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工作方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工作方案
为配合X市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进一步提升我县城市形象和品位,扩大对外影响,打造生态宜居品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按照《X市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市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宣居地”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创宜发〔X〕X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五新战略”,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全面参与、齐抓共建”的创建运行机制,围绕“建设山水生态优美X后花园”城市定位和“天蓝、山青、水绿、城美”城市特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良好的生态气候资源为依托,以打造全域旅游为重点,以优质的空气为基础,充分发挥我县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将我县打造成“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为加速建设创新美丽幸福X做出新的贡献。
二、创建意义
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变气候资源为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打造生态气候资源高地,不仅是实现X绿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站在建设创新美丽幸福X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中国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这一“国字号”品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事关大局、造福后代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总体目标及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1-2年的创建,X基于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寒冷指数、温湿指数、度假指数构建的X气候舒适性综合评价指标达到一类气候适宜区。通过城市绿地建设、节能减排等方式,与休闲养生关联密切的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环境保护、休闲养生等主要生态关联指标达标并领先于国内、省内其他城市及地区,达到验收标准。
【相关推荐文档】创建幸福村居改善生态环境工作方案
一、总体工作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2012—2016年),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省50%的村居建成生态村居,村居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居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二、阶段性目标任务
(一)农村生活垃圾管理。
到2012年底,每个自然村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全省30%以上建制镇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站。
到2013年底,全部建制镇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站。
到2014年底,全省普遍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
到2016年,全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一体化。
2012年—2016年,每年将省内县(市)的2—3个镇建设成为卫生保洁优秀镇,建成一批卫生保洁示范村。
(二)农村环境整治。
到2013年,建成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30个以上、生态村60个以上,建成市级生态村镇300个以上;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15个,完成“以奖促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0个。
到2016年,建成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60个以上、生态村120个以上,建成市级生态村镇600个以上;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30个以上,完成“以奖促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0个。
(三)村村通自来水。
到2015年底,全省完成30个县(市、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任务。
从2016年开始,开展其余63个县(市、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省93个县(市、区)建设任务,实现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
(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到2013年底,全省完成23条生态景观林带主要路段、节点主体建设任务,建成10000个以上林业生态文明村。
到2016年底,全省完成23条生态景观林带营造林建设任务。
到2020年底,全省完成10000公里、805万亩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任务。
(五)农村卫生创建。
到2016年,各县(区)均有省级卫生村,新增3000个省卫生村和一批市级卫生村。稳步推进健康镇村建设。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8%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普及国家卫生镇。卫生镇、卫生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50%、70%、90%。
三、实施措施
(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
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可实施度高的村庄规划。做好道路、管网、线路等专项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对于村居布局、项目选址等内容,要充分征求村居群众的意见,把村庄规划作为创建幸福村居各项工作的统一平台,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集中力量建设幸福村居的合力。
按照“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要求,从群众诉求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五改”(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灶)为重点,辅以“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池塘、清理乱堆放)、“五有”(有村庄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有一片成荫绿地、有垃圾收集屋、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等内容,继续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切实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二)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
以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为中心,运输距离在30公里以内的,统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超出范围或运输难度较大的,可以区域中心镇为节点,组团式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做到连片治理,区域共享。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的建筑形式应相对统一,规范标识。
——各地要根据实际,聘请专业保洁公司或本地劳动力进行保洁。采取保洁人员上门收集或村民自行投放的方式,将生活垃圾从户集中至村收集点,从村收集点集中至镇转运站,再转运至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输全过程采取密闭方式,防止出现滴漏,造成二次污染。保洁人员应定期清扫村庄公共区域,做到村庄路边、河边、池边无垃圾,村容整洁。
——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应采用卫生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工艺技术。县(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建设。以区域中心镇为节点建设的处理规模小于100吨/日的镇级填埋场,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标准》要求,填埋区采取人工防渗处理,垃圾渗沥液运到或排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采用堆肥处理、沼气利用等综合处理技术,要做到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在国内有成功适用的先例。
——做好垃圾转运站通风、降尘、除臭、消杀、清洁等工作。站内垃圾应日产日清,各项清洁设施齐备,污水应统一收集,统一运到或排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
——充分利用已有的垃圾收集桶、收集箱、收集屋等设施,统一收集生活垃圾。要注意做好垃圾的密闭管理和渗沥液处置措施,鼓励采用地埋式收集箱。收集点垃圾应日产日清,落实卫生保洁措施,每周至少清洗两次,并定时喷洒消毒及灭蚊蝇药物。
(三)认真实施农村环境整治。
以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积极推进各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对于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且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对于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或旅游业较发达的村庄,可推广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技术。对于符合市政污水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可采用城乡统一处理模式,将污水纳入邻近的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
——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连片治理,围绕东江等重点流域和新丰江、南水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湖库周边,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的生态示范建设工作,加强生态村镇创建等基础工作及污水处理等基础工程建设。各地要充分发挥本地生态自然优势,开展各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
(四)大力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自来水管网,通过管网延伸供水、镇级中型水厂建设等方式实现连片、跨区域供水,在县域内形成具有高保证率和统一供水标准的农村供水网络。
——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造升级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在现有农村供水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扩网、改造、联通、整合和新建等措施,形成村村通自来水网络。
——采用示范建设和面上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程实施。示范建设通过公开竞标确定名单,以整县推进方式实施,省按规定给予补助;面上推进采取由省按规定标准给予补助,各任务县包干完成的方式实施。
(五)积极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注重建设城乡一体连片大色块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粤北地区要注重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粤东、粤西地区要注重建设海岸防护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整体优化提升我省生态景观质量和安全防护功能。
——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立体、复合的生态景观林带。“点”是指对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进行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连串的景观亮点:“线”是指以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至50米林带和沿海海岸基干林带作为主线,建成各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面”是指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1公里可视范围内的林地纳入建设范围,改造提升森林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增强区域生态安全功能。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要以现有的绿化和森林为基础,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闲置地、裸露地进行人工造林;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对已经绿化但景观效果不理想的林分进行改造提升;对景观效果较好的林分进行封育管护。
——抓好村内道路、公共场所、农户庭院绿化和农田林网化,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每村建设一处绿色景观点、栽植一条绿化带、营造一片风景林(果林或竹林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实现村庄四周有风景林,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主次干道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形成路有树、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村居生态环境。
(六)全面开展农村卫生创建。
通过卫生创建和改厕项目的带动,争取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和着力点,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狠抓农村改水改厕、垃圾收集处置、公厕、市场等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卫生创建标准,充分发挥已创建地区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科学指导,不断扩大卫生创建工作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民受惠。
——继续认真执行“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争取更多国家资金补助,加大农村改厕的投入与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改厕的积极性,推动全省无害化卫生厕普及率不断提高。
——宣传健康环境理念,着力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大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群众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行为习惯与常见病、传染病、地方病的关系,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保障身体健康。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部门责任。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工作目标,加强沟通协作,指导本系统齐心协力完成改善村居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
(二)整合建设资金。要依据村庄建设规划,整合各渠道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引入市场经营机制,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集中力量改善村居生态环境。
(三)强化技术支撑。省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各项技术指引,规范村居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以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各专业协会和经验丰富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单位为技术支持主体,为改善村居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
(四)加强检查考核。对改善村居生态环境工作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根据工作进度安排开展考核,作为下一年度安排相关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并通报考核结果。
【相关推荐文档】前洲社区幸福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建设幸福镇村活动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幸福镇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围绕建设幸福村总体建设目标和基本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建设“发展先进村,生活富裕村,生态优美村,社会和谐村,法治平安村”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文明、洁美、富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为主旨,扎实推进幸福村建设。
二、创建目标:
按照“发展先进、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社会和谐、法治平安”的目标要求,2011年确保我社区创建幸福村达标,具体目标是:
(一)建设“发展先进村”: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90%,积极转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形态,壮大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支撑能力,人均村级可支配收入超1500元。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创新合作形式和合作内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达到90%。
(二)建设“生活富裕村”:积极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万元。鼓励农民积极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充分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积极推动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全覆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农村居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住宅成套率达到95%。
(三)建设“生态优美村”: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组织实施造林绿化,污水处理,河塘治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切实加强文明城创,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村域林木覆盖率达到27%,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省级“生态村”标准,河塘整治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保洁长效机制全面建立。
(四)建设“社会和谐村”:积极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学前教育优质化率,村(社区)幼儿园全面建成市优美幼儿园,青壮年(18—40周岁)劳动力技能培训率达到98%,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和提升公益文化设施功能,省级一类以上体育设施建设全面达标,扎实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标准,功能配套全面达标,实行扁平化,立体化,网路化管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科技文化,文明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科普“一站一会一栏一员”建设全面达标,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达标率到95%以上。
(五)建设“法治文明村”,进一步完善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扎实推进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全面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做到民主选举程序化,民主决策科学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95%以上,加强平安法治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三、创建步骤:
(一)、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不断提升广大居民群众的创建知情度,参与度和支持度,把幸福社区创建与居民群众关系最密切,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解难题,办实事,使居民群众真正体会到幸福社区创建的好处,理解并支持创建工作,自觉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群众在建设幸福社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实施,按照幸福社区创建目标要求排查对照情况,对照指标不足项目,补弱固强,全面达标。
(三)、总结考核,强化督查考核,建立目标化考核机制,明确目标任务,使各项建设工作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把建设幸福社区工作的成效,居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职能分工人员职责工作实绩与工资报酬的重要依据。对总结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升为民谋利服务和幸福社区创建的水平。
四、工作措施:
1、建立组织,分工负责,建立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社区居委主任为副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各条线,各职能人员分工职责,并加强工作督查考核。
2、对照要求,制定方案,按照幸福社区考评五个方面25项指标逐项对照排查,制定实施方案,并与创建星级社区,推进和完善社区扁平化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加大对创建的投入,着力提升社区党建、居民自治、环境卫生、法治和公益事业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3、建好台账,按照考核要求,采集资料,将所有归纳的资料和图片装订成册。
4、建立好长效化管理机制,巩固发展创建成果,通过扎实开展创建工作,让居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法治平安的创建成果,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