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6篇
第1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者:李炼华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7期
摘 要:学习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它是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形成的。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远比盲目模仿别人的教法或生硬地灌输知识更加科学,更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语文;
习惯;
养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均认真自觉地开展学习研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有创造性的教法和学法被陆续推广,“杜郎口模式”“昌乐二中高效课堂模式”,都成为各学校的范本,尽管部分教学模式也存在争议,但这些学校的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尤其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恰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新课标提及“习惯”的地方也有很多处。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一个转变,它使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不断去探索创新,真正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和强化:
一、明确课程性质,培植热爱语文学科的感情
相信没有老师会说自己所教的学科不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许多知识往往是需要的时候才发现它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并无轻重主次之分。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里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生哲理,热爱语文的感情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热爱语文就是热爱生活。只有喜欢上了语文,才会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2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让我们在领略细雨强大力量的同时也引起我们对于细节处关键性的深思。由于各种因素,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参差不齐。特别对于后进生来说,如何从细节着手激发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力、改进学习态度、点燃学习热情、维持学习积极持久性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对此问题,我展开分析,认真深思后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班里有一位学生,平时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而且字迹潦草。有一次,我批改作业时,竟发现有道应用题他居然应用了两种解法,这让我有些诧异。尤其是第二种方法,别出心裁,连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没有往这方面思考。这次作业之后,我开始多留心这位学生的举动。终于,在一次开心的班队课后,我把他叫到身边,单独和他聊了一些关于生活、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私人问题。我发现在谈话中他并不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学生。平时懒散、没有上进心等表现是因为他在一次次的努力和认真之后,既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也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产生了挫败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既然找出了问题所在,要想改变这位学生的现状,首先就要做好与其家长间的沟通,双方一起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要从平时学习生活的细节着手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体会到校园大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关爱。为此,我特意去他家家访,和他父母好好地谈了一次心,让他们不要特别看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从细节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鼓励和改正的时间。在学校里,我也更加注意发掘他细微的进步,并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后来,这位学生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循循善诱,重塑信心
教师及时地对学生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自尊心和创造思维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特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当然在答对问题之后,会给一些特别的嘉奖和鼓励。有时即使回答不上,我也会微笑地说一句:“你有权保持沉默,我们会耐心地等待,等待你下一次的精彩表现。”这样既化解了课堂的冷场,也给了学生另一个努力的机会,让学生回到重塑信心的轨道上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所提高。
第3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摘要]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芳草地,现在的音乐教学,只为了上课而上课,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那么,如何证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本文讲述了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多元化 兴趣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24-01
作为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在工作中一步步学习一点点成长,慢慢有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与对课堂教学的看法。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音乐老师在课堂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选择。所以老师的课堂表现非常重要,要相信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在上课时尽量充满热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相信学生会爱上音乐,喜欢上教音乐的你。
1.上好开学第一节音乐课
利用新学期新鲜感。学生刚回到学校是最大信息量的掌握阶段,此时学生的积极性最高,如果能好好把握第一节课,可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2.关注社会热点
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他们会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人物,并私下谈论。我收集了后舍男生,芙蓉姐姐,以及在美国风靡一时的孔庆祥资料,课堂上创设情境:假使你是某娱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以上三位新人想在娱乐公司发展,你会录用谁?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要求先分析选手,并给出理由。整堂课学生讨论相当积极,并就后舍男生的例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就芙蓉姐姐及孔庆祥从正面来鼓励学生追求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反面则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爱好及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选秀类节目风靡全国。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讨论评价选秀类的节目,比如好男儿,梦想中国,我型我秀,舞林大会,超级女声等。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音乐。让中学音乐课与社会热点和潮流挂钩,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第4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名言是“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累微小的脚步,就不会走出千里远;不积累微小的水流,就不能汇集成江河. 就是说凡事要从小做起,要有毅力。
硅步:古人以跨出一脚为跬,再跨出一脚为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问题]
1.杰克.伦敦的作品有那些?
如果把一张无限大的纸对折51次,你能想象最后这张纸所叠成的厚度吗?相信你一定会猜:也许有冰箱那么厚吧,抑或是几层楼那么高?NO,都错了。经电脑进行精确运算,最后的结果令我们大跌眼镜:居然超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初知这个数目的时候我感到不可思议,为何一次又一次简单的折叠会使纸张达到如此惊人的厚度?但仔细琢磨一下,我便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与原理,原来精髓就在于两个字:积累。
将一张纸折叠两三次,这是连孩童都能做到的简单动作。若让人将这张纸折叠51次(姑且认为有这种无限大的纸),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坚持了。但是,要知道,这每一次的折叠,决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动作。而是在上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的深入与积累。正是这不断的深入与积累,造就了令人惊叹的厚度,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由无数个脚踏实地的脚步构成的;
浩瀚的江海,是由山中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
古今中外,许多典型的事例都表明了这一道理:老婆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教导,激励李白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王羲之刻苦自学、染黑墨池,他精湛的书法艺术,来自长久的、潜心的训练,终于成就一代“书圣”;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象《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同样,在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不屑一顾的小事,人们忽略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也忽略了生活中的哲理:正是这无数件毫不起眼的小事,才构成了辉煌的成功啊!在生活中,人们都希望一蹴而就,甚至是一劳永逸。人们都将眼神投向那些丰硕的成功果实,而往往忘记了,成功是一次又一次跌倒后又爬起的勇气所汇集的,是一滴滴辛勤的汗水所凝聚的。正如冰心所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请不要忽略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吧!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一环节;
请不要忽略学习中的每一道习题、每一个单词吧!认认真真地去做好每天的功课。这些看似简单重复的平凡小事,一旦积累起来,就会创造奇迹。
第5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即墨市第一职业高中 2014级3班 丁闯
在看到这次征文的主题“传承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我真的是毫无头绪。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十分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除了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再也没什么接触。
我开始想,什么是传统文化。是孔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言论;
是李白、杜牧、白居易这些人的诗篇;
还是曹雪芹、吴承恩等人的名著?
都是,也都不是。我想,应该是这些作品的灵魂,创造他们的人的精神吧。
我是一名中国人。每一次说这句话我都是骄傲的,但,我也是心虚的,愧疚的。我暗暗下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可是,我该怎样做,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我开始阅读中国的名著,诗词乐曲。但我真的很迷茫,这样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吗?
我写了一大篇华丽的语言来赞美我的祖国,来赞美中华文化的重要。可老师告诉我,他读不到任何情感。他告诉我“写得太大就变成了空话,要从身边的事来看,以小见大。你是一名幼儿教师,你应该去怎样做呢?”
拨开云雾见月明。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将来我会去教导许许多多祖国的花骨朵儿。我的言行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成长,甚至是一生。
我没有能力左右他们的思维,但我可以告诉他们一点点的东西,慢慢地,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也说不定。
我可以给他们讲沉香救母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
我可以给他们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告诉他们,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每个人都要保护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每天将一首小诗;
说一句孔子的话;
向小朋友们介绍祖国的大好风光,告诉他们唯美的神话......原来,我可以做那么多事。
想要去影响别人,就必须丰富自己。
你想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想要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整片湖泊。
每天念一篇文言文;
读一首诗;
认一个繁体字;
看那些古人的故事;
体会他们的心境。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我会尽力把我仅能做的去做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千万滴水汇成了河流,而千万条河流凝聚成了大海。
传承中华文化。我知道我所能做的事---
去告诉我以后的学生,还有我身边的人,我们是一名中国人!
(指导教师评语:丁闯同学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诠释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内涵,作为中国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要珍惜、重视,更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以一名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教给孩子们孝、忠的故事,“每天将一首小诗;
说一句孔子的话;
向小朋友们介绍祖国的大好风光,告诉他们唯美的神话......”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想,我们要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人。共筑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指导教师:李松贤)
第6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阅读现状
每年的寒暑假我总布置学生去课外阅读,但收效甚微,从学生阅读信息反馈表中看出,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内容杂乱俗,阅读量少,阅读人数甚微,我将它整合成一表格,如下:
从表格中可看出学生大多数热衷言情漫画通俗文学,文学名著、报纸很少涉猎。读书确实也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一种休闲,读休闲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但热衷于读这一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作为想武装自己头脑的中学生,休闲书可以读一些,但必须把课余的主要精力与时间花在读高质量、高档次的书籍上。高质量的书,读起来肯定要艰难些、枯燥些,但其滋味往往是越啃越浓,越嚼越香。
二、阅读流失的原因
原因大概有四:
(一功利目的冲击课外阅读
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阅读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阅读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机。学生在原生态的阅读中明显存在三大倾向:急功近利——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大量零散的语段阅读;浮光掠影——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一些短、平、快的“文化快餐”;轻松愉悦——为了消遣,阅读娱乐性强但缺少历史厚重和人文品性的书刊。
(二学生没有时间看书
多彩的电视节目却更多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无暇顾及课外书籍,甚至还影响了对功课的温习。
(三没书读
虽然农村中学也有图书馆,但藏书少,更新不快。再是学生自己没有课外书籍,一是书价昂贵让人望而却步。二是不知买什么书,即使买也买一些优秀作文选,习题精编,或各科的跟我学和中考复习题。
(四教师言传而做没到位
一是教师光强调要课外阅读,而没有指导;二是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不系统。
三、课外阅读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表现在作文的写作。农村学生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起码的人文素养。农村学生作文总体来说套用老题材较多,写了三年的钓龙虾钓鱼妈妈背我上医院等,语言干巴巴的如在交谈,没有深度,没有文采,作文处于瓶颈、状态。
其次是阅读能力的提升徘徊不前。其实课外阅读也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看下表
从此表中可看出阅读量与语文成绩成正比。课外阅读的书籍也开始在语文试卷中有所反映。正因为课外阅读少,才会束手无策,才会闹笑话。武松跑到三国,诸葛亮被逼上梁山,《格列佛游记》不知为何物。记得上学期初三月考测试中,有一题是这样的——舌战群儒——大战流沙河——井阳岗打虎——萧湘馆教诗。只要是看过这四大名著的,都能回答。但这题有百分之八十没有回答正确。
也不利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和素质形成时期,有益的课外阅读对其成长有不可忽略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
四、课外阅读的对策
1、随便翻翻
阅读无处不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坐下来随便翻翻的习惯: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或是一本杂志,每天都能翻一翻,每天都能品一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时事动态,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生活讯息,也定能丰满学生的生活,练达学生的情感。
2、诵点古典诗文
所谓“诵读”,就是出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语调,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精美的诗文,这些诗文或意境深远,或韵味十足,或语言隽永,读来如饮酝酿,如啜芳茗。如《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通过诵读此类经典佳作,就能使学生进入文章理解的“洞天”,领略中华语言文字的奇妙、诡谲……因此新教材附录中的古诗词诵读共六十首必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加以鉴赏。
3、读点中外名著
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书后都有名著导读的推荐,每本三篇,共十八篇,不妨让学
生在三年内读完。因为一部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用书”,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尽速成长为一名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较长时段、较宽领域的典型化生活场景,从中易于领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酸甜苦辣,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享受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愉悦,充实、净化情感世界。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讲,这些作品涉及了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运用了丰富的语汇,能体现出作家作品的风格,可以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五、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边动笔墨边看书,正是学生会阅读、会学习的具体表现。要让学生养成动笔阅读的习惯。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能将精彩的词句勾画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异议的,写上自己的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悟;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
的确,我们的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具体可以指导学生摘录美词、美句,作读书笔记,批注、写感悟、续写等。以《红楼梦》为例,交流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如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介绍红学家金圣叹如何写眉批,布置学生阅读作业你最欣赏小说的哪个人物,林黛玉这种为人处世,在当代社会里行得通吗?你觉得贾宝玉在性格上有软弱的一面吗?学做一道《红楼梦》中所写到的菜肴。
相信通过这种读思结合的阅读活动,必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增益。
六、开展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
班级、学校还可举行每日名著导读、课外阅读、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精彩诗文朗诵会、读后感定期向学生推荐新书等。用以“吊”起学生课外阅读的渴求欲望。至于各年级有少数“早熟”的学生“偷看”一些言情小说、校园文学、情爱理论等书籍,教师、家长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应先肯定其积极性,然后引导,把他们那种“好奇性”、“跟着感觉走”的读书欲望、习惯引到理性的读书轨道上来,培养正确、健康、合理的阅读兴趣,调节精神,扩展阅读,去弃糟粕、吸取精华。
总之,课程改革将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师生课外阅读意识,扩展学生视野,增进知识,与时俱进,全面开拓语文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推荐访问: 跬步 议论文 千里 不积跬步 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不积跬步 无以成江海议论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