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10篇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10篇

时间:2023-06-18 0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第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10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10篇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1篇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2篇

科学素质是人作为主体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的精神、态度、方法、知识和能力的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质不等于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书本知识不等于课本知识。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积极的实践探索发展科学,包括修正不完善理论、_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科学素质是人类发展指数之一,因而提高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训练批判性思维方式应该是大学生基础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尽信书不如无书”应该是大学生的第一堂课,有原创为荣无原创为耻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

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_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3篇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⑴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的特征【特别提示】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②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主观臆造联系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③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主观的。

▲三个角度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⑴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区别: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②联系: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⑶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⑷方法论意义: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特别提醒】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⑴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⑵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⑶新事物:

①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②为什么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⑷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③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重要提示】①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③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看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⑴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生活中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连续性、稳定性都属于量变)。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

[特别提醒]图示法理清运动、变化、量变与质变、发展的关系。

⑶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否定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在开始时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从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⑵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

①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②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方法论(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或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原理内容】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方法论】

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特别提醒】“对立统一关系原理”不是“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问题的精髓

⑴矛盾的普遍性:

①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含义(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间维度、横向角度);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

③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提示】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特别提醒】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⑵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别提示】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⑵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特别提醒】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②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特别提醒】正确把握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

【特别提醒】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分析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次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5、6、7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①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也要看到事物的现状与过去和将来之间的联系。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量变),也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质变)

发展的原因:矛盾。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是根本原因)又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外表矛盾(外因)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发展的方向: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发展的过程: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②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事物的数量变化和场所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③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事物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⑴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内容包括:①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④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特别提醒】

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说法错误。

②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不能认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联系的内容;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实方法论意义)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4篇

1、中华文化

(1)特点:源远流长(见证:文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领域广: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地域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广:①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个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共同铸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②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民族精神

(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5)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5篇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理论知识)

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哲学的起源

⑴本义:

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⑵产生:

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认识世界)

⑶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误区】①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 ②哲学就是世界观;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

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特别提醒】①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是相互影响或决定的关系

②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⑴具体科学知识

①分类:
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如:经济、政治、法学、历史等)

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②揭示的规律: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⑵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⑤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

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⑶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⑶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合理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微粒说: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

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二不是指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⑷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不能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⑸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

②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元论是不可能的,二元论的实质偏向于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

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②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③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

④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提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6篇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兼顾公平就是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7篇

(一)横向:多样性

1、主要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纵向:继承性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1)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抵制或剔除。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5、文化创新的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8篇

探索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

【特别提醒】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A、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⑵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⑵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特别提醒】

⑴“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⑵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

⑶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

二、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的

⑴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特别提示】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及物质载体(由低级到高级)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示】 正确理解规律

①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②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③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⑤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⑥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⑦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⑧“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

⑴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也是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

【特别提醒】侧重点法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

①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误区:①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

③意识的作用只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特别提示】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⑵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④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原理内容】 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9篇

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

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形成的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长跑离不开物质载体

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人认识世界和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1)科技与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为 :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个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我国应该怎么办?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大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与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 第10篇

实践—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大众文化—落后腐朽文化---精神文明(四有公民;公益文化;和谐文化)—道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荣辱观—两种素质

1、实践: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前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保持民族性,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4、外来文化:着眼于世界优秀的文化发展前沿,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大众文化: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前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落后腐朽文化: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7、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培育四有公民(四有公民;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公益性文化权益;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活动,弘扬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8、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9、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0、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11、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先进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落后与腐朽文化;精神文明(教育科技);道德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个人:以下几句话

(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把握正确的航向,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自觉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企业(或者文化从业人员文化单位):

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对经济和人的影响;加强待业自律,提高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生产人民大众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注意:

怎么样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或者影响力。一般用以下语言?按教材顺序背诵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以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6)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吸引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8)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于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1)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赋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利用现代传媒发展。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

(4)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面向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5)吸引多方面投资,规模化经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公民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

(3)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如果材料中涉及到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时,答文化交流意义,涉及的原理有: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有利于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2)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3)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推荐访问: 知识点 复习 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10篇 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汇总10篇)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超全!!!!)高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