多种方法解方程(3x1)x6x9

  22

  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方程,归结为:解法1:将方程化为(3x1)(x3),直接开平方,得3x1(x3)

  22

  解得

  x12,

  x2

  12。

  解法2: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3x20,进而转化为

  2

  x2

  3x102,用配方法可

  求方程的解。

  2解法3: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3x20,用公式法求解,其中

  b24ac(3)242(2)25。

  提问:用哪种方法解方程(3x1)x6x9更简便?

  22

  3、现在,你能解决 22.1的问题1了吗?二、解决问题

  2请同学们先看看P26页问题1,要想解决 22.1的问题1,首先要解方程x10x9000,

  同学伞能解这个方程吗?让学生动手解题并口答结果:提问:1、所求2、所求

  x15537,x25537

  x1、x2都是所列方程的解吗?x1、x2都符合题意吗?

  让学生思考、分析,真正理解负数根不符合题意,应舍去符合题意的解是:

  x2553725.4

  x1035.4

  3.1和2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求得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问题的解答,因此,要注意是检验解是否符合题意。作为应用题,还应作答。三、例题例1.如图,一块长和宽分别为60厘米和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要在它的四角截去四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水槽,使它的底面积为800平方米.求截去正方形的边长。解:设截去正方形的边长x厘米,底面(图中虚线线部分)长等于厘米,宽等于厘米,S底面=。

  请同学们自己列出方程并解这个方程,讨论它的解是否符合题意。由学生回答解题过程,教师板书:解设截去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根据题意,得(60-2x)(40-2x)=800解方程得

  x110,x240,

  经检验,

  x240不符合题意,应舍去,符合题意的解是x110

  答:截去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四、课堂练习P36练习1、2小结: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要认真审题,要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求得方程的解之后,要注意检验是否任命题意,然后得到原问题的解答。作业:P38习题5、6、7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用函数y=ax2+bx+c的图象求方程ax2+bx+c=0的解。2.让学生体验函数y=x2和y=bx+c的交点的横坐标是方程x2=bx+c的解的探索过程,掌握用函数y=x2和y=bx+c图象交点的方法求方程ax2=bx+c的解。3.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重点难点:重点;用函数图象法求方程的解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如何运用函数y=ax2+bx+c的图象求方程ax2+bx+c的解?2.完成以下两道题:(1)画出函数y=x2+x-1的图象,求方程x2+x-1=0的解。(精确到0.1)(2)画出函数y=2x2-3x-2的图象,求方程2x2-3x-2=0的解。教学要点1.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进行讲评。解:略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

  1函数y=2x2-3x-2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x1=-21和x2=2,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x1=-2和x2=2。二、探索问题问题1:(P23问题4)育才中学初三(3)班学生在上节课的作业中出现了争论:求方1程x2=2x十3的解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将11方程化为x2-2x-3=0,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唯独小刘没有将1方程移项,而是分别画出了函数y=x2和y=2x+2的图象,如图(3)3所示,认为它们的交点A、B的横坐标-和2就是原方程的解.2提问:由是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不同意见,并进行归纳。3.函数y=x2和y=bx+c的图象一定相交于两点吗?你能否举出例子加以说明?4,函数y=x2和y=bx+c的图象的交点横坐标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x2=bx+c的解吗?5.如果函数y=x2和y=bx+c图象没有交点,一元二次方程x2=bx+c的解怎样?1.这两种解法的结果一样吗?2.小刘解法的理

  三、做一做利用图26.3.4(见P24页),运用小刘方法求下列方程的解,并检验小刘的方法是否合理。(1)x2+x-1=0(精确到0.1);(2)2x2-3x-2=0。

  教学要点:①要把(1)的方程转化为x2=-x+1,画函数y=x2和y=-x+1的图象;33②要把(2)的方程转化为x2=x+1,画函数y=x2和y=x+1的22图象;③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④解的情况分别与复习两道题的结果进行比较。四、综合运用已知抛物线y1=2x2-8x+k+8和直线y2=mx+1相交于点P(3,4m)。(1)求这两个函数的关系式;(2)当x取何值时,抛物线与直线相交,并求交点坐标。解:(1)因为点P(3,4m)在直线y2=mx+1上,所以有4m=3m+1,解得m=1所以y1=x+1,P(3,4)。-8x+k+8上,所以有4=18-24+k+8解得k=2所以y1=2x2-8x+10

  x1=3解这个方程组,得,y1=4

  因为点P(3,4)在抛物线y1=2x2

  y=x+1(2)依题意,得2y=2x-8x+10x2=1.5y2=2.5

  所以抛物线与直线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3,4),(1.5,2.5)。五、小结:1.如何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求方程韵解?

  y=x22.你能根据方程组:的解的情况,来判定y=bx+c

  函数y=x2与y=bx+c图象交点个数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六、作业:1.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1)x2+x-6=0;(2)2x2-3x-5=0

  y=x2.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下列方程的解。(1)、y=1x+32

  2

  ,

  (2)、

  y=x2+xy=5x-4

  3.填空。(1)抛物线y=x2-x-2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2)抛物线y=2x2-5x+3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4.已知抛物线y1=x2+x-k与直线y=-2x+1的交点的纵坐标为3。(1)求抛物线的关系式;(2)求抛物线y=x2+x-k与直线y=-2x+1的另一个交点坐标.5.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直线y=x-2相交于(m,-2),

  (n,3)两点,且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3,求函数的关系式。

  23.2.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1、掌握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使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程,熟练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在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p)q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解下列方程,并说明解法的依据:

  2(1)32x1

  (2)x1

  2

  60

  (3)x2

  2

  10

  通过复习提问,指出这三个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以下两个类型:

  x2bb0和xabb0

  2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均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如果b<0,方程就没有实数解。如x1

  2

  2

  请说出完全平方公式。

  xax22axa22xax22axa2。

  2

  二、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形如x

  2

  2A0的方程,可变形为xA(A0),再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那么,我们能否将形如x

  2

  bxc0的一类方程,化为上述形式求解呢?这正是我们这

  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三、探索:1、例1、解下列方程:

  x2+2x=5;

  (2)x-4x+3=0.

  2

  思考能否经过适当变形,将它们转化为

  

  2

  =a

  的形式,应用直接开方法求

  解?解(1)原方程化为x+2x+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方程化为x-4x+4=-3+4加上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1)

  (方程两边同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归纳上面,我们把方程x-4x+3=0变形为x2=1,它的左边是

  2

  2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这样,就能应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注意到第一步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了一个数后,左边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从而转化为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那么,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的这个数有什么规律呢?四、试一试:对下列各式进行配方:

  2x28x_____(x_____);2x25x______(x_____);

  x210x_____(x_____)2x29x______(x_____)2

  x2

  3x_____(x_____)22

  22;xbx______(x_____)

  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配方的关键是在方程两边同时添加的常数项等于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五、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1、例2、

  2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2)x+3x+

  2

  (1)x-6x-7=0;1=0.2、练习:①.填空:

  (1)

  2

  x26x

  

  2

  (2)x-8x+()=(x-)

  2

  (3)x+x+(=4(x-)2②

  2

  )=(x+

  )2;

  (4)4x-6x+(

  2

  )

  用配方法解方程:

  2

  (1)x+8x-2=0

  x276x

  (2)x-5x-6=0.

  2

  (3)

  六、试一试用配方法解方程x2+px+q=0(p2-4q≥0).先由学生讨论探索,教师再板书讲解。解:移项,得

  2

  x2+px=-q,

  p2p2p2)2-q,

  配方,得x+2·x·+()2=(

  即

  (x+

  p2

  p24q)2=4.

  因为

  p2-4q≥0时,直接开平方,得x+

  p2

  p24q=±2.

  所以即

  x=-

  p2

  p24q±2,

  pp24q2x=.

  思考:这里为什么要规定p2-4q≥0?七、讨论1、如何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4x2-12x-1=0;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如何应用配方法?2、关键是把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先由学生讨论探索,再教师板书讲解。解:(1)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4,得移项,得配方,得即

  32

  x2-3x-=0

  14

  x2-3x=

  14321432

  x2-3x+()2=+()2(x—)2=

  52

  直接开平方,得所以

  x—=±x=±

  32

  32

  102

  102

  310310所以x1=2,x2=2

  3,练习:用配方法解方程:

  2(1)2x7x202(3)2x4x50

  (2)3x2+2x-3=0.(原方程无实数解)

  本课小结: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解题过程,归纳小结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用二次项系数除方程的两边使新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2、在方程的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成为完全平方;如果方程的右边整理后是非负数,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之,如果右边是

  个负数,则指出原方程无实根。布置作业:P38页习题2.(3)、(4)、(5)、(6),3,4.(1)、(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3)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教学重点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总体设计思路:以旧知识为起点,问题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方式,突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探究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流程:形成表象,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探究本质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前置性作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选两题做)(1)x+4x+2=0;(3)4x-16x+17=0;

  22

  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2)3x-6x+1=0;(4)3x+4x+7=0.

  2

  2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接着再改变上面每题的其中的一个系数,得到新的四个方程:(学生不做,思考其解题过程)

  (1)3x+4x+2=0;(3)4x-16x-3=0;

  2

  2

  (2)3x-2x+1=0;(4)3x+x+7=0.

  2

  2

  思考:新的四题与原题的解题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配方法解题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分析问题,探究本质由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到:用配方法解不同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相同之处是配方的过程----程序化的操作,不同之处是方程的根的情况及其方程的根.进而提出下面的问题:既然过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根的不同?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探究?让学生讨论得出: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去探究根与系数的关系.

  ax+bx+c=0(a≠0)

  2

  注: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

  ax+bx=-c

  2

  以采用学生独立尝试配方,合

  x+

  2

  x=-

  作尝试配方或教师引导下进行

  x+

  2

  x+

  =-

  +

  配方等各种教学形式.

  (x+

  )=

  2

  然后再议开方过程(让学生结合前面四题方程来加以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b-4ac”的重要性.当b-4ac≥0时,

  22

  (x+

  )=

  2

  注:这样变形可以避免对a正、负的讨论,

  x+

  =

  便于学生的理解.

  x=-

  即x=

  x1=

  ,x2=

  当b-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理性思维.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当b-4ac≥0时,

  22

  x=

  ;

  当b-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这个式子对解题有什么帮助?通过讨论加深对式子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进而阐述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

  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设计两个环节:共同练习和独立完成)

  [共同练习](1)2x-x-1=0;

  2

  (2)4x-3x+2=0;

  2

  (3)x+15x=-3x;

  2

  (4)x-

  2

  x+

  =0.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进一步阐述求根公式,归纳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独立完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x-6=0;

  2

  (2)x-

  2

  x-

  =0;

  (3)3x-6x-2=0;

  2

  (4)4x-6x=0;

  2

  (5)x+4x+8=4x+11;

  2

  (6)x(2x-4)=5-8x.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拓展运用,升华提高

  分两个环节:用一用和想一想(此环节基于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而定,可作为课后思考题).

  [用一用]解决本章引言中的问题:要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小)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雕像上部的高度AC,下部的高度BC应有如下关系:

  即BC=2AC.

  2

  设雕像下部高xm,于是得方程

  x=2(2-x)整理得:x+2x-4=0.解这个方程,得

  2

  2

  x=

  ,

  x1=-1+

  ,x2=-1-

  .

  精确到0.001,x1≈1.236,x2≈-3.236.考虑实际意义,x≈1.236.所以雕像下部高度应设计约为1.236m.

  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放在课后思考.)

  (1)如果雕像的高度设计为3m,那雕像的下部应是多少?4m呢?(2)进而把问题一般化,这个高度比是多少?之后简单介绍黄金分割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②能力层面上的拓展----化归思想.

  [想一想]清清和楚楚刚学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看到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1)x+(m-1)=0,清清说:“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而楚楚反驳说:“不一定,根的情况跟m的值有关”.那你们认为呢?并说明理由.

  2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对求根公式作进一步深化,并综合运用了配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提高.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结合上面用一用,让学生尝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方法进行提炼,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方法更具系统化和网络化,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过程.

  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层布置.)

  ㈠作业本;㈡拓广探索:P46第12题㈢阅读思考P46-----黄金分割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进一步探究根与系数的其他关系.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知识技能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数学思考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封面设计与草坪规划的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解决问题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情感态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重点难点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问题的应用题.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1复习,回顾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活动内容和目的回顾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注意问题.

  对比几种方案,探究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活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跃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

  巩固的同时认识图形变换对解题思路的影响,熟悉面积问题应用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活动4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总结,提高知识的系统性.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活动1」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忆,选一位同学作答,其他同学补充.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是否清楚;活动1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忆、思考的情景,又是本课一种很自然的引入,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2)学生能否说出每一步骤的关键和铺垫.应注意问题.

  「活动2」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提出问题(1)学生分析,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在题目中指出数量关系.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思考,请一位同学回答,可举简单例子说明,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中央矩形的长宽比是9︰7.问题(1)(2)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为后面的解题做以铺垫.教师展示课件(或展示图片,如教科书图22.3-1),请一位同学朗读题目.

  (2)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教师提出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上台演示、回答,每位同学要着重分析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处理方法.其中,设左右边衬和上下边衬为7x和9x的方法,教师要配合图形的平移加以电脑演示.问题(3)是活动2的中心环节,通过学生充分的讨论,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在某些解法中,利用图形变换简化数量关系是解决图形有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活动3埋下一个伏笔.

  (4)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4)

  问题(4)可以使学生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三中所列的方程体会列方程与解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2)学生在未知数的选择上,能否根据情况,灵活处理;(3)在讨论中能否互相合作;(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能力.(5)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的完整结合,通过多种方法解得相同结论,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活动3」问题如图,某中学为方便师生活动,准备在长30m,宽20m的矩形草坪上修筑两横两纵,四条小路,横纵路的宽度之比为3:2,若使余下的草坪面积是原来草坪面积的四分之三,则路宽应为多少?(见教科书习题22.3第10题图):(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教师提出问题(1)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指出.教师展示课件(或展示图片)请一位同学朗读题目.在活动2中,学生通过探究与讨论,感受了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适当的转变对解题的影响,活跃了解题思路.活动3的设计就是基于这个前提,首先使同学熟悉活动2中的解题思想,在数量关系中做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引导学生针对图形作进一步的探究.

  (2)由这些数量关系还能得到什么新的结论?你想如何利用这些数量关系?为什么?如何列方程?

  教师提出问题(2)

  问题(1)(2)是

  学生思考.因为有活动2的基础,选一位针对活动2的巩固性同学回答这一组问题的前3问即可,如有不完全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第4问让大家练习.但是由于本题的数量关系变形的空

  适当思考,请同学回答,教师做屏幕演示,间比较狭窄,经过解特别提醒学生:剩余草坪的面积,是否就是原草坪的面积减去四条路的面积?以引导学生注意道路重叠部分的处理.析之后依然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3)对比教科书图22.3-1和习题22.3第10题图,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师提出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引领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两个图形都存在两横两纵四个矩形,并都有四处重叠部分,但除此之外的剩余部分,第一个图是一个完整的矩形,易于表示;而第二个图中分为9块,所以不容易表示.

  问题3是活动3的中心环节,以图形对比的问题为引导,通过对比两个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启发学生以活动2中的封面问题为模型,构建活动3中的草坪问题的解题思路.

  (4)有什么方法使本题易于解决?

  教师提出问题(4)学生分组讨论,画图,上台演示.

  在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之后,学生会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总结图形变换的自然产生动手实践的基本原则.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在活动1中的学习效果;欲望,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同时也要注意

  (2)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变换的灵活性;对图形变换的指导,(3)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联想能力;可以对部分不太合适

  (4)教师要强调图形变换中图形改变、的答案也进行一下点位置改变、关键量不变的原则.评.

  「活动4」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小结时,教师应重点关注:点明本课主题和中心环节,使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知

  (1)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整理能力;识脉络清晰.(2)知识的横向联结能力以及能否熟练、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批该后应关布置作业:教科书53页,习题22.3第5、8题;教科书58页,复习题22第7、10题注:(1)能否正确分析等量关系;(2)能否有效变换图形,简化题意;(3)解题思路是否完整,解题过程是否规范.学生巩固,提高.

  22.3.1实践与探索(一)

  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实际工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激发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学生分析方程的解,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学过程:一、巩固旧知识

  21、解方程x70x8250,并叙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说说你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时,有何经验,有何体会?二、创设问题情境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1)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多少?(2)如果按下表列出的长方体底面面积的数据要求,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三、尝试解决问题1、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有关系)2、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存在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减去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的2倍)3、你能否用数量关系表示出这种关系呢?并求出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解:设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xcm,依题意得:

  (10x)281

  10x9

  x11,x29

  因为正方形硬纸板的边长为10cm,所以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1cm。4、请问长方体的高与正方形硬纸板中的什么量有关系?求出此时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高与正方形硬纸板式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一样;体积为81181cm)

  3

  5、完成表格,与你的同伴一起交流,并讨论剪去的正方形边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折合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6、在你观察到的变化中、你感到折合而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会不会有最大的情况?以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自变量,折合而成的长方体体积为函数,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点,看看与你的感觉是否一致。四、试一试如图,ABC的边BC8cm,高AM6cm,长方形DEFG的一边EF落在BC上,顶点D、G分别落在AB和AC上,如果这长方形面积12cm,试求这长方形的边长。

  2

  ADG

  五、拓展练习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小结:1、谈谈本节的收获。2、谈谈本节的体会。3、谈谈本节的疑惑。作业:P42习题1

  B

  E

  M

  FC

  23.3.2实践与探索(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领悟数学建模思想,体会如何寻找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3、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考考你1、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学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3,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之积等

  2于这两位数的7,求这个两位数。(这个两位数是63)

  2、如图,一个院子长10cm,宽8cm,要在它的里沿三边辟出宽度相等的花圃,使花圃的面积等于院子面积的30%,试求这花圃的宽度。(花圃的宽度为1m)

  二、创设问题情境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三、尝试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翻一番,你是如何理解的?(翻一番,即为原净收入的2倍,若设原值为1,那么两年后的值就是2)2、“平均年增长率”你是如何理解的。(“平均年增长率”指的是每一年净收入增长的百分数是一个相同的值。即每年按同样的百分数增加,而增长的绝对数是不相同的)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4、展示成果,相互补充。解:设平均年增长率应为x,依题意,得

  (1x)22

  1x2

  x121,x221

  x10.414,x23.414

  因为增长率不能为负数所以增长率应为41.4%。

  四、拓展应用若调整计划,两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值为原值的1.5倍、1.2倍、…,那么两年中的平均年增长率相应地调整为多少?又若第二年的增长率为第一年的2倍,那么第一年的增长率为多少时可以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独立思考完成后,与同伴交流,教师分析示范与学生交流。五、做一做1、某钢铁厂去年1月某种钢产量为5000吨,3月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2、某种药品,原来每盒售价96元,由于两次降价;现在每盒售价54元。平均每次降价百分之几?小结:谈谈你对本节所探讨的知识有何体会,你能否结合你的体会编制一道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请一些小组展示成果。作业:P42习题2、3、4、5

篇二: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mùdì)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yībān)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

  式。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jiāoxué),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

  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jiāoxué)难点和难点: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yǒuguān)概念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

  片应该怎样剪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某〔某十5〕=150)深入引导:方程某(某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

  吗?

  二、新课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方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局部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下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3某十2=5某—3:(2)某2=4(2)(某十3)(3某·4)=(某十2)2;(4)(某—1)(某—2)=某2十8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外表、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方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

  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

  一元一次方程了)。2〕.讲解方程中a某2、b某、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

  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某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1.说出以下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1〕某2十3某十2=o〔2〕某2—3某十4=0;(3)3某2-5=0〔4〕4某2十3某—2=0;(5)3某2—5=0;(6)6某2—某=0。2.把以下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1)6某2=3-7某;(3)3某(某-1)=2(某十2)—4;(5)(3某十2)2=4(某-3)2课堂小节(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十b某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2

  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刚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根底,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某2-70某+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效劳,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探究新知11.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篇三: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四应用拓展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本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

  一元二次方程及应用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德江民族中学:赵明伯2016年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及运用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数学思考: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教学重难点、关健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星期一二三四五

  甲12元12.5元乙13.5元13.3元

  12.9元13.9元

  12.45元13.4元

  12.75元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思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活动方略】教师板书,给出题目。学生口答,老师点评。【设计意图】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三、反馈练习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A12人B18人C9人D10人【活动方略】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四、应用拓展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本法。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第十九条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

  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五、小结作业1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1数学知识2法制知识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篇四: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

  教学目标(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3)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教学重点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总体设计思路:以旧知识为起点,问题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方式,突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探究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学过程整体教学流程:形成表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本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升华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形成表象,提出问题在上一节已学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选两题做)(1)x2+4x+2=0;(2)3x2-6x+1=0;(3)4x2-16x+17=0;(4)3x2+4x+7=0.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接着再改变上面每题的其中的一个系数,得到新的四个方程:(学生不做,思考其解题过程)

  (1)3x2+4x+2=0;(2)3x2-2x+1=0;(3)4x2-16x-3=0;(4)3x2+x+7=0.思考:新的四题与原题的解题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配方法解题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分析问题,探究本质由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到:用配方法解不同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相同之处是配方的过程----程序化的操作,不同之处是方程的根的情况及其方程的根.进而提出下面的问题:既然过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根的不同?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探究?让学生讨论得出: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去探究根与系数的关系.ax2+bx+c=0(a≠0)注: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ax2+bx=-c以采用学生独立尝试配方,合x2+x=作尝试配方或教师引导下进行x2+x+=+配方等各种教学形式.(x+)2=然后再议开方过程(让学生结合前面四题方程来加以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b2-4ac”的重要性.当b2-4ac≥0时,(x+

  )2=注:这样变形可以避免对a正、负的讨论,x+=便于学生的理解.x=即x=x1=,x2=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理性思维.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当b2-4ac≥0时,x=;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这个式子对解题有什么帮助?通过讨论加深对式子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进而阐述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设计两个环节:共同练习和独立完成)[共同练习](1)2x2-x-1=0;(2)4x2-3x+2=0;(3)x2+15x=-3x;(4)x2x+=0.此环节的设计意图:进一步阐述求根公式,归纳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

  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独立完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x2+x-6=0;(2)x2x=0;(3)3x2-6x-2=0;(4)4x2-6x=0;(5)x2+4x+8=4x+11;(6)x(2x-4)=5-8x.此环节的设计意图: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让每位学

  生都有所收获.拓展运用,升华提高分两个环节:用一用和想一想(此环节基于学生课堂掌握的情况而

  定,可作为课后思考题).[用一用]解决本章引言中的问题:要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

  小)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雕像上部的高度AC,下部的高度BC应有如下关系:即BC2=2AC.设雕像下部高xm,于是得方程x2=2(2-x)整理得:x2+2x-4=0.解这个方程,得x=,x1=-1+,x2=-1.精确到0.001,x1≈1.236,x2≈-3.236.考虑实际意义,x≈1.236.所以雕像下部高度应设计约为1.236m.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放在课后

  思考.)(1)如果雕像的高度设计为3m,那雕像的下部应是多少?4m呢?(2)进而把问题一般化,这个高度比是多少?之后简单介绍黄金分割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此环节的设计意图: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②能力层面上

  的拓展----化归思想.[想一想]清清和楚楚刚学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看到一个关于x的一

  元二次方程x2+(2m-1)x+(m-1)=0,清清说:“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而楚楚反驳说:“不一定,根的情况跟m的值有关”.那你们认为呢?并说明理由.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对求根公式作进一步深化,并综合运用了配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提高.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结合上面用一用,让学生尝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对方法进行提炼,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方法更具系统化和网络化,同时也是情感的升华过程.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层布置.)㈠作业本;㈡拓广探索:P46第12题㈢阅读思考P46-----黄金分割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进一步探究根与系数的其他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范例】

篇五: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

  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并与校园绿化相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际问题模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2。难点:通过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问题一:学校有一块面积为900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为多少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某米,则列方程,

  整理可得问题二:有一块矩形绿化带,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栽种一个同样的正方形花坛,如果去掉四周矩形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四周花坛面积是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某米,则列方程,整理可得问题三:要组织一次环保竞赛,参加的每两个班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班参赛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启发探究,获取新知上面的三个方程这两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们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共同特点:(1)(2)(3)(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某;(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某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某2+b某+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某2+b某+c=0(a≠0)后,其中a某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某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方程。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三)例题解析,练习反馈

  例题解析(投影展示)

  例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试说明理由。

  例2.将方程3某(某-1)=5(某+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此外要使学生意识到: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例3:已知关于某的方程(k2-1)某2+(k+1)某-2=0

  (1)当k取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当k取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并写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同学先讨论,同桌交流再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实质。

  练习反馈1、课本第32页1、2、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尽可能多的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设计意图】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开阔思维,进一步巩固概念。(四)小结归纳,上升理性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主要由学生进行总结和互相补充,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五)作业布置1、教材P34习题22.12、选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教案3教学目标: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整理化简上述三个方程.。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①②③④某2+2某-3=1+某2⑤a某2+b某+c=0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某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3-6某2=0(2)3某(某+2)=4(某-1)+7(3)(2某+3)2=(某+1)(4某-1)3、若关于某的方程(k-3)某2+2某-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4、关于某的方程(k2-1)某2+2(k+1)某+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三、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某2+1=6某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某的方程(m2-4)某2+(m+2)某+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某+1+27m某+5=0是关某于的一元二次方程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某2+某+m2-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根据两种设计方案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1)(2)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一般形式a某2+b某+c=0(a、b、c为常数,a≠0)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系数为a系数为b

  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优质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

  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算是不错的应用文了。

篇六: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案)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2、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二)能力目标1、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2、能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三、教学难点具体用配方法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四、知识考点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引入:二次根式的意义:若x2=a(a为非负数),则x叫做a的平方根,即x=±√a。实际上,x2=a(a为非负数)就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x的平方根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新课探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刚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问题1重在引出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问题学生可通过“平方根的意义”的讲解过程具体的解答出来,具体解题步骤:2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xdm2列出方程:60x2=1500x2=25x=±5因为x为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x=5即:正方体的棱长为5dm。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运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出一元二次方程解。(2)备注: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来求方程的根。问题2: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cm,并且面积为16㎡,场地的长和宽应各为多少?

  2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问题2重在引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而问题2应该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所以由我来具体的讲解。主要通过与完全平方式对比逐步解这个方程。再由这个方程的求解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加深映像。具体解题步骤:解:设场地宽xm,长(x+6)m。列方程:x(x+6)=16即:x2+6x-16=0x2+6x=16x2+6x+9=16+9(更多请搜索:(x+3)2=25x+3=±5x+3=5x+3=-5x1=2,x2=-8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通过配成完全平方的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般步骤:一化:先将常数移到方程右边,后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二配:方程左右两端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三成式:将方程左边化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四开:直接开平方五写:写出方程的解(三)应用举例

  3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针对每个知识点各举了一个例子,每个例子有两个方程,逐渐加深。让学生更易接受。让学生在例题中进行思考和总结。具体的例1链接知识点1,例2链接知识点2。例1解方程(1)9x2-1=0;(2)x2+2x+1=16。解:(1)原方程变形为:9x2=1x2=1/9x=±1/3即x1=1/3,x2=-1/32(2)原方程变形为:(x+1)=16x+1=±4x1=3,x2=-52例1讲解完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形如(ax+b)=c(a≠0;c≧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让学生能够从特殊的到一般的题目。例2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x2-3x-2=0(2)2x2-3x-6=0解:(1)移项x2-3x=2配方x2-3x+(3/2)2=2+(3/2)2(x-3/2)2=17/4x-3/2=±√17/2x1=3/2+√17/2,x2=3/2-√17/2(2)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x2-3/2x-3=0x2-3/2x=3x2-3/2x+(3/4)2=3+(3/4)2

  4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x-3/4)2=57/16x-3/4=±√57/4x1=3/4+√57/4,x2=3/4-√57/4(四)反馈练习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即时发现问题。而这道题目重在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加深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从而突破这一重难点。练习:观察下列用配方法解方程2x2-4x+1=0的两种解答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你写出正确的解答。解:(1)配方2x2-4x+4-4=1,即(2x-2)2=5所以,2x-2=√5或2x-2=-√5所以,x1=1+√5/2,x2=1-√5/2(2)系数化为1x2-2x=1/2配方x2-2x+1=1/2即(x-1)2=1/2所以x-1=√2/2或x-1=-√2/2所以x1=1+√2/2,x2=1-√2/2。六、课堂小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反思。主要由学生归纳,老师补充总结。小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中运用到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二次根式等方面的知识。2、重点理解和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般步骤并会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七、布置作业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根据新课程标准“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作业:必做题:教材p36(6)p392题的(5)(6)

篇七: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二、探究新知1.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

  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

  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12x

  2

  7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

  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

  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

  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要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设长为xcm,则宽为(x-5)cm

  列方程x(x-5)=150,即x2-5x-150=0

  请根据列方程回答以下问题:

  (1)x可能小于5吗?可能等于10吗?说说你的理由.

  (2)完成下表:

  x

  1011121314151617…

  x2-5x-150

  (3)你知道铁片的长x是多少吗?

  分析:x2-5x-150=0与上面两道例题明显不同,不能用平方根的意义和八年级上册的整

  式中的分解因式的方法去求根,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夹逼”方法求出该方程

  的根.

  解:(1)x不可能小于5.理由:如果x<5,则宽(x-5)<0,不合题意.

  x不可能等于10.理由:如果x=10,则面积x2-5x-150=-100,也不可能.

  (2)

  x

  1011121314151617……

  x2-5x-150-100-84-66-46-2402654……(3)铁片长x=15cm三、习题演示1、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ax22x30(2)3x22mx0(3)(m1)x28mx2m10

  (4)(b2+1)x2-bx+b=2;(5)2tx(x-5)=7-4tx.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四、总结引导学生从下面四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4.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五、布置作业教材51页习题8.1的1、2.教材54页习题8.2的1、2.

篇八: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重要地位。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为主线来完成。在教学中渗透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让学生充分观察、体验,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环保内容。以下是___网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欢迎查阅!

  启发探究,获取新知

  上面的三个方程这两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们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

  共同特点:(1)(2)(3)

  (1)都只含一个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数(一元),并且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合作,列出方程。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数(3)数的最高次数是2。

  (三)例题解析,练习反馈

  例题解析(投影展示)

  例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试说明理由。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方程的右边为0;二是左边的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此外要使学生意识到: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

  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k2-1)x2+(k+1)x-2=0

  (1)当k取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当k取何值时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并写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同学先讨论,同桌交流再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实质。

  练习反馈

  1、课本第32页1、

  2、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尽可能多的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设计意图】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开阔思维,进一步巩固概念。

  (四)小结归纳,上升理性

  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主要由学生进行总结和互相补充,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作业布置

  1、教材P34习题22.1

  2、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②③

  ④x2+2x-3=1+x2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m2-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篇九: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2.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的过程中,形成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能写出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3.经历由具体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教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教材P26—27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方程x(7-x)=8,它

  一元一次方程.(填“是”或“不是”)

  2.如果一个方程通过整理可以使右边为,而左边是只含有个未知数的

  次多项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二次项为

  ,一次

  项为,常数项为

  ,二次项系数为

  ,一次项系数为

  .

  学生课前完成,教师检查,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和一

  般形式.二.探究展示

  (一)合作探究

  1.如图,已知一矩形的长为200cm,宽为150cm,现在矩形中挖去一个圆,使剩余部分的面积为原矩形面积的3.求挖去的圆的半径xcm应满足的方程(其中π

  4取3)

  1/4

  引导学生设挖去的圆的半径为xm,

  找等量关系:矩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矩形的面积×3.4

  列出方程:200×150-3x2=200×150×3.

  ①

  4

  2.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前年该市汽车拥有量为75万辆,两年后增加到108万

  辆.求该市两年来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x应满足的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

  等量关系:两年后的汽车拥有量=前年的汽车拥有量×(1+年平均增长量)2

  列出方程:75(1+X)2=108

  ②

  3.能把①,②化成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式吗?

  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①,②化成下列形式:

  ①化简,整理得x2-2500=0

  ③

  ②化简,整理得25x2+50x-11=0④

  观察上述方程③和④,启发学生归纳得出: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

  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a,b,c是已知数,a≠0)

  其中a,b,c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4.让学生指出方程③,④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两个实际问题,通过寻找等量,列出方程,然后再引导学

  生观察列出的两个方程的特征,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进而抽象出一元二次

  方程的概念.

  (二)展示提升1.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若是,指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4

  (1)0.01t2=2t

  (2)5x(x+1)+7=5x2-4

  (3)3x(1-x)+10=2(x+2)

  (4)(9y-1)(2y+3)=18y2+1

  注意:要确定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先将

  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某超市1月份的营业额是36万元,3月份的营业额是49万元,设每月营业额

  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平均增长率为x应满足的方程为

  .

  3.已知一个数x与比它大2的数的积等于35,请根据题意,列出关于x的方程,

  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展示,让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三.知识梳理1.一元二次方程的显著特征是: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整式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根据一般形式确定的.3.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当堂检测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只填序号)

  (1)x2=-1

  (2)x2+xy+1=0

  (3)ax2+bx+c=0

  (4)21x2+3x-1=0

  (5)(1)2+x-1=0x

  (6)(x+1)(x-1)x=x2+1

  2.把一元二次方程(3x-2)(x+1)=8x-3化为一般形式是

  其中二次

  项系数是,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

  3.将一根长为64cm的铁丝剪成两段,每段均折成一个正方形,若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为160cm2,,且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xcm,请根据题意列出关于x的

  方程.

  4.已知关于x的方程(k2-1)x2+(k+1)x-2=0当k为何值时,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并写出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3/4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对所列方程的观察,并与一元一

  次方程类比,自然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相关的一些概念,既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有加强了新旧知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4

篇十: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教学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①②③④x2+2x-3=1+x2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m2-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1)(2)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系数为a系数为b

  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优质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2

  学习目标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

  2、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学习重、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难点: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学习过程:一、自学质疑: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7x+3=0.2、用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呢?二、交流展示:刚才我们已经利用配方法求解了一元二次方程,那你能否利用配方法的基本步骤解方程ax2+bx+c=0(a≠0)呢?三、互动探究: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b2-4ac≥0时,它的根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因此,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条件下,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就可以求得方程的根.

  注:(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在确定a、b、c时,需注意符号.

  (2)在运用求根公式求解时,应先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可以用公式求出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就不必再代入公式计算了.

  四、精讲点拨:例1、课本例题总结:其一般步骤是:(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进而确定a、b,c的值.(注意符号)(2)求出b2-4ac的值.(先判别方程是否有根)(3)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直代入求根公式,求出的值,最后写出方程的根.例2、解方程:

  (1)2x2-7x+3=0(2)x2-7x-1=0(3)2x2-9x+8=0(4)9x2+6x+1=0五、纠正反馈:做书上第P90练习。六、迁移应用:例3、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例4、求方程的两根之和以及两根之积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3

  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学习难点: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__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__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__•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__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__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815•×500=907500(斤)=90.75(万斤).三、例题学习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时间基数降价降价后价钱第一次600600x600(1-x)第二次600(1-x)600(1-x)x600(1-x)2(由学生写出解答过程)四、巩固练习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六、反馈练习: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A.x+(1+x)x=20%B.(1+x)2=20%C.(1+x)2=1.2D.(1+x%)2=1+20%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低百分之几?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态度、情感、价值观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关键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问题(2)如图,如果,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

  (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

  (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

  (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40-16x-10x+4x2=18移项,得:4x2-26x+22=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去括号,得:x2+2x+1+x2-4=1移项,合并得:2x2+2x-4=0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三、巩固练习教材P32练习1、2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2-8+17)x2+2x+1=0,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2-8+17•≠0即可.

  证明:2-8+17=(-4)2+1∵(-4)2≥0∴(-4)2+1>0,即(-4)2+1≠0∴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六、布置作业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________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2)重点、难点分析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________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x(x十5)=150)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3)(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2)x2—3x十4=0;(3)3x2-5=0

  (4)4x2十3x—2=0;(5)3x2—5=0;(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篇十一: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P>  一元二次方程及应用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德江民族中学:赵明伯2016年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及运用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数学思考: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教学重难点、关健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问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星期一二三四五

  甲12元12.5元乙13.5元13.3元

  12.9元13.9元

  12.45元13.4元

  12.75元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思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活动方略】教师板书,给出题目。学生口答,老师点评。【设计意图】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三、反馈练习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A12人B18人C9人D10人【活动方略】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并选取两名学生上台书写解答过程。【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四、应用拓展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本法。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第十九条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

  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五、小结作业1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1数学知识2法制知识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篇十二: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P>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________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和难点:重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x(x十5)=150)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3x十2=5x—3:(2)x2=4(2)(x十3)(3x·4)=(x十2)2;(4)(x—1)(x—2)=x2十8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2)x2—3x十4=0;(3)3x2-5=0

  (4)4x2十3x—2=0;(5)3x2—5=0;(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

  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仍是进一步讨论如何建立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在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2、教学目标要求:(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3)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4)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与面积有关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本节课的设计中除了探究3教师参与多一些外,其余时间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点、引、激、评,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本节内容学习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寻求、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列出方程来解答。因此课堂上从审题,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由生生交流,兵教兵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流程分析:

  本节课是新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

  活动1复习回顾解决课前参与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活动4课堂回眸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活动1复习回顾解决课前参与由学生展示课前参与题目,集体订正。目的在于回顾常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并且引出本节学习内容——面积问题。活动2封面设计问题的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对“正中央矩形与封面长宽比例相同”题意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中央矩形长宽比为9:7,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比也为9:7,为学生设未知数提供帮助。之后由学生分组完成方程的列法,以及取法。讲解中注重简便设法及解法的指导与评价。

  活动3草坪规划问题的延伸放手给学生处理,以学生合作完成为主。突出利用平移变换为主的解决方式。多由学生分析不同的处理方法。活动4课堂回眸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3

  第1教时教学内容: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________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__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________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__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究新知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x(5x-2)=x(x+1)+4x2;(2)7x2+6=2x(3x+1);(3)(4)6x2=x;(5)2x2=5y;(6)-x2=0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讨论后回答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独立完成加深理解学生试解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反馈训练应用提高

  练习1:教材P.5中1,2.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4)(b2+1)x2-bx+b=2;(5)2tx(x-5)=7-4tx.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小结提高(四)总结、扩展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________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布置作业1.教材P.6练习2.2.思考题: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________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教辅工具:教学程序设计: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创设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__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________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

  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__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究新知11.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x(5x-2)=x(x+1)+4x2;(2)7x2+6=2x(3x+1);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5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教学目的】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课前练习】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例1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A)x2+2x+3=0(B)x2-2x+3=0(c)x2-2x-3=0(D)x2+2x+3=0错答:B正解:C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例2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A)k>-1(B)k<0(c)-1<k<0(D)-1≤k<0错解:B正解:D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例3(20__广西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由△=(-2)2-4(1-2k)(-1)=-4k+8>0得k<2又∵k+1≥0∴k≥-1。即k的取值范围是-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1≤k<2且k≠例4(20__山东太原中考题)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m+1),x1x2=m2+1,∵x12+x22=(x1+x2)2-2x1x2=[-(2m+1)]2-2(m2+1)=2m2+4m-1又∵x12+x22=15∴2m2+4m-1=15∴m1=-4m2=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2例5若关于x的方程(m2-1)x2-2(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错解:△=[-2(m+2)]2-4(m2-1)=16m+20∵△≥0∴16m+20≥0,∴m≥-5/4又∵m2-1≠0,∴m≠±1∴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已知二次方程x2+3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9-4a>0,则a<2.25又∵a是非负数,∴a=1或a=2令a=1,则x=-3±,舍去;令a=2,则x1=-1、x2=-2∴方程的整数根是x1=-1,x2=-2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x4=-3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1,x2=-2,x3=0,x4=-3【练习】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k2>0解得k<∴当k<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存在。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x2=-=0,得k=。经检验k=是方程-的解。∴当k=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k=。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a≥-4∴当a≥-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x1+x2=->0;x1.x2=->0解得:a<0综上所述,当a=0、a≥-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小结】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布置作业】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m-5)x2-2(m+2)x+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考题汇编1、(20__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2、(20__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3、(20__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4、(20__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

  式两边都是整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

  系数不为零3:讲解例子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5:讲解例子6:一般步骤

  (三)小结(四)布置作业

  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教案7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数,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数式的值等问题,由方程的根确定方程的系数的方法等等。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推荐访问: 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环保渗透教案 教案 渗透 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