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战国历史故事集锦6篇【精选推荐】

2023年战国历史故事集锦6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17 11:42:02 来源:网友投稿

战国历史故事第1篇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历史故事集锦6篇,供大家参考。

战国历史故事集锦6篇

战国历史故事 第1篇

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麻痹的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基础。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时,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产生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于是,郑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迁都于郐(今河南新密),建起新都。至此,郑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武姜分别于郑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郑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为郑庄公生下儿子寤生和共叔段。 由于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喜欢共叔段,由此埋下郑国内乱的祸因。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于是屡次向郑武公请求,但郑武公不肯答应。 同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郑武公死后,安葬在今河南荥阳北部敖山的飞凤顶。飞凤顶,因武公陵墓于此,又称为武公岭,敖山也随之称为广武山。

战国历史故事 第2篇

樊姬——天下第一贤夫人

在楚国称霸之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劝阻楚庄王,可是楚庄王始终不听,依然喜欢打猎。没有办法,于是樊姬就不吃禽兽肉。樊姬的意志和行动最终感化楚庄王,使楚庄王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楚庄王从此不再惦记打猎之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政事上,而且处理国事也变得越来越勤奋和谨慎。

那时候,作为一个君王拥有许多嫔妃也是平常之事,楚庄王当然也不例外。这件事在眼光深远的樊姬看来,却不是小事一桩,因为她明白,一个君王若是沉迷于女色之中,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导致亡国。

为了避免楚庄王误入歧途,樊姬就亲自负责从各地寻访美女。当然,能被樊姬所选中的美女,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而不是那种只重外表,不重品德修养之人。樊姬的这番举动,不仅从根本上杜绝楚庄王身边的隐患,同时也深深感动楚庄王,使他对夫人樊姬更加尊敬。

后来,樊姬得知楚庄王十分宠信一个名叫虞邱子的大臣,而且经常废寝忘食地听他讲话,心中感到是又喜又忧。于是,她就在一次下朝后,特意走出来恭迎楚庄王,并说:“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让您经常这样废寝忘食?”楚庄王高兴地说:“和贤能的忠臣说话,真是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和疲倦。”樊姬接着又问:“您说的贤能忠臣是哪一位呢?”楚庄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虞邱子了。”

听到楚庄王的回答,樊姬心中一惊,却又立马镇静下来,并且禁不住捂住嘴巴,开始大笑起来。楚庄王见状,就不解地问:“夫人为什么如此大笑?”樊姬非常认真地说:“如果说虞邱子是聪明之人倒还勉强,然而他未必算是一个忠臣。“楚庄王听后感到十分疑惑,就追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樊姬看着满脸疑惑的楚庄王,温和地娓娓道来:“我服侍君王,算起来也有十一年了。我曾经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良的有两个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个人。我为什么不千方百计想办法,排除她们,一个人独自霸占您的宠爱呢?我听说堂上女子多,就可以用来观察她们的才能,我不能固守私情蒙蔽国事,想让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我听说虞丘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知道贤人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那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适宜的吗!”

听到樊姬的一番话,楚庄王觉得十分有道理,仔细思量,确实如此。第二天上朝,楚庄王将樊姬所说的话告诉虞邱子。虞邱子听完楚庄王的话,吓得赶紧离开坐席,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虞邱子下朝后,回去躲在家里再也不敢出来,直到派人把一个贤能的忠臣孙叔敖迎请过来,并亲自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楚庄王经过考察后,于是重用孙叔敖,任命他为令尹,让他帮助治理楚国。三年之后,孙叔敖果然以其贤能辅佐楚庄王在诸侯国中得以称霸。


战国历史故事 第3篇

冉雍——孔子弟子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是孔子的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论语注疏》卷5引马融曰:“雍,(孔门)弟子,仲弓名,姓冉。”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意: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中弓》第一支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中弓以告孔  子”,从而引发了师徒之间的对话。仲弓根据《史记索隠·仲尼弟子列传》引《家语》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仲弓是孔子较为早期的学生,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为宰时也许还比较年轻。无论如何当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从《中弓》简文看好像仲弓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并有了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打算,所以孔子说:“汝思老其家”。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冉雍死后,葬于曹州东南60里冉?,与伯牛、子有合祠,在其故里茶堌坡(今菏泽市定陶区冉贤集)建祠专祀。

战国历史故事 第4篇

弦高——郑国商人

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商人,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临危不惧,机智用计骗了秦军,为救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弦高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假装犒师智退秦军。鲁售公33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战国历史故事 第5篇

苏代——战国时期纵横家

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周公黑肩——周桓王亲信重臣

周公黑肩,他是周定公的曾孙,(?——前694年),在位时为周桓王的卿士。鲁隐公六年(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他劝周桓王礼遇郑庄公。周桓王不听,于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亲率大军征伐郑国,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属蔡国、卫国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统属陈国军队。结果,周军大败,周桓王也被射伤。

战国历史故事 第6篇

公叔痤——战国时期魏国大臣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是应负一定责任。

推荐访问: 战国 集锦 历史故事 战国历史故事集锦6篇 战国历史故事(集锦6篇) 战国历史典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