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言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

语言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间:2022-06-17 19:54: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语言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

语言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3篇

第1篇: 语言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

论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异同

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一种重要的事业应运而生——教育。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我们能否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一种更合理更趋于完美的教育模式呢?而这种新的模式又如何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呢?在提出这些问题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两种不同的教育的特点。
关于教育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育,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粗分一下,掌权的统治者为教育者,被统治的民众,包括孩子和家长在内为被教育者。
     当前,"减负"和"素质教育"无疑已经成了教育部门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又涌现出一批出国热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一探其中乾坤,把中国目前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进行一番比较。现在有不少人对西方的素质教育推崇备至,根据优胜劣汰的定律,那中国的教育是不是早该被淘汰了呢?然而应试教育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他的作用。虽然这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但我们也不能把他全盘否定,他也存在着它本身的价值。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新进文明的程度,还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一次次的涌起了出国热潮,由此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难道西方的教育就真的是完美的吗?中国现行的教育就真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经过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并且身为学生的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有很多感受和想法,也对其怀有很大希望。下面,我就将从学校教育具体的介绍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学校教育:去过国外读书的学生们都会觉得国外的学校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国有很大不同。然而,中西方在学校教育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著的。下面,我将一一道来。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政策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从表面上看,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但是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对目前自己的学校执行的素质教育表示不满意。经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在实行的教育机制问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在实行素质教育的时候,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话,现在竟成了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下有些学生的真实写照了。这种做法无非会令同学们的知识量减少,在课堂上锻炼能力的机会减少。
中国现在的教育在一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和缺陷,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原因在于使用了教育水平的等级化考评制。创造性思维如试探猜想、大胆假设及直觉、灵感等思维方式是突破性发现的重要条件,科技的发展既要求我们掌握广博的知识,还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把知识变为创造的基础。所以说拥有创新能力对于最终要踏入社会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中经常存在的一个情况就是老师过于强调书本上的死知识,缺乏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多同学对单调的学习生活感到厌倦,对乏味的学习内容感到失望,从而闪现在他们头脑中的新奇的想法也会被渐渐湮灭。我认为并不是我们学生天生缺乏创新意识,这是环境造就的结果。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优秀。
另外,我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上,也存在着空白。中国的学生经常是掌握了很多的已有知识,但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去运用,也不知道当时科学家是怎样得出那样的定理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学到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鉴别力。
这种教育现状会导致中国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学生主观能动性差,心理压力重。子女依赖性强、任性,没有自己的注意和见解。
中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要多得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中国的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洗耳恭听,对书本上的东西记得牢固。这种教育方式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道德行为较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和它是分不开的。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其他国家的学校的基础教育。
我们重点了解了一所英国的学校,收集了下面的信息。校服不强求统一,但要求穿深色衣服。英国学校都是九点钟才上课,所以从未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出现许多恹恹欲睡的双眼。课堂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好像在玩游戏。英国的学校很强调班级不能太大,要因人而教,上课很随便,有的课程学生们分组围坐在小方桌旁,听老师讲课。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课堂以孩子们的分组活动为主,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形式。英语课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常带她们到学校外的商店,广场等公共地方,进行实践,把所学的东西活学活用。这点和中国的学校形成很大对比。这所学校一周只要做一次家庭作业。平时老师对学生都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学期末的成绩单评语也多为鼓励性的,从来没有排名的做法,这样可以保护差生的自尊心。在班上你会发现经常有学生缺勤,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在英国的学校是很普遍的,他们大都是去随家人旅游了。这种情况,在中国简直是想都不敢想。还有一点很大的差异就是英国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都是整个学期只有难得的一两次社会实践机会。
在加拿大,在课堂上老师对孩子们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使孩子的大脑充满疑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和勇气。他们不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千方百计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以及面对问题如何寻找答案,也就是教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后如果学生自己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自己独立妥善地解决。另外,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像科学家那样的思考,实现思维的突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句中国的古训,倒是被外国的学校教育运用得恰到好处。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论述,我认为很能说明问题:"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在这里我想以美国为例,阐述一下在西方的教育制度中普遍存在的缺点。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勤奋度降低,缺少上进心。经调查,西方学生的勤奋程度远远少于中国学生。
概括地说,西方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上,一位母亲在回答"请问您对目前的教育制度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时写道:除非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这种考试制度,老师和学生将永远是考试的奴隶。我们认为要改变中国这种教育方式单一,不重视能力训练的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改变教育体制。从细节上一点一滴的改变得令它更具科学性,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成长。当然,我们的优点还是要坚持下去。

第2篇: 语言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严叶璐

【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正由于思维内容的全人类性,各民族之间才可以通过语言的翻译进行思想交流.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通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大量的实例,从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风格的差异八手,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使译者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译出准确性更高的译文.

【总页数】2页(137-138)

【关键词】思维差异;翻译;影响

【作者】严叶璐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J], 龚艳

2.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J], 王刚; 周冬梅

3.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J], 彭婷

4.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J], 田果果

5.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及对翻译的影响 [J], 丁群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3篇: 语言的影响导致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直接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
  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与西方的思维相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更适应于前工业的农耕社会,所以那时中国的发明非常多,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也远远超过了西方。
  而大工业时代的生产实践与发明创造都需要普遍的原理作指导,只重经验不重原理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显然就起不了大作用了,而看似脱离实际的西方思维就走上了前台,主宰着工业时代的进程,并且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然而到了后工业时代,西方思维的力量也有些衰退了,没有了先前的勃勃生机,似乎变得犹疑不决、徘徊不前了,当代西方哲学的状况——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就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虽然传统的形而上学经过了解构,但也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提出了,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西方思维自身的弱点才是致命的。
  这也就是形而上学从来就没有彻底过的原因。
  这种思维方式试图将事物与事物,物质与精神绝对分开,也就无法理清它们之间的真正关系,无法理解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就种下了一直困扰着西方的二元论的祸根。
  “西方人使形式与内容相分离,坚决主张逻辑方法,这两大恶习常常共同运作产生了许多学术谬论”。
  当人们的思维停留在形而上的阶段时,也很容易将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与客观事物本身对立起来,而将它视为一个新的实体,于是一个世界就变成了两个世界,并且还把概念的世界当成真实的世界,即柏拉图所谓“真正存在的东西”,并让它来左右客观事物的世界(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悖论。
  这种思维方式将事物从语境中分离出来,孤立为个体之后,再任意组合,这就可能将不同层面的东西压缩在一个层面上,悖论就由此产生了。
  虽然黑格尔之后就不断有反形而上学的声音,逐渐形成了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倾向,但,西方思维的主流仍然是形而上学的。
  即使在中世纪和20世纪所谓‘非理性思潮’中,理性仍然在西方哲学以及一般思想观念的深层起作用。
  西方美学的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长期以来西方的哲学家们一直把“美”视为外在于人的主观意识的“事物”,因而就一直是以认识论的态度对待“美”,直到走投无路才开始转向。
  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开始从主观意识方面寻找原因,特别注意到了人的心理活动在审美中的作用,提出了“移情说”、“距离说”和完形心理观、无意识心理观以及体验说等理论,对解释审美现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美学的困境,因为本体的情结还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依然如故。  中西不同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不同的科学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炒作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医是不是科学,要不要取消中医?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讨论,其根本就是一帮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制造话题,制造事端。但是为了深入探讨东西方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中医和西医做一番比较。
  在深入探讨中医以前,我先强调一下,我对中西医比较的结论,就是,中西医都是科学,都是人类科技发展与文明发展的结晶。今天只所以会出现,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的言论,其实和当今社会忽视传统教育,西方所建立的现代科学及西方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是分不开的,其实,很多叫嚣取消中医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点,只是以西方思维方式下所创建起来的医学模型来衡量中医,这样当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的这种行为,就好像一个女人用女性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一个男人的行为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扁鹊的医术很高超,很多疑难杂症,扁鹊都能手到病除,因此扁鹊的名声大噪。一天,魏文王问扁鹊:听说你有兄弟三人,都会行医,哪个水平最高啊?扁鹊说:我兄弟之中,我的水平最差,大哥的水平最高。魏文王很奇怪:为什么你的水平最差却名气最大呢?扁鹊说:大王有所不知,我大哥可以在病人生病之前,就可以看出病人所生之病,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和提醒,病人就不会生病。由于大哥治病在病人病症发作之前,病人并没有确实的体验到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所以病人就不会觉得我大哥会治病。二哥技术比大哥稍差,它只能在病人发病之后,在病情深入发展以前给病人治好,所以病人以为我二哥只会治小病。而我的水平,只能在病人并入膏肓的时候才能为其治病,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我治好的疑难杂症,觉得我的医术最高,所以我的名气才最大!
  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明什么呢?在我看来,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的科学体系在基点与发展方向上产生了根本性的差异。就以中医来说吧,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理论来源于,我们在上文中就已经提到过。揭示的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推而广之的说,以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就是揭示人的生命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医认为:人也是阴阳的结合体,健康的人,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人体的阴阳失衡,人体就会出现生病的特征,而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阴阳的失衡从新回归到平衡状态。
  中医区别于西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的整体性,它把人体和生命看成一个整体,在其基础上发现了作为生命运行特征的气,穴位,七经八脉等。并把这种发现,用于疾病的治疗与身体的保健。所以,中医就出现了很多不为西方医学所理解的方法,如针灸,刮痧,按摩,拔火罐。其实,中医还有很大的,被现代人所忽略的一块,就是养生保健方面。中医的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气功,武术,按摩等很多领域。就像上面所列举的例子所说的问题一样。在古代,人们认为的中医的涵盖面是很广的,它不仅仅指的是后期的治病过程,他包含了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从前期保健、强身到后期有病治病的全过程。
  中医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是中医对人的健康状态,发病机理和环境的关系,亦有非常系统的理论阐述,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即所谓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谈到自然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中医的“五运六气”。古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气运动产生各种变化,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人的关系,既包括正常的生理方面,也探讨病理致病等因素。五运指木(风)、火(热)、土(湿)、金(燥)、水(寒)的相继运行;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的相继运行。
  其实,知道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明白自然界的变化肯定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现代的西医,却没有专门的理论来探讨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西医的一种缺陷。当然这种缺陷是西医产生基础的局限造成的。现代医学创建于15、16世纪,他是建立在的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所以,其从建立之初就是一个目的,就是有病治病,至于病情产生的原因,背景,都不在他的探讨之列。这就决定了,西医对人作为生命的主体过程是缺少认识的。所以,西医的特征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也就解释了西医为什么反对中医,说他不是科学,因为现代医学,永远解释不了为什么我肚子疼得时候,在手上扎一针就不疼了的治疗方法。
  关于中医的缺陷,我想说一点的是,由于中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而创建的科学体系,所以,中医的背后有非常复杂的理论体系,如:天候地理方面的理论等,加上草药的种类过多,药性难记,各种力量相互之间的作用复杂微妙,所以中医易学难精。这就不利于大批量的培养人才,同时也限制了中医的发扬光大。在此方面西医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西医的理论基础简单,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其他学科,能够低成本,大批的培养人才,这也是今天西医能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我在这里不是要贬低现代医学的成就,相反现代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只想说明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价值体系。我们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气度,不要站在一种科学体系的基础上,以这种科学体系的观点去否定另外一种科学体系。相反,我们如果看到中医在保健,健身,治疗慢性病方面的长处,看到西医治疗突发病方面的优势,善加利用,我想一定会为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的。
  其实,理解中医,就是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角度是由宏观到微观,所以,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才能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追溯到源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如果没有抓住这条根,而仅仅只看几本、、就奢言自己了解中国文化,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了解的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只言片语而已。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文化的差异:天人合一与天赋人权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恐怕就在于天人合一与天赋人权的差别了。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最早出现在中。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都是天地阴阳交合的产物。因此人和周围的树木,动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尊卑问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都是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下进化而来的,是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所以,人一定要保护环境,使其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不至于有大的改变。环境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改变本身就意味着对人类自身的破坏。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地球臭氧层问题。由于人类的工业生产导致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在逐渐的变薄,甚至在南极上空还出现了臭氧空洞。臭氧的功能就是能过滤绝大部分的紫外线。正是因为有了臭氧的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没有进化出抵御强紫外线长期辐射的功能。如果因为人类的活动,致使臭氧层在短期内的大幅度改变或消失,恐怕地球上的人和其他动植物都要面临一次生存大考验了。
  臭氧层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的无比正确性。它站在了整个地球的高度,从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角度,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规范!
  作为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并在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就是17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提出的天赋人权的思想。所谓天赋人权,实际上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享有的权利。如平等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发展得权力,言论自由等。单看天赋人权的解释,它的确是非常美好、带有理想化的一种理念。但是同样从这个名词的解释,我们还能看到其产生的基点是从人类自身为出发点,强调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某种权利,明显的带有西方的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如果这种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相信会产生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天赋人权的思想是产生于西方,是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下的产物,是在西方强调自我,个性,竞争的环境中运作发展的,因此,天赋人权在它产生之初就如影随形的附带了人本主义思想。发展成了认为世界是以自我或者我这个群体为中心的,为了我或者我这个群体的生存发展,我可以枉顾他人的利益,对周围的环境予取予求。我们今天看到了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源被污染,大量的动植物灭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西方片面的强调人的权利,而忽略自然环境所致,事实上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美国枉顾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悍然于20XX年拒签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的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不可否认作为人类自身,人本主义,人权至上,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与说服力。因此直到今天虽然地球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虽然人类面临着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调和的矛盾,但人权问题仍然能够迷惑一部分人,仍然是西方推行其价值观和掠夺资源与利益的强有力工具。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