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转变教育观促学生发展

转变教育观促学生发展

时间:2022-10-26 09:4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科学、全面发展,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效途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化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持续性方法;探索具有时代性与典型性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  良好习惯  教育形式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科学、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当前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就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问题上。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为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基。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效途径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要努力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为学生营造创新发展的教育环境。

比如:开发新课程模式,尝试学生“自选超市”式课堂模式和“竞技体操式”模式,即必选课程与自选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2、尊重个性,挖掘潜能。

为具有各种天赋才能的儿童成长提供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培养超长儿童;组建各种适合学发展自身特长的学校团体,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整体构建“开放式”办学体系。

课堂对家长、社会和“学生小老师”开放,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需求。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化方式

“随着走入学校的青少年儿童开始,班级和学校就成为他们的认知、成长发展的最根本的环境。不仅如此,班级存在一定的安全感、归属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等所有成长内容的重要发源地。”[1]

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和家长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建立多样化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让学生与自己心灵对话。

敏锐观察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学生心理及其内心真实想法。交谈入其心,引导会其意,其心而动,内显于外,则事半功倍。

2、与学生“朋友式”交流。

老师、家长都要做学生与子女的朋友,多视角、全方位发现并认可学生的价值。学生感兴趣的事少压制、多鼓励;学生主动请求合作的事少拒绝,多参与;学生过错的事少斥责,多检讨。

3、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有的学生在自身学习、生活或与同学交往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进入“自我屏保”状态,有的一蹶不振,严重受挫,甚至“自闭”或精神萎靡。所以必须还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和谐的家庭环境、学校班级的优秀文化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立自信、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持续性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自动化的动作便是习惯。”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一旦形成,就会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的人甚至说:“习惯顶得上10倍的天性!”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就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然而,良好的习惯形成需要坚强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形成。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持续性方法值得探究,即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保持、良好习惯的常态与升华。

1、表扬鼓励促培养。

《孟子·离娄上》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师生间思想沟通,感情亲近、知识贯通的亲和剂。它是教与学之间的一座信任的桥梁。它蕴含着教育者丰富的思想,纯熟的经验,精妙的技巧,因此,了解它的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学生主动帮助他人,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时间长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将得到形成与巩固。

2、强化练习勤保持。

采用竞赛或多种变式使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的习惯继续保持,巩固稳定。

3、随机暗示展常态。

根据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对于学生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性的随机进行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形成将良好习惯转变为自己的常态化意识与行为方式。

4、行为迁移助升华。

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常态化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适时引导,正向迁移,由点及面,以良好习惯促进良好性格的形成,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正如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四、探索具有时代性与典型性的教育形式

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现代教育不只是一次性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要为实现人的终身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适应全面推进素质的需要。”[3]教育工作者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寻找具有创造性与典型性的教育形式,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注重使用隐性教育方式,如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史、寓教于情等。

广大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具有更多愉悦性、知识性、多样性和隐蔽性的教育形式为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素质人才奠基。

参考文献:

[1]陈孝彬.学校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8.

[2]黄俊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庞滨.打造健康的班级环境[J].大众心理学,2006(2).

推荐访问: 发展 学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