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第1篇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文言文复习必备,供大家参考。
中考文言文复习 第1篇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考文言文复习 第2篇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复习 第3篇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近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三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虚词,以例句探讨,主要是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辨析词性,做到词不离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归纳积累,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举例比较,拓展分析,可以说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
其次,是阅读,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表述要流畅,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
最后,考点基础达标练习,有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自我查评,自我总结。
反思这些复习课,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注重文本,夯实基础。不难看出要凸显这个问题,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指导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我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做到词不离句,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其次,分析归纳,迁移运用。即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延伸和拓展。
最后,文言文的综合训练,我认为应该要适当让学生读文本,加强理解,学会归纳,筛选信息,比较判断,多练多总结,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此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文言文复习 第4篇
碧空云卷云舒,岁月无声无痕,语文的天地因同学的参与而精彩动人。回望自己一学期以来走过的足迹,无限感触涌上心头。
初三下学期,面临着升中考的压力,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语文教师,如何带领42名充满希望而又十分迷惘的学生顺利达过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倍感教学压力的同时也收获着前所未有的快乐。
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在升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很重,连同古诗词背诵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共占了28分,我想这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场死伤惨重的战役。如何带领这42名弱兵克敌制胜,将伤忙情况减至最低,是我本学期教学计划的重头戏。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文言文教学亦然。针对班级中后进生较多文言文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常常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现象,找出规律加以分析,强加练习巩固成效。就以我今学期上的公开课——《文言文词汇复习》为例,总结一下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上的几点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常识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追求。所以我并没有急着为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文言文复习方案。先从简单的词汇现象,再到特殊的几种句式,最后到必考课文的过关等等,像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惊险探险,让学生全程体验的是成功掌握文言文的乐趣而不是以往雾里看花的枯燥乏味。
在文言文词汇复习上,我针对新课改后淡化语法、句法的特点,绕开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烦琐的句子成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节文言文词汇复习课,旨在解决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因为这些知识点,由于淡化语法后,学生在初中阶段只作了解认识,很多时候在考试中出现某个学生遗忘的词汇时,学生不能从记忆库中搜索信息去答题而又掌握不到方法去解决,所以我分门别类地为学生讲解每种现象的由来、意义,再利用文言文课文中的典型例子作详细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理,找到规律,举一反三。通过该节课,我感觉到学生热情澎湃的参与和他们通过归纳规律所得到的恍然大悟的``喜悦,同时他们的收获也在告诉我教学中化繁为简的重要性。
课上首先投影升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对文言文考点有个明确的认识,对考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可以为文言文复习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为每一种词汇现象作归类,让学生对先前混淆的文言文知识有一个归纳梳理的思路。再次,在文言文复习尽可能多地通过形象典型的例子去分析词汇现象及总结分析方法。整节课难点在于词类活用现象分析,因为学生对语法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只懂得几种简单的词性如名词、形容词、动词,但却不懂得什么是状语、什么是介词、什么是宾语,甚至连什么是主语都摇头叹息。
针对他们语法知识薄弱的情况,在课上我没有立刻对各种语法成分进行分析,而是抽取本节课所用的状语成分来稍加分析,在分析什么是状语的时候,我只轻轻地带过概念,为免造成同学们对另一个概念的模糊,在投影概念的时候,我故意把“状语是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成分”中的“的成分”删去,只投影“状语: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由于同学们对形容词和动词比较认识,于是我直接用实例来对该概念进行形象分析,我举了《陈涉世家》中的“狐鸣呼曰”来分析,让同学们在该句中找出什么是动词,虽是普通班的学生,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动词是“鸣”,解作“叫喊”,学生的这一回答让我十分满意,然后我就顺藤摸瓜,问学生那么在这句中哪个词语修饰动词“鸣”,他们中思维比较灵活的马上答到是“狐”,于是其他反应稍慢的同学看着状语的投影概念,也像如梦初醒一般,在脑里回旋着“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结果同学们都明白了在这句中“狐”为什么解作“装狐狸”,原来是由名词活用成状语了。
清晰概念,找到规律以后,我就投影了更多的典型句子如“将军身被坚执锐”、“神弗福也”、“劳其筋骨”等,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分析,把属于词类活用的找出来,经过一轮的思考,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在课堂结束之前,我对如何分析词汇活用的方法加以分析,让学生们掌握一种分析思维,以防中考中出现词类活用解释而学生记不牢的问题。最后,为了巩固效果,我以初二文言文课文《小石潭记》倒数二、三段等比较多词类活用的现象逐一找出,结果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方法逐一找出。
总之,该课给我的收获是:
1、文言文复习必须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2、文言文复习课程设置最好能化繁而简,迎合学生接受能力;
3、尽可能多地运用形象例子作方法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在文言文复习中要是能做到以上几点,文言文复习教学就事半功倍。
中考文言文复习 第5篇
一、考点解读:
08年泰州市中考考纲中明确指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的浅易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考点分析:
年份题型分值比率考查知识点
20xx课内外比较阅读1011%文言词语,朗读停顿,翻译句子 整体阅读
20xx课内外对比较1011%文言词语翻译,理解领悟文章内容
20xx课内外对比较1112%文言词语翻译,理解领悟文章内容
三、复习策略:
[考点聚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文言文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纵观近年来中考试卷,课外文言文的考查的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概括。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考查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2.词语的解释。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3.句子的翻译。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求准确通顺。准确是指要符合原文意思,不能随意增减内容;
通顺是指译文前后连贯,语言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有时还会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的划分。
4.作品的感受。多为开放性试题,主要形式有:(1)欣赏型。(2)比较型。(3)评价型。(4)感悟型。(5)联系实际型等。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只要你有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指津]
(一)夯实基础
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所以,考生平时必须扎扎实实学好课内文言文,在考试时才能轻松应对。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要准确解释这个词,就要将这个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2.对于古今异义现象,要避免以今义去解释古义,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3.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辅以意译法。要抓住重点字词做到字字有着落。
4.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要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
5.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
6.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把握了整体内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其他问题大都是围绕整体内容来设置的。
(二)整体感知
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
首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大意。但这时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要能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如何即可。
其次,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借助于括号内的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要能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相应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其三、重读课文,加深理解。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走完解读过程。
(三)学以致用
近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xx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
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有些实词词义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
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此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是探索与创新类的题目。近几年不少地区的考题中考到“读了上文,你有什么启示或看法”或类似题目,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开阔,积极探究,善于分析,避免人云亦云,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
还要善于联系实际,紧跟时代,避免孤立地看问题,把时代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我们的阅读和理解之中。但是要注意做到恰当准确,避免牵强附会、脱离原文的所谓创新观点是不足取的。
[典型习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曰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氐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次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因谒公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觉饥甚而不敢去_____________
(3)旁置菜羹而已_______________
(4)公取自食之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才)
B.然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拜见、拜访 (2)离开 (3)放、摆 (4)吃 2.D 3.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4.节俭,不铺张i良费
透视:此例为课外浅易文言散文阅读,选文见宋代曾敏行的《独醒杂志》。无独有偶,ZOO7年山东滨州市的中考文言文阅读,也选用的是这一材料。阅读课外文言文,首先要借助注释从总体上读窿文本,像本文,记叙的是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的一则小故事,生活气息浓郁。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l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完成文言实词题,一有赖于我们的课内积累,二有赖于对上下文意的正确理解。最要紧的,是要结合上下文推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应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像本题中的“去”,古义跟今义正好相反,是“离开”的意思。
第2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为了降低难度,所以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理解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关键还是要树立“上下文意识”,因为同样一个虚词,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用法往往不同。像“方”,我们在《狼》中学的“方欲行”的“方”,是“正”“刚”的意思;而本题中,则是“才”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这里是说“又过了很久,才让他坐下”。同样,连词“而”可以表示多种关系,“其人愧甚而退”中的“而”应表示修饰关系。
第3题是翻译题。完成文言文翻译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一要结合语境释词。文言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我们在翻译古文语句时,要善于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以求整个句子的翻译能够比较通顺。二要转换古今句式。文言文中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用法与被动句、省略句、等句式,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三要注意词类活用。文言文翻译题的“评分标准”特别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必须把句中的关键词翻译准确,全句意思清楚明白,才可得全分。本题中的句子,没有特殊句式,也没有词类活用,难度不是很大。
第4题是人物评价题。要对文中人物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就得从整体上读懂文意,准确把握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感情倾向。
四、配套习题
一、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注释: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_______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
二、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
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
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à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答案:
一、赵威后问齐使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译文: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事不可缓也;
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二、齐欲伐魏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译文: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
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三、孔子见罗雀者
译文: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
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
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君子 小人
推荐访问: 文言文 中考 必备 中考文言文复习必备 中考文言文复习(必备5篇) 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