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对数函数》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 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 , , ,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 )x 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 : (1)完成P78 2、3题 (2)当底数a>1与0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发散性思维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一直以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个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概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个课时的教案、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了函数与方程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后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兴趣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准确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特征上、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把握得当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古遗址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当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数值时相对应的生物死亡年数t,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观察t与p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彻讲解定义、在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许多学生可能未能及时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形式定义,因此我通过材料1来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概念、 (三)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使得他们对图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采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互补充的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图象的认识、 另外,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先让一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交流他们所得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象和性质,然后再请其它小组选派代表提出补充意见,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突出双边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灵活处理例题与练习题、我是通过两则材料(材料2、4)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材料2是作为例题来体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题是以具体数字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第3小题则是以字母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子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而材料4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材料2的再现,以口答的形式解决,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至于材料3是为了提高学生如何求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而设置的、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台: (一)鼓励学生在得到具体的对数函数图象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敢于上台把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解答的练习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在讲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性、生动性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了寓学于乐、 小结侧重于再次讲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与教学目的相呼应、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和探究,我所设计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然后观察、探究新知的过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使我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很广泛。同时,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既可以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来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好的理解,也可为以后研究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其它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示范和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刚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对数函数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导致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生已经初步对新函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由图象探究函数性质,应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自主探究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学法 (1)类比学习: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教程 1、情境引入 通过银行的复利计算问题,逐步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2、新知探索 通过上述模型,让学生给对数函数下定义。 学生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教师再借助于计算机再画几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一般情况。 以“你们能根据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设问,引导学生能过图象的特征得出对应的性质。 例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和log28.5; (2) log0.33.4和log0.38.5; (3) loga3.4和loga8.5(a>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四、教学反思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3篇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 loga n (0 log a n (a>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六、目标检测 1.比较 xx和xx 的大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1) 演绎推理导学案 2.1.2 演绎推理 学习目标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 2.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学习过程 一、前准备 复习1: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复习2:合情推理的结论 . 二、新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演绎推理的概念 问题:观察下列例子有什么特点? (1)所有的金属都能够导电,铜是金属,所以 ;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007是奇数,所以 ;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 是三角函数,所以 ; (4)两条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如果A与B是两条*行直线的同旁内角,那么 . 新知:演绎推理是 的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探究任务二:观察上述例子,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铜是金属 铜能导电 已知的一般原理 特殊情况 根据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新知:“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大前提—— ; 小前提—— ; 结论—— . 新知:用集合知识说明“三段论”: 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试试:请把探究任务一中的演绎推理(2)至(4)写成“三段论”的形式. ※ 典型例题 例1 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把上面推理写成三段论形式: 变式: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 求证:EF *面BCD 例2求证:当a>1时,有 动手试试:1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2 下面的推理形式正确吗?推理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所有边长相等的凸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大前提) 菱形是所有边长都相等的凸多边形, (小前提) 菱形是正多边形. (结 论) 小结:在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结论必定正确.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合情推理 ;结论不一定正确. 2. 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3应用“三段论”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但为了叙述简洁,如果大前提是显然的,则可以省略.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 是增函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2. 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 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3. 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行于*面,则*行于*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 *面 ,直线 *面 ,直线 ∥*面 ,则直线 ∥直线 ”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4.归纳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后作业 1. 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证明:函数 的值恒为正数。 直观图 总 课 题空间几何体总课时第4课时 分 课 题直观图画法分课时第4课时 目标掌握斜二侧画法的画图规则.会用斜二侧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重点难点用斜二侧画法画图. 引入新课 1.*行投影、中心投影、斜投影、正投影的有关概念. 2.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画法——斜二侧画法: 规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剖析 例1 画水*放置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 例2 画棱长为 的"正方体的直观图. 巩固练习 1.在下列图形中,采用中心投影(透视)画法的是__________. 2.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下列水*放置的图形的直观图. 3.根据下面的三视图,画出相应的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课堂小结 通过例题弄清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斜二侧画法方法及步骤.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函数的概念;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联想、类比、发现、探索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学生的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指数、对数的定义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我们进行类比,可否猜想有: 问题: 1.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①; ②; ③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3.结论 所以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0,+∞);值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因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 研究指数函数时,我们分别研究了底数和两种情形.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还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请同学们作出与的草图,并观察它们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图象 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过定点,即当时, (4)上的增函数 (4)上的减函数 3.图象的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样几个函数: 我们发现: 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一般地,与图象关于X轴对称. 再通过图象的变化(变化的值),我们发现: (1)时,函数为增函数, (2)时,函数为减函数, 4.练习: (1)如图:曲线分别为函数,,,,的图像,试问的大小关系如何? (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3)解关于x的不等式: 思考:(1)比较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并且研究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四、课后作业 课本P85,习题2.8,1、3 教学目标: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⒈复习提问: 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 比较数的大小 例 1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5.1<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 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 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 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 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 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 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板书> 解: x2+2x-3>0 x<-3 x="">1 (3x+3)>0 , x>-1 x2+2x-3<(3x+3) -2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 log0.5u, u= x- x2复合而成。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选5篇) 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八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1)完成P178 A组1、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同,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很广泛。同时,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既可以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来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好的理解,也可为以后研究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其它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示范和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刚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对数函数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导致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生已经初步对新函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由图象探究函数性质,应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自主探究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学法 (1)类比学习: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教程 1、情境引入 通过银行的复利计算问题,逐步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2、新知探索 通过上述模型,让学生给对数函数下定义。 学生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教师再借助于计算机再画几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一般情况。 以“你们能根据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设问,引导学生能过图象的特征得出对应的性质。 例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和log28.5; (2) log0.33.4和log0.38.5; (3) loga3.4和loga8.5(a>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四、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习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1) (2)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发散性思维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一直以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个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概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个课时的教案.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了函数与方程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后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兴趣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准确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特征上.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把握得当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古遗址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当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数值时相对应的生物死亡年数t,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观察t与p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彻讲解定义.在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许多学生可能未能及时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形式定义,因此我通过材料1来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概念. (三)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使得他们对图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采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互补充的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图象的认识. 另外,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先让一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交流他们所得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象和性质,然后再请其它小组选派代表提出补充意见,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突出双边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灵活处理例题与练习题.我是通过两则材料(材料2、4)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材料2是作为例题来体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题是以具体数字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第3小题则是以字母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子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而材料4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材料2的再现,以口答的形式解决,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至于材料3是为了提高学生如何求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而设置的.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台:(一)鼓励学生在得到具体的对数函数图象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敢于上台把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二)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解答的练习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讲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性、生动性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了寓学于乐. 小结侧重于再次讲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与教学目的相呼应.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和探究,我所设计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然后观察、探究新知的过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使我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习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习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习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习: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菁选3篇)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很广泛。同时,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既可以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来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好的理解,也可为以后研究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其它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示范和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刚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对数函数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导致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生已经初步对新函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由图象探究函数性质,应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自主探究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学法 (1)类比学习: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教程 1、情境引入 通过银行的复利计算问题,逐步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2、新知探索 通过上述模型,让学生给对数函数下定义。 学生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教师再借助于计算机再画几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一般情况。 以“你们能根据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设问,引导学生能过图象的特征得出对应的性质。 例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和log28.5; (2) log0.33.4和log0.38.5; (3) loga3.4和loga8.5(a>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四、教学反思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发散性思维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一直以来,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我本次授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整个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概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我提交的是第一个课时的教案.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部分教学内容,蕴含了函数与方程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后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对数函数的兴趣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学生实际水*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准确把握对数函数的图象与特征上.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把握得当 (一)概念引入自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古遗址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当碳14的含量P取不同数值时相对应的生物死亡年数t,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观察t与p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概念. (二)透彻讲解定义.在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后,许多学生可能未能及时地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形式定义,因此我通过材料1来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概念. (三)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使得他们对图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四)巧妙地突破难点.我采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相互补充的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图象的认识. 另外,学生讨论完毕后,我先让一个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跟全班同学交流他们所得到对数函数的一般图象和性质,然后再请其它小组选派代表提出补充意见,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突出双边活动,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灵活处理例题与练习题.我是通过两则材料(材料2、4)来加深学生对对数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材料2是作为例题来体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其中材料2的第1、2小题是以具体数字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第3小题则是以字母为底数的对数值大小的比较,这样子设计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而材料4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它是材料2的再现,以口答的形式解决,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至于材料3是为了提高学生如何求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认识而设置的.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一方面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台:(一)鼓励学生在得到具体的对数函数图象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敢于上台把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二)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解答的练习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讲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性、生动性跃然于纸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小组的合作讨论,还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了寓学于乐. 小结侧重于再次讲解对数函数的图象特征及其性质,以期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与教学目的相呼应. 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和探究,我所设计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然后观察、探究新知的过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使我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对数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很广泛。同时,通过对对数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既可以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来对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更好的理解,也可为以后研究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其它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示范和铺垫作用。 2、学情分析 刚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对数函数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导致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生已经初步对新函数的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并应用性质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数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由图象探究函数性质,应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以自主探究法和讲解法为主,以练习法为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培养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2、学法 (1)类比学习:通过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教程 1、情境引入 通过银行的复利计算问题,逐步引出对数函数。 设计意图:情景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反应对数函数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2、新知探索 通过上述模型,让学生给对数函数下定义。 学生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教师再借助于计算机再画几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一般情况。 以“你们能根据图象归纳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吗?”设问,引导学生能过图象的特征得出对应的性质。 例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log23.4和log28.5; (2) log0.33.4和log0.38.5; (3) loga3.4和loga8.5(a>0,且a≠1); (4) log23.4和log3.42; (5) log3.42和log0.38.5。 3、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lg6________lg8;ln1.3________ (2)比较正数m,n的大小: 若,则m_____n;若,则m_____n. 4、总结提炼 (1)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2)本节课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5、布置作业 (1)阅读教材P70~P72,梳理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知识点; (2)教材P74—7、8 四、板书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概念例题 二、图象 三、性质 四、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说课稿10篇 一、教材分析 1 说地位:二次函数是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的认识的完善与提高;也是对方程的理解的补充。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二次函数y=ax2+bx+c中系数,a,b,c功能的探究,意在深化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在每年中考中,此内容都占有一定的分量,不可小视。 2 说联系:通过对y=ax2+bx+c中a,b,c功能的探究,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图象及其性质,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作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 说课标:结合前后知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两点,一是熟练掌握y=ax2+bx+c中系数a,b,c的作用,二是进一步体会函数里数形结合的思想。 4 说内容: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归纳总结出y=ax2+bx+c中a,b,c不同的取值对其图象位置的影响,然后通过4个例题,从不同角度,刻画出a,b,c的取值对函数图象位置的影响,每种例题都配有1-2个练习,供巩固提高,最后小结。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书上没有独立成节,是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沉淀下来的。本节课的例题是我在前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捡拾出来,有些题目还做过删减,或者改动,最终还剩下4个例题6个配套练习。学习内容基本上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各地中考试题类型,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根据a,b,c不同的取值范围,确定抛物线的大致位置,反过来,根据抛物线的大致位置,确定a,b,c的取值范围。(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学函数的基本方法。 说重、难点: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弄清y=ax2+bx+c中a,b,c的取值对函数图象的影响。教学难点定为:体会函数中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象求取值,根据取值找大致的图象。 二、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本节课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学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 说学法:就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为四个模块,第一块是温故引标,先复习抛物线在不同位置情形下时,它的一般解析式,然后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讨二次函数中a,b,c的功能。第二块是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分组活动,归纳总结出a,b,c的作用。第三块是例题剖析,巩固提高,第一个例题配套1-2个练习,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第四块是小结,反思。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五、说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1 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这节课的内容设为两大块,第一块归纳总结,第二块分4个例题。中间2个,右边2个,相互衔接,浑然一体。 2 说反思:本节课既可以说是上新课,也可以说是一节复习课,因而所教内容,一部分同学都有能力独自完成,还有一部分同学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完成。设计的内容比较单一,训练的题目能否多一点,力争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二次函数是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 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研究 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研究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还是比较具象的,要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解决及最终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教学方式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的加深,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问题一、二中放手让学生先去探究探究两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得到具体的关系式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关系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可以和多项式中的二次三项式或一元二次方程比较认识,并最终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及二次项系数的取值为什么不为零的道理。 (2)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二次函数是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的一个很有效的模板,因而对二次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定要从理论上和实际中加以综合讨论和认定。 (3)可以多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二次函数关系的实例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这一关系模型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分析: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由回顾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入手,引入函数大家庭中还会认识那一种函数呢?再由例子打篮球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轨迹如何?何时达到最高点?引入二次函数。 2、自我尝试、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运用函数知识表述变量间关系,即自我探讨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间互动,集群体力量,共破难关,来自主探究新知,从而通过观察,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获取新知。 3、小试身手—循序渐进 本组题目是对新学的直接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辨认二次函数,准确指出a、b、c,并应用其定义求字母系数的值,能应用二次函数准确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变量间关系。本组题目的解决以学生快速解答为主,重点对第2题分析解决方法。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处理解决,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4、课堂回眸—归纳提高 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5、课堂检测—测评反馈 共有6个题目,由学生独自处理第1、2、3、4、5小题,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第6小题可由学生或独自或同组交流均可。教师多以巡视为主,注意掌握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 6、作业布置 作业我选择“同步作业”里的题目,其中基础训练为必做题,全员均做;综合应用为选做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提升用。 四、对本节课的一点看法 通过引入实例,丰富学生认识,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进而摆脱其原型,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种“数学化”的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与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例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并说明,通过怎样的*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 解列表 x…-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4所示。 可以看出,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下*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回顾与反思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上、向下*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探索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移? 例3.一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相同,顶点纵坐标是-2,且抛物线经过点(1,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解由题意可得,所求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顶点坐标为(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可看作,又抛物线经过点(1,1)。 所以故所求函数关系式为xxx。 回顾与反思(a、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归纳如下: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当堂课内练习]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观察三条抛物线的相互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你能说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吗? 2.抛物线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向*移个单位得到的xxxx。 3.函数,当x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得最值,最值y=x。 [本课课外作业] A组 1.已知函数 (1)分别画出它们的图象; (2)说出各个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3)试说出函数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2.不画图象,说出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说明它是由函数通过怎样的*移得到的。 3.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0),求a的值.这个函数有最大还是最小值?是多少? B组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与的图象的大致位置是() 5.已知二次函数,当k为何值时,此二次函数以y轴为对称轴?写出其函数关系式.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面积问题与最大利润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专题讲座。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利润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例题和一部分习题,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没有归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时把它分为面积、利润最大、运动中的二次函数、综合应用三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对于函数知识来说它是从生活中广泛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所以它是解决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的工具。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无论对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函数知识的意识,还是对掌握运用函数知识的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二次函数的知识是九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它也是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知识,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后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二次函数的知识,并且在前两节课已经接触到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而本节课需要利用建模的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尤其是关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需要学生经历分析、讨论、对比等过程,进而得出结论。本节课的问题均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愿意去探究。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数学还是有一些畏难的情绪,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分散难点。 根据上述教学背景分析,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将实际问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利用求解的结果解释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动手、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的不同,那么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我认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是割裂开来的,而且在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方法并存的,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学习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有启发法、探究法、试验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导学案的教法,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二人小组、复习回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板演展示、别组纠错---------教师点评、总结归纳--------课堂测评 四、教学设计分析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而20世纪下半叶数学的一个最大进展是它的广泛应用,数学的价值观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直接的一个结论就是数学教育要重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以养鸡场问题、商品销售利润问题为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针对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解题能力较差的现状,我紧接着先给出几道关于二次函数的练习题,巩固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扫清障碍。 接下来就是解决最开始提出的商品何时利润最大问题,在解决商品利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做了几道关于利润的计算题,回忆一下有关利润的公式。 由于有了前面例子的认知基础,因此引导学生考虑能否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这时学生能想到要列出函数关系式。由于获得最大利润的方式有很两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讨论实施。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各小组充分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归纳出全班哪种办法求解起来最简便,作出优劣的判断。接着由所得到的结论继续提出新问题,再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是归纳总结、加深印象环节。在小结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问题的解,再由结论反过来解释或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最后是课堂测评。 对于作业的处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需完成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两道选做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亲身的经历的情境,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新课标也提出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应该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x+b,≠0;=x ,≠0;= , ≠0) 3.一次函数(=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0的条件? 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时,面积s (c)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与矩形一边长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x(20/2-x)=x(10-x)=-x+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ax2+c; 若c=0,则=ax2+bx; 若b=c=0,则=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3(x-1)+1 (2) (3)s=3-2t (4)=(x+3)- x (5) s=10πr (6) =2+2x (8)=x4+2x2+1(可指出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它的表面积为Sc2,体积为Vc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底面周长为Cc,圆柱的体积为Vc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ax2+bx+c,当 x=0时,=0;x=1时,=2;x= -1时,=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的值 (1)如果函数= x^2-3+2 +x+1是二次函数,则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3)x^2-3+2+x+1是二次函数,则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求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宽15c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c2)与正方形边长x(c)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的值。 2.试在*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x2和=-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面积问题与最大利润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专题讲座。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利润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例题和一部分习题,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没有归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时把它分为面积、利润最大、运动中的二次函数、综合应用三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对于函数知识来说它是从生活中广泛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所以它是解决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的工具。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无论对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函数知识的意识,还是对掌握运用函数知识的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二次函数的知识是九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它也是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知识,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后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二次函数的知识,并且在前两节课已经接触到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而本节课需要利用建模的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尤其是关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需要学生经历分析、讨论、对比等过程,进而得出结论。本节课的问题均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愿意去探究。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数学还是有一些畏难的情绪,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分散难点。 根据上述教学背景分析,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将实际问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利用求解的结果解释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动手、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的不同,那么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我认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是割裂开来的,而且在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方法并存的,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学习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有启发法、探究法、试验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导学案的教法,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二人小组、复习回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板演展示、别组纠错---------教师点评、总结归纳--------课堂测评 四、教学设计分析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而20世纪下半叶数学的一个最大进展是它的广泛应用,数学的价值观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直接的一个结论就是数学教育要重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以养鸡场问题、商品销售利润问题为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针对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解题能力较差的现状,我紧接着先给出几道关于二次函数的练习题,巩固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扫清障碍。 接下来就是解决最开始提出的商品何时利润最大问题,在解决商品利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做了几道关于利润的计算题,回忆一下有关利润的公式。 由于有了前面例子的认知基础,因此引导学生考虑能否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这时学生能想到要列出函数关系式。由于获得最大利润的方式有很两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讨论实施。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各小组充分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归纳出全班哪种办法求解起来最简便,作出优劣的判断。接着由所得到的结论继续提出新问题,再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是归纳总结、加深印象环节。在小结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问题的解,再由结论反过来解释或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最后是课堂测评。 对于作业的处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需完成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两道选做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亲身的经历的情境,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新课标也提出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应该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拓展,是对前面所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一次升华,又是今后学习《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预备知识,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它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最大特点,是结合图形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作出函数=ax2+c的图象,比较函数=ax2和函数=ax2+c的异同,了解它们的性质;函数=ax2+c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掌握抛物线的上下*移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做函数=ax2和=ax2+c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a,c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能正确说出两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 了解抛物线=ax2上下*移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过程是由抽象到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既二次函数=ax2+c的关系式——作出图像——说出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讨、分析、分类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分类讨论的学习习惯,通过直观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作图、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设计 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己动手画图,然后由老师来演示,这样从直观的看图观察,思考,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教结合”为模式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 教师先从回忆函数=ax2图象与性质,从而导入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进而带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②参与阶段 学生围绕目标自我表现,相互交流,启发理解。 ③应用与升华阶段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x+b,≠0;=x ,≠0;= , ≠0) 3.一次函数(=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0的条件? 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时,面积s (c)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与矩形一边长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x(20/2-x)=x(10-x)=-x+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ax2+c; 若c=0,则=ax2+bx; 若b=c=0,则=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3(x-1)+1 (2) (3)s=3-2t (4)=(x+3)- x (5) s=10πr (6) =2+2x (8)=x4+2x2+1(可指出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它的表面积为Sc2,体积为Vc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底面周长为Cc,圆柱的体积为Vc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ax2+bx+c,当 x=0时,=0;x=1时,=2;x= -1时,=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的值 (1)如果函数= x^2-3+2 +x+1是二次函数,则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3)x^2-3+2+x+1是二次函数,则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求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宽15c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c2)与正方形边长x(c)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的值。 2.试在*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x2和=-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教材分析 1 说地位:二次函数是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的认识的完善与提高;也是对方程的理解的补充。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二次函数y=ax2+bx+c中系数,a,b,c功能的探究,意在深化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在每年中考中,此内容都占有一定的分量,不可小视。 2 说联系:通过对y=ax2+bx+c中a,b,c功能的探究,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图象及其性质,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作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 说课标:结合前后知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两点,一是熟练掌握y=ax2+bx+c中系数a,b,c的作用,二是进一步体会函数里数形结合的思想。 4 说内容: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归纳总结出y=ax2+bx+c中a,b,c不同的取值对其图象位置的影响,然后通过4个例题,从不同角度,刻画出a,b,c的取值对函数图象位置的影响,每种例题都配有1-2个练习,供巩固提高,最后小结。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书上没有独立成节,是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沉淀下来的。本节课的例题是我在前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捡拾出来,有些题目还做过删减,或者改动,最终还剩下4个例题6个配套练习。学习内容基本上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螺旋上升,循序渐进。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各地中考试题类型,以及学生认知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根据a,b,c不同的取值范围,确定抛物线的大致位置,反过来,根据抛物线的大致位置,确定a,b,c的取值范围。(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学函数的基本方法。 说重、难点: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弄清y=ax2+bx+c中a,b,c的取值对函数图象的影响。教学难点定为:体会函数中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象求取值,根据取值找大致的图象。 二、教法,学法 1 说教法:本节课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学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 说学法:就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为四个模块,第一块是温故引标,先复习抛物线在不同位置情形下时,它的一般解析式,然后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探讨二次函数中a,b,c的功能。第二块是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分组活动,归纳总结出a,b,c的作用。第三块是例题剖析,巩固提高,第一个例题配套1-2个练习,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第四块是小结,反思。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五、说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1 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这节课的内容设为两大块,第一块归纳总结,第二块分4个例题。中间2个,右边2个,相互衔接,浑然一体。 2 说反思:本节课既可以说是上新课,也可以说是一节复习课,因而所教内容,一部分同学都有能力独自完成,还有一部分同学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完成。设计的内容比较单一,训练的题目能否多一点,力争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有这样本教学观念:“学生“学会求知”比较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 我来谈谈徐老师的数学课“二次函数复习”。 整节课的学习,看得出徐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徐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徐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肯定与不同意见及一些不成熟建议。 内容1、(1)肯定意见: 徐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而是用幻灯片给出: “例1 请研究函数y=x2-5x+6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积极,更主动。体现出徐老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说从徐老师这点的想法、做法上看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但是,如果说这样的做法徐老师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的话,我认为徐老师的做法不够彻底,下面是徐老师操作过程的摘记: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分钟)想到3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5分钟)想到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我说的不够彻底就是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我们虽然知道让学生思考的重要性,也这样做了,我们就要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放手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3)我的建议:给出题目时让学生思考时间3—5分钟。 内容2、(1)肯定意见:上课摘录: “师:(叫一学生)说说你的得出的结果; 生:(1)a﹥0,开口向上……; (2)Δ﹥0,在轴上有两个交点……; …………” 徐老师给出结论时是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是对自己的东西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对“我的”最感兴趣,它的最里面一层是我的思想、我的爱好、我的健康、我所要表达的一切,接下去是我的父母、我的班级学校、我的国家……。一个具体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张有你集体照,你首先会看谁呢?这是不容质疑的。”也可以用一个图去表示: 所以说徐老师抓住了学生的人的固有特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表达出“我的答案、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变的积极,使课堂气氛变的积极, 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这点来说徐老师这节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个上面我们谈到这样做符合人固有的本性是很成功的,但我认为在操作上可以改进一下。徐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完成,后面几 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的懒惰。因为的思考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我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可以这样说,徐老师这节课有突出学生的“我的……”,但没有完全突出最里面的一层“我的思想、别人对我的看法”。 (3)我的建议:每次都让学生站来回答问题,给予他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在肯定中变的积极,在肯定中变的自信,在肯定中得到进步。 内容3、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 或许徐老师在内容上的量处理方面更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一点,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节课来完成,内容1:“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有关性质”,内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或许徐老师在语言上可以简练一些,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罗嗦。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领受知识、训练思维。 3、 或许徐老师的站位可以更恰当一点,不要遮住给学生看的题目,要知道我们的给出的题目是为学生服务的,当我们的学生看不到这些目标——题目时他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开展。 ——指数函数说课稿5篇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借贷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习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习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习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习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习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借贷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习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 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 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 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在合作学习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小组合作来帮助后进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法选择 (1)本节课采用的方法有;启发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2)采用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指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借助电脑,演示作图过程以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给了学生以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让学生也利用函数作图器作图) 三、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 个分裂成2 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函数关系?),第二个是放射性物质变化的例子(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经过多少年,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②组织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来解释两个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③引导学生把对应关系概括到形式。 学生活动:分别写出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和剩留量y与经过的年数x的关系式; 设计意图:①通过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也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准备,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②由具体数字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y=ax的模型,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准备;③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指数函数概念的引出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寻找他们的特征②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③引导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忆指数的概念;②解释这两个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构成函数,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③理清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概念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②注意提示底数的取值范围,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③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在定义上进行区别,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掌握。 (2)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 和 ,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利用列表描点法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函数作图器和几何画板作图。 学生活动:①思考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有哪些?②画出这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③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习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或“几何画板”准确作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图象更精确。 四、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四个板块构成的板书, 说明;这册新教材更突出了学生的生活数学,从引入到应用,都围绕着生活数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节知识还提到了函数作图器,相信它比几何画板更容易学,学生对它更感兴趣。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指数函数》。 总结语 为了更好的呈现我的教学思路,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堂知识呈现的载体,对于教材的深入理解是上好一堂课前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六节。在漫长的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函数的学习贯穿始终。从教材的书写逻辑上看,之前的教材内容已经对于函数的一般性质进行了排布。而本节课指数函数的学习则对接下来对数函数等复杂函数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指数函数的学习对于高中函数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新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思维层面上看,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强的理解力,这对于我们课堂的开展是十分有帮助的。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对于我们课堂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经验上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于“指数”“函数”等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本节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帮助,而指数函数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合理的教法学法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结合新课改的思想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我所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参与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问题,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而本节课,我将重难点确立为: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它与底数a的关系。 教学教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之上,我将制定适合本阶段学生的教法来展开教学,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分别以图片展示、讨论、讲授、参与练习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我将采用诱思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我的课堂,下面来谈一谈我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将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和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我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分组讨论,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以及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用所学知识结合探究法,分析出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方法。通过这样的实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启发诱导,探求新知我会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图像,并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像,同时板书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学们通过动手,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学习,并借助小黑板演示其规范性。利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像加以展示,利于观察图像总结所学知识的性质,也能对于接下来的知识点导入起到自然结合的作用。当然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交流讨论会很快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归纳出函数的性质涉及方面,总结出它的性质。 接着巩固新知,反馈回授我会板书出例一及例二第一问,并介绍相关考古知识,本着实践为主的原则,完成学生学习: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通过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这个环节介绍的化学知识在考古中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因此学生能够了解解题的规范步骤,并完成例题,拓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我会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认知。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分组pk机制,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练习,温故而知新。 板书设计 当然一堂完整的课程离不开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在黑板中间的正上方,我会写下今天的课题:指数函数,我会在黑板的中间摆上小黑板以展示其规范性。在黑板的左面,我会在练习过程中写下今天练习的,计算步骤。黑板的右面,我会写下例题一以及例题二的第一问。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所有的授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指数函数》。 总结语 为了更好的呈现我的教学思路,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堂知识呈现的载体,对于教材的深入理解是上好一堂课前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六节。在漫长的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函数的学习贯穿始终。从教材的书写逻辑上看,之前的教材内容已经对于函数的一般性质进行了排布。而本节课指数函数的学习则对接下来对数函数等复杂函数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指数函数的学习对于高中函数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新的学生观告诉我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思维层面上看,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强的理解力,这对于我们课堂的开展是十分有帮助的。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对于我们课堂的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经验上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于“指数”“函数”等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本节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帮助,而指数函数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合理的教法学法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结合新课改的思想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我所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参与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观点看问题,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而本节课,我将重难点确立为: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它与底数a的关系。 教学教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之上,我将制定适合本阶段学生的教法来展开教学,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分别以图片展示、讨论、讲授、参与练习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我将采用诱思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我的课堂,下面来谈一谈我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将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和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我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分组讨论,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以及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用所学知识结合探究法,分析出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方法。通过这样的实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启发诱导,探求新知我会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图像,并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像,同时板书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学们通过动手,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学习,并借助小黑板演示其规范性。利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像加以展示,利于观察图像总结所学知识的性质,也能对于接下来的知识点导入起到自然结合的作用。当然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交流讨论会很快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归纳出函数的性质涉及方面,总结出它的性质。 接着巩固新知,反馈回授我会板书出例一及例二第一问,并介绍相关考古知识,本着实践为主的原则,完成学生学习: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通过练习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这个环节介绍的化学知识在考古中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习: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因此学生能够了解解题的规范步骤,并完成例题,拓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我会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认知。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分组pk机制,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练习,温故而知新。 板书设计 当然一堂完整的课程离不开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在黑板中间的正上方,我会写下今天的课题:指数函数,我会在黑板的中间摆上小黑板以展示其规范性。在黑板的左面,我会在练习过程中写下今天练习的,计算步骤。黑板的右面,我会写下例题一以及例题二的第一问。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所有的授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并将幂指数从整数推广到了实数范围的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函数内容的深化,又是后续学习对数函数及等比数列的性质的基础,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例如在细胞分裂、贷款利息、考古中年份的测算都有较大的应用。也是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因此,在指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中,在高中阶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说学情: 2.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中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此外职高生生理上表现为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刚刚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回顾与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底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并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指数函数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依据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1)故事激趣法:通过小故事牵动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形式上开展分组比赛、课堂抢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3)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从前有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意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 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为1073741824分≈1073万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让学生在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2、探索新知(7分钟) 问题1:某种物质的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关系式? 归纳:函数 中,指数x为自变量,底2为常数. 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底 ( )为常量.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设计意图:两个例子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 3、分组讨论(8分钟) 4、例题讲解(12分钟) 5、强化练习(8分钟) 6、课堂总结(2分钟) 7、布置作业(1分钟) ——余弦函数的性质说课稿3篇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要讲的是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与其它三角变换、函数的一般性质综合。考查灵活,常有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善于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因此,学好这节课不仅可以为我们今后学习正切、余切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定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奇偶性、单调性) (2) 能力目标:a: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b:灵活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3) 德育目标:a: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b:培养联合变化的观点 c:提高数学素质 3、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由于正、余弦函数的主要性质在本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三个概念,而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周期函数,周期,最小正周期的意义是本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内容。这在学生的基础上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克服本节课的难点的关键在于复习好正、余弦函数图象的意义,充分利用图形讲清正、余弦函数的特点,梳理好讲解顺序,使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正确理解概念、图象、特性、实现教学目标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材处理: 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其中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学生以前已接触过,所以只需简单提示。但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顾全局,耐心讲解,并通过适当的教具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为增强图象的形象直观性,增大教学内容,提高效率。我利用计算机软件,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学习法、归纳法以及练习法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以习提问形式引入课题,意义使学生利用类比思想,认识到研究三角函数的方向所在,减少盲目性。为了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正、余弦图形的性质,我又指导了学生复习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再从介绍图象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函数的性质。同时结合不同例子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软件辅助教的充分利用使得教学生动而有条理,使学生认识到数归思想、数形结合在学习知识中的作用。 2、教学手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要在正、余弦函数的图象的基础上操作性质,所以有条件的话不防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不妨叫学生自己作图,这样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五点作图法,还可以引出新课,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2、 新课 a: 打出多媒体课件,不妨叫学生自己观察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学生应该都能观察出来,只须稍微强调一下。 b:周期函数的定义:可有诱导公式sin( x+2k∏ )=sinx 得出函数值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取的,给出定义,讲解定义时,要特别强调“作零常数t”,及“对于定义域的每一值,都要有f(x+t)=f(x)成立,也就是说,如果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使得f(x+t)=f(x)成立。非零常数t就是周期了,不妨举一个例子, 是否正弦函数的"周期, sin(∏/2+x)是否等于sin(x) 还应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会有最小正周期。 c:奇偶性: 在讲解定义时,应该强调,在判断函数是否为奇偶函数时,必须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后再由f(x)=f(-x) 或f(-x)=-f(x),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还应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奇偶性,但也有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可以举例说明: 奇函数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一定关于y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d:在讲解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时可有多媒体课件实现。 (1)、对称轴:y=sinx 的对称轴是x=k∏+∏/2; y=cosx的对称轴是x=k∏ ; 对称性 ; (2)对称中心:y=sinx 的对称中心是(k∏,0) y=cosx的对称中心是(k∏+∏/2,0) 当y=sinx x ∈ [-∏/2+2k∏ , ∏/2+2k∏ ]时,曲线逐渐上升,y的值由-1逐渐增加到1; 单调性 x ∈ [∏ /2+2k∏ , ∏/2+2k∏ ]时,曲线逐渐下降,y的值由1逐渐减少到-1; 当y=cosx x ∈ [-∏+2k∏ , 2k∏ ]时,曲线逐渐上升,y的值由-1逐渐增加到1; x ∈ [2k∏ , ∏+2k∏]时,曲线逐渐下降,y的值由1逐渐减少到-1; 五、例题讲解: 例1: cos(-23∏/5)-cos(-17∏/4) 问:能否求出上式的值?能否求出其值比0大还是小?须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哪部分知识? 求上式的值大于0还是小于0? ∵y=cosx是偶函数,∴原式为cos(23∏/5)-cos(17∏/4) 可知cos(23∏/5)< cos(17∏/4) 即cos(-23∏/5)-cos(-17∏/4) <0 例2: y=√ sinx + 1 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上式有没有最大值,最小值,值域,什么时候取得最大值?什么时候取得最小值?奇偶性如何?能不能画出它的图象?图象与y=cosx有什么关系? 求取的最大值的x的值所有集合。 当x取最大值时的取值为 x=k∏+∏/2 (k∈r) 即取的最大值的x的值的所有集合为[x ∣ x=k∏+∏/2 (k∈r)] 例3:y=√ sinx 的定义域。 由0 ≦sinx≦1 可得: x的定义域为: 2k∏≦x≦∏+2k∏ (k∈r) 即x的定义域为[2k∏,∏+2k∏] (k∈r) 问:可不可以求值域?有没有奇偶性?如果有的话,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拓展:求上式函数的奇偶性。一般来讲,学生会用定义法求出上式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结果:上式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问:为什么呢? 强调: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七、作业布置:使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的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内容,是学习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余弦函数的图像之后,进一步学习余弦函数的性质。该内容共三个课时,这里讲的是第一课时。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三角函数内容里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热点考察的内容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渗透了数形结合、类比、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高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类比正弦函数的性质,观察正弦、余弦函数图像得到余弦 函数的性质,并掌握性质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分析、探索、化归、类比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研究过程,体现发现的激情,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和阶梯形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余弦函数的图像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 (2)难点:余弦函数性质的运用 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奇偶性的判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应该对这些性质的应用进行多层次练习,通过循环反复、螺旋递进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余弦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二、学生的认识水*分析 (1)知识结构:学生在必修1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以及几个中学阶段的初等函数,在本章书的第一节介绍了周期函数的概念,角的概念的推广,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所以已经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2)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已经略有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3)情感方面:高一学生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逐渐增强,能够对认识有冲突的、能够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JZA020xx) 为了把发现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成功的体验让给学生,为了立足于学 生思维发展,着力于知识的建构,就必须让学生有观察、动手、表达、交流、表 现的机会,采用引导发现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享到探索知识的方法和乐趣,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2)学法指导:根据“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师生互动”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从而把学法定为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新课: (1)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 (2)观察它们的图像,自主探索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得出两个图像位置间关系的结论:余弦函数的图像可由正弦函数的图像向左*移个单位得到。 设计意图:通过画出图像,研究图像间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余弦函数的性质探讨 (1)从两个图像间的位置关系,小组合作讨论,从两个方面探讨:与位置无关的性质有哪些,与位置有关的性质又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 (2)师生互动: 一起回顾正弦函数的性质,类比其性质,得到跟位置无关的性质;再结合 余弦函数的图像,再得到跟位置有关的性质。并对比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的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类比、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余弦函数的性质,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类比学习,达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也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三)余弦函数性质的应用 1、课本例题探讨 设计意图:立足于课本,让学生熟练掌握函数图像常用的画法—五点法,并通过图像能够观察得到函数的性质。 2、课本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借助图像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图像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为下面求函数的定义域打好基础。 3、典型例题剖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组A、①;②; 组B、 ③;④ 设计意图: ①为了掌握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我设计了例1,考虑到学生知识水*的差异性,我安排了A、B两组题,意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用适合自己的题组,通过思考每位同学都能自主地完成,从而能让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获得知识时的一种成功感、喜悦感,而且又能够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 ②通过两组题,着重强调了求函数定义域的关键是转化为解三角不等式,重点突出了图像在解题中的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了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③为了满足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我对求函数的定义域又作了课后展望: 求函数的定义域,作为课后思考。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加强条件) 变式: 设计意图: ①到掌握求函数值域方法,我安排了例2,然后对条件进行加强和变式,让题目由浅入深,螺旋递进,使学生的知识逐渐深化。 ②对于变式,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讨论的符号对值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类讨论的思想,有效激励学生探讨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现教材的再度开发。 (2); 引申: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把三角函数的内容跟二次函数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能够把三角函数求值域转化为熟悉的二次函数求值域,设计了一道有关三角的二次函数求值域的题型。让学生体验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②对于如何解这类型的题目时,我特别设置错误的结果,有意让学生从错误中比较深刻掌握,换元后的变量的有界性。一定要注意 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类型的方法,我考虑对该题引申为带有参数, 让学生作为课后展望,这也是再次用到分类讨论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完整性、周密性。 (四)小结: 本节课由学生进行小结,提出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有疑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说,打破以往由老师小结的一惯做法。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的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内容,是学习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余弦函数的图像之后,进一步学习余弦函数的性质。该内容共三个课时,这里讲的是第一课时。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三角函数内容里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热点考察的内容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渗透了数形结合、类比、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高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类比正弦函数的性质,观察正弦、余弦函数图像得到余弦 函数的性质,并掌握性质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分析、探索、化归、类比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研究过程,体现发现的激情,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和阶梯形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积极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余弦函数的图像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 (2)难点:余弦函数性质的运用 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奇偶性的判断,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应该对这些性质的应用进行多层次练习,通过循环反复、螺旋递进方式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余弦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二、学生的认识水*分析 (1)知识结构:学生在必修1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以及几个中学阶段的初等函数,在本章书的第一节介绍了周期函数的概念,角的概念的推广,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所以已经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2)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已经略有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3)情感方面:高一学生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逐渐增强,能够对认识有冲突的、能够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JZA020xx) 为了把发现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成功的体验让给学生,为了立足于学 生思维发展,着力于知识的建构,就必须让学生有观察、动手、表达、交流、表 现的机会,采用引导发现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享到探索知识的方法和乐趣,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2)学法指导:根据“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师生互动”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从而把学法定为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新课: (1)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 (2)观察它们的图像,自主探索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得出两个图像位置间关系的结论:余弦函数的图像可由正弦函数的图像向左*移个单位得到。 设计意图:通过画出图像,研究图像间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余弦函数的性质探讨 (1)从两个图像间的位置关系,小组合作讨论,从两个方面探讨:与位置无关的性质有哪些,与位置有关的性质又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 (2)师生互动: 一起回顾正弦函数的性质,类比其性质,得到跟位置无关的性质;再结合 余弦函数的图像,再得到跟位置有关的性质。并对比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的异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类比、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余弦函数的性质,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类比学习,达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也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三)余弦函数性质的应用 1、课本例题探讨 设计意图:立足于课本,让学生熟练掌握函数图像常用的画法—五点法,并通过图像能够观察得到函数的性质。 2、课本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借助图像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图像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为下面求函数的定义域打好基础。 3、典型例题剖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组A、①;②; 组B、 ③;④ 设计意图: ①为了掌握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我设计了例1,考虑到学生知识水*的差异性,我安排了A、B两组题,意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用适合自己的题组,通过思考每位同学都能自主地完成,从而能让学生都能够体验到,获得知识时的一种成功感、喜悦感,而且又能够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 ②通过两组题,着重强调了求函数定义域的关键是转化为解三角不等式,重点突出了图像在解题中的作用,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了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③为了满足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我对求函数的定义域又作了课后展望: 求函数的定义域,作为课后思考。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加强条件) 变式: 设计意图: ①到掌握求函数值域方法,我安排了例2,然后对条件进行加强和变式,让题目由浅入深,螺旋递进,使学生的知识逐渐深化。 ②对于变式,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讨论的符号对值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类讨论的思想,有效激励学生探讨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现教材的再度开发。 (2); 引申: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把三角函数的内容跟二次函数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能够把三角函数求值域转化为熟悉的二次函数求值域,设计了一道有关三角的二次函数求值域的题型。让学生体验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②对于如何解这类型的题目时,我特别设置错误的结果,有意让学生从错误中比较深刻掌握,换元后的变量的有界性。一定要注意 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类型的方法,我考虑对该题引申为带有参数, 让学生作为课后展望,这也是再次用到分类讨论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完整性、周密性。 (四)小结: 本节课由学生进行小结,提出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有疑惑。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说,打破以往由老师小结的一惯做法。 ——函数极限如何证明3篇 X1=2,Xn+1=2+1/Xn,证明Xn的极限存在,并求该极限 求极限我会 |Xn+1-A|<|Xn-A|/A 以此类推,改变数列下标可得 |Xn-A|<|Xn-1-A|/A ; |Xn-1-A|<|Xn-2-A|/A; …… |X2-A|<|X1-A|/A; 向上迭代,可以得到|Xn+1-A|<|Xn-A|/(A^n) 只要证明{x(n)}单调增加有上界就可以了。 用数学归纳法: ①证明{x(n)}单调增加。 x(2)=√[2+3x(1)]=√5>x(1); 设x(k+1)>x(k),则 x(k+2)-x(k+1))=√[2+3x(k+1)]-√[2+3x(k)](分子有理化) =[x(k+1)-3x(k)]/【√[2+3x(k+1)]+√[2+3x(k)]】>0。 ②证明{x(n)}有上界。 x(1)=1<4, 设x(k)<4,则 x(k+1)=√[2+3x(k)]<√(2+3*4)<4。 当0 构造函数f(x)=x*a^x(0 令t=1/a,则:t>1、a=1/t 且,f(x)=x*(1/t)^x=x/t^x(t>1) 则: lim(x→+∞)f(x)=lim(x→+∞)x/t^x =lim(x→+∞)[x"/(t^x)"](分子分母分别求导) =lim(x→+∞)1/(t^x*lnt) =1/(+∞) =0 所以,对于数列n*a^n,其极限为0 ——函数优秀的教学反思3篇 《一次函数》内容安排基本合理,通过生活中两个实例,学生在探究性的活动后,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接着通过练习,辨别一次函数,再通过练习写解析式,最后是关于一个结合生活实例的例题和相关的两个练习,总结结束。 由于这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而且内容较难,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该知识,突破难点,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画图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组交流、归纳等环节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反思的地方有: 1、最后的一个练习没有时间,总结的时间没有了。 2、要注意语速和声音音量的控制,不是声音越大越好,注意上课的语言。 3、怎样能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大班!由学生掌控,浪费时间。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怎样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4、在教学水*的现在阶段,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最好的捷径就是练习! 5、真正的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熟悉教材,熟悉学生。 6、课的内容容量较大,对于有些知识点,如“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分别如何化?”,本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讨论,以帮助理解并消化该知识点,但由于时间紧,学生的这一活动开展的不充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个别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初中阶段所学的函数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他们都是从函数出函数的表达式和的定义入手,得图象,这样让学生对数形有个认识,也加深了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根据函数的图象所经过的.点的坐标,确定解析式是重点,学生必须掌握,这点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较好。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性质,也是必须要掌握的,这一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对于各种函数的图象要了如指掌。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图象,从图象得出其性质。如在教一次函数图象性质时,先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由正比例函数图象引出一次函数图象性质,只要通过将正比例函数图象向上或向下*移就能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这样学生用意掌握,且掌握得较好。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性质也掌握的较快。 总之,利用函数图象解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且还能灵活运用知识。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3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反比例函数》的小结与复习课。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又是基础函数。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对本章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和解析式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教学难点是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我采用合作交流、集体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知识梳理:主要说明本章的内容由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组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及其等价形式。并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判断反比例函数并指出其中的K值;结合物理知识写函数关系式,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考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系数及自变量的指数的掌握情况。 2.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用来解决问题。也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根据K值确定反比例函数所在象限及其一支(X>0)的增减性,根据函数关系式和给定自变量(函数值)求函数值(自变量的值);由图像性质和K值的关系确定m的取值范围;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函数增减性及所给函数图像上点的横坐标判断个点函数值的大小,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 3.综合运用:给出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 相交的示意图及交点M(2,m)、N(-1,-4)两点。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 的取值范围。此类题目在中考中常见。是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求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应用及合情推理能力。 (三)随堂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具体内容见课件。 (四)归纳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数形结合思想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 3.即时训练——巩固新知。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配套练习中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4.存在的问题:学生配合不够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中下学生关注的"太少;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课堂教学内容稍多,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范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思想: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四)情感态度: 通过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象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二)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三)解决方法 (1)由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发现结论。 (2)训练,研究,总结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教材和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3)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对数学老师说的话 (菁选3篇) 1.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圆形,因为它的离心率永远是零。 2. 我对你的思念就是一个循环小数,一遍一遍,执迷不悟。 3.我们就是抛物线,你是焦点,我是准线,你想我有多深,我念你便有多真。 4.零向量可以有很多方向,却只有一个长度,就像我,可以有很多朋友,却只有一个你,值得我来守护。 5.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却不能没有你,枯燥**,就像分母,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却不能没有意义,取值为零。 6.有了你,我的世界才有无穷大,因为任何实数,都无法表达,我对你深深的love。 7.我对你的感情,就像以自然对数e为底的指数函数,不论经过多少求导的风雨,依然不改本色,真情永驻。 8.不论我们前面是怎样的随机变量,不论未来有多大的方差,相信波谷过了,波峰还会远吗? 9.你的生活就是我的定义域,你的思想就是我的对应法则,你的微笑肯定,就是我存在于此的充要条件。 10. 如果你的心是x轴,那我就是个正弦函数,围你转动,有收有放。 如果我的心是x轴,那你就是开口向上、Δ为负的抛物线永远都在我的心上。 我今年的配班教数学的郝老师,是一个和我年纪大小差不多的男老师,很随和,又认真。工作起来有干劲,同时他有担任另一个班的班主任。以前也有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我放心极了。他教的两个班成绩,我班的要差一些,我觉得很正常,他是那一个班的班主任嘛!他却很过意不去,一直在寻找提高我班成绩的办法,*时与学生的交流也很多。我班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发言极为不积极,我上英语课都因为不举手发言而苦恼万分,更何况数学。郝老师要求学生给他提提意见,这不,学生交上来的数学反思或者心里话或者学习数学的苦恼都交了上来。我摘录两篇,大家一起看看吧! 说实话,我并不讨厌上郝老师的课,但也不知最近怎么上别课都十分有精神,上郝老师的你的课我就觉得十分困,无聊,想睡觉,老师你上课我也有认真听讲过,但是听了一半,同学们无反映,便觉得无趣了,但我控制不住,那眼泪哗哗的往外流,尽管这样我上课依旧认真听,该记得记,该说得说,只不过,我下课从来都不预习或复习,郝老师告诉你,你知道么,不管作业或多或少,我都是在九点钟,九点半哪一片写完作业。那是因为我把数学需哦也写了,不会的去找玲玲姨,带着数学英语作业,我到她那先把数学不会的搞定,再说英语,这么多,用的时候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然后,回到家写语文作业,写完全部作业,也就是九十点钟半哪一片,我的作业几乎都是在姨那完成的。 郝老师,你说为什么,我勤奋学习,不懂就问,成绩还是如此之差?我搞不懂了,人们常说:“付出努力了,就有收获”,我付出了努力,却没有收获,到了初中后,我在小学的观点改变了,我学习不好,不怪老师,只怪我不努力学习,到底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有收获呢?现在,我的学习可谓是直线下滑,谁能帮助我,挡住我的去路?以后我也不会困了,有时忍不住了,请老师你多多谅解。 ——来自我班期中考试前五名的`一名同学 上课了,这节课又是数学课,说实话,我不喜欢上数学课,我也有点怕数学老师,如老鼠见了猫一样。 我的成绩不好,因为我与其他个别同学一样,上课就困想睡觉,大家都认为老师讲的课太枯燥太乏味了,一节课下来老师都还是一个表情,那么严肃,而且上课的时候只会讲题,老师不如某老师讲课灵活,你的课很呆板,老师差不多每次都是讲完题后问:“会吗?”大家肯定会说:“会。”就算不会也说会,然后就接着将下一题了。一题还没有弄懂,又来一题,恩——,我希望老师课前先说本章大概,有简单到复杂慢慢来,不要一下都将所有的说完,太直接了,大家都不能一下全接受。希望老师能够谅解我们。 我的优点是有时细心,认真。 我的缺点是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有时爱开小车,有点粗心,有点爱做小动作,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不爱问题。 其实我也不能把所有的不对都给老师,我也有错,上课爱开小差,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讲过好多遍的题还不会——————希望的到老师原谅。 ——来自我班期中考试30左右的同学 推荐访问: 对数
函数
说课稿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
《对数函数》说课稿1
《对数函数》说课稿1分钟
《对数函数》说课稿2
《对数函数》说课稿3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1)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1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2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3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2)
对数函数说课稿1
对数函数说课稿2
对数函数说课稿3
对数函数说课稿4
对数函数说课稿5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3)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1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3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4)
二次函数说课稿1
二次函数说课稿2
二次函数说课稿3
二次函数说课稿4
二次函数说课稿5
二次函数说课稿6
二次函数说课稿7
二次函数说课稿8
二次函数说课稿9
二次函数说课稿10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5)
指数函数说课稿1
指数函数说课稿2
指数函数说课稿3
指数函数说课稿4
指数函数说课稿5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6)
余弦函数的性质说课稿1
余弦函数的性质说课稿2
余弦函数的性质说课稿3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7)
函数极限如何证明1
函数极限如何证明2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8)
函数优秀的教学反思1
函数优秀的教学反思2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9)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1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说课稿2
《对数函数》说课稿3篇(扩展10)
对数学老师说的话1
对数学老师说的话2
对数学老师说的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