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8篇)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8篇)

时间:2022-11-17 09: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8篇)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原因、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p:横观全球诸国,财政支出总额逐年增长,除了非正常年份的异常波动外,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8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8篇)

篇一: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原因、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p:横观全球诸国,财政支出总额逐年增长,除了非正常年份的异常波动外,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纵观我国的不同年份,财政支出的总体趋势仍然是上升状态。分析^p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原因、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良性发展及我国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p:教育财政支出;增长;GDP一、我国财政支出变化的原因分析^p财政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按照预算计划财政部将国家财政资金集中向有关部门和方面的支出。从长期看,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AdolfWagner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Peacock和Wiseman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Musgrave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WilliamBaumol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等,以上的理论解释具有一般性,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的讨论,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分析^p。(1)经济性因素。就绝对规模来讲,我国近年GDP总额持续不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经济发展阶段论说明了財政支出规模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在1995年至2021年经济正常运行的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递增。我国受2021年爆发的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国家财政投资了4万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等,以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根据“梯度渐进增长论”,国民经济恢复正常后,由于意识效应和替代效应,财政支出不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2021年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21年的基础上逐渐上升。

  (2)政治性因素。我国是社会国家,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着财政支出的规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的占比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1)通过发展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财政教育支出的提高,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要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经济才是根本。只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实力更加雄厚,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2)明晰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应负总责,尽力弥补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资金缺口。同时,中央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教育支出监督机制,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财政教育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核查。(3)优化对三级教育的支出结构3。基于我国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加大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促使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收益率比较高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获得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更为广泛的人才基础,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4)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差距。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这些地区的财政教育资金充足供应。另一方面,对于财政教育支出,应建立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以确保其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5)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同时加强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对于教育资的配置在某些方面比政府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教育资金的不足。有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升级和活力。同时,由于教育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在筹资方面会出现重利益而轻效果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立法,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监督。(作者单位:___)作者简介:崔晨,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李玫,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参考文献】:^p

篇二: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2013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尽管今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而真正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可以说在经费支出上明显偏高从而也可以反映出初等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普通百姓往往不是教育体制下真正的受益人

  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

  一、国际财政教育支出分析国外教育经费来源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即是“财政性教育拨

  款”;二是私人出资(如非政府性组织的捐赠),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从11年的数据分析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比重的5%。(而我国尚为4%的目标而奋斗)

  我们可以看看其后的因素: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一般而言,城乡教育均等化越高,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3、高等教政策,各国因分担政策的不等化,而有较大差异。

  有数据表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角色。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状况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下表:表1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总财政支出/亿

  年份

  GDP

  额/亿元

  元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

  /%

  教育支出占GDP比/%

  2011

  12309.66

  48486.89

  659878.3

  15.68

  2.79

  2012

  14161.08

  53930.28

  703084.0

  15.21

  2.80

  2013

  16248.36

  60422.73

  869407.0

  15.18

  3.01

  2014

  18380.21

  79781.35

  889529.9

  16.32

  3.32

  2015

  20449.63

  82592.66

  900670

  16.32

  3.48

  2016

  21309.66

  97220.00

  985353

  16.37

  3.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1、我国的教育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从数据上,近年来

  的教育支出增长大致保持在10%,表明了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也可以说明我国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着重对教育方面较大投资。

  2、我国的教育支出已不可忽略的成为了财政支出的大项。亦可以说明党和

  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从已实施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中,我们也可

  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但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既在于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于其占GDP的

  比重。而后者的数据从数据统计上来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此外,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

  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基于这几

  点,一在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从可得数据上看,

  我国地方是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主力军。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恰好相反。

  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在高等、中等、初等的三级教育上的经费

  投入是所有国家中相差的最为悬殊的。三、从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看,东部

  地区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且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

  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视角进行分析。从上述第二段的现状看来:财政教育

  支出结构失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和结构不合理现象,加之教育

  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不高。表现在:

  一、区域配置不均衡,这首先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东中西部的发

  展呈阶梯式发展。表现形式就在于东中西部对教育支出的比重问题上。

  也在于各地官员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贵州省虽作为我国的第一贫

  困大省,但其对教育的支出却占省总产出的7%之高。这各中也不能忽视的就是中央财政缺乏平衡和协调的能力。

  二、三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合理。投入比例严重失调。相比投入较高

  的高等教育,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整体水平较低。这也多半源

  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完善等。下面的表格可以

  更明晰的反映出这一信息:

  表2三级教育均支出比例国际比较

  国家类型

  初中高三级学生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比

  1

  低收入国家

  1:2.7:12.8

  中高收入国家

  1:1.2:2.9

  高收入国家

  1:1.5:2.2

  世界水平

  1:2.7:3.0

  中国

  1:1.98:16.84

  资料来源:《2013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尽管今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

  高等教育几乎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而真正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

  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可以说,在经费支出上,明显

  偏高,从而也可以反映出初等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普通百姓往往不

  是教育体制下真正的受益人。教育不公亦由此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得来的部分问题,对策方案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二、加强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想提高教育性财政费用的支出,首

  先就要有充足的财政收入来源。我国数据表明,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

  很快,但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偏低。我们理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三、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客观事实,

  为了缩小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就需要政府做好平衡

  和协调工作,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四、优化三级教育结构。现阶段的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普及率还不是很

  高。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应体现在引进市场机制,实现全社会参与战

  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办学。

  参考文献1、《经济师》2013年第五期《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韩爽韩继深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和对策分析》.周楚书3、《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三期《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马国贤马志

  远

  2

  4、网页: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请况》《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初探》.许盛5、网页:雅虎资讯2016-03-11

  3

篇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与建议

  作者:梁紫荃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2期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与建议

  梁紫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较以往,我国教育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支出结构也得到了优化。本文通过以往财政数据来分析目前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在与发达国家教育财政数据对比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出见解。

  关键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46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3-000-02

  一、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

  (一)支出规模

  从整体上看,我国对教育的支出平均已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以2012年为例,当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4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2.2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此外,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总量规模与人均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长幅度呈放缓态势。

  1.总量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我国教育支出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增长率方面,20102014年总涨幅高达67.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突破79%。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支持教育的费用对教育支出总额的增长贡献明显。

  2.人均规模

  该部分选取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10-2014教育支出总额、全国大陆人口及人均支出增长率来分析教育支出的人均变化趋势。

  从绝对总量来看,我国的教育人均支出总额随着总人口的增加逐年增长,但人均增长水平在2012年开始减少,在2013年增长率锐减至5.6%,与总量规模的变化趋势相吻合,我国教育人均收入在后期微显出了“疲软”态势。

  (二)支出结构

  1.区域

  我国教育支出与地方财政关系密切,因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地方有能力负担当地的教育发展,教育投入相对较大,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由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下表),在北京、上海经济发达区,人均教育财政支出水平较高,而在中部的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则出现了人均支出水平偏低的情况,1390元远远低于

  了部分西部地区。此外,西部地区由于国家转移支付补助较多,但中部两省占比偏低,这也说明了我国财政对于中部教育支持力度尚有待提高。

  在城乡差距方面,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农村小学生生均支出为8152.16元,比城市小学生少了248.77元,二者初中生均支出相差457.67元。在生均教育经费上城乡存在一定差距。

  2.层级

  据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显示,我国小、中、高学校经费支出占总生均经费的比重分别约为16%,41%及42%,对小学的财政支持力度较低。

  职业学校方面,2013年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总额约为1.3万元,额普通高等学校则约为2.4万,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都与普通高等学校生均经费上存在差距。而发达国家往往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在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支持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3.用途

  该部分所分析的主要是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与办公经费的比例问题。我国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支出的比重大约是2.04:1,而较为优良的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例应当在1:1,基础教育比应当在3:7,所以我国教育人员经费投入仍然存在着偏高的现象。

  二、发达国家教育财政投入

  根据国研网统计的教育财政支出相关数据,2012年,德国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4.94%,美、英、墨西哥分别为5.2%、5.76%和5.15%。我国则才刚刚达到4%的水平,这证明我国在教育吃出规模上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甚至相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也略显欠缺。

  从政府分级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教育支出的百分比来看,美国、墨西哥、英国对初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比重超过三成,而我国显然是对初等教育投入不足,而对高等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明显。

  三、我国未来教育财政支出的建议

  (一)扩大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完善教育经费支持的长效机制

  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不少发达国家教育占GDP比重该的平均水平达到了5%,因而我国在教育支出规模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增长因素,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支出的重视。可以采取提高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支出占整个经费支出的比例。同时可以完善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教育投入进行机制性的保障。

  (二)推进教育财政供给侧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首先在城乡差距上,政府需要增强作为纯公共物品的基础教育财政支持。其次,在中、东、西部的区域差距上,国国家应当正视到中部教育发展压力的问题,平衡东中西区域的教育财政拨款。在教育财政支出的层级结构上,我国可以增加高等教育民间资本投入比例,而财政经费主要投入与基础教育,增加在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最后,在教育支出的经费用途方面,应当适当减少人员经费的支出,使教育经费更多的用来“办公”而非“养人”。

  参考文献:

  [1]王希瑞,刘畅.优化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制度约束与政策取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9):103-105.

  [2]周瑜.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D].贵州大学,2015.

  [3]林月雯.河南省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与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15.

篇四: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建议将教育经费法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目标的如期实现其次要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工作凡是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单位均予以相应的惩罚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有效使用二扩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增加教育经费总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维持在教育支出总量的80左右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就成为增加教育总支出的关键虽然今年初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指出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达到4但这只是一个目标规划而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是有限的具体要如何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他支出有所不同教育经费支出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并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在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项是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建造学校设备购置等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拓展教育资金的筹措空并把它专款专用于教育基本建设项目不失为缓解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一种现实且可行的办法比如建一所学校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办法融资既不会搅乱正常的支出安排又能建好学校而且随着学校的使用若干代受益通过纳税来偿付为学校建设积欠的债务于是校的建设费用便可在学校使用期间的几代受益人中分摊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为教育事54??业开辟财源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

  -

  .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发达程度也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基础产业的教育,正日益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明显。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充分的政府教育投入,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政府教育资金配置。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改革成为会议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投入不公平”,“向偏远地区倾斜教育投入”,“扩大教育投入规模”等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亦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在逐年上升,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确实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政府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产品教育是集消费的排他性、一定竞争性、拥挤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于一身的准公共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是不能有效供给的,若将教育全部推给市场去运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2010年7月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0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9No.4我国财政教育支

  .

  -可修编-

  .

  -

  .

  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璐(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0095)摘要: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中的重要一环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在稳步增长,但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文章以政府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为基础,对其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从制度建设、经费来源、支出结构以及效率与公平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改善国家的教育支出状况。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支出总量;支出结构;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0)04-0051-06AnAnalysisofFinncilExpenditureinChinEductionndItsPolicyPthsTAOLu(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bstrct:Asanimportantpartoffinance,expenditureineducationhasbeenpaidmoreandmoreattention.Althoughthefinancialexpenditureineducationhassteadilyincreased,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suchastheinsufficientexpenditure,irrationalstructureandsoon.Basedonthenecessityofgovernmentexpenditureoneducation,thispaperattemptstocarryoutspecificanalysisontheseissues,fromtheviewofsystemconstruction,sourcesoffund,expenditurestructureandtheefficiencyandequity,thenproposetoimprovetheeducationalexpenditure.Keywords:financialexpenditurein

  .

  -可修编-

  .

  -

  .

  education;totalfinancialexpenditure;financialexpenditurestructure;solutionandsuggestions收稿日期:2010-03-28作者简介:璐(1987-),女,汉族,句容人,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51··下,必然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可以透过不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来看待这一问题:假设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并且教育是一种有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那么受教育者为何不通过向资本市场借款去上学呢?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个人或机构原意为投资对象作担保,并且由于该项投资的收益大小受个人的性格、健康、机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是不确定的,因此,私人的信贷机构一般不愿冒如此之大的风险为他们提供教育贷款,这就使得那些没有存款或者低收入家庭的青年人无力接受高等教育。鉴于此,引导、规、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肩负起提供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二)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外部性”。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对外部性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

  .

  -可修编-

  .

  -

  .

  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超出市场中买者与卖者的福利之外,它还要包括受到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1]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了人们在谋生过程中的竞争力,这些都有助于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全社会受益;其次,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都得到普遍提升,人们会更加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得犯罪率下降,社会更加安定,社会治安成本下降,经济环境更加优化;最后,教育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当权者可以借助教育使公民树立起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公民更易于管理,政治更加稳定。(三)教育力求公平富裕家庭在子女教育支出方面显然具有更高的支付能力,经济发达地区也因财力雄厚得以在教育方面率先步入“小康”;而寒门子弟很可能因为无力承担教育费用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也往往受到财政资金短缺的影响,对财政性教育支出力不从心。由于收入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很可能会再次导致收入不均,继而形成“穷人的孩子永远是穷人”的恶性循环,使得弱势群体、贫困地区

  .

  -可修编-

  .

  -

  .

  的人们失去对社会整体公平的信心。“教育公平”也因此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之一。鉴于此,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贫穷的孩子应该有平等甚至优先享受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服务的权利,而政府也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倾斜,加大财政教育支出的扶持力度,尽力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一)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不足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迅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而同时期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从最高峰1995年的20.69%降至26年的1.71%。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严重偏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虽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可修编-

  .

  -

  .

  中明确指出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二十世纪末达到4%”[2]的目标,199年也把4%目标的具体实施策略“三个增长”写进了《教育法》。但遗憾的是,有关法规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贯彻落实,4%的目标迄今为止也未能实现。从1991年到26年,16年时间里,52··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只增长了0.15%,即使到2006年,这一比重也只有2.98%,未曾突破3%,更与4%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而事实上,4%的比例只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7%,成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从而为其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了6%,甚至达到7%。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也有4%[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2006年上升到18.73%。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法国的6.5%以及美国的9.9%。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而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在教育

  .

  -可修编-

  .

  -

  .

  方面的支出虽然达到历史最高点的近1981亿,但这也只是行政事业公用经费的1/4不到[4]。教育的低投入必然带来其低产出,最终会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资金的短缺也会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些都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二)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1.三级教育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该在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义务教育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高等教育中起辅助作用。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本末倒置,政府在教育支出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三级教育的事业费支出差距在逐年缩小,并且已由2000年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转变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全面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和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分不开的。虽然自2002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有所下降,教育支出的级差有所缩小,但初等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而事实上,多项研究结果均表明,初等教育的外部性是最强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教育支出应该根据这种特点在三级教育上进行合理分配。国际上也是根据这一特点普遍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支出。我国在三级教育上

  .

  -可修编-

  .

  -

  .

  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这种状况不利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2.城乡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多年来,我国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统计局2005年、2006年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国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总人数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元/年)比较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00491.583344.257309.582001645.283835.466816.231:5.94:10.562002813.134189.826177.961:5.94:10.562003931.544343.375772.581:4.66:6.2020041129.114847.285552.501:4.29:4.9220051327.245438.035375.941:4.10:4.0520061633.516603.175868.531:4.04:3.5920072207.048451.976546.041:3.83:2.9720082757.5310563.437571.771:3.83:2.75初等教育生均:中等教育生均:高等教育生均1:6.80:14.87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门户提供的2000-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整理编制表1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53··的48.93%、65.61%,分别是城市学生的2.83倍和4.03倍,但是农村普通初中、小

  .

  -可修编-

  .

  -

  .

  学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49.96%、62.81%。随着2007年全面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2008年全国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政策的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政府仅仅是负担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对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其他方面进行重点资助和扶持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是很低的,与城市相比仍然很落后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均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3.区域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财力状况也大相径庭,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差异悬殊2006年,我国东部省区平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为266.61亿元,中部为168.61亿元,西部为172.23亿元,东中西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63:0.65,其中最高的(529.02亿元)是最低的(26.34亿元)的20.08倍,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之大可见一斑。从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来看,中央政府只在宏观上掌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总体规划和决策,以及对少部分部属大学进行管理;而大多数的教育事

  .

  -可修编-

  .

  -

  .

  权都从属于地方政府,包括对基础教育的直接管理和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管理。从财政分权体制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制度,上级政府无权直接干预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而只拥有对下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或监督指导的权利。因此,地方的教育支出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而由于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直接导致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较大差异,而中央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导致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显突出。三、调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教育事业的制度建设与立法监督工作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在总量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制度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造成的。因此,要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得到可靠保证,就必须从制度法规建设上着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立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系。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量指标,即分别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应承担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指标,并根据实际能力与需求,对教育经费实行最低限额的规定。关于这一点,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建议,将《教育经费法》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目标的如期实现其次,要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工作,凡是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

  .

  -可修编-

  .

  -

  .

  单位,均予以相应的惩罚,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有效使用(二)扩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增加教育经费总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维持在教育支出总量的80%左右,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就成为增加教育总支出的关键虽然今年初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指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但这只是一个目标规划,而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是有限的,具体要如何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1.发行教育公债,专款专用于教育事业与政府的其他支出有所不同,教育经费支出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并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项是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建造学校、设备购置等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拓展教育资金的筹措空间,并把它专款专用于教育基本建设项目,不失为缓解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一种现实且可行的办法比如建一所学校,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办法融资,既不会搅乱正常的支出安排,又能建好学校,而且随着学校的使用,若干代受益人也可通过纳税来偿付为学校建设积欠的债务于是学校的建设费用便可在学

  .

  -可修编-

  .

  -

  .

  校使用期间的几代受益人中分摊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为教育事54··业开辟财源,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2.发行教育彩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据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彩票业规模约占GDP的2%-3%,2005年我国彩票的发行总规模为656亿元,2006年达到818亿元,只占了GDP的0.04%。这意味着我国的彩票业市场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有足够的能力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投资渠道[5]。3.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已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即实现教育的民营化。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地集聚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股份制把入股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投资者一旦入股,就会时刻关注学校的日常运行和发展,因为学校运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利益。又比如公立学校的“一校两制”,即公立学校下设的非独立二级学院、公立学校举办的独立的“校中校”、独立的或非独立的教学园区等。这类机构的建设经费和办学经费主要是通过捐资、合资、银行贷款、合作办学等不同渠道吸纳的民间资金,学校的建设和办学通过市场方式来运作。(三)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结构1.优化三级教育指出

  .

  -可修编-

  .

  -

  .

  结构。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我国在三级教育上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的问题。面对当前教育经费紧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在各级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优先地位,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收益率较高的基础教育中去,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更好地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围”这一要求。而对于高等教育则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实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采取“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6]的办学方式,从而合理安排财政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2.优化地区和城乡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鉴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极不均衡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单靠地方政府各自的财力又不足以保证对教育的充分投入,为此,中央政府应当通过平衡各地区间的财政及教育条件,来保证地区和城乡间合理的财政教育支出。一方面,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上,中央财政从中东部发达地区适当调用部分财力支援西部地区,弥补贫困

  .

  -可修编-

  .

  -

  .

  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支出缺口;横向上,建立省际、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努力缩短各地方政府间教育提供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用以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办学、教学条件。此外,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主体,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责任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实施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中部地区实施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实施以省、市级政府为投入主体、国家负担一部分经常性的专项财政拨款、县级政府起财政辅助作用的投入体制[7]。3.建立弱势补偿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奖(奖学金)、贷(贷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勤工助学)、助(特殊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的助学体系。但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奖学金种类结构不合理、平均主义严重、管理权限集中等。因此必须在方法、手段乃至体制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已明确指出: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

  .

  -可修编-

  .

  -

  .

  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55··(上接第14页)险的补贴,如可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各级政府财政每年也可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等。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均可提供再保险业务。为使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再保险机构应该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七)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1.增加保险透明度。保险手续应发至投保的每一农户,保险名册在保险公司留存,赔款应直接支付给农民。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培养核保理赔方面的人才,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控制道德风险奠定基础3.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围农业保险应拓展其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三农”有关的一切保险业务都应归属于农业保险,要全方位立体型地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保险服务。参考文献:[1]郭志艳.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前沿,2009(9):42-45.[2]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

  .

  -可修编-

  .

  -

  .

  鉴(1992-2009)[M].:中国统计,1992-2009.责任编辑:於忠祥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6]只有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实行倾斜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直接资金补助,才能使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切实有效的政策扶持。(四)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问题在财政教育支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效率来看,当每个人最后一单位的教育费用所产生的效益相同时,社会总产出最大化,基于这一点,能力较强的人因为能产生较高的效益而应该得到较多的教育经费;而从公平来看,享受最低标准的教育应该被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8]。作为政府,必须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政府应当向所有家庭均等地提供最低标准的教育,即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对于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资助,只给予那些有能力的贫困的个人,即切实实行前面所说的奖贷勤助减的助学体系。参考文献:[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M].梁小民,译.:机械工业,2005.[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1993-02-13].http://baike.baidu./view/486179.htm?fr=ala0_1.[3]屈艺.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111-112.[4]道彩.教育经费投入看数据不如看保障[EB/OL].[2010-02-21].http://.cvae..//xw/zfxw/10-03-01/5823.html.[5]倩倩.财政教育支出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硅

  .

  -可修编-

  .

  -

  .

  谷,2008(7):110.[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2010-0228].http://news.sina../c/2010-02-28/4.shtml.[7]阅春,田晓晨.对财政教育支出问题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7(2):110-111.[8]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0(4):30-33.责任编辑:阮文彪!!!!!!!!!!!!!!!!!!!!!!!!!!!!!!!!!!!!!!!!!!!!!!!!!!!!!!56··

  .

  -可修编-

  .

篇五: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eightshouldperformconstructionstandardsspecificationsserialnumbergb33232005steelfusionweldedbuttjointsweldingengineeringraylightingqualityratinggb1134589steelweldsmanualmethodsultrasonicinspectiontestingresultsgb502362002industrialpipeweldingengineeringcodefieldequipmenthgj22292technicalspecificationitsalloyslowtemperaturesteelweldingproceduresh35252004petrochemicaljbt47082000weldingprocedurequalificationsteelpressurevesselsjb47302005pressurevesselweldingproceduressteelpressurevesselndtjbt47442000steelpressurevesselproductsmechanicalpropertiestestweldedplateiimechanical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gb501282005verticalcylindricalsteelpressurevesselsteelweldedtankcodejbt47351997steelweldedatmosphericpressurevesselgb502312009mechanicalequipmentinstalla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acceptancespecificationgb5027598compressorfanpumpinstalla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acceptancespecification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细分行业市场分析教育益智类产品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益智产品行业发展特征分析一教育益智产品行业发展有利促进中国素质教育开展二中国教育益智产品市场需求与开发价值巨大三diy教育益智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四中国教育益智产品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内容提示:首先,从相对数指标方面分析,我国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逐渐增加。但是,从每年递增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背后,必须看到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我国的教育成本增长迅速,使得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国家政府工作的重点工程之一。受教育人数、教育的发达程度、教育的投入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居民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硬性指标。政府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育支出的现状一般从规模与结构两方面考察。(一)教育支出的规模分析反应财政支出规模有两个指标,一个是相对数指标,另一个是绝对数指标,也就是财政支持占GDP的比重。首先,从相对数指标方面分析,我国每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逐渐增加。但是,从每年递增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背后,必须看到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我国的教育成本增长迅速,使得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其次,从绝对数指标方面分析。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提高,但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我国教育水平基础薄弱,教育的投入总量仍是偏低的。第二,从教育支出增长率分析,虽然每年对于教育的投入是逐年增加,但是其增长十分不稳定,受到影响的因素较多。具体用教育支出增长弹性分析,即教育支出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之比。(二)教育支出的结构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反映教育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分析方面有很多,一般包含:财政性教育支出在中西部地区之间是否合理的区域结构分析;衡量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否合理的内部结构分析。一方面,就预算内教育财政支出数量而言,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1倍、是西部地区的2.29倍。东部教育财政预算内支出总数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另一方面,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与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结果相比(东部48.5%中部28.1%西部占23.4%)东部的预算支出与中西部地区的预算支出差距逐渐加大,西部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在增加,中部地区的财政性预算支出明显减少。导致了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财政费用的不均衡,使得我国学生教育经费的差距逐渐拉大,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东部的教育经费较多,使得东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居民受教育的层级与年限,中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较广,逐渐提高了东部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的人力资本,最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就少,教育基础薄弱,受教育人数与受教育年限相对较少,极大的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由于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不同,通过马太效应,不仅导致经济上的差距逐渐加大,而且还会形成居民文化素质的地区差异。2.教育支出的内部结构分析我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支出的重点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财政支出对与中等教育的支出不足。我国的教育内部结构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初等教育投入不足。只有提高初等教育的支出力度,扩大接受初等教育的接受群体,才能体现和完善以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才能体现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与公平性。其次,我国将过多教育支出投入高等教育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虽然高等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高科技、信息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教育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混合公共物品不能只计算当期的成本与收益。最后,我国在财政支出方面对中等教育的投入过低,忽略了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制内部最重要的一部分,国家财政对其投入不足,制约了技术型人才的发展与人才的多样性培养,使得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人才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越来越少,社会所需的劳动力与学校培养的劳动力差别逐渐加大,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人员供不应求,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的来说,从经济发展的历程上看,我国教育支出规模不足,结构不均衡。与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以美国为例,由于其教育发展事业发展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支出比重普遍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以及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得这一比重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我国的这一反常比重表明我们对教育的支持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与其相关的报告《2012-2016年中国教育产品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评估研究报告》

  我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目前发展形势良好,该行业企业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我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生产的产品品质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教育产品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评估研究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环境,接着分析了中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细分行业市场分析、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等。随后,报告对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发展趋势与

  。您若想对教育产品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教育产品行业,本

  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第一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环境分析第一节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分析

  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一、产业政策分析二、行业准入政策分析三、相关行业政策影响分析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社会环境分析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行业运行形势分析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发展特征分析一、教育产业化对教育产品的影响分析二、教育电子产品行业研发成本压力分析三、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洗牌已经开始四、教育电子产品研发力度加大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行业存在问题分析一、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产品众多二、宣传夸大其词,产品性价比不高三、技术侵权问题尤为严重四、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五、市场开发形式单一六、对消费者缺乏研究七、产品售后问题突出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应对分析

  第三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分析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市场动态分析一、三菱LCD教育电子产品名冠国内市场二、教育电子产品展会雅图产品倍受欢迎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市场分析一、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特点分析二、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渠道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三、高端教育电子产品消费行为对品牌偏好的影响研究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市场相关机构的诉求一、出版发行机构二、经销商三、终端客户第四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产品行业市场运营分析一、市场供给分析二、市场需求分析三、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分析第五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ELP营销战略分析第四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细分行业市场分析——教育出版类产品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图书出版行业运行综述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阶段性跨越二、图书出版业组织结构分析三、图书出版的板块结构分析四、图书出版业改革的重点节2011-2012年中国教辅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一、非国有教辅书业酝酿变局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辅出版业发展三、教辅类报纸发展壮大的突破口四、中国民办教育的未业新增强点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教辅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机遇二、挑战第五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细分行业市场分析——教育电子类产品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类产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一、教育电子类产品行业特点分析二、教育电子类产品设计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三、教育电子类产品市场规模分析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类产品细分市场分析一、数码学习机二、电子辞典三、复读机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类产品重点企业一、创新诺亚舟电子有限公司二、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三、英村科技有限公司四、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文曲星)五、上海荟能公司(e百分)六、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七、权智掌上电脑有限公司(快译通)第四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类产品发展趋势分析第六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细分行业市场分析——教育软件类产品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软件行业运行现状综述一、教育软件是中国软件行业的新“宠儿”二、已与办公软件、财务软件形成中国软件业三分天下格局三、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巨大,商机众多四、中国教育软件发展到智能与网络结合阶段五、中国教育软件市场呼唤精品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一、教育软件市场总体规模逐渐扩大,产品更加丰富二、"校校通"等工程为教育软件提供了广阔市场三、国家政策环境良好,网络教育平台等直接拉动教育软件需求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软件行业市场供需分析第四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软件类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细分行业市场分析——教育益智类产品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益智产品行业发展特征分析一、教育益智产品行业发展有利促进中国素质教育开展二、中国教育益智产品市场需求与开发价值巨大三、DIY教育益智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四、中国教育益智产品行业市场日益细分五、优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教育益智产品市场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益智产品行业现状综述一、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规模化区域或企业二、缺乏相关标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三、DIY教育益智产品是目前市场热点第三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益智产品行业供求格局分析一、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竟争力二、市场整体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三、教育益智产品连锁加盟投资方式最具活力第四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益智产品行业存在问题分析一、行业缺乏相关知识产权标准及制度二、生产企业缺乏对教育培训产业的认知三、生产企业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四、市场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第八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消费者调查分析第一节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消费者需求变量分析一、人口统计变量分析二、地理变量分析三、心理变量分析四、行为变量分析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消费者偏好调查一、消费产品偏好二、消费品牌偏好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三、消费渠道偏好四、消费环境偏好五、消费影响因素第三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消费者需求趋势分析第九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总况一、中国教育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显白热化二、教育电子产品技术竞争分析三、教育电子产品品牌竞争分析四、教育电子产品价格竞争分析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一、区域集中度分析二、市场集中度分析第三节2011-2012年影响中国教育电子产品市场竞争因素分析第四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竞争趋势分析第十章2011-2012年中国提高教育电子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第一节树立竞争意识和观念节建立完善增强教育电子产品竞争力的组织与机制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二、构建有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管理模式三、增强激励机制第三节强化技能考核一、制定考核目标和考核计划,重视考核管理二、认真制定考核方案,加大考核力度三、强化教学中心的意识,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第十一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国际主体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第一节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SWOT分析法)节美国麦格劳-希尔第三节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第四节Riverdeep第五节美国LeapFrog第十二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国内主体企业综合竞争力分析第一节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节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第三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第四节商务印书馆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第五节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第六节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节香港伟易达公司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第八节华夏爱婴教育集团一、企业概况及营业规模分析二、业务范围及产品内容分析三、人力资源分析四、市场分析

  五、综合竞争力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第十三章2011-2012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投融资与并购特征及趋势分析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教育出版类产品市场投融资与并购一、投资规模分析二、投资热点分析三、投资区域分析四、投资方式及渠道分析五、投资回报分析六、投资趋势分析节中国教育电子类产品市场投融资与并购第三节中国教育软件类产品市场投融资与并购第四节中国教育益智类产品市场投融资与并购分析分析分析分析分析

  第十四章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发展趋势第一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分析

  二、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技术开发方向节2012-2016年教育电子产品行业市场一、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市场供应二、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第三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盈利能力第十五章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第一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投资概况一、教育电子产品投资特性二、教育电子产品投资价值研究三、教育电子产品投资环境分析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一、中国教育电子产品热点分析二、中国教育电子产品区域投资潜力分析分析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第三节2012-2016年中国教育电子产品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市场竞争风险二、金融风险分析三、技术风险分析四、政策和体制风险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第四节专家投资建议图表目录:(部分)图表:2006-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图表:2006-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表: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图表:2006-2011年国家外汇储备图表:2006-2011年财政收入图表:2006-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图表:2011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亿元)图表: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图表: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图表: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图表: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图表: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图表: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图表: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创新诺亚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图表: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图表: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图表: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图表: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图表: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图表: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英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图表:英村科技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图表:英村科技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图表:英村科技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图表:英村科技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图表:英村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英村科技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图表: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图表: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图表: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图表: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图图表: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经营收入走势图图表: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盈利指标走势图图表: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负债情况图图表: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负债指标走势图图表: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运营能力指标走势图图表:东莞市步步高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成长能力指标走势图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篇六: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各国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亿美元学生人均财政教育支出美元美国80967743英国12265834俄罗斯8691850巴西11401683中国21958732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问题]我国教育支出现状

  班级:会计1202姓名:学号: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问题随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对于社会巨大的教育资金需求来说,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仍显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合理,当前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育支出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进而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教育一直是政府非常看重的问题,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实现了4%的目标,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尽管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首项,但教育支出结构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影响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问题。

  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我国对于财政教育支出上一直保持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教育支出从1978年的75.05亿到2012年的*****亿,投入总量上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财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不足。1993年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06年提出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幅度,2010明确2012年实现4%的目标。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达*****亿元,占GDP*****亿元的4.08%。

  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GDP(亿元)占GDP比例(亿元)2008*****.63*****.6616.69*****.43.332009*****.09*****.9316.03*****.33.592010*****.07*****.1616.32*****.43.652011*****.70*****.7915.10*****.83.932012*****.00*****.9717.46*****.04.08二、财

  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1、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2012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然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达到4%的目标用了三十多年,距离5%仍有差距,并且将各国财政教育支出平均后,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各国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亿美元)学生人均财政教育支出(美元)美国80967743英国12265834俄罗斯8691850巴西11401683中国21958732、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80%左右,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3、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三级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财政教育支出对三级教育的支出结构比例反映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三级教育的支出重视程度以及支持力度。世界各国大多对初等教育支出最多,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少。然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占很大的比重,而初、中等教不足,形成了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倒金字塔”模式。

  我国三级财政支出教育统计表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08***-********-********-*****2009***-********-*************2010***-********-********-*****2011***-********-*************4、地区间教育支出差距大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差异明显,造成了各地方发展速度不均,经济实力不同,而教育上很多是由地方政府负责,致使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发达地区教育水**

  高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东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中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形成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趋势一样的东中西部教育水平梯形分布。

  5、学校之间教育支出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普及阶段,应保持着各校之间资源平衡,以确保学生的利益,但自发形成或经过评选设置的重点校在地区内学校间享受优待,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宗旨。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和大学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择校费的问题,这部分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这种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致使学校间差距加大。

  6、财政教育支出责任不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上,中央政府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而在教育事权上,则是将责任不断下放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上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拥有财力却没有尽到责任,地方政府特别是财政收入不好的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式主要是直接拨款,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像减免税、补贴利息等财政工具。

篇七: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情况分析李嘉兴苏建昌赵来富

  教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和配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尽管财政近年来在财政教育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教育支出属于社会文教费,并且由于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此,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加,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正确分析和解决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发展状况1.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3.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低位徘徊,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二、我国教育支出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1)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2)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3)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4)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

  6.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篇八: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济学院05级周楚书[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

  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本世纪末即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但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在世纪末实现,相反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结构[正文]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即指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亿GDP(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GDP

  元)

  的比重

  1993199419951996

  867.76

  34634.4

  2.51

  1174.74

  46759.4

  2.51

  1411.52

  58478.1

  2.41

  1671.70

  67884.6

  2.46

  1997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004

  2005

  1862.542032.452287.182562.613057.013573.36

  2

  9

  74462.6

  78345.282067.589468.197314.8105172.3

  117390.

  136875.

  2.50

  2.592.792.863.143.413.28

  2.79

  2.82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

  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

  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

  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

  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世界平均

  4.8

  4.8

  4.8

  4.9

  5.2

  美国

  6.7

  4.9

  5.2

  5.4

  日本

  5.8

  5.0

  4.7

  3.6

  法国

  5.0

  5.8

  5.4

  5.9

  6.1

  印度

  3.0

  3.5

  3.9

  3.6

  3.4

  巴西

  3.6

  3.8

  4.6

  1.65

  2

  中国

  2.512.41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

  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年,在我国,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

  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国家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美国

  0.13

  0.35

  0.21

  英国

  0.15

  0.27

  0.42

  法国

  0.19

  0.27

  0.41

  日本

  0.14

  0.16

  0.49

  韩国

  0.12

  0.17

  0.06

  意大利

  0.14

  0.23

  0.45

  巴西

  0.11

  0.12

  1.10

  印度

  0.11

  0.15

  0.83

  中国

  0.05

  0.15

  1.93

  表4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法国巴西

  初等33.038.132.341.823.730.8

  中等42.337.532.129.145.934.1

  高等15.424.419.017.019.820.6

  5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三、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分析通过以上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首先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法治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

  6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二)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

  财政收入在GNP中的比重偏低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政府收入。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大量的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种不规范的政府收支管理状况,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表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收入虽然总体上说并不少,但财力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内收入这一块儿。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的安排上捉襟见肘。(2)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政府收入由于自收自支,不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其管理自然处于混乱状态。不仅本应花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被挪用、挤占和克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通过种种途径,相当一部分预算内收入被转作预算外资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安排上的困难。(3)即便通过一些非规范的途径,如集资、摊派、收费、统筹等取得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已经用之于教育,由于未列入预算,亦不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之内。这部分的政府教育支出,也就不能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数字中得到反映。(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7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我国,一方面文盲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人均GDP还很低,在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的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人到收益率低的部分,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并使社会不公平的情况加剧。因此,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尽合理,应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为了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办学。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应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在公共教育经费占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比重中,应该使义务教育的比重最大。(四)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教育支出责任

  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乃是政府有效承担教育支出责任的前提。我国目前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体制为:基础教育投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转移专项基金形式进行补助;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但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没有法定财力加以保障,对教育的支出主要依靠本地财源,“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应按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尤其,中央政府具有教育财政负担的最终责任,通过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条件(特别是基础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责任与义务。(五)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鉴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力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为缩小地区

  8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间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财政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弥补西部和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

  9

篇九: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一)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状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从2000年的15886.5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497.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02%。可见,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一直以较高的速度随着GDP勺增长而增长。同时,我国从2012年开始连续四年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超过4%达到世界教育的基本水平。(二)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状况目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部分共同承担,其中,地方政府占主要地位。由于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财政教育支出在地区间配置不均衡,尽管近几年西部地区大力开发,但同东部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上的资源配置同样不合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出明显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最后,城乡之间的教育支出比例也不均衡,城市获得的教育经费远超于农村。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投入总量偏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自2006年起大幅提升,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的增长依旧缓慢,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同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自2012年首次突破4%后虽然一直保持在4%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

  为了追求更高勺绩效,将更多勺财政支出投入到生产性、工业性产业当中,而对于见效时间长勺教育产业投入勺资金严重不足。

  (二)财政教育支出级次结构不平衡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我国勺教育产业起点低、基数大,级次结构不平衡勺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只能够接受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能够进行高等教育勺人口数量偏少,然而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勺投入却比对初中等教育勺投入要高。以2014年为例,我国对全国普通小学勺生均公共经费支出为7681.02元,全国普通初中勺生均公共经费支出为10359.33元,全国普通高中勺生均公共经费支出为14975.96元。由数据可知,我国对高等教育投入勺资金最多,是对初等教育投入资金勺2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初中等教育勺经费支出仍较低,但对高等教育经费勺支出却较高,这种倒挂勺支出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教育经费勺高效率配置,制约了教育在社会中所应发挥勺能力。(三)财政教育支出区域间差距大由于我国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政府也更倾向于将财政教育支出以及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导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悬殊。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将更多勺教育资源和财政教育支出拨给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明显低于城市,导致农村教育水平起点低、教育环境差、教育设施落后,尤其在中西部的贫困农村,其教育状况更为恶劣。长期来看,农村地区极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现象。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

  (一)

  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力度,

  提高其所占

  GDP勺比重

  近年来我国教育支出总额大幅上升,但相较于我国经济发展

  勺速度而言,教育支出勺增速依旧缓慢。因此,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

  政支出和GDP勺比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已

  达到国际标准,但距离发达国家水平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国应建立

  发达国家勺基准线,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资金勺使用效率,进一步

  扩大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教育支出需求高,仅依靠政府增加

  财政教育支出已不足以满足我国勺庞大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可采取其

  他方式来筹集财政教育资金,如发行教育债券,鼓励校友赠与等。

  (二)合理划分三级教育层次勺投入比重明确基础教育勺优先地

  位,优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

  教育三个层次勺比重。政府应保证全民接受教育勺基本权利,提升人口

  综合素质,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广泛优质勺人才基础。此外,政府可

  以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投资勺多元化,鼓励企业积极投资高

  等教育。

  (三)解决财政教育支出中城乡平衡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

  的教育设施、教师资源、教育资金等条件落后,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

  教育?Y源的匮乏更是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政府

  应有侧重性的对农村教育进行扶持,提高农村教育支出的金额,增加农

  村的教师资源,优化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基础教育状况。鼓励

  高等教育人才返乡投身教育,减少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流失。(四)优化地区间财政教育支出均衡长期来看,教育水平会间接影响社会的贫富差距,并随着教育水

  平差异的增加而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目前,我国中、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结构不平衡。其中,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其教育支出水平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资金投入的比例,保证中西部地区教育资金的充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各地区之间能够均衡发展。同时,完善中西部地区学生奖学金、助学金、补助金制度,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的均等权利。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但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抑制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针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增加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金额,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以及GDP勺比重,调整教育支出的结构,逐步缩短城乡、各地区间差距,提高我国教育产业的高效率,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

篇十: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的情况

  一、财政教育支出定义财政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中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一部分,

  是财政支出按费用分类中社会文教费的一部分,是财政支出按职能分类中的教育支出。二、财政教育支出现状

  财政教育支出从1978年的75.05亿到2012年的21994亿,投入总量上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财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不足。随着“科

  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达21165亿元,占GDP519322亿元的4.08%。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2012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然而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二)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

  80%左右,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三)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世界各国大多对初等教育支出最多,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少。然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占很大的比重,而初、中等教育不足,形成了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倒金字塔”模式。(四)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大

  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差异明显,造成了各地方发展速度不均,经济实力不同,而教育上很多是由地方政府负责,致使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

  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远高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东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中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形成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趋势一样的东中西部教育水平梯形分布。(五)财政教育支出责任不明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上,中央政府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而在教育事权上,则是将责任不断下放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上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拥有财力却没有尽到责任,地方政府特别是财政收入不好的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式主要是直接拨款,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像减免税、补贴利息等财政工具。四、如何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一)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

  增加财政收入从根本上就是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且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一国的教育水平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关系。还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财政教育支出的目标,从而确保目标的完成力度。规范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责任,可将其作为政府及官员考核指标。加强政府预算中教育部分的审查,健全财政教育支出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二)均衡城乡教育支出结构

  持续增加农村教育支出,政策上有意识的向农村教育进行倾斜,并形成制度规定,以确保政策的认真执行。完善地区间的转移支付,弥补农村教育的财政缺口,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状况。构建农村教育支出保障机制,解决教师资源、教育设施、教育环境等问题,提升国家人均教育程度。(三)优化三级教育支出结构

  应着重于初、中等教育,特别是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应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以此确保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适度对高等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不能因高等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高收益而投入过多,并且高等教育作为补充教育应主要由受教育者支付费用和从社会吸收资金。(四)缩小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确保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供应,同时严格控制财政教育支出的专款专用,保证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建立各省之间、各市县之间的教育支出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资源均衡。(五)明确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教育支出的责任,形成财权事权相符的责任划分,合理的各级政府教育分担机制。加大中央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责任,积极拓展教育支出方式,把握财政教育支出理念、方向。明确地方政府的财政教育支出责任,确保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避免乱用财政教育支出,形成自我监督机制。

篇十一: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问题

  班级:会计1202姓名:学号: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问题随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对于社会巨大的教育资金需求来说,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仍显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合理,当前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育支出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进而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教育一直是政府非常看重的问题,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XX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实现了4%的目标,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尽管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首项,但教育支出结构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影响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问题。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我国对于财政教育支出上一直保持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财政教育支出从1978年的75.05亿到20XX年的*****亿,投入总量上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是财政支出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不足。1993年提出在本世纪末财政教育经费支出

  1/8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XX年提出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幅度,20XX年明确20XX年实现4%的目标。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直增加,20XX年财政教育支出达*****亿元,占GDP*****亿元的4.08%。

  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GDP(亿元)占GDP比例(亿元)20XX年*****.63*****.6616.69*****.43.3320XX年*****.09*****.93

  2/8

  16.03*****.33.5920XX年*****.07*****.1616.32*****.43.6520XX年*****.70*****.7915.10*****.83.9320XX年*****.00*****.9717.46*****.0

  3/8

  4.08二、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1、财政教育支出投入不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上虽然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6%-21%,并且在20XX年达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然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达到4%的目标用了三十多年,距离5%仍有差距,并且将各国财政教育支出平均后,我国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各国20XX年财政教育支出统计表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亿美元)学生人均财政教育支出(美元)美国80967743英国12265834俄罗斯869

  4/8

  1850巴西11401683中国21958732、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80%左右,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2%-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匮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3、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三级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财政教育支出对三级教育的支出结构比例反映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对三级教育的支出重视程度以及支持力度。世界各国大多对初等教育支出最多,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少。然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高等教育占很大的比重,而初、中等教不足,形成了与

  5/8

  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倒金字塔”模式。我国三级财政支出教育统计表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6/8

  ***-*****4、地区间教育支出差距大我国地域宽广,各地区差异明显,造成了各地方发展速度不均,经济实力不同,而教育上很多是由地方政府负责,致使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发达地区教育水**高于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东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中部地区教育水平,中部地区教育水平高于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形成与东中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趋势一样的东中西部教育水平梯形分布。5、学校之间教育支出不平衡我国义务教育普及阶段,应保持着各校之间资源平衡,以确保学生的利益,但自发形成或经过评选设置的重点校在地区内学校间享受优待,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宗旨。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和大学除了上述问题,还存在择校费的问题,这部分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这种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致使学校间差距加大。6、财政教育支出责任不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上,中央政府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而在教育事权上,则是将责任不断下放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上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拥有财力却没有尽到责任,地方政府特别是财政收入不好的地方政府对于教育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式主要是直接

  7/8

  拨款,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像减免税、补贴利息等财政工具。

  8/8

篇十二: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发达程度也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基础产业的教育,正日益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明显。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充分的政府教育投入,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政府教育资金配置。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改革成为会议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投入不公平”,“向偏远地区倾斜教育投入”,“扩大教育投入规模”等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亦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在逐年上升,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确实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政府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产品教育是集消费的排他性、一定竞争性、拥挤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于一身的准公共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是不能有效供给的,若将教育全部推给市场去运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2010年7月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0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9

  No.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璐(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10095)摘要: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中的重要一环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在稳步增长,但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文章以政府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为基础,对其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从制度建设、经费来源、支出结构以及效率与公平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改善国家的教育支出状况。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支出总量;支出结构;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0)04-0051-06AnAnalysisofFinncilExpenditureinChinEductionndItsPolicyPthsTAOLu(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bstrct:Asanimportantpartoffinance,expenditureineducationhasbeenpaidmoreandmoreattention.Althoughthefinancialexpenditureineducationhassteadilyincreased,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suchastheinsufficientexpenditure,irrationalstructureandsoon.Basedonthenecessityofgovernmentexpenditureoneducation,thispaperattemptstocarryoutspecificanalysisontheseissues,fromtheviewofsystemconstruction,sourcesoffund,expenditurestructureandthe

  efficiencyandequity,thenproposetoimprovetheeducationalexpenditure.Keywords:financialexpenditureineducation;totalfinancialexpenditure;financialexpenditurestructure;solutionandsuggestions收稿日期:2010-03-28作者简介:璐(1987-),女,汉族,句容人,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51··下,必然会给教育带来灾难性的损失,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可以透过不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来看待这一问题:假设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并且教育是一种有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那么受教育者为何不通过向资本市场借款去上学呢?分析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个人或机构原意为投资对象作担保,并且由于该项投资的收益大小受个人的性格、健康、机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是不确定的,因此,私人的信贷机构一般不愿冒如此之大的风险为他们提供教育贷款,这就使得那些没有存款或者低收入家庭的青年人无力接受高等教育。鉴于此,引导、规、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肩负起提供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二)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作“外部性”。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对外部性做了这样一个定义:“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

  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在存在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关注扩大到超出市场中买者与卖者的福利之外,它还要包括受到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1]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了人们在谋生过程中的竞争力,这些都有助于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全社会受益;其次,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都得到普遍提升,人们会更加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得犯罪率下降,社会更加安定,社会治安成本下降,经济环境更加优化;最后,教育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当权者可以借助教育使公民树立起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公民更易于管理,政治更加稳定。(三)教育力求公平富裕家庭在子女教育支出方面显然具有更高的支付能力,经济发达地区也因财力雄厚得以在教育方面率先步入“小康”;而寒门子弟很可能因为无力承担教育费用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也往往受到财政资金短缺的影响,对财政性教育支出力不从心。由于

  收入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很可能会再次导致收入不均,继而形成“穷人的孩子永远是穷人”的恶性循环,使得弱势群体、贫困地区的人们失去对社会整体公平的信心。“教育公平”也因此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之一。鉴于此,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贫穷的孩子应该有平等甚至优先享受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服务的权利,而政府也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倾斜,加大财政教育支出的扶持力度,尽力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一)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不足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迅速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而同时期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从最高峰1995年的20.69%降至26年的1.71%。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

  还是偏小,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严重偏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虽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二十世纪末达到4%”[2]的目标,199年也把4%目标的具体实施策略“三个增长”写进了《教育法》。但遗憾的是,有关法规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贯彻落实,4%的目标迄今为止也未能实现。从1991年到26年,16年时间里,52··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只增长了0.15%,即使到2006年,这一比重也只有2.98%,未曾突破3%,更与4%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而事实上,4%的比例只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1999年《世界科技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7%,成为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从而为其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了6%,甚至达到7%。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也有4%[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2006年上升到18.73%。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法国的6.5%以及美国的

  9.9%。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而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达到历史最高点的近1981亿,但这也只是行政事业公用经费的1/4不到[4]。教育的低投入必然带来其低产出,最终会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资金的短缺也会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些都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二)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1.三级教育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该在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义务教育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高等教育中起辅助作用。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本末倒置,政府在教育支出结构上存在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三级教育的事业费支出差距在逐年缩小,并且已由2000年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转变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生均支出递减顺序。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全面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和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分不开的。虽然自2002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有所下降,教育支出的级差有所缩小,但初等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而事实上,多项研究结果均表明,初等教育的外部性是最

  强的,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教育支出应该根据这种特点在三级教育上进行合理分配。国际上也是根据这一特点普遍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支出。我国在三级教育上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这种状况不利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2.城乡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多年来,我国农村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统计局2005年、2006年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国普通初中、小学在校生总人数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元/年)比较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000491.583344.257309.582001645.283835.466816.231:5.94:10.562002813.134189.826177.961:5.94:10.562003931.544343.375772.581:4.66:6.2020041129.114847.285552.501:4.29:4.9220051327.245438.035375.941:4.10:4.0520061633.516603.175868.531:4.04:3.5920072207.048451.976546.041:3.83:2.9720082757.5310563.437571.771:3.83:2.75初等教育生均:中等教育生均:高等教育生均1:6.80:14.87资料来源:根

  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门户提供的2000-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整理编制表1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53··的48.93%、65.61%,分别是城市学生的2.83倍和4.03倍,但是农村普通初中、小学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49.96%、62.81%。随着2007年全面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2008年全国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政策的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政府仅仅是负担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对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基础设施、教学条件等其他方面进行重点资助和扶持从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还是很低的,与城市相比仍然很落后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均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3.区域之间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财力状况也大相径庭,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差异悬殊2006年,我国东部省区平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为266.61亿元,中部为168.61亿元,西部为172.23亿元,东中西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63:0.65,其中最高的(529.02亿元)是最低的(26.34亿元)的20.08倍,

  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之大可见一斑。从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来看,中央政府只在宏观上掌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总体规划和决策,以及对少部分部属大学进行管理;而大多数的教育事权都从属于地方政府,包括对基础教育的直接管理和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管理。从财政分权体制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财政制度,上级政府无权直接干预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而只拥有对下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或监督指导的权利。因此,地方的教育支出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而由于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直接导致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较大差异,而中央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导致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显突出。三、调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对策建议(一)加强教育事业的制度建设与立法监督工作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在总量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制度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造成的。因此,要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得到可靠保证,就必须从制度法规建设上着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立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系。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数量指标,即分别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应承担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指标,并根据实际能力与需求,对教育经费实行最低限额的规定。关于这一点,在今年的

  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建议,将《教育经费法》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目标的如期实现其次,要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工作,凡是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未达到法律规定指标的单位,均予以相应的惩罚,以保证教育经费的有效投入和有效使用(二)扩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增加教育经费总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维持在教育支出总量的80%左右,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就成为增加教育总支出的关键虽然今年初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指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但这只是一个目标规划,而政府的公共财政能力是有限的,具体要如何增加财政性教育支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1.发行教育公债,专款专用于教育事业

  与政府的其他支出有所不同,教育经费支出不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并最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中,有一项是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建造学校、设备购置等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拓展教育资金的筹措空间,并把它专款专用于教育基本建设项目,不失为缓解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一种现实且可行的办法

  比如建一所学校,如果用发行教育公债的办法融资,既不会搅乱正常的支出安排,又能建好学校,而且随着学校的使用,若干代受益人也可通过纳税来偿付为学校建设积欠的债务于是学校的建设费用便可在学校使用期间的几代受益人中分摊用发行教育公债的方式来为教育事54··业开辟财源,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2.发行教育彩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据资料统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彩票业规模约占GDP的2%-3%,2005年我国彩票的发行总规模为656亿元,2006年达到818亿元,只占了GDP的0.04%。这意味着我国的彩票业市场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有足够的能力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投资渠道[5]。3.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已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即实现教育的民营化。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地集聚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股份制把入股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投资者一旦入股,就会时刻关注学校的日常运行和发展,因为学校运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利益。又比如公立学校的“一校两制”,即公立学校下设的非独立二级学院、公立学校举办的独立的“校中校”、独立的或非独

  立的教学园区等。这类机构的建设经费和办学经费主要是通过捐资、合资、银行贷款、合作办学等不同渠道吸纳的民间资金,学校的建设和办学通过市场方式来运作。(三)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结构1.优化三级教育指出结构。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我国在三级教育上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分配不合理导致了基础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过剩的问题。面对当前教育经费紧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在各级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优先地位,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收益率较高的基础教育中去,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更好地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围”这一要求。而对于高等教育则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实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并采取“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6]的办学方式,从而合理安排财政教育经费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分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2.优化地区和城乡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鉴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极不均衡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且单靠地方政府各自的财力又不足以保证对教育的充分投

  入,为此,中央政府应当通过平衡各地区间的财政及教育条件,来保证地区和城乡间合理的财政教育支出。一方面,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上,中央财政从中东部发达地区适当调用部分财力支援西部地区,弥补贫困地区的财政性教育支出缺口;横向上,建立省际、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努力缩短各地方政府间教育提供能力的差距。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用以改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办学、教学条件。此外,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主体,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责任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实施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中部地区实施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实施以省、市级政府为投入主体、国家负担一部分经常性的专项财政拨款、县级政府起财政辅助作用的投入体制[7]。3.建立弱势补偿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力度。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奖(奖学金)、贷(贷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勤工助学)、助(特殊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的助学体系。但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奖学金种类结构不合理、平均主义严重、管理权限集中等。因此必须在方法、手段乃至体制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学生资助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已明确指出: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55··(上接第14页)险的补贴,如可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各级政府财政每年也可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等。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应建立健全再保险机制,其他经审批的保险或再保险公司均可提供再保险业务。为使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再保险机构应该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分保。(七)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1.增加保险透明度。保险手续应发至投保的每一农户,保险名册在保险公司留存,赔款应直接支付给农民。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培养核保理赔方面的人才,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投保人,控制道德风险奠定基础3.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围农业保险应拓展其外延,培育和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凡是与“三农”有关的一切保险业

  务都应归属于农业保险,要全方位立体型地为整个农村经济的产供销全过程提供保险服务。参考文献:[1]郭志艳.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前沿,2009(9):42-45.[2]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9)[M].:中国统计,1992-2009.责任编辑:於忠祥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6]只有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实行倾斜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直接资金补助,才能使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切实有效的政策扶持。(四)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问题在财政教育支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效率来看,当每个人最后一单位的教育费用所产生的效益相同时,社会总产出最大化,基于这一点,能力较强的人因为能产生较高的效益而应该得到较多的教育经费;而从公平来看,享受最低标准的教育应该被视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8]。作为政府,必须要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政府应当向所有家庭均等地提供最低标准的教育,即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对于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资助,只给予那些有能力的贫困的个人,即切实实行前面所说的奖贷勤助减的助学体系。参考文献:[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M].梁小民,译.:机械工业,2005.[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1993-0213].http://baike.baidu./view/486179.htm?fr=ala0_1.[3]

  屈艺.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111-112.[4]道彩.教育经费投入看数据不如看保障[EB/OL].[2010-02-21].http://.cvae..cn//xw/zfxw/10-03-01/5823.html.[5]倩倩.财政教育支出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硅谷,2008(7):110.[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2010-02-28].http://news.sina..cn/c/2010-02-28/4.shtml.[7]阅春,田晓晨.对财政教育支出问题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7(2):110-111.[8]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J].教育发展研究,2000(4):30-33.责任编辑:阮文彪!!!!!!!!!!!!!!!!!!!!!!!!!!!!!!!!!!!!!!!!!!!!!!!!!!!!!!56··

篇十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随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教育支出规模

  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称为衡量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重

  要标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财

  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公共教育支出所占

  GDP的

  百分比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财政教育的支出规模随

  着GDP的增长也呈现出来连续增加。通过查阅数据来看,财政教育

  支出由1993年的86776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44882200万

  元。由此,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还从侧面了解到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但是我国的财政教

  育支出占

  GDP的比重略有偏低,至U2007

  年才突破百分之三,,至2010年,该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

  重也只有3.66%,而后2011年的3.49%则反映出该规模略有下降,

  尽管占比在2012年达到了4%但根OECDI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

  GDF的统计发现我国远低于其5%勺水平。

  (二)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现状分析。各级政府之间教育经

  费分配的结构,高中初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按地理区域划分

  的分配结构这三点是构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在各级次政府之间的配置来分析,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可分为省市乡镇四级政府。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201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238692936万元,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000万元,中央为4100000万元,占全部比例的7.9%,地方为47510000万元,所占比例92.1%。从数据上得出,地方政府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全部经费的绝大部分。

  二、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虽然不断增长,但其数额仍然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长。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67.76亿元,到2013年达到24488.22元,即使剔除物价水平的影响,其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是,按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勺百分比计算(见表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明显较低,与GDP勺增长水平不相适应。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有待跟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之所以偏低,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GDP为导向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现阶段,各级政府仍把经济增长作为其追求的最大绩效,由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招商引资,以一系列减税政策来吸引投资。(二)财政教育支出级次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的支出级次在结构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倒挂”。其中高等教育得到了财政教育经费的过分倾斜,对

  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则严重过低。

  以2013年为例,我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

  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普通初中为9258.37元,普通高等学

  校为8448.14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8784.64元,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为15591.72元,其中高等教育中的生均投入高于基础教育的2

  倍,比职业教育高1.7倍左右。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在生均方

  面,普通小学则为2068.47元,普通初中为2983.75元,普通高等

  学校则为2742.01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3578.25元,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为7899.07元,普通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间差距近4倍

  左右。

  (三)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

  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

  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段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

  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

  80%左右,而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勺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岀—

  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匿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三、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勺对策分析由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深刻认识到政府在教育财政的投入力度上占主体地位,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与途径。首先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认识到政府在财政投入中优先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对教育的投入进行法律层面

  上的调控,从法律角度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把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作为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财政教育的支出水平,优化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逐步理顺政府的教育支出与民间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首先按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区分教育的社会受益程度的高低,采取相对应的投资方法。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应采取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办模式,由各级次政府承担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对普通高等教育.可以按照“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兴办模式,把民间联系起来,从而共同承担相应的投资任务。在农村级次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础上,在制度上保障民办学的利益,运用现有教育财政的示范与导向作用。是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

  (三)国家应该赋予和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经费预算编制上的权限。由政府直接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方式,改为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即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行政部门,促进教育贝才权与事权的统一。这样有利于促进政府教育拨款与教育发展的财力需求相协调,同时引人绩效预算,对高等学校的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虽进行评估,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篇十四: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2社会文教支出虽有增加但与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仍有差距2社会文教支出虽有增加但与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仍有差距自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逐年逐步增长但若以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衡量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仍相当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教育投入中又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财产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规模方面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财政包揽过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财政支出需求刚性的增强,财政支出规模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却无法得到保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2.范围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政府来干预和调控经济是必需

  的,但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财政只能是配角。目前政府职能范围调整尚未到位。(1)政府职能越位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各种补贴性支出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2)政府职能缺位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了保障不足或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分配秩序。3.结构方面(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仍然偏高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有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比重还是很高。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经济建设支出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中份额最大的部分。大量的经济建设支出,有效地增加了社会总需求,提高了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经过多年的增长,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建设支出表现出了投资过度的倾向随着经济建设支出投资过多和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制造业的边际资本生产率逐渐下降,甚至降到零,进而导致了衡量技术进步的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显著下降。(2)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扩大,机构人员逐步增加,行政管理费的增长是必然的。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已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GDP的增长速度。不可否认,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由于机构不合理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过快、服务效率低下等不合理的一面。4.效率方面目前我国财政支出运行效率低下,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及其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对财政支出的失败也缺乏责任追究制度,财政支出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范的程序,导致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资金紧张和资金浪费并存的怪现象经常发生。5.管理方面管理方面,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支出预算编制粗化。我国目前的支出预算,编制前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对预算科目是否保留、结构是否合理、单位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是否有压缩的可能、单位之间是否平衡,都缺乏必要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二是支出预算约束软化。有的地方不按法定程序,随意追加支出预算。作为财政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工作基本法规的《预算法》颁布后,国家同时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农业、教育、科技等财政支出项目必须达到一定的增长比例。这对促进和保证一些重点事业的发展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肢解了财政职能,人为地造成了法律之间的不协调,影响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主体的统一性、权威性。二、改革方向总的说来,问题主要包括:财政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财政支出结构尚未得到优化;财政支出管理薄弱;财政支出监督乏力。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重新界定和明确财政支出的范围。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当前财政供给范围的不清晰,仍存在“缺位”与“越位”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财政只能是配角。相应地,财政要体现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范围和方向,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将财政支出转向“公共性”,以此依据确立支出格局,矫正“缺位”与“越位”,实现财政归位。2.统筹规划,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当前,财政支出结构远未达到优化,不仅财政支出各部分的比重不太合理,而且,具体到某个项目上,其内部结构也不太合理,使有限的财力也不能用到节骨眼上,具体包括以下问题:(1)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投资呈弱化态势经济建设投资弱化,尤其是基础性建设投资不够,削弱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度。有资料表明,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支出总额的比重在近20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尽管财政投资性支出有其合理因素,但下降如此之快,幅度如此之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财政对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而在当前西部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及一些大型骨干项目工程的建设都是与国家财政的支持分不开的。(2)社会文教支出虽有增加,但与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仍有差距自从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逐年逐步增长,但若以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衡量,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仍相当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教育投入中,又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间教育投入大致格局是:中央和省级的教育投入主要用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主要由基层政府承担,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县乡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而相当一部分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这客观上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3)财政支农支出不健全,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近年来,由于“三农”问题日益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财政支农支出日益加大,但是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的问题仍没有根本的改变。就总体来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仍然不足。而且,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合理,制约了支农资金效益的发挥。例如,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部分占一半以上,而建设性支出比重并不高。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的比重大约占70%,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比重较小。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4)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脆弱“非典”和禽流感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财政的公共支出还严重不足,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体系非常脆弱。支出不足主要表现在:①以财政卫生投入占全国卫生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②中央财政支出在卫生事业费所占比重逐年下降;③现有卫生事业费构成中,多年来一直“重治轻防”,卫生防疫经费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公共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应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较差,这一点在“非典”疫情爆发时暴露无遗。(5)社会保障支出还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外部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还很不充足,资金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未真正建立,尤其是农村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只在很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外,其他项目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企业破产、兼并、改组等必然涉及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等问题无法得到真正解决,一定程度延缓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3.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建立合理的支出管理体系当前,财政支出管理依然薄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1)财政支出预算软化问题较为突出,财政支出规模无法真正控制。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支出管理普遍存在预算约束软化,使用效率不高乃至损失浪费的情况,追加支出预算的随意性较为明显。在预算追加方面,缺乏严格的程序,随意增设增加支出的口子,“首长项目”比比皆是,部门会议和改革方案成了财政必须拨款的依据和理由。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点:①积极完善政府采购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已经于2003年1月1日实施,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采购工作,要把单位公务用车进行招标,把各单位工程的建筑、维修,会议及办公用品,教学用品,城建等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②完善预算编制,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行为。要对支出预算进行科学论证,严格支出的审批制度,减少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必须严格执行预算,除发生重大灾情、疫情、战争等情况,一切涉及到预算调整的政策要到下一财政年度再正式列入,维护预算严肃性。4.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支出监督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导致了监督乏力。首先,法规制度不健全,制约了监督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财政监督专门法律或行政法规,有关法律中对财政监督规定不够具体,而且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少;应急的临时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一般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定少,这在客观上制约了财政支出监督工作的开展。其次,预算管理的方式不科学,导致了预算监督乏力。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中,财政部门往往只注重支出预算的编制、下达,而忽视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对预算执行情况往往只注重量的核对,而忽视质的分析。5.加快相关配套改革,净化外部环境财政支出是国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和其他相关方面同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当前,主要应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为财政支出规模的下降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深化医疗、住房、公车制度改革,重新核定机关人员的办公经费标准,切实地减少攀比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要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使金融能承受更大压力,避免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冲击财政支出改革。另外,金融运行良好也可以对财政方面提供支持;要加快新一轮税制改革,完善增值税、消费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城乡税制,为财政支出改革提供支持。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篇十五: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尽管该数据在2021年到达了4但据统计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为5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状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为教育支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三级教育上以及地理区域上的分配结构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教育支出,尤其是财政教育支出,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局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政府对教育愈加重视,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目前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支出结构失衡的问题依旧突出。文章旨在通过分析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以探索中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教育对经济开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着一国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为此,世界各国都将开展教育事业作为本国的重要任务,我国亦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也逐年增加,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我国的教育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效劳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财政教育支出指的就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状况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4%的指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衡量教育水平的根底指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明确规定:20世纪末即2000年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要到达4%。但是这一目标并没有在20世纪末实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21年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1年中央财政已按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而到了202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在2021年达21165亿元,占GDP的比重到达了4%。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伴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从数据上看,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从1992年的728.7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497.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84%,这反映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对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较大。同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992-1999年根本维持在17%-21%的水平,而2000-2021年,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为16%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工程,亦可以说明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这一比重直到2007年才首次突破3%,至2021年,该数据也只有3.66%,2021年略有下降,为3.49%。尽管该数据在2021年到达了4%,但据统计,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为5%。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状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为教育支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三级教育上以

  及地理区域上的分配结构。首先,在我国,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当,而地方政府扮演着主要角色,承当着支出的大头。其次,我国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经费投入不尽合理。再次,从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看,东部地区的教育支出明显高于中西部。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仍较大。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如前所述,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经历了20年后,已到达4%的目标,而与此同时,我国已于2021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不但没有伴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反而滞后于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就国际比拟来讲,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的平均水平为4.9%,兴旺国家为5.1%,欠兴旺国家也达4.1%,我国目前的这一比例仍偏低,有待提高。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失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不到位在我国当前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权,本应承当更多的教育支出责任,但事实上,这一责任的主要承当者却是地方政府。这就形成了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现象,使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不到位。2.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的投入比例不尽合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并且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能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能够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人所占比例要大于高等教育。但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较高,高于初等和中等教育,这就造成了投入比例的不协调。3.区域差异显著我国的生产力开展不均衡,东、中、西部的经济开展水平依次降低。经济开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财力雄厚,能够为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财政教育支出的占比拟高。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财力优势缺乏,财政教育支出的占比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通过开展经济,为教育开展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财政教育支出的提高,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要增加财政收入,开展经济才是根本。只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开展,实力更加雄厚,才能为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伴随着经济的开展,应让教育事业分享到更多的经济红利,逐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晰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应负总责,尽力弥补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资金缺口。同时,中央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教育支出监督机制,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财政教育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核查,以确保资金不被挪作他用。优化对三级教育的支出结构基于我国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加大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促使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收益率比拟高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获得开展,为经济开展

  和社会进步奠定更为广泛的人才根底,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差距基于目前我国生产力开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为了缩小财政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

  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这些地区的财政教育资金充足供给。另一方面,对于财政教育支出,应建立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以确保其用于教育事业的开展。

  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同时加强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的开展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在某些方面比政府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教育资金的缺乏。有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为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升级和活力。同时,由于教育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在筹资方面会出现重利益而轻效果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立法,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监督。参考文献【1】马国贤,马致远.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拟与政策建议[J].教育开展研究,2021.【2】韩爽,韩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2021.【3】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篇十六: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浅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支出是每一个国家财政支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逐年递增,但在教育支出总量、结构以及支出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完善,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教育支出不仅是一个有利于个人的支出项目,也是一个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支出项目。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的投资主体由于不可能获得教育的外在收益,他们所提供的教育数量必然低于社会期望水平,因而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将市场收费与政府拨款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层次教育的边际社会效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关系来决定政府参与的份额,使教育的提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支出总量不足从表1中我们看到,虽然从1995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但总体水平还很低。2、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出不合理。这三种教育的收益率是不同的,其外部性也不同,应该根据其特点安排教育支出的比重。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支出,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支出。我国在最近几年虽然加大了对大学等高等教育的收费力度,但是对中小学的拨款却仍然不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地区、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并且这种正的外部性不会因为受教育者所处地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国家对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应该是相当的。而我国目前各地区与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支出水平严重不平衡,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水平远远高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水平,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政府对东、中、西部小学和初中生人均拨款来看,经济发达的京津沪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政府拨款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人均GDP最少的西部地区小学和初中生人均政府拨款并不是最少的,中部地区的小学生,初中生人均政府拨款,都低于西部地区。3、教育支出方式不合理

  教育支出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即学费补助、收入补助和定额补助。学费补助不是直接补助给学生本人,而是补助给学校。收入补助实际上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部分,它是通过福利性开支增加某些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以相应提高其教育方面的消费。定额补助的目的,是让居民享受到一定数额的免费教育。不同的形式对教育支出的效率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义务教育而言,最理想的方式自然是定额补助,这样可以使适龄儿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而我国目前对中小学教育拨款明显不足,家庭负担仍然沉重,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还存在失学儿童;对非义务教育而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学费补助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较高,国家应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助,把节余下来的经费用于义务教育。

  二、教育支出不足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教育支出总量来看,总量投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力约束。虽然近几年GDP绝对数额直线上升,但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需要政府投入资金的项目很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安排财力时也难免“捉襟见肘”。此外,重复建设、政府机构臃肿,大量政府外收入游离于预算外,造成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高,这些都是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原因。第二,从投入结构来看,存在着三级教育结构不合理、地区投入比重不均衡等问题。从三级教育结构来看,基础教育涵盖了我国最广泛的受教育人口群体,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等教育更注重的是在此基础上的质的提升,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在实际执行中,对基础教育投入过少,政府更多的看到的是高科技、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收益,并且期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在这种目光和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走向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第三,从地区差异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投入的大小也不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投入教育的经费相应较多,同时经费的其他来源也较为充裕。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经费主要由财政进行拨款,而财政收入本来就不足,使得经费严重短缺,进一步拉大地区间教育投入的差距。第四,从义务教育领域来看,转移支付的平衡效应十分有限。为了缓解区域

  间义务教育投入和发展的不平衡,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纷纷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支出的力度。但是由于原体制的一些弊端使得发达地区受益颇丰,贫困地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范围划分不清,导致贫困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应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建议

  1、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加强税收征收工作,严格税收执法力度,避免逃、漏税,保证国家税收的足额稳定。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扩大筹集教育资金的渠道,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在保证财政性教育投入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大初、中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投资也不能减少,即必须在扩大财政性教育投资规模的同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政府用于教育投资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在财政教育投资重点逐步转向初、中等教育的前提下,政府用于高等教育投资的财政资源必然会相应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方式,促进高等教育投资实现多元化。3、教育支出要注重公平。教育产品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介入该领域。政府应发挥国家管理者的职能作用,确保应受教育的儿童无差别地享受教育,品学兼优的青年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全社会在最大范围内从教育这种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从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的投入来看,政府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克服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责权限。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教育投入的透明度,扩大全民参与度,对政府的教育投入实行公共评估。4、调整支出方式。国家在教育支出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而有所不同。对义务教育而言,定额的免费补助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而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要使得每一个儿童都免费的接受义务教育还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国家要保证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支出,尽量使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儿童可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对非义务教育而言,国家应适当减少财政补助,有些教育可以试着往产业化的方向转变,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教育服务,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把主要精力用在基础教育方面。(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篇十七: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

  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联合国教育官员曾说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话虽难听却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一、我国初、中、高等教育分别占教育支出的比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太大,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为:初等:中等:高等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相差较大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的越位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二、我国教育支出的地区分布情况。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布结构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中、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级差距日益增大。2002-2007年,东部三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五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7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

  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在此期间,东西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从2.8倍扩大到3.73倍,人均教育支出从3.71倍扩大到3.88倍;从城乡比较来看,东部人均消费水平从1995年的1.9倍扩大到2.347倍,教育支出方面的差距从1.87倍扩大到2.97倍,西部的差距更大。

  由此可见,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育问题,在这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他们成功的财政教育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的对策

  首先,继续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历以宁等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目前我国只达到了3%。

  因此,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安排预算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提高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规范经费管理。

  我国的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外的财政收入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为不规范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外的政府收入分散在各级政府手里,使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只有预算内的收入;第二,不纳入预算内的收入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混乱,使得本应用在教育上的支出被以各种借口挪用。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监督、集中权力、量化管理、建立明晰的账目并定期公布。

  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文盲率还很高,人均GDP也很低,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效率低的部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使社会不公平加剧。因此,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时,应把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初中等教育中,当然,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逐步实行完全的义务教育。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

篇十八: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P>  -

  引言1关键字1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1

  1、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12、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实意义2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3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4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不合理64、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不公平现象75、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使用效率低下8三、探究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产生的原因9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的原因分析9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失衡的原因分析9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104、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失衡造成财政权责不清105、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12四、解决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的对策建议121、增加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122、优化支出构造,表达教育公平123、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建立新型多元化筹资机制134、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政责任13

  .

  z

  -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视13五、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15

  .

  z

  -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工商大学财政学08级2班辰指导教师虞利娟

  引言: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记者会上说:我曾经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芒,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地讲,9年来,我们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做了大量不可磨灭的工作。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五件事情,我们已经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我们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关键字: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对策Foreword:March14,2012,PremierWhenatthepressconferencetwosessions,said:Ihavesaid,thefairnessandjusticebrilliantthanthesun.Fairnessandjusticeistheessentialcharacteristicofsocialism.Practicallyspeaking,thepastnineyears,wehavedonealotfortherealizationofsocialequityandjusticeindelible.Inthefinalyearofmytenure,ourgovernmentwilldoseveraldifficultthingsmustbedone,workhard,notlefttofuturegenerations.The...Thefifththing,wehave4%ofeducatione*penditureasapercentageofGDPincludedinthebudget,wemuststrivetoachievethisgoal,andtherationaluseoffunds.Keywords:FinancialE*pendituresfor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政府主持财政性教育支出,有着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要分析我过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问题,必须深入思考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以此为后面的分析奠定理论根底和现实根底。

  1、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

  "教育兴国,人才强国〞,教育的兴旺程度和投入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开展提供了人才储藏,为国家的进步提供了智力保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教育支出在世界各国财政支出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表达了各国开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

  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效劳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

  .

  z

  -

  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开展程度,对初级教育通过法律规定假设干年的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保证公民根本素质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带有强制性。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异地享受这种教育,则这种效劳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而政府如果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足够经费,则应视为政府的失职。

  从实践来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开展中国家的政府一般在提供教育效劳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是源于教育。二是防止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时机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效劳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抬高,则收入较低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拒之于校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效劳,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时机,从而保证教育时机的公平,并防止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兴旺和不完善,由政府主办教育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则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缺乏。

  2、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安康开展: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其不能由市场有效供应。因此教育效劳的提供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由国家财政主要支持的。温家宝总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生产总值〔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这一举动无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将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的改善。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有助于表达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各项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有助于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承受义务教育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有助于表达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助于防止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都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开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开展,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也在不断地增加,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正确地

  .

  z

  -

  分析和解决教育支出存在的各项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事

  业的良性开展。

  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现状

  长期以来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一国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和构造是影响教育经

  费效益的两个主要因素。我国目前的财政性教育支出虽然总体有所增长,但在国

  际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却相对落后。而且教育支出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

  育之间的分布构造也不尽合理。存在着重视高等教育,无视初级教育的现状,特

  别是农村根底教育的普及长期处于落后的困境。教育经费投入缺乏,且教育资源

  使用效益低下,使得我国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开展指数都低于世界许多

  国家的水平。

  图一:1992年-2009年我国在线学生生均财政性教育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从上表的数据来看,我国近20年来生均财政性教育支出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但1992年到2004年所表现出来的增长趋势均不太明显,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教

  育事业一直比拟重视,但对于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自2004年我国生均

  财政性教育支出突破2000元大关之后,增长势头迅速加快,于2009年十分接近

  于6000元,这说明近几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支出。纵向看来,

  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一直比拟热心,近几年由于人们群众对教育事业越来越关

  注,以及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推动教育事业开展的决心也加大了。

  表一:2008年全球各地区教育支出占GDP及财政支出比例

  地区

  公共教育总支出公共教育总支出占政府

  占GDP的比例%

  财政支出的比例%

  撒哈拉以南非洲

  5

  17.5

  阿拉伯国家

  4.5

  25.7

  中亚

  3.2

  18

  东亚及太平洋

  4.7

  15

  南非和西亚

  3.6

  14.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5

  13.4

  .

  z

  -

  北美和西欧

  5.7

  12.7

  中欧和东欧

  4.9

  12.8

  数据来源:UNESCO,2008年"全国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从世界围来看,教育支出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局部。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表达了一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这一重视程度并不是与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成正比的。如表四所示,经济兴旺的欧美国家其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相反却是一些落后的亚非国家的这一比例较高。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经济兴旺,其政府财政支出也十分庞大,因此占这一巨额支出很少一局部比例的教育支出就能保证欧美国家公民得到很好的教育。同时欧美国家普遍人口较少,因此人口对教育造成的压力不大。反观亚非国家,不仅具有庞大的人口压力,教育支出的对象基数巨大;而且这些国家普遍经济落后,虽然这一比例说明这些国家也很重视教育,但他们的财政支出并不能有效地提高该国的教育水平。而中国2008年的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6.69%,在世界围来看偏高。这也正是教育支出绝对数额的缺乏和支出对象数量的巨大所造成的。

  上述观点也可以通过世界各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进展佐证。欧美兴旺国家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但占GDP的比重却较高,而亚非国家正好相反。这说明事实上欧美国家的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是非常巨大的。也即是说明考察一国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由表四可知,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着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较高的现象,这也正与欧美国家教育水平兴旺的现状很好的联系起来。亚非国家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这也是这些国家教育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2008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3.33%,这仅仅只比中亚地区高一点点,落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甚至远低于同为人口超级大国的印度的3.7%。

  由此看来,我国教育支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展横向比拟,我国远远落后于大局部国家和地区。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符合。

  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虽然逐年都有所增加,但总量依然缺乏。这主要表现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缺乏上面,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赶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

  .

  z

  -

  需求。世界各国普遍把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看作该国的教育开展程度和人文水

  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就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国民

  生产总值比例到达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

  要"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

  纪末到达4%。〞但是直到今日,我国既没到达6%的国际目标,离我国自己制定

  的4%目标也有着一定差距。

  表二:1992年-2009年我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及GDP的比例

  教育经费占

  教育经

  年国家财政性教国家财政支

  财政支出的GDP(亿元)费占GDP

  份育经费〔亿元〕出(亿元)

  比例

  的比例

  1992728.75

  3742.2019.47%

  26923.482.71%

  1993867.76

  4642.3018.69%

  35333.922.46%

  19941174.74

  5792.6220.28%

  48197.862.44%

  19951411.52

  6823.7220.69%

  60793.732.32%

  19961671.70

  7937.5521.06%

  71176.592.35%

  19971862.54

  9233.5620.17%

  78973.032.36%

  19982032.45

  10798.1818.82%

  84402.282.41%

  19992287.18

  13187.6717.34%

  89677.052.55%

  20002562.61

  15886.5016.13%

  99214.552.58%

  20013057.01

  18902.5816.17%

  109655.172.79%

  20023491.40

  22053.1515.83%

  120332.692.90%

  20033850.62

  24649.9515.62%

  135822.762.84%

  20044465.86

  28486.8915.68%

  159878.342.79%

  20055161.08

  33930.2815.21%

  184937.372.79%

  20066348.36

  40422.7315.70%

  216314.432.93%

  20078280.21

  49781.3516.63%

  265810.313.12%

  200810449.63

  62592.6616.69%

  314045.433.33%

  200912231.09

  76299.9316.03%

  340902.813.59%

  数据来源:此表数据依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收集整理

  图二:1992年-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支出及GDP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此表数据依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收集整理

  .

  z

  -

  从上表及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支出和GDP这三组数据的增速总体上呈现如下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开展,也就带来了90年代初期的各项数据的飞升。90年代中期各项数据的增速有所放缓,到1997~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影响而到达低谷。进入21世纪三项数据的增速又有所增长,直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又使各项数据再次陷入低谷。总体来说,近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而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

  具体来分析,自199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财政支出和GDP这三组数据的增速首次非常接近以来,财政性教育支出和财政支出的增速几乎每年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特别是对于教育的支出还是比拟热心的。但由于受到我国方案经济、政治动乱、文化大革命等诸多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教育的底子十分薄弱。这就使得虽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增速都在不断提升,但其占GDP的比重一直增长缓慢。这就说明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长并不能跟上社会开展的速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因此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目前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支出的总量缺乏和占GDP的比重不高。这就决定了我国没有将更多更合理的经费用于教育事业,这从根本上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开展。

  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不合理

  有关调查研究说明:对初等教育的投资比对中等教育的投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而中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则优于高等教育。世界银行2008年曾对教育支出的外部效应进展了调查,结果说明各类教育的社会收益分别为:初等教育18.4%、中等教育13.1%、高等教育10.7%。由此可见,教育正的外部效应最高的并非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相反却是最为根底的义务教育。

  图三:2010年我国东部10省市生均教育事业费数据来源:此图依据"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收集整理

  图四:2010年我国西部12省区市生均教育事业费数据来源:此图依据"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收集整理

  从图二和图三中可以看出我国生均教育事业费呈现出地区间分配不均和各级教育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图二是2010年我国东部10省市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到其中三个直辖市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明显高于东部其他省份,同时还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远远超过其他几个教育阶段,而中职学校

  .

  z

  -

  的教育事业费在各教育阶段普遍偏低。图三是2010年我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到西部地区生均教育事业费普遍低于东部地区的水平,此外除几个民族地区的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超过一万元以外,其他几个省市的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普遍偏低。

  正如前文所说,教育正的外部效应最高的并非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相反却是最为根底的义务教育。但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恰恰呈现初等教育支出缺乏,高等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职业教育支出欠缺的现状。众所周知,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且现在已经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可想而知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投入应该是比拟大的。但就现在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格局来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并不高。而对于拥有更少学生人数,并且收取高额学费的高等教育阶段来说,普遍享有极高的财政经费投入。而职业教育阶段的学校和学生普遍不受重视。

  因此,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格局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开展。东部地区的省市占用了大局部的教育经费,教育水平和条件落后的西部地区则没有更多的经费来改善教学现状;高等教育占用了大局部的教育经费,这虽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等人才,但却使教育正的外部效应最高的初等教育经费受到压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经费的短缺并不符合我国社会开展的实际情况;初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根底人才,为提高国民根本素质提供了保障,但我国的教育支出格局明显不利于初等教育的开展。

  4、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不公平现象

  教育不公平现象集中表达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这一问题上。造成这一不公平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城乡分配不合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对于初级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国家虽然有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但同时也要求他们就近就地上学,再加上农村儿童由于家庭收入等原因,就使得农村地区承载了极大的教学压力。广阔的农村小学、初中成为了我务教育的主力,接收了远超过城市学校的学生人数。由于农村学校受到教学质量和农村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像城市学校那样拥有择校费、借读费等其他形式的资金收入。农村学校只能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扶持,即使有一点社会捐赠收入,那也是资金分散、投入量小、偶尔有之的。

  表三: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呈现出的城乡差异

  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在校生人数〔万人〕生均教育经费〔元〕

  .

  z

  -

  城市初中

  1088.32

  1059.05

  10276.38

  村镇初中

  1631.35

  4374.59

  3729.15

  初中合计

  2719.67

  5433.64

  5005.25

  城市小学

  1330.47

  1778.77

  7479.72

  村镇小学

  2642.55

  8292.70

  3186.60

  小学合计

  3973.02

  10071.47

  3944.83

  数据来源:此表依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收集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初中与村镇初中所占有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

  数额相差并不太大,但由于村镇初中在校生人数是城市初中在校生人数4.13倍,

  这就使得城市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是村镇初中的2.76倍。而我国村镇小学的财

  政性教育经费虽然接近于城市小学的2倍,但由于村镇小学在校生人数是城市小

  学在校生人数的4.66倍,所以生均教育经费中,城市小学是村镇小学的3.75

  倍。

  由此可见,我国教育经费呈现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中小学生人

  数远不及农村中小学生人数,但城市生均教育经费却远远高于农村学生获得的生

  均教育经费。这必然导致城市中小学生占有优质的教学设施、优质的教师资源、

  优质的学习环境。而在广阔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教

  育条件。

  5、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具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拨款从资金拨付源头到

  最终落实到每一所所学校及每一个学生的手上经过了很多的程序,这就使得教育

  经费的使用效率偏低。

  具体来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大致可分为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两

  局部。中央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最后落实到乡镇一级学校要经过全部五级财政,而

  地方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最后落实到乡镇一级学校也要经过四级财政。漫长的

  资金拨付过程使得教育经费不能及时到位,这是资金使用效率在时效性方面效率

  低下的表现。

  另一方面,教育经费经过层层转拨,难免会出现雁过拔毛的现象。尤其是在

  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拨付使用的管理监视不到位的情况下,普遍存在教育经费被挪

  用、截留等现象。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拨付和使用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规的地方,

  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监视管理体制对教育经费的拨付和使用进展监管。这

  .

  z

  -

  就使得教育经费在资金足额到位方面显得效率低下。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同其他公共产品一样,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

  由于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其本身不具备产出和收益,所以更加需要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保障。但这样一个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再加上本来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的缺乏,公立学校就面临更大的开展难题。而私立学校则相对来说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私立学校大多是私人办学或企业办学,其资金的拨付少了繁琐的程序,资金能够及时并且足额的到达资金使用者手中。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私立学校反而比一些公立学校开展得更好。

  三、探究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着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对策。在此,本文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探究,综合分析,寻求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缺乏的原因分析

  前文根据纵向和横向两组数据的比拟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教育支出总量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达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偏低。这不仅落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且更重要的是现在距离1993年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要到达4%的目标已经将近20个年头了,这一目标还未实现。这直接造成了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量缺乏,也就造成了我国教育水平差异明显、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落后。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开展,都不利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2、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失衡的原因分析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构造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大行其道的社会,因此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这也就使得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于是出现了教育支出向高等教育倾斜的格局。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还很不兴旺,再加上我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压力。享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毕竟只有少数,更多的公民需要的是初等教育水平的改善。而我国想要取得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开展,仅仅依靠高端人才是不够的,社会经济各个部门都需要大量的根底型人才。只有大力开展根底教育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知识文化水平、人口素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

  同时我国经济开展还需要大量的专门型人才和一线加工人才,而中等职业教

  .

  z

  -

  育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历来不重视,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普遍规模小、影响力不大,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事业费在各教育阶段中普遍偏低。这说明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较小,这将导致很多员工知识技能更新换代缓慢,无法满足新产品、新工艺的要求而成为下岗人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和"民工荒〞。另外,这样的教育支出格局还将严重影响我国产业构造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开展模式的换代升级。不利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工人素质的提高,使我国在新知识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还存在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构造失衡。东部地区和城市是我国经济开展的重点,因此我国教育支出也偏向于这些地方,从而无视了面积辽阔、人口巨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这不仅不利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表达。

  3、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法定教育阶段,其教育经费几乎完全由国家供应和保障。由于城市学校拥有更多的教育经费拨款,所以城市学校有能力不断改善其教学条件。雄厚的财力保障使城市学校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校舍设备的经费比拟充裕,也能够给城市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而且城市优越的居住环境也留住了绝大多数优秀教师。在这样的格局下,城市学校普遍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吸引城市学生甚至是一些农村的学生前来就读。因此一局部享有优秀教师资源和高升学率的城市学校就开场向学生收取一定的择校费。这些经费完全由学校自主支配,所以这些学校得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更新和改善。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下,城市学校的财力越来越雄厚,学校开展也越来越好。

  而农村学校则截然相反。由于农村学校本来教学环境就相对艰辛一些,大局部教师不愿意在农村学校教书。现在农村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现象。农村学校的教师根本上都是以前的代课教师转化而来,虽然有比拟丰富的教学经历,但创新思维比拟差,不利于为学生的长远开展打下良好根底。而新引进的教师又大多是一些一般本科或者专科师类院校的师生,他们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这样一个教育格局,又得不到大量资金的注入,自然不能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所以农村的教育支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这一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学生知识体系落后,教育不公平现象突出。

  4、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失衡造成财政权责不清

  表四:2008我国各省区市教育经费收入来源情况〔单位:千元〕

  .

  z

  -

  中央支

  中央支

  地区

  出与地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地区

  方支出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出与地方支出

  之比

  之比

  41481245469016590.8844

  9306721996427220.0934

  10894253451959250.2410

  3982708479231110.0831

  10818863482302580.2243

  1591862231020000.0689

  7422352380616830.1950

  3425226506605010.0676

  5636671338655070.1664

  2074050389854090.0532

  **

  3747328250166060.1498

  3856247774914750.0498

  **

  2983022206084260.1447

  2102769438373160.0480

  8080479657833840.1228

  3727468797283380.0468

  3166246266258030.1189

  48529461166155360.0416

  2868596271419450.1057

  2583127026115

  0.0368

  178526333317120.0054

  1063693558491390.0190

  86952

  262552700.0033**

  347622320.0000

  84840

  270913810.0031

  9289811

  0.0000

  141727656152280.0022

  4941223

  0.0000

  38561

  332840440.0012

  6080336

  0.0000

  11661

  342293230.0003合计13388332412931734180.1035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

  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失

  衡造成的。我国有五级政府,除中央以外,其他四级政府统称为地方政府。中央

  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不明阻碍了教育经费的拨付。从表三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除市中央与地方的教育支出比拟接近之外,其他各省区市的教育支出绝大局部是

  由地方政府拨付的。其中除四个直辖市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几个省区享有较高的中

  央教育支出外,其他地区中央教育支出只占很少一局部。而在这些省份中,东部

  省份收到的中央教育支出也比拟多,地方教育支出也比拟丰厚。而西部地区一些

  省份的中央教育支出非常少,地方教育支出也显得捉襟见肘,**、、、四个省区

  中央教育支出为0。相对较低的教育支出使得西部地区省份的教育事业开展显得

  困难重重。

  .

  z

  -

  我国是集中制国家,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权和财力。正是如此我国才能完成申办奥运会、世博会、抗震救灾、三峡大坝等诸多大型任务。这也说明我国的教育事业应由中央政府主持,由中央政府支出大局部教育经费。现在这种教育支出由地方政府唱主角的现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拿出大局部财政支出用于教育事业就使得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相对减少,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开展。

  5、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还存在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支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监视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通过五级政府、五级财政层层转拨的情况下,加之对这一流程的监管不到位,所以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教育经费领用不规的地方,这直接减少了教育经费的发放。比方一些地方存在着挪用教育经费、将教育经费用于其他政府支出、谎报多领教育经费的现象。

  这些做法无疑变相减少了教育经费,同时层层转拨的方式也降低了教育经费的时效性,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开展。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审计等等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教育支出有漏洞可钻。此外管理监视不到位也使得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使用及效果没有一个标准可循。

  四、解决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所呈现的诸多问题,应当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合理制定应对措施。

  1、增加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不能有效供应,所以国家应该负担起对教育的支出。现在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及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都不高,这就使得教育支出总额不高。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改善各级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改善初等学校教学设施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水平和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2、优化支出构造,表达教育公平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征,教育事业尤其需要表达公平正义。为此,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应优化支出构造。财政应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资金投入,承当起中西部地区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需的资金,并提高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公用

  .

  z

  -

  经费保障资金标准;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地区教师学生给予特殊补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学生实行免费的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中央财政应把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教职工工资承当起来,由中央财政通过银行系统直接发到教职工手上,再由省级财政负责工资以外的其他补贴。

  教育支出构造的优化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借助社会的力量。对西部贫困地区根底教育的开展设立政府扶贫、基金扶贫等工程,通过政府组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扶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根底教育事业的开展。

  3、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建立新型多元化筹资机制

  通过税费改革增强公共财力。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教育事业经费来源的大头,而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又集中于税收收入。为此要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为4%目标的早日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根底。通过采取足额增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措施,逐步建立起政府多渠道筹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

  进展义务教育多元化融资。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建议中央和省一级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发行义务教育公债和义务教育彩票,从社会吸引投资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这也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而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来讲,通过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公债和彩票还可以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化解"普九〞时期所欠下的债务。

  4、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政责任

  政府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各级政府直接对于教育事业责任的划分不是很清晰,因此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防止相互推诿而导致教育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视

  加快教育投资法规的制定,并形成机制。我国目前在教育投入上缺乏立法,各级政府对教育支出的责任和标准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缺乏,抑制了教育事业的开展。为此应该加快教育投入法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将整个教育事业纳入其中,明确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责任和标准,并

  .

  z

  -

  切实保证教育投入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教育投入的法制化。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资

  金管理,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坚决反对各种铺浪费。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定。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学校的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视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防止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

  五、结论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总体来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总量缺乏的问题,即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总量缺乏;另一方面是由支出构造不合理而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教育支出总量缺乏问题,自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年确定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以来,我国一直没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这一目标,今年两会期间通过的新一年国家预算已经明确地将教育支出占GDP4%的这一目标写入预算。同时温家宝总理也在两会期间庄严承诺一定要在最后一年任期实现这一目标。这为4%的目标在2012年取得实现打下了坚实的政治根底。从这几年实际发生的情况来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逐年提高,并已经非常接近于4%这一目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目标将在在2012年取得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绝对额度的增长,另一方面是要确保GDP的平稳增长而不至于突然拔高这一比值的分母。

  教育支出绝对额的增长已经通过新一年的国家预算确定下来,即预算教育经费。而从过去历年的数据来看,预算教育经费的数额与每年实际发生的财政性教育支额度出相比往往较小。所以保证了预算教育经费,则未来将要发生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也得到了保证。

  对于GDP的增长,我国政府在科学开展观思想的指导下已经日趋理性,不再要求GDP的高速增长,而是寻求GDP的平稳增长。这一思想方针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开展,也保证了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数值的分母不会有较大波动,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近年来公众和政府也是越来越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讲"有教无类〞。教育的公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长远开展和

  .

  z

  -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一问题。如果我国政府能从本文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对财政性教育支出做出相应的改革,则必将使教育更加公平,使广阔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益禄,岳凤霞.关于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思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2~56[2]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52~56[3]爽,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经济师,2010,5:23~24[4]周勇,浅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缺乏及对策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2[5]爱建,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分析及政策建议.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23~27[6]玲,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的思考.交流研讨,2008,11:110[7]关洁,浅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公共管理:159[8]梓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根本状况及问题.中国外资,2011,6:46[9]付星宇,中国财政教育支出优化的对策研究.学术论坛,2010,12:269[10]娜丽莎,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师大学学报,2010,7:13

  致

  衷心感工商大学给我这样的学习时机与条件,工商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治学作风,给了我人生中珍贵的财富。

  经过半年的资料收集与筛选,数月的字字斟酌,屡次的修改,我终于完成了本文的撰写任务。我深刻体会这其中凝聚着众人的关心、帮助与保护,我只能在此借只字片语表达心的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谢之情。而这份代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毕业论文希望不负师长与家人的期望。

  首先,我想感的是我尊敬的给予我很多启迪的导师虞利娟副教授。虞教师学识渊博、思想睿智、治学严谨,从毕业论文的选题、逻辑框架的设计、直至最终定稿,她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我还要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各位授课教师,你们都给了我很多学习的启迪与人生的感悟

  .

  z

推荐访问: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 我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