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优秀范文】

2022年度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优秀范文】

时间:2022-06-18 18:4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优秀范文】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3篇

【篇一】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

邹城二中高三政治时政热点整理(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开拓进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越来越关注,对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关注,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也越来越关注。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成功举 办。来自世界上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合作大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分享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经验,并期待与各国政党一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经验为什么能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6分)

(2)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分享了治党治国的中国经验。但中国道路的成功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其他国家不一定能复制成功。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积累了丰富的时政经验。(3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3分)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他国家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不同,因而不能照搬中国经验。(4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4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材料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参考答案:

(1)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
有利于沿线各国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能够促进沿线各国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
能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国自身发展。

(2)沿线国家:扩大产品供给;
增加税收;
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中国:扩大产品市场化;
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
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3)协和万邦;
和而不同;
世界大同;
同舟共济.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民心相通作为重要保障,需要不同国家之间人文、思想、观念、习俗、道德的互认与接纳。“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是“民相亲”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为了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认知和对中国文化价值认同情况,综合考虑沿线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组分别选取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等7个国家展开调研。

(1)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不同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反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各国青年因为经历、观点、知识结构、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在认识我国文化时有自己的选择性,认识的角度、深度各有不同 (3分)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性的反映,各国青年因为实践经历、知识结构、观点、立场、价值观、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其对我国文化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3分)

(2)价值共识是民心相通的基础。请你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6分)

【参考答案】

①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价值观对于推动沿线各国多元文化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化解“一带一路”的风险和挑战,促进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共识提供重要土壤,成为凝聚“一带一路”共同利益的“粘合剂”,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持久建设的“助推器”。

(每一点2分,共6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深。在纪念联合国成立20周年讲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携手共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一战爆发以来的百年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面向人类未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习近平主席三年多来在多个场合、多次演讲以及政要会面中已经有不下100次提到了“命运共同体”这一词语,一次次深入阐述着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也向世界提交了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材料二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取得卓越的外交成就,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2)运用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

邹城二中高三政治时政热点整理(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5【答案】(1)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②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度空前加深,需要形成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世界形势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④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零和博弈和集团政治,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①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结果。

【篇二】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背景: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国家都生活在一个世界里。我们必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习近平被任命为总书记后,第一次对外会议表示,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与我和你在一起。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中国社会新理念。2011,对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应寻求共同利益,从“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全球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和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不管在哪里,人们的信仰,不管你喜欢与否,实际上都是在命运的共同体里。与此同时,旨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全球价值观已初具规模,并逐渐获得国际共识。

理念内涵:

国际社会观

为了争夺国际力量,各国和各集团之间发生了无数的战争和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流动的发展,国家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密切相关。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利益关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我们必须保持这种联系,即现有的国际秩序。国与国之间的权力分配不一定像过去那样通过极端手段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各国可以通过国际制度和机制维持和调节相互依存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这已成为共识。1997次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次国际金融危机等国际事件使相互依存更加深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危机可以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扩散到全世界,威胁整个国际社会。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帮助东盟国家。二十国际金融危机后2008组机制的出现是国际间相互依赖危机的一个例子。

共同的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不总是。在欧洲君主政体时代,国家的利益是君主个人或家庭的利益。进入二十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被描述为零和关系。因此,利益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反思传统的国家利益观。全球化在地球的一瞬间和地球末端的传播机制把人类生活的星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家利益的高度融合使不同的国家成为共同利益链条。环中的任何问题都会导致全球利益链的中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似乎是个问题,饥荒将大规模地流入其他国家。交通工具的进步为困难人民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人道主义的进步使难民难以拒绝国外的难民。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动网络攻击,似乎没完没了,但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损失很可能少于战争。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融化、降水不平衡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不仅会给小岛屿国家带来灾难,而且会对世界上几十个沿海发达城市造成巨大的危害。与人类文明有关的能源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导致疾病和跨界传染病多发。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任何一个想要发展自己的国家都必须让别人发展;
如果你想安全,你必须让别人安全;
如果你想好好生活,你必须让别人过得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共同利益也有了新的认识。既然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所有国家的公民都是地球的公民,世界的利益也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全球利益而采取的主动行动也同时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观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1972年,以研究环境和发展问题著称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若世界按照现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这个星球迟早将达到极限进而崩溃”,引起国际社会极大争论。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研讨会,会上首次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进行专题研究。该委员会1987年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被称为《地球宪章》。2002年,联合国又在南非召开“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2012年,各国首脑再次聚会里约热内卢,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峰会,重申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探讨在此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发表了《我们憧憬的未来》成果文件。

中国从斯德哥尔摩会议开始就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历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制度建设、发展援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994年中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里约峰会上指出,中国过去3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贫困人口减少2亿多,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中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球1/5的人口;
过去6年中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约300亿元人民币债务,对38个最不发达国家实施了超过60%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1000多亿元人民币优惠贷款。这些数据说明,可持续发展不仅已经从理念变成了中国政府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计划,而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上,就是习主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

16级电气十三班 解彪 2016111977

【篇三】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问题探究:传递出什么的信息呀?答:传递出了中国对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指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摒弃“零和”、倡导共赢,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鲜明特色。
一方面注重本国的利益和谋求本国的生存发展,推动中国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还需兼顾他国的利益,和世界其他国家共谋发展之道,构建和谐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过去人类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当今世界面临着哪些国际难题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国际难题,从而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等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
概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由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的、并被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充实和推动的一种解决当前国际难题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可以分为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1)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2)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导向;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3)责任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障。
问题探究:“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什么关联?答:“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无缝连接的同心圆结构,它们层层关联、层层递进,并且各有侧重。在推动其建设同时,更要注重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也是促进“三体并进”、形成正向合力的基础。(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共生存在”,中国的发展进步需要亚洲周边成员的协助,亚洲的繁荣昌盛同样需要中国的参与。面对当下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坚持践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向亚洲其他国家学习,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亚洲”。
(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呼吁各民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共同面对瞬息万变的困难形势、共担民族命运、共同营造全人类幸福生活的大环境,开创中国乃至亚洲全新的未来,而且也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铺路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稳定保驾护航。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中国提供了发展进步的空间、繁衍滋润的土壤和茁壮成长的温室环境。
和平安稳的世界环境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发展繁荣之基,也是中国伟大复兴的起航之港。(三)“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中国命运”向“人类命运”的过渡。“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产生“1+1>2”的溢出效应,甚至是“2+2>4”的乘法效应。“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无疑也会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三者之间关系: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呈现出地域上扩展、思想上升华的特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亚洲命运共同体”是联系“中

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理想和升华。
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最终汇于实现人类未来美满生活的长河之中,三者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民族间的相亲相爱、国与国的合作共享、区域间的互利共生,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发展命运的美好蓝图。
问题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西方社群主义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与共同体的一种内在精神的有机联系和组合,是对现实生活人的诸种精神的全面关照和人文价值的整体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批判了西方虚幻共同体和社群主义的思想,纠偏了从个体利益和自由权利来建构共同体的谬误,同时吸收了其关于共同体理论建构与伦理要义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人文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理论指导,改造虚幻共同体和社群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肤色的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共商、共建、共赢、共生,这既凸显了对个体生命的攸关性和至上性,又展示了对“现实的人”的精神呵护和人文关照。

推荐访问: 共同体 感悟 收获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收获与感悟 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收获与感悟 共建人类共同命运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