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第1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你我都孑然趋行于人生这段亘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盘,于荆棘中重生,轻重缓急,酸甜苦辣,在与孤独言和的过程中,所遇见的悲欢,始终无可提防。个体局限性的约束下,你我用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散文汇编9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散文 第1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趋行于人生这段亘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盘,于荆棘中重生,轻重缓急,酸甜苦辣,在与孤独言和的过程中,所遇见的悲欢,始终无可提防。个体局限性的约束下,你我用尽了全力,只为平庸地度过一生。
虽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却莫过于“活出自我”。《月亮与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狭隘下,而依旧跅弢不羁;在社会的框条科律中,而依旧狷狂乖张。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证。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先生曾以一怀乡愁穿越故国两万里,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构建海峡两岸久违的团聚;他曾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也曾梦回东海,听听那冷雨;在月色与雪色之间,他曾体味天地第三种绝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黄河之滨,终于能够皈依这片热土。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我,终究是要回到这片土地。驻足回首,无穷岁月,不过是洗净了我满身尘埃,还我一个干净轻盈的灵魂。
那积淀下来的,都是无数的人赠予我的慷慨。那筛选出局的,都是每个时代的慎之又慎。
我庆幸啊,中国,我于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而出。时间果腹,也曾见识过无数荒诞可笑,也曾被滚烫的点点泪水灼烧,也曾被声声质疑包围,也曾被生硬改变过,但是无数无数的过往,终成了成长的步步台阶。
离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归来的我,是闪耀的中国文化。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是文化,中国文化!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信仰。以梦为马,去亲吻柔和的岁月,去体察温润时间,去慢慢接近,天地间最本真的美好。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时光中千万尘埃,都会伴随着风远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独的背影。
时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愿,但,青春与梦想,都会被时间吞噬,一去不复返。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最终留下的,就只能是满目沧桑,和时光留在脸上的印迹。悲伤,痛苦,在我眼前都化为乌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着白云,远去~远去~
文化散文 第2篇
再过些日子,要去江边了。离别,沐浴江边的风浪,听着细沙的流动,还有帆船的呜呜哽咽。她要放流一盏孔明灯,去前行,那路途上是一片繁花。
她迷失在大漠中,风沙茫茫。云飞扬,她的马儿系着铜铃,扬起鞭儿,打着赛马的节奏,兜旋着,蹬起了脚跟,从后背拉出了一支箭,使出全身的劲儿,引弓射雕。那是鸿雁,蓝天白云里的一声洪亮,划过天际,她听到了竟折断了箭,迂回刺破了手心。一场赛马,她知道了有个弯弓射大雕的故事,美丽的草原是她的家。那点点滴滴洒落在滚烫的沙石上,染红了,凝成了鸡血石。
她辗转在草原上,湖水清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骏马奔腾驰骋,跑马溜溜歌,那对歌,一声声在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天竺少女的玲珑,如羞答答的玫瑰的色彩,陶醉了。她记得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打着祝酒歌变换着,跳起了舞蹈,篝火架上炙烤的是风味,胜利的喜庆。手拉手,唱起歌,头上的小银铃哗哗响,脚踹进柴火上,仰头间一轮上弦月,变更着下弦月。那点点滴滴跳进了青草的经脉上,风化后,刻在了石头上。
她来到高山雪原,白色片片。高山的积雪,如一条条白色的丝绸,打结放下流苏,成了瀑布。有了泉水丁冬响,有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澎湃。她乘上一叶小舟,见到了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柳如烟,春雨如酒。琼楼玉宇,把酒临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动人的诗篇,沈园里壁垣上留下了红酥手,黄藤酒......那点点滴滴流过滔滔的江水,大江东去,成了岁月里的歌。
她停息栖居江边,浪淘沙了。曾经,她和同行的小脚丫一起逐浪,那天她穿着一身粉色,在江面波光闪闪下,对着江对岸呼喊,喂,喂,喂。瞬间侧过脸笑了,岸边芦苇在摇晃,小螃蟹爬上了岸,一阵浪涌上岸,冲击小脚丫像挠痒痒,浪花卷在脚背上有种清凉的感觉。那是她在嬉戏,捡起江边的软石,揉在手心里,像一块墨。小脚丫泼起了水,跺着脚跟上了岸。对岸是蒙上了一层纱,依稀有水杉的影子,如绣在屏风上的画,远处点点帆船成了点缀的一笔,卷起的千堆雪是画中浓墨,那是一个借东风的故事。她,竟是千年后的一场穿越。
那江边不在了,没有了岸。有的是大堤缔造,那是生命的系靠。消失了江边,风平浪静了。一场梦啊,她醒了,要去江边了。于是,她听到了浪奔,浪淘,万里江海点点星光耀。那现代的音乐,旋律每变换一次,她知道了自己是走千山,绕千道,天上万里云霄。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风争多少,她竟是从大漠而来,天上万里云霄,那是小鸿雁一声惊叹,扣在她的心上。她驰骋草原上,化成了一轮新月,眉间笑,雪山的莲花不再打坐了,那闲池阁里是一声琵琶,对月凝望,十面埋伏惊风吹,叹息间是琴声悠悠,幽静深巷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酒在巷子里,成了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淡淡的忧伤总是如江河水,淘声依旧成了一张登客船的票,只是现在不需要扬帆了,那一叶扁舟也消失了。
她默默地祈祷,有一盏孔明灯,在天际里,飘摇,微弱的光是一丝,一缕。那一纸柔情,跃上了。江边不是冷风吹,那楼最好是阁楼。阁楼边上是池阁,一轮新月初上就映在池阁里,后面是江水的拍打的声音,那岸不会决堤的,有风车在那里转呀转,像是抖空竹,如仙女的绸带一样飘飘,轻柔。放流一盏孔明灯,聆听着春江花月夜,挥挥衣袖,带走那清愁。
文化散文 第3篇
六腑,即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形态多为中空,其总体功能是“传化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胃与脾脏相表里。五脏六腑都依赖胃的输布而得到精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胆与肝脏相表里。肝主谋,胆主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大肠与肺脏相表里,为化糟粕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与心脏相表里。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谷入小肠,所以叫做受盛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膀胱与肾脏相表里,为贮尿之囊。肾脏分泌之尿,经输尿管入于膀胱,贮蓄既满,则放开括约肌,从尿道泄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又称为孤腑。张景岳《类经》:“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认为三焦有具体的形态。由此,三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胸腔、腹腔和盆腔,但又不完全相当: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说三焦主持诸气。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之说。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即肾与膀胱的排尿和大肠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渎(dú,水渠)”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参见《关于中医文化随笔散文38·气分》)
我们清楚了脏腑相表里,所以,当腑有病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脏的功能来恢复健康。例如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伤脾也可能会引起胃病。除了药物等方式治疗外,通过调节脾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恢复胃的健康(养生和养脏的内容可参见《关于中医文化随笔散文》中相关内容)。而三焦的病变,也可能与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脏来帮助康复。
文化散文 第4篇
近几年喜爱中医、学习中医的朋友越来越多,有人就说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很管用。学习中医,掌握中医养生之术可以让自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来,运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了很多疾病,应该说中医确实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那么中医的起源是什么?有人说中医既是文化又是艺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医起源于古代的哲学。
中医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说阴阳是天地循环的道理、是万物生死的规律、是产生各种变化的根本,是决生死的源头。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也是要遵守天地之阴阳大道,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在《说文解字》中对阴阳的解释是“阴者,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阳者,高,明也。”阜是土丘的意思。我们的祖先从阳光照射在山丘上观察到山的南面是温暖明亮的属阳,山的北面是寒冷晦暗的属阴。通过对不同事物的观察和总结得到阴阳的抽象概念。中国文化起源于朴素的唯物主义,从现实生活经验中提炼升华成为中国文化和哲学。
再者,为什么是阴阳呢?我们从来都不会说阳阴呢?阴者为无形是谓“无”,是创生天地的本始,阳者为有形是谓“有”,是生育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先有“无”,后有“有”,无中生有,即无形生有形,所以是“阴阳”而不是“阳阴”。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自然阴阳变化中生活,比如吃饭用的筷子是阴阳,走路两脚是阴阳,我们每天也都在践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但很少有人懂得其中的道理,只是“日行而不识”罢了。
古代认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五种物质按一定次序规律运动变化产生万物。即“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伤寒杂病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行体系中,由此衍生出文化,甚至渗透到我们的语言、居住、生活等各个方面。
中国人把购物叫“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次,一位在法国教汉语的老师问我这个问题,她告诉我,她跟学生解释的是因为习惯才这么说的。看似简单习惯的语言,其实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根据五行归类,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属土。从五行上看,东西是指木金,南北是指火水。木和金是可盛受之物,是可以用于买卖的,而水火为不可盛受之物,是不可以用于买卖的。中国人在骂人时也是讲文化的,说一个人“不是东西”,那是什么呢,当然是南北了,是说这个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在居住上,中国人最传统的住宅是庭院式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民居的代表。四合院里的居住也很有讲究,这和太阳的升降有关。古代传说认为“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虞渊,是谓黄昏”(《淮南子》)是说太阳从东方的“谷”出发,居于扶桑(郭璞注:“扶桑,木也。”),晚上落入西方的“虞渊”。所以东方是太阳升发之地,小孩子要住在东厢房,与孩子的生长生发之气相应。西方是太阳沉降之所,老人要住在西厢房。而家中的男主人和女主人要住在正堂,因为正堂是阴阳合和之所,能资助家中的男女主人精血充足,家里顶梁柱坚固了,整个家庭就稳定了。
中国传统婚礼的喜服是红色的,红色属火,在五脏中,心属火,所以红色可以愉快心情,振奋心气。结婚吹奏的《百鸟朝凤》为徵音,属火,以sōu为主音,音乐活泼喜庆,欣欣向荣。中国帝王从隋唐开始穿黄色的衣服,这也是有文化的。五行可以衍生出五德,中国人尚土德,崇尚重情厚义,忠孝至诚,度量宽厚。黄属土,且土居五方之中,这也体现了皇帝的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所以帝王身着黄色衣服。了解秦汉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秦汉时期皇帝身着黑色衣服,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而道家是崇尚水德,黑色属水,所以皇帝要着黑色的衣服。当然现在讲自由平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五行在运动中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五行中相互滋生的关系叫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中相互制约的关系叫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应用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养生,有一次,一位病人因为和家人生气出现胸闷、腹胀、不思饮食的症状,这是典型的情志致病,音乐可以调畅情志,调和气血,舒通经络,调整阴阳。这一点古人比我们认识得深刻。“药”的繁体字是“药”,“乐”的繁体字是“乐”,此二字为来源相同,可以理解为音乐可以作为药来治疗疾病的。古人在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就有音乐疗法。这位病人是因为生气而致病,肝在志为怒,属木,金克木,而肺在志为悲,属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我让病人听忧伤委婉的音乐,因为忧伤委婉的音乐为商音,以ruē音为主,属金,可以胜怒。而我国西北民乐多为此音,建议病人每天听《走西口》,几天后,病人痊愈。
作为一名中医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运用整体观的方法论,认识宇宙自然,洞察生命规律。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而我们人体也有十二条经脉,看似巧合,其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掌握了因天之序可以调理脏腑、平整阴阳。中医养生强调要睡“子午觉”,为什么呢?子时(23点-1点)是足少阳胆经当令之时,“子时一阳生”,胆气开始升发,胆气主升发属阳。此时要入睡才有利于胆气的升发,否则会伤阳气,白天就神疲乏力,时间一长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午时(11点-13点)是手少阴心经当令之时,“午时一阴生”,此时是养心的关键时间,养心重在静养,午时饭后最好小憩一会儿,即使不能睡觉也要闭目养神一小会儿,否则就会伤心阴,下午就会出现心慌,夜晚容易心烦失眠。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应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也会出现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
春天主生发,养生的重点在于“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不要睡得太早,但是不要晚于子时。太阳升起就要起床了,要顺应自然生发之机。但生气也不要生发太急,所以要踱着步子慢慢地在院子里散步。为了不约束生机,在春天要披着头发,穿宽松的衣服,“以使志生”,“志”是什么呢?志是一个人的志向、意志。肾藏志。一个人肾精充足,其志就强。小孩子往往会在人前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当政治家等等。这是小孩子肾精足的表现,而长大成人后就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了,这说明长大后不如小孩子时的肾精充足。春天重视养生气有利于肾精的生发,否则就会约束生发之机。现在有些爱美的女孩子一到春天就穿上塑形内衣,当时看形体美了,但损伤了养生之气。
夏天要怎样养长气呢?“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晚上晚点睡,同样还是不能晚于23点,早上早点起床。“厌”是满足的意思。“无厌于日”,是不要怕热,夏天就是应该外散,接受阳气,夏天是要出汗。现在夏天都在用空调,该出的汗出不出来,就会生出病来,最常见的是一到秋天就咳嗽。
秋天是气机收敛的季节,养生调理在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天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所以要早点睡,听到鸡叫就起床了。鸡叫一般在卯时(5点-7点),此时天门开,人之气也随之而开,此时就要起床了。“使志安宁”,其中“志”仍指志向、意志,因为肾藏志,所以我们以后看到“志”就是中医在讲肾精了。秋天要收敛肾精,就是要收敛性生活了。秋天有肃杀之气,古代就是杀人也是讲文化的,不是有“秋后问斩”吗?到了秋天,人情志上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甚至厌世的情绪,一年当中秋天是抑郁症的高发期。所以秋天要保持情志的平和,减少“悲秋”的情绪。
冬天是阴气最盛的季节,要养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点睡做好收藏,晚点起避免耗散,等到太阳升起来了再起床。冬天人的阳气收敛到体内,穿厚些,有利于保藏阳气。不要过分开泄皮肤,冬天锻炼是不能出汗的。
四季阴阳是变化着的,是紧密联系着的,是整体的。春天没养好生,会影响到夏天养长,夏天不注意,会影响秋天养收气,秋天没养好,就会冬天不藏,当然,冬天没藏好,春天哪来的生发之根呢?这就是因果关系,没有因哪来的果?
文化散文 第5篇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散文 第6篇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五千年了。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它给我们留下了最精美的传统文化。有着蕴含美丽传说的传统节日,精美的民间工艺、光辉灿烂的文学名著、大气磅礴的字画艺术、典雅唯美的民族戏曲等等,总之中华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在我眼中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精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理想、智慧、道德与追求的向往。
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而我对汉家衣裳特别独钟。汉服;
这个集聚了中华4500多年的历史,而满清入关,汉服又中断了300多年,如今身为华夏儿女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大气华丽的美丽衣裳,有多少人还认识这是我们的汉装华服,还常常承受诸多子虚乌有的骂名,有人说它是日本的和服、有人说是朝鲜服、还有人说是古装,实在可笑,身为炎黄子孙,却不知道汉服乃和服之祖,这种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泱泱华夏、文明千古,怎么能就这么被遗忘呢!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名族大家庭,除了汉族,而其他55个名族遇到重大节日,通常都会穿上自己的名族服饰,越南、德国、英国、埃及等任何一个有点历史的国家和名族。日本有和服,朝鲜有朝鲜服,满族有旗袍、藏族有藏袍……而现在的我们穿得西装革履,但在传统节日的时候竟然没了自己的汉家衣裳。
实在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作为华夏儿女请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有一条流河叫长江,有一队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中华的汉字汉语也具代表意义。(汉字、汉语、对联、谜语、歇后语、成语、射覆、酒令等……)最喜欢的还是诗词歌赋,很特别,韵味深远,清灵的感觉。看多了那些诗词,觉得那些古人的才情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很佩服他们,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或诗词,每一个字都很用心去想,还找一些典故,我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
也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文人墨客的样子,托腮冥思,觉得那些传统的文字,诗词就是一副意境高远的中国画,用流动的眼眸,欣赏蓝天白云;
又觉得是一首清朗圆润的古曲,可以闭目凝神,听莺歌燕语……我眼中的文学应该像李白那样有豪情万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李清照的哀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该是陶渊明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闲适的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也很欣赏徐志摩的柔情,席慕蓉的细腻、三毛的真实亲切、林微因更是一代才女,他们的思想精华我想这辈子都吸取不完,顿悟不息,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更是充满了好奇,我想也许我暂时不理解,但是在这些知识分子的.熏陶、引导下,我的视野也会逐渐开阔、思考角度也会拓宽吧!文学太绚丽、太多彩,既深刻又内涵。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道路;
又像一缕清风,抹去我眼中的晨雾;
像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身在现代的我们走在时尚潮流的前端,可以随处可见流行网络语,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讯息知道很多国际前端的事物,但是别忘了在追逐科技创新的信息时代,持有一颗优雅宁静的心。别忘了那些深刻在历史长河中有我们不可丢弃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说到艺术,首先让我想到的便是古典乐器了。
对于古典乐器,中国的古典乐器更是数不胜数,音乐更是动听、唯美。“古琴、唢呐、萧、竹笛、笙、扬琴、琵琶、古筝……等等”这些里面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古筝了,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记得白居易的《夜筝》 写过这样一句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古筝的音乐柔美,清雅,因乐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以清新中不失庄严,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独特风格。
聆听时令人充分得到宁静,空灵、飘逸,悠扬动听的古曲,会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意境。仿佛是一个久远的约定,当那清净如水的音符在这夜色里飘起,空灵悠远的足音,久久的回荡在心中,心灵一片意外的宁静,很美……很美。
中华民族的统文化真的很丰富。历史、饮食、宗教、科技、教育、建筑、文学、风俗、艺术…我们作为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在我眼中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精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理想、智慧、道德与追求的向往。
文化散文 第7篇
那人大了,那桥才有;那人老了,那桥不老;那人去了,那桥犹在。
我对我的童年很不满,认为自己远没有书中所说的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门前的河时时占据我的视线。想去那头,也顶多只能转到一座小镇。我常常一次次将目光抛向河的那边,河那边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在勾动我的心弦。于是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守望中度过。
转眼间,我长大了,懂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本领——沟通。没有它,你永远与别人搭不上桥,挂不上钩。正如我们第14课教的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是你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地与别人去搭桥,让自己的.朋友能够源源不断,而不是那屈指可数的几个。
总是想要留住什么,于是拼命的招人签名、照相,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在别人看来,自己似乎在营造一种氛围,但我觉得自己似乎是在亡羊补牢。我曾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独处是一种极佳的生活方式。交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仅要照顾好同学关系,还要照顾好朋友关系。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其实是很孤独的。我曾走过一座铁索桥,根根不相连,把我吓得半死,但回头一想,生活也是如此,交点越多,桥越坚固;交点越少,桥越摇晃。
开窗关窗,时光流逝。“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岁月已冲刷了我太多东西,就像郑智化的《水手》,总是一副弱不经风孬种的样子。寄给父母太多的离愁失望,我在肆意破坏两代人的那种连接,而父母在精心地呵护它,自己却从不设身处地的为父母想,每次都毫不留情地挥刀斩断这种连接。直到有一天,才发现父母鬓角上的白丝特别的耀眼,耀地自己心痛,这才想到自己长大了。
那人老了,那桥不老。
那人去了,那桥犹在。
人·桥·生活,这是三个不同的却又息息相关的,又必须要同时存在的三个关联词。
文化散文 第8篇
关于对待鬼神的态度,中医的论述有很多。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大意是说,人应该找到真正的自我,要正认主人公,不要把自己交给鬼神,不要迷信鬼神。拘泥迷信于鬼神的,不可与其谈论“至德”大道。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大意是说,我们效法天地之德,随缘而生妙用,随缘犹如事物与它的响声和影子一样,这就是合于“道”。合于“道”要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是将自己交给鬼神。这样自己才会真正地自由。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大意是说:黄帝说:现在您所说的,病人自己都是清楚病因的。如果没有遇到外邪,情绪也没有受到惊恐等重大波动,突然就有病了,是什么原因?是不是鬼神在作怪呢?岐伯答:这是以往的邪气存留在体内一直没有发作的原因。又由于病人在情志上有所厌恶和羡慕,所以导致血气内乱,正气与邪气相搏。因为病因很隐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看上去好像鬼神一样。
可见,中医是否定鬼神之类的的迷信思想的,主张让真正的“自我”做主,不忘失真正的主人公(自我)。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的病通过祝由就治疗好了,不是鬼神作怪,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岐伯答:过去的巫师,因为知道百病克除的方法,事先清楚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如性情心理上的原因),所以通过祝由心理治疗的方法使疾病治愈。
《中国医学大辞典》:“祝由:古治病之法,祝说病由,不劳药石也。”可见,所谓祝由,就是通过说明疾病原因而进行治疗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又作“淡”,安然;清静)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大意是说:往昔古人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居于禽兽之间,本能地进行避寒避暑的活动,内心没有什么贪慕,外没有名利的羁绊,这种恬静的世间,邪气不能深入。所以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只是通过移精变气的祝由方法就可以治疗疾病。而现在的人不一样,内有忧患,外伤形体,又不遵循四时变化,逆于寒暑的保养。所以,外邪数至,经常有虚邪之患,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小病也会加重,大病会引起死亡。所以,祝由是难以解决的。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淡泊名利,去除欲望,中道行事,顺于四时,就有利于防治疾病。
文化散文 第9篇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总这么说。同样,这也是他走遍山山水水,领略了一番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为何要写经历的原因。是的,感同身受余秋雨先生认为人们看待文化不能总是满脑章句,或者说是不能被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在自身的经历中深刻,细腻的体味文化,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于是,那年,余秋雨先生开始了他的“苦旅”烧水沐,煮米为食、裁布为衣,整榻为憩。身孤旅,无伴无从。“一叶扁舟渡沧海”,却少了李白的轻舟,就连陆游的毛驴儿都顾不到了。
我在《文化苦旅》中,随余秋雨先生看了“震不垮”都江堰。
书中也写道:“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若不是都江堰,何来天府之国,秦朝又如何统一天下?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至于为何说都江堰“震不垮”,原因是20XX年的地震,使成都附近建筑倒塌,唯有都江堰受损不大。可以说,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也欣赏了敦煌莫高窟。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开凿,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再后来石窟造像艺术又融入了越来越浓重的中华世俗文明,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文化苦旅》涉及了很多的文化遗址,是一部史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