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录像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录像心得3篇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录像心得篇1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展示失重环境下物理现象
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镜头一:漂浮亮相 10时11分,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大屏幕上。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王亚平鱼儿一般向舱内摄像机游来,她是本次授课的主讲。指令长聂海胜则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 掌声和欢笑声在地面课堂响起。 镜头二:太空称重 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 “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的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镜头三:神奇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人大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提问道:“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在聂海胜的帮助下,王亚平以一套“杂技”动作解答了同学的疑惑:先是悬空横卧空,紧跟着又倒立起来。 王亚平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是无所谓,无论我们的头朝向哪个方向,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生活在太空中,我们也人为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镜头四:旋转陀螺 地面上常见的玩具陀螺,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悬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向前移动。紧接着,她拿出一个相同的陀螺,先旋转起来再悬浮在半空中,这一次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则不再翻滚,而是保持摇晃着向前奔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镜头五:魔幻水球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 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红灯笼”。 镜头六:太空寄语 奇妙的太空实验结束后,航天员开始回答同学们五花八门的问题。 人大附中高二年级学生司紫硕询问天宫中的水从何而来,聂海胜回答说:“我们在天宫一号上使用的水都是从地面带来的。在太空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但这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因此在短期飞行采用一次性用水更为经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将采用先进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在天宫一号上也进行了部分相关关键技术试验。” “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请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三位航天员一一对问题做出解答后,一堂神奇的太空授课接近尾声。在距地300多千里外的太空上,航天员为同学们送来了寄语—— 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录像心得篇2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观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体会作文一
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教室的电视机旁,我和同学们一起激动地观看这次太空授课直播,看见亚平老师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太奇妙,太漂亮了。在教室里,每当主讲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一个实验演示,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喜声,并伴以热烈的掌声。
虽然在小学二年级在语文课本里,我读过一篇《到太空去》的课文,课文里也介绍了一些太空原理,但是内容太过简单,不能满足我对太空的好奇心。今天的太空授课直播正是一个学习航天科学知识的好机会。我认真的听着讲课,在惊喜连绵中,让我进一步放飞科学梦想。
这次授课是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之后的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是在前不久刚刚发射成功的,它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一页。二十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舱内实验到舱外活动,从单个飞船飞行到两飞行器对接组合飞行,从实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的历史进程。每一次突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成功发现的惊喜和激动,也让人类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另一种无限美好的希望。
而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虽然太空授课在美国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这次授课,也极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进科学的热情。
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太空授课”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梦想的不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录像心得篇3
神舟十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传播科学精神》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神舟十号航天员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进行的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
神十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太空授课生动体现了“应用性”特色,体现了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
实际上,太空科普教育活动也是世界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开始推行“教师在太空”等一系列太空教育计划。
作为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刚刚开始,但历次神舟飞行在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航天、走近科学的热情。30岁左右的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的技术骨干,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航天员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那一幕的激励下走进航天行列的。
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
1/5
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科普活动中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神十航天员授课精彩细节】
水球实验!亚平老师把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很漂亮哦!真是奇妙的景象啊!
亚平老师正在做水膜实验!大家知道在太空中,为什么很容易形成水膜吗?关注太空授课微现场天宫一号及时为大家播报。水膜实验!亚平老师使用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范文TOP100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等待奇迹发生的时刻哦!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呢。同学们知道原因吗?留给大家思考!
当亚平老师轻轻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在太空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航天员看到了很多地面上难以见到的景象!还有更神奇的现象呢!同学们想看吗?漂亮的水膜挂在金属圈上。这时亚平老师把中国结放到水膜上,它能否承受得住这样一个物体呢?看!它竟然贴到了水膜的表面。太神奇了啊!
2/5
当水膜形成后,亚平老师拿起它慢慢晃动,这时水膜并没有破裂,而是在周围闪出一些小水滴。这些闪出的小水滴要用吸水纸把他们收集起来,那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亚平老师正在给同学们做陀螺实验。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转时,具有很好的定轴性,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样适用。所以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制作的仪器,思想汇报专题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亚平老师给大家做陀螺实验!同学们仔细看哦!亚平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陀螺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把陀螺先旋转起来,再给它一个干扰力时,陀螺还会跟之前一样运动吗?这时陀螺不做翻滚运动了,而是晃动着向前运动,很有意思吧!
当水膜形成后,亚平老师拿起它慢慢晃动,这时水膜并没有破裂,而是在周围闪出一些小水滴。这些闪出的小水滴要用吸水纸把他们收集起来,那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在地面上有重力的存在,水膜一出水就很容易破裂。而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所以水就能轻松地形成水膜。
亚平老师使用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等待奇迹发生的时刻哦!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
3/5
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呢。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同学们知道原因吗?留给大家思考!
有同学问亚平老师,“在太空中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区别?”,这是亚平老师和指令长共同给我们做的演示,太空中是没有上、下方区别的。
这个问题由指令长和亚平共同给大家做演示回答。指令长帮亚平老师做了不同方向的90°翻转,其结果是不论在哪个方向,太空中的亚平老师自身感觉都是相同的,没有上下方位的区别。不一样的天空,就存在不一样的物理现象。科普无处不在,积极关注,让我们学习更多。
当亚平老师给小球一个推力时,小球竟然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这是因为:只要我们给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小球一个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会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了。但是在地面上,我们要给小球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同学们可以做做看!因为在失重状态下,水没有重力,不会自动流出来。所以唐代诗人李白,如果生活在太空中,恐怕就作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
亚平老师把水袋里的水挤出来,水滴形成液球悬浮在空中,晶莹剔透的小水球真漂亮!可以用来做项链啦!为了不让它们到处乱飞,亚平老师用独特的方式收集,用口吸到嘴里,讲了这么久,正好润润嗓子。
4/5
小球单摆实验!看看亚平老师如何给我们演示的?想象是否跟我们地面一样呢?
小球单摆实验!用一个支架固定,在摆轴前端用一根细线拴住一个小球,然后将小球拉高到一定位置松开手,结果小球悬浮在当前位置静止不动,并没有跟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想看哦,说出你的答案!
以上就是《神舟十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传播科学精神》的范文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亚平、老师、太空、一个、航天、小球、陀螺、金属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5/5
推荐访问: 神舟 航天员 授课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录像心得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录像心得 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