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近代三次运动中的教育演变

近代三次运动中的教育演变

时间:2022-10-30 13:18: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事件或改革,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身影。近代的中国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面对国家的危难,对政治,他们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对教育,他们提出了改革方案。中国的教育原本完全排斥西学,后来开始一点学习,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了对西方全面学习,中国的教育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变化。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教育转变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7-0123-02

近代的中国硝烟四起烽火连年,似乎又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近代的战争属于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面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中国人束手无策。最初的鸦片走私,不仅将中国人的体质变差,也将中国大量的白银带走。中国的读书人再也不能继续闭着眼睛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看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原本清政府的高级官员对此不屑一顾,但还是引起了洋务派的注意。洋务运动失败后新兴资产阶级登上舞台,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政体,他们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使中国进入到资本主义国家。

一、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发生了金田起义,标志着农民知识分子做出了反应。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推翻地主阶级的清政府,建立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这群人多数来自农民家庭,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长期与农民接触参加劳作深知农民的不易。随着战争愈演愈烈,苛捐杂税不断上涨,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多年来被地主阶级压迫着,农民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土地,《天朝田亩制度》能够充分的表明这一点。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政府,教育上也引起了波澜。在金田起义之前,主要的代表人物都表示与儒学决裂,即便在金田起义成功后,他们也进行了反儒学的轰动。然而,太平天国建立后不久,他们就改变了对儒学的看法。在1854年,对儒家经典进行了修改后的发行。所谓删改后的儒家经典,其实质还是中国传统教育,对内容没有大的改变。这样的做法是必然的,因为太平天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孔孟之道儒家经典之所以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盛行,其原因在于它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太平天国社会的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儒学。

太平天国里的人普遍文化偏低,为了能够让大多数的人理解和接受他们的做法,并加入革命之中,他们对文字进行了改革。中国文字为象形文字写起来过于烦琐,于是他们在民间搜集简单字的写法,便于书写。中国的古书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断句就是学习儒学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地方停顿将有不同的含义。太平天国要求效仿西方,在书写中加上标点便于学习理解。同时,所做文章要与现实生活相关,不能脱离实际。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有助于教育在民与民之间的流传。1853年在天京定都,之后建立了一套地方政权体系。太平天国中有“育才书院”对儿童进行教育。对于没有亲人的儿童,可以被太平军官兵收养。儿童与士兵的相处中可以受到熏陶,培养他们对太平军的感情,有一定文化基础之后学一技之长,能加入太平军的革命队伍之中,成为一名太平天国的战士。1853年天平天国编订了自己的《三字经》用做儿童的启蒙教材,具体的内容为:对基督教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介绍,“上帝”在中国的种种遭遇进行介绍,还有建立太平天国的过程,最后告诫儿童要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1854年太平天国编制了《御制千字诏》,这本书介绍了自然知识,如天文气象、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还有社会知识,这些是将太平天国和基督教相结合进行阐述的。1852年太平天国编订的《幼学诗》,宣传伦理道德思想。1859年,洪仁■从香港回来,他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提倡,只要是不涉及太平天国的内政,具有这些技术的外国人都可以当教习,教我们的国民。所以,许多太平天国领袖的子女对西学都有所了解,甚至有对某方面精通者。

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也叫自救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上层为对应付当时的时局,各抒己见,最终形成了两大阵营,即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承认了林则徐对西方的关注是正确的,开始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接着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建立;1864年,广州同文馆建立;1887年,新疆俄文馆建立;1888年,台湾西学馆建立;1889年,珲春俄文馆建立;1893年,湖北自强学堂建立。这些语言类的学堂建立在于培养翻译人员。因为,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连续不断地和外国人签订不平等条约,由于中国人不懂英语,所以在谈判中无法据理力争。条约的最终解释权始终保留在外国人的手中,对于现实的压力,学习外语迫在眉睫。通过几次戰役,清政府武器落后,士兵缺乏训练,所以军事学堂的建立也是急切需要的。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建立;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建立;1882年,广东实学馆又称西学馆建立;1884年,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建立;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天津武备学堂建立;1886年,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建立;1890年,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建立;1890年9月,江南水师学堂建立;1890年,旅顺口鱼类学堂建立;1894年,山东烟台海军学堂建立;1896年1月,江南陆师学堂;1896年,直隶武备学堂建立;1896年,湖北武备学堂建立。这些军事学校多数建立在沿海城市,发展海军作战实力。通过学堂建立的年代排列,可见当时对语言和海军军事的学习是多么的迫切。1876年4月,丁日昌奏请设立技术实业学堂。为了能够让清政府决定发展中国的电报事业,丁日昌首先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最终清政府批准了他的奏请,在福州建立了福州电报学堂。1879年,天津电报学堂建立;1882年,上海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电报学堂;1883年,天津西医学堂诞生,这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西医官办学堂;1892年,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建立;1895年,山海关铁路学堂建立,这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学堂;1896年2月,南京储才学堂建立。与中国传统的官学、书院不同,洋务学堂培养的是技术型专业人才。人们常称这些学堂为新式学堂,“新”体现在培养目标,教学的方法、内容等方面。教学内容上与传统教育不同,不学习经学、八股文,而是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学以致用。传统的依赖记忆的学习方法不适用于学习科学技术,所以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注重理解。为了能够学以致用,洋务学堂里的学生经常参加实践性的活动。

三、维新运动

1898年6月11日,开始了戊戌变法,维新人才陆续被启用。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第一个政治改革活动,103天后以失败告终。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里程碑,此次运动使中西文化进行了大范围的交流,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维新派认为国家是否富强与其信息流通有关,当时信息靠报纸,所以广设报馆,欲求更多的人阅读,人们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狭小空间生活,让中国人不再做井底之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将大家组织起来将是扩大声势。所以梁启超希望能将广大的资产阶级和当时的知识分子聚在一起。对于青年人,他们希望通过学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培养。

维新派所主张的是资产阶级人权平等的理论,即人人平等。维新派非常关心教育改革,最得人心的事情是八股文的废除。维新派在长兴万木学堂、时务学堂等地方是新式教育的试点。与以往的学校不同,这些学校以灌输西方文化为主,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注重人格的培养。那个时期,增加了许多新式的学堂,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与洋务运动时期不同,维新派时期留学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日本,在康有为看来日本与中国的文化相近,同样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中国的近邻,所以去日本学习的费用会比欧美低。国内的教学内容,都是经史,贯穿封建社会几千年,上自国子监下至乡村小私塾从未改变。清政府于1903年颁发了学制,要求以传统经书教学作为带头学科,但这已经阻止不了教育近代化地走向了。通过维新运动的洗礼,近代知识分子的观念有所改变,资本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很多知识分子转进了资本家的行列。百日维新中,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对于传统教育而言都是巨大的冲击。维新运动对教育、经济等方面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还是维新运动,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国家的内忧外患,目标也同样明确解决这样的现状,同时他们又都将目光放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或者是把教育当成实现目的的手段。然而,他们的做法大不相同,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各自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可见,他们内在的特质决定了他们的不同选择。近代中国的教育几经周转,每次都有不同的变革。教育上的几经改变,或者可以认为是政治群体的改变,社会性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吴廷嘉.中国近代知识分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徐中约,计秋枫,朱庆葆.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M].北京:世界圖书出版社,2013.

[4]李伯钦,李肇翔.中国通史[M].北京:凤凰出版社,2012.

[5]吕思勉.中国史(套装上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教育通论·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7]孙邦华.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C]//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曲铁华,李娟,吕达.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0]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推荐访问: 近代 演变 运动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