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学反思第1篇秋天的水果,这个活动进行完后,漏洞及不足之处颇多,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反思,以待在以后的工作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提高。1、准备不足。在讲课之前就应当做到熟记教案并且做到备学生,并且在讲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学反思汇编18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教学反思 第1篇
秋天的水果,这个活动进行完后,漏洞及不足之处颇多,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反思,以待在以后的工作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提高。
1、准备不足。在讲课之前就应当做到熟记教案并且做到备学生,并且在讲课之前就应当预设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怎样对待。
2、注重表皮,无本质。本节教学目标应当让幼儿更深层次的去认识一到两种水果,经过一种水果深入到对其它水果的认识。能够认识水果的"果皮、果核、果肉。"
3、教师对待课堂的突发情节不能灵机对待。像"幼儿到超市一个挤一个的拿水果,有个别幼儿拿起后还咬了一口水果"对待这种突发环节,教师不知所措,这时完全能够引导孩子,到超市选水果应当是有规则的,能够让孩子们说说应当怎样做,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与训斥。
4、缺少适当评价。我在活动中缺少教育机制,教育评价语言匮乏。像"你太棒了、你的手真灵巧、你真不错。"评价语言单一。在活动中对于幼儿的每一次回答和表现没有即使给予评价。在每个环节完成后没有即使给予小结,尤其是作品完成后没有给予总结性评价。《纲要》中指导教师评价应自然伴随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幼儿时时获得成功体验。
5、问题提出注意有效性。问题的提出总有指示性属于无效提问。像"你喜欢吗?你感觉漂亮吗?"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对于幼儿来说缺乏有效性,活动中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性观察与思考,明确参与目标,这样活动有针对性,结果才会更有效。
6、上课下课毫无界限,应当做到有紧有松。
以上几点不仅仅是在公开课活动后进行反思,更应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注意多积累多学习,从而提高自我的教学质量。
中班教学反思 第2篇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确实,这是实现“幼儿为本”教学理念的正确方法。在追求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有效教学引领我们在教育中实践智慧,在教育中体验世界,在教育中开启新的行程。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实践中,我这样让有效教学行动起来。
1.关注兴趣,有效组织。
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科学探究活动大多数比较抽象,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感受活动的乐趣。
上面活动的开始部分,我提供“下雨啦”多媒体动画课件,巧用小鸡淋雨的情景,使孩子在同情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看着雨中四处躲避、冻得瑟瑟发抖的小鸡,为小鸡做小伞的欲望一下被激发了。他们利用废旧材料探究制作小伞,并边做伞边安慰小鸡:“小鸡、小鸡别着急,马上就有小花伞啦。”要想吸引幼儿全身心投入活动,教学所呈现的情景除了能激发幼儿兴趣,还要能唤醒幼儿已有的相关经验或知识,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探究活动中。
幼儿的情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往往是“生成一淡化一泯灭”。为使幼儿在导入活动时被激发出来的热情保持不减,我将情境性贯穿活动的始终。虽然是科学探究活动,但孩子们在认知、语言、情感、操作等方面有了向“最近发展区”挑战的机会。
2.关注能力,有效体验。
认识伞,传统教法往往是教师让孩子从观察入手,而此活动一开始就遵循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即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伞,让孩子在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中获取知识。
第一次探索制作后,幼儿交流,再与实物伞比较,了解伞的结构。通过尝试,孩子们发现伞不仅要有伞面、伞柄,还要有伞骨。
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伞骨,然后交流制作小伞的方法。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学习与探究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这种体验式学习使教学更有效。
3.关注问题,有效引导。
为保证活动的有效、高质,教师要运用智慧把要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以“趣”引路,以“情”导航,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实效性。在科学活动“伞”中,我实施了这样几个策略:
(1)让幼儿主动提出问题。问题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活动中我注意营造幼儿主动探索的氛围,让幼儿带着疑问去探索,比如:“为什么我做的小伞撑不起来?”“拿什么样的材料做伞骨更合适?”鼓励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比如:“和实物伞比比,哪里不一样?”发展幼儿的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
(2)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合理运用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只是教师的作用由直接指导变为间接指导,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幼儿第一次做伞送给小鸡后,我设置了小鸡仍然急声高叫的情境,启发孩子思考:小鸡为什么拿到了伞还是急得叽叽叫?此时,再出现实物伞让孩子撑一撑、转一转,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找出原因:没有伞骨的伞,小鸡是撑不开的。于是,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为小鸡做伞。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很自然地间接指导了孩子,让孩子发现问题后主动解决问题。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限制幼儿的自由讨论、随机提问,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如:用哪些材料做伞骨能撑开伞面?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比较、分析、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引导幼儿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随时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现和发现,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索,促进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幼儿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从愿意学、喜欢学到主动学,自然会将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学也就变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读懂幼儿心灵、创造教学奇迹、共享教育幸福的艺术。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钻研,为平淡增添光彩,将了无生趣引导得生机盎然,让师生都能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彼此受益!
中班教学反思 第3篇
12月16日,上海专家汪博士来园观摩区域活动以及进行园本教研。我园全体教师对大班的区域进行了互相观摩活动。在观摩当中,我比较注重这些区域角的创设和孩子们玩的全过程。我发现老师们都能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投放的材料比较丰富,展示出来的作品很精致很漂亮,幼儿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也相当愉快,能够玩的进去。在这些区域的创设上有好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就大一班的区域活动而言,我也感悟到了很多。从最初的设计,到整改再整改,到最后的活动开展,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看着孩子们在活动中认真专注的神情,活泼可爱的表演,那探究的欲望,还有那在区域制作完了作品不舍离去的孩子,摆弄着自己的制作成果。当然在观摩当中,我也感觉到了一些不足: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前到后,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3、“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记得汪博士说过:教师自制的教玩具要有创新,还要层层递增。4、活动区材料层次性不足,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有的孩子可能已经操作好了这些材料,可是还有几个孩子并不会操作。这里就要把材料有层次的投放,否则对前一个孩子来说就没有吸引力,对后一个没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相信我们的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完善,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中班教学反思 第4篇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是的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活动的目标为三点:
1、学习看书,能理解图意,根据图意进行简单讲述。
2、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面会成像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进行故事表演。
3、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的学习特点提出了在活动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即: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1、幼儿阅读时间的`把握及形式的调整。
在活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讲述的机会。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学习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幼儿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调整,即:可以通过形式上的调整来保证每位幼儿有讲述的机会,让先看懂图意的幼儿自己讲,后看懂图意的幼儿在集体中讲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儿互相讲,有了这样一种互相协调的过程,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了。
2、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中的一致关系。
在活动中,我所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且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根据问题制定了目标,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多数还是比较传统的,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阅读“的分量与”表演“的分量没有什么轻重,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后教师在安排幼儿的阅读活动,并重点放在指导幼儿的阅读顺序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幼儿的学习水平的,因此,在以后的故事教学中,我会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的。
中班教学反思 第5篇
本周我们进行了中班语言《大树和小鸟》一课三论研讨活动。我对本次活动做了如下反思。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语言本事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氛围。整个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幼儿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第一环节导入部分,我是先出示大小字样,让幼儿自我先说一说是什么。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幼儿都认识大和小这两个字。所以我想让这两个字作为我的导入环节,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
但经过教师们的讨论觉得这个讨论环节不是异常好,应以情感投入来导入。在教具方面:我没有在黑板上画出一句一句线条,导致幼儿看图片很费劲,不知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在最终一个环节仿编活动,"高高的大树上除了住着小鸟,还住着谁呢?"这边语言应当再精炼一点能够说"还住着哪些小动物呢?"在整个活动中,在于体验大树与小鸟之间互相友爱、相互依存的情感。这一环节能够说是体现的不明确,我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甚至没有小朋友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所以幼儿在学习儿歌时,只记住了儿歌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而本次活动目标旨在让幼儿既有情感的表达又学会了儿歌。所以我并没有完全的到达预设目标。
经过本次活动我要时常告诫自我以后心中必须要装着活动的重难点,活动前要想想用怎样的方式、怎样的语言来突破这个重难点,怎样样说孩子才能明白,才能理解,才能到达预期的目标。期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能有新的突破。
中班教学反思 第6篇
目标:
1、学唱歌曲,在角色情境中感受欢快的旋律。
2、初步尝试简单的创编。
活动准备:
1、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的头像图片各一
2、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听我说,跟我做 “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放下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前伸。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后伸。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
2、师: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师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 两只手一样大,所以也叫一双手。
二、介绍五个手指头
师:我们的一只手上有多少手指头啊?这五个手指头可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哦!
1、伸出大拇指,“它叫什么名字呀?像家里的谁?”让幼儿知道大拇指是爸爸,并把爸爸的头像图片贴在大拇指上。
2、伸出食指,“它叫什么名字呀?像家里的谁?”让幼儿知道“爸爸旁边是妈妈”,并把妈妈的头像图片贴在食指上。
3、照上面的方法介绍“中指是哥哥,无名指是姐姐,小小指头就是我”。
三、欣赏歌曲
1、师:这五个手指头啊不仅相亲相爱,而且它们的本领都很大。你们来听听看,它们都有什么本领?老师唱一遍,然后请幼儿回答。
2、师:大拇指爸爸会开汽车,那么开汽车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遍歌曲,然后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开汽车的声音是怎样的呀?开汽车的动作是怎样的?强调象声词的节奏。
4、回答剩下四个手指头的本领的声音和动作。强调节奏和发音。
四、学唱歌曲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下面我们把它唱出来,一起来学一学,好吗?幼儿跟唱歌曲两遍。老师根据情况纠正。
五、创编歌曲
1、师:你们太厉害了,一学就会,而且唱得很动听。来,表扬下自己。
2、师:我们回到位子上休息一会吧。
3、师:我们的爸爸除了会开汽车,还会干什么?启发幼儿想想其声音和动作。
4、同上,说说妈妈、哥哥、姐姐、我。
5、请幼儿根据自己说的,跟着音乐来唱一唱。
六、结束
师:我们家里每个人的本领都好大啊,等下我们把他们的本领唱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中班教学反思 第7篇
孩子们升入中班后的第一次美术活动是“藕印添画”,即用切好的藕段蘸上颜料在画纸上拓印,再用棉签蘸颜料想象添画各种形象。设计方案时,我仔细分析了教材,也学习了曾经组织过该活动的教师撰写的观察反思,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想象添画的内容比较单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将孩子们可能添画的种种形象一一加以示范,以丰富孩子们的绘画语言及表现素材。但结果出人意料,孩子们的画面普遍单调,所表现的也无外乎花朵、太阳等。我感受到了这次教学活动的失败,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我向组织过该活动的教师求教。经过比较,我发现那个教师班里的孩子所表现的画面也非个个别出心裁,但整体来看十分丰富和丰满。原来,那个教师在示范引导时要求孩子画面要丰满,形象要丰富,然后就给予孩子充分的自**,孩子们愿意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而我则一再强调“要画和别人不一样的,不能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还因为担心孩子们表现的画面形象太单一,而着重要求每个人必须画两样。我的初衷是希望每个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画面来,结果由于要求太多,不少孩子无所适从,只能选择最简单的花朵、太阳来画,有可能出现的精彩就这样被我“周全”的指导扼杀了。
不论什么活动,教师的指导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应该明确、到位,不能有太多的要求,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影响表达表现。特别是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孩子才能大胆地去想象,才能创作出精彩的真正属于幼儿的作品。
中班教学反思 第8篇
说起那些淘气的孩子,总是令老师头疼,我们中一班的调皮大王吴幸运谁都认识也都领教了他的“疯狂”,真的,他还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常常把你气得哭笑不得,他还如无其事的样子,不知多少回我批评了他,但还是无济于事,他根本听不下你说任何一句批评的话。
记得有一次,他把小朋友的笔抢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批评了他,,“幸运,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小朋友抢走了你的笔你会怎么样呢?快把笔还给李健明!”话还没说完,他就把脸转到另一边,双手把耳朵给捂了起来。还有一次,上课时他在下面和章金宝玩奥特曼卡片。我看到了,就直接下去把他们的卡片收了批评了他们,只见他又哭又闹,吵要拿回自己的卡。我并没有答应。因为游戏卡的问题已经在班里下过禁令,只要谁拿来玩全部没收。这次也不另外!看到我并没有还他卡片的意思,他耍起了脾气,活动课也不上了,还一个劲的吵闹。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两回了,对于我的批评,他就会当作耳旁风,所谓物极必反吧,说多了,他也麻木了。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我还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可是由于不善于控制自己,常违反课堂纪律,有时候上课,他一开始还很认真,可没一会就开小差了。
有一次活动课中,他开小差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并不象以往那样批评他,而是换了另一种说法:“黄希真不错,上课认真,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我相信吴幸运也能和黄希一样。”吴幸运听到这些话后,感到老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自觉地克制自己,那节课他很认真还积极举手回答了问题,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整节课都那么认真。
通过那件事我明白尽管孩子年龄小,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调皮孩子渴望得到人们的爱,不希望常常受到父母或教师的责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换一种眼光看待调皮的孩子,适时地给调皮的孩子一些鼓励,很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班教学反思 第9篇
一、主题内涵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下午的区角活动中,我给美工区活动的孩子分好了油画棒和剪刀,这次美工区的活动内容是制作送给妈妈的贺卡,韬韬的作画速度比较慢,因为他在画画时喜欢讲讲话,东张西望的,而坐在其前面的明明早早地制作好了,当他离开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韬韬的手臂,韬韬马上质问明明:“你为什么撞我?”明明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韬韬不听,噘着嘴跑到前面来告诉我:“老师,明明推我的手,害得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分析:首先,应当看到韬韬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他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案例二:星期一上午孩子们正在阅读室里进行阅读活动,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这时候,亮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蓝猫淘气三千问》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不让我看。”杰杰也不甘示弱:“书是我先拿到的1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杰杰说:“上次,你看《西游记》时,宝宝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杰杰想了想说:“没得看书觉得很不高兴。”老师趁机说:“那你不让亮亮看书,他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看书?”亮亮和杰杰听了,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于是他俩就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了。
分析:亮亮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在活动中通过引导亮亮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亮亮和杰杰听了老师的话后,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到小椅子上一起看书去了。
中班教学反思 第10篇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找图形、剪图形和画图形等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透过比较,透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整节课由“找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找图形的过程中,让幼儿把梯形和其他图形分开来,这样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幼儿对梯形的感性认识。在找图形之后,我没有让幼儿直接拿材料出来剪,而是让他们把梯形和长方形重叠起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这样更强化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在剪梯形环节中,让幼儿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剪,让它变成梯形。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潜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潜力。幼儿剪梯形虽然有的剪的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我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在画图形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很多图形中选出是梯形的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决定和认识。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在这个活动中我可能太吝啬对幼儿的评价了。幼儿有些地方做得很好,我只是“恩”或者“好”简单带过,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降低了孩子们思考的用心性。我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自我也感觉到自我的评价缺乏感染力,这点是需要在以后教学中多注意的,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
中班教学反思 第11篇
离园时,在门囗等待已久的家长,随着保安人员把大门敞开,家长们一拥而进,孩子们安安全全的让家长接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就是在这种情景下结束了自己紧张而忙碌的一天。
一天没见到孩的家长,心里总觉得对孩子说些什么,总想把积攒了一天的思念之情,告诉亲爱的小宝贝,你看,一见面又是亲又是抱的,宝贝们也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尽情的欢笑。有的孩子还跟父母撒娇,要这要那,我发现有的孩子一见到父母便拽着买棒棒糖、果冻等之类的小食品,甚至让爷爷奶奶买玩具,到淘气堡玩等。每位家长也豪不吝啬地满足孩子这样那样的要求,而孩子的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慢慢的养成了。有的家长则不这么认为,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他们不是一味迎合和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主动与孩子交流,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为中心,边走边谈并引导孩子回忆老师所教的新知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和宝贝分享着幼儿园中的一切。
其实,大家都应该做一位有心的家长,家长通过与孩子有效的谈话,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情况,还能激发幼儿上幼儿园的兴趣,对幼儿的动力系统、能力系统、知识系统都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就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就让大家共同珍惜每一个教育契机吧!
中班教学反思 第12篇
要求
1、在游戏中,听听、看看、玩玩,感受乐曲的情绪和结构。
2、理解简单图谱的含义及下行旋律。
3、体验分享创造和交流的快乐。
活动流程
欣赏音乐及熟悉乐曲——跟画图谱,进一步理解——分段游戏,激发再听兴趣
活动过程
一、倾听熟悉音乐
1、让幼儿听音乐,跟着音乐拍手,听后谈谈感受。
教学反思:这项活动前,由于欣赏过其他曲子,许多幼儿对此乐曲均有较好的`感受,有的说:“音乐很快的”;
有的说:“音乐很有力”,等等。
2、让幼儿再次完整欣赏,老师提问:听着这样的音乐你可以干什么?
教学反思:幼儿对这段音乐很感兴趣,想象出鱼游、鱼吹泡泡等各种动作,气氛很活跃。
3、学节奏儿歌
老师将游戏的主题《石头和泡泡》提炼成一首节奏儿歌,让幼儿跟学。
教学反思:此环节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这首节奏儿歌表现的是乐曲A段的节奏。由于乐曲A段是幼儿学习难点,老师教幼儿学节奏儿歌,目的就在于帮助幼儿掌握音乐。通过学习,幼儿对音乐的平均节奏掌握很好。
4、听音乐念儿歌
教学反思:此环节是让幼儿把节奏儿歌合入音乐之中,难度有所提高,但有节奏儿歌的基础,幼儿适应得很快,基本能跟上音乐节奏。
二、出示图谱
1、老师引导幼儿讨论途中符号
教学反思:老师根据音乐,以小丑鱼为主要形象表现图谱,由于幼儿对小丑鱼这一形象很感兴趣,所以观察图谱十分积极投入,老师在其中音乐之处让幼儿回忆钢琴谱中的三连音记号,使幼儿更为清楚地了解了一连三音的含义。
2、幼儿听音乐,老师用手指在图上移动,指示音乐与图谱的匹配关系。
3、幼儿与老师其演示图表AB段。
三、分段游戏
1、老师分析A段:小丑鱼是怎样走和跳舞的?
2、老师分析B段:小丑鱼变魔术了,他们变了几个小动物,有几句?
(1)师生共玩小丑鱼变魔术的游戏:老师做小丑鱼,幼儿变,要求幼儿在每一句的第一拍上变换动作,做好后不能动。
(2)老师请个别幼儿做小丑鱼,老师与其他幼儿变换动作。
中班教学反思 第13篇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是的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活动的目标为三点:
1、学习看书,能理解图意,根据图意进行简单讲述。
2、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面会成像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进行故事表演。
3、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的学习特点提出了在活动中需要探究的问题,即: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1、幼儿阅读时间的把握及形式的调整。
在活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阅读故事、讲述故事。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讲述的机会。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学习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幼儿存在的差距,并进行相应策略的调整,即:可以通过形式上的调整来保证每位幼儿有讲述的"机会,让先看懂图意的幼儿自己讲,后看懂图意的幼儿在集体中讲或者相同速度的幼儿互相讲,有了这样一种互相协调的过程,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了。
2、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中的一致关系。
在活动中,我所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结合故事教学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且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根据问题制定了目标,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多数还是比较传统的,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阅读“的分量与”表演“的分量没有什么轻重,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后教师在安排幼儿的阅读活动,并重点放在指导幼儿的阅读顺序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幼儿的学习水平的,因此,在以后的故事教学中,我会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的。
中班教学反思 第14篇
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悄悄逝去,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开始步入正轨。一直以来,我们将礼仪教育注为重点。但礼仪课程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每次上礼仪课都是念那一成不变礼仪“三字经”与演唱歌曲、讲解“三字经”,或是稍微创新添加一些小故事…直到后来,我们改变了对礼仪教育的方针,就是将礼仪教育贯穿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的常规当中。例如;在平常经常引导孩子们说“请”、“谢谢”、“对不起”“我爱你”,早上入园时说“早上好”,离园时说“老师再见”等一些常用的简单礼貌用语。通过一个学期的礼仪教育培养,我觉得我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礼仪基础与进步。能主动与长辈、老师、同学或陌生人打招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请”、“谢谢”等基本礼貌用语。这学期,我们同样将礼仪教育贯穿到孩子的一日生活常规的各个环节当中,培养孩子讲礼貌、讲文明、爱老师、爱家人、爱同学、学会分享,如何待人等优良品德。因为,良好的礼仪行为和文明礼貌教育,对孩子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礼仪教育方面,只有“园”与“家”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其侃侃不休地教导孩子们如何讲文明、懂礼貌,不如每天自己主动在孩子面前和别人打招呼说“你好、谢谢”,讲“再见”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也会耳濡目染。在其他方面,自然是一样,我们做大人的理应做好孩子们的榜样。所以,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就不再是问题。
中班教学反思 第15篇
《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素材,我认为从生活中选择内容是最有价值的。而运动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有些幼儿对各种运动项目还不是很了解,参加运动的欲望也不够强烈,因此设计活动《猜猜他们做的运动》。本活动选自主题《快乐运动每一天》中的一个社会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项目,能通过各种形式来判断运动项目,共同参与探索各种运动项目的姿势,通过游戏的形式揭示运动的意义,同时也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使幼儿爱上运动,知道多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本次活动我定了两个目标:1.认识常见的运动项目图标,说出项目的名称。2.能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各种运动项目,激发幼儿喜欢运动,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此次活动我是以PPT的形式呈现的,这样就可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认真倾听的状态。
我认为社会领域的活动主要是通过生活事实和生活情景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技能,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巩固、形成基本社会行为,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主题《做个好孩子并不难》,在涉及到的活动中,我制作了小值日、小班长、小组长,通过一日活动的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能力。
以三个环节来完成此次活动,一、幼儿经验导入,激发兴趣;
二、认识运动项目,表现运动姿势;
三、主题延伸,体验快乐。活动一开始,我以简单的提问方式来引出主题:“孩子们,你们做过哪些运动?”将孩子们的回答做了小结,并解释“刚刚小朋友说的的跑步、拍球、跳绳等这些项目都叫做运动项目”,在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老师没有预设的情况,这在执教中也是常见的事,请孩子们在讲运动项目的时候,有位孩子讲到爬树,我就把爬树指正过来了,让他们知道爬树并不是运动项目。第一环节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激发兴趣。我以出示小纸人为线索,将活动过渡到第二环节,“小纸人参加了很多运动项目,看看它都参加了哪些运动项目?”根据设定的活动目标,将图片一一呈现,请孩子们来猜猜运动员做了哪些运动?由于本次活动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认识常见的运动项目,我把形式单一的过程,以多种形式逐一揭示。有的是只出示照片,不出示图标,有些是先出示图标再出示图片,有些是以视频的方式来引导,还有些是让幼儿看图片来选择相应的图片,以这样方面的形式来学习的话,缓解了活动的枯燥乏味,使孩子保持集中注意力。在请孩子学动作时也是一不同的形式展开的,学游泳的动作是大家一起来完成的,并介绍了游泳的多种方法。打羽毛球就是结合实际生活,两个人对打羽毛球。举重是以纸棒为工具进行活动,同时也讲解了举重的不同动作。我觉得击剑项目以视频方式更能让幼儿直观的了解动作姿势,所以我在执教过程中加了一个击剑视频,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请了两位孩子把纸棒作为剑进行比赛。接下来的两个运动项目比较简单,一看就能看懂,在其中也多加了一个小问题,来学习动作要领。当然依据社会领域的要求,通过活动来达到一个情感教育,本次活动不要是在认识运动项目的基础上让幼儿喜欢上运动,知道运动带给人们的好处。最后播放音乐《健康歌》,一起来做各种运动结束此活动。
整个活动下来,思路非常清晰,教态亲切,孩子思维很活跃,反应也很好。以游戏的形式展现课堂,符合《纲要》精神,始终以《纲要》为核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孩子们在玩中学习知识,达到“趣中求效”的效果。
在不断的执教经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社会活动的有效性。
中班教学反思 第16篇
本次活动是一次画动态人物的活动。小朋友已经画过几次简单的动态人物,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画得不是很好。主要的问题表现在:
1.人物画得太小,画人物的时候不够大胆,线条画不长,如果你要他画大的话,他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各个部位的比例,不是头画大了,就是腿画短了。
2.人物各个部位画得简单,还不能很好的表现细节。比如有些小朋友只会画手臂和腿,不会画脚和手;
部分小朋友会画头颈,但是比例不对,总是会画得太长;
对衣服的表现也不多,基本上不会画裤子,只会画最简单的裙子;
头发的表现也不好。
今天的人物动态的绘画,是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导他们画跑步的人物和领奖的人物。
从今天学习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收获:
1.小朋友拓展了画动态人物的思路,他们学会了画跑步的人物和领奖的人。他们知道了通过变化人物手脚的形态,可以改变人物的动作,使人物动起来。尤其是领奖的人物,小朋友基本上画出他们的神态。
2.激起了孩子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尝试将自己思想融入到画中,对画面表达的内容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反思今天的作画过程,我有几点思考:
1.画动态人物还处于基础状态,小朋友的水平还不是很高,稍简单的能画好,稍难一点的就画不好。比如画领奖的人物就要比画跑步的人物画得好。主要的原因是跑步的人物在腿的动作上有两个变化,而大部分幼儿只能考虑到一个变化,所以画出来的人物有一点不像。相反领奖的人物的变化相对简单些。
2.小朋友在构图的时候没有整体的观念,他们还是局限在单个的物体上,不能将整个画面进行排版,所以在排版上老师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这样想要孩子一个整体排版的思路,可以引发他们在下次的作画中学习整体排版。
3.在领奖的人物绘画中,学习了短裤的画法,许多小朋友还是没有意识去画裤子,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只画两条腿的做法,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绘画中进行引导,逐逐步培养他们丰富人物表现的意识。
中班教学反思 第17篇
整个活动构思巧妙,情趣盎然,其内涵则体现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创造,以“瓶子”为主线完成了“设想瓶子的各种服饰┄利用废旧品制作┄瓶子展示”一系列活动环节,充分体验到动手做、游戏乐的愉悦。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断地感知、尝试、操作,在幼儿感受美、塑造美的"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都积极投入,大胆地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活动。在设计装饰过程中运用已有的平面装饰经验,借鉴教师提供的装饰瓶的设计信息,进行综合创造,求异创新,设计制作了不同意境的瓶子衣服。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模仿教师提供的范例,进行制作。
活动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真正成为了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成为孩子们的合作伙伴。
中班教学反思 第18篇
今天的美工区内我为幼儿收集了各种蔬菜和辅助工具(牙签、纸、笔、橡皮泥等)。有六位小朋友进入操作,其中凯豪和雨昕惊奇的说:“看,这里有好多菜啊?”我就笑着说:“你们猜猜看这些是做什么用的?”凯豪好奇的歪着脑袋说:“不知道,大概是让我们画画的吧!”我说道:“这些蔬菜除了画画,还可以做成蔬菜娃娃呢,你看。”我拿出了其他小朋友做的蔬菜造型给孩子们观察和参考。“那你想做怎样的蔬菜娃娃呢?”(即用什么蔬菜做头、身体…)这时他们开始互相商量起来了。然后,就各自拿了一个胡萝卜装饰起来,雨昕首先在纸上画了眼睛和嘴巴,然后剪下贴在萝卜上当作萝卜娃娃的眼睛和嘴巴还问道:“老师,还可以做什么?”我回答:“再看看这些工具里面,你还可以用到些什么来装饰呢。”“我想用橡皮泥。”“天气炎热,可以用橡皮泥做些什么呢?”我问道。“我给萝卜娃娃做顶草帽吧”说完,她就高兴的拿起橡皮泥搓长在“头顶”上盘起来,一顶帽子就这样完成了。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创造,自己动脑,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老师只需要轻轻一引导,孩子们就能领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的发展空间。我在美工区投放了蔬菜实物,引导幼儿根据各种蔬菜的形状特点发挥想象力,利用辅助工具进行造型装饰。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想好要做怎样的蔬菜娃娃,并有意识地选择蔬菜,鼓励幼儿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蔬菜娃娃,并试着给自己的娃娃打扮得漂亮些。
推荐访问: 中班 汇编 反思 中班教学反思汇编18篇 中班教学反思(汇编18篇) 中班教学反思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