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范例推荐)

2023年《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3-30 14: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1  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范例推荐)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1

  第三单元 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2和5:2

  3/4:5/8和5/8:3/4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批改作业本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11=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45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解比例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二导入:

  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成正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比例意义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成反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篇二:比例教学反思

  比例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感觉在以下两个方面还要进行强化和训练。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比例是一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围绕知识点多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指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要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比和比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比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篇三: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学分析及反思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学分析

  本单元内容及课时安排。

  1. 比的意义 (1课时)

  2. 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

  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课时)

  4. 比的应用(一)(1课时)

  5. 比的应用(二)(1课时)

  6. 比的应用(三)(1课时)

  7. 测量旗杆高度(1课时)

  8. 第二单元复习(2课时)

  9. 单元测试(1课时)

  10. 习题订正(1课时)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了解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的意义,知道比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比的各部分与分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2.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3.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比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简单实际问题可以用比来描述或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比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的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除法)的基础上,引出对与比的认识,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实际意义。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搅拌水泥沙和调制涂料两个事例,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情境一,通过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引出比。教材以两个工人对话的形式呈现了问题情境,即: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等。然后分别介绍1:3表示水泥和沙子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3:1表示沙子和水泥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接着用描述的方式说明:像1:3、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是比号。

  情境二,调制涂料。教材设计了环卫工人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制成浅蓝色涂料的典型事例,提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的问题。教材首先呈现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写出的两个除法算式,即:6÷3=2,表示白色涂料是蓝色涂料的2倍;3÷6=1/2

  表示的蓝色涂料是白色涂料的1/2

  。接着,分别介绍用6:3表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关系,用3:6表示蓝

  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关系。然后,把表示同一种关系的算式和比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大头蛙的话说明比的意义,即: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进而介绍比值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安排了议一议: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的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求比值。

  教学难点:弄清比、除法及分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反思: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关系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任何两个相关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是比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会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本单元要认识的数学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如,选择现实生活中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认识比;选择我国《*法》中规定的五种*长和宽的比都一样的真实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规格的*长和宽的比值,认识比例;结合在一块长方形地里种茄子和西红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本套教材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做的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如,学习比的意义时,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调配涂料的问题,通过“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写出6÷3=2和3÷6=

  两个算式,然后,说明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写出比的式子。这样,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识比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再如,比的基本性质,选择了学生*常玩的踢毽子的数据,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有什么关系,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计算自己写的比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性质,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选取了大量的、真实的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如,菜农按比例种植茄子和西红柿的问题;建筑工人把水泥、砂子、石子按2:3:5配置混凝土的事情;商店配制什锦糖的典型事例;配制药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等现实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比和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分数乘、除法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认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按比例分配问题。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应用?“测量旗杆高度”。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2

  第三单元 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意义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正确计算比的比值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看课文的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

  (3)测量教室*长和宽各多少?

  (4)教室这面*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的*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有什么关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这四面*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三、练习

  1、练习六的1~3题

  2、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的教学,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比例,并且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练习设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教学任务起到了巩固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整节课一味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对学生放手不够,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2)教师讲解太过仔细,以至拓展练习无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语言力争言简意赅,把更过的时间还给学生探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2和5:2

  3/4:5/8和5/8:3/4

  二、探索新知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六的4~6题

  2、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上了本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批改作业本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有不少学生把“3.2:4=4:5”改写成“3.2×11=4×”,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45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

  解比例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

  二导入:

  如果把3:8=15:( )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

  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5)汇报解答情况

  3、教学(例3)

  (1)独立解出未知项

  (2)同桌相互交流

  (3)请学生板演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成正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正比例意义

  2、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3、: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问:

  你有什么发现?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2)

  1、出示表格

  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七的1~5题

  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

  成反比例的量

  教 学目 的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篇二:比例教学反思

  比例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感觉在以下两个方面还要进行强化和训练。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比例是一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围绕知识点多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指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要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比和比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比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篇三: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学分析及反思

  第二单元比和比例教学分析

  本单元内容及课时安排。

  1. 比的意义 (1课时)

  2. 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

  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课时)

  4. 比的应用(一)(1课时)

  5. 比的应用(二)(1课时)

  6. 比的应用(三)(1课时)

  7. 测量旗杆高度(1课时)

  8. 第二单元复习(2课时)

  9. 单元测试(1课时)

  10. 习题订正(1课时)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了解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的意义,知道比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比的各部分与分数、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2.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

  3.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比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简单实际问题可以用比来描述或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比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的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节内容在整个比的知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除法)的基础上,引出对与比的认识,及其二者间的关系。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实际意义。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搅拌水泥沙和调制涂料两个事例,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情境一,通过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引出比。教材以两个工人对话的形式呈现了问题情境,即:每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3千克沙子对1千克水泥等。然后分别介绍1:3表示水泥和沙子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3:1表示沙子和水泥的关系及式子的读法。接着用描述的方式说明:像1:3、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是比号。

  情境二,调制涂料。教材设计了环卫工人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制成浅蓝色涂料的典型事例,提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的问题。教材首先呈现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写出的两个除法算式,即:6÷3=2,表示白色涂料是蓝色涂料的2倍;3÷6=1/2

  表示的蓝色涂料是白色涂料的1/2

  。接着,分别介绍用6:3表示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关系,用3:6表示蓝

  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关系。然后,把表示同一种关系的算式和比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大头蛙的话说明比的意义,即: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进而介绍比值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安排了议一议: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的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求比值。

  教学难点:弄清比、除法及分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反思: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关系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任何两个相关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是比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会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

  本单元要认识的数学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如,选择现实生活中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认识比;选择我国《*法》中规定的五种*长和宽的比都一样的真实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规格的*长和宽的比值,认识比例;结合在一块长方形地里种茄子和西红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本套教材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做的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如,学习比的意义时,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调配涂料的问题,通过“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写出6÷3=2和3÷6=

  两个算式,然后,说明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写出比的式子。这样,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识比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再如,比的基本性质,选择了学生*常玩的踢毽子的数据,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有什么关系,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计算自己写的比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性质,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选取了大量的、真实的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如,菜农按比例种植茄子和西红柿的问题;建筑工人把水泥、砂子、石子按2:3:5配置混凝土的事情;商店配制什锦糖的典型事例;配制药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等现实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比和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分数乘、除法基础上安排的,主要内容有:认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按比例分配问题。单元最后安排了综合应用?“测量旗杆高度”。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比例》教学反思3篇

《比例》教学反思1

  其实我们这部分的内容在五年级就已经学过了,只是没有告诉学生这样的两种量的变换规律就是成正比例。特别是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联系比例的式子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这很多像这样的变量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上我设计了情境:当单价一定时,总价与数量的变化关系。先让学生观察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再看总价又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数量发生变化时,总价怎样变化;接着一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一定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一定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当单价一定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让学生总结出: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一定。

《比例》教学反思2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比例》教学反思3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这节课我谈谈个人的观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积累了一些常用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反比例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正好是规律探究的知识,因此高老师尝试用整体进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使学生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图像,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而高老师第一课时并没有进行图像教学。而是对教材大胆地进行重组,第一课时进行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正反比例图像的教学。从意义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对比,用结构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这节课高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现出学生“分类方法”的多样化,在两次“分类”中不断激发学生探究两种相关联量变化规律。学生学的比较愉快。

  探讨的地方有:

  1.在出现表格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不是相关联的量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分类。如人的身高与体重等。这样对比更明显,让学生知道不相关联的两个量要归类在不能成比例一类,

  2.可以让学生把一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来进行对比,教师也可以板书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发现他们的比值一样的.或乘积是一样的,以便发现规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够,规律可以让多个学生尝试归纳,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得出规范性的数学语言.

  4.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

  5.增加拓展练习,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正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正比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比例教学反思1

  第一节的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出示例的表格后,学生从中发现了多个规律,学生说出若干规律后,我追问学生:这些规律中,我们最常用的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生:是用路程去除以时间得到的速度是相同的)路程除以时间还可以怎样说?(引生说:还可以说成是路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相同的——师:也就说比值是一定的。)由此,引到正比例的意义中去……

  成正比例的关系的两个量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相关联,二是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教材中例子除了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相关联,但是不成正比例外,告知的两个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反例很少,结果,让人感受不到“关联”的联系程度,感觉就是比值一定,两个量就成正比例,许多学生拿到数据就直接看比值了,忽略了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补充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判断,特别夹杂一些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比如:

  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像上面的两个例子,有时很难判断。

  给(1)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一个人的体重和岁数不能一直保持正比例的关系,比如他老了可能都不增体重了。

  给(2)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红花的朵数和鸡蛋的个数不太相关联。

  但是上面的两例在特殊情况下又都像是成正比例的。

  给(1)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小磊在8岁前都是这样的一年增重4千克地成长着,但是8岁时夭折了。这8年(一生)的岁数与体重,你能说不成正比例吗?

  给(2)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这个表格记录的是两个商贩正在进行商品的交换的过程(用红玫瑰去交换鸡蛋),你又能说这儿的花的朵数与蛋的个数不成正比例吗?

  此外,对于那些两量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关联,学生叙述成正比例的理由时,我都只要求说出是哪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行了。

  第二节课的正比例的图像,例2的教学,我先给学生一个空的数轴图,让学生试着,在图中表示出表数的各组数据来,再让学生说说各点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这些点看上去有什么规律(在同一条和直线上),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最后让学生通过找对应量(在学生找到后,我还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了验证,计算还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归一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图像直线特点。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很有价值的,对日后中学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下午第二节课的“实际测量”我大体是按照教材的思路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活动的,在第一个环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点之间绝对直线式测量,在长距离的中间中正确添加标杆的方法,我特意让学生测量操场的斜对角,以免学生测量直跑道时,直接贴着跑道的路沿进行测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于没有找到正宗的标杆,只得利用班里的四个拖把代替了标杆,进行测量时,大家都感到拖把比标杆更好用,因为操场都是水泥地的,用标杆是插不下去的,而拖把自己就可以站立在操场上,调好位置后,扶的人都可以走开去,更利于别的同学观察。下面的步测和目测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测学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觉作用不大,实际应用起来比较困难,只得提示学生今后有机会多练就会有感觉了!

正比例教学反思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 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了正比例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题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 “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正比例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课始,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儿歌《数青蛙》的生活问题:虽然年级越高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的表现似乎会更加“理性”,有时课堂气氛是相当沉闷的。但这堂课的氛围空前热烈,他们对相关新知识渴望了解的情绪如此之高涨,探究学习如此之迫切与主动,让我对我们的学生刮目相看。课堂教学的一气呵成也让我体验了久违了的上课乐趣。

  这样,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与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时,出示了两组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材料如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表格与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的表格后,先观察这两个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思考题中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定向作用,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这些生活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总之,让生活场景来充盈我们的数学课堂。

正比例教学反思4

  意义建构需要在认知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能作为“固定点”的旧知识,能够是统一的,也能够是对立的。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三组相关联的量:学生经过观查比较,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上述的几种关系中,都是比值不变的关系。经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使正比例关系中的比值必须,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像。在理解正比例意义的同时出示了其他的如和、差、积的关系,经过比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心理学研究证明,比较能使人受到更强烈刺激。黑白两色放在一齐,白的更白,黑的更黑,就是这个道理。几种关系放在一齐比较,也能够到达这样的效果。

  学生感知的数学材料,离学生越近,学生越感兴趣,也就越容易理解,对探索自我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本节课开始所举的三个例子,遵循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的原则,选取的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例子。这是学生一开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的重要原因。这些例题不仅仅有必须的趣味性,并且其中包含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学生已学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要学生将其中变量与不变量的规律找出来,就显得容易多了。找出规律后,再建立数学模型,也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心中构成一种朦胧的概念后,让学生举例,例子来自学生,不仅仅创设了开放的问题情境,并且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一系列例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完整、明确的正比例意义,更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向学生供给部分的素材,还有部分素材来自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数学活动。如找量的变化规律、变中不变的因素、比较找出本质特征、猜想、给出定义、字母公式表示、解决问题、画图等,主要由学生进行,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过程。

正比例教学反思5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开始,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种情景,利用表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表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表格,创设学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与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联系。让学生独立填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表象的建立。通过学生独立填表让学生几次感知“变”与“不变”,在感知“变”与“不变”过程中体会“相关联”,以此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学习活动,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并且采取数形的教学手段把具体的数据用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经历用具体数据解释图像,用图像描述具体数据的过程,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并为今后函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

正比例教学反思6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作为函数中最简单、应用最为广泛的函数,本节课我力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例题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安排,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开始以教师乘车从渭南到故市这一问题情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可见函数的影子。由于小组之间有一个竞争机制在里面(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合作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参与率高,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在选题中,由于选题典型且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本节课力求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在各小组得分差距很大的情况下(3、6小组尚无得分),我采取了激励措施,将较易的题留给他们,并对回答对的同学掌声鼓励,极大地调动了这两个小组同学的积极性。对于学习目标的呈现也有利于学生学完本节课之后对自己的检测、对照、小结,当堂目标检测学生完成也相对较好。总体上,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展开,教师的亲和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鼓励评价学生,课前语和结束语激励学生学知识学做人。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本节课放的还不够开,可能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担心任务是否能按时完成,因而部分题没有留充分思考、交流的空间,显得处理问题有些着急。

  2、小组的合作学习尚且还处于形式化倾向,学生小组间的对学、群学体现不明显。

  今后需要做的:

  1、尽可能放手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在知识的生成上获得发展。

  2、加强小组间的实质性合作,尽可能做到对学、群学相结合,实现兵教兵、兵练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3、小组展示中尽可能让学生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体意识。

正比例教学反思7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 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 进入新课学习, 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 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 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 “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 为什么? ”在学生能准确由A X B = C 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 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 再次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 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 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 我提出: “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 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 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 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 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 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 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提高。

正比例教学反思8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资料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所以,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这一关系的确定方法十分重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首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交流,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最终在全班交流时给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经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能够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自学提示中,围绕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将提纲资料简单化、重点化,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让小组合作真正更有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学中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因为本课时的教学资料难度相比较较大,所以我给小组活动空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到达思维层次上的交流,而不仅仅限于表面上的讨论。事实证明,在本节课资料的教学中,小组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努力做到:学生自我能学的自我学,自我能做的自我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到达互助。

  三、经过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大容量的练习,以便让学生将所学资料在练习中得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经过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也加深了认识。

  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能够说从必须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可是在必须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所以,我觉得自我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应多探索,多下功夫。

正比例教学反思9

  《正比例》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比例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分析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到学生学习的难度,这节课,我采用以教带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逐步展示教学资料并依此突破教学难点。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让同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当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使同学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比例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点理解起来很抽象。经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必须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同学探求新知的欲望。最终,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2、多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比例概念有点抽象,应当多让学生表达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表达和交流中不断梳理自我的思路与理解,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如果教师不断地插话提醒,只能造成学生无法完整表达的习惯。学生回答不完整,也应当让他说完,教师需要用的是“还有吗?”的亲切询问,而不是扶着走。即使一个学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几个学生来表达,教师需要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和方法,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情景。

  3、课堂练习要注意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针对性。由于本课是第1课时,在提高练习的文字确定题中,没有表格的直观数据后,确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难度就增大很多了,异常是对学困生。应当适当地减少题目,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够留着下一节提高课中出现。在课堂结尾,能够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数量关系设计一道正比例的题目,这样不仅仅前后呼应,应用已学知识,又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然,还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中没有清晰地、反复地强调正比例的概念,没有引导学生举出不成反比例的例子,个人的语言组织本事、课堂评价本事还不太好,课堂预设和生成本事还有待提升等。总之,教学路上,要多琢磨、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期望以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正比例教学反思10

  我执教的《正比例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63的内容,课前给学生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充放预习的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归纳、回顾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课堂以合作交流、展示为重点,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个同学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再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完善,小组整理的知识达成共识。经过这个过程,复习的重要知识基本上就形成了。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了解信息,以便在全班展示时及时抓重点、难点给予点拨、引导。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汇报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学生及时补充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点拨判断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合作交流”部分的小组交流中时间留的较多,再加上学生在预展部分板书较慢,学生的板演技能还不是很高,以致课堂预设流程没有能够进行完。

  2、学生的课堂语言有重复打结的现象,在学生的展示、补充、点评环节都有存在。对学生课堂发言、倾听习惯培养不到位,对学生课堂语言要进一步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正比例教学反思11

  授完了“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资料之后,我有以下感受:

  1、小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我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仅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其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当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为“生活中做数学“。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数量,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我引导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价格就越高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张数就越多

  书的厚度、重量、价格、总张数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而增多

  让学生明确了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重视学法指导,为新知建构铺路搭桥

  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可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去确定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关系就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有意设计了一组确定题,涵盖了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种情景。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做这种题时可能会碰到哪几种情景,应当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反思,举一反三。使学生经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构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3、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我观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我为了给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台,供给给学生几个讨论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构成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能够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表格之后,思考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思考下头的问题: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化规律。这样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所学资料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正比例教学反思12

  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结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在完成目标导学时,较好地完成课本中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也比较热烈,效果较好。

  关于发展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现场情况看,本节课有四个环节蕴含着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数学思维的活动。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第一个环节是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对不同的函数解析式的观察、分析,再加上反例的映衬(对比),学生发现了正比例函数解析表达式的基本结构:一个常量与自变量的积(y=kx)。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学生常常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解决问题,特别是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追其根源,主要是缺乏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如果能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函数学习的基本程序和策略,那么,在今后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的时候,或许无需教师提醒学生就知道如何探究了。

  理论上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对大面积的小学就已经对学习绝望的孩子我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跟的上,不要对数学绝望。

正比例教学反思13

  本节复习课,目的是经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这节资料复习之前,我先在班里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确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对正确描述正反比例有必须的困难。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时思路不是很清晰,还有一些学生在用关系式描述正反比例时,存在较大的困难。

  六年级学生已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整理、构成系统。所以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将本单元资料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然后针对调查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练习,巩固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供给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忙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构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下头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为例,谈谈如何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比例尺必须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能够结合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变化方向相同,那么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越长,表示的实际距离也就越大。当图上距离必须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那么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能够出这样一道题帮忙理解,图上距离3厘米在下头哪一幅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距离最大

  ①1:400

  ②1:600000

  ③1:600000

  因为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要使实际距离大,那么比例尺就要小,所以选第三个。当实际距离必须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能够出这样一道题帮忙理解,一个半径100米的花坛,画在下头哪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最大

  ①1:40000

  ②1:60000

  ③1:100000

  因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它们的变化规律一致,比例尺越大,图上距离就越大,所以应当选第一个比例尺。

正比例教学反思14

  正比例意义这一内容是在教学完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正比例意义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进行教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同——这样的两个变量成正比例。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了一个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表格,然后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观察中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即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进而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千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千米,从而初步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即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之后,我又出示了两个表格,即数量和总价的变化情况表格、高度和体积变化情况表格,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三个表格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每个表格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最后,在三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以及高度和体积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然后,老师用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最后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怎么说呢?

正比例教学反思15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

  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数学《比例》教学反思

数学《比例》教学反思1

  正比例的知识,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相互关联的两种量。如:一个人的“体重”与“年龄”;从家到学校“已经走过的路程”和“剩余的路程”……等等。然后出示一组具有正比例特点的例子,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一定的情况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己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3、在交流中升华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把探究中的发现,通过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不但展示了自己成功,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应用

  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5、在练习中发展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除了设计理解正比例意义题型之外,重点设计了对学生运用正比例意义去判断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题型。在练习设计上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

  6、在反思中进步。

  反思整节课教学,基本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学生在以前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内容的学习上没有完全过关,我也没有及时扫清学生学习上的这个障碍,所以他们虽然掌握了正比例的特征,但实际运用中,由于不能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所以就不能够准确的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以后的教学中要先查漏补缺,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

  1.重组课堂流程,延展探究空间。

  第一次教学,我按照“复习铺垫—教学例1例2—总结概念—尝试练习”的直线型流程展开。整节课下来,讲解清晰而简练,学生的听讲认真而专注。在课堂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总觉得这样的教学过于顺畅了,学生少了些深刻的思考和体验。带着这些疑惑,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第二次教学,我为学生设计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初步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二板块是交流思维,形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这样的设计,流程板块少了,但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了。

  2. 呈现数学材料,丰富体验途径。

  第一次教学,以时间与路程为变量的例1和以数量与总价为变量的例2,是支撑学生感悟正比例意义的两则数学材料。这两则材料从数量上分析偏少,呈现形式都是一模一样的静态出现,材料的使用方式也是雷同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为充足的材料,我改变了例1、例2和尝试练习的原有功能,把它们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三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可以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 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其他两则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可以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

  3. 选择学习方式,促进深度感悟。

  “引导发现”的启发式教学是第一次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是课堂行为的显性表现。在这样的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全部信息来自教师的讲解,很少有机会去体会教师给予的信息,很少有机会去交流现场生成的想法,也很少有机会呈现真实的学习状态。第二次教学,教师让学生采取选择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择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可以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正比例》教学反思10篇

《正比例》教学反思1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可能自己在*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讨论的机会,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减压。

《正比例》教学反思2

  星期五我上了研究课《正比例》,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根据特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试采用永威的“先教后学,当堂检测”的模式,实验后感觉孩子们不会自学,当自学指导出示后,都在那等结果,所以我认为应在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课前,我先提问学生:“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学生很快说出“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等等。由此我导入了新课:这节课我们要以一种新的观点来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导入就为下面的新授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所获得的信息。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试着写出几组行驶的路程和它所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发现它们比值是一样的,都是80。接着就追问:“这里的80表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出是“速度”,于是我就顺势揭示了“路程和它所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时,路程就和时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接着让学生做书上的“试一试”,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判断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发现都有这样共同的特点:“都有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这两个量都是成正比例”,引出了用字母来表示正比例Y:X=K(一定),Y和X成正比例。

  三、巩固拓展,深化提高。

  理清了新知识的知识脉络后,就要进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来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并要能说出判断的理由,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了规律,学习效果很好,并且能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该放手时就放手”。

《正比例》教学反思3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例2,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三、在生活中运用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四、在练习中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但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由于量比较大,虽然设计比较到位,但由于把握不够,显得有些着急,而且乱,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改进。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

《正比例》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函数》,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以及利用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求函数解析式,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本,完成思考中的问题。课上又安排了五分钟让学生自学做检测题,本节课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第二个主要任务是学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我给出的例1是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例2是让学生求函数解析式,进而讲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是初中数学中求解析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初次学习掌握的情况一般,程度好的学生基本能掌握了,一般的学生就有点吃力了,特别是我给的最后一个练习,好多程度一般的同学做起来有点吃力,之后还要加强练习这类题型。

  总之,这节课大部分同学能掌握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但要是全部同学学会还有待努力提高.

《正比例》教学反思5

  《正比例》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比例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分析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到学生学习的难度,这节课,我采用以教带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逐步展示教学资料并依此突破教学难点。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让同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当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使同学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比例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点理解起来很抽象。经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必须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同学探求新知的欲望。最终,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2、多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比例概念有点抽象,应当多让学生表达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表达和交流中不断梳理自我的思路与理解,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如果教师不断地插话提醒,只能造成学生无法完整表达的习惯。学生回答不完整,也应当让他说完,教师需要用的是“还有吗?”的亲切询问,而不是扶着走。即使一个学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几个学生来表达,教师需要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和方法,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情景。

  3、课堂练习要注意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针对性。由于本课是第1课时,在提高练习的文字确定题中,没有表格的直观数据后,确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难度就增大很多了,异常是对学困生。应当适当地减少题目,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够留着下一节提高课中出现。在课堂结尾,能够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数量关系设计一道正比例的题目,这样不仅仅前后呼应,应用已学知识,又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然,还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中没有清晰地、反复地强调正比例的概念,没有引导学生举出不成反比例的例子,个人的语言组织本事、课堂评价本事还不太好,课堂预设和生成本事还有待提升等。总之,教学路上,要多琢磨、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期望以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正比例》教学反思6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时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一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明确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堂上我设计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经过表格、图像、表达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之后,我给学生供给第二个情境:当速度必须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也就是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

  经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速度必须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当单价必须时,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意义。最终,经过小结、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确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

  1、两种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是否必须。

  在巩固练习题中我让学生很多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例:圆柱的.底面积必须,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与半径是否成比例;人的身高与年龄是否成比例;一瓶矿泉水,喝掉的和瓶里剩下的水是否成比例……等等。

  可是在教学中同样也感觉到,由于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意义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异常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我也教给学生必须的方法,抓住句中的重点,经过理解来记忆。让学生经过相互之间说,前后同桌检查,到达对该概念的熟练叙述。

《正比例》教学反思7

  正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好处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我在教学时首先细致安排学生初步感知,透过让学生写出路程与时光的比,求比值,找规律,写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比例的要点。第二,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学生还不能构成正比例的概念,所以,我变换情境,选取与例题不一样的数量:铅笔的数量和总价,耕地的时光和耕地总公顷数。让学生反复感知正比例概念的规律。这样既拓展了教材,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高度概括正比例概念打下了基础。第三有了前面充分的感性认识,我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突破正比例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比值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互相交流,互相讨论,把各自对正比例概念的感知会聚,综合,从而抽象出正比例的好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必须,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教学反思8

  正比例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资料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相互关联的两种量。如:一个人的“体重”与“年龄”;从家到学校“已经走过的路程”和“剩余的路程”……等等。然后出示一组具有正比例特点的例子,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2、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学习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课教学中,我经过表格列举出两种变化的数量在必须的情景下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自我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种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这两种数量对应的数的比值始终不变。从而理解正比例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获得新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3、在交流中升华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把探究中的发现,经过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不但展示了自我成功,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4、在生活中应用

  学习数学目的是运用数学,也就是为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本事,从而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5、在练习中发展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除了设计理解正比例意义题型之外,重点设计了对学生运用正比例意义去确定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题型。在练习设计上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不一样的学生都有必须的发展。

  6、在反思中提高。

  反思整节课教学,基本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正比例》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理解两种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认识和理解意义。然而我在课堂上被大多数学生的良好反应所影响,忽视了能力差的学生的发展。因而在练习判断圆的周长和半径、圆的面积和半径成不成比例或成什么比例时,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①本节课应立足于两个具体的数学现象归纳出的数学结论,显然本节课是仓促草率而缺乏普遍意义的。

  从出示复习题、教学例题、逐题回答、到最后的引导归纳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是影响本节课知识理解效度的重要因素。②本节课学生体会教师给予的信息的机会不多,很少有机会交流现场生成的想法,不能真实表露真实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感悟就形成了“似懂非懂”随波逐流的表面形态。③教师没有在教学中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错误前置,导致学生的思维走了许多弯路。这就是本节课出现练习错误多的原因。

  这也为以后的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学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终极归宿。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正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必须带着思考进行实践,结合实践升华理念,随学生一起成长。

《正比例》教学反思10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思考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可能自己在*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的机会,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减压。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5)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5篇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结合赵老师的指导,回顾这节课,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新授教学中,大体上能够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思考和完成作业,但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还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例如:让最差的学生板演检测题后纠错时,没有让中等生纠错,而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纠错,在最后一个学生列的小数除法竖式错误时,我没有及时纠正讲解,应该再给学生强调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让学生练习做题,老师当面批改,没有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

  总观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加精细,有很多细节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但由于自己的疏忽,不足,而埋没了他们。虽然很遗憾,但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会有我今后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把“永威模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高三教学反思复习教学反思父与子教学反思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2

  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习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教学解比例之前,先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然后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教学前,我认为要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学生不但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还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部分学生也能根据刚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

  所以教学始,我设计了多条题目,让学生根据比例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依据)来填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学生完成的情况非常理想。都能根据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其中包括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的。然后,我让学生把想的过程一步一步写下来,问题出来了,完全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对,而其他的学生要么速度慢,要么转化成方程有一点困难。在评讲练习作业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比例。可能受复习的影响,学生作业中仍然多多少少还有上述情况出现。

  课后,我和同事说起这事,他们说只要他们会做就可以了。其实,我也知道若把课始的复习简单化带过,让学生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上课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可我当时就是考虑到不想禁锢学生的思维,想让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联系新学的知识,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对比已能使用的方法,找出方便的解题方法。可让我困惑的是,我的“多事”带给学生的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由其是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3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

  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本课时如果先教学例2,那么,这个例题的负担太重,既要学习列比例,又要教学解比例,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两头不落实。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预案时,把解比例和列比例解应用题分开教学,先学习解比例,再学习用比例解应用题。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得较为轻松,学生掌握得较好。

  几个导学题前3题学生完成很好,第4题多数学生都在说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相同点,共同订正后,学生掌握了二者的联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新知与旧知的顺应。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4

  “解比例”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重在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教学的:“解比例”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比例和除法联系起来,用比例与除法的关系解。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用比例与分数的联系来解。我认为这样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既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把有未知数的乘积放到了等号的右边,虽然这也不算错,但与我们*时的习惯不大相符,看着有点儿别扭;二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的还不算好,个别同学看到分数形式的比例就不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还得把它转化成有比号的形式再用。

  这些表明我在教学时的疏忽,没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致使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个现象也提醒我,无论多么简单的知识,都要落实到位,千万不能大意。越是简单易懂的知识越是要耐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过关。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课后回顾这节课,虽然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时胡乱解比例,不是把两个外项相乘,也不是把两个内项相乘,而是“打乱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对待,否则丝毫不会有效果。

  二、部分学生在应用方程的知识解比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四.五年级学解方程的知识时有疏突知识掌握有欠缺,不懂得应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题。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进行补课,让他们熟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对于学生来说,及时的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由于事先没料到以上两问题,在备课时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在上课时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做好调整,让学生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所以有些遗憾。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3篇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1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思考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可能自己在*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的机会,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减压。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理解两种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认识和理解意义。然而我在课堂上被大多数学生的良好反应所影响,忽视了能力差的学生的发展。因而在练习判断圆的周长和半径、圆的面积和半径成不成比例或成什么比例时,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

  ①本节课应立足于两个具体的数学现象归纳出的数学结论,显然本节课是仓促草率而缺乏普遍意义的。

  从出示复习题、教学例题、逐题回答、到最后的引导归纳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是影响本节课知识理解效度的重要因素。

  ②本节课学生体会教师给予的信息的机会不多,很少有机会交流现场生成的想法,不能真实表露真实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感悟就形成了“似懂非懂”随波逐流的表面形态。

  ③教师没有在教学中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错误前置,导致学生的思维走了许多弯路。这就是本节课出现练习错误多的原因。

  这也为以后的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学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终极归宿。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正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必须带着思考进行实践,结合实践升华理念,随学生一起成长。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3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情境出发,真正*了学生,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感触较深。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春游路程和时间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0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0米,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不足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3篇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1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k大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k小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二、四象限)时,学生由画法观察图象可知;而增减性由解析式y等于k比x(k不等于0),学生也容易理解,但从图象观察增减性较难,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就容易多了。运用多媒体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过程: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一、定位较准,立足于本校学情。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本节复习是按知识点复习,目的是落实知识点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题型,通过教学来看目标已达成。

  二、习题设计合理,立足于思维训练。本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针对性的练习,通过练习学生的解体技巧、方法、思维都得到了解决。

  三、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时,紧紧抓住关键词语,突破难点。性质强调“在同一象限内”,而我们学生往往忽略这个问题,无论是怎样的两点,都直接用性质,对此,采用讨论的观点,结合图像观察,让学生看到理解到:在同一象限内可直接用性质,不在同一象限内,一、二象限的点的纵坐标永远大于三、四象限内点的纵坐标。这样,非常明了的让学生把最容易混淆的知识分清了,突破难点的同时及时总结出这其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足之处:

  一、预见性不够。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回顾中的第二题,本来打算一点而过,结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老师的预想,老师势必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们一一纠正,从而浪费了时间,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灵活性还不够,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太少。如果在一开始就用生动活泼激趣的语言导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对少数同学的回答能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不但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坚定学习的信心。

  三、角色转换不彻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围绕学生提问的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很少.不能大胆放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今后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在上课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只有给了他们情感上的极大满足,学生才会获得渴望成功的动力,我们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强*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应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为此,本节课主要通过开放式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能直观的知道图象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数”与“形”的转化,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数”与“形”的统一体,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都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应用。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通过“描点法”作图、观察几个具体的反比例

  函数的图象、课件演示展示“由动点生成函数图象”,很好地反映了“数”、“形”之间的这种内在的联系。第二,在“列表取值为何不能取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何与坐标轴不会相交”、“特殊的反比例函数性质能否推广到一般”这几个问题中,如果单纯依靠观察图象,是无法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的,这就需要“回归”解析式,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即我们可以借助直观图形,帮助我们思考相关的问题,但仅有图形的直观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已经”形式化的“数”的本质“特征”,使“数”、“形”之间达到统一。于是,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关注了对“解析式”的分析。第三,在总结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之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目,目的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会“数形结合”、应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台,使学生经历利用“图形直观”来认识、解决与函数有关问题的过程。

  不足与改进: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然而部分小组在合作探究上还有所欠缺,讨论的不够激烈完善。我的改进设想是:留给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没有让学生趁热打铁“看图说话”,说出具体的图象的特征;在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后,追加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象并进行讨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区别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那些不同的特征呢?” 留给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改进之后,必将能更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更能

  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埋下伏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8)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3篇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1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得出一下教学反思,供大家讨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地图和*的*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另外个别学生出现了,同一幅图中用了两个比例尺,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分辨出这样做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分类的方法:即每次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

  另外,在教学“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2:1的比例尺画的*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面图吗?学生当时都在认真地思考琢磨,一脸困惑的样子,我问:“你们谁能画出来?”这时,学生大胆地说“画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认识线段比例尺)

  在巩固中让学生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时机。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2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的教学是北师大版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很重要一节课。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

  首先,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然后,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最后,在提问中适度延伸。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所以,我巧设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反比例的教学反思3篇

反比例的教学反思1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我选择了百米赛跑中时间与速度的关系等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问题二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问题三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问题四的目的、问题五两个题目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此环节学生基本达到预定效果。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教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通过反思能够不断的提高设计的能力、应付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技巧,从而将教学机智发挥到最高,减少教学当中的遗憾,学生通过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近发展区的知识与新的知识单位进行结合,提炼学习技巧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1导入环节

  为了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以黄山风景PPT配乐(高山流水)导入,通过第一天的课堂反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是很积极,但是问题来了:第一导入有一些太长,与教材内容想关联程度不大,耽误了课堂时间。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觉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据黄山风景导入中的门票价格,编制例题一道,先来教授相关联的量。然后通过例1来认识正比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例1和试一试,两道来认识正比例,第1题比值为速度80是整数,试一试中比值单价为0.3为小数,教材编写从整数到小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如果引入我的例题就打破了教材的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决定删除这部分内容。

  3课件PPT的制作不太合适,内容太多,每页上的字数太多,每页上最多不能超过4行字,我在制作PPT时总是想把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总怕不全面,都想呈现给孩子看,不想错过什么,熟不知道孩子们根本不会看,而且呈现太多会导致重点不明确。第二次试课我忍痛删除了一部分。

  4童谣中有反比例的部分,现在刚上出示有一些太早,应当反比例上完呈现。学生理解深度会加深。利于掌握新内容。

  5课堂上教师不能频繁移动自己的位置,这样会影响学生思考。

  上完这节课,我身上暴露的问题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去改进,反思,特别是最教材的整体把握。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2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4

  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3.一点点遗憾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到外面实际测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5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例2,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三、在生活中运用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四、在练习中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但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由于量比较大,虽然设计比较到位,但由于把握不够,显得有些着急,而且乱,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改进。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6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开始,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种情景,利用表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表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表格,创设学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与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联系。让学生独立填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表象的建立。通过学生独立填表让学生几次感知“变”与“不变”,在感知“变”与“不变”过程中体会“相关联”,以此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学习活动,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并且采取数形的教学手段把具体的数据用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经历用具体数据解释图像,用图像描述具体数据的过程,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并为今后函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7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如何让学困生掌握概念、判断时明确的阐述理由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特别是=单价,单价就是“比值”学生比较好理解,由此可以引导同学们学习其它两个量的关系。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特别是区别“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其实小组讨论中仍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发言人,而学困生主要是听,他们的思维还没到能辨析的程度,只是模糊的有点感觉,“可能成吧……”如果真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也会让学困生很受益的。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可能自己在*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8

  星期五上了一课《正比例的意义》,上完课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于备课时遇到的许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这是一堂概念课,全新的概念传授,在这之前学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基础,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原先的备课就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填表,再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问答逐步发现。如果在一堂公开课上直接就这样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于是,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本周一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学,今年13岁,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专门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市图书馆去购买图书,行了3小时,买了4本单价为12元的《青铜葵花》,用掉60元,还剩40元。”

  师:同学们,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量? 围绕这几组数量关系师出示了四张统计表

  表一:李明骑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表二:《青铜葵花》总价和单价统计如下表

  表三:李明买书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统计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龄情况如下表

  (让生逐一填写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学生通过预测完成)

  师问:从这四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你的发现给这四张表分分类?

  设计意图:将多种数量整体融合在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将表格填写完整的过程是为了学生初步意识到每张表格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给这几张表格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开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比值一定”,在比较区别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判断两个量能否成正比例的两个必备条件。

  陈老师点评:老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是不错,但有些细节应注意,如作为15岁的李明骑了3小时去买书,有点不符合实际,如果改成乘车去买书,同样达到设计意图,又符合实际;学生在预测李明40、60岁的年龄时不一定就一个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应该也认同,不能全盘否定。

  罗主任点评:一开始就抛出这四张表让学生去比较,这样的安排顺序混乱。学生对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是怎样一种模式、具体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后面两张表的出现会影响学生对新知掌握,应让学生在掌握好概念后,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再出现后两张表让学生去判断。如果我上的"话,就直接出示书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样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效果。按照我这样的设计,中上等学生应该是掌握的不错,那后进生呢?与主任的上课设计两相比较,可能后者的设计使后进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扎实。不管是*时的随堂课还是领导来听的公开课,“真实有效”才是我们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而忽略学生的掌握过程。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9

  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时问题比较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这两种比例关系的意义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这两种比例关系,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习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不再是一头雾水了,逐渐地错误减少了。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也为下一步学习反比例的知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知识的来源。这节课的教学,我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易于接受。

  3、在合作中感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试探练习后,又加了一组巩固练习,这组练习,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3个题,让全体学生巩固了新知;接着又通过一个生活趣味题,让全体学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又设计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题,将课堂气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有所进,整个练习将全班上中下各类学生都调动起了相应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并且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我的这节课汇报完毕。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非常感谢大家。云教学反思阅读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1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教学:

  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

  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

  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总结。

  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应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练习题中的表述要清,练习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3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

  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米,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

  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教材中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完整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我结合每个关系式,让学生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比值有什么特点,这样对应去理解每句话,最后达到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把这个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举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数量关系学生掌握的不理想,在后面的练习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还应该多练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把”正比例”这一知识点掌握扎实。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让学生感受、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通过初步观察、计算感知概念。

  我将例1调整为学生较熟悉的单价、数量、总价的例子,再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比值不变,为后面学生发现变化规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发现、归纳规律所有时间短了,语言组织也比较到位,教学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2、强化认识,正确建模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

  “成正比例的量”例1教学,我觉得不够,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这么短暂的接触难以很快正确建模,因此,补充时要有一定变化,所以补充了一个例2。

  通过例1和例2这两张表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观察并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3、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深化认识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个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后面运用概念作有利指导。(1、两种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比值一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我在想:到底怎样教学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如何让学生理解与发现。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向面让学生理解:

  1、如果学生从两个量的数量关系上来看是可以肯定的。

  2、一种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一定要强调“随着”,是一种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另一种量的变化,另一种量的变化一定是因为前一种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而不是单纯来看两种量都在变,就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我觉得在教学中我在第2点上引导不够,因此造成后面练习中学生的困惑。

推荐访问: 反思 单元 比例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3篇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1 《比例》单元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