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内蒙古产业振兴(4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产业振兴篇一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县核桃发展潜力和增收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基地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思路,以“抓规划、上规模、强科技、扶龙头、增效益”为着力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校地合作、良种引进、基地建设、科学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核桃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即由农户零星栽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转变,由坡地、土壤瘠薄地向平地、土壤肥沃地科学化选址转变,由广种薄收、粗放管
桃嫁接专业队嫁接良种核桃5万株以上,累计嫁接50余万株,有力促进了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县良种核桃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核桃总面积的48.3%。
三是科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积极开展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的试验与研究,采取进校培训、课堂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通过课堂讲、多媒体看、实地操作等办法,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10余场次,培训技术干部及农民3.2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核桃先进栽培技术第一时间在我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2008年起组织核桃防治病虫专业队和核桃修剪专业队,每年防治病虫2万亩以上,整形修剪1万亩以上,在全县起到了核桃科管的示范推动作用。城关镇桃园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商洛市科技局命名为“商洛市科技创业示范基地”,高坝店镇石头梁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坚持以“校地合作”为支撑,按照县上主抓“四个五”、镇主抓“三个一”、林业干部包抓“三个示范”的工作思路,狠抓良种建园、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城关权垣核桃高接换优、法官庙和户垣核桃林下养殖、高坝石头梁核桃规范化栽植、高坝寺沟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5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1万吨,平均单产52公斤/亩,总产值42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8元。目前,全县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核桃专
我县两个核桃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家金商贸公司也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二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目前,我县核桃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散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果园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仍然在起步阶段。由于散户经营,规模小、产出低,引起不了农户足够重视,加之,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数为老、幼、病、残,因此,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不防虫等放任生产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全县用于核桃产业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县级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单位的县林业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名,编制16名,差额6名。各镇(办)更是严重缺编,从林业站改编入农业综合技服务站后,一般有1-3名林业技术人员,有的镇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成了空白。由于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果农缺乏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核桃产业的加快发展。
四是良种推广不规范。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核桃良种推广力度,良种育苗、良种建园和高接换优都要求实行了良种化,但是在良种引进、良种管理、良种调运、良种采集、良种育苗、良种采穗圃建设、良种建园等方面存在不少疏忽、漏洞和缺失。如采穗圃建设、育苗资质的认证、品种鉴定、良种考察、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督查、责任追究等诸多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度,因此,出现了部分品种不清,来源不明的劣质苗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量、质量和效益,
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势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建园、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优质高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综合科管,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充分利用“四旁”及空闲地扩大良种核桃发展规模,有生产管理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扩大核桃良种精品园建设规模,通过综合科管、品种改良、规模扩张、体制创新为核桃产业发展和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发展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人口以“人均二亩良种园、增收2000元”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五园”建设目标,走管理科学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在基地建设上,突出抓好良种建园和良种嫁接改造等工作。在良种建设上要抓好“五园”建设,即良种资源园,良种实验园、良种采穗园、良种育苗园、核桃良种园。在产量和效益上要有突破,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和综合科管等工作,提高科管水平。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增加电商销售渠道。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5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6000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3、战略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兼顾、
关规定和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新建园、良种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等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统筹涉林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申报核桃产业项目为主。在落实包扶项目时,要倾向于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兴办加工营销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发展核桃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创办核桃示范基地。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对核桃产业发展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大力推行小额扶贫信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积极发展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大力推行核桃保险。四是鼓励果农和各类核桃产业发展组织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各种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如核桃建园、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置,以达到造管并进的核桃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鼓励土地流
桃旅游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科管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按照陕西省核桃标准规范要求,对良种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实生核桃树进行大规模全面嫁接改造。完善苗木生产、建园管理、综合科管,产品加工等质量跟踪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核桃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培土肥,重修剪,抗病虫,产优果”的科管思路,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简便易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品种改良,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四)强化种苗管理,打牢发展基础。种苗生产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优良品种对核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加快和完善核桃良种采穗圃建设。由于采穗圃技术强、责任重,要求严,因此,要求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事业单位实施,采穗圃必须是经过专家鉴定并经过有关技术单位审定的良种采穗圃,要求资料齐全,档案完整,标签立记,责任明确,管理完备。到2020年前应建成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以满足全县核桃品种改良和良种苗繁育的需求。不论是品种改良或良种育苗所用种源必须来源于良种采穗圃,采穗圃应出示完整的证明手续,如发票、发货单等。
2、加强苗木质量监督管理。林业主管部门一要对育苗单位实行资质认证,二要对苗木质量进行监管。三是要对苗木质量严格进行检验。在种苗管理上,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种苗
组织)。协会要有章程,要有专人办公,要经常性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县镇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加县镇(办)技术人员名额,填补技术人员编制空缺,以加快技术推广进度,提高技术人推广水平。在技术推广中,要制定技术推广计划,落实技术推广任务,明确技术推广责任。三是引导扶持组建生产服务机构。如核桃生产管理服务公司、核桃生产管理中介机构、核桃防虫个体户、核桃修剪个体户,核桃嫁接个体户等核桃生产管理机构。解决缺劳力、缺技术及经营大户生产管理问题。四是开办农资销售门市。开办以销售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专用肥等农资门市,以方便群众购买。五是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有利于全县病虫害防治,提高核桃病虫害防治效果,六是抓好科技示范的引领作用。开展科技示范扶持项目,加大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县、镇(办)要分别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大户,加快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县上重点抓好5个标准化示范乡镇,18个镇,每个镇要抓好2—3个标准化示范村、每村抓10个专业示范户,达到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六是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要以林业科技人员培训为主体,其他有资质培训单位为补充的培训模式,切实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2—3年时间,核桃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普及,基本达到有技术、有工具、能投资、会管理的新型核桃果农。只有这样,3
周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把山阳核桃产品逐步打入西安乃至全国。积极利用每年举办的“商洛核桃节”、杨凌农高会等推介平台,宣传推介山阳核桃产品。加强核桃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核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护山阳核桃品牌形象,促进山阳核桃产业发展。
内蒙古产业振兴篇二
中蒙药产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作者
特木尔(内蒙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医药产业又是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为此成为发达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崛起,为医药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医药工业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和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17.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出口国之一,我国医药工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原料药、中间剂、制剂、制药机械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据统计,我国有医药企业5000多家,能够生产24大类1300多种化学原料和3500多种制剂。中医药由于其天然特征,毒副作用较小,对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具有特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正在成为世界医药学研究的热点。
内蒙古医药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基数较小,目前医药工业总产值约为9.3亿元,其中中蒙药产值约1.5亿元。近年来,内蒙古医药行业改革改组力度较大,哈慈集团,白求恩医科大学,东北虎集团等十几户国内知名大企业及亿利集团、吉盐化集团、盘古集团、伊利集团等区内二十多户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介入我区医药企业,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从目前实际状况看,以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为主的技术改造将提升整个医药工业的生产质量水平,预计将有30—40户企业通过gmp认证;
金双歧、羊胎肽,扫日劳七等一批新型生物和蒙药将逐步在全国医药界占居重点席位,带动内蒙古医药产业的结构升级。
蒙医药学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是蒙药的原产地和发祥地。她吸收了中医、藏医等医学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是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行业。目前,蒙药在学术、科研、临床、生产及药材资源等都集中在内蒙古,这是我区大力发展蒙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加速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特别是生物和蒙药的发展,提高中蒙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对内蒙古整体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对弘扬民族医学、继承民族文化将作出较大贡献。
我认为在大力发展中蒙医药产业中应主要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注重培养造就龙头企业
内蒙古中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使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集团集中,使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企业集中,从而构筑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龙头企业,要重点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拳头产品,面向社会、面向医疗,面向国际需求,增加蒙药的技术附加值。只有发展规模经济,才可能铸造品牌,从而有能力,有实力与国内外企业抗衡,才能把蒙药推向世界。
第二、选择发展特色领域
蒙医药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肝病等有独特疗效,在预防、康复、保健、抗衰老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在发展方面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开发和发展优势及特色医药品种,对主要品种从临床经验整理、挖掘、提高,到常用方剂有效成份的提取和筛选,新组方、新剂型等各环节深入研究、加快开发,做到高效、稳定、可控,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药材资源也确定重点发展领域,以道地、绿色、特色为标准,从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原理出发,运用现代技术选育,栽培中蒙药材。
第三、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近几年来,内蒙古的一些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中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先进省区比较仍有新药品种数量少,一、二类新药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我区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区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性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今后,必须建立若干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工程研究中心,加大蒙药新品种和制剂新技术的开发力度。研制和发展一批二类以上蒙药新品种,争取若干蒙药产品以治疗药物进入国际市场;
通过对蒙药有效偏方、秘方、准方和验方的研究,制成一批中成药新品种;
运用现代制剂新技术,对传统产品二次开发,发展一批中成药新品种。要重视质量控制标准和有效的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
第四、实现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
目前,我区将药用植物种植、药材加工和生态治理综合一体,实施了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科学范例。已初步形成甘草、黄莲、沙棘、肉苁蓉等产业链条,这些药用植物大多在极端条件下生成,具有特定属性,其深加工或综合利用产品功能确定、作用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医药的升温、农业产品比价关系、信息的误导等因素,目前我区许多地区或农民个人规划或开始规模种植药材。盲目引种问题、市场出路问题、甚至价格下跌问题将会很快显现出来,因此,药源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机结合是避免盲目建设、保障医药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五、采取有力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目前,内蒙古政府已成立了生物及中蒙医药领导小组,负责对中蒙药生物医药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今后需进一步明确生物及中蒙药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协调各医药管理部门、生产经营企业按统一目标进行工作,各尽职责,把工作落在实处。
制定特殊扶持优惠政策,如设立生物药、蒙药产业化发展基金和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贷款贴息专项资金;
对三类以上新药的研究开发费用应予以政府补贴;
企业用于新药或新技术的研发费用,财政在所得税中给予返回(或减免所得税)。
第六,创造蒙药发展软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生物及蒙药法规体系,综合配套的鼓励政策等形成相对完备的政策环境;
通过推进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制环境;
通过完善和建设与医药产业上中下游产品供应链相配套、网络化的区域环境,形成产业化配套环境;
通过培养和造就富于创新、勇于竞争、精简合作的人文文化,形成和谐进步的人文环境。
内蒙古产业振兴篇三
兴安盟“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
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传承蒙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紧紧抓住蒙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入广泛地开展蒙中医药科普宣传,为蒙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蒙中医药更好地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三、活动意义
通过在全盟范围内举办形式多样的蒙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集中展示蒙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和科学的理论,特别是在蒙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方面的独特方法和显著疗效,依托“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平台,让社会了解蒙中医药为中华繁衍生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蒙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蒙中医、认识蒙中医、感受蒙中医,让蒙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
四、活动日期
全盟“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活动日期为:2009年7月—9月
五、活动内容
(一)各旗县市卫生局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活动,尽快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组织机构和由当地知名蒙中医药业务骨干组成的“蒙中医药专家组”,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师资力量。
(二)各旗县市卫生局负责组织本地区面向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的蒙中医药科普宣传与健康知识讲座。在开展活动期间盟级蒙中医医疗机构至少举办3次社区(乡村)医生蒙中医药知识培训、10次社区百姓蒙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旗县级蒙中医医院至少开展3次蒙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10次社区百姓蒙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三)各旗县市卫生局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或宣传栏进行“中医中药中国行、蒙医蒙药内蒙古行”活动宣传,并将宣传结果形成信息及时上报,各地至少上报信息4篇。
(四)组织蒙中医义诊咨询,发放蒙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
(五)活动期间要注重文字、图片、影像、音像资料的收集,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及信息上报工作,活动期间形成的资料收集齐全与活动总结一并上报盟卫生局。
(六)本次活动作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一,届时将查看各地活动期间形成的文字资料做考评依据。
附件2
内蒙古产业振兴篇四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医药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医药产业又是高技术高效益产业,为此成为发达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崛起为医药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医药工业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和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17.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十大医药生产国和原料出口国之一,我国医药工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原料药、中间剂、制剂、制药机械等比较配套的工业体系。其中,蒙医药学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学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有独特风格的经验之结晶,是相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行业。内蒙古把蒙药开发列为大开发战略项目之一,是国家“绿色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医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人才匮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缺乏资金及人力投入,已成为制约蒙医药业发展的“瓶颈”。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技术和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力,造成关键技术的原创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制约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
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六)品牌影响力小,投入不足
对蒙药药理、药效以及作用范围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国内知名的蒙药品牌,导致消费者对蒙药的疗效机理缺乏认识,制约了产业发展。同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投入能力不强。政府对蒙药科研、生产的扶持力度不够,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较少,导致产品研发严重滞后,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竞争力不强。
(七)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研究机构和蒙医高等院校势单力薄,且资源整合不够
全区蒙医药工作人员只有5000人左右,虽然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有蒙医药研究所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独立的蒙医药大学,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体系严重滞后。蒙医药研究机构也不成体系,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药厂、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仪器设备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
二、加快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使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加快内蒙古蒙医药事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是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在蒙医药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挖掘整理蒙医药古籍文献、提高蒙医药人才素质、加强蒙医药科学研究、推进蒙医药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蒙医药标准化工作,2005年专门成立了自治区蒙医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拨付专项经费,开展蒙医药的标准化工作。
(二)培育造就龙头企业,注重新药品种的开发
内蒙古蒙医药生产企业存在着组织结构多、小、散、乱的状况。要使蒙药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通过联合、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使有效资产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依靠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蒙药产品,铸造蒙药品牌。近几年来,内蒙古的医疗单位及药品生产企业,在蒙药的新药开发方面表现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申报类别高、剂型多样化的趋势,但与医药业发达省市比较仍显新药品种数量少,蒙药特色品种少等不足。内蒙古在蒙医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是蒙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内蒙古已形成两个类型的研发力量,一是以蒙医院和蒙药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型力量,一是为生产医药产品企业为主、通过联合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的蒙医或其它研究力量的实用型研发力量。促进企业与医院、研究机构的有机联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是提高蒙药创新的能力,是加快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蒙医药服务体系
全区现有中蒙医药机构107所,综合医院多数都设有中蒙医药科室,75.4%苏木乡镇卫生院、61%的嘎查村卫生室、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7%的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今后应该建立健全以自治区、盟市蒙医院为龙头,以旗县蒙医院为骨干,以综合医院蒙医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和农村牧区卫生院、卫生室为网点的蒙医药服务体系。作为蒙医药机构发展和完善的保障,首先,进一步完善蒙医药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统一管理、归口协调、分工合作”管理体制;
其次,以旗县级蒙医院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牧区三级蒙医院服务网络建设,并配备蒙医及医护人员;
最后,大批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同时,提升蒙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将来蒙医药业的发展需要。
(四)创建优良品牌 弘扬民族文化
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的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和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树立中蒙药的知名品牌。可采用三步走的策略:1.品牌建设策略。继承传统蒙药文化和药方,利用优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药效好、毒副作用少的非处方药品,起个响亮的名字,设计出安全、方便、特色包装,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公益广告宣传片,选择好传播媒体,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深深地影响现在和潜在消费者群体,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2.品牌发展策略。品牌发展依托消费者的认知和满意。所以,蒙药制药企业必须有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和近期的营销策划,建设好营销研究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深度调查研究消费者(患者、亚健康者)的心态和需求,保证药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让更多的患者满意,让患者口服心服,巩固蒙药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3.品牌管理策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态度好、患者很满意,良好的品牌形象自然就形成。保护品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法律。维护形象主要是加强品牌管理。品牌管理需要严格的品牌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营销管理队伍作为保障,避免发生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和终端市场失控的结局。
(五)搞好药材基地建设,保障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野生药材有计划采集、保护的同时,运用 “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基地 ”的模式,大力开展自治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地道药材、大宗药材的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建设蒙药材生产基地,逐步达到蒙药材的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开展优势品种的种植基地建设。
总之,加速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提高蒙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不仅对内蒙古经济和蒙古族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且对弘扬民族医学、继承民族文化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推荐访问: 内蒙古 振兴 产业 内蒙古产业振兴(4篇) 2023年内蒙古产业振兴(4篇) 内蒙古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