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最新对《大学语文》课程认识(12篇)(全文)

最新对《大学语文》课程认识(12篇)(全文)

时间:2023-05-08 09:5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对《大学语文》课程认识(12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最新对《大学语文》课程认识(12篇)(全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一

任何课题的研究首先要确定此课题的外延与内涵,外延可以从此课题的存在中找到。考查全国所有大学语文开课的情况,一般开二门课,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应用写作训练学生学会写将来走向社会急需的应用文,大学语文则比较复杂,选文不一,选文标准,培养目标,课时安排,极不统一。但从这些不同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倾向:一、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的语文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而大学的语文教学则不能完全以语言训练听、说、读、写的模式进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氛围感染、文体符号化理解的倾向。二、各学府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确定语文课时的多少。

大学语文课文内容主要讲诗歌、散文、小说,显示了大学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各课的内涵。其它各课以认知理性为主,而大学语文课则以文学艺术表达的理解为主。通过对诗歌、散文、小说叙述模式及其话语构造的一种符号的理解,通过这一种符号显示的世界观、自我意识或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文化氛围感染的目的。

现代化文化的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发扬与继承中国文化的口号下,许多大学的语文课文古典部分占大多数,古典部分几乎又以名家名篇为主。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从选的内容来看,至少对现代文化,在本土化与现代化,古典化与现代化之间,缺少一种差异、共时与历史发展的研究分析。

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社会生产进程发展的一种文化启蒙工程,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并通过实践来完成自我价值。这一点与古代完全两样,古代名人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儒家或道家的前提下,与生产无关,是一种异化后的阐释、融合意识。他们的自我中此岸与彼岸是分离的,彼岸是圣贤所定的,每一个人必须放弃自我,用修炼来达到圣贤所定的彼岸。于是教这些名家名篇,与现代化进程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差异。比如我们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文,学生就反映,“住在草屋里,我感觉不到好。”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念的统设,由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念是固定的(儒、道),作者与外界在情感交流、阐释、融合意念中必然产生相应的叙述模式及其话语构造。

比如,中国古代诗歌以意境的表现形式为多,清代学者王国维曾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他第一次运用了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主观与客观、心和物的关系,得出这样结论:“词以境界为最上”,“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间词话》)那么心又指什么呢?他在《屈子文学之精神》这篇文章中,认为无非二种之思想,入世与遁世,认为文学是将这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种唯心艺术观不仅王国维一人所系,确实代表了中国艺术观的渊源。这种文艺观同样表现在散文上,最有影响的是韩愈的文以载道论,他在《答李翊书》一文中系统地讲述了自己怎样交流、阐释、融合古道的过程。先是积累,学之二十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直到自己“处若忘,行若遗”,然后才写,写“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这里的“陈言之务去”,不是实质性的“去”,只不过去掉与古圣言不符的矫揉造作,达到古人与自我完全的“气”“心”融合,真正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古散文的叙述模式一般是形象的伦理价值行为叙述,缺少灵性的所感、所情,更缺少理性的比较、分析、思考。相对而言,小说受中国正统文艺观的影响较少,因为小说一直被视为街头巷语,不入大雅之堂。中国古代小说受古代文化影响较大,基本分二路沿续,一条是志怪、传奇路一条是传记、演义路径。真正的以人的自我价值追求为目的的创作,则是近代以后的事。叙述方式、话语结构也沿续古代,叙述沿续传记方式,客观、完整,叙述变化少,心理描写少。话语结构平面化,少感觉、情绪的透视力。

现代意识不仅于“交流、阐释、融合”,它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个体自强不息中的一种认识、或一种体会。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或融合社会主导文化、或创新出自己的文化意识。现代意识也是一种人人有意识参与未来创造的意识,所以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意识”,表现每个人线性发展与现代化整体目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历史观,显示出启蒙、分化、发展的特点。于此同时,它的叙述模式及话语构造也与古典不同,最明显体现在诗歌与散文上。

形式上古典诗歌显凝炼、凝固、含蓄,现代诗歌自由、活泼、多样。主要区别在内容上,现代诗歌大都创造出一种意象,表现出主体与客体交流、或同或异的体验过程,有一种明显的审美理性及其自身生命的感悟特点。古典诗歌的维向是主体融合客体既定,现代诗歌是主客体相互融合。散文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的统一”(高尔基语)。现代散文已不是儒道思想框架下的产物,是在直觉、感情下的全身心的自我体验,在理性和思想下全方位的比较挖掘产物。现代散文提倡“思辨的美学价值”,是在集纳式、全景式的感、情、理的综合状态。

作为语文课,一个基本原则不能违背,语文是一种交流工具,在大学语文里是作为阅读、写作的交流工具体现出来的。而现代语文的交流,严格地说,从五四以来叙述模式与话语构造已不同于五四以前,所以语文课的讲解内容应以现代或当代为主,确切地说不是去迎合古人,以达到古人与自我完全的“气”“心”融合。而是表现出主体与客体交流、或同或异的体验过程,有一种明显的审美理性及其自身生命的感悟特点。

此时大学语文已不囿于语文作为文字交流工具,甚至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影响、教化。不仅于“交流、阐释、融合”的方式进行,更要创造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进入主体主动的“理解、分析、创新、审美”的阅读方式。由于这个过程不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中完成,所以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两样,最好跳出课堂,将课堂与课内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以俯瞰式的讲解、精炼的点拨、学生自觉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学生自学占大部分时间。为促进学生主体主动的“理解、分析、创新、审美”自觉的`阅读,大学语文教材应跳出循序渐进的知识性模块,可以将古典与现代两极的范文对照显示,并统一在一种古今联系性上,比如意象、意境,以建立理性的、中国既成的文化发展线索,形成一种清晰的比较、分析、理解的结构,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创新、审美的要求。分析、理解的结构,它的阅读构建是:符号——分解,符号——文化展示,文化理解批评——解释符号。通过形成模式的诗歌、散文、小说构造的语言符号,了解我国语言的构成形式。通过分解话语结构理解其组织状态,通过范文符号理解作者的意识状态及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完成人格的感化。通过现代审美意识透视范文符号形态与内涵,真正领略我国文化的延续魅力。通过入景、入情、人境达到与作品的“交流、阐释、融合”。进入主体主动的“理解、分析、创新、审美”的阅读方式,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质培养。

文学是人学,文学境界的感染是对欲望的一种超脱,大学语文课对大学生的精神升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时代,中西文化的冲突,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现实的困惑与人文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历史必然及其在历史必然中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操守,这些问题很严峻地摆在我们大学语文教师面前,大学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精神需求的启蒙,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进行古典化与现代化之间、差异、共时与历史发展的研究分析,真正起到引导、教育学生的作用,并在体验与分析中升华自我灵魂。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二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优秀教学论文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正在苦苦地探索着,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旨在扭转过分关注“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便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要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引领者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我们必须克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发言。为此我在教学中除了采用上面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问题思考回答外,还采用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认为:看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状况如何,有五看:

①看学生参与主动性如何;
②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
③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
④看智力活动情况;
⑤看学生发展情况(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教>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的过程性与动态性的关系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关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 .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 .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①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
②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③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已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直观生动,形象逼真,容量大,具有声、光、形、色再现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官潜能。但是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太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师要求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那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你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我认为一堂好课,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标准。一堂好的语文课概括起来:要抓好四个实。

一要充实:要有内容,要有效率,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多方面启迪。

二要丰实:不要把课当作是按导好的戏一样来演,而不管底下的反应,一开幕就知道结尾,象记流水帐一样。

三要平实:就是不要只图热闹的形式,要平常实在。花样太多可能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重难点不突出。

四要真实:要处理好完美与真实的关系,真实的课应该有遗憾,遗憾往往反映出真实。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进”,为解决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改革是唯一有效的途径。但无论怎么改,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不变的,我们应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育脉搏,以不变应万变。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三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地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新课改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生活?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其次,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交往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的开放性就在于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知”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除此之外,让语文走进生活。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一、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
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
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
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第二、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
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三、让师生成为选修课的畅游者。

第一、正确处理必修、选修课的关系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并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力求避免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在选修课的学习中,紧扣基础知识,联系必修课内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就一定要能够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选修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附庸,选修课程是和必修课程同等重要的。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过渡与衔接,是我们更好地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

第二、灵活处理选修课的教法。

①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并抓。具体做法就是重点性的讲解示范,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选修的课文都是文学性欣赏性价值很高的作品,教师的讲解示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方法。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宽泛,涉及面广,为了便于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三方面去积累。

②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这也就是要顾及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另一些学生在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基础,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准许其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

③讲究教学艺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

④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上自主进行课堂教学。做法是,每次上这样的课前,都由学生自己备课。备课组以小组为单位,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同学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商量,有时还找老师请教,出谋划策,创设情景,发扬团队精神。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第三、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成为上好选修课的助推器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它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并能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极大优势。同时可有效解决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的矛盾。

多媒体手段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到情景氛围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调。

多媒体的使用还增多了信息传递的通道,它能为教学提供各种资料并能随机抽取。如文学资料包括教学所需的背景、作者简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选题的其它作品等。解决了语文老师在教学选修课时紧张的问题。

由于多媒体交互性、可控性很强,很适合个体单独运用,所以多媒体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在课后个别化教学中甚至可以替代教师,如在“第二课堂”的选修课中,教师只要安装教学光盘,学生只要拥有一台电脑,通过上校园局域网,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这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精力。

第四、让选修课成为高考的催化剂 好的课程设置,好的教学形式,必然最终能表现出学生好的考试成绩来。那么,面对这么多的选修内容,我们就必须从量与质的关系来考量。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都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恨歌》《六国论》《过小孤山大孤山》选段可以精读,与高考接轨。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倶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与高考顺利接轨。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四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包含管理思想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模式中的团队精神、分形工厂、虚拟形式都对企业管理变革带来新因子。文章针对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
知识经济;
信息技术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发展,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锋,不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变化,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两次巨大的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这次革命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经济形态。这种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基础上的,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把知识和信息作为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也在企业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企业管理变革。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换代快,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近年来企业的革新浪潮,正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也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战略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 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影响

多变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的、等级性的传递方式变为网络化的传递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变为“矩阵”状,从前横亘在其中的中间层次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管理层和直接与基层执行者相联系,基层执行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三) 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网络化的电子商务中,人们发现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贸易机会增多。

(四) 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首先,使生产过程自动化;
其次,使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程序也发生变化;
再次,是生产管理趋于智能化;
最后,使管理层通过畅通的信息对生产管理的控制力加强。

(五) 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中,使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工作越来越轻松,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工作上来,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更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方便其决策。

(六) 对企业决策管理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了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凭证。管理层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博弈论方法来进行战略决策和定位。

三、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

虽然,受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支持,现代企业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可避免的存地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形成了目前企业管理的误区。

(一) 经验主义的主观臆断

现代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在制定时,都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因素,并把这些成功经验制度化。然而,一个企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曾经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企业规模、发展模式,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企业管理容易主观化。

(二) 没有标准,管理模式混乱

现在某些企业的管理体系,不论是从程序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混乱,且多变。长期松弛无度的企业管理制度最终会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应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并做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形成稳定、开放的管理机制。

(三) 感性因素的制约

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采用数字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感性用事,用感情制约理性,导致企业缺乏伦理标准,影响企业制度的权威性,这样会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忠诚度变差,最终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理性化、科学化、并能持续发力,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四)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低下

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如果一个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者,那么他就很难将科学的管理原理、管理理论用到管理体系上来,从而制约这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或者一个企业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但管理者素质不高,那么他就很难有能力驾驭这个管理系统,最终同样导致企业管理制度的瘫痪或发挥不了作用。

四、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一) 在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

企业的管理体系需要什么样的规范,要达到什么管理水平,都要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根据来制定管理体制,制定出的管理体制又要在企业活动中进行实践的检验,以证明它的适用能力和可操作能力,确保其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二) 在管理中注意领导和基层相融合

企业管理体系的受众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因此管理体系必须反映广大企业员工的意愿。在管理体系制定时,应该与员工进行沟通互动,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把员工的意见作为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的管理体系才是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才能扎根群众,为广大群众所信服并遵守执行。

(三) 在制定管理体系时尽量系统化、全面化、统一化

(1)系统化,指企业的各项管理都要规范、优化,达到整体配套的效果;

(2)全面化,指企业的管理体系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尽量做到每个程序、每个岗位都有适用的管理规范,做到有章可循;

(3)统一化,指各项管理体系要相互协调,相互辅助,共同服从并服务于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和管理目标。

(四) 要尽量做到职位与能力、权力与义务相一致

企业的管理制度,要尽量做到职务与责任相一致,使每个员工都能在其职位上发挥其所长,使能力与职位相符合。同时,与职位相匹配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它不仅与职位相符,也与在职者的工作利益相符。

(五) 企业管理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繁简适度

企业管理的各项指标和要求都要尽量做到定量化、标准化,内容更要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使受众易于掌握和理解。除此之外,企业管理的规范更应该做到详尽、明确,不能有任何的漏洞和含糊不清的情况,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就容易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

五、结语

企业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又都牵扯到更多的分支,要处理好这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就要有实际而成体系的体制作支撑。当代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企业如果想在当代竞争的世界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就要迎头赶上,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不断研究与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到科学的进步奠定基础。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五

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包含管理思想的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模式中的团队精神、分形工厂、虚拟形式都对企业管理变革带来新因子。文章针对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化的发展,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先锋,不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变化,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过两次巨大的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这次革命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经济形态。这种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基础上的,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把知识和信息作为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资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也在企业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企业管理变革。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二、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换代快,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近年来企业的革新浪潮,正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也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战略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 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影响

多变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的、等级性的传递方式变为网络化的传递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变为“矩阵”状,从前横亘在其中的中间层次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管理层和直接与基层执行者相联系,基层执行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三) 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网络化的电子商务中,人们发现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贸易机会增多。

(四) 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首先,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其次,使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程序也发生变化;再次,是生产管理趋于智能化;最后,使管理层通过畅通的信息对生产管理的控制力加强。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六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素质将面临挑战,网络上传统信息的存储和利用由于知识资源的最优化与共享发生了本质的发展与壮大,教学资源的不足的缺陷被很好地弥补,教师的传统固定角色更是发生本质的改变。在学生传统的观念里,教师不再是那样的知识储备完善的代言人,师资力量的教师资源库已经无法和强大的信息网络想对抗。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宏观背景中探讨适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可行性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备课中的应用

课前备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必须严格把关的一块,课前备课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教师在以往传统的备课形式上总是采用千篇 一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的预备工作,这很大程度抑制了教师们备课的热情和兴趣,极大地导致课堂内容变得索然无味,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候,如果教师适当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网络,运用媒体寻找一些信息知识,图片,影像,优美的音乐制成情景交融的ppt形式的课件,这样做会令思想政治教学增色不少,生动不少。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学科课堂上的应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对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管理的作用是起到技术层面的作用的,这种作用是从技术向精神层面的一个过渡,是技术信息化改革的精细体现。在课堂上,多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工作,对于政治文化的讲解运用现代多媒体仪器参与到实际探讨中,教学会变得更加生动多彩。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讲授哲学本体论部分新增的现代天体物理学大爆炸学说,量子力学的新微粒理论,相对论等等,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来进行系统化,具体化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大纲,原理,方法等等可以通过这些设备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完美地展现,现代化的教学目的也是这样。现代教学当从现代信息设备开始。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外拓展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学科课堂的学习是一种学习归纳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堂的短暂的课堂时间无法使得学生对政治基本知识有深刻地理解,无法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学习生活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所学思想政治知识进行课外拓展和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享受阅读的过程,领略思想政治和时事新闻的.魅力。

当然,思想政治教师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课外知识的同时,加以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功能关注时政新闻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和时事政治知识相关的新闻,能够促进学习的有用信息及影像资料可以供给学生参考和学习,如果学生学会了运用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和筛选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知识,查到相关的学习资料,那么,信息技术就可以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自主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大大提升,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例如中国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新闻,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政策等可以搜索阅读。

第二,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

互联网现在已经普及,互联网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网络信息有利有弊,教师一定要充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路明灯,为学生选择正确的时政信息保驾护航,当好引路人。现在的校园网日益发达,校园网为学生选择思想政治资料提供了方便的渠道,也为教师带来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我么可以通过虚拟互联网技术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阅读资料分类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制作成链接以供学生选择阅读,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网、时事一点通等站都可以给学生极大地帮助。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后评估中的应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学科课课后评估体系的问题主要是教学评估理论滞后,教学评估手段滞后,教学评估方法和评估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这些方面的落后导致思想政治教学课后评估难以用质量作为保证。

我们应该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评价从“量化”过渡到“质化”,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测评。

首先,我们可以熟练运用word、excel等软件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word文档在处理文档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使用word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电子作业。在批改学生论文的时候,看到精彩的句子可以用下划线画出,错误的句子也可以相应标注。这样标志之后,一目了然,方便小组讨论。

excel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期成绩统计测评,也可以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可以用excel中的曲线图将学生的最近几次成绩以图表的形式呈列给学生看,让他对自己的平时学习成绩有个直观的了解,让他更加坚定地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腾讯qq、msn、校内网、人人网、bbs论坛等都可以作为师生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高校教师使用这些现代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地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近况,并也为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机会,让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立体和全面科学。

五、小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增加自身的业务素质,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握住机遇,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七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概述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的供给量大于其实际的需求量,致使货币贬值了。具体来讲,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是指在纸币流通货币的背景条件下,因为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小于货币的供给量,因此货币发生贬值,从而导致的在一定时间段内物价普遍而不断地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供给量小于社会总需求量,在当代的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意指市场的整体物价持上升状态。我国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下面具体说一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一,灾难多发,供求不平衡。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发生增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会引起我国食品供应变得紧张,致使我国的物价上涨从而导致我国的通货膨胀。我国在遭遇干旱和洪灾等多重的自然灾害,致使我国的粮食减产,但是国际上的农产品价格却继续上涨,这对我国的国内粮食价格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也就间接的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

第二,外国经济的影响。

因为在之前我国的经济一直都处于过热、流动性过剩的状态,但是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后我国就开始实施刺激经济政策,大量的发行货币,导致货币量发行的太多,从理论上严重的超过gdp值,甚至多到两倍。在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偏多,然而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就会上涨。

第三,我国政策的调整。

从20来我国政府又进行了一些政策的调整,例如各方面的价格调整,我国把电、水、天然气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因此这些着价格的上涨也就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

第四,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价格上涨。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不太规范,例如在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后,社会上从楼市退出后的很多游资开始严重炒作农产品。在现如今过大的流动性的情况下,保值资本、增值投资的需求也就造成我国的通货膨胀。还有就是我国国内的一些生产要素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例如工业产业的原材料、燃料以及动力的购进价格都有所上涨,成本因素致使物价上涨最终也会促进通货膨胀。

第五,美国一系列政策的影响。

在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其释放的流动性导致我国的进口农产品、大宗的商品以及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涨,例如我国原油价格的上涨,并且这种流动性也传到我国,致使我国2010年10月的cpi增长速度超过了预期。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时期,这次的通货膨胀必然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次通货膨胀的具体影响主要有:第一就是通货膨胀会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降低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属于外延型经济的一种,但是技术含量仍然不高,价格低廉是我国在国际上获得微薄利润的主要方式。通货膨胀会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较低位置,甚至可能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位于劣势地位。由此一来我国的剩余劳动力量必然会很大,因此国家的负担也被加重。第二就是通货膨胀会使投资和消费的不确定性巨大。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某种物品的价格上涨,不一定是因为市场需求量的上涨,然而是由于此种物品的生产者对投机的冲动,或者是由于消费者的盲目进行消费,对价格的上涨产生恐慌,从而形成抢购之风。第三就是通货膨胀会使我国本来就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有所加剧,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低收入的民众只有工资唯一的收入,然而工资的上涨幅度却远远比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价格水平上升,因此实际购买力却下降,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也是必然的了。

(二)我国的cpi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7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涨幅创10月以来新高,其中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8%(剔除房价因素);
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8%,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9866亿元,同比增长24.9%,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9490亿元,增长20.1%;
房地产开发投资23865亿元,增长37.2%。

二、实证研究的背景及内容安排、方法

(一)实证研究背景——我国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从对货币政策的研究进行展开是对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研究主要内容。

从底开始,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已经有所转向,由以前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还未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到现在为止,伴随着大量的投放货币,我国的物价上升指数也呈现了大幅度的,从而增加了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虽然全球经济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走出,我国经济也呈现出缓慢的稳定下来,但是我国的消费需求的反弹却比较的明显。在当前的情况下,这种反弹很可能导致我国物价水平再次走高,从而没办法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除此之外,国外商品的上涨,我国的外贸又将呈现大量的盈余,这样的贸易盈余必然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量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是必须建立在利率低的基础上,从而强大的消费需求导致通货膨胀。

(二)内容及思路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资产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本文只包含金融资产里的股票。其资产价格就是以股票价格作为代表。此文章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都是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则,也就是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各角度再到宏观的经济模型这样的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然而建立起来了一般性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且其结论具有一定普遍性。

2、本文的结构安排

文章主要是进行分析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理论,针对设立的的问题采取定量分析,其结果就是:资产价格的波动可以对货币政策发生影响,不单单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次就是建立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的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就是以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以及vecm模型,先是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供应量与利率进行实证分析,再从整体上建立相关的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以及检验,并对进行实证分析的一系列问题给予定性回答,得到的基本结论就是:与资产价格的波动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的是经济的增长、物价的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还有实际的利率等因素。最后在文章的结论中提出对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的时候,是否应该把资产价格也作为考虑因素之中,是否也应该对资产价格有所关注,以及如何将资产价格放入货币政策中等这一系列的中心论题也都初步的进行了探讨,采用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的角度回答了上述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回答,从而也得出了一整套有关联的实证研究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3、文章的观念

在对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站在中央银行的位置来看,从根本上来看,很有回答需要的一个问题即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中央银行是否应当做出反应、关注资产价格。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就是要对以下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回答:为什么资产价格会发生波动;
怎样区别资产价格的波动还是资产价格的泡沫;
对于资产价格波动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是什么含义;
对于货币政策关注资产价格是否应该;
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货币政策应该做出何反应;
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如何被资产价格影响的;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如何被资产价格给影响到的;
资产价格的这种波动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的,以及对货币政策的目标有何影响,影响的方向是怎样的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深等等。

三、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资产价格与资产泡沫

在经济生活中股票就是一类权益型的资产,在其中是有着十分的重要作用的,甚至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它们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经超过了本国gdp的100%。在20,我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就已经上升到了我国gdp的100%左右了。资产价格膨胀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了,尤其是股票资产的价格膨胀更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股票市场在全球上就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致使各个主要的工业国家度受益很深,但是除了日本之外,与此同时从传统观念上对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认识,也导致各国货币当局对通货膨胀的发生时时刻刻担心着。但是与理论相反的是,在现实中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在价格水平保持在较低的状态下,资产价格才出现了快速而急剧的膨胀。但是资产价格泡沫发生破裂,又沉重的打击了实际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状态。

从1995年开始美国的股票市场就出现开始上身的趋势,关注股票价格波动能对实际的经济造成多大以及何等程度的的影响就一直是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重要工作,而且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行动,其中包含政策利率的调整,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股票价格泡沫是否也应该被列为资产货币政策应当应对的问题及其怎样可以正确的应对。从传统的理论认识观念上对资本市场的功能认识为利用直接的融资方式对资金资源的配置高效率地进行,进行公司模式的治理则是股份制形式为其提供的一种有效模式。因为缺乏足够的对股票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充足认识,在货币政策中没有重视股票资产价格的作用,而是更多的关注了货币政策本身的一般价格的水平,也没有更加考虑对股票价格的变动,从而也就对资本市场这一因素有所忽视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有所降低了。不过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尤其是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制的国家,例如美国。因为提升公司资本的主要方式就是资本市场,因此消费、投资还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受到股票资产价格的变动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是绝对应该考虑到证券资产价格的变动。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仍以一般价格水平做为政策目标,主要手段是采取对货币的供应量进行控制来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不过近几年来也声称要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有所关注,并且也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

(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含义

1、质疑传统货币政策能否对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起作用

在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是以商业银行视为主导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机制是银行信贷的成本以及资金的供求。因为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所以证劵市场已经是执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变量,资产价格的汇集方式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的,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复杂性的体现主要有以下的内容:第一就是金融结构的改变,致使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传导渠道就是资本市场;
第二就是资本市场已经有所发展,致使它对货币政策的作用的重要性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就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变得更加复杂化了;
第四就是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范围也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作用下拓宽了许多,致使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到的对象多种多样了,更加复杂的进行实施,在当今实行的货币政策,其中间目标的效力也有所减退了,因此也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了。由此显示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深化及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挑战,在金融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也成为货币政策没有办法逃避的实际问题。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导致了货币流通的速度以及货币的供应量也是非稳定的了,建立的货币供给模型具有稳定性,央行也是很难及时做出的,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再具有有效性了,并且对货币政策也已经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2、理论分析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首先,理论分析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根据费雪方程式,货币数量公式表达为:mv=pq在这个公式中,m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v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速度,q表示的是一个国家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数量,p表示的是总价格的水平。因为在这个经济系统中,只存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极,由此可以看出费雪方程式是一个两市场货币数量的公式。在资本市场存在的条件下,货币运行的空间不仅存在于实体经济体系,相当数量的货币也同时存在于资本市场体系中,因此,货币数量公式可以表达为:mv=pq+p*q*式中,p*代表为金融产品价格,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用证券价格来代替的。q*代表的是金融产品的数量,证券的交易量是可以对其进行代替的。p*q*表示的是证券市场所需的货币流通量。pq就是商品市场所需的货币流通量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量,mv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总量。上述的公式表达的就是三市场的货币数量公式。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货币流通的总量不但单单是决定于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也要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

3、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冲击

虚拟经济使货币乘数加大。根据乔顿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乘数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m=(1+k)/[r(1+f+g)+k]。其中k表示的是现金的漏损率,r表示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的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g表示的是政府存款比率。伴随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有所提高,股票的巨大存量以及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大也就致使货币乘数的内生性更加增强了。因为在任何时刻的货币供应量,都能够视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类集合变量的乘积,所以,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已经确定时,货币乘数就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变量。而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银行超额准备是对货币乘数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虚拟经济也致使这四个因素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程度:(1)通货一—存款比率有所降低;
(2)定期存款比率发生变化;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上缴率有所下降;
(4)银行超额储备有所下降;

(三)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就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是用改变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资金的流向,最后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的方式;
间接影响就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实质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也就是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产生影响,进而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1、直接影响

如果把普通股票看成是一种定期向投资者派发收益的资产,则股票价值可以用期望股利的折现值来表示1171,即。其中,po代表为每股艘票的当期价格;
do代表为当期股利水平;
gt表示为t时刻股利期望增长率,期望折现率包含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投资者愿以与等值的价格购买股票。所以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有三个:股利水平与增长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货币供应量正相关于股利水平和增长率,但负相关于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因此股价的一般水平正相关于货币的供应量。

2、间接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对利率的影响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利率,它的改变就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反向变动,依据的机理为:(1)公司的融资成本受利率水平的影响,进而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2)在资本市场里,资金的供求也受利率水平的影响。(3)利率是投资者对于折现股票的未来收益以及评估股票的价格也是以利率作为依据的。其次,货币政策借用通货膨胀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因为货币政策也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影响通货膨胀率进而对股东的期望收益率产生影响。股价也是随着期望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化的。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影响股票价格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成本及其收益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
第二,投资预期回报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三,资金成本也是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因为物价正相关于持币成本,也就是在确定的基准利率状态下,持币成本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的,此时人们对股市的投资也产生更高的兴趣。

四、研究结论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此文章对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做出了比较完整的一个研究框架,主要包含的研究成果有:(1)上文在分析完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理论关系之后,在传统货币数量论模型为基础的情况下引入了虚拟资产从而建立了三部门的理论模型,并且把它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从而把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目标建立起联系,为建立var模型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上文还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war)金融资产的价格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分析,还设立了对应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当出现一个大范围的短期波动时,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会使内生变量收敛于他们的长期协整关系,短期部分调整可以修正长期均衡偏离。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八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地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新课改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生活?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首先,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其次,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交往互动,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的开放性就在于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知”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除此之外,让语文走进生活。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二、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一、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
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
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
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数理化,我的眼里只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走的第一步。

第二、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
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三、让师生成为选修课的畅游者

第一、正确处理必修、选修课的关系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并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力求避免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在选修课的学习中,紧扣基础知识,联系必修课内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就一定要能够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选修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附庸,选修课程是和必修课程同等重要的。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过渡与衔接,是我们更好地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

第二、灵活处理选修课的教法 ①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并抓。具体做法就是重点性的讲解示范,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选修的课文都是文学性欣赏性价值很高的作品,教师的讲解示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教给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方法。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宽泛,涉及面广,为了便于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三方面去积累。②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这也就是要顾及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另一些学生在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基础,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准许其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③讲究教学艺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④尝试让学生在选修课上自主进行课堂教学。做法是,每次上这样的课前,都由学生自己备课。备课组以小组为单位,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同学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商量,有时还找老师请教,出谋划策,创设情景,发扬团队精神。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具有价值意义的。

第三、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成为上好选修课的助推器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它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教学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并能实现人机对话,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极大优势。同时可有效解决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的矛盾。

多媒体手段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到情景氛围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调。

多媒体的使用还增多了信息传递的通道,它能为教学提供各种资料并能随机抽取。如文学资料包括教学所需的背景、作者简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选题的其它作品等。解决了语文老师在教学选修课时紧张的问题。

由于多媒体交互性、可控性很强,很适合个体单独运用,所以多媒体不仅能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在课后个别化教学中甚至可以替代教师,如在“第二课堂”的选修课中,教师只要安装教学光盘,学生只要拥有一台电脑,通过上校园局域网,就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这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精力。

第四、让选修课成为高考的催化剂 好的课程设置,好的教学形式,必然最终能表现出学生好的考试成绩来。那么,面对这么多的选修内容,我们就必须从量与质的关系来考量。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都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长恨歌》《六国论》《过小孤山大孤山》选段可以精读,与高考接轨。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与高考顺利接轨。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九

大学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企业管理进入了新的时期,看看下面大学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大学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眼未来,针对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树立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本文以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理念为研究核心,详细阐述了现代企业发展所依靠的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等理念,提出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
知识经济;
信息技术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势,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重要目标的一种企业制度,它具有权责分明、管理科学、产权清晰等特点。于是,一场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这场变革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一、新背景下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可避免的存地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形成了目前企业管理的误区。

(一)经验主义的主观臆断。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在制定时,都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作为参考因素,并把这些成功经验制度化。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取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然而,一个企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曾经的经验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企业规模、发展模式,没有正确的理论支持,企业管理容易主观化。

(二)管理模式混乱。现在某些企业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管理模式混乱多变。使得企业制度执行不力,最终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很难实现管理层级上的推进。为此,应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管理系统,并做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形成稳定、开放的科学管理机制。

(三)缺乏量化管理。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采用数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感性用事,用感情制约理性,导致企业缺乏伦理标准,影响企业制度的权威性,不能令行禁止,执行中行动不协调,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运转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忠诚度变差,最终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理性化、科学化、并能持续发力,形成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管理绩效。

二、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指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而开展的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在现代社会,协作化、扁平化、分散化、团队化、虚拟化,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把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利用、创新作为管理中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现今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它大大方便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知识管理。在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独立的、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人才,这一切是传统管理理念所不具备的。二是快速反应管理。以快取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知识、信息采集快捷,创新加速,谁先进入市场谁就会赢得市场。三是网络型组织结构。在知识经济时代,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等级体系,显现越来越多的弊端。一种强调整合策略、动态协调、快速反应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将是发展趋势。

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现代社会信息的获得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信息方式获取的方式,也促使企业从新策划并改造原的.管理体制。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渗入到企业管理中去,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可以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地使用信息处理器对最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做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对企业管理组织的影响。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管理组织的结构,使管理组织从“金字塔”变为“矩阵”状,从前横亘在其中的中间层次被削弱或逐渐消失。管理层和直接与基层执行者相联系,基层执行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

(三)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在网络化的电子商务中,人们发现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贸易机会增多。

(四)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管理系统的变革。首先,使生产过程自动化;
其次,使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程序也发生变化;
再次,是生产管理趋于智能化;
最后,使管理层通过畅通的信息对生产管理的控制力加强。

(五)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中,使财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工作越来越轻松,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管理工作上来,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更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方便其决策。

(六)对企业决策管理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了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了更多可靠的依据、凭证。管理层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博弈论方法来进行战略决策和定位。

四、如何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1)在管理中坚持实事求是。要以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根据来制定管理体制,制定出的管理体制又要在企业活动中进行实践的检验,以证明它的适用能力和可操作能力,确保其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2)在管理中注意领导和基层相融合。在管理体系制定时,应该与员工进行沟通互动,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把员工的意见作为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的管理体系才是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才能扎根群众,为广大群众所信服并遵守执行。

(3)在制定管理体系时尽量系统化、全面化、统一化

(4)要做到职位与能力、权力与义务相一致。使每个员工都能在其职位上发挥其所长,使能力与职位相符合。同时,与职位相匹配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它不仅与职位相符,也与在职者的工作利益相符。

(5)企业管理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繁简适度。企业管理的各项指标和要求都要尽量做到定量化、标准化,内容更要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使受众易于掌握和理解。除此之外,企业管理的规范更应该做到详尽、明确,不能有任何的漏洞和含糊不清的情况,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就容易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

因此,企业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每一个层面又都牵扯到更多的分支,要处理好这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就要有实际而成体系的体制作支撑。当代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企业如果想在当代竞争的世界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就要迎头赶上,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不断研究与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到科学的进步奠定基础。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十

高职大学语文课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对学生上课的状态的观察,以大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为案列,从激发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课件的制作两个方面来来研究大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
激发兴趣;
作品节选;
教学课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央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该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氛围中,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成了当今高职院校里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

我们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学校教师编写的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教材节选的作品量特别多,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课时是每周两节课程,这就意味着教材上的作品并非都能进行讲解完毕,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挑选的讲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挑选一些便于学生接受的,也便于教师驾驭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我挑选的作者有庄子、屈原、李斯、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实甫等,我逃选的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诗经中《氓》、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庄子的《秋水》、《谏逐客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节选等。这些内容从学生的现场反映来看,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节选出适合学生且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是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一步。

三、精心制作课件,满足视觉需求

学生对满屏文字的课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大大下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字的出现。现在是信息化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对教学课件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做出优美精致的教学课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每周我都要利用一天的时间来制作下周上课的教学课件。我制作教学课件的原则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同时穿插教学视频”。在课程导入时,我会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我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中的一道题进行导入。问题是:下列哪位诗人在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粉丝”众多?a选项是白居易,b选项是李白,c选项是陶渊明。这道题我对大赛的视频进行截图,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权威性,从而激发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之后在明确答案的环节,我把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回答截图下来,从而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解作者时,首先要利用各种浏览器找到清晰度较高,视觉舒服的照片插入教学课件当中。除了清晰度高的照片的插图,还要思考怎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在讲解文学作品的作者时,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例如:孔子、屈原、陶渊明、王维等作者。我会把作者简介做成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来进行填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欲。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我以和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解。我会分别提出以下问题:1.您了解陶渊明吗?能否用词语进行概括?2.我们学过陶渊明的那些诗文?《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3.陶诗的题材有哪些?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师生要进行充分互动,教师不做过多讲解以引导为主,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是主要教学环节。按照课堂的学生表现,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从而引入对教材节选田园诗《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讲解。学生在大课堂上手机的使用情况很频繁,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时间结束后,我来用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对于难点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探究性学习。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各不相同,对课件的使用习惯也各不相同。教师制作出适合自己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要求的课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重要的第二步。

四、穿插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师可以适当在讲述的过程中加入影视作品的节选视频,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在讲述《长恨歌》时,可以截取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中杨玉环被唐玄宗赐死的片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来充分理解李杨的爱情故事;
在讲述《西厢记》时可以把电视剧中崔莺莺和张生佛殿偶遇的过程以及红娘被打的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来赏析,以此来分析红娘的性格特点;
在讲述诗人王维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来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屈原的《山鬼》时,因为文章不易理解加上生词较多,可以把山鬼的歌曲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音乐来弄懂字词,结合画面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五、增加知识储备量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很大,尤其是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在讲述屈原的一生时,我需要结合史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了解秦国侵略楚国,楚王狼狈不堪地逃难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
在讲解李斯的一生时,我需要了解“始皇帝在东巡至沙丘时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命赵高拟下遗诏,宣长子扶苏回咸阳登基。赵高找来丞相李斯和胡亥,并拿出遗诏,在赵高的巧言利诱下,三人终达成协定。三人决定秘不发丧,而是先对付扶苏,然后再拥皇子胡亥登基为帝。次日赵高再次找来李斯,他让李斯造假,写下命扶苏自尽以及解除蒙恬兵权的诏书。”的电视剧情来进行讲解;
在讲解王维的一生转折点时,需要老师来了解安史之乱对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学生对历史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按照朝代顺序进行排列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都会对文学作品有所影响,所以好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老师讲好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尤为重要。总之,作为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校的大学语文课大都是大课堂,在我校每节课人数都是250个人左右,大课堂不便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加上学生的不重视,目前大学语文课堂处于一种尴尬状态,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方面学生不爱学,另一方面教师难教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上大课的新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准备。《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具有人文性、工具性、职业性等特征,是人文教育落实的最合适载体,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选好教材,节选好作品,制作好课件,文学作品和历史相接轨,那么接下来教师的讲课过程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的激发也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玲.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8).

[2]郭艺丁.浅谈如何激发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管理学家,.

[3]丁少杰.激发学习兴趣开辟审美空间――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9(4):108-110.

[4]张在中.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79-81.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十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课堂教学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在愉悦的气氛中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的点滴认识。

一、采用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发挥智慧和取得成功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激发教学兴趣,寻求诱导因素,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知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美。

1、以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言行进行情感的传递与交流,让学生发现教材中、生活中的美,从而引导他们创造美。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山中访友》时,我让学生通过观看文中的插图、多媒体等形式感受大自然的美,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以导语激发兴趣。

一个设计巧妙、新颖的导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可避免语文教学的单刀直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能力和水平。

由于多媒体电脑教学具有文字、动画、图像声音等直观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点,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二、鼓励质疑,引导创新

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1、鼓励学生质疑。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批判创新精神。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质疑,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对其理解作出评价,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充分调动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2、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创新。

要培养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旧有的“告白式”心理描写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文章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3、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并放手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应试教育讲究的是“以教师为主题”,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常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底下听得厌倦乏味。这种以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以“教师为主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也就是说要大胆尝试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从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教师先“扶”着学生摸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然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让学生试着进行写作训练,刚开始时,教师要给予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摸索的过程中学有所用,使其学习方式更灵活多样,而且能为他们进行大胆想象提供前提。

除以上四点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的试题。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会更好地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干。

总之,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要真正“动”起来,有待不断探讨。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篇十二

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已经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也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但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认为不能当“知识的传播者”,要当“学习的促进者”,不能当“教学的管理者”,要当“学生的引导者”,如果学生是主体,整个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各行其是,像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各抒己见,但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是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不是全盘否定讲授法,讲授法并非全是“灌注式”。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信息的组织者;
既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的促进者;
既是课堂的管理者,也是课堂的合作者;
既是学业的评价者,也是学生成长的记录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热闹”、“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当前的课堂中,新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自主意识比以前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已经不难见到,学生几人一组,七嘴八舌的开始了讨论研究,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千万别让课堂变成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
少一些多动,多一些探究,让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学习。

(1)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以某种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

(5)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的感觉。

(6)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7)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学习。

4、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会随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正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必能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推荐访问: 大学语文 课程 最新 最新对《大学语文》课程认识(12篇) 最新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12篇)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