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 3、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二、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荟萃2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
3、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二、重点、难点
1、感情和领会文章的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
2、诵读体味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教师: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见附一)
2、印发田晓菲诗《露》给学生阅读。
学生:1、借助工具书自学词语,每人并准备2个词语准备向别的同学提问。
2、反复朗读,对精彩片段多读几遍。
3、试着提出几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十二、三岁正是充满幻想,憧憬未来的年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志当存高远”只要去努力,我想信你们最终会取得喜人的成绩,梦想一定会成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由学生上讲台,请别的同学认读并解释自己卡片上写的词语。
2、分男女生对读下列两组词语(幻灯片)。
际遇 絮语 惆怅 沉淀 尘缘 犀利 呜咽 似曾相知
穹窿 凝垂 绅士风度 茫然若失 迷离 安恬 白驹过隙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训练目标】
1、回忆自己的暑假生活
2、了解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意义
3、作文要写的具体,写出情意。
【写作导航】
(1)假期生活,是一个老话题,怎样才能写出新意?
回顾自己的假期生活经历,什么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因为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能绘声绘色,生动描述。文学是脱离不开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
(2)怎样写好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有再现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意的能力,所谓再现客观事物,就是把所见所闻的客观事物,如实地再现出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清楚顺畅地表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
让读者也有所感知。表现主观情意,就是要写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意旨。凡是优秀作品,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文章不是无情物,人们说,没有情意的作品好像是泥胎、木偶、纸花,这是不无道理的。
想到了一些事后,确定自己要写的一件或几件事。想清楚具体情景。
整体把握事情的过程,当时自己的情况,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把要描述的地方捕捉住,就像这篇文章所写的那样。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结合起来,写出来的事情才有动人之处。
【素材积累】
(优美句段一)在暑假里,同学们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没有学习沉重的负担,没有母亲断续地唠叨,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到游泳池边尽情地嬉戏,任由晶莹的水珠在四处跳跃,到风景如画的东湖,体会那湖水浸湿群衫的别样风情,走进热闹的超市,品味那空调所带来的那份清凉,坐在电脑桌前,让电脑键盘在指间奏出“噼哩啪啦”的美妙乐章。
(优美句段二)炎热的夏季往往是考验人毅力的时候,每个人的毅力不同,但求知的大门永远敞开。就看远处的你我愿不愿走进。走过了炎热,也就代表你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优美句段三)游泳是我在夏日中必不可少的运动,在碧波里狠狠一个猛蹿,便会让那碧湛湛的、清凉的池水,凉便全身,浸透心田。虽说在游泳池里偶尔喝几口水,但在池里感觉还是很棒、很爽的!在炎热的夏,来几个狗爬式,几下蛙泳,有一种休闲时尚的感觉。
【范文引路】
快乐着,痛苦着
――我的暑假生活
一、快乐章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在白驹过隙间,我们又送走了紧张的一学期,迎来了又一个暑假。
“从今天开始放假了。”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欢呼起来:“放假了!放假了。”老师还说了些什么,没有谁听清了。大伙像放飞的小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一拥而出,奔向回家的路。
走出教室,我深呼了一口气。我觉得自己犹如一只单色的氢气球,上学的日子里,老师紧紧的牵着我。放假了,老师放松了手中的线,让我飞向我梦想的地方。
放假的感觉真好。早上睡到十点多才睁开惺忪的睡眼。不紧不慢地穿着衣服,不用在担心爸妈的催促。细细地品味那武汉的风味小吃。空调吹来的凉风令我不由得想到同学。他们一定和我一样此时都在家享受着空调所带来的清凉。
放假的感觉真好。抱上一本闲书故意地从爸妈面前走过。他们的脸上挂着笑,似乎原来所反对的闲书,此时再看起来已经不闲了。
放假的感觉真好!
二、痛苦章
好日子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短暂。对于明年即将成为毕业生的我,这样的好日子就更加的短暂了。
为了让我在最后一年里,成绩能有突飞猛进。妈妈给我订下了目标:抓紧假期的每一天。
母命难为。我的好日子迅速地终止了。每天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居然比上学的时候还满。几点到几点学英语,几点到几点完成作业,几点到几点学数学,几点到几点学语文。时间经过妈妈精心的安排,居然连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了。真烦!像这样。我的暑假生活何乐之有。
居然怀念起上学的日子来。*时,在学校只不过多一些条条款款的限制,多一些上课的疲惫,多一些作业但用心地去体会,却可以发现同学之间的友情其实很纯洁,学习生活不仅很有规律,而且那紧张的学习、生活其实很充实。如今,我听不见悦耳的铃声,看不见同学们欢快的身影,只听得见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只看得见爸爸一脸的严肃。我只有满腹的无奈和无尽的烦恼。
每个人在夏天就盼冬天,到了冬天就盼夏天,一开学我就盼放假,可一放假又想上学了。真是一个快乐而又痛苦的暑假。
【作文题目】
假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你可能外出旅游,拥抱自然;可能走走亲戚,会会同学;可能看看奥运会,听听音乐;还可能读了一些你喜欢的书。
也许,假期带给你的不全是快乐,还有些许烦恼、寂寞
请你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习作展示】
七年级作文系列训练之二
围绕中心选材料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
【写作导航】
这里所说的中心,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也有人称为主题或主旨。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做“立意”。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在一篇记叙文中,确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鼎说过:“诗文美者,命意必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确立得好,写出文章才能有神。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这篇短文写了一位海外的旧时同窗托付作者从家乡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文中写了这位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垂柳、睡莲、假山石、凉亭、白塔,以及他对家乡枣树的怀念、托带枣核的用意。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中心,即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文章很短,却非常感人。
杨朔的《荔枝蜜》写了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从小时候见到蜜蜂的“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到喝了荔枝蜜后“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再到听老梁介绍蜜蜂的习性后对蜜蜂的赞叹;直到文末“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一系列的描述和渲染,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赞美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品质,并通过这一赞美,歌颂了像蜜蜂一样默默无闻做奉献的劳动者。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要有发光的思想。一篇感人的记叙文在思想见解上总要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立意”要立得好。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没有认真考虑中心思想就忙于动笔,结果写出的文章纵然有千言万语,却缺乏明确的中心,这是文章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篇好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除了要鲜明、集中之外,还要做到新颖深刻。文章,特别是考生的作文,最忌千篇一律。这样的作文,容易使阅卷的人感到乏味,甚至于厌倦,是不会得到太高的分数的。反之,如果在“一律千篇”之中突现出一篇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其他方面即使是上等水*,也会得到优良的成绩的。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对圆展开联想。很多人写到太阳、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xx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xxx年10月15日,xx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xx的高度凝聚,是xx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xx虽然x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xx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xx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xx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x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xx。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xx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xx载人航天xx,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xx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xx: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x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x。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x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xx人民*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xx,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xx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x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xx
同学们,从这x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x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x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科学态度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
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家庭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辬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辬,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具:录音机
四、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学过程:
⑴、内容呈现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⑶⑷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明确: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书渴》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书渴”的正确含义
《往事依依》备课资料
一、《往事依依》课文作者链接—于漪的学术境界
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
二、与课文有关的四时写景名句积累(课内)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三、课外写四季美景名句选萃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从下列写景诗句“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中任选一句,展开想象,扩写成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有兴趣的同学可配上一幅画或音乐。(200字左右)
五、迁移训练: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采的诗句,试将下列诗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E、绿树阴浓夏日长F。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G、春城无处不飞花H。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I、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J、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K、天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L、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M、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N、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内。
(1)厉厉在目()
(2)记忆尤新()
(3)走头无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乱()
(7)五采缤纷()
(8)兴高彩烈()
七、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线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阅读训练】
1、请概述这则故事。(不超过25字)
2、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了,可“蚁团却不见缩小”,这是为什么?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认为蚂蚁的什么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列才恰当?
①可万万没有想到②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③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梦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④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
答: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 ② 、 、 ⑤ 。
参考答案:
四题、(略)
五题、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题、(1)历(2)犹(3)投(4)胜
(5)铭(6)缭(7)彩(8)采
七。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抱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2、蚂蚁死后仍抱住蚁团,从远处看,蚁团并不见缩小。
3、斗争中表现出的韧性,脱险方式的机警。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
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
学习过程:
1、导入:
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
四、读猫,说故事
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
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
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为我们讲述了三只猫的故事,个性迥乎不同,命运也各有悲欢离合。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在故事中娓娓道来。(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点拨思考:
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前两只猫可不可以删除?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略 铺垫)
五、读人,悟真情;
俗话说:言为心声。三只小猫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它们的亡失也使“我”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同学们,你能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跃动吗?速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养猫,有欢乐有悲伤。你能读出这种快乐或悲伤吗?小组内先交流:读一读,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一说,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同学评一评,读出了这种情感了吗?应该如何读?
好,全班交流。先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谁先读?
①养猫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点拨:说一说,哪个词语表现了“我”快乐的心情?新鲜的色彩,对,重音读一读。)
②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点拨:哪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笑 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想象一下,静谧的庭院,摇摇晃晃的藤椅,活泼可爱的小猫,心情如何?一齐读)
养猫的确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
③“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点拨:这位同学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好?读出了什么心情?不好?哪些词语要重读?你来试一试。大家一起试一试。)
④“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点拨:体会一下,小侣表达出我怎样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⑤“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点拨: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⑥“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很细心的同学,如果老师说失去了前面两只猫,作者是一种痛惜,那么第三只猫给他带来了什么呢?(懊悔)下面我就请同学把第三只猫死亡后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读一读。同学们想听哪位同学的朗读?请你来读一读29-33,其它同学注意倾听评价: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哪些地方还要改进?
第33小节,是作者所有这种痛悔情绪最凝聚之点.大家一起读,面对这一只死亡的猫,作者: -----
情感读出来了。下面,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读完了要说说感受。请分析一下,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那么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的难过,要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呢?
除了冤枉,还有遗憾:师范读“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发散思维:假如第三只猫在死亡前会说话,它肯定会对主人、人们有话说的。它会说些什么?
想当初,“我”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我忧郁,我不活泼——
可能是由于生活上什么不幸,或许是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吧,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天伦之乐,而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师小结:通过我们的朗读、理解、品味,作者的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三起三落,构成了一部养猫的悲喜交响曲。(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由于三只猫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五、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
可怜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点评储备:
第三只猫: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郑振铎: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运用
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对猫的态度就是人对人的态度,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可是,我们生活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请看一段视频,就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束语:
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作者的得与失,悲欢离合,自责反省,都给与我们深深的启迪。关注动物,善待生命,我们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猫:生命之美 命运之悲
情:养猫之乐 失猫之悲
悟:猫之命运 人之得失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
二、读文感受母亲的忍。
1、当作者这样对母亲喊叫时,母亲是怎样的反应?她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出示课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生读)请大家再默读这句话,对于“扑”“抓”“忍”。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②抓住学生的手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③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除了哭声,还有什么?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看看母亲哪些忍的细节让你感动?圈一圈,画一画。简单批注
预设一:忍住病痛
师:你们知道肝癌有哪些症状吗?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母亲的话。
预设二:三个悄悄
1、“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3、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预设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拓展:
1、“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冬夜杂咏·秋菊》)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宋《全芳备祖》)
通过老师刚才的介绍,现在你对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生自由交流)
2、师生合作读,“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孩子们,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你能替她说完吗?
3、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
4、出示照片,读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读: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对这样一位作家,因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5、同学们,咱们再来看看课题,史铁生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9、秋天的怀念
我(俩)(们)暴怒无常好好儿活
母亲扑抓忍
相信各位同学和老师已经适应新学期的生活,上文为大家推荐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案的内容,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3、朗读诗歌,理解诗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Jié 临:登临 以: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显得很质朴。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Dàn sǒng
何:多么 竦峙:高高挺立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描写,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本诗的第三层,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海目的,直陈其事,质朴。
全景:动静结合,显示大海的辽阔、威严和浩荡气势。
欣欣向荣,侧面写大海的生机勃勃。
声势惊心动魄
虚写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显示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建功立业的抱负。
4、诗歌品析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观海地点和目的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实写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山岛竦峙。总写山岛景象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 勃勃生机
百草丰茂。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乐观情怀
写景 秋风萧瑟,特写海面之景 席卷宇内,荡*诸侯。
洪波涌起。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惊天动地
虚写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
星汉灿烂, 包蕴万千的景象一统*的抱负
若出其里。
感情: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观沧海》怎样总写?怎样分写?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观海所见、所听、所感。诗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写树木、百草分承山景,写秋风、洪波分承水景。最后写所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小结:
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3、读诗品诗
指导朗读诗歌
4、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6、总结
杨花 漂泊无定
写景 离愁别绪
子规 不如归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诗中找出与怀化有关的内容。
答:龙标、五溪、夜郎。
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次北固山下》
1、听录音朗读
2、【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3、问题探究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问:潮**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
为下句“江春入旧年”张本(铺垫)
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探究:
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比较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低沉、缠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并不低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看谁能首先会背诵。
四、学习《天净沙 秋思》
1、听录音朗读
2、作者简介
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生*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后人认为近似诗中李白、词中苏轼。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3、了解关于曲的知识。
在*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文学常识
散套
散曲
元曲 小令
杂剧
4、朗读指导
读一读:提示:注意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以诗作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断肠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6、赏析
纯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图景,极具艺术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个字,便描绘了九种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树和昏鸦,构成了一幅苍凉图画。第二句写作者所见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幅画因为有人家而更有生气,流露出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羡慕之情。第三个画面是:在西风劲吹的茫茫古道上,一头疲惫的瘦马在行进中。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至此,作者把这三幅画面又巧妙地组织在了一个大的图画当中,就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郊野风情,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阳西下”,天之将黑,千里奔波的游子,家在何处?作者没有说出,却只道“断肠人在天涯”,留给人无尽的想像。
正面: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侧面: 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映衬手法
曲子的 写作手法:
描写 借景抒情
抒情 情景交融
7、比较探究
天净沙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体会这首曲的意境,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
8、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的意境,模仿《天净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观海地点和目的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实写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山岛竦峙。总写山岛景象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 勃勃生机
百草丰茂。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乐观情怀
写景 秋风萧瑟,特写海面之景 席卷宇内,荡*诸侯。
洪波涌起。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惊天动地
虚写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
星汉灿烂, 包蕴万千的景象一统*的抱负
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 漂泊无定
写景 离愁别绪
子规 不如归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低沉、缠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并不低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 渲染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断肠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教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猫
2、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当局查禁。*后历任中央**局长、*副部长。1958年10月率*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文学史》、《*通俗文学史》、《*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3、检查预习
字词辨析
怂恿(sngyng):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quán):躯体伏卧。
诅骂(z):恶毒地谩骂;咒骂。
涩(sè):不光滑。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介绍写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等、个性*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5、朗读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请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写了3只猫,重点写第3只猫。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次养猫(1、2)第二次养猫(3—14)第三次养猫(15—34)
六、精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以下问题: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
“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2)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这只猫最终亡失了。
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第15、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自由诵读第17-29段
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读第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七、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
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
心理活动描写。抒发了“我”愧疚、自责之情。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有这样的过失?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轻率地作出了判断。
4、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为什么?
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8、“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9、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10、从真相大白后,“我”的忏悔中我们能否说说“我”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11、对于这样一个人,针对他使丑猫受冤而遭打而死这件事,你能否给他些忠告?
凡事不能单凭想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要宽容、要仁爱。
八、归纳主题:
1、“我”家养的三只猫,无论怎样,结局都是不幸的,对于它们的悲剧命运,你有什么感想?
弱小——命运不能自立。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它们的悲剧命运是具有必然性的。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2、本文主题是什么?(结合练习一,来谈自己的看法)
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主题理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九、探究写法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详细了第三次铺垫对比(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养猫。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十、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消耗(hào)怂恿(Sǒngyǒng)诅骂(zǔ)蜷(quán)
二、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亡失。
三、简要分析我家不喜欢第三只猫的原因:
因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
十一、作业:思维拓展
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板书设计:
第一次养猫(1、2)细节描写1、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
心理活动描写或者做人的道理。
猫第二次养猫(3—14)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第三次养猫(15—34)细节描写2、揭示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心理活动描写
课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xx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xxx年10月15日,xx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xx的高度凝聚,是xx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xx虽然x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xx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xx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xx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x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xx。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xx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xx载人航天xx,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xx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xx: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x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x。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x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xx人民*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xx,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xx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x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xx
同学们,从这x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x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x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科学态度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的重大意义。
提示:
a.使人积极乐观
b.使人斗志顽强。
c.使人永远年青。
d.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ào) 执着(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贾*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_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3、“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贾*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教学目标
①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
②学习欣赏神话传说。
③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
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②口语表达。
③想像写作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②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
③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从放映《星球大战》影片片段导人活动,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科学探索热情。
二、故事大王比赛
①每组每人搜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
②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
③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小组将部分参赛的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
三、自由辩论会
①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②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③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④辩论形势灵活,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开辩论。每一小组可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的小组的观点。
a、以小组合作情况、发言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寡评出一、二、三等奖。
b、比赛后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四、给未来人画像
①每组设计一幅未来人像,可以用电脑制作,也可以手工制作。
②每幅画要做简要说明,说明主要包括:
(1)外形设计理念;
(2)服饰搭配理念;
(3)人体结构的变化:如皮肤、肌肉、骨骼会有哪些改变……
③画像要求100cm×80cm,将画像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
④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⑤每人以“未来世界”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
五、成果展览
①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
②每小组将本次活动编辑的册子、资料、获奖奖状整理好,布置一个有特色的展区。
③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并为本组展区设计·作简要的解说。
④由评委组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
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了解了关于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感受了古人丰富的想像力及神话传说的魅力,培养了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好的确培养和提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xx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xxx年10月15日,xx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xx的高度凝聚,是xx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xx虽然x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xx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xx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xx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x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xx。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xx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xx载人航天xx,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xx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xx: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x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x。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x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xx人民*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xx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xx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xx,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xx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x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xx
同学们,从这x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x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x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科学态度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了解文章由总写到分写(具体描绘)的思路。
3、掌握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前两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凝练等特点。
四、授课方法
自主预习阅读感知讨论归纳练习巩固。
五、学法指导
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六、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第1小节,总写。
第2—3小节,写夏天的;第4小节写夏天的。
第5小节,表达。
(二)深入探讨课文。
1、请你说说,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2、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请你说说,作者用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的作物生长情况比较目的何在?又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3、第4段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一句里连用四个“快”字,在表达上是否重复?请作简要分析。
4、农民在夏季收割时非常辛苦,要早起晚睡,可他们半夜醒来为什么要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
【释疑助学】
1、高骈的《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本文的作者仅仅是赞美夏天吗?
(三)总结全文
1、文章抓住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夏天的和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也体现了他对的向往。
2、文章善于抓住写景,善于运用、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教学反思
教学《夏》这一课的时候,我由高骈的《山亭夏日》导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夏的感情态度,找出直接表达这一感情的语句;找出直接揭示夏的特征的语句。学生在诵读后,探讨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描写对象的对征,收到了提纲挈领之效。
在研读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节划出描写的景物,并区分哪些是夏季的景物,哪些不是夏季的景物,是哪个季节的景物,说说为什么写另一个季节的景物。学生很快抓住了用对比描写手法突出夏季热烈的写法,很轻松的化解难点。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圈出能体现热烈气氛的动词,难度小,而且能进一步熟悉文本。然后,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试从修辞、人的感觉角度、用词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准确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既轻松,又有实效。有不少学生的发言很新颖,如有学生说以前读的比喻都是把某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喻却用水由冷到沸腾的过程来比喻由春到夏的过程,非常贴切,而且“沸腾”还突出了夏“热烈”的特征,这正是这一节的主要意思。说得多好!
在教学第三节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生命交替”。通过仔细赏析第五、第六两句话,通过抓住“麦子刚刚割过”体会“收获之已有”;通过品读写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句子,和“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理解“生命交替的旺季”,避免抽象的讲解。
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黄金季节”中的“黄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的“冲刺”,体会“炎热”与“热烈”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体会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解题技巧,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又适应考试的要求。
推荐访问: 荟萃 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荟萃2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