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4篇
第1篇: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以知促行 知行合一
——党员教师“两学一做” 党课讲稿
赵志永
当前,“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这是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对前阶段实践活动问题台账来个“回头看”、再清理、再提升。“两学一做”不是活动,贵在长期坚持。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真学、真懂是前提,真信、笃行是结果,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是党的优良学风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全党凝心聚力、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我们切实摒弃活动的心态、过关的心态、功利的心态,把学习教育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一是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强化理想信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出现世界观上的偏差、人生观上的迷失、价值观上的错位,就会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就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我们作为党员要以“两学一做”为契机,认真学党章、学党规、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定“三个自信”,要通过“两学一做”活动,把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制度化、常态化,根据不同对象灵活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要自觉把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要求转化实际行动,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落实同步,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展示学习效果。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句话: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随着教学的改革,树立教学新理念、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改的重头戏。我们教学的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这是每一个老师所追求的幸福课堂最高境界.
二是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讲纪律守规矩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和党规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作为一名教师更要率先垂范。
身为教授的当代作家贾平凹有一幅对联: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习总在讲话中强调: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我看来,两个字回答足矣,那便是看似轻实则重的“师德”。我们教师面对的孩子们是活生生的自然人。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能做到把每个孩子教育成奉献社会的人,但至少把每个孩子教育成拥有良好习惯,以此铸就家庭幸福的人,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责任所在。在科技飞速发展,物欲恒流、快节奏的大道上,为了师德建设的真正实施,我们教师至少能够守住自己心灵的一份静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随波逐流。做自己最初的心,以此来洗礼我们的师德形象,亦塑造求学者的形象。教学教学中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努力中践行,做自己就好!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他存在的意义,那么我们教师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我想只有真正理解了师德师风的含义,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社会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对于师德师风有了更深的理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等等,这都是师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有强烈的责任心,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从心里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是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发挥党员作用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让党员干部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能依托活动载体发挥自身作用,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已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岗位奉献,勇于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智慧、出实力、展形象。
党员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甘为人梯,爱岗敬业。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和廉洁从教。作为党员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行百里者半九十,党内教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两学一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必须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以经常性教育促进行为习惯养成,以日常行为来带动日常性教育,不断锤炼自觉尊崇党章、遵规守纪、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铁的党员队伍。
第2篇: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在中国哲学视野里,“行”表示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包括意义、目标、方向、任务、道路等,“知”则是对目的性的信念、思考、理解、认识、认同等。因此,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知”离不开“行”,“行”也离不开“知”。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在我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阳明认为,知行本是一体,不可分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处事待人,必须“知行并进”、 “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知是基础、前提,行是重点、关键。只有知,没有行,这是空想主义者或者“口头派”。“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做”,有思想有行动;
“不做”,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做了,往往会收获好的结果;
不做,不会有任何成绩。只有行,没有知,就会成为乱作为。因为,“两学一做”既是思想认识层面的事,认识不到位肯定做不到位;
更是行动层面的事,认识到了行动不落实,只学不做、只说不做,仍是空对空。因此,在开展“两学一做”,就要按照中央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首先就是要学好党章党规、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员意识。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认真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突出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把合格党员的标尺在心中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强化政治意识,加强党性锻炼和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自觉把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融入思想、融入工作,时刻对照党章规定,对照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要求,修身正己,自律自省,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
讲规矩、有纪律;
讲道德、有品行;
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共产党员。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学”与“做”统一起来,学以致用。广大党员要用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坚持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立足岗位上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真正将学习成果融入到行动中,培育知行合一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宗旨观念、道德操守,把遵守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每名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以知促性,自觉规范自己一言一行,特别是要深刻反思、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四风”遗留问题,对照正反两面镜子,切实做到真抓真改,始终做到以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永葆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本色。
“两学一做”,贵在学用结合、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与“做”都要落脚到实现“合格”这个目标要求上,落脚到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上,“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思想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走,既见思想,更见行动。通过“学”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章党规提出的要求是检验一名共产党员合格与否最起码的标准,要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明标准、立规范、守纪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要把握系列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强化宗旨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要在学习教育中增强党员意识、规矩意识、问题意识、争优意识,力求学有所获、做有所成。
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智慧,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资源。广大党员做到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最重要的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始终一致。要始终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这个核心力量,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定盘星”“主心骨”,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做到思想上同心、行动上紧跟、工作上落实。要把向党中央看齐与立足实际做好工作一致起来,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起来,把增强党性觉悟与走好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认真思考“两学一做”蕴含的传统知行合一精神,真学,真信,真做,对于切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锤炼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3篇: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知礼导行,知行合一
作者:陈文晖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23期
; ; ; ; 【摘要】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非常多的问题,行为习惯较差,而这既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还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威胁。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联合起来,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不断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其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文明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3-005-01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发挥班干部的监督作用,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注重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一、制定行为规范,约束学生日常行为
要想保证校园管理能更加井然有序,那么就需要制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中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规章制度,遵从一定的规范原则,同时还要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稳步提升,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当前阶段,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所有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规律、日常表现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出一些便于理解、内容具体、容易操作的规章制度,不断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
此外,在落实这些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班干部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建立行为监督小组,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错误行为,以身作则。教师还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评比比赛,从日常小事入手,促使学生逐渐能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4篇: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所思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教学合一,我一直认为是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统一,即教学“合二为一”,其实不然。
暑期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才知道自己的认识十分肤浅,有失偏颇,没有真正领会陶行知老先生“教学合一”的精髓。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教学合一”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陶老先生认为“教学合一”不仅是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还要把老师的教和老师自己的学融合到一起。
为什么老师要做到教学合一,陶老先生认为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这一点对于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我来说深有体会。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孩子们去读、去记,那么就是把活泼的孩子当成了书架子。当然如果老师只是教学生,只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了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自己学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样的老师都不能算是好老师。
作为一名好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常言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小学低段,识字是主要教学任务,老师不能只教学生认得书本上的生字,而要以“趣”为前提,让学生开心识字,交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如预习的时候要求孩子自己动手做生字卡;
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加一加”、“减一减”的游戏识记生字,也可以自创儿歌游戏识字;
利用生活经验来提高识字能力,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养成随时识字的好习惯。这样学生通过有意识记到无意识记,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生字,慢慢地孩子们的词汇量越来越大,他的阅读量也随之越来越大,形成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六年的积累,掌握运用所学词语。这样会学习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口笔头表达能力都会提高,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文章,都能较为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内涵,更能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这不是老师都能给予的,老师能给予的就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老师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正如孔子所说:因材施教。如到了小学高段教学时,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能力略显差异,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潜能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中等生,这样,每个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中等生和潜能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优等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共同要求,区别对待 教学的共同要求以“课标”为标准,要求大部分学生切实掌握好;
对少数“潜能生”,在课外加强个别辅导,要求基本上达到“课标”的规定要求;
对优生,要求灵活掌握“双基”,并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例题:“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要求如下:潜能生要求:看图列式计算(只要求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对中等生要求:会画图,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生要求:除会画图,用两种方法解答以外,还要能将问题改变为“实际节约用煤多少吨?”后再解答出来。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不管学力不足的还是学有余力的学生
都能统筹兼顾,并且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即使成绩差的学生也有他的特长之处。如果发挥出来,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数学、语文、英语成绩都差的学生,如果美术画的特别好,就鼓励他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数学辅导,课堂上多提问他,让他多板演,使他的数学成绩一步步赶上来。另外也可采用一对一帮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采取分层布置作业,尽可能让所有的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这一点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的。作为一名称职的老师,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正如孔子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不知理解是否得当。作为教师给学生半桶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自己必须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如果要想推荐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老师自己首先要静下心来阅读一系列的儿童书籍,从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阅读水平的儿童读物,而不是随手拿一本书来让学生读。
在学陶老的这些日子里,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提升。我一遍遍地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以陶为师,少一份焦躁,多一份平静;
少一点指责与埋怨,多一点反思与行动。
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啊,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否则,年年照样子画葫芦,学生乏味,自己也会产生职业倦怠。“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将是我的座右铭,努力让自己做一名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 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 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
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
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
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
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 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 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做活动中老师还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例:在“盐水让胡萝卜浮起来”的实验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到胡萝卜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这一现象,于是让孩子将胡萝卜放进调制好的盐水里,实验结果都一样,实验看似成功,其实不然。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往沉有胡萝卜的清水里一点点地加盐,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发现,盐加少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悬在了中间,加盐比较多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结论:盐一点点的加入,胡萝卜会一点点地浮起来,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篇》好句摘抄
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2.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3. 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惟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
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4.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5.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6. 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8.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10.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1.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
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
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做,就是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推荐访问: 行知 理论 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