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讲话稿 > 2022年李稻葵讲话全文(完整)

2022年李稻葵讲话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08 17:0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李稻葵讲话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李稻葵讲话全文(完整)

李稻葵讲话全文4篇

【篇1】李稻葵讲话全文

学术界,最不应该讲的就是民主原则,在学术探讨中,当一个少数派,是最幸福的。在个税问题上,我的观点应该属于少数派。我坚持认为,个税不应该成为中国税收体制的支柱,流转税如增值税外加国有基金应该成为公共财政的基础。

  在经济学界,尤其是公共财政界,主流的观点似乎是完全相反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将当前主要来源于间接税的财政收入模式,转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直接税,即个人所得税及财产税为主的模式。他们认为,个税可以调节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平等。

  对于这一观点,我是完全不赞成的。我的论点是,如果稍微研究一下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个税事实上是政治成本最高、交易成本最大而且无助社会公平的税种,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改革的呼声长期不断,但是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无法走出泥潭。

  个税是政治成本最高的税种

  毫无疑问,任何税种的征收都有政治成本,因为税收本身带有强制性,国家往往需要通过强制的手段征税。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量减少其中的政治成本,也就是说,如何尽量让纳税人心服口服地积极纳税。因此,降低征税的政治成本的核心,应该是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形成一个比较直接的、相对默契的潜在契约,那就是,纳税人依法纳税,尽自己的义务;政府反过来给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可以是公共产品的服务,也可以是荣誉上的承认,更可以是直接帮助纳税人解决各种具体困难。

  按照这种原则,我们来比较一下个人所得税与针对企业或者各种经济交易的税种的政治成本。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高额纳税人,是个体。这些个体纳税人由于为数众多,很难感受到政府专门为他提供的各种服务。即便是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治安、国防等服务,由于人数众多而产生搭便车的心态,个体纳税人往往感觉不到这种潜在的社会契约的存在。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纳税多的个体纳税人往往是高收入阶层,他们一般很难感觉到由于本人的纳税额高而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相反,由于对相关服务的要求较高,这部分人还往往会游离于医疗、失业救济等公共服务体系之外,这就容易导致个税纳税人对纳税存在极其抗拒的心理。不幸的是,这部分人的政治及社会影响力往往比较大,久而久之,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难以为继。

  这也是美国这么一个反复标榜以自由主义精神为建国理念的国家,尽管在很多方面能够成为世界上吸引力首屈一指的移民国,但很多成功人士最后却往往放弃美国国籍的原因所在—他们不堪美国个税的重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早年的卓别林(当然其中还有一些政治因素)等名人也不例外。据《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报道,近年有越来越多的亚裔选择放弃美国国籍,原因正是为了躲避越来越沉重的税负和资产申报义务。美国官方出版物《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则披露,2010年有超过1500人放弃了美国籍。更有甚者,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金融危机前宣布一项政策:任何人在放弃美国国籍之后,美国政府在十年内仍然有追究其偷逃个人税收的权利。对于美国而言,个税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成本,其不仅没有给国家加分,反而令其丢分。

  痛恨个税已经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人都知道有一个税收自由日,2011年是4月12日,即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从2011年1月到4月11日都是给政府打工的,4月12日才开始给自己挣钱。不止一部好莱坞的电影有这样的镜头:总统问一个为国家立了大功的公民有什么要求,回答:“永远不用交个人所得税!”

  当今中国的情况是,个税本质上就是工资税,纳税人主要是工薪阶层,高税额、高累进的个税令其怨声载道。中国的个税,尽管仅仅占全国税收总额的6%,但它的政治成本是最高的,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大税种!回想2011年初,围绕提高个税起征点,全国舆论沸沸扬扬,乃至人大常委会举棋难定,最后一分钟决定再进一步提高起征点,实属罕见!这恰恰反映的是当今中国个税体制的巨大政治运行成本!

  相反,我们看一下间接税。间接税是在交易的过程中缴纳的,而交易的过程往往需要政府有力的监管和法律的保护,因此,间接税可以直接和政府提供的法律保护和监管相联系,这就好比农贸市场需要有工商部门的监管,所以农贸市场缴纳一定的摊位费是合理的一样。更重要的是,间接税的缴纳主体主要是企业,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与政府天然的联系。依法纳税的大企业,往往会得到政府应有的服务和照顾,这往往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中国,企业中的“纳税大户”不仅会获得地方政府颁发的锦旗,还会得到政府各方面的帮助,这也是中国经济过去30年蓬勃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与企业是一种合作而不是掠夺的关系。未来,如果中国的经济模式能够建立起来的话,这应该是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整体来看,个人所得税的政治成本是最高的,而间接税的政治成本是最低的,甚至可能是负成本。这一点,芝加哥大学保守的经济学家早已承认,Casey Mulligan教授曾经写过一个学术论文,论述为什么美国人走上了个税之路,他说,个税的政治和交易成本高于间接税,这恰恰让美国民众团结起来反对高税率,强迫美国走小政府之路。他也许说得对,但是他没有想到,收不上来税的一个后果是今天的债务危机,而债务危机的成本一点不低。

  个税的交易成本是最高的

  与间接税相比,个税的交易成本之高毋庸置疑,在各种常见税种中,个税是最高的。个税交易成本高最基本的原因是,社会上每个家庭和个人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绝大部分的家庭不可能天天记账,一般不愿为了记录自己的收入、支出、资产等耗费大量脑筋,而这恰恰是缴纳个税所必需的!与此相反,间接税的缴纳主体是企业,任何稍微正规的企业必须有自己严格的会计、审计等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上,附加一点计税、缴税、纳税的功能,边际交易成本基本是零。

  这一道理听起来很抽象,但确实是百分之百存在的。笔者在美国生活过近20年,根据我的计算,每一个家庭为了在每年4月15日前报税,至少要划出一个星期的时间,搜集相关的收入支出资料、汇集报表以及做好记录,不仅用以报税,更是准备未来几年之内被美国税务局审查。如果过去一年买卖装修了屋子、买卖了股票、动用了退休金、请了保姆、搬了家、换了工作、从两个以上的州获得了收入,祝贺你,你的报税工作可比没学过高中数学的姚明去学大学线性代数还难!请专业会计吧!即便花钱请会计,你的每一项记录必须完备,要随时备查。我认识的一位大学教授在家里准备了一个大箩筐,他所有出行的收据都往里扔,以便作为个人商业支出抵税。一年下来,多如乱麻,必须花大量精力仔细整理。这不就是公共财政对私生活的粗暴干涉吗?

  我曾经估算过,美国家庭用于报税花费的时间,相当于一个家庭非工作闲暇时间的4%,其中损失的社会成本可想而知非常之高。事实上,每年4月16日凌晨,美国很多的大城市都会在邮政广场举办庆祝活动,千百万的家庭会为了终于完成税表而欢呼雀跃。这充分彰显了美国的个税体系是老百姓一个巨大的会计负担。

  个税的交易成本,还反映在另一方面:由于个税往往是累进的,因此,社会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一部分人群,因为要付巨额的税收而工作动力不足。这一点在欧洲非常明显:当地年收入超过一定范围的工作者,50%以上的收入要用于交税,因此,这部分人的基本考虑是,与其加班加点,不如去沙滩度假晒太阳。其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创业、创新能力的下降以及就业职位的减少,最后伤及的还是一些中低收入家庭。同时,这种高累进税收的最终成本也是由企业来分担的,因为企业如果不支付更高薪酬的话,这部分人不愿意全力投入工作。

  与此相反,间接税是非常简单的,因为间接税很难与每个单位的累计交易量相挂钩,因而是线性的。同时,间接税的税基一般来讲非常大,因为它涉及到社会交易的每个方面,因此,这个税率可以降得比较低,比较平。税基广,税率低,必然带来交易成本的下降,以及无谓损失的下降。

  个人所得税 实际上达不到增进公平性的作用

  人们一般以为,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收入分配,因此,公平性很强。这个观点是对个税的巨大误解。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社会上不平等的核心是什么。社会的不平等,本质是一种主观幸福感的不平等,而主观幸福感的不平等,与收入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不一定能说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就高于低收入阶层。比收入更直接与主观幸福联系的,应该是消费, 包括对消费类资产(如豪华别墅)的占有。也就是说,消费多的,即对服务和消费品占有多的群体,幸福感也会上升, 这比收入的高低更能说明社会不平等。因此,要增进社会的公平性,最直接的办法应该是调节消费,而不是收入,应该试图使得消费相对均匀。

  而在消费领域调节社会差距、减少不平等的办法,可以是对奢侈型的消费增加税收,对于经济型必需品的消费减少税收或者免税收,最好的办法是给每个人一定的免征消费税的上限,上限之外的才缴税,或者就是一个基本的收入补贴。比如说,对于游艇、豪宅、大排量的汽车抽取奢侈税,这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普遍并被广泛认可的办法。再比如说,对于食品、非时装类的基本穿着免税,这类政策在美国很多州也已实行。而对于部分的农产品,比如奶制品,甚至可以通过实物补贴的方式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这更是发达国家一个通行的做法。用这种方式调节社会的不平等,比间接的转移支付方式来得更加直接。

  也许,在公平性问题上,最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我们的目标放在了减少收入差距上,也应该从导致收入差距的根源上做文章。收入差距的根源,往往是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出了问题,比如说,一些行业出现了高度垄断,一些部门出现了监管不力,好比在金融行业,由于监管不力,使得一些公司获得了暴利,对这类现象,应该打破垄断或者从监管入手,也应该鼓励年轻人进入这些行业。同时,大家往往忽略的是,金融业虽然看起来收入很高,但其中的很多部门工作时间超长,压力极大,一般是年轻人打拼的职业,一个人在其中的工作生涯是很短的。如果按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或者每小时工作报酬折算,这些部门的绝大部分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的差距并不是那么悬殊。而对于石油这样的高垄断行业,更是应该打破垄断、加强监管,从根子上减少收入的差距。

  对于竞争性行业的高收入,则不应盲目予以调节;对于知识和技能等后天因素带来的正当的收入差距,更不应盲目予以消灭。收入无非是一种社会符号,消费是最终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如果纯粹按照收入高低论证社会不平等,就好像说时髦的女士喜欢穿与众不同的红衣服而引起关注度的不平等一样,同样按照这个逻辑,对通过正当劳动获得高收入的人群加税,就和对打扮时髦的女士加税一样地荒唐。事实上,收入恰恰是激励年轻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一种动力。高收入不等于高消费,没有消费的高收入,最后往往又会转换成为储蓄回馈给社会。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其个税体制的错误,改革方案层出不穷,但改革举步维艰

  学术界以及政策界的很多同仁们无形中以美国或者欧洲发达国家为模板,来讨论个税问题,这实际上是莫大(博客,微博)的悲哀,因为美国、欧洲正在不断反思自身这种以个税为支柱的财政体系。

  在美国,联邦政府75%的税收来自于个税,过去几十年以来,不断有各种声音强调,应该将税收转向流转税、消费税、包括石油的资源税等,以让美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财政基础更加坚实。此时此刻,美国就有大量的学术界以及公共政策领域的讨论。波士顿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克特里考夫(Laurence Kotlikoff)提出Purple Tax(紫税,不同于共和党与民主党的蓝红色),其核心是15%的销售税外加给每个家庭一个免税的消费额度。更为重要的是,1999年,美国众议院部分议员提出Fair Tax(公平税),即以23%的销售税完全取代个人所得税。2008年,公平税再次提上议程,今天还在讨论之中,若干州也在酝酿公平税改革。但是,由于路径依赖,由于利益集团的阻隔,这样的改革困难巨大,以至于现在美国的公共财政体系连美国人自己都感到十分无奈。

  相比之下,我们的视野应该转向欧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像新加坡这样在经济制度上非常精细、极有智慧的国家就值得关注。新加坡的个税税率是非常低、非常平的,其以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时,新加坡的财政收入一部分来自于长期持有的政府基金的投资回报,这种模式恰恰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总体来看,中国未来的财政体制不应以个税为基础,对个税的迷信应该破除,学术界、政策界也许需要打开视野,解放思想,在根子上把问题认识清楚,而不是在个税起征点等等问题上兜圈子。中国的公共财政基础应该有两个:一是低税率、宽税基的流转税,其中可以考虑给每个公民一个消费税免征额(或退税额),增进消费的公平性;二是国家通过持有一部分国有基金(不同于国有企业)获得的长期稳定的收入。国家可以通过基金的方式被动持有广泛的社会资产,避免国家直接干预和控制企业,以此获得长期的财政基础,也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增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

【篇2】李稻葵讲话全文

国内房价将有巨变 一场浩劫无法避免

2014-04-30 李稻葵 政商内参

疯狂,是要付出代价的。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参加大学同学毕业20年聚会,期间也无法回避房价走势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学的专业正好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班上很多同学都是从事建筑行业的:有搞房地产开发的、有开设计院的、有开监理公司的、有搞设计的、有当监理的、有搞建筑预算的、最多的是在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公司当技术老总的,所以大家在一起难免会谈到房地产的相关看法。

总体来说,我感觉大家对未来房地产走势都比较乐观。多名同学表示还想继续国内购买房子对资产保值和增值。有位开发商的同学,一个楼盘刚刚全部卖完,又拍买了2块土地准备大干一场。另一个同学的朋友刚刚拍得一块土地,到处找资金开发。我当年大学寝室的老大多次问我对房价走势的判断,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加上当时时间也比较匆忙,我答应老大回家以后尽快写一篇文章来回答他这个问题。

要分析中国房价的变化,必须深入分析当今中国房屋的供应和需求,并找到中国房屋的供求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大概时间点。为什么我认为中国房地产仅仅是最后的疯狂呢?因为中国房地产发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

1、新一届政府上台,进一步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并对出售自有住房按转让所得20%计征个税。这样的政策会导致市场房屋购买能力的下降,同时导致投机成本增加。实际是从根本上减弱了市场购买力;

2、中央货币政策已经从过度宽松,开始转变为既不宽松也不紧缩的中性政策。宣告中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结束。银行现在极度缺钱,不仅二套房贷利率不能优惠,首套房的利率也大幅提高。银行对房贷的贷款比国家政策还严格。说明银行资金确实很紧张了;

3、外资彻底撤出中国金融市场,导致中国人民币基础货币相对减少。加上先知先觉的国内外投资者已经开始抛售中国房屋资产,这些行为会导致中国外汇相对减少,同样能导致基础货币减少。也能导致银行存款相对减少。这些会导致银行贷款能力相对下滑;

4、李嘉诚等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开始抛售中国房地产资产,会影响很多精明投资者对市场预期的判断,带动部分精明者加速抛售中国房地产;

5、2013年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同步大幅上涨,说明大量的刚需已经接盘。大量的刚需在漫长的等待中,最后屈服大量入市抢购房屋。大量刚需高位接盘,意味将来接盘的力量越来越弱了;

6、保障性住房继续修建,中央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不得不大量修建保障性住房。但这些保障房加速了房屋的供应;

7、房价快速上涨,导致部分人彻底失去购买能力。导致市场有效需求减少;

8、鄂尔多斯和温州房价暴跌的前车之鉴,让部分先知先觉的投机者感受到危机靠近。同时,温州和鄂尔多斯房价大跌已经让当地银行坏账大量增加,银行业已经意识到房价下跌的风险,开始偷偷紧缩房地产贷款,所以各地银行对房贷审核越来越严,房贷利息远远高于国家的底线;

9、由于开发商房屋销售很理想,2013年土地拍卖明显增加,地王不断出现。开发商乐观情绪明显升温。由于他们看好后市房价,必定会加快建设进度,1年左右市场供应肯定会明显增加;

10、中国人在国外大量购房,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房屋购买主力军。很多国家甚至出台购房移民政策吸引中国人去他们国家买房。如果中国房价再继续上涨,中国更多的人会在国外购买房屋;
由于中国房价过度上涨,大量的中国人转而抛售中国房屋,购买国外房地产,实际也等于在增加国内市场的供应。并导致大量财富转移国外。等于中国人去接盘其他国家的优质房地产,化解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但将来我们的过剩房地产谁来化解呢?我在1年以前的文章中就分析了,中国房价上涨必将导致中国人大量在外国购买房产。中国人之所以大量去发达国家买房,原因很简单。因为外国很多国家房屋性价比已经远远超过中国了。比如:100万在美国能买到的房子,在中国可能还买不到。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房价超过了发达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11、中国存在大量的空置房,最最保守估计超过5000万套。中国已建加上在建房屋和土地储备已经严重过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13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商品房销售额64456亿元,增长10%。

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9%。2012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734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2%,住宅施工面积428964万平方米,增长10.6%,住宅新开工面积130695万平方米,下降11.2%,住宅竣工面积79043万平方米,增长6.4%。按最保守的计算法,按开发商平均储备3年可开发的土地面积计算,房地产开发企业囤积储备住宅面积至少40亿平方米以上。加上地方政府储备的土地。总计土地储备面积当然更大。按现在的开发速度,至少可供3—5年房地产开发。

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下列结论:按人均30平米计算,住宅在建面积42.9亿平方米大概能解决1.4亿人的住房问题,加上空置的5000套房子大概解决1.6亿人的住房。意思是在建和空置的住房就至少能解决3亿人的住房问题。开发商囤积的40亿平方米住宅可开发面积可解决至少1.2亿人的住房问题。再加上地方政府储备的土地随便能解决几千万人的住房问题。解决2亿人的住房问题应该问题不大。意思是按房地产现在的开发速度,5年内能解决5亿人的住房问题。即使按较高的空置率计算,中国也至少能解决4亿人的住房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房屋自有率已经达到80%,在世界已经是很高水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60—70%的自主率。

根据2012年5月发布的《中国居住小康指数》报告,将近8成的受访者已经拥有自己的住房;
而之前发布的一份报告说,目前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远超过美国、英国、日本(美国为65%,英国为70%,日本为60%)。

中国仅仅只有20%的人没有买房。按中国城市人口7亿计算,当前没有房屋的城市人口仅仅1.4亿,即使中国住房率达到100%(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共产主义最高阶段实现了)。在建房屋加上空置房,中国房屋最少还过剩1.6亿人的住房。即使按国际空置率警戒线15%计算,中国现有7亿城市人口的15%,最高能容忍的空置房也只有 1亿人,即使不再新建一套住宅,我们还过剩0.6亿人的住房。我们也能解决今后6年的房屋需求(按每年1000万人城市化的进度计算)。加上土地储备我们能还能解决2亿人的住房问题。即使计算空置率,至少需要20年以上才能消化掉这些土地储备。

即便如此,地方政府居然还幻想将来通过出售土地来偿还高到20万亿的地方债务!还想通过出售土地来维持城镇化投资建设!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房屋过剩已经非常严重,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了。

一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房价为何如此坚挺,详细说明了中国房价高涨的原因。

在房屋总体过剩的情况下,中国房价之所以还能疯狂的上涨,主要是投机和投资者囤积大量房源,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大量囤积土地,大量在建房还未入市。加上房价10年持续上涨导致许多人恐慌性买房所致。银行资金紧张、刚需大量恐慌性买房、大量高端投资者海外购房、投机成本增加、房价大幅上涨等因素已经让潜在客户大量减少,意思是需求在大量减少。

由于新国五条没有太大新意,加上二手房税收政策导致大家更愿意购买新房,大量的刚需集中入市,加上新建住房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导致最近 1年房屋快速上涨。而房价上涨又加剧市场恐慌,更多的刚需加入买房队伍。但房价的快速上涨不仅消耗掉了大量刚需,而且还导致部分人彻底失去购买能力。最终导致需求快速减少。而供应却源源不断,因为在建住宅很快就会源源不断的成为新的供应。地方政府因为财政对土地的依赖性,必将继续源源不断的出售土地。加上房价快速上涨导致很多高端投资者加速抛售中国房产去国外购买房屋,等于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房屋供应。

房地产市场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大量囤积房源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们,一旦他们对房屋上涨预期发生改变,只要他们预期房价会下跌,大量囤积瞬间就会变成铺天盖地的抛售,瞬间增加市场的供应。让房屋市场快速从“天堂”坠入“地狱”。因为中国房屋囤积的数量非常庞大,所以这部分囤积者行为一旦发生改变,将很快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房价将起非常大的作用,短期作用甚至远远超过新建房屋的影响。

不管是从未来的供求关系变化,还是中国房价国际性价比看,中国房价已经是强弩之末。由于短期房价上涨预期很强,囤积者现在还惜售,新建房屋入市时间问题。房价短期还可能会继续上涨。但这种上涨只是最后的疯狂。

很多人担心,一旦房价出现下跌,政府如果再次大规模放松货币怎么办呢?这个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中国房价持续的上涨,已经让中国全球制造业竞争力大幅下滑(原因我以前文章多次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房价上涨已经导致中国每年几百亿美元资金外流购房,加上外资金融机构彻底撤出中国,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国内资本外撤加速。

房价上涨不仅伤害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导致资本大量外流。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大规模发行货币推高房价,人民币必将面临大幅贬值。而人民币贬值以前,资本会大量集中外逃,中国财富就会损失殆尽。其后果比房价下跌还严重,房价下跌,肉烂在锅里,房价再上涨等于把钱送给别人,坏账留给自己。当然如果真的要大规模印发钞票,我也无话可说,但我相信中国精英们不会这么疯狂的孤注一掷。因为即使孤注一掷,也最多是苟延残喘,最后结局会更悲惨。

世界上根本没有永远上涨的东西,如果有,那么有大家都可以通过持有该物品,让财富永远不停的增长。这些人的子子孙孙再也不用工作了。

地方政府用尽一切资源维护和推高房价,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房价下跌。说明政府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继续维护房价上涨了,这时候房价必将一泻千里。鄂尔多斯和温州房价就是这样的模式。特别是在经历一段快速上涨以后,需求快速减少(大量刚需集中购买房屋和部分购房者失去购房能力),供应不断增加(开发商加速建设和政府加速拍卖土地),最后供求关系转择点出现。而房价一旦出现下跌预期,大量囤积者也加入抛售房屋的队伍中,加剧房屋下跌速度。温州和鄂尔多斯就是因为房价快速上涨,导致房价最后崩盘。

中国对房地产市场的处理方法如同垒砌堰塞湖,为了防止堰塞湖的水流下来,用尽一切资源建设堤坝,结果堤坝越来越高,当然堰塞湖内的水位也越来越高。终于有一天,当资源耗尽,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加固堤坝的时候,而堰塞湖的水位却不断上涨。这时候崩溃就无法避免,高高垒砌崩溃必将导致洪水滔天、尸横遍野。

帝要其死亡,必先让其疯狂。房价这种疯狂,已经在为自己挖掘坟墓。现在的房价如同6000点的股市,虽然看起来很疯狂,但距离万丈深渊已经不远了。股市6000点的时候,市场疯狂的叫嚷要去10000点,结果万点却成为了梦想,1600点却实现了。

从在建房屋速度、社会资金供求、国际资本撤离速度、房价上涨幅度看,中国的房价最多能再坚持一年左右,就会开始土崩瓦解。一场浩劫无法避免。

解决过剩产能或产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降价。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在危机发生以后,不愿意刺激经济的原因。因为刺激经济会导致价格高企,而价格高企会导致生产供应增加,根本不可能解决过剩产能和产品问题,而过剩产品和产能不解决,经济就不可能持续正常发展。所以美国宁愿大量发放失业救济金,长达5年的时间保持经济低迷,也不愿意简单的刺激经济。当然,美国能度过这次危机,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鼎力相助(大规模刺激自己的内需)功不可没。

中国人经历了股市和黄金的疯狂,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股市和黄金是不可能下跌的。如今这些不可破灭的神话早已破灭。人们不仅没有吸取其中的教训,居然固执的再次认为房价是永远上涨的,即使全世界很多国家的房价泡沫已经破灭,即使鄂尔多斯和温州房价已经暴跌,即使李嘉诚开始大量抛售中国房地产,即使外资银行已经全部抛售完中国银行的股票,即使中国房屋空置率已经高的吓人,即使中国7个城市被评为世界最高房价。他们依然坚定的认为中国房价不可能下跌。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比股市和黄金更疯狂的结局。人们会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代价。

违背经济规律者,最后一定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那些叫嚷着逆经济周期者,根本不懂经济规律,只是无知无畏罢了。

中国现在过剩产能世界第一,几乎个个行业都出现骇人听闻的过剩产能。但我们的办法依然是刺激需求。我们的刺激政策,最后不仅不能化解任何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大的过剩、更多的债务和坏账,最后我们只能迎来漫长和痛苦的经济衰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自己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下。

(注: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篇3】李稻葵讲话全文

李稻葵:人生的困惑不过是读懂这三个故事

李韬葵[1,2];;

【期刊名称】《人大论坛》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经济学一般被认为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是面向社会、面向政府、面向决策者的学科。事实上大家可能有误解,经济学首先是面对选择、研究选择的一门学科。”李韬葵所说的“经济”是个动词,本篇由他的演讲稿编辑整理,通过三个故事,讲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道理。

【总页数】2页(P.68-69)

【关键词】故事;人生;经济学;经世济民;面向社会;“经济”;稻;学科

【作者】李韬葵[1,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C912.1

【相关文献】

1.李稻葵:宽税基,低税率,计负担——建议个税改革遵循的三个原则 [J],

2.李稻葵:房地产将有巨变 [J],

3.一位文化学者的人生旅程:旧封阅人生——《汤定宇与三个女性的故事》之补白(三) [J], 金问涛

4.一位文化学者的人生旅程:旧封阅人生——《汤定宇与三个女性的故事》之补白(二) [J], 金问涛

5.一位文化学者的人生旅程:旧封阅人生——《汤定宇与三个女性的故事》之补白(五) [J], 金问涛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4】李稻葵讲话全文


全球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全球危机下的中国经济”,我想分成三个部分来谈,第一,离开世界形势来看中国经济是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的,所以先谈对国际金融形势的预判。当前金融风暴、金融危机是如何演变的,它有可能会沿着什么样的方向演进。第二,我想简短谈一下我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第三,我想谈一下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有什么样的重大的战略机遇。第四,我们着重谈一下中长期的问题。
一、对国际金融形势的预判
当前金融援救的本质:美联储直接印钞票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一下这场金融风暴的本质,以及西方国家金融援助的本质是什么。引发这场金融风暴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的表象是什么?就是在过去,经过了很多的金融创新、经过了国际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的不合理调整,出现了大量的、大规模的信用扩张。信用扩张导致了主要的金融机构、家庭,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因为房屋、股价、金融工具的价格都有泡沫,所以他们的资产在涨价,负债也在涨价。这是过去近10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
之后,发生了资产这边泡沫迅速的破裂,最开始出现的是房价下降。从有房价的统计数字以来,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在18个月之内全国平均房价下降20%的局面。房价泡沫的破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一个事情,导致金融机构、企业、家庭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这一方在缩水,可是负债没有变。负债这个金融工具价格是定死的,它的利息也是定死的。后果很简单,就是大量的金融机构资不抵债,大量的家庭出现了负资产。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还敢贷款吗?不敢了。资不抵债是保证自己的机构不要被清算,CEO的位子不要被别人取代,希望政府不要来接管。作为家庭,就是不要消费了,该买新车了,那就暂缓吧。
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比如说美国的三大车厂今年的销量分别下降了40%、日本的下降了30%。再者,这些家庭的消费升级需要由金融机构来支持和贷款,而金融机构首要的问题是生存。所以这个本质是很清楚的。我总结一句话,在金融扩张的大背景下,资产的泡沫迅速地破裂,因此带来了资产负债表的危机。由此带来了消费和投资的迅速下降。这就是当前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深层原因我们暂时不谈。
西方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救助呢?从美国到英国,他们金融救助的道路非常曲折,中间碰到了美国政府和国会的换届。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们天天晚上看电视《直击华尔街》,看到了很多闹剧。其实金融救助的本质很简单,就是利用发达国家尚未破产的、反而是如日中天的国家信用,以国家信用为担保来借钱、扩张。获得了资金之后注资于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来给家庭提供援助。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金融风暴的发源地,是这场大地震的震中,可是美元在金融风暴发生以后没有贬值,美国的国债券反而是涨价了。从短期来看我们投资美国国债是升水的。美元的背后美国的国家信用,至少到目前为止它的国家信用是坚挺和上升的,大家反而相信美元了,澳元、英镑、欧元也升值了,日元除外。这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信用没有破产。
美国、英国就是利用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增加国债的发行,去年11月份通过法案多发8000亿,现在要多发7000多亿。奥巴马又多发了7000多亿。同时,美联储进行了实质性的货币性扩张。美联储已经放弃了调整利息率的货币政策,而是直接印钞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两倍多,而且这个步伐没有停止,下一步更直接。美联储讨论了很多次,是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不是直接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家国债券,心理底线已经突破,这在金融危机之前是不可
想象的。他们批评我们中国人民银行,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有过直接印钞票,直接交给商业银行,现在美国人也这么干。所以这场金融援助的本质很简单,就是用国家的信用做担保和基础,来发行钞票。发行了之后直接注资于金融机构。美国的AIG保险公司得到了850亿美元的政府资助,利息率是11%。
换句话说,私人的资产泡沫破裂了怎么办?让我们吹一个国家泡沫。美国国债券的泡沫、美元的泡沫,以主权信用为基础把泡沫推起来,用这个泡沫去补已经缩水了几十倍的私人资产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国家的金融救助措施已经远远超出凯恩斯当时所设计的政府干预措施了。因为凯恩斯的经典理论是“金融救助没有用”。凯恩斯认为政府直接发债券,政府直接搞投资项目是关键。很长时间以来,凯恩斯主义跟芝加哥货币主义有冲突,货币主义认为应该加大发行,让各个家庭觉得好一点,不要出现大规模的财富幻想破裂。凯恩斯说这个没有用,应该政府直接花钱。今天是双管齐下,政府一边在花钱,搞财政刺激方案,更重要的是政府在进行信用扩张。这一点凯恩斯都没有想到。
但美国政府的一些经济人士早就对这个事有认识了。他们说,西方国家是怎么样走出来上一轮金融危机呢?不是二次世界大战,而是因为美联储开始印钞票了。当美联储在30年代末开始印钞票的时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这一次金融危机,一开始就印钞票,这个事本身不是坏事。
认清了金融风暴、金融救助的本质之后,我提出六个金融风暴的预判。我不敢称之为预测,但预判是必须要做的,不管是我们做什么行业,企业去投资,政府的宏观政策都离不开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的判断。
二、对国际形势的六个基本判断

第一金融海啸不会再来
像去年10月份那种金融海啸不会再来了,大规模机构倒闭,整个金融机构濒临破产,已经过去了。金融海啸已经过去,但金融危机的演进并没有结束。我们要严格地分开。去年10月份,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整个的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很多的金融机构认为,跟我做交易的伙伴是不是也和雷曼兄弟一样,也有隐含的债务,是不是虚报了资产负债表,是不是明天也会破产?所以去年10月中,金融机构之间不贷款了,不来往了。大学也借不来钱了,大学收的学费、捐赠是一批一批进来的,但工资要连续地发,很多企业发不出工资了。
但这种危机不会再来了,因为美国、英国、欧洲的政府高度一致,如果有任何的金融机构需要救助,我们给钱,我们可以印钞票,不可能搞第二轮了,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如果事情再重新来过的话,相信西方国家绝对不会允许雷曼兄弟破产,雷曼兄弟破产绝对是一个大错误。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有可能进入经营的困难,但系统性、全局性的恐慌不会再来了。《直击华尔街》节目不可能再搞第二次了。有人讲现在还会出现第二轮、第三轮的金融海啸,因为信用卡消费者失业了,金融债要违约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基金。
我认为,第一从技术上讲不会发生。因为公司债再厉害也不像房屋贷款,信用卡的债务再厉害也不像房屋贷款。房屋贷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是有保障的债款。美国人自己都不知道,历史数据从来没有过18个月内降了20%的房价。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以房屋贷款为抵押做了很多很多的衍生产品。但谁也不那么傻,会拿公司债、信用卡债做很多的衍生产品。第二是政治原因。如果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发行大规模的公司债违约、信用卡违约,因此经营不善了。
解决方案很简单、美国政府印钞票、注资,这已经发生了。上星期周二、周三的时候,
PAGE-1-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美国的财政部、美联储、银行担保机构FDIC,还有专门监管银行的部门,四家机构第一次
联合发表了一个声明,如果我们的金融体系还会出现任何的银行需要注资的话,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注资。他们对于金融风暴带来的危害已经认识得非常清楚了。这是我的第一个预测,但不等于说金融风暴结束了,美国的机构很快就会恢复了,不是那个意思。恐慌不会出现,但政府不断的注资还会出现。
第二美元会出现不大不小的危机在不久的将来半年左右的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美元肯定会出现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大家都认识到,国际投资者们不傻,美国人发了很多的债券、印了很多的钞票。美元会出现对主要货币的贬值,但不是危机。因为一旦美元兑英镑和澳元要贬值的话,最着急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欧洲人。它的企业怎么样出口和运行呢?它的企业的经营情况不是雪上加霜吗?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肯定会采取措施,就是印钞票。英镑、欧元、澳元也要把自己的货币贬值。广义的凯恩斯主义要在全球流行。我们国家要小心外汇储备。
第三以美国经济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最有可能在一年到一年半开始止住下行
狭义的经济衰退大概在一年半左右开始恢复。如果到明年这个时候开始恢复的话,就是2年多的时间了,这场经济衰退也是美国战后最长的一次了,战后从来没有出现超过18个月的经济的衰退。现在美国政府的政策的走向完全不一样,我称之为“新左派上台”,而且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有这样的风潮。
达沃斯世界经济年会我参加了,我的感觉是理想主义的新左派的思潮、经济政策正在抬头。理想主义思潮的本质是对市场经济基础的反思。英国首相布朗说的非常好,他说“我们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什么呢?是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我们要反思,我们不否认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我们也要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要考虑到社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有明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英文就是“启蒙”的,要有启蒙的、理性的个人主义的追求。说到这句话,我们想到的马上是华尔街高管的工资。华尔街高管追求高利润我们不否认,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追求高工资、高回报的时候不能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必须要有理智、理性的约束。这是理想主义的基础。
新左派跟老做派有什么不一样?新左派认为市场经济的运作、市场机制是可以有效的,分配资源也是非常高效的。但是它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政府的干预。在特别时期政府可以帮助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更快更好地走向新的均衡。这种说法最典型的就是萨默斯——哈佛以前的校长。他是极端的干预主义者,不管是当世界银行的行长,还是美国财政部的部长,都强调这一点。他认为市场的运作经过他的干预,经过非常聪明的、非常有理智的政府的干预能发挥得更好。这种想法在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都是行得通的。但管大学就不行了,要干预各个系的教学是不可以的。
所以,萨默斯这个做法在学校里行不通,但他的想法根深蒂固。这位老兄是经济学出身的,他写过一系列的文章说明政府可以干预市场,可以比市场聪明,可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进行社会资源、社会制度、社会机制的改造。这是新左派。奥巴马更是这样的想法,他是理想主义加新左派的思潮,他抓住了历史机会,一定要想方设法大手笔地干预。奥巴马处处把林肯作为自己的偶像,从他竞选的方式、就职的线路,从伊里诺易坐火车到白宫,晚上到林肯纪念堂去跟林肯进行灵魂对话,都是以林肯为榜样。林肯是就任于危机时刻的总统。
所以奥巴马一定会大规模地实行医疗改革、环保投资,以此来帮助经济走出困境。美国
PAGE-2-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的走向一定是在短期内大搞政府干预、政府刺激。最晚一年半左右,最快一年应该可以走出
当前的衰退。
我再强调一点,当前的衰退有运行机制的原因,像工会的力量过强,企业竞争力不够,但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原因。如果美国的政府能想方设法尽快地把企业、把金融机构、把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吹起来的话,同时减轻一部分家庭或者机构的债务,它的经济能比较快地恢复。所以我反复地讲这个观点,并不是说美国一定完蛋了。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而资产负债表的危机是发生在货币发行国的危机。我相信这个危机比很多人想象的应该更容易克服。很多人说,美国人70年都恢复不了,我相信美国会恢复地比较快。但走出衰退以后,美国人会面临比较长期的通胀时代。

第四通货膨胀可能比较快地回到我们这个世界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货膨胀又回来了。最重要的表象是一些原材料价格又将恢复高涨的格局。为什么呢?因为你印了这么多的美元、欧元、英镑、澳元,总得找出路。除了要把资产价格吹起来之外,还要进入一些供给量有限的资源,包括原材料。黄金价格已经上来了,超过1000美元。
第五英国的政府、美国的政府可能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最大的赢家
如果说五年以后,我们重新搞一次《燕山大讲堂》回顾金融危机,我相信那时候大家会得出一个结论——英国的政府、美国的政府可能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最大的赢家。美国政府焦头烂额吗?不是的。英国、美国政府尽管现在的财政赤字非常厉害,按照奥巴马新的预算草案,美国现在的财政赤字可能要到8%、9%了,但你要注意到,他们现在的财政支出里相当一部分不是日常性的财政支出而是资本性支出,是投资。
就像我们花20万买房子而不是去买食品、衣服,那就变成了投资。现在发达国家政府花了很多钱,买了资产价格跌的非常厉害的公司的股票,包括花旗银行的股票。平均说来,这些股票价格肯定会回升的,因为现在是恐慌时期价格才降得很厉害。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和98年香港特区政府的情况一样。98年年终,当恒生指数跌至6000点时,香港政府买进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半年不到,指数从6000点回到了1.4万。香港政府赚了一大笔钱,之后要还富于民,就搞了一个基金把这个钱让香港居民认购,把财富又部分地还给了香港老百姓。
事实上,发达国家政府在重复香港政府当时做的事情。但美国政府、英国政府跟香港政府还不一样,它还多一只手,那只手利用金融恐慌时期的恐慌心理,利用国家信用日益高涨的机会发债、印钞票。这只手捞钱更厉害。现在美国的国债券价格很高,过几年通货膨胀来了以后,全世界的美元贬值,那他们就赚钱了。所以我们不要同情美国政府,他们是赚钱的。英国政府也是一样的。
当然它目前这么干是有道理的,换过来如果是我们中国也是这样干。因为它现在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股权,不仅是为了投资,更重要的是它会直接要求金融机构讲政治。怎么“讲政治”呢?贷款。每一个金融机构都是半国有化了。你必须要贷款,如果不贷款的话我们的宏观经济就完蛋了。所以美国人在重复我们90年代改革的路径。剥离烂资产,让国有企业改革完成。短期内,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讲政治是有道理的。光靠金融机构自己去运行的话,是很难恢复的。所以这么干是有道理的。
第六贸易保护主义,或者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未来一两年肯定会抬头为什么说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呢?各国经济的情况都很糟糕了,各个国家首先要保护的是自己的就业,自己的企业。这很好理解。只不过这个贸易战、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不是传统
PAGE-3-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的贸易保护主义。因为有WTO了,不敢像30年代一样明目张胆地提高关税。这次美国出台
“买美国货”的做法是很少见的,但各国政府会采取非常微妙的,非常隐蔽的方式来搞贸易保护主义。法国最近有这样的事,它给自己的汽车厂提供援助,但要求在本土的工厂不许关,要关先关国外合资企业的。像雷诺把东欧国家的工厂关闭,本国的先不要关。
这是非常隐秘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也很好理解。假如我们是美国人我们会想,我们的政府搞了这么多的国债券,给企业这么多的援助,我们才不想这么多钱都去买中国货。其实我们自己国内也有这样的呼声,我们财政4万亿要搞国货也不难理解。进而言之,就算没有金融危机,其实美国政府的政策也在转向。美国的总统经济顾问萨默斯,相当于我们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他过去这些年来一直在讲一个观点,其实很有道理。他说“我们美国人没有想到这场全球化的运动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其实是小于收益。我们应该反思全球化。为什么呢?固然在全球化的运动中我们的高端企业像华尔街的企业,微软、Intel的确实赚了钱了。但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人福利下降了。
问题是在于,我们特别特别地难过,我们非常困难地从赚钱了的机构来收税,补贴我们的穷人。算总帐的话,我们的国家不“和谐”了。那么我们应该反思全球化,要求我们的谈判对手改变思路。”我相信这个想法在美国政府里、在西方的政府里绝对是有市场的,绝对是它的一个暗流。他们在反思全球化。英国的前首相布莱尔说,全球经济一体化,走在了全球制度一体化之前,我们应该反思,由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来治理、管理、监管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说法跟萨默斯事实上是很相象的。他们对全球化的反思,对我们而言肯定是各种各样形式的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是对于国际经济形势的预判,我想说两点,这场金融风暴不会像去年11月份一样再发生了。美国经济的重点一方面是扶持它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他们肯定要花大量的力气在微观层次上营救、重组他们经营不善的企业,包括三大车厂。通货膨胀会起来、资源价格比较快地上涨,贸易保护主义会起来。
三、国内的经济形势:由局部的回暖走向全局性的恢复
关于国内的经济形势是怎么样的判断呢?我先讲出我的观点,非常地简单、非常地明确。之后再讲理由。我的观点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在由局部的回暖走向全局性的恢复。我承认这可能是比较少数派的观点。我有我的证据我坚持观点。分三部分:
第一,我讲对格局的基本判断,第二,谈证据。第三,再谈谈为什么不是全局性的恢复而只是局部的回暖。
首先,这场金融风暴冲击到中国经济边界的时候,有三个基本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不看到这三个基本的格局,对宏观经济的走势就看不太清楚。第一个格局是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长周期之中。为什么这么讲?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以来,至少是到本世纪初以来,一直是处于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的格局。城市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人的流动,人要从农村进城。上海浦东有一个接一个的开发区、园区,可是见不到人,到晚上都是路灯,找个人问路都问不到。服务业占上海市GDP30%左右,这是中国第一大都市啊。
我们的工业化、产业化远远超过城市化格局,无怪乎我们消费上不去,我们的可支配收入上不去,大量的老百姓进不了城,这样农民工的工资怎么上得去呢?这样的格局正在改变,东莞也好、北京也好,都在改变。蓝领的工资在过去这两年上升得很快,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我们正在补“城市化”这堂重要的课。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会带来消费的升级。因为进城了,大量的消费也升级了。我们的很多家庭在考虑买第一辆汽车,买第一栋开发商开发的适合于现代化生活的房子。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考虑的是第一个电冰箱、第一台空调。现在我们75%的汽车消费是首购。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化的补课带来了消费的升级,
PAGE-4-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这使中国经济处于长周期发展领域中
第二,支撑近30年发展的基本政治格局没有变。我总结很简单,就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就业、关注社会稳定,关注由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种种的社会问题。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央政府执政决策的基本理念。与此相关的是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的发展主义取向。地方是发展主义,中央是保稳定。这两个政策取向合在一起就带来了过去30年长期的快速发展。所以,中央政府一宣布4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地方政府最高兴了,一个星期之内就反映了。国家宣布4万亿,北京的GDP是全国的1/20,按这个比例北京应该搞1000亿。结果北京宣布一年5000亿、两年1万亿,超五倍的政策执行力度。各个地方政府都在加班加点的把财政刺激方案推动下去。当然,我们需要搞科学发展观。
第三,今天的财政和金融体系非常稳定,这个格局没有变。现在财政的日子很好过,我指的是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收入不仅增长比较快,去年是5.9万亿,更重要的是,中央财政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地稳健。老百姓过日子不仅要算现金流,还要算手里有多少资产和欠债。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我不太好算,但有一点肯定,资产这一边是远远超过负债的。资产是什么呢?两万亿的外汇储备。当然这个东西是由人民币的发行做支撑的,我们暂且搁到一边。不算2万亿的。就算是国有资产也不得了。中石油、中石化、国有银行、上市公司大量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价格是很高的,远远超过GDP。负债是什么呢?无非是现在发的一些国债,还有今后的养老承诺,但这是有限的。负债有限、资产很高,这种情况下发一点国债券是很容易的。这跟印度、俄罗斯、美国情况不一样,这些国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是很难看,包括日本,资产很有限,负债不得了。日本的国债占GDP130%以上。
所以我反复呼吁多发一点国债,有百利无一害。短期内可以调整GDP结构,刺激、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建筑和谐社会。同时,这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承诺吗?现在发了国债,5年、10年以后要还,通过某种合适的方式减持,坚持国有资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民营化,把国有资产卖掉,这是对未来改革的承诺。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资本市场要发展,一个健全、健康的资本市场的基础是国债。各位可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如果按金融机构来算,国债是大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老百姓、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要买卖国债金融风险是最低的。这一次美国人为什么发生金融风暴,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并不是很深刻的原因,美国在克林顿时代后期出现了财政盈余,政府用财政盈余把国债买断了。这时候金融机构紧张了,长期以来他们认为国债是1A级的投资工具,国债没了,就把一些家庭的房屋贷款打包、分层,人为地产生3A级的工具。国债券的数量,是搞了这么多金融创的直接的导火索。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多发一点国债券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再稍微扯远一点,人民币要国际化,怎么国际化呢?最主要的不是搞贸易,不是要求搞人民币结算,相对而言这是次要的。主要是让国际投资者买卖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让国际投行投资于人民币国债券。现在数量不够,没有在香港交易或者是交易量很小很小,怎么样让别人买卖人民币呢?现金是很难带的,还有假钞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发债。美国人占这么多的便宜是发债了。以我们的国有资产做后盾,以外汇储备做后盾,发行大量人民币计价的国债券,这个有百利而无一害。不能说我们出现了2%的财政赤字就不得了,不能这么算。财政情况是很好的,金融体系也很好。
可以说,中国银行的健康情况是60年以来最好的,不光是银行的盈利情况,还有呆帐率等等都是最好的时期。不可避免当前银行的情况会随着信用扩张出现一定的下滑,无所谓,一定情况的银行业绩下滑对于整个宏观经济而言不是坏事。银行不能只算自己的小帐,不能说把利润搞得越高越好,一定要看经济发展的整个事态。由于今天银行的情况好,财政情况这么好,使得我们各种各样的财政刺激方案、金融刺激方案是很容易操作的。这跟十年前情况完全不一样。十年前的朱总理时代,国有企业非常困难,总理宣布要三年解困。那时候很
PAGE-5-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多的外国人说我们的银行要破产了。98年金融危机时,主要是财政扩张,银行没帮什么忙。
温总理反复讲08年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09年也是非常困难的一年。我理解,他是要提醒我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非常警惕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但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是山穷水尽了。相反,现在我们的办法和政策空间是很大的。不仅是跟自己相比,跟周边国家相比、跟美国人相比我们的政策空间、发展潜力、前景都是非常好的。要全面地理解总理这席话。提高警惕审慎地判断,我们面临困难但不等于说我们的经济形势真那么糟糕。
所以我讲这是三个基本的格局,经济发展的长周期、社会的基本格局,财政金融体系很健全。这三个理由导致我很乐观地判断。
下面我讲为什么是局部地恢复呢?现在有几个迹象值得我们欣喜。第一大迹象是消费。我带来了一些数据。各位注意,我们算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率,要抛掉物价上涨。08年达到了15.7%,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社会零售的速度减去物价去年到了15.7%,15.7%是从1990以来最高的一次。93年是15.1%,06、07的速度是10%左右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呢?现在是城市化加速时期,消费升级时期。今年1月份的春节跟去年的春节相比,我们的零售额也是大幅度上升,也是15%左右的上升。跟这个相关的是汽车,去年10月份华尔街风暴来了以后,汽车销量下降,11月份一过,12月份爆发了,12月份汽车销量远远超出车厂老总们的预测。
1月份接着上升,搞得很多车厂的计划必须要调整,他们想的是春节提前放假,把车厂的生产线提高一下质量。没想到12月、1月上升得非常快,1月份的销售额达到73万,超过了美国,美国是56万辆。但是我们不要盲目自大,我们的73万辆十分之一是小型的微型车。第二,钢材和水泥价格在上升。钢材的生产量和价格过去一个半月以来一直在上升。
信贷就不用说了,1月份1.6万亿,很多人讲1.6万亿不可持续。我的观点是1.6万亿很高很高,相当于过去两三个月的信贷贷款额,但我想不管它的去向如何,是去股票市场还是企业,贷款都有外溢性。给大型企业贷款了,大企业需要各种服务,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回流到小型企业。另外,贷款增长的规模2月份有可能下降。但我相信3、4、5这几个月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降。因为大量的固定资产项目要上马,必须会要求贷款的上升。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全面恢复的迹象。很多的同行看产业,说39个工业产业都是产量过剩。
我的判断是这样的,不能按老产业的办法一个一个加起来看宏观经济。这次是格局的变化,两头上升中间没有上来。两头一个是消费,再一个是固定资产投资,中间的制造业没有上升,还处于低增长量的情况。但不能用中间这一块增长率比较慢来总结和替代两头的增加。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格局的变化。有人讲1月份发电量和去年的1月份相比下降了12.4%。这个数字我也做了点研究,不能简单地把今年1月份跟去年1月份比,因为用电80%是制造业、20%是家庭。今年1月份是春节,去年1月份不是春节。所以要把春节月跟春节月进行比较才合理。
我做了一个比较,把03——09年每一年春节月的发电量进行比较,发现很有意思。首先,09年春节月和08年春节月相比没有下降而是上升了5.9%。第二,春节月的发电量呈现出一个大小年的格局。不能简单地说,某一年的发电量下降,因此这年的GDP就不行了,没有规律。我给大家读一个数字,04年对03年上升17.6%,05年是小年上升8.2%,06年又是大年上升22.5%,07年超小年上升0.27%。08年大年上升18%,09年一个中小年上升5.9%。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发电量来说事。如果简单地用发电量来统计GDP,那干脆就我们不要分析了,看电表就可以了。发电量可能比较能反映制造业的冷暖,但不能反映基础性投资。因为很多建设是不靠电厂而是靠现场发电的。很多工地修铁路是没有电网的。发电量是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和工业又不一样,消费很多是和服务业相关的。经济结构在改变,经济在回暖,这是建立在经济结构改变的格局判断上的。我们回顾一下98年、99年,中国经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碰到了困难。那几年GDP增长速度从下降到恢复,在这个过程中,发电量也不
PAGE-6-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是同步上升的。因为这个恢复很大程度是上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的。基础性投资是不靠发电。
我想局部回暖,但还不是全面回暖。差什么呢?一是制造业还是要恢复,制造业部分是由出口拖累了。还有一个是房地产。房地产不恢复,整个经济的恢复就没有根基、不全面。什么叫房地产恢复?我强调不是价格的恢复。房地产恢复的本质是交易量。交易量要上去。如果没有交易量,哪有家用电器的需求啊?哪有装修的需求啊?哪来家具的需求啊?装修、家具、建材、家用电器都跟不上。那它的症结是什么呢?现在是市场不工作了。正常的市场是由均衡价格实现的,买的人愿意买,卖的人愿意卖,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了。
现在想买房子的人不敢买,第一觉得价格高,第二害怕买了房子房价会降。很多买房子的人想的是投资,至少有很强的投资的冲动和愿望在里面。买房子不仅要住,还希望它保值增值。刚买了房子就降价,这是很难受的。另一方面,开发商也不愿意卖,它脑子里想的是高价格、高利润时代,还想着各种各样的刺激方案可不可以帮助,税可以不可以降一点,贷款可以不可以多一点。双方顶牛,就出现了交易量大量萎缩的情况。这不是均衡,这是最糟糕的市场的格局,没有交易量。这时候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出面帮助市场恢复它的工作和效率。
现在只降低交易税、降低贷款利率,我个人认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要对症下药,要打消消费者的担忧,帮助开发商克服过去怀旧的心态,不能搞高利润了。中央政府可以发一个精神,地方政府执行,以交易量为导向来决定地方政府是不是PD,是不是把未来经济适用房的交易交给开发商来做。要鼓励开发商或者由地方政府作东,把开发商组织在一起搞谈判,降价降到底,20%、30%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自己定,之后承诺再降价的话,就要对以前买房子的人补偿。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安安心心地买房子,价格要合理一点,他也不会担心降价。开发商有交易量之后,资金流转起来,整个社会宏观经济都受益。我觉得这个地方大有可为,需要政府动脑筋、想办法。房地产的交易量不上去,整个经济不能说是全面地恢复,这一点我想大家要一起呼吁。
最近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校的职工长期以来买不到合适的房子很苦恼。旁边有一个开发商的楼盘,听说要开工几百个教职工联合起来团购,商议1.1万每平米买,结果开发商听说100个老师团购,就涨到1.5万了,他认为还有市场,这是最糟糕的情况,本来要发生的交易量又没了。
四、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最后我谈一下机遇。我的看法是这场金融风暴其实从次贷危机开始,应该是也必须是我们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什么?
第一,这场金融风暴是我们加快改革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
第二,是我们发展战略调整,实施和推进大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机遇。
先讲加快改革。加快改革有两个阻力,一个是思想认识的阻力,二是利益格局的阻力。那么,金融风暴来了以后,在认识层面上,让我们好好地想一想推进改革的方向,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的市场经济要有一个重新划分政府、市场关系的过程。市场的作用的确是基础性的。
但过去我们可能有一个误区,我首先做自我批评,我们的学者们包括我自己在内有一个误区:在一定程度上讲过大、过多地寄希望于市场经济来解决基础性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两个领域,一是医疗二是住房。一个社会、一个市场经济要发展,很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基础。如果社会上很多人看病很困难,价格很高、服务质量又不高,房价很高、住得很远,既有大量的豪宅也有很远很远的小面积的住宅。这样的社会很难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有大量的老百姓有情绪,任何的制度、任何的市场机制都很难长期执行并
PAGE-7-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推进下去,肯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情绪。我们的网民的心态比起国外的网民情绪更大一点。
如果大家愿意去看看《纽约时报》,或者是其他的小报网站,会发现评论负面的东西有,但不像我们那么凶。这不能只怪我们网民素质,我们的老百姓素质,这跟我们的社会基础是相关的。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的收入分配的格局,矛盾不去缓解,创建一流大型企业的梦想也很难实现。我讲这个话的指向是很明显的。借鉴一流的国际企业,的确老总的工资要提高,可如果社会的百姓都觉得,这么高的工资跟我的差距这么大,我们难以接受,这个事怎么弄呢?很多事大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到建立一个一流的制造业企业,都离不开基础的基础,社会的和谐需要政府发挥一些作用,包括住房和医疗。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走的路是弯路。英国、美国,这些国家的住房不全是市场解决的。以英国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基本完成了,这时候很多工人工资的水平是很低很低的。英国的贵族认识到一个问题,社会矛盾太激化了。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很难进一步发展,要缓解社会矛盾。英国的上议院有几个贵族搞调查研究提出了议案。由政府来立法,规定包括工人基本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提出要在伦敦和大城市附近建廉价的公房。这是发生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英国。香港也一样的,香港50%居民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尽管香港的房价很高很高,尽管房价的波动性很大。但受影响的并不是每一个家庭。新加坡也有类似的做法,新加坡对一些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公房,同时政府能力很强,掌握了一批土地和开发商形成了对冲机制。土地供应上升,房屋供给增加,开发商利润就会降低。新加坡搞得很好,市场和政府的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所以住房也好、医疗也好,这些地方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
加快改革的机遇,还体现在由于金融危机,出现了内需不足,所以更有利与冲破一些利益格局。我们讲了很多年的改革,由于各种利益格局的阻碍现在终于可以大规模讨论了。终于有一些方案可以实施了。燃油税是一个例子,户籍改革也是一个例子。上海市逐步地放开了。增值税的改革、个人所得税也开始考虑了。个人所得税,按照目前的格局,既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更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为什么呢?收了这么高的个人所得税,羊毛出在羊身上,对个人收税部分是由雇主承担的,你的雇主必须要给你提供更高的工资。所以个人所得税不改革对服务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大量的金融服务业机构总部还是在香港,因为香港的税低。冲破了利益格局,各种各样的财税改革才可以出台,这是大好事。
最后谈一下金融风暴对于我们的机遇,还体现在这是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大国发展战略的机遇。我总是在讲中国经济已经不是一个小经济体了,我们是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了,三年以后就是第二大经济体了。一个大国的发展政策和战略和小国完全不一样。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说法。大国发展战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要以扩大内需为核心。千万不能重复日本的教训。日本经济过去十几年以来没有进行根本的结构性调整。世界经济一放缓,日本经济最遭殃,去年第四季度收缩了12%,是石油危机以来最惨的一次收缩。日本现在是贸易逆差,因为外国人不买产品了,就连丰田都出现了亏损。所以,内需的核心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提升内需的最根本的出路。靠农村买电器,靠农村买汽车短期是很好的,长期不可持续。因为生活在农村的人毕竟购买力是有限的,消费格局毕竟是受限制的,服务业的消费是受限制的。提升内需的根本还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文章如果可以做好的话,中国经济保持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在全球部署我们的资源。包括我们的金融资源。中国经济很快会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者,一点不奇怪。储蓄率高经济规模大,2万亿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全球投资的表象了,2万亿的外汇储备是不可能在国内的。如果用在国内等于把钱还给了外汇管理局。
金融危机来了以后给我们产生了一个机遇,让我们拿一部分的外汇储备购买国外的资源和资源型企业的储备,购买国外的技术。国外的制造业生产能力是碰不得的,我们惨痛的教训很多,TCL、上汽并购双龙汽车非常惨痛。因为国外的工会很强。上海去并购一个通用的
PAGE-8-

中国人学习法律的地方!
生产线,马上就演变为“中国欺负美国的工人阶级”。但跟汽车厂相关的工程咨询公司,完
全可以通过一部分的外汇储备,通过某种方式跟他们合作。技术可以买、品牌可以买,国外的品牌过剩,比如说通用汽车有六七个品牌。我们的上汽并购了荣威马上成为了知名品牌。别克是不是可以卖给我们啊。我们找人重新设计一下,在国内搞好了以后再出口给非洲。所以品牌可以买、技术可以买、资源可以买但生产能力不要碰。
第三,金融风暴来了以后,我们有参与国际新秩序制定的机遇了。我们自然地会被西方国家邀请过去,讨论新的金融秩序新的经济格局。我觉得我们不能躲,应该积极地把我们的声音和想法反映出来。这又是一个机遇。我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各国都在派特使来中国跟我们的国家领导谈,也跟我们的学者商量。我们两万亿外汇储备,很多是买了美国的国债券,美国新的国务卿对这个事很关注,希望我们不要撤资。英国人提出一个方案,说要由各国一起合作把外汇储备投入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们支持这个方案,但我们有两个条件,第一我没有现金,现成的美元现金我没有,因为我要防止资金的逆转,如果大量的资金从中国撤资的话我得有现金给他们。这个道理美国人讲不出话反驳。但是我可以把我在美国国债券的钱转拨给你,本来是由外管局管的,把所有权交给IMF,反正IMF以后去援助巴基斯坦、搞匈牙利的救助也不需要现金。因为问匈牙利要钱的外国投资者也需要美国的国债券。
第二,转给你的时候不要以美元计价,因为要给中国老百姓交代,以人民币计价,给他们1400亿,应该是9800亿人民币。或者你认为人民币太明显的话,我们以IMF自己提出的特别提款权定价,IMF一直在用的自己产生的货币。这个货币兑美元是有汇率的,如果美元贬值的话它会升值。至于投票权什么的,我保留我要提高投标权的权利。短期内我知道你们给不了,如果短期内增加一点,比如说可以提供几个执行董事、副行长的职位。
并不是说这个事就这么实现了,总之机遇很多。作为学者,我觉得思路很开阔,有很多的事可以干。总之,我们不应该被动地认为这场金融风暴对我们来说是不得了的打击。返过来讲,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经济不仅可以挺过这两年,五年十年之后再来看这场金融风暴是重大的转折点,让中国经济从很重要的经济体上升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让我们期待一个“全明星时代的中国经济”的到来。
PAGE-9-

推荐访问: 讲话 全文 李稻葵 李稻葵讲话全文 李稻葵讲话全文 李稻葵最新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