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中列出的数据,2011年1到11月全国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达到12332亿,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8%。与此同时,教育费附加征收了1231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6.5%。以教育的名义开征的新税种,是否全部用于教育,还需更多地监督、审核、公示。
不管道路如何曲折,过程如何复杂,甚至运营损耗过大,幸运的是,在2012年,4%的目标真的实现了。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完成4%的指标。湖北省教育厅对地方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进行分配,其中洪湖市要求达到财政支出的11.96%。2012年洪湖市财政收入为7.3亿元,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要求,2012年洪湖市的教育支出应该为3.38亿元。但是由于当地财政吃紧,在2012年年初的财政预算中,洪湖市财政的教育支出只有不到1.6亿元,距离3.38亿还差近1.8亿元。为了完成这剩下的1.8亿元任务,在年中财政审计时,财政局在预算中追加了4500万元经费,然后又从地收益里拿出5300万元,剩下的8000万元则是从高中教育经费里拿出来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该市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低,教师投诉教育部门制作两套工资表瞒上欺下。接投诉后,洪湖市市长夏锡璠承诺:从2013年元月开始,教师绩效工资月均增加120元。矛盾看似解决了,更多问题却被推到了更基层。洪湖市许多学校表示,因财力有限没有为教师购买公积金。宣恩县一名执教十多年的教师表示,每月工资账户到账仅有1600元左右。
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实现,是依靠筹资任务层层下压实现的。对此,熊丙奇称,教育经费从上到下层层拨付,但筹款却要从下往上,这矛盾无法解决,还给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截留资金的机会。要避免经费被挤占、挪用,有必要建立直接将经费拨付到学校账号的体系,并明确要求政府无权动用学校的账号。要确保教育经费到位,必须建立直接拨款到校甚至到人的拨付体系。
教育券拨付更有效
从中外各方面经验看,经费直接拨付并不难。2009年,中国股市推出创业板,一个名为吉峰农机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开盘后几周内股价连番3倍。为什么会这样?时任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的李承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政府从2004年开始尝试向农民直接提供农机补贴,当年投入试点补贴8000万,到年底时进行验证:农业部长坐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能随时看到每一个农民领到了多少补贴,买到了什么农业机械,还能直接和农民通电话,随时查证。于是第二年,国家的农机补贴就上升到80亿,又过了一年,农机补贴达到数百亿。农机行业随之得到巨大发展。
2004年至今已有9年。直接拨款到个人的技术,在9年前的中国即已经成熟,并在中国农村地区得到了100%应用。教育部门运用直接拨款方式有何难?
熊丙奇提出了拨款体系之外的另一个问题——拨款到位只是手段,资金运用是否有效才是关键。这要靠基层学校具体落实。他说:“对于办学,政府部门主要的职责是投入和监管。要让政府保障投入,不能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必须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制订当地的教育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落实预算。” 社会学者哈耶克提出,完全计划的教育拨款会带来效率低下和结果不公。不能用单一、无所不知的计划,来取代无数行为个体的独立决策。中央计划用静态模式来对动态的、不断变化为特征的教育投入和产出进行垄断性财政拨付,相当于刻舟求剑。相比之下,价格机制和消费者选择权有更高的效率,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会自动产生最有利于全社会的结果。哈耶克的结论是,应该用教育券制度,把教育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本人。教育券制度直接来自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两位一个是近50年来最著名的社会学者,一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最早提出教育券设想,哈耶克完善了教育券制度。教育券把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成本折算后,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学生凭券自由择校,不受学区和学校公私性质的限制,学校凭券到政府部门兑换经费。
教育券在美国被推广,是因为教育资金越来越依赖中央财政拨付,而中央政府并不了解基层具体情况。教育券消除了中央政府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错误拨款的可能——家长和学生最知道什么学校更好。教育券对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一视同仁,用市场化机制实现了教育的去行政化。
从邯郸经验到广州直拨
教育券在我国教育界受到质疑,除了公立学校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之外,也是因为目前中国教育界已经关注到了教育公平这个课题,但还没有找到答案的缘故。对此,国际教育界已经用“充足教育”理论给出了答案。
教育均衡引起中国教育界普遍注意是从邯郸开始。从2010年开始,邯郸市教育局下大力气对全市教师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这是后来受到教育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的教育均衡经验的关键一步。在邯郸市教育局局长赵浩军看来,没有教师的驾驭力,就没有新课堂的创建基础,也就谈不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教育发展存在不均衡。邯郸以及国内许多地方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是通过提高教育较差学校的师资水平,来迅速提升教育水平。国家也拨款改善了教育落后地区中小学的硬件条件,但各地教师工资和基建成本不同,相同财政拨款导致的结果迥然不同。
在大城市和农村地区,学校的运营成本差距很大。同样的生均经费却带来了结果不公平。这个问题在其它国家也存在已久,并在20多年前被国外教育界在理论上解决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郭玉贵介绍说,与中国同样幅员辽阔的美国,最早注意到教育的不均衡现象,也最早注意到没有绝对的均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追求结果的均衡,而不是过程中看起来的公平。1989年,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诉讼案判决中提出了7个学校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涵盖了学生的学业知识、公民素养、升学要求、就业技能、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为了达到相同教育目标,不同地区花费不同的经费是允许的和必然的。这7项标准确立了教育从“平等”向“充足”转变,在教育财政上从注重投入转向注重产出。只要提供每个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业标准所需的经费和资源即可,不必考虑不同地区生均经费的差异。
郭玉贵表示,目前中国的教育经费拨付关注到了地区间的不平等,在操作中则应该关注学生受到的教育结果平等而不是拨款过程的平等,这才是真的均衡。我国各地教育部门对教育的研究没有停止,教育经费支付体系的改革也没有停步。在均衡教育的思路基础上,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直接拨付的尝试。
今年2月,广州市财政局、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调整我市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通知》,从今年春季学期起,提高免费义务教育资金的补助标准,将免费义务教育资金的覆盖范围由原来的省内户籍学生和省外政策性借读生,扩大为所有在校生,并把民办学校包括在补贴范围之内。通过银行“一折通”,直接将教育补贴资金发到家长登记的账户中。具体操作由区财政局根据区教育局申报资金,直接将资金拨付各镇(街)财政局,由各镇教育局协助直接通过银行转入学生家长名下的银行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