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

2022年度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

时间:2022-06-17 13:3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

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3篇

第一篇: 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

解放军报:庸俗化是党内生活的腐蚀剂

广州军区某高炮旅党委书记 邹均享

2013年10月23日10:55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庸俗化:党内生活的腐蚀剂

  庸俗化是党内生活的腐蚀剂。它败坏党的风气,腐蚀干部思想,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损害党的形象和事业。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必须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

  严格的党内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解决党内矛盾、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措施。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格的党内生活密切相关;
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受过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密切相关。因此,严格的党内生活不可少,党内庸俗化之风不可长。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消极的东西渗透到党的政治生活中,使纯洁的同志关系变了味、严肃的党内生活庸俗化:

  思想交锋“你好我好”。民主生活会上不闻“炮声”起,只听赞扬声,讲自己怕没“面子”,讲领导怕丢“帽子”,讲同级怕失“选票”,相互吹捧、阿谀奉承、变相表扬、歌功颂德。

  工作决策“一致通过”。主要领导“一言堂”,班子其他成员“看脸色”,有意见不敢提、不愿提,许多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被“保留”了;
决策时个人说了算,出现失误则集体承担,用“党委”作挡箭牌,个人没事儿。

  政策制度成为摆设。有的领导干部对过双重组织生活缺乏自觉、坚持不够;
有的政治学习停留于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不解决具体问题;
有的名曰参观学习,实则游山玩水;
有的会上会下、饭前饭后热衷于讲段子、传播小道消息。

  党内生活庸俗化,实质是不讲党性、不讲原则、不讲纪律。作为拥有85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严格党内生活,坚持从严治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克服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要切实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小平同志曾告诫:“领导人不可能什么事都做得百分之百的正确,不可能一点缺点、错误都没有。问题在于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没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让不让别人批评,听了正确的批评能不能接受和照办。”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一把手带头遵守党的纪律,上行下效,上率下行,党内生活才能形成认真严肃的良好风尚。

  党要管党,首先要从严治党。现在,治党管党不是过严了,而是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严格党内生活,特别要突出一个“严”字,制度要严、纪律要严、领导要严、执行要严,真正使严格的党内生活成为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 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

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
——二论贯彻习近平在听取河南兰考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2014年09月01日01版)
怎样形成好的政治生态?如何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关键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所强调的,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和水平。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过上了有质量的党内政治生活,批评有“辣味”,通过红脸、出汗,实现了思想的提升、灵魂的净化,不少同志感慨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但也有一些同志不适应、不习惯,发出“有必要这么认真吗”的疑问。有的党员、干部以当导演、演员的心态对待和参加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真刀真枪,内心里都“有数”、不去当真。这说明一些同志思想上仍然没有转过弯来,对为什么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缺乏正确认识。
我们常讲,一个人组织上入党是一时的事,思想上入党是一生的事。但光靠个人觉悟、修养,没有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员的教育、改造、提高,是不行的。现在,一些党员把夹杂着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色彩的现象视为一种正常状态,把不讲纪律、不讲原则、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庸俗习气当作潜规则,甚至在党内培植小团体、小群体、小圈子、小山头。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党员得不到应有的党性锻炼。因此,我们要从严格规矩、破潜规则入手,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严肃性。
1

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也就抓住了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钥匙。俗语讲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大贪官、系统性腐败等也不是一开始就变成这样的。这其中固然有他们个人腐化变质的问题,但如果有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他们也可能会止步于这种经常性的“敲打”,我们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我们党走过93年历程,也正是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来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不断实现自我修复、保持肌体健康的。
“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了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问题,引起强烈反响,说明道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心声。良好从政环境从哪里来?首先就是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中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个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只要坚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我们就一定能形成好的政治生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2


第三篇: 治理庸俗化交易化问题研讨材料

Ob鼬rva60nandRenec60n
腐败问题的民俗化探析
王爱平
[摘要]目前中国的腐败民俗化倾向明显加重,找出相应的防止对策,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1腐败;

民俗化;

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一1962(2006)2l一0027—02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冈缪尔达尔在分析研究南亚的腐败现象时.认为这些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后腐败盛行,形成了一种“腐败民俗学”。这种“腐败民俗学”就是研究腐败民俗化的科学。目前,中国的腐败民俗化倾向明显加重,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止。
一、腐败的民俗化是否存在
首先从腐败的民俗化定义上分析。腐败的民俗化定义应该包括二层意思:第一,掌握权力的人,个个在搞腐败,而且成为一种习惯、风俗;
第二,是指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态度,不是反对而是默许、宽容、参与。即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信念、道德和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且成为民众共同遵守、顺从的一种习惯、风俗,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中国目前有13亿多人口,按照相关专家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lO个阶层。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信仰与遵从的文化理念。从来没有哪个阶层的人敢公开承认搞腐败是他们阶层的风俗习惯。就腐败现象相对严重的经济领域.大肆进行行贿受贿的人也不敢公开叫嚣搞腐败是他们的一种信念,是他们的一种行为方式。从这一点上看。说中国的腐败已经“民俗化”了,这种观点大多数人是绝不赞同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其次从民俗的特点来分析。民俗的第一个特点是认同性和集体性。这个特点表明:民间存在的一些现象要经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的行为模式才能成为民俗。当今腐败现象确
实在各个领域大量存在着,有的领域甚至很严重。例如经济领域内严重的商业贿赂现象.13亿多的中国民众认同吗?把他们当成一种行为模式吗?显然不是。事实上,广大的民众对这种腐败现象是非常深恶痛绝的,在思想上心理上绝对不可能认同的.更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集体行为模式。因此从民俗的这个特点上看腐败绝对没有民俗化。从民俗的第二个特点来看.即这些现象在时间上要有传承性。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对民俗现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是一个主要的特点,它具有普遍性。好的习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的承认,代代相传,不断地继承下来。坏的习俗也往往因袭保守的习惯势力传之后世,这种传袭与继承的特点是民俗传承性标志。以此特点来分析当今的腐败现象.不难看出:迄今为止,据有关专家初步的统计,腐败共有几十种表现。这些现象中除少数将长期存在外,绝大多数现象都将随着共产党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和措施的得力而逐渐消失。大多数腐败现象根本不具备民俗的传承性特点,因而不可能成为民俗,中国的腐败绝对没有民俗化。
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确实有这样一些现象存在:不是反腐败难,而是要想不腐败都不容易;
更有甚者,一个人要想“出污泥而不染”,除了需要觉悟和良知,竞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毅力。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充分说明在当今的中国,腐败尽管没有成为一种民俗,但已经有明显的民俗化倾向了。而且这种倾向正在不断加重。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看到,由
万方数据 
27

个别财会人员的贪污挪用公款,个别官员为了子女而走后门找关系,到许多官员收贿受贿,再到大批官员集体腐败;
个别职业腐败和行业腐败开始出现,到许多行业和许多领域腐败之风愈演愈烈;
一些群众由声讨腐败,到议论腐败,再到默认腐败,再到进行轻微的腐败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腐败的民俗化倾向也在逐渐加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任其发展下去,腐败成为一种民俗是完全可能的。
二、防止腐败民俗化倾向的对策思考
如何避免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加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解决,必须立足于长远的考虑。
首先.以构建广泛深入的社会廉政文化来对抗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体系,廉政文化能使人们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和培养。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对抗腐败的民俗化倾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要构建广泛深入的廉政文化,必须做到:第一,廉政文化建设教育的对象要扩大,不仅是官员和握有职权的公务员,而且是全社会的成员.同时对青少年也要进行清正廉洁做人的教育,以免将来“前腐后继”。今年初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和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这种“五进入”活动的开展,标志着廉政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区域也更加广了。第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扩充,除了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所规定的内容之外,我们必须充分借鉴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内容来建设廉政文化。廉政内容包括民俗文化所崇尚的“行已有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行精神:民俗文化崇拜的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历史人物
民俗文化中大量流行的廉事、廉诗、廉文、廉对、廉谣、廉谚、廉戏、廉政格言和警句,还有民俗文化产生的一系列廉政理论等等。民俗文化中的这些廉政内容,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本来就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民俗文化因为生在民间,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在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且民
万 
方数据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规范、习俗,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相当的约束作用。在性质上,它更近于一种道德规范.但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深入上比起一般的道德来更进一步,这是法律所做不到的。因此,充分借鉴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内容,对于构建广泛深入的廉政文化和抵抗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第三,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充分利用教育功能较为有效的电视节目、电化教学、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发展社会的廉政文化。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辐射力和渗透力。要创造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倡导阅读世界各国优秀的文艺书籍。让广大人民大众从中充分认识腐败是不正当和不道德的行为.它不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也不是一种致富手段,而是一种犯罪行为。要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教育广大的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真正做到以清正廉洁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式,才能在更深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内来构建廉政文化。
其次,采取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尽快消除腐败民俗化倾向的不良影响。批判腐败“有益论”,使官员和民众从思想根源上认识清楚腐败的严重后果,从而放弃腐败并参与到反腐败的行动中来。滥用职权,损害公共利益是一种腐败行为。而公共利益是指关乎全国民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那种要靠请客送礼等手段才能实现的地方利益或部门利益从本质上讲是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因而也属于广义的“私人利益”的范畴。采取此种方式追求“私人利益”,不但损害了了公共利益。而且最终也会损害到自身的利益,必须坚决制止。对部分通过非法活动而获益的群众也要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这种非法行为是短期行为。长远来看,也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对政府部门来讲,除了要有坚定的反腐败意志和良好的示范效应之外,还要从体制上想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事权过于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从体制上杜绝“跑部钱进”行为的产生。还要加大查处腐败分子的力度,严惩腐败行为。总之。只有采取强有力的具体措施作保障,再加上廉政文化的深入构建,才能够阻止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加重。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柳波
28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