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

2023年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3-30 11:18:01 来源:网友投稿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本。

  2、学会本课文8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板书“课本”,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芬芳 绚丽 耕耘 洋溢 温馨 浩瀚 黄昏 胸襟

  (2)检查生字词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节的意思。

  4、交流自然段的意思。

  5、运用自然段相加法,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馨( ) 绚丽( ) 喧闹( ) 胸襟( ) 包蕴(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朗读第一节,闭眼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是根据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自由读第一节,在重点词语下做记号。

  3、全班交流汇报。(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芬芳的空气)

  4、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去吧”要读出召唤的语气)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节。

  2、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在书中画下重点的词句。

  3、交流所画内容。

  4、四人小组描述根据所画内容想象的画面。

  5、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7、听录音范读,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三节。

  2、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和少年朋友的热情友好)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4、指名试读,全体齐读。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4、5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祖国的山水、天地有什么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3、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

  4、指导朗读:大自然对少年朋友是那样友好,大自然中隐藏着那么多的秘密,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收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录音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五、朗读第二至五节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节。

  2、浏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指导朗读:语调可热烈、高昂些。

  4、录音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首诗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吗?把我们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选择一处景物或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写一个片段,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

  3、收集描绘大自然的诗歌,写在或剪帖在积累本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诗,试图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习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习,并能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习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 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 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 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 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诗人让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读课文。

  1. 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 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一题答案:

  a.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 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 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 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 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 交流第二题答案:

  a. 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 生思考、讨论;

  c. 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 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 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 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 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 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 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0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在学习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至五小节。这一部分诗人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读、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使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烂漫的野花”的景象。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得轻松,如此得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充盈神韵。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2

  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呵呵,虹彩妹妹的心情我能理解,像你这样满怀教育激情的老师,是不适应这种课堂状态的。不过,这个班的孩子也应该庆幸遇到了你,就像母亲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会一步步学会走路,甚至会奔跑。

  这首诗歌课后有个习题“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是分两步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首先是初步感知: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课本,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本是语文书、数学书之类。接着,出示完整的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把什么比作课本,学生找出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认为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大自然就是绿色的课本,因为大树小草都是绿色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五彩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也有的说,大自然是黄色的——丰收的田野中金色的麦子、稻谷……这时我抓住一个学生的.回答“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绿色”不仅仅代表一种颜色,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其次是精确把握:学习2、3小节时,我让学生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样,有的说是一本音乐书,书中有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哗哗声;有的说是一本美术书,书中有苍翠的松柏,五彩的鲜花,沉稳的大山;有的说是一本故事书,因为从小草身上,我们懂得了要坚强,从丰收的田野中,我们学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时,我又问“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尽情欣赏、倾听。在大自然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这样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看到月言班上的孩子能把大自然想象成这么多不同的课本,描述又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比如,学习第二小节时,先找找诗歌中美好的事物,再用“大自然是一本书”开头,让学生练习说几句话。学生先用书上的语言,再展开想象说说其他的事物,最后就能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仿写练习。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3

  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呵呵,虹彩妹妹的心情我能理解,像你这样满怀教育激情的老师,是不适应这种课堂状态的。不过,这个班的孩子也应该庆幸遇到了你,就像母亲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会一步步学会走路,甚至会奔跑。

  这首诗歌课后有个习题“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是分两步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首先是初步感知: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课本,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本是语文书、数学书之类。接着,出示完整的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把什么比作课本,学生找出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认为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大自然就是绿色的课本,因为大树小草都是绿色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五彩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也有的说,大自然是黄色的——丰收的田野中金色的"麦子、稻谷……这时我抓住一个学生的回答“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绿色”不仅仅代表一种颜色,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其次是精确把握:学习2、3小节时,我让学生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样,有的说是一本音乐书,书中有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哗哗声;有的说是一本美术书,书中有苍翠的松柏,五彩的鲜花,沉稳的大山;有的说是一本故事书,因为从小草身上,我们懂得了要坚强,从丰收的田野中,我们学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时,我又问“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尽情欣赏、倾听。在大自然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这样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看到月言班上的孩子能把大自然想象成这么多不同的课本,描述又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比如,学习第二小节时,先找找诗歌中美好的事物,再用“大自然是一本书”开头,让学生练习说几句话。学生先用书上的语言,再展开想象说说其他的事物,最后就能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仿写练习。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把激情朗读和丰富想象有机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第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绿色的大门”、“清凉的绿阴”等词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春天来了,绿色的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展开……让学生初步感受绿色大自然的秀美与神奇;第三、第四行中的两个“去吧”是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呼唤,我指导学生激情呼唤,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境之中。

  学习第二至五小节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明亮的眼睛”曾经观察到的大自然动人的画面,回顾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的感受,想象大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存的欢乐和温馨,倾听大自然对自己的呼唤。

  这首诗激情澎湃,生机勃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内在的意蕴,把握诗人情感的脉搏,不大声喊。同时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情绪的变化,读出自己内心美好的感觉。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厅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上星期,我就已经备好了教案,教案是备得很详尽,如果按照常规课来上的话,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可是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认为这样来上的话,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特色,让这首优美的诗歌也成了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同时也就失去了将其编入课本的意义。

  在课前读了这首诗歌,觉得要象教案上那样让学生来分析,来体会的话,不但学生无法体会得如此深入到位,而且会让诗歌失去其韵味,要想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除了读,还是读。

  上课铃响之后,走进教室,开始了我没有教案的一堂课。

  首先板书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然后问:“课本,大家见过吗?”“哪些能被称为课本的?”学生对“课本”这个概念是极为熟悉的,一下子说出了许多课本的名字,且显得十分兴奋,借着这个势,我又问“课本能教给我们什么啊?”知识,学问,这是学生们都能说出来的,我再问:“大自然又是什么啊?”一下子,学生都没有话了,我马上意识到我的问法出了问题,改口问“大自然中都有些什么啊?”这回学生可有话说了,从植物到动物,从身边有到听说过的,个个是滔滔不绝,一下子劲头就来了。我继续问“那大自然也能象课本一样教验我们知识和学问吗?”显然,这个问题是学生一时没有想到的,不过,稍作思考,就开始有学生以自然界中植物能指方向来回答了。见火候已到,我这样来正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作者将大自然比作课本,那么就让我们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的。”

  然后在整堂课上,以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展开和组织教学,请读得好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这样读让你有什么感觉,这样,课堂始终围绕“读”来进行,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深化了理解,升华了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没有教案的一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地轻松,如此地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6

  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呵呵,虹彩妹妹的心情我能理解,像你这样满怀教育激情的老师,是不适应这种课堂状态的。不过,这个班的孩子也应该庆幸遇到了你,就像母亲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会一步步学会走路,甚至会奔跑。

  这首诗歌课后有个习题“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是分两步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首先是初步感知: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课本,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本是语文书、数学书之类。接着,出示完整的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把什么比作课本,学生找出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认为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大自然就是绿色的课本,因为大树小草都是绿色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五彩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也有的说,大自然是黄色的——丰收的田野中金色的麦子、稻谷……这时我抓住一个学生的回答“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绿色”不仅仅代表一种颜色,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其次是精确把握:学习2、3小节时,我让学生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样,有的说是一本音乐书,书中有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哗哗声;有的说是一本美术书,书中有苍翠的松柏,五彩的鲜花,沉稳的大山;有的说是一本故事书,因为从小草身上,我们懂得了要坚强,从丰收的田野中,我们学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时,我又问“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尽情欣赏、倾听。在大自然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这样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看到月言班上的孩子能把大自然想象成这么多不同的课本,描述又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比如,学习第二小节时,先找找诗歌中美好的事物,再用“大自然是一本书”开头,让学生练习说几句话。学生先用书上的语言,再展开想象说说其他的事物,最后就能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仿写练习。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7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走进自然,如课本所言,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怎样的清明与浪漫:绿色的山野,绿色的空气,绿色的心情。人应当是自然的人,自然中的人也才是真的是人,几分闲适,几分悠然,任清风拂面,任思绪随风而起……

  可我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中有多少自然的画景与声响呢?忙忙碌碌,重复的生活,书本成了自然的全部——这还是自然的吗?

  我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的景象。一组组生动的动态画面,把大自然鲜活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于是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巧用多媒体,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不仅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从直观到形象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原则,也体会到了我们老师如果能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的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必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8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用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至五小节。这一部分诗人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读、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使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烂漫的野花”的景象。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9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有些什么课本啊?”学生回答:“语文课本。”“数学课本”“英语课本”……我又问:“*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丰富的知识。”我接着说:“是的,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大自然像个万花筒,四季更替,万物争荣;动物植物的存在,更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可以从动物、植物等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赞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还有的同学畅谈他旅游过程中队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感受到的大自然真美!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0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和散文相比,更有音韵美,更适合朗读,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男生或女生齐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美,欣赏美。

  二、以课本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

  三、赏析诗歌,学习写作。研读完全诗后,我让学生再读全诗,思考:

  1、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把物当做人来写?画出来读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一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写作方法。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0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

  今天预约课的教学内容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课时,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说实话,教案的最终定稿是在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前十分钟——预约课之前一节课。定稿之前的反反复复,我不断地推敲、不断地斟酌。因为,之前星期四的推磨课上下来,师父 刘红美 老师给我的指导就是:课堂语言一定要多打磨,力求准确、恰当;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细致,做到“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为有源泉活水来’”;同时,自己的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送到学生口中”,要求明确。鉴于推磨课的教训,在今天星期五的预约上,我力求改正自己的缺点,完美教案,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预约课上下来,奚校长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时,我过分注重课堂流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忽略了形式之下的实质性的知识的传授,忘记了学习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奚校长说:现代小学生情感淡漠,看到美景不知道欣赏、看到关爱不知道珍惜,这就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候扛起大旗,肩负起激发学生情感的任务。而我,就应该把这项任务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流程中,真真正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宗旨。

  我想,以后不仅仅是推磨课或者预约课,就连常态课堂,我也应该注重精雕细琢和学生情感的激发,这样才能真正执行语文教学的宗旨,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2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和散文相比,更有音韵美,更适合朗读,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男生或女生齐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美,欣赏美。

  二、以课本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

  三、赏析诗歌,学习写作。研读完全诗后,我让学生再读全诗,思考:

  1、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把物当做人来写?画出来读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一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写作方法。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3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在学习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至五小节。这一部分诗人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读、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使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烂漫的野花”的景象。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得轻松,如此得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充盈神韵。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4

  教学时我紧扣课题,让学生质疑。学生问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说大自然时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这本书?

  学生在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心境与文本的语境打通了。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他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孩子们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厅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上星期,我就已经备好了教案,教案是备得很详尽,如果按照常规课来上的话,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可是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认为这样来上的话,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特色,让这首优美的诗歌也成了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同时也就失去了将其编入课本的意义。

  在课前读了这首诗歌,觉得要象教案上那样让学生来分析,来体会的话,不但学生无法体会得如此深入到位,而且会让诗歌失去其韵味,要想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除了读,还是读。

  上课铃响之后,走进教室,开始了我没有教案的一堂课。

  首先板书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然后问:“课本,大家见过吗?”“哪些能被称为课本的?”学生对“课本”这个概念是极为熟悉的,一下子说出了许多课本的名字,且显得十分兴奋,借着这个势,我又问“课本能教给我们什么啊?”知识,学问,这是学生们都能说出来的,我再问:“大自然又是什么啊?”一下子,学生都没有话了,我马上意识到我的问法出了问题,改口问“大自然中都有些什么啊?”这回学生可有话说了,从植物到动物,从身边有到听说过的,个个是滔滔不绝,一下子劲头就来了。我继续问“那大自然也能象课本一样教验我们知识和学问吗?”显然,这个问题是学生一时没有想到的,不过,稍作思考,就开始有学生以自然界中植物能指方向来回答了。见火候已到,我这样来正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作者将大自然比作课本,那么就让我们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的。”

  然后在整堂课上,以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展开和组织教学,请读得好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这样读让你有什么感觉,这样,课堂始终围绕“读”来进行,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深化了理解,升华了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没有教案的一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地轻松,如此地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6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厅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上星期,我就已经备好了教案,教案是备得很详尽,如果按照常规课来上的话,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可是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认为这样来上的话,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特色,让这首优美的诗歌也成了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同时也就失去了将其编入课本的意义。

  在课前读了这首诗歌,觉得要象教案上那样让学生来分析,来体会的话,不但学生无法体会得如此深入到位,而且会让诗歌失去其韵味,要想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除了读,还是读。

  上课铃响之后,走进教室,开始了我没有教案的一堂课。

  首先板书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然后问:“课本,大家见过吗?”“哪些能被称为课本的?”学生对“课本”这个概念是极为熟悉的,一下子说出了许多课本的名字,且显得十分兴奋,借着这个势,我又问“课本能教给我们什么啊?”知识,学问,这是学生们都能说出来的,我再问:“大自然又是什么啊?”一下子,学生都没有话了,我马上意识到我的问法出了问题,改口问“大自然中都有些什么啊?”这回学生可有话说了,从植物到动物,从身边有到听说过的,个个是滔滔不绝,一下子劲头就来了。我继续问“那大自然也能象课本一样教验我们知识和学问吗?”显然,这个问题是学生一时没有想到的,不过,稍作思考,就开始有学生以自然界中植物能指方向来回答了。见火候已到,我这样来正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作者将大自然比作课本,那么就让我们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的。”

  然后在整堂课上,以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展开和组织教学,请读得好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这样读让你有什么感觉,这样,课堂始终围绕“读”来进行,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深化了理解,升华了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没有教案的一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地轻松,如此地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7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用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至五小节。这一部分诗人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次第、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读、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使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烂漫的野花”的景象。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8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的引人遐想。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于是我紧抓课题的“课本”和“绿色”两个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感受大自然的迷人、神奇形神毕肖,激发学生“去打开”的渴望,我让孩子们读完课题后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就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大自然应该是各种颜色,引经据典,畅所欲言,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既自然地揭示出本文课题蕴含的寓意,又升华了主题,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由此,我发现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或许会与课文的学习关系不密切,但它们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要敏锐地捕捉住其中的闪光点,适时地点拨诱导,智慧启迪,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学生就会在与教师文本的碰撞中领悟.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9

  今天预约课的教学内容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课时,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说实话,教案的最终定稿是在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前十分钟——预约课之前一节课。定稿之前的反反复复,我不断地推敲、不断地斟酌。因为,之前星期四的推磨课上下来,师父 刘红美 老师给我的指导就是:课堂语言一定要多打磨,力求准确、恰当;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细致,做到“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为有源泉活水来’”;同时,自己的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送到学生口中”,要求明确。鉴于推磨课的教训,在今天星期五的预约上,我力求改正自己的缺点,完美教案,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预约课上下来,奚校长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时,我过分注重课堂流程的外在表现形式,忽略了形式之下的实质性的知识的传授,忘记了学习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奚校长说:现代小学生情感淡漠,看到美景不知道欣赏、看到关爱不知道珍惜,这就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候扛起大旗,肩负起激发学生情感的任务。而我,就应该把这项任务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流程中,真真正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宗旨。

  我想,以后不仅仅是推磨课或者预约课,就连常态课堂,我也应该注重精雕细琢和学生情感的激发,这样才能真正执行语文教学的宗旨,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0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当堂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3、启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诗歌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

  2、启发想象。

  3、对课题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疑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第四课,齐读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现代诗)。相信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朗读也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我知道有些同学还会背了呢。我们也知道了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首尾呼应/总分总。我们学一首诗歌是不是就满足于此呢?(不)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同学们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①、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

  ②、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2、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讨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就像一本书,里面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这本课本里藏着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孙友田去发现.)

  1、重点品读第二自然读

  ①、古人说:诗中有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配乐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

  从“挺拔的翠竹”,学到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正直。想到一首诗《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就是“挺拔的翠竹”啊。

  从“松柏的苍劲”,你又想到什么呢?(青松的高洁)想到*的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从“沃野的耕耘”想到农民伯伯的辛劳: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从“果园的丰收”联想到丰收的场面,人们的喜悦……

  ③、小结激发朗读: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联想”。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么多,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大自然就是活生生的课本啊,时时给我们以启迪。谁能读好第二自然段,读出你的理解和想象。

  2、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三四五自然段,思考大自然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给我们以启迪。划下有感触的词或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联想或从中受到的启迪。

  3、交流

  预设:

  ①“青山说——”联想到哪些山?(泰山,黄山、华山……有很多名山等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要攀登的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吗?(还指知识的山峰)一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肯攀登、坚持攀登的人才能饱览到无限的风光。

  ②“绿水说——”联想到什么?(五湖四海,四大洋)

  出示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为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啊。

  激发朗读:像山一样坚毅,像水一样博大,这就是自然界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启示啊。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小结: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青山绿水,都给我们以启迪,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

  (三)讨论“为什么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1、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

  (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大自然里的景物都是绿色的吗?还有各色的野花、碧蓝的天空、五彩的云锦。可是为什么还偏偏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这里的“绿色”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生: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你真了不起,读到诗人心里去了。就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之所以用得好,就是指春风给江南带来了无限生机啊。

  师:绿色还象征什么呢?(健康,环保)

  比如,我们祝一个人生命之树常青,就是祝他什么啊?(祝他健康有活力)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绿色指的就是(健康环保)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有活力的课堂叫做绿色(课堂)

  小结:原来这里的绿色指的是“生机勃勃的,有活力的”(板书)

  2、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3、激发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读出你对大自然的喜爱,读出你对这绿色课本的体悟。

  (四)讨论“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师;大自然像一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做人的智慧。我们怎样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看看诗人孙友田给我们哪些好的建议?找到关键词在书上画一画。

  2、交流:去呼吸

  去发现

  去描绘

  联欢

  相聚

  听一听

  攀登

  前进

  ……

  3、小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慧的双耳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更要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真正融入大自然,和自然相聚,和自然联欢,我们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无限美好。同学们,祖国已经敞开了绿色的大门,你们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吧。

  (五)诵读体悟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指名读二三四五自然读。全班读一六自然段。配乐。(全班配乐朗诵)

  (六)拓展诗歌《在森林里》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2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流畅,清新活泼;构思精巧,首尾呼应;情感饱满,充满激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好!先请大家看一个词语

  课件(文字):大自然

  (1)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大自然里有些什么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让我们一同走进大自然。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2)面对这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你想把大自然比作什么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大自然像母亲,无私地给予人类一切;大自然像智慧老人,启迪人类不断创造,也有人说大自然像本无字书,写着无穷的奥秘……那么,在现代诗人孙友田的眼中,大自然又像什么呢?)

  课件(文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起读课题

  2、咦,诗人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这个“课本”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课件(文字):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首诗。

  板块(二)了解诗意

  1、请每位同学先把课后的生字、词语读准确,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的时候,同学们特别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课件(文字):、饱、览lǎn、云、锦jǐn、胸、襟jīn

  敞chǎnɡ开、微、风fēng、相xiāng聚

  芬fēn芳fāng、苍cāng劲jìn、黄huáng昏hūn

  (1)先自己读读,注意它们读音的特点。

  (2)请跟我一起读一遍:第一行,注意前鼻音的发音……;第二行,注意后鼻音的发音……;第三行要同时注意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

  2、俗话说得好:旧书不怕百回读!请你默读全诗,看看一共写了几个小节,每一节又写了什么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仔细的阅读,大家一定明白了,这首诗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写了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二部分是第二到第五节:写了我们投入大自然,勇敢探索,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第三部分是第六节:写了激发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你发现没有,哪几个小节的内容是相同的?

  (2)你们真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啊!第一节和第六节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两个小节为什么要相同呢?请大家说说。

  (3)嗯,同学们说出了一点儿意思,确实,这两节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课题。但是,这两节放在一头一尾,作者可是独有匠心的啊,相信大家通过学习,最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迎刃而解。

  (4)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诗歌的第二部分品读感悟: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板块(三)品读感悟

  1、课件(文字)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都有些什么呢?

  (1)大家带着问题认真地读读2—5节,一边读一边在书上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内容和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们一定都找到了吧!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每行出示: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

  青山、绿水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内容丰富,有许多的事物:在第二节中,有翠竹、松柏、果园、沃野;第三节中有鸣禽、野花;第四节中有青山、绿水;第五节中有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

  这四组不同的事物就仿佛是大自然的4页书,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置身于原野、森林、高山……亲近大自然。)

  (3)这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2、课件(文字)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

  (1)请同学们在四人学习小组中,再细细品读2—5节,一同讨论,合作学习3分钟。

  (2)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有收获了吧。怎样阅读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让我们共同探讨。

  (3)在共同的探讨中,同学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发现了每一节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第二节的翠竹、松柏、果园、沃野是亲眼所见的,第三节的鸣禽、野花是亲身参与的;第四节的青山、绿水是亲耳聆听的;第五节的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是用心感受的。我们调动全身心、动用各种感官,留心观察大自然,才能读懂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件(文字)点击后依次出现“破折号和后面的文字”:

  翠竹、松柏、果园、沃野、——亲眼所见

  鸣禽、野花——亲身参与

  青山、绿水——亲耳聆听

  天空、云锦、早晨、大地、微风、黄昏、——用心感受

  3、读完第五节后,你一定发现这里还有个空,可以填上很多内容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呢?请你发挥想象,像诗人一样来创作一段。

  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课件(文字):挥动有力的双臂,

  去触摸太*洋跳动的脉搏。

  迈开坚定的脚步,

  去丈量喜玛拉雅山的高度。

  你受到启发了吗?看来诗歌的意境是无穷无尽的,可以填上很多内容。但是,诗歌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味深长。

  板块(四)反复诵读

  1、同学们,请你把刚才的体会融入诗歌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读。

  (1)读的时候要注意:无论读到哪一节,都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眼睛看到了翠竹松柏、你的耳朵听到了青山绿水的对话……带着想象来朗读,能把诗读得更美。请一位同学来读给我们听听,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

  2、面对充满魅力的大自然,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读读这首诗了,请各位小评委给我打打分吧。

  课件(文字)滚屏

  来,配上优美的音乐,我们一起分节朗读,2—5节分别请4位同学读,首尾两节一起读。

  课件:音乐+大自然的图片依次自动播放(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天空、早晨、微风、黄昏)

  3、同学们还记得一开始的发现吗,为什么这首诗的首尾两节要相同呢?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谁来谈一谈。

  像大家所体会到了吗?文章首尾呼应,诗句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两个“去吧”,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绿色”点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篇末是对全诗的升华,激发少年儿童勇敢探索、勇于实践,朗读时要注意对比。

  板块(五)活动拓展

  课件:每人搜集一首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开个“大自然的赞歌”诗歌诵读会。

  三、教学备注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充分的想像,将文本读通、读实、读厚。

  2、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0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在学习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至五小节。这一部分诗人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读、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使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烂漫的野花”的景象。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得轻松,如此得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充盈神韵。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2

  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呵呵,虹彩妹妹的心情我能理解,像你这样满怀教育激情的老师,是不适应这种课堂状态的。不过,这个班的孩子也应该庆幸遇到了你,就像母亲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会一步步学会走路,甚至会奔跑。

  这首诗歌课后有个习题“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是分两步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首先是初步感知: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课本,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本是语文书、数学书之类。接着,出示完整的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把什么比作课本,学生找出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认为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大自然就是绿色的课本,因为大树小草都是绿色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五彩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也有的说,大自然是黄色的——丰收的田野中金色的麦子、稻谷……这时我抓住一个学生的.回答“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绿色”不仅仅代表一种颜色,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其次是精确把握:学习2、3小节时,我让学生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样,有的说是一本音乐书,书中有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哗哗声;有的说是一本美术书,书中有苍翠的松柏,五彩的鲜花,沉稳的大山;有的说是一本故事书,因为从小草身上,我们懂得了要坚强,从丰收的田野中,我们学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时,我又问“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尽情欣赏、倾听。在大自然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这样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看到月言班上的孩子能把大自然想象成这么多不同的课本,描述又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比如,学习第二小节时,先找找诗歌中美好的事物,再用“大自然是一本书”开头,让学生练习说几句话。学生先用书上的语言,再展开想象说说其他的事物,最后就能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仿写练习。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3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的引人遐想。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于是我紧抓课题的“课本”和“绿色”两个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感受大自然的迷人、神奇形神毕肖,激发学生“去打开”的渴望,我让孩子们读完课题后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就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大自然应该是各种颜色,引经据典,畅所欲言,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既自然地揭示出本文课题蕴含的寓意,又升华了主题,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由此,我发现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或许会与课文的学习关系不密切,但它们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

  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要敏锐地捕捉住其中的闪光点,适时地点拨诱导,智慧启迪,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学生就会在与教师文本的碰撞中领悟。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4

  本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是当代诗人。课文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篇文章是大自然美丽的呼唤,是祖国热情的呼唤。

  在学习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 “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至五小节。这一部分诗人在形象的选择和诗节的布局上,随着对大自然探索和发现的深入,有序地展示大自然绚丽和神奇的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读、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使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烂漫的野花”的景象。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得轻松,如此得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充盈神韵。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5

  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呵呵,虹彩妹妹的心情我能理解,像你这样满怀教育激情的老师,是不适应这种课堂状态的。不过,这个班的孩子也应该庆幸遇到了你,就像母亲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会一步步学会走路,甚至会奔跑。

  这首诗歌课后有个习题“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是分两步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首先是初步感知: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课本,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本是语文书、数学书之类。接着,出示完整的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把什么比作课本,学生找出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认为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大自然就是绿色的课本,因为大树小草都是绿色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五彩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也有的说,大自然是黄色的——丰收的田野中金色的"麦子、稻谷……这时我抓住一个学生的回答“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绿色”不仅仅代表一种颜色,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其次是精确把握:学习2、3小节时,我让学生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样,有的说是一本音乐书,书中有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哗哗声;有的说是一本美术书,书中有苍翠的松柏,五彩的鲜花,沉稳的大山;有的说是一本故事书,因为从小草身上,我们懂得了要坚强,从丰收的田野中,我们学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时,我又问“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尽情欣赏、倾听。在大自然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这样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看到月言班上的孩子能把大自然想象成这么多不同的课本,描述又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比如,学习第二小节时,先找找诗歌中美好的事物,再用“大自然是一本书”开头,让学生练习说几句话。学生先用书上的语言,再展开想象说说其他的事物,最后就能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仿写练习。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6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首现代诗时,我紧抓课题关键词――“绿色的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课本”二字,然后问大家:“同学们,我们对课本再熟悉不过了。*时我们用的课本有什么特点阿?”学生回答:“有很多文章,有很多新的知识。”我接着说:“课本中有许多让我们学习、探究的知识。那课文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是怎样理解的?”一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的身上得到启发,发明很多东西。它就像一本无字书,所以把它称为课本。”表扬他之后,我又接着问到:“作者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那么大自然的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刚发芽的小草。”有的说:“枝叶茂盛的树木。”还有的说:“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最后我笑着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呀,绿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把书打开,大声地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巧用多媒体,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展现给学生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田野的肥沃”;领略“丰收的果园”,“珍奇的鸣禽”,“野花的烂漫”的景象。一组组生动的动态画面,把大自然鲜活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中。诗人所描写的这些语言文字就转化成了画面,并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诗人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结尾处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最后一小节与第一小节虽然内容相同,但表达的含义又不一样。一个总起邀请,一个总结升华,学生理解了诗歌重复的原因,明白了朗读不一定全靠用劲,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调节不同的情感才能让朗读绘声绘色。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7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大自然的厅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上星期,我就已经备好了教案,教案是备得很详尽,如果按照常规课来上的话,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可是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认为这样来上的话,就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特色,让这首优美的诗歌也成了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同时也就失去了将其编入课本的意义。

  在课前读了这首诗歌,觉得要象教案上那样让学生来分析,来体会的话,不但学生无法体会得如此深入到位,而且会让诗歌失去其韵味,要想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的目的,除了读,还是读。

  上课铃响之后,走进教室,开始了我没有教案的一堂课。

  首先板书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然后问:“课本,大家见过吗?”“哪些能被称为课本的?”学生对“课本”这个概念是极为熟悉的,一下子说出了许多课本的名字,且显得十分兴奋,借着这个势,我又问“课本能教给我们什么啊?”知识,学问,这是学生们都能说出来的,我再问:“大自然又是什么啊?”一下子,学生都没有话了,我马上意识到我的问法出了问题,改口问“大自然中都有些什么啊?”这回学生可有话说了,从植物到动物,从身边有到听说过的,个个是滔滔不绝,一下子劲头就来了。我继续问“那大自然也能象课本一样教验我们知识和学问吗?”显然,这个问题是学生一时没有想到的,不过,稍作思考,就开始有学生以自然界中植物能指方向来回答了。见火候已到,我这样来正式导入课文的学习:“作者将大自然比作课本,那么就让我们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大自然这个绿色的课本的。”

  然后在整堂课上,以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展开和组织教学,请读得好的同学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这样读让你有什么感觉,这样,课堂始终围绕“读”来进行,学生一遍遍的朗读中深化了理解,升华了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没有教案的一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是如此地轻松,如此地投入。由此可见,只要心中有目标,我们的课堂就能举重若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8

  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呵呵,虹彩妹妹的心情我能理解,像你这样满怀教育激情的老师,是不适应这种课堂状态的。不过,这个班的孩子也应该庆幸遇到了你,就像母亲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会一步步学会走路,甚至会奔跑。

  这首诗歌课后有个习题“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是分两步让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首先是初步感知: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课本,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本是语文书、数学书之类。接着,出示完整的课题,找一找课题中把什么比作课本,学生找出把大自然比作课本。“你认为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说,大自然就是绿色的课本,因为大树小草都是绿色的;有的说,大自然是五彩的,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开放;也有的说,大自然是黄色的——丰收的田野中金色的麦子、稻谷……这时我抓住一个学生的回答“大自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绿色”不仅仅代表一种颜色,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其次是精确把握:学习2、3小节时,我让学生说“大自然是一本书。”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样,有的说是一本音乐书,书中有鸟儿的歌声和溪水的哗哗声;有的说是一本美术书,书中有苍翠的松柏,五彩的鲜花,沉稳的大山;有的说是一本故事书,因为从小草身上,我们懂得了要坚强,从丰收的田野中,我们学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此时,我又问“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了吗?”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大自然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尽情欣赏、倾听。在大自然中,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这样紧扣课题展开教学,我觉得效果不错。

  看到月言班上的孩子能把大自然想象成这么多不同的课本,描述又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认为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换来的却是一片难堪的沉寂,每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时,我除了承受就是在瞬间作出调整,将要求降低再降低。比如,学习第二小节时,先找找诗歌中美好的事物,再用“大自然是一本书”开头,让学生练习说几句话。学生先用书上的语言,再展开想象说说其他的事物,最后就能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仿写练习。我在想,我是在将他们当成刚刚学步的婴儿,先一步一步扶着走。不过,总比课堂上完全做一个听众看客,听我天花乱坠,到头来却不知所云的好吧!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9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孙友田以清新活泼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美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 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 “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多边对话。很显然,教师的一个小小的设问激起了课堂上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在民主、和谐、*等的师生多边对话中, 生成的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这样的课堂唤醒了自我,激活了感觉,调动了情感,孕育了兴趣,使阅读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鲜活的生活。事实证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采的课堂。惟有“真课堂”,才能“真精彩”!有了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文本间互动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 “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0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的引人遐想。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于是我紧抓课题的“课本”和“绿色”两个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感受大自然的迷人、神奇形神毕肖,激发学生“去打开”的渴望,我让孩子们读完课题后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就有学生提出质疑,认为大自然应该是各种颜色,引经据典,畅所欲言,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既自然地揭示出本文课题蕴含的寓意,又升华了主题,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由此,我发现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奇想”,或许会与课文的学习关系不密切,但它们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要敏锐地捕捉住其中的闪光点,适时地点拨诱导,智慧启迪,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学生就会在与教师文本的碰撞中领悟.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0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花岗岩”一段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本文的体裁:科普小品文(师板书)

  介绍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课文中的生字

  对照检查批改

  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给“砧”字注音。(学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为上下两册,分别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三)课文哪几段写了天书,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1、转换角色:你来当水手或飞行员介绍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现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样寻找北极星。

  引读:水手读懂了北极星,“即使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b、第三段:谁愿意当飞行员,把你的经验告诉其他飞行员。

  如何识别砧状云(出示图片)

  2、读懂天书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四)再看看脚下的土地,自学5、6段,读懂课文。

  1、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2、你觉的那一段写得最有趣,从文中画下来,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学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及质疑的写法。

  再读一读,感受作者形象的写法。

  (五)你们还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打开紧闭的门窗,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读天上的每一颗星,读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导入课文

  1、谈话: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紧张)有一点。(微笑)、(*稳)、(高兴)。你是我的`知音。那你能读出我脸上蕴含的文字吗?(高兴)很高兴见到你们!真不简单,六(2)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和印在书本上的文字。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大自然的文字)(多媒体出示:

  3、伊林简介)

  4、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归纳起来就是两个问题,即: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师:有了问题,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探索。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是啊,有很多寻找答案的方式,不过,我们得学会先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师:要想顺利地找到答案,必须得学会读懂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要求:自由读,读正确、流利,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的地方回过来再读,难读的地方反复读,感兴趣的地方更要多读,当然更赞成同学们边读边划,做记号,甚至写感受。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学生认真读书。

  2、师: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还在书上做了记号,写了感受。听说,你们昨天预习得可认真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铁砧、星座、罗盘、一绺、汪洋、预兆)

  (1)检查读音(2)交流了解意思(3)师小结:学得认真,预习得也很好。

  三、精读课文,读懂文本

  要求: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你喜欢的段落,这回读,可不能光用嘴读,要用脑读,要用心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明白大自然的文字蕴含了多少学问和知识。

  1、学生试读。

  2、交流讨论。

  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师提醒:我们在边读课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辨别方向的小熊星座,指看北极星,相机板书: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的是什么呢?(星)师:前几页全是关于“星”的。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能预兆雷雨的砧状云。相机板书,预兆气象(根据学生要求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云”的,(教师多媒体板书)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多媒体:石灰石、理解“------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是有碎贝壳造成的,大家知道贝壳是海洋里的居民------”指导理解“沧海变桑田”相机板书:了解历史沧桑。(教师多媒体板书)师::前几页全是关于“石灰石”的。

  3、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你们看(出示多媒体)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动情说: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老师还可以提问枫叶为什么变红?花青素显现出来了)望着这枫树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生大声背了起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1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生齐说),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师述: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多媒体出示)齐说:“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师: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4、先用笔在作业本上写写,然后小组交流,如果你写的和别人一样,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人有我无或人无我有,那就要相互分享。

  (1)学生写。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6、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7、------)

  5、再回到课文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真不容易,其实,我们明天从书本上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1)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指名读最后一小节。相机板书:观察、寻找、请教、认识、学会

  6、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7、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板书:

  辨别方向

  大自然的文字预兆气象

  了解历史沧桑。

  造福人类

  观察寻找请教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阅读重点是第二段。

  “大自然的文字”这一标题,让我们有如下思考:1、所谓“文字”指的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是从通常意义上诠释的;2、“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何来“文字”?既然标题明确了这是文本的说明对象,那么,这一对象可能是从比喻意义上讲的,并非我们*常所指的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其实,“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大自然的一些事物现象所显露出来的某种意义,让我们可以从中领悟意义,作出解读。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探究与热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准备:投影、视频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

  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请大家从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用“剪贴本”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下周一交,我们将根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抄写认真、装饰美观等标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星、云、石。

  师:(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生: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相机板书: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谈体会)(出示)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ⅰ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我们继续交流: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明白花岗石的到来。(板书: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花岗石图片。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四、布置作业

  1、(1)(相机处理)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听了朱老师的读,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5篇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海啸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具体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作者举例生动典型,读起来亲切可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用课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3、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探究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说明文知识解析文章内容,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难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天气预报的农谚俗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冬天小草是“暗黄”,从“绿绿的”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是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会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销声匿迹nì

  风雪载途zài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快速轻声读课文,计论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化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易于掌握,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经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的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

  2、说明文为了说明的准确总要采用一些恰当合理的说明方法,你能举出几例吗?品一品再说说句子的美妙之处!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探讨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使人不觉枯燥,语言运用是十分生动的,尤其是开头两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沉睡”、“苏醒”以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是“翩然”归来,似乎让人看到小燕凌空飞翔的轻快风姿;写叶子“簌簌”落下,则不仅能见其形,而且简直能闻其声了;再如“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词语都很富于表现力。

  第2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紧“大自然的语言”来写。先用一组整句写植物:“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传语”和“暗示”把物候现象写得极有情趣。第3句写布谷鸟,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变化:“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句式与上文错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既符合鸟鸣节奏,又切合农事实际。这一段用拟人化手法的描写,赋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性与记叙文的不同。记叙文用描述的语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为了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感染;而说明文只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说明事物。

  五、拓展延伸

  谈一谈下面这几则谚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泥鳅静,天气晴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说一说下面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所包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七、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板书设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经度,纬度,高下差异,古今的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 翩然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簌簌 农谚 孕育 连翘 草长莺飞 纬度;

  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

  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习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⑴ 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 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3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大自然吗?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时多观察一下大自然,一定会获得许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受到许多启示。不信请看课文《大自然的启示》(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二、出示教学目标

  过渡: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那么让我们来知道我们学习的目标(小黑板出示)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知道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学习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使森林遭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说你从这篇短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人类的老师讲了什么?

  4、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学生自学讨论

  1.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问展示,交流感受

  1、学生提问生字词问题(学生解答,教师解答)

  (一)学习“打扫”森林

  过渡:谁愿意当小老师,帮助老师解决一个疑问?

  1、使森林遭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畅谈想法,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教师出示实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说说你从这篇短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说

  (二)学习《人类的.老师》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两种启示)学生说出来即可

  过渡:那么(3)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学生自由发表

  通过学习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交流

  2、读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学生自由读)

  五、巩固提高

  选词填空

  吃 钻 咬

  森林里的害虫成群结队地向树木进攻,( )树叶,() 树根,()树心。

  发现 发明

  科学家()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币周围略重一些的斑点。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有所创造。

  六、全课小结

  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板书设计: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破环是无间的联系 蜻蜓 鲸

  破坏了生态*衡 防止机翼破碎 流线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大自然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3篇

《大自然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

  (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⑴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衡。

  ⑵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⑶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大自然的启示》优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⑴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⑶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⑷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⑸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衡”的事例?

  4、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⑴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⑶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是烈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板书设计】

  12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神态*衡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3篇(扩展9)

——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1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和散文相比,更有音韵美,更适合朗读,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男生或女生齐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美,欣赏美。

  二、以课本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

  三、赏析诗歌,学习写作。研读完全诗后,我让学生再读全诗,思考:1、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把物当做人来写?画出来读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第一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写作方法。

推荐访问: 去打 教学设计 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教学设计3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1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