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幸福是_____(合集)

2023年度幸福是_____(合集)

时间:2023-05-10 17:00: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幸福是_____(合集),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幸福是_____(合集)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幸福是_____篇一

喝过咖啡吗?生活就像一杯苦咖啡,越品越浓,嘴齿留香。

“让睁眼看着玫瑰的人,也看看它的刺”,这句话道尽生活中的美好,但又夹杂着不幸。曾经,你是否因为一点点的成功而高兴过?你是否因为小小的挫折而痛哭过?你又是否因为别人的爱而幸福满足过?或者是否因为他(她)人的冷言冷语而伤心失落过?生活就是这样,如同一口七彩坛,出生的那刻就被打翻,不同的颜色弥散在周围,有的迷人,有的丑陋。

很多人面对生活的不幸都感到无可奈何,自暴自弃,甚至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何苦呢?“生活比胆还苦,如果没有胆汁,就谁也没有生活了”,那些存在的不幸都是生活的下脚料,一盘菜缺了料,还能品出味吗?

人生百态,生活百味,都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口茶,一杯水,谁又能挡住之后一嘴甘甜呢?风雨过后,就是阳光!

一生匆匆数载,来的快,去的也快,珍惜每一分钟,善待每一个人。

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快乐伙伴,在回首中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定格在回忆里的快乐,荡漾在轮海中的笑声。轻狂的我们自以为一切尚早,现在想来可笑!

一个人被牵挂是一种幸福,被人爱是一种洒脱。滚滚红尘,上辈子谁都不欠你,请善待身边每个人!流水茫茫的世事,不要以“我很忙”搪塞他或她的电话,不要以“我真的没空”推脱一年的一次回家。一世的名利,一生的富贵荣华,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一口幸福的家嘛。一碗粗茶淡饭清的是口,暖的是心。树欲停而风不止,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苦味人生,需要品味。人情冷暖,需要善待。

柱子 2012--02--05

幸福是_____篇二

“幸福”杂谈

一、“幸福”一词的释义

“幸福”一词,对于现代人,使用的频率最高,然而对其准确的含义却模糊不清,各人有各人的释义,由于很难作出恰如其分准确的释义,就连汉语最权威的书籍《辞源》、《辞海》,在多次修订中也回避不列。

《辞源》编纂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虽历经多次修订,均未将“幸福”一词纳入。新中国建立后,《辞源》修订多达4次,均未增加“幸福”一词。《辞源》由“幸” 字组成的词条7个,均无“幸福”一词。由“福” 字组成的40个词条中,也无“幸福”一词。“幸福” 如此普遍而又人人关心的词汇,几次修订都不予理睬,真令人费解。

1936年出版的《辞海》,对“幸” 和“福” 分别作了单字释义,后历经多次修订,均未收录“幸福”一词。单字释义中,顺便提及了“幸福”一词,但没有“幸福”的专门词条。在对“福”字的单字释义中,只作了这样的表述:“①幸福。与祸相对。”《辞海》其所以称之为“海”,就是因为其词条多如海,而命名的书名。然而号称“海” 的《辞海》,却漏掉象水一样使用频繁的“幸福”一词,真让人百思不知其解。

2002年11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辞海》一书,增添了“幸福”一词的专门词条。书中对【幸福】释义:“①生活、境遇。②美满如意的生活和境遇,也指高尚充实的人生和由此而生的精神满足”。《现代汉语辞海》一书对“幸福”释义,只是对“幸福” 的表象描述,既不全面也未道出“幸福” 的核心本质意义,何为“幸福” 并未回答清晰。

到互联网上,打开“百度搜索”,查找“幸福”一词,相关的网页,竟然高达上亿个,估计统计远远不止这个数,网页加载只能显示这个数量罢了。

百度百科对“幸福”一词的定义:幸福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幸福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
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满足;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幸福的内涵意义:从积极的方面说,是快乐。从消极的方面说是没有痛苦。

二、现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

当代学者张荣寰2007年11月重新定义“幸福”和推论了幸福原理: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 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幸福是人与人激情的热流从心河弛向爱之深海的温馨;
是善良人的单纯。当人们付出责任的汗水,其额头必然散发出幸福的光芒。为幸福学的产生奠定了论论基础。

幸福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
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
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
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一个人在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
另一个人在自家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幸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事业做成了,愿望实现了,你爱的人与你结婚了,你应该是幸福的了。

三、“幸福”是什么

1.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看法都不同,关于幸福,很多人都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那么,幸福在哪里?

有一家子人过着朴素却很温馨的日子,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她有体贴的丈夫,懂事的孩子,经常在她下班回来前把饭菜做好等着她回来一起吃。然而在她的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见到从前的同学都是穿名牌开豪车。原本平静的心开始起波澜,工作不如人,丈夫没出息。经常遇到小小的问题两人就争吵,说他没本事十几年了还是住着几十平米的房子,跟他累死累活的,心里的不平衡使原本温馨的小家争吵不断充满了抱怨,最终以离婚收场。

其实,幸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听到别人对自己的一句赞美,来自别人一句关怀的话语,听一首喜欢听的歌曲,吃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与朋友一起游玩,与心爱的人一起聊天,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其实我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时候,自己却看不到手里握着的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经过。

一个住在贫困山区的女孩,一生下来就被父母遗弃,被一位贫穷的老人收养。从小没有喝过一口奶的女孩坚强地生活着,5岁就站在小板凳上为养父做饭,向姑妈请教怎样可以既节省肥皂又可以把衣服洗干净。小女孩8岁时,不幸降临在她的身上,有一天突然流鼻血不止,养父带着辛苦积攒的一千多元钱去医院给她检查,结果却是白血病。医院告诉他们治 疗费用大约在30万元时,养父和小姑娘都惊呆了,30万元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恐怕连想都不敢想这么个数字,懂事的小姑娘在医生诊断证明上写下了惊人的一句话:“我自愿放弃治疗”,之后跟着养父又回到了贫困的家乡去一天天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死神和金钱面前,小姑娘的生命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不,应该说是卑微。在家乡,小姑娘听大人们说一种草药可以治她这种病,就自己到山上寻药吃,这是对生命的渴求,她想活着。但这种药根本就没有作用,小姑娘的病情日益严重,不能站立,甚至于连坐着都不行了。天无绝人之路,这事被媒体报道了,小姑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可以得到正规的治疗。小姑娘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体会到了世界上除了金钱以外还有一种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爱心。无奈,这爱心和金钱似乎来得太迟了,小姑娘的生命只延续了几个月之后就离去了。不过,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小姑娘得到了人间的真情,由被抛弃时对生命的无所谓,治不治疗时的被无所谓,对生命和社会的绝望,直到最后的感受温暖感受幸福,完成了她可以“漂漂亮亮地死去的愿望”。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她在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她是这样写的:“我来过,我很乖”她就是在生与死的选择间得到了从未能得到的幸福和关爱。

2.幸福,就要学会放弃

近日一篇《胃溃疡打败了23岁女白领》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白领方言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花一样的年纪被胃溃疡匆匆夺去让人无不为之感到痛惜。据悉,在这之前两天她忍着胃痛还在上班,次日被确诊为急性胃炎,第二天去世。从其生前微博得知,这个女孩长期加班、熬夜、每天晚上九点后进餐。

方言在她生前的微博中写下这样一句话:“长期睡前洗头种下了我的偏头痛,每天晚上九点后进食,吃完就睡养成了我的胃出血。年芳23,落下一身病。”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同感,把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奉献给了工作,早起晚睡,生活不规律,仗着年轻力壮就肆意挥霍青春、透支健康,即便是这样还仍不以为然,这样的人群并不在少数。工作了,生病请假也变为一种奢侈,奋斗中的人为了完成工作以及完成的更出色,而强忍身体上的不适。人们都说80、90后是浮躁的一群人,然而事实却说明“那种认为都是假象!”,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奋斗在人生的第一线,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特别是在大城市之中,停下奔跑的脚步,面临的可能是淘汰和离去。然而,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之重,除了工作,生活中还有许多精彩!借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说,我的青春我做主!无论你是朝九晚

五、通宵达旦,还是加班不断,请放慢工作的脚步,珍爱自己的生活。

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们丢掉的东西很多,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只有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3.幸福,就是平淡的生活 蜡烛告诉我们,幸福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自己的一点热来温暖人们,尽自己的一点光来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骏马告诉我们,幸福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尽情地奔跑;
雄鹰告诉我,幸福就是展翅高飞博击长空,朝着自己的梦想一点点地飞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就是奉献,就是自由,就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一位老人对一个身处困惑中的年轻人说:“我可以坦然地回答你我什么时候是最幸福的。我年幼的时候被父母抛弃,但在孤儿院里我却得到了无数的朋友,那时的我是最幸福的;
年轻的时候失去工作,却靠自己的力量开创出一番事业,那时的我是最幸福的;
现在的我失去青春,却拥有深受我的妻子,因此,现在的我是最幸福的!这位老人是幸福的,那是因为他从来都不对已经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在他眼里,拥有的东西才是珍贵的。蜡烛拥有的是悲壮的幸福,骏马拥有的是豪放的幸福,雄鹰拥有的是拼搏的幸福,而我们所拥有的是什么样的幸福呢?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幸福,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是一种幸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幸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幸福。小时候的我们,能吃上好吃的糖果,穿上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
上学时,能和好朋友一起谈天说地,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幸福;
成年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
而年老时,一家人健健康康,其乐融融,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没有像先辈们那样的轰轰烈烈,但我们很充实。

快乐,能让人感到幸福;
悲伤,却能让人反思幸福。人生时时刻刻都有幸福,需要我们用心体验,人生处处都有幸福,需要我们努力抓住。岸与岸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桥,或者翅膀;
山与山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路,或者脚步;
人与幸福也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爱,或者努力,跋涉沙漠的旅人,攀登高峰雪山的勇者,他们从战胜困难到取得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幸福。离开了家,能让你了解家;
离开了幸福,能让你懂得幸福。也许经过痛苦的洗礼,才能更深地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幸福是自己去寻找的,而不是上帝施给你的。只有忍受折磨和痛苦,经历艰难的寻找和探索,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通往成功与幸福的路上,那些等待,那些忍耐,那些挫折,那些伤痛,那些弯路,原来都不是白白承受的,都是我们感受足够幸福的阶梯,一级一级,不断地为我们积累着足够幸福的指数,为我们孕育着足够快乐的情绪。没有了这些,我们的幸福就不够完整,以至于不够幸福。

四、“幸福”需要我们去做些什么

1.幸福感指数是考量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

说到“幸福”,就不能不提下一当今社会一个流行词,叫做“幸福感指数”。查了一下“百度百科”,上面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 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
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而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

幸福是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多少呢?“中国人幸福指数”日前在京揭晓: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为69.84分。

从被访者的直观反馈来看,人要幸福,重要的三项是身体健康、家庭温馨和婚姻美满;
然而,从潜意识分析,影响中国人幸福感的最重要的三项却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娱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历来注重的家庭和婚姻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对有限,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是最影响中国人心情的大事。

从职业角度看,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

从不同职业来看,公务员的职业优势给他们的家庭、婚姻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公务员在家庭、婚姻方面的幸福感体验尤其显著。

排在幸福榜第二位的,是中国的房地产从业者,在中国的“政策市”里,房地产业者还有大把的“幸福时光”。

“在外打工还不如在家乡做点小生意。”在农村,自己开公司办企业的农民企业家们最幸福。调查者发现,农民兄弟更愿意在家附近找份比较固定的工作,而不是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这大概也是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原因之一。

从收入拐点上看,收入太高反而不幸福

“以往幸福感调查都是城市之间比较,这是首次将农民工群体纳入范围。”相关调查人员介绍,本次调查覆盖了22个省、5大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四川的成都、凉山、绵阳也在其中。城市居民7859人,农村居民7942人,大部分在25岁到54岁之间。幸福指数涉及身心、经济、工作、家庭、婚恋、性爱、交际、娱乐、社会幸福感等九大部分。

如今,“钱”让中国老百姓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赚到钱才能“赚”到幸福。人要幸福,还有重要的三项是身体健康、家庭温馨和婚姻美满。不过,家庭月收入12001-15000元则是人幸福拐点。当月收入超过15000元时,幸福感不升反降。调查人员分析说,这是因为拐点之上的人群在交际、娱乐、工作等方面幸福指数会大打折扣。

在区域位置看,华北地区幸福感最强

在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生活更幸福。不同的是,农村居民更羡慕大城市的生活,城市居民则认为中等城市的生活更幸福。

照理说南方环境较有优势、经济比较发达,幸福感应相应较高。但令人意外的是,南方人没有从怡人的气候和发达 的经济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北方人却能在严酷的气候和稍欠优越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其中,华北地区幸福感最强。

从性别人群看,28岁女人处幸福巅峰

男人和女人哪个更幸福?答案是,不论男女,认为女人比男人幸福的人总是占大多数。41岁的男人、28岁的女人处于幸福的巅峰点。

不同婚姻状况的男女,幸福感也有差异。结了婚的男人们最幸福,而离婚女性的幸福感显著高于离婚男性。离婚女性被访者在经济、娱乐和交际等方面的幸福感体验并不低于普通女性,甚至得分略高。而在婚姻幸福感中,80后婚姻幸福感最高;
60后最低。

住房上,房奴们幸福感并不低

针对住房问题,单位建房的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较少,幸福感最高。租房族似乎是最不幸福的,比单位集体宿舍居住者的幸福感还要低。

有趣的是,有房贷的中国人反而更幸福,调查分析发现,房奴多为70、80后,这些群体本身的幸福感就高于其他代际,因为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目标,对未来充满憧憬。

2.百姓的幸福感谁说了算 政府作秀不如实实在在做事

从一些地方全力打造“幸福城市”,到另一些地方官员“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承诺„„幸福,正在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施政追求。幸福在哪里?幸福究竟拿什么来衡量?如何才能提高国民幸福感?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幸福晋升为时政热词,一些地方动辄拿幸福说事,出现“作秀化”“攀比化”“箩筐化”等倾向,这实际上是在伪化国民的幸福感。

——警惕被作秀的幸福。“幸福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来自统计局的数据里、媒体报道和部分地方的工作报告里„„”这句话近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引来无数网友跟帖,不少人感叹“我们的幸福被作了秀”“我们的幸福挂在别人的嘴上”。告别gdp崇拜、强调国民幸福感,是执政者认知进步的体现。作秀不如实实在在做事,“让幸福飞”不如让幸福感实实 在在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级政府将影响国民幸福感的事情每办妥一件,人们脸上就会多一份灿烂;
增加国民幸福感的实事每落实一项,百姓心里就会多一份舒坦。

——警惕被攀比的幸福。当东部地区提出“幸福像花儿一样盛开”时,西部地区提出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各地争先恐后要提升国民幸福感是件好事,但别陷入攀比之风里。要提升国民幸福感,东部地区有东部地区的实现路径,西部地区有西部地区的解决办法,各地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制订科学可行的目标和措施,不能盲目跟风搞攀比。毕竟,攀比出来的不切实际的幸福不是真的幸福。

——警惕幸福“箩筐化”。“幸福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当下,一些干部动不动就谈国民幸福感,无论做什么都要与提升国民幸福感扯上关系,幸福感逐渐被“箩筐化”。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实事求是地了解本地区居民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拿出切实有效办法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就业、出行、就医、教育、养老等社会难题,才能真正地提升国民幸福感。

要警惕两种幸福观误区

误区一:gdp增加,幸福感增强。有钱可以办很多事,可以实现很多愿望,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地区gdp是上去了,人们却不一定幸福。国民幸福感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成正比。

俗话说,幸福重心境。贝多芬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因此追求幸福,不仅要重物质,而且要重精神;
不仅要改变环境,美化环境,而且要改变心态,美化心境。提高国民幸福感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保持一个生态优美、社会祥和的环境,要让老百姓真正生活得幸福。

误区二:民生工程等同于幸福工程。“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这是来自赵本山小品里的一段台词,代表了当下不少民众对于幸福感的认知。然而,幸福并不止于此。

民生就是国民生计,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衣食住行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项。然而,这些基础民生问题解决之后,民众还有社会安全、公平正义、价值关怀等更高需求。一些干部认为解决了民生问题就等于搞好了国民幸福工程,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对民众幸福感的影响。

幸福有层次之分、阶段之别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人类幸福的源泉来自需求的满足。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追求具有普遍性而且有层次之分,并将之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丰衣足食就是停留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幸福感。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人是社会动物,“社交需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归属需求,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等。

人类的幸福感来自对需求的满足感,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影响。国民幸福感主要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与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就业状况等物质因素密切相关,并以此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阶段性变化。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客观存在,各地在建设国民幸福工程时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有层次、有步骤地展开,不断满足人们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幸福感的高低如何衡量

中部曾有一城市把百姓“幸福指数”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当统计局将“幸福指数”公布时,83.81的高分却让不少当地官员和百姓认为自己“被幸福”了。不少网民惊呼:“在幸福中国的建设中,‘被幸福’可能是最大的不幸。”

那么,国民的幸福,谁说了算?幸福感的高低如何衡量?

范伟在出演《老大的幸福》之后得出结论:“幸福从来都不是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内心真实的感受。”民众的幸福感只能是民众自己说了算,官员、学者、媒体说了都不算。量化的幸福感指数只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方面或一种方法,不能完全代表民众的幸福感。

目前,衡量幸福感的指标较片面,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学者选用的指标不一样,心理学家偏重心理因素,社会学家偏重社会因素,经济学家偏重经济因素,由于选择标准不同,所以无法测试出准确的幸福感。

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奚恺元设计的幸福感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和谐程度等三类主要指标,人情味、交通状况、医疗条件、教育质量、自然环境、房屋价格、物价水平等,成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专家认为,度量幸福不应当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条件与基础不同,人们对幸福的诉求也会不同。幸福指标应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订,最终由百姓评判。

幸福是_____篇三

随笔杂谈你幸福吗

中国建设发展的十余载,人们究竟幸福吗?人们对于幸福的认知,又将会是怎样的呢?

有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全国不同的地区带着“你幸福吗”的话题进行了大量的民意走访,不少的人回答是——幸福啊!真可谓令人欣慰。但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却千差万别,回答各异。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答案。其实,幸福与不幸福都是人们心中实实在在的一种感受。

【一】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认知和判断的标准不同。

有人曾从幸福的字面上说:所谓幸福,就是有“土”地,有房子,有“¥”,就是有人民币,即有钱,有“衤”,有衣服穿,“一”人一“口”“田”,这就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当然,这样的理解无可非议,它代表着人们的一种愿望,但事实上,幸福就该以物质来做保障。

但也有人说:所谓的幸福,既非地位、名誉,亦非财产等物。而是能彼此心无芥蒂的跟朋友家人一起生活,共渡安稳的岁月。这是一个很实在、很淡然、很坦荡的追求与认知。

还有人说:所谓的幸福,就是你想到的一些人和事,就可以使自己微笑起来。这是一种精神上寻求的幸福,可以赋予人们愉悦幸福的心情。

可见,幸福是物质及精神为一体的,它源自内心,每个人的幸福观,都是不同的。

【二】幸福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毋容置疑,也是对幸福的一种取决。

比如:健康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生活的细节、姿态、管理和要求。

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幸福的程度。因为生活的本身,蕴藏着许多的苦难,如果不能以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应对,那么,将是不幸的,就会怨天尤人,不可幸福的承受起人生烦恼甚至于一筹莫展的苦度时光而不能自拔。

对于生活,只要人们日日聚起希望的念头,做快乐有益的事,做创造价值的人,当三者交集,就会产生幸福,从而拥有和得到幸福。

因此,我认为:幸福取决于对生活的把持,就看你对生活有多少积极的一面。

【三】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

一直以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难的事,仿佛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经过岁月的流年以后,才明白,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

曾经因为生活和工作状态的持久与重复,心生厌倦,心情低落而倦怠,找不到幸福的体会。后来才明白一个道理:幸福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要善于去抓,抓住了就是幸福。

在这里讲一个“一期一相会,且行且珍惜”的观念,保你能抓住幸福。

“一期一会”是一种茶道用语和精神。“一期”是指我们各自短暂的一生,“一会”是指我们仅有的一次相会。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段的经历或许只有一次,不可能永远的存在,所以,每一次茶事都是唯一的。如果相聚喝茶,就要珍惜这份缘。一次旅行,一次相爱,一次和朋友的相聚……都是一期一会。眼前的错过了,那么,眼前就会烟消云散。“且行且珍惜”就是:如果什么....就要什么....的意思,其表面的大意是:如果既然做了,就要去珍惜。我们的人生是唯一的,不要再犹疑什么,必需付出人生中仅有的一次心力,真实的去面对它,珍惜它。

这是一个可以抓到幸福的守则,只是一个比方或特例,但其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可以予人而悟。

【四】用心感受,其实幸福很简单。

幸福是心灵的感应,只有用心感受的人,才能拥有幸福感。对于你的追求、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你的期待、你的愿望,等等,通过自身的努力,得以实现了,你的心里会很激动、很喜悦、很舒畅,很自豪,那么,这就是你的幸福感。所以,幸福其实很简单。

比如,你帮助了别人,你一定感觉到很幸福,同时,别人也得到了幸福。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即便在爱的过程中,隐含着痛楚。

幸福的感觉,是心灵得到满足的感觉,不以他人来做出判定。幸福的感觉,是一种欲望的满足,要提高幸福的感觉关键在于如何来控制或激发自己的欲望。

一部分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就是欲望的过度膨胀,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所需求或所能达到的程度。但如果缺少欲望(即缺少理想和目标),因此,就会对生活失去动力。所以,获得幸福感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己一个适当的目标。

人生的价值观不同,幸福感就会不同,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精神的、有的是情感的,不会有固定的答案。面对现实复杂而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只有努力、不抱怨、不攀比而知足的人,才能使生活变得简单,使思想变得单纯,使工作变得轻松,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幸福。

境由心生,用心感受,在充实与被充实和对人生的真正意义的体会中,幸福在点滴,幸福在心中。

只想问:你幸福吗?但愿你幸福!

幸福是_____篇四

企业文化杂谈

——《论语》与“真、细、德、诚”

前言

值此《泰德文化》创刊之际,编辑部的同仁约我从公司企业文化的角度写点东西。我乐于从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传统与企业发展,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写一篇博士论文或者出一本专著也未必说得清楚。姑且借《泰德文化》创刊的机会,把个人的一点感想讲出来,权做抛砖引玉,与公司同仁切磋。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在世界上的卓越商业地位最根本的乃是来源于它们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其背后的深层涵义则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但经济发展水平迥异,除去历史、自然资源、人口素质等等因素的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拉美国家的贫困化、亚洲“四小龙”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等众多事例都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因而,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文化渐成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中国的民营经济只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泰德集团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泰德的领导人高度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公司的头等大事亲历亲为,提出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目标,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说,都值得公司的全体员工为之欣慰。

《论语》与“真、细、德、诚”

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从组织建设的角度说,泰德都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但我们发现,在仅仅6年的发展历程中,泰德在企业文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积淀,这是泰德有别于其他发展历史相对短暂的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在深刻总结企业发展历史与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公司领导人提出了“真、细、德、诚”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并将之作为公司全体员工的最高工作指南,对于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近日工作之余,在家中闲读《论语》,联想到泰德的企业文化,偶有所感,录于下文。

一、关于“真”

1、“有教无类”——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孔子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门下三千弟子,来自当时的各个国家,最后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商等各方面的精英。孔子的教育原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有教无类”,即不论学生的出身背景,而只看学生的资质,就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一切从学生的个人实际出发,去教育培养他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孔子发展教育事业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处理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时,也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求真务实。泰德的客观现状是什么呢?从企业营业收入看,规模不太小;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小企业,组织建设不完善,管理团队价值观尚待磨合。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团队在考虑各种问题时,一定要一切从公司的客观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我们的管理团队成员在过去都曾服务于不同的大企业,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但不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将过去在大企业发展至组织建设相对成熟阶段的管理经验简单照搬和移植,否则就会脱离泰德的实际,产生理论和方案研讨多、实际问题少人或无人解决的问题。

2、“经”与“权”——不能脱离国情、社情考虑问题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意是说,为政者要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斗星,有中心的思想和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便会如满天星座跟着你的方向动。我们讲“真”是真理,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那么是不是我们有了客观规律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了呢?譬如北斗星一样呢?其实不然。我们常讲“从经从权”,“经”就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而“权”则是在处理每个实际问题时的具体环境和条件。有一句话叫做“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在以“真”为指导原则的同时,懂得“持经达权”,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懂得权衡利弊,寻找到对企业在现阶段的国情、社情条件下的最佳处理方案,而不是一味死守原则,不知权变。求“真”的目的是为了在掌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智慧经营,而不是对客观规律的机械反映。

3、保“真”的重要性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底子上画了很漂亮的图案。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子夏说,难道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内涵更重要么?孔子说:对,你还启发了我,我们可以真正在一起谈诗了。(注意这里的诗是说《诗经》)

这里孔子真正想说的是要懂得通过诗的感情培育立身处世的胸襟,真正了解诗背后人生的境界。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清朝名臣曾国藩用人始终主张要带一点乡气——就是土气,始终是乡下人那个样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因此彭玉麟、左宗棠等人虽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乡下人的本色。

我们既然讲“真”,自然也就有“保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虽然泰德有了一点发展的基础,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是创业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我们的员工,尤其是我们的管理者,要能做到“保真”,要具备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格,如此,则泰德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关于“细”

1、“细”是做事的态度——全心全意投入

《论语〃尧曰第二十》中有“君子无大小,无众寡,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意思是说,君子处身于任何环境当中都不会计较待遇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和职位的大小,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轻慢,即使是一件小事情,也往往用全力去

完成,这就是真正的泰而不骄。佛学中讲“狮子搏物”,是说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无论是抓人还是抓一只小老鼠,都要用全部力量。我们讲“细”,首先就要讲做事的态度,如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所言:态度决定一切。面对任何工作,首先不要去想它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个人的利益,而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先把工作做好。

2、“细”是做事的方法——能做“细”自有所成《论语〃子张第十九》中有“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是说,人生天地间的学问有很多种,虽然是“小道”,雕虫小技,但也是学问。如果深入去研究,都会有成就。而君子的目标要放远大,不走“小道”,否则会困住,像掉到泥坑里。第一,这段话启示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只要能“细”下去,做精做透,就必有所成。第二,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分工极大细化,即使是孔子所谓的君子,恐怕也得考虑择业而从之了。

3、“细”是做事的原则——要善于研究新事物、新现象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君子不器”,大意是说为政者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成为真正的通才。我们在理解“细”的时候,也应该包含这样的原则,即随着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和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分析、研究,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新问题。譬如泰德在历经6年的高速成长后,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准备进入新的产业领域,这就对我们的管理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本着求“细”的精神,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更多产业领域的成功规律,是泰德能够从既有的成功不断走向新的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德”

1、条条大路通罗马——“德”是企业的灵魂

在谈“真”的时候,我们提到《论语〃为政第二》中有“为政以德”。对于“德”,可以有多种理解。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道德、品德等。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分开的,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之间,到唐宋以后,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变成一个名词。《论语》通篇读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极为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因为那时“为政”讲究“德”字,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即“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道与霸术之区别不可以道里计。成功的路径有多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西方马基雅维利的“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也可能取得成功,但可能是更等而下之,连霸术也谈不上了。

我们讲“德”,是讲企业从发展的手段到路径都应遵循上古的“王道”,一切堂堂正正,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界定,到战略的制订和投资方向的选择,都要考虑到利国利民利司,追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步,从而在社会上率先打造组织发展与所在社区良性互动的范例。

2、有所为有所不为——“德”是企业的方向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何理解呢?孔子有三千弟子,都是春秋战国时代每一个国家的精英,是一股庞大的力量。因而,有弟子提出举而起事,应该说不难,但孔子不干。因为在孔子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孔子认为,解决问题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所谓的“德性”。因此他宁可一生穷苦,从事教育,以德化育

天下人。由此可见,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着想之时,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很高兴的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人处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也是如此。拿泰德来说,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方式多的很,而且来的很容易、很快,为什么不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呢,答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的分界线是“德”,故而我们说“德”是企业的方向。

3、“德不孤,必有邻”——变革社会的道德先驱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北京的徐老师曾为我公司手书此句,悬于公司壁上),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能真正秉持道德而行,一定不会孤单寂寞,必有与你同行之人。

翻开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史,我们看到太多的企业盛极而衰,昙花一现;
太多的企业由曾经的叱咤风云变为销声匿迹。个中原因最重要的在于这些企业,或者说企业的领导人在成功之后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企业的发展自然也就急转而下。因而可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如能始终如一地秉持“内德员工、外德社会”的价值理念,一则可以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成就企业的光辉未来;
二则随着这种理念的对外传播,一定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追随,复兴上古先贤的遗风,复兴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

四、关于“诚”

1、“内诚”——建立互信型企业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做人、处事、为政,都要言而有信,有如大车没有横杆,小车没有挂钩,车子是走不动的。从企业的角度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互信型组织,员工之间要互相以诚相待,互相信任,企业内部没有内耗,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与鲁定公之间关于领导方法的一段对话。孔子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大家都是聪明人,不必耍手段,都诚诚恳垦最好。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下对上要诚,上对下也要诚,彼此之间才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成就企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外诚”——建设诚信企业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做学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
有朋友相交是不是言而有信;
老师教我的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这里表面上是谈个人修养,实际上推而广之就是社会问题,尤其是第二点,于企业而言,言而有信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以诚信为第一考虑。

3、“诚”的结果——建立无形资产

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仍,而孔子终其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从不曾想过利用门下的三千弟子夺取政权,称王称霸。就是这样,孔子及其门徒游走于各国之间时,俨然是一个政府组织,仍对各国国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后世儒家称孔子为“素王”,就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的王,和佛教中称佛祖释迦牟尼为“空王”的道理是一样的。但孔子终成一代圣人,为后世千秋万代所传颂和景仰。只要人

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之所以如此,不能不说,孔子及其弟子所建立起来的“诚”——无形资产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在现代社会,对一个经济组织而言,“诚”是企业的最高的、最大的和终极的追求,“诚”既是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终极价值。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不如夏朝和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不灭,因为它有文化。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文化精神的存续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把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但其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终于复国成功,且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中仍屹立不倒。

国家如是,企业亦如是。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能保证企业的百年大计的最重要因素不外乎企业文化。企业没有文化或失去了文化,犹如人没有了灵魂,就会变成只知道赚钱的经济机器,早晚有一天会锈蚀掉。一个企业唯有与时代同步,不断建设和发展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企业文化,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永远与社会共存共荣。

幸福是_____篇五

读书杂谈

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题记

被程远青成立乳癌研究小组、全部组员直面死亡的勇气所感动,被里面发生在每一个组员身上的奇特又极其悲惨的故事所吸引,这些天晚上回去就一直在看毕淑敏写的《拯救乳房》这个小说。今天还是一如既往地冲了凉后搬了个凳子坐到阳台上看起书来。正看到关键处,一室友走过来推了我一下,说:“看的这么用心啊,问你个问题行不,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竟然被他这几句话给问住了,是啊,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经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纠结之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喜欢而已”。过后,想想这样的答案确实不怎么让人满意。还清楚的记得看的第一本书是插画版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和智斗牛魔王选段,上面图画的占比远大于文字。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后就掏出枕头下的这本西游记看看,更多的是被形状怪异的人物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这时候的读书仅仅是兴趣而已;
进入小学之后,开始读一些诸如《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东西,但读这个书的目的说出来有点不单纯,那就是懂得同龄小孩们不会的东西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
初中以后,由于课业的加重,开始接触到很多的关于语数外的书籍,诸如某某某数学习题,作文满分策略,英语不用学等,看的我兴趣索然。那时候偶尔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故事会》就会让我高兴半天。高中阶段,以借到同学的《读者》、《青年文摘》为最高

乐趣,总是在被班主任临时突击检查的风险下,把这些书放在厚厚的习题作业下面偷偷的看;
一晃三年过去,进去了大学,无拘无束的生活也让那颗热爱文字、热衷文学的心渐渐冷了下来。至今,图书卡里也就借了几十本书,有些也不一定都看过。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关于读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说的:出声或不出声的念书,并理解其意义。冯友兰老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书,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那么,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说实在的,谁也无法一下就说清说准读书的目的。因为它是一个极富时代特征好文化色彩的话题,也是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人都会讲到的话题,同时也是读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在此,笔者给出自己的看法:一,追求真理,获得真理,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二,把读书和未来的就业发展结合起来,追求道德,知识和能力。三,喜欢书,喜欢书香,喜欢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致力于让自己也散发出书香的气息。

“为了中华之崛起”是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对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而读书” 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他以发愤“读书”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崛起”的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少年周恩来初步具有了爱国情怀与救国志向,是周恩来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产生的话语证明和标志,代表了他从爱国走向革命的思想起点和历史起点。周恩来总理的读书是对第一境界的真实写照。现在处于第一境界的读书人估计已经像恐龙一样绝种了吧。

在河北经贸大学出台的读书制度(公共必读书中, 文史类学生

《三国演义》、《红与黑》等21部书中选读10 部, 哲学类经济类学生由《矛盾论》、《政治经济学史》 等16 部书中选读10 部, 政法类学生由《宪法》、《当代中国的河北》 等8 部书中选读5 部, 综合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毕业)之后,学生们中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读名著能找到饭碗吗?”这些学生无疑是对第二种读书境界的真实描写。

笔者所在的学校里就有一位喜欢书,把看书、著书视为第二次生命的人。笔者在与他的一年多的接触中发现,在没有课和其他杂事的时候他会一天都在办公室里看书。他曾对笔者说过,碰到一本好书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地把它看完,而且是在不知不觉间就做到了,不需要强迫自己去这样做。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人堪称“书痴”,同时,他也是笔者艳羡和努力的方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经常在我们面前提到的一句话。无疑,他就是第三种读书境界的代言人。

在这个日渐开放,多种思想文化并存的时期去讨论哪一种读书境界为最好是相当愚蠢的行为。著名作家高尔基说: “每一本书就是一级小阶梯, 我每爬上一级, 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 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网上也曾经有一首打油诗这样说道: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
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
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在笔者看来,书就像一面明镜, 清楚地折射出自己的灵魂, 让自己的灵魂与自己交流, 直至产生共鸣, 融为一体。读书的目的不重要,重要在行动,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去认真的读书了和从书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东西。

曾经看过这样的帖子: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

“见贤思齐焉”,面对这样的对手,你还敢整天浑浑噩噩,以打游戏、逛街、唱k度日吗?比自己强的人尚且在努力读书以充实自己,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去偷懒?不要把你的图书卡打进冷宫,好好利用它,赶快行动起来吧!

推荐访问: 合集 幸福 _____ 幸福是_____(合集) 幸福是_____(5篇) 幸福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