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题第1篇高考文综地理选择题一般以组题出现,即以一段图文资料为背景设计2个以上试题,也有一部分是在综合题目下设的一个小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其题干和选项,背景材料中有相关的信息,有时题干或题目之间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题12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题 第1篇
高考文综地理选择题一般以组题出现,即以一段图文资料为背景设计2个以上试题,也有一部分是在综合题目下设的一个小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其题干和选项,背景材料中有相关的信息,有时题干或题目之间也能成为有效信息,如果审题和解答时不注意,往往会造成连锁性错误,所以解答地理选择题必须掌握一定的解答方法技能。
审清题干立意,明确其表达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等,联系相关概念、原理及规律等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评价,对比备选项异同得出结论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原则。
其基本步骤如下:
①认真审题、排除干扰、找准关键词(注意题干中易迷惑和导致粗心的关键字词,如方位、最、首、不正确、错误等);
②先易后难,提高效率(对较难题目及肯定选项做好标记以备回头时缩小范围);
③注意选项中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
④对难度较大的题采用“排除法”(将可确定的错误选项去除,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逐个击破);特别是对多层含意选项的叙述要注意前后照应,整体把握,不可断章取义等。
高中地理题 第2篇
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应试策略
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认真审题
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要善于挖掘题干信息
“对比往年地理、历史和政治的高考分数统计,可以发现试题的难度较为稳定,地理题的难度在降低,而三科的难度在趋向平衡。”在分析了20XX年至今的高考三科平均分统计表后,梁老师对此总结:“一般来说,你的地理考试达到了76分,就达到了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的要求。69分左右,达到第二批次。64分左右,则是第三批次。”这使得同学们对自己地理考试的分数红线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梁老师解释说:“地理考试中,分析题干信息很重要。例如图表题,每个点都是紧靠图中的信息,这就需要同学们去从图表和题干中挖掘信息,注重审题。有的题目甚至不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就能解答,但这就要同学们有的放矢,不能一股脑地把自己学到的、知道的都答上去,答得多却没有分。”
要使知识之间建立桥梁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并不要求高深的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知识之间却建不起桥梁,联系起来就有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勤于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梁老师现场讲解了入藏铁路建设方案的例子,从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和建设成本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地分析出青藏铁路建设方案较滇藏铁路和川藏铁路的优势,但不利因素却很难被同学们分析出来。此时,梁老师给出了一幅我国人口自然密度分布图,不同的建设方案所连接地区的人口密度状况就清晰地显现在同学们眼前,青藏铁路在经济效益上的劣势也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高中地理题 第3篇
①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高中地理题 第4篇
一 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认真审题
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东南方向
西南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环境优美
交通便利
知识技术
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热带沙漠气候
寒流
冷锋活动
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月
月
月
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
(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
(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二 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三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高中地理题 第5篇
自然地理重原理(推理)、人文地理重内涵(品味)、区域地理重材料(挖掘)
选择题重基础靠运气,客观题重材料靠能力
客观卷三步走:先材料 后模板 最后常识
经纬网 先标记(EWSN)后定位(大致区域)关键定气候(纬度+区域)
天气系统:先排高压 后定低压(中心为气旋 槽线为锋面 左冷右暖 冷气团一侧降水)
判断流向看地形 判断地势看流向 判断风向看气压
等值线:先宏观看趋势 后微观断异常(疏密定梯度 弯曲定高低 闭合定大小)
相减看“0”——自然增长率(≧0 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相除看“1”——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图例是地图构成要素,是答题思维角度
扩大规模类问题答赞同—条件+意义(就业+经济+产业)
一组材料一起做(相互印证)、换序做(1题难先做2题)
高中地理题 第6篇
在解答主观题时,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不仅能很好的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也能节省考试时间。具体方法--审题要慢,入题准确,理清思路,构建答案,看分值答题,做题要快,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注意书写。
1、审题(时间可稍长)回答论述题,关键在于审题。
审清材料和题目的设问,就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看清题目的设问,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题目究竟考察课本中的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背景材料以及设问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或几个小问题分别来进行思考。
首先,判断题型(7种)"体现型""反映型" "为什么型""怎么办型""意义型""认识型""启示型"(遇见没见过的题型要转化为熟悉的题型)其次,理清答题思路,即如何表达。
2、切入点。
主体,客体,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要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进行表达。
3、作答。
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作答(答题)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②全面化,答题要点要全面,不要遗漏。
③要有逻辑性,即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先说哪句话,后说哪句话。
④要点化,即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标明答题要点,使你的答案一目了然。
⑤要有层次性,要层层分析,大的层次包含哪些小的层次。⑥规范化,包括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规范。书写规范主要是指书写认真工整,清楚明白;用语规范是指要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来答题。我们要准确使用书本语言,学科语言(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答题,一般不要使用自己创造的或社会上的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准确。
高中地理题 第7篇
历届高考地理试卷中,不论是选择题,更别说是读图题,地图是命题之基础,对地图能力的考查都是重中之重。因此,二轮专题复习要重视图像系统运用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以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一是分类原图,如等值线图、统计图、原理图等,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图的读图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善于从图中提取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并联系相关地理知识推理判断。
二是教学过程图形化,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各类地图展示出来,让学生据图讨论分析问题,把知识落实在图上。
三是开辟新的图源,选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变式图,让学生在新问题情境下,也能冷静思考、细心观察、从容应答、正确绘图,提高学生对新图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高中地理题 第8篇
一、选择题
(20XX·河南1月教学质量检测)20XX年以来,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快于全国,20XX年城市化水平已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但南北差距大。下表是江苏省最新城市等级与数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城市等级(常住人口)数量城市特大城市(500万人以上)1南京Ⅰ型大城市(300~500万人)2苏州Ⅱ型大城市(100~300万人)8徐州、常州、南通、淮安、扬州、连云港、昆山、江阴中等城市(50~100万人)6盐城、镇江、泰州、宿迁、宜兴、常熟小城市(50万人以下)40张家港、启东、高邮、仪征、丹阳等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的主要原因是()
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比较少
B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
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最早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江苏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南京控制人口规模,导致城市等级降低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量不合理
北部产业饱和,亟待向南部转移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用地紧张
下表是春分日江苏省中学生在不同城市测试的正午太阳高度,下列城市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是()
城市南京淮安苏州徐州正午太阳高度57°58′56°30′58°42′55°45′南京淮安苏州徐州
解析第1题,据图表可知,目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主要是江苏省人口与产业密集,集聚效应好,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快,使人口流动和职业变化活跃。第2题,南京城市等级,控制人口膨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级别不会改变;江苏省3题,江苏省在北回归线以北,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同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越大,比较四个城市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可知,徐州纬度,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答案
(20XX·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1月综合模拟)天际线反映城市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又称为城市轮廓或全景。读南京市主城区天际线示意图,完成4~6题。
年~20XX年间,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
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造成南京市向该方向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新区开发旧城改造
工业区迁移保护文化古迹
年~20XX年,城市重心变化对南京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
减轻市区通勤压力增大中心区人口密度
解析第4题,仔细读图,注意对比20XX年与20XX年城西、东、南、北不同方位的城市轮廓差异;由图可知20XX年在城西与城南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密度增加,说明南京市最主要的扩张方向是西南,故选项C正确。第5题,旧城改造位于城市的市中心附近,图示扩张区域方向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故排除选项B;图示新发展建C;南京市是六朝古都,文化古迹周围不可能有高大建筑物,故排除选项D;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通过新区开发,可以缓解城市化与城市保护的矛盾,故选项A正确。第6题,逆城市化现象是人口由城市向农村或者小城镇转移,南京市仅仅是城市周边范围的扩大,故排除选项A;如果新区与市中心之间是住宅、学校与工作场所等之间关系,那么会增加市区通勤压力,故排除选项C;建设新区,部分人口、工业等外迁,会降低中心区人口密度,缓解市中心用地压力,故选项B正确。
答案
(20XX·山东胶南高三质量调研)目前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下表反据此完成7~8题。
20XX年20XX年年均增长城镇化率(%)%户籍人口比率(%)%举家迁移比率(%)%城市建成区面积%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据表分析,20XX~20XX年间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是()
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较慢
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据表分析,20XX~20XX年间我国城镇化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城镇土地扩张较快环境污染逐步加大
解第7题,据表分析,该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高,处于中期阶段;“户籍人口比率大于举家迁移比率”,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故B项正确。第8题,据表内容分析,该期间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迅速,说明城镇土地扩张较快。其他内容表格内容不能反映。
答案
(20XX·福建泉州一模)下图示意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读图完成9~10题。
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东部东南部北部西南部
下列对图中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为高新产业区②为休闲娱乐区
③为中心商务区④为商住混合区
解析第9题,由题干可知,卧城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居民白天外出上班、夜间回家,故卧城人口昼少夜多,与图中的区10题,图中④功能区人口昼夜均多,可作为商住混合区。①功能区人口昼夜均少;不能成为高新产业区;②功能区人口昼多夜少,可作为中心商务区;③功能区人口昼少夜多,并且为卧城,处于该区边缘,不能成为中心商务区。
答案
(20XX·山东青岛5月质检)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读图,回答11~12题。
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
金融机构较多环境质量较差
日流通人口较多商品流通量较大
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东南方向
解析第11题,根据材料“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可知,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商业区地租较低,另一种是商业区人口日流通量大,很显然,不可能是商业区地租低造成的。第12题,高级住宅区单位面积租金高,日流通人口少,因而地租指数高。根据图示,住宅区地租指数在西南方向。因此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在该市的西南方向。
答案
二、非选择题
(20XX·四川成都高三质量调研)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XX年4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规划正式定位该城市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体系略图
材料二为发挥整体优势,促进区内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下表所示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省份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湖北省与江西省湖北省与湖南省江西省与湖南省(1)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分布特征及城市体系特点。
(2)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
(3)
(4)近年来该地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分析其区位优势。
答案(1)多沿河分布。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各级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城市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
(3)原因:地理位置相邻;自然环境相似,特别是资源禀赋相似。
措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实现产业合理分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一体化水平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积极承接沿海和国际先进产业转移,实现
(4)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相对低廉;有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基础设施好;水陆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等。(任答四点)
创新导向题
命题角度一城市功能分区
(对接20XX·山东文综卷,3~4)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商业TOD开发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中甲代表的功能区是()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办公区
开发模式可以()
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
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降低土地利用密度
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
解析第1题,由题干知“TOD模式”的含义,结合图中甲地位置、面积,故应选C。第2题,该种开发模式能更有效利用公共交通,不会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反而会有效提升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及土地利用密度。故选D。
答案
(对接20XX·北京文综卷,11)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读图完成3~4题。
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
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工业区文化区
解析第3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图中甲4题,从该地铁站6~21时进出站人数可看出,6~9时为刷卡进站高峰,说明该时间段有大量人员离开此地,在18~21时为刷卡出站高峰,说明有大量人员进入该地,与住宅区情况一致。
答案
命题角度二城市化及其影响
(对接20XX·新课标,1~2)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如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改善城市供水条件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提升内河航运能力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
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解析第5题,城市渠化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有利于水流通畅,增强城市排污排涝能力。第6题,城市渠化使河堤、河底硬化,使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渠化使河道取直,流速加快,泥沙淤积减弱,同时也增强了排污能力,使水质得到改善。
答案
(对接20XX·重庆文综卷,4~5)下图是某机构对不同地区城乡人口变据此回答7~8题。
下列关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城乡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增加
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
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先增加后减少
上图反映出的不同地区城市化的特征是()
~20XX年较发达地区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年欠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50%
年欠发达地区虚假(过度)城市化严重
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是欠发达地区的两倍以上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XX年之后有所减少;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并不是越来越快。第8题,1990~20XX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故较发达地区逆城市化现象显著是错误的;1990年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不足50%,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超过50%;1970年欠发达1950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大约为50%,而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大约为20%,故1950年较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是欠发达地区的两倍以上。
答案
高中地理题 第9篇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这是在高中地理中一定要知道的: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二
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海洋资源主观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 :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题 第10篇
高考地理选择题秒杀技巧-仔细审题
第一件事就是仔细审题,仔细审题是做选择题的关键,因为选择题的迷惑性比较大,其答案不像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全盘皆错,所以仔细审题,对做选择题尤其的重要,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的意思和要求。
高考地理选择题秒杀技巧-认真筛选
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对备选项进行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所以需要认真分析,可以通过对现象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限定语,得出题干中的引申义,对地理特征,现象进行纵横对比,正反区分,明显现象发生的区域与时限。
高考地理选择题秒杀技巧-果断确定
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选择后不要轻易改动,如果经过一番考虑后,仍然不能确定正确答案,就选上一个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打上问号,等做完全部试题之后,在岁有疑问的地方重点检查,如果在检查的时候还不能有把握的确定正确选项时,记住一条,别动就选这一条,如果过分推敲,受心理暗示影响,反而会怀疑正确的选项。
做高中地理题的技巧相关
高中地理题 第11篇
(20XX·湖北教学合作联考)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空气质量(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1975年以后该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我国标准采用世卫组织设定最宽限值,《标准》中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35×10-3mg/m3和75×10-3mg/m3,与世卫组织(WHO)过渡期第Ⅰ阶段目标值相同。该城市欲打造宜居城市,简述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原因分析、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1)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75年以后该城市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降低,造成可吸入颗粒物增多。(2)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和治理污染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污染源主要是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废气排放;提高城市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治理污染主要从建立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等。也可以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角度来整合答案。
答案:(1)空气质量下降。原因:植被覆盖率降低;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
(2)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废气排放;提高城市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工业布局(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工潜流湿地是将污水有控制地分配到生长着植物的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等的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污水自然处理系统。当污水流过时,经砂石、土壤过滤、植物的密集吸收、植物根际微生物活动等多种作用,使水质得到净化。人工潜流湿地建设成本及运行管理费用低,且符合生态学原理,环境与经济效益显著,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图为潜流湿地净化污水原理示意图。
(1)列举人工潜流湿地的环境效益。
(2)分析我国北方发展人工潜流湿地的主要自然障碍。
解析:(1)读材料可知,人工潜流湿地是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等处理污水的一种污水自然处理系统,所以有净化污水的环境效益。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且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显著,所以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分洪蓄洪等功能。(2)与南方相比,北方冬季气温低,植物枯萎,浅层潜水结冰,影响净化效果。
答案:(1)净化污水、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分洪蓄洪等。
(2)冬季气温低;植物枯萎,浅层潜水结冰,影响净化效果。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性和资源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各省(区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呈明显的差异。下图示意各省(区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指出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区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空间差异,并推测其成因。
解析:图中间有一个“全国”平均综合利用率示意柱,以此为参照,再结合我国东、中、西部所包含的各省(区市)范围总结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空间差异;从区域工业类型和规模大小、环境治理投入的多少、工业固体废物经济成分的丰寡、处置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的高低不同等方面,推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省际差异的成因。
答案:空间差异:东部地区除河北、吉林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值;西部多数省(区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成因: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资源需求量大,综合利用可缓解资源压力;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工业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强;环境管理严格,废物排放成本高。
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易燃、有毒,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对人和环境影响非常大。下图是近年我国PX供需情况图。读图回答问题。
简析20XX~20XX年我国PX的供需特点和原因,并说明PX项目建设过程中防范意外的措施。
解析:读图可知,PX的自给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对PX需求增多和PX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角度进行阐述。防范意外的措施可从选址与对生产环节的把控角度分析。
答案:特点:我国PX自给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需求缺口很大。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PX的需求量越来越大;PX对环境影响大,政府和企业决策者需慎重,放弃或缓建PX项目,导致PX产能发展滞后。措施:要从源头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在生产、储运和使用环节加强管理,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高中地理题 第12篇
高中地理主观题考查形式多样,考查的知识点也很多,下面为大家整理出高中地理主观题20个答题技巧,意在帮助大家总结归纳高中地理主观题的答题规律,帮助大家提升解决高中地理主观题的能力。
1、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2、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3、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4、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
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
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
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
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
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
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
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
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7、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8、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9、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3)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4)海陆位置
(5)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
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10、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
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1、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
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
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
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12、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3、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4、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15、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7、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8、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9、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天山北坡雪线低;
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
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
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推荐访问: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题12篇 高中地理题(汇总12篇) 高中地理题经典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