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听障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紧迫性初探

听障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紧迫性初探

时间:2022-10-25 17: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195-01

中国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虽然简单明,却明确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身体健全的儿童如此,对于听障儿童亦是如此,亦或说对于听障儿童显得更为重要。

一、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科学依据

人从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从生理发展、心理发育上来说,是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换言之,幼儿时期是孩子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阶段的发展好,那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好的影响。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不好,那么其影响到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似乎在一段时间里不太明显,但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计的。父母通常期待孩子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都完美,那么奉劝父母,应该重视儿童早期品德教育。所谓7岁看老即是说7岁时形成的性格长大后基本很难改变,会一直延续到老。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3岁和7岁在中国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孩子7岁时的数学和阅读技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是否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虽跨越40年的时间和环境的巨大改变,儿童时期的个性心理品质仍追随其一生。在品德形成这一点上,健全儿童和听障儿童没有什么不同。

二、听障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特殊性

听障儿童由于受到语言上的限制,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形成了他们胆怯、缺乏自信心,不喜欢与人交往等心理现象,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同伴分享,缺乏合作意识,更谈不上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心态与行为,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将成为听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障碍。同时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其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得狭窄而不通畅,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例如:孤傲,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约束能力差;多疑,考虑问题偏激;激怒,感情脆弱易波动等。此外,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残缺,从小父母便对他们过分溺爱来弥补一些不足,这在教育方法上就造成了迁就放纵等方法,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无能感和失败感,从而影响孩子的自主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保障听障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成长,接受挫折和困难所带来的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得听障儿童早期品德教育比健全儿童更具有特殊性和紧迫性。

三、听障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抓住提高道德认识这个关键,使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让听力障碍儿童在思想上真正懂得什么是,什么是非。道德认识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应该是一致的标准,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听力障碍儿童不会觉得自己的特殊性,从而提出不一样的要求。第二,父母在和听力障碍儿童相处时,应该用正常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有助于正常生活和家庭关系的建立。第三,当教师对有品德不良问题的听力障碍儿童提出严格的要求时,不用过多考虑孩子的特殊性。这种“去特殊性”的教育,才能使得孩子融入社会,完全接受一个赏罚分明的社会规则。严格要求,实际是给他们的行为确定一种规范,凡符合规范的就及时表扬,不符合的就给予批评。此外,道德教育中,有关矫正不良品德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做法,如消除听力障碍儿童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培养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锻炼与诱惑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等,也都是矫正听力障碍儿童不良品德需注意的心理学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压力更大。现在,很多家长都比较重视早教,但是很多人对孩子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得当的,这就造成了孩子的心理模式发展扭曲。如果一个家长不关注孩子性格的形成过程,那么早教就成了拔苗助长。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0-7岁的心理发展情况尤其重要。从诸多的名人成长轨迹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一个人的终生成就来说,往往关键的点就是童年的几件小事。在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父母必须抓住童年这一关键时期,给孩子良好的教育,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听障儿童的父母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配合学校工作做好听障孩子的品德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心)

推荐访问: 紧迫性 初探 品德 儿童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