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意义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意义

时间:2022-06-17 10:54: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意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意义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3篇

第1篇: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评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我们党以超人的胆识和智慧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世界刮目相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促进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改革开放实施以来,中国崛起的步伐另世人惊叹,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方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许多质疑。邓小平去世后,他们对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能否领导中国继续前进提出质疑;
香港回归前,他们怀疑香港能否继续保持繁荣;
汶川地震,他们怀疑震后的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承办奥运会;
2008年金融风暴,他们又质疑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等等,甚至我们有些中国人也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心存疑虑,而不管是西方的怀疑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疑虑,我们都予以了坚决有力的回击,而这正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历经磨难的中国人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决不能走回头路。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
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主旋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2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思想僵化,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和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又提出了“两个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旧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系列“左”的政策依旧存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
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止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出现了大陆不如台湾的说法。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迈出新的步伐。
  就国际背景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中国在这一阶段错失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世界差距明显拉大。

 1978年12月,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号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后来,邓小平在回忆这一段历史过程时曾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指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确实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可以看看西方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对中国的评价,他曾经写过一篇评论《中国这七年》,刊登在2008年9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文章说 “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地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转眼功夫,你已经抵达上海市区。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然而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中也传来了一些指责的声音:有人提出改革开放会越来越走向资本主义了,有人说我们现在走的道路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的资本主义道路,这些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要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曾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等是正确的,是不能改变德,但是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则是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是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新的形式的,当具体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或者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改革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不会丢掉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曾经指出,老祖宗不能丢呀。历史也反复告诉我们,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更具活力,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三:解决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这项伟大事业的完成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在巨大成就面前我们更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存在很大范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自由权利有待进一笔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的贪污腐败现象依然存在等;
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失范,没有信仰等现象;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等。

总之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就要着力解决。近年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努力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着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求发展,反过来,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前进的,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奋发图强,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2篇: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科学发展观看当代中国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而且为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有助于我们切实推进当代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出发对党的建设和中国发展问题作出重要阐述,实际上也相应地提出了一个如何从时空上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那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空特性是什么呢?同发达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它既包含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也包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内容。换句话说,在当代中国,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三个本来属于不同时代的东西实际上是被聚集和压缩到了21世纪初这同一时空之中,当代中国的发展结构由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结构变成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三元结构。正是立足于这样一种分析,所谓当代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把这三者纳入到一个可以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的关系结构之中,从而在此基础上去凸现当代中国所特有的时空资源,去建构当代中国所特有的时空优势和发展前景。

第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平衡性与非平衡性的统一。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发展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中国的发展表现出来的不是在各种发展要素和条件同时到位之后的同步协调发展景象,相反,往往是某一方面、某一要素、某一地区的率先突破(如经济和科技发展先行,或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成长起来等),继而带动其他要素和地区发展这样一种非平衡的发展景象。应当说,正是这样一种非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进程;
二是,长期的非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及其后果,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不同群体、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构成了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构成了引导和推动中国的发展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从不协调走向协调,最终实现相对平衡和协调的强大动力。

第三,当代中国的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应当说,强调中国的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现代化发展一般趋势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来看,如何才能处理好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却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矛盾和冲突实际上也正是来源于此。比如说,把握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国更加开放地走向世界,就意味着接轨国际惯例或者说接受普遍性的东西,但是如果放弃了特殊性或者说中国特色,导致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受损,那么这种普遍化的过程就走向了反面;
反过来说,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问题和就业压力,推动中国的发展能够走向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公平,就意味着要在产业布局上更加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是,如果放弃了普遍性或者说错失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导致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上的竞争力下降,那么这种特殊化的过程也同样可能是走向反面。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走出绝对普遍主义和绝对特殊主义的偏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体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要求。

第3篇: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概念的明确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不断完善,就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制度的根本保障至关重要。这一制度,就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的,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长期以来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的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整套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构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层面的制度,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根本层面的制度,就是在制度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反映了制度体系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体现了制度体系“质的规定性”,是一种制度体系区别于其他制度体系的主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层面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之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层面的制度,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政体,提供了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途径和方式,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这一根本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它、不断完善它。

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本层面的制度,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基本层面的制度是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基本层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肝胆相照的合作型政党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基层民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反映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性质。我们必须在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采取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作为具体层面的制度,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层面的制度由根本层面、基本层面的制度派生出来,是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实现根本层面、基本层面的制度所确定的基本原则,需要由具体层面的制度来确定具体的组织制度、管理权限、运转方式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体层面的制度是指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这些具体层面的制度,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可以也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对具体层面的制度中某些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改革创新。如果具体层面的制度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就有可能妨碍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立制度,并通过各种法律规范为不同层面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良好法制环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通过法律形式确立制度,使制度更具权威性、稳定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和长远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法律规范,为不同层面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植根于中国社会,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便捷的方式,人民可以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表达各种意愿、反映利益诉求;
它通过各种制度设计让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它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创造潜能;
等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们党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些发展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为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强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上都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强调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坚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在强调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坚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各种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一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强调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实现正确的集中,保证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这一制度优势有利于中央政令统一、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一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各种经济政治社会资源迅速组织调动起来,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项重大任务。近年来,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种特点和优势,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妥善应对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国家统一与保证各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相结合,使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保证了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那种你上我下的权力争夺型的政党关系,也不同于一党制那种权力垄断型的政党关系,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概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并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方向。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不是自然的产物,它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实践。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恩格斯也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正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也正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也正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见,制度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实践,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立足于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与理论之间存在难以分割的紧密关系。制度的形成既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又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形成了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比如,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在理论上突破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误区,深刻认识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了一系列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对制度建设的指导作用,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不断完善,就能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推荐访问: 当代中国 意义 发展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意义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四史教育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