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学档案的做不了档案工作
大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而大学的专业教育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识教育;二是专业素养教育。通识教育一般指大学所开设的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法律以及一些基本的人文课程。这部分课程是“人”的教育,其基本职能是培养如何做人。另一部分是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包括专业技能教育和专业精神教育。在专业技能教育上,大学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会去注重专业细节的技能训练,更多的是进行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就是基础理论教育。这跟大学教育的职能有关。中国古代的大学教育有两个基本职能: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学教育,培养国家的官吏。《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也即中国古代“大学之道”的界说。儒家所谓的“大学”更多指的是“大学问”之说,所以有后来的“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样的说法。现代性的大学源于西方,最初是行会组织教育,它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职能:第一,是以“行会”为基础的高度自由和自治;第二,老师和学生拥有闲暇和持守寂寞;第三,重视通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可见无论中外,大学在最初就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大学的第一要义。在近代科技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主动力之后,科学技术教育逐步走入大学课堂,科技教育的特点是注重量化精确考证式实践技能的培养。在科技教育进入大学之初是遇到很大阻力的,不少人认为科技教育不应属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高于现实的理念性教育,大学不应被“琐事”所束缚,破坏大学原本的高雅。不过经过反复的斗争,科技教育逐步进入大学课堂,现今的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均属于科技型教育为主的大学。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教育也作出了妥协和分工。大学的科技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它的着眼点在于探讨科技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也就是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实践的经验和成果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和认识,能上升到理论层面时一般才会进入到大学课堂。至于细节性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依然不是大学的任务,这部分功能交给了比大学低一级的职业教育。
话题扯远了,回到档案。档案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但大学的档案教育不同于档案的职业技能教育。除了大学的基本人文素养培养任务外,它要探讨和讲授的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职能等档案工作中一些共性的和具有理论前瞻性的东西。这些东西的实践操作性是很差的,好比告诉你水有清洁作用,可以洗衣服,但你要去洗衣服,该怎样洗、怎样洗得会干净点,还得靠自己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和提升,当然这个例子不是很恰当。从哲学的角度讲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大学传授的是共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来源于个性,但不同于个性,个性的东西有千万种,但共性的东西可能就一种。而档案学子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个性化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共性的东西,你可以应用你所学的知识,但具体的很个性化的东西,可能就非大学教育之所及,这时可能就会遭至对大学教育的一些非议和不理解。现在就回到“学档案的做不了档案”这个核心话题了,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档案学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医院去管医疗档案,这其中就包括病例档案,能做得了吗?没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可能你连这份病例是来自哪个科室都不知道。说点极端的话,大家对医生的字体想是都有一定感触的,药方上那龙飞凤舞的字,你没有一定的水准估计都不认识几个。这时该怎么做?还有一些科技领域的档案工作就更不用说了。
在具体工作领域,档案的分类和专业要求会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再以医疗档案为例:病例档案、药房记录、急救档案、财务档案、器械档案、人事档案等,在这些大类的下面还有具体的小类,要对医院的运作模式了解不是很清楚的话,就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医疗档案大家可能还有一点接触,但遇到诸如法医档案、航天技术档案、精密仪器制造档案、外事档案这些领域时,所学习的什么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文件、公告就起不到作用了,因为它们更多要求根据本行业流程进行相关档案分类设置,以利于提取利用。因此档案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对具体领域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个基础和平台档案工作是开展不了的。这是“学档案的做不了档案”的缘由之一,下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2 从深度报道和特约评论员说起
做新闻记者,训练的第一课程是5W和1H模式,也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部分稿件再加上背景基本上就算合格。之所以出现这种格式是因为要抢时间,要在第一时间清晰地把事件、情况传达给受众,这是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条经验性的报道方法成为经典理论,新闻学入门的必修课。然而这条定律现在受到了挑战,一条新闻不出一分钟时间可以同时出现在几乎所有的网站上,所以时间性已经不是新闻稿件质量的决胜点。这时记者水平的分水岭就出现了,一般的记者稿件尤其是刚入门的记者,基本就是“五要素”的交代;再好一点的记者会分析新闻事件的起因;而高级记者往往能在保证时间性的同时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深层次因素,将一个单纯的新闻事件上升到社会层面来考察,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也就是说高级的记者能从更高的层面来考察同样一件事情,交代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样媒体的竞争也深入到了这个层次,就是不再单纯交代事件,告诉受众发生什么事,而是要告诉受众为什么发生,以及怎样避免。这时媒介的思考,也是媒介竞争促生出的进步,《南方周末》就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大家如果注意听广播和看电视的话也会发现,现在的电视或者新闻广播每天都会配备一名特约评论员,这些评论员要么是资深的媒体评论员,要么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职责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进行专家解读,这些就是新闻深度发展的战略需要,而这些解读不是新闻主持人或者记者可以胜任的。
本文的目的不是谈论新闻,还是得通过这个回到档案。档案工作不是简单地把档案归类、装订、保管以及提供查阅。这些活儿充其量只能算新闻报道中的5W,入门技术而已,会这些只能算一般的档案工作者。档案是个很大的资源宝库,能不能从这些档案中挖掘出其潜藏的、背后的、有用的东西来,这些可能才是衡量一个档案工作者是否有分量的档案工作者的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医疗档案为例:你能不能从不同医师的药方看出治疗同一病症的差异,并从这些差异中找出最佳的方案?有心的人往往会通过这些档案而掌握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成为很好的医师,甚至成为某一方面专家,这个可能比较难。再比如通过各种药品用药量的变化,能不能发现出异常?医药代表的渗透会直接促使某一药品的用药量激增。通过多年资金以及人员的变化能不能发现本单位的经济以及人员走向,并据此提出一份有分量的
报告。这些同样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顺便提一下我国的档案政策和档案编研。由于档案目前属于私人或者公共资源,档案工作者在开发档案信息时会遇到一些法律的瓶颈,这是制约档案深度发展的一个点。不过档案信息的深度发掘不见得就要侵犯这些东西,还有很多甚至大部分是不涉及法律边界的。但是,档案工作者有这个能力吗?能从公司的资金分配比率中看出公司在原材料、配件、宣传、销售各环节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吗?能从人员结构中结合公司战略分析出人员配备应有的走向吗?能结合国家战略方针和国际形势对公司现状提出战略建议吗?这些东西都是必须通过全方位的信息分析才能得出的,而只有档案部门具备掌握全面信息资源的先天优势。说实话,做不到!这需要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档案的知识在这里可能一点用都没有。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档案编研学中“述而不作”了,据说这点是档案编研的戒律之一。我的看法,是只能“述”,但“作”不了。只能以“述而不作”来聊以自慰。要做个高级的档案工作者,有深度的档案工作者,学会“做”可能是第一步。能不能做事是衡量一个档案工作者是一般的工作者还是高级档案工作者的分水岭,同时也是档案工作者自身价值的判断因素。这是“学档案而做不了档案”的深层分析,也就是说做不了深度的档案,档案这个“档案”是一个大档案的概念,不是收集整理检索利用的简单实物档案的作业。
3 是不是学档案真的无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能一些人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学档案做不了档案那还学它做什么?进而会提出一个问题:学了档案能做什么?其一,说做不了档案是说做不了“大档案”(对“大档案”的界定见上文分析)、做不了深度档案,也就是说做不了高级档案工作者。基本的入门功夫通过档案学专业教育是可以达到的。其二,高级的档案工作是建立在低一级档案工作平台上的,没有这个平台,高级档案工作是没法或者很难展开的,好比作画,不铺好纸、研好墨、准备好笔,想要画出张好画就比较难。其三,档案学的课程会给你抽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尤其一些关于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基本的课程教给学生信息的归类和细化,高级的课程在这个基础上讲述如何有效利用和提取这些类化信息。类化信息是进行高级别信息开发的基础,信息提取方法好比取鱼的工具,可能你不是钓鱼的高手,但你手中有网。专业领域人士要抽取档案信息需要档案工作者这张网才能有效开展其工作。当然假如你能成为专业领域人士你就具备了渔和网,钓档案中的鱼对你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成为这个渔人,也就是高级的档案工作者,不要说这很难,你可以从一个不知档案的人成为档案的学子或者工作者,你一样可以从不懂专业的人变成这一方面的专家,课堂无处不在,只是换了个场地而已。能不能成为档案渔人,要看个人修为。我只知道,现在这方面人才很缺乏。目前我国在军事领域正在进行“士官”制度改革,所谓“士官”,是介于士兵和军官之间的义务兵。士官的特点是具有某专业领域的特长,尤其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比如导弹维修、通信维护等。这些兵虽然军衔低,但其价值不可估量,在美国士官可以充当从士兵至将军等多个级别受训者的教官,在部队的配备比率有的国家超过50%。其生存之道在哪里?同样是士兵出身,可有的可以成为一、二、三级甚至四级以上专业士官,有的只能在兵役期满退役。原因何在?一个高级士官可以达到正营、副团级待遇,档案工作者中有多少可以成为档案的士官?现在我国的部队缺乏士官,而我们档案领域更缺乏相应的士官尤其高级士官。
4 谈谈专业精神
从“professional”和“vocational”说开去,本文开篇提到大学专业素养教育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专业技能教育,二是专业精神教育。前文只谈到了专业技能教育,其实我们最忽略的就是专业精神的培养。有这么一个笑话是说,培养专业精神是我们大学教育的一项职责,而我们现在由于课程设置等原因,唯一做的就是让学生厌恶这个专业。几乎在每个专业都有这种现象:学哲学的说哲学不好,学管理的说管理不好,学英语的说英语不好,学中文的厌恶中文。学档案学的照样,这其实就是专业精神教育的缺失。这里就需要我们来重新认识专业这个词:“professional”。先来认识“professional”:无限地认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尊重它、全身心投入它,或具有某种极高的专门技能的人。世界上能称为“professional”只有三种人:牧师、医生和教授。这三种人有一种特别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核心价值观成就了其“professional”的称谓。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超越眼前的、功利性的价值的价值。教授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驱除人类的愚昧和黑暗,医生是去除人类的病痛,牧师是人类心灵的救赎。至于金钱是不在其考虑范围的,社会会给其相应的回报。现在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专业精神的培养,也就是专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从事这个专业要具备这个专业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得认同这个专业,了解其价值,发自内心地去爱它,维护它,’这样你才能做好一件事。包括扫地,你只有在认同“扫地”这个职业的前提下,认识到它不光是把垃圾除掉了,还有要你维护城市容貌,带给人们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也会带给人们一天的好心情和愉悦感,这样才可能把这份工作做好。这里再给一个词叫vocation(职业),职业是以生存为目的的,但专业不一样,专业要求你有专业的精神和专属的价值观。有了专业的精神再加上专业的技能,才是能做好一个专业的根本。大学学的是专业,也就是“professional”而不是“vocational”,这是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理念的区别。如果能在职业“vocation”的基础上,成为“professor”,或者至少具有一点“professional”精神,我想档案的工作就会好做得多,抱怨就会少很多,档案的职业也会精彩得多。
(摘自《档案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