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地理评课【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地理评课3篇
地理评课篇1
地理评课记录
授课教师:张建辉
学 生:高二年级
课 型:气候类型的判断
时 间:07年5月15日下午第二节课后
地 点:二楼报告厅
刘军荣主任:优点:1.总体上本节课讲的自然,没有做秀的成份在里面。
2.讲课环节上层层相扣,学案运用非常好,基本上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缺点:1. 从老师自身来说,声音要大,字体要清晰,教师要以自身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2. 从教学模式上来看,需让学生更好的自己探究总结,而不能停留在“师问生答”或“集体回答”上。
3. 学案安排上应更合理,设置应更严密,应更加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
樊耀辉主任:优点:1. 本节公开课从学生吸收知识方面,已基本达到目的.
2. 从结构上来说,整体结构比较完整。
不足方面:
1. 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趣味性。
2. 在上课技巧方面,在最后总结部分应需再次强调知识重点。
3. 课堂上练习的习题比较单一,应再拓展延伸,挖掘学生的潜能。
4. 教师们应在继续研究怎样探讨,如何把本枯燥的课上成激情高涨的课。
王鹏程主任:优点:1. 所有的课都是内容决定形式。
2. 单从本节课来说,首先教师能较好的使用学案,但仍需继续探究如何更好的使用。
3. 从教学模式上来说,教师的自主教学很好,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体现的不够强,需继续加强。
4. 从学业上来说,本节要求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但教师的专业需再加强提高。
刘 建 伟:
优点:
本节需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已掌握,课堂上学生练习方面很好。
缺点:
在最后画龙点睛的总结方面需加强。
杨 秋 红:
优点:
本节课的效果不错,课件运用很恰当、合理。
缺点:
如能把个别知识点的顺序调整一下,在总结部分让学生自行总结,效果会更好。
总 结:
总体上本节公开课基本上算是一节成功的模范课。首先从模式上说,基本上符合我校提出的“双自主,双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各个环节层层相扣。其次,教师的教态大方,使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学案不但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师生合作比较好。另外,从学案设计方面,学案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师生互动,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反馈及时,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再者,课堂开始时的导入自然,水到渠成,重点突出,适时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能启发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另外它也有需提高之处。第一,从整体步骤上来说,总结部分稍显欠缺,仓促,若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做出总结,效果会更好。第二,课堂气氛较沉闷,不活跃,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从教学模式上来看,需让学生更好的自己探究总结,教法较单一,不能总停留在“师问生答”或“集体回答”上。另有,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多样化一些,尽量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有,学案本身像是教案之简写,内容不详细,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自学,学案安排上应更合理,设置应更严密,应更加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逐步促使我校推广的“双自主,双发展”的教学模式上升一个新台阶。
地理评课篇2
地理评课评语篇一:地理课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 ——评《南北气温差异》一课 星期二晚自习时听了邢阿璟老师在八(3)上的地理课,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中第一部分的内容,邢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展示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了学科特点;
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运用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教态大方,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对学生有耐心。
3.语言: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给学生娓娓道来。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注意提问时语言描述的准确性,提出问题后能否给学生一点思考分析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导课时间和课前知识储备耗费了大量时间,课堂任务没能很好完成,我认为学生活动其实是对本课知识的升华,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中能否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老师力争不讲。
篇二:高中地理公开课评课记1 江苏省淮州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 公开课评课记录 2005.11.29 一、评王名扬老师课 1.葛志刚老师评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陶金玉主任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3.王雷老师评 王老师的课内容丰富,但由于有一个顺畅的思路在引导,整堂课显得很紧凑,却不让人觉得这堂课很长,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王老师自己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从整堂课的结构思路上讲,主要有灵活和清晰两个特 头分析到脚的步骤,根据内容的重点、难点,来安排课堂设计的结构,可谓灵活。其次,王老师还相当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是能够巩固学生当堂掌握的知识,从这堂课的实际情况来看,的确,效果相当好。还有就是内容充实,能够很好地呈现资料,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可谓恰倒好处。
这个过程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比如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勤于钻研教材,要积极地与前辈、老教师交流,善于学习、善于吸取,除此之外,还要多向相关的杂志、论著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总之一句话,新教师必须积极、虚心、不断地学习。
二、评王家能老师课 1.王步广老师评 我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观摩,有以下感触。
讲课达到了“活、细、实”结合,巧妙地将作者介绍安排到了教学中间,给学生又一种新鲜感。同时,王老师在灵活的教学安排下,又很务实,充分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节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王老师仍然能保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需要一名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也有少许不足。可能由于一节课时间的限制,王老师对个别内容发散和展开不够。
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见解,所以对学生的回答应多宽容,先鼓励肯定,再指出不足,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所有这些是我在这节课的感受,总体上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整节课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课本内容和训练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把学生从“学会”渐渐引导到了“会学”。
2.蔡军老师评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其他方面我就不谈了,这里我谈一谈感触较深的几个方面。
(1)主要优点 a.导语符合学生的基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
b.从教学程序上看,本课结构和思路清晰,对课本的大体框架把握较好。
c.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抓住了一个“准”字,即重点、难点的确立准确。紧紧围绕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这个话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
d.从教学效果上看,比较理想。学生能结合课本独立思考且能简单地阐释出气候的分布规律。
e.从教学结构上看,本节课完整。在完成教学内容前,不忘对所学知识回顾和总结,且图示的方式运用简洁、一目了然。
在地理生活乐园中。
王老师的课能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组织非常严谨、思路清晰、能够环环相扣,训 练及时、回顾总结到位。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教师的讲解 和学生的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同 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 动脑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 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这节课,王老师熟练并有效的运用了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图像化、小结纲要化、学生愉悦化,充分弥补了传统教 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出必要的知识内容。
3、讲授法叙述描述科学性口语化生动形象读图示意相结合。讲解法条理逻辑 科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较分析综合读图指导法带问题主要次要知识附 着演示法实物直观教具以小见大以虚见实地图图片模拟实验及时讲解创 设情境法歌诗故事事件角色扮演讲议讲练自学辅导知识竞赛纲要学习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课件设计: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所有的教学都是在不断完善中求发展,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做到一次更比一次好所以谈完优点后我想指出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
2、小组合作不浓厚,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和建设性,3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4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5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分析,6流程前松后紧7重点不突出,效率不高。8教师缺乏激情,少抑扬顿挫。
评课优秀的教师是一位优秀的课堂设计师和建造者。在教学中,既能够轻松的驾御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完整的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这节课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三维目标进行把握。知识量化要求,学习目标可控易操作,便于检查评价。也有所要求,地理学科的特点;
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这一学段、这一个单元的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认识规律,难易适度。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对地理学科要求的教学目的 2、目标达成来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较快地进入重点内容的讲解。重点内容时间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提问到课堂练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始终贯穿课堂。
二、从教材处理上分析内容的把握和传授都较为准确,能够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能从生活出发,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切实落实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同时不落窠臼对教材深挖做了适当的拓展延伸。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都非常清晰。课堂的导入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重点,学习的兴趣,引学生想知而未知,求知欲好奇心。学生很快融入也注重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结论,而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分析、总结最终得出。运用“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的教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同学之间非常好的对话交流合作共建和自主探究,尽情驰骋在地理生活乐园中。王老师的课能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组织非常严谨、思路清晰、能够环环相扣,训练及时、回顾总结到位。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这节课,王老师熟练并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图像化、小结纲要化、学生愉悦化,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出必要的知识内容。
3、讲授法叙述描述科学性口语化生动形象读图示意相结合。讲解法条理逻辑科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较分析综合读图指导法带问题主要次要知识附着演示法实物直观教具以小见大以虚见实地图图片模拟实验及时讲解创设情境法歌诗故事事件角色扮演讲议讲练自学辅导知识竞赛纲要学习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课件设计: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问题所有的教学都是在不断完善中求发展,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做到一次更比一次好所以谈完优点后我想指出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
2、小组合作不浓厚,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和建设性,3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4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5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分析,6流程前松后紧7重点不突出,效率不高。8教师缺乏激情,少抑扬顿挫。
地理评课篇3
地理课评课稿
2006年12月15号上午第三节听了师傅陈老师在高一(5)上的地理课-----人口的合理容量,是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
夏炜老师: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
“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
刘新梅老师: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 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
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2007年5月24号上午第二节听了章献红老师的一堂地理课-----中国地理分区。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师比较法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处。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北方三大地形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
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那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等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
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 、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1、身体语言。课堂是表演的艺术。钟老师的身体语言是丰富的,听完后,一直到今天脑海里都活跃着其上课的身影。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停地用各种身体语言传递着信息,使学生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并从老师的眼神、手势、弯腰、颔首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使学生能够和着老师思维的节拍,把握课堂的进程,共同完成师生互动的教学进程!
3、教具——课堂必不可少的硬件建设。地理作为一门空间的科学,地图作用非常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活用地图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突破难点,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等,地图在教学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钟老师在这节课中使用了两幅图,一幅是
《世界地图》,一幅是自制的反映中国气候、降水状况的地图。整个课堂是以图带课,以课说图的。我在当时的点评中写道:“这应该是地理课堂的理想状态”。
当然,唯一的遗憾是自制地图可以边讲边绘,让学生领略制图的全过程。因为绘图能力本身就是地理学科能力之一,而且高考中也经常会考察的。
4、师生互动的理想课堂。钟老师打破了传统的阶段教学法,整个课堂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体现了教师对现代教学艺术的感悟和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规定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钟老师的这节地理课打破了这种理论束缚。整个课堂充满了师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融。在这样的教学场,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而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劳动。整个教室充满了人性的理智,应该是成熟教师驾御课堂的境界!
5、板书简练。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课程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有老师喜欢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全部搬到黑板上去,这样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听课的负担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钟老师的板书是简练而全面的,而且是边讲授边板书,以板书来演绎课堂的进程。板书采用了系统论原理,把整个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在最后以小结来作为整个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指出:“城市的区位因素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把握城市因素内部的联系。”这样整个内容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6、关注热点,关心生活。对热点的关注,是文科的一大特色。当然理科也要关注,但作为人文学科的地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这节课经常性有意地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热点,比如,对伊拉克战争,钟老师时刻把思维带入那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关注战争爆发与城市形成的联系,吸引学生的注意;
对生活的关注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在讲分宜城市形成时就提到袁河和渝水,并让学生联系分宜地区的水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此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听了高一地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公开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评价:
1.教学目标确定得比较准确,并且落实得比较好;
2.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辅助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难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4.教学语言和蔼可亲,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5.重点讲解细致,难点能够化解,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
6.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课堂教学环节紧凑,环节承转自然,课堂结构科学。
不足之处:
1.虽然地理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篇二:地理学科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整理)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
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
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总之,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今天下午地理备课组成员听了郭永平老师上的一节课,内容是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 大气环境》中的《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经过听课评课,我们觉得郭永平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善于设置问题情景,如:
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为什么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
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会太高?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
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为什么强烈?
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等
通过问题,引出矛盾,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注意和思考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在教学中应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2. 多次转换和综合运用了教学手段
心理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少年稳定地保持注意40分钟是毫无困难的。”本堂课郭永平老师运用阅读、讲授、多媒体、投影片、画图、录像片和提问等活动,不仅稳定了学生的注意,同时保证了整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如通过具体事例:大棚温室农业、北方农民秋冬季节燃放,冬天穿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4.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
如在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即在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上,在课后布置了探究性问题: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会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达到体验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地理好课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应对高中结业考试、高考而教学。
要求:在引导学生认知的同时, 给学生送去快乐和愉悦。
2、强调主动参与
广度:全部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来了。
深度: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
3、加强地理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5w原则
指导学生用地理学习方式:图表法、比较法、观察法…
4、体现动态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和达成的过程,是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因而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势利导,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5、彰显实用价值
实用性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是否能应用到今天和将来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6、追求实在效果
问题
教学目标过多过高,不切实际
课堂教学做秀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主要内容 要求 结合学生能力、教学进度、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实施 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师生真诚的对话,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学生的学:学习情绪,参与交流,思维过程,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教学设计,角色把握,环境营造,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一:学生的学
主因素 子因素
1.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 2.学生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3.学习过程是否轻松、愉悦
1.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参与交流 2.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否多样
3.师生、生生间是否积极交流协作
1.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踊跃发言
思维过程 2.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流畅、有条理
学习方式 1.学习是否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2.学生是否积极运用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评析内容二:教师的教
主因素
目标
教学
设计 内容
过程
角色把握
环境营造
技术运用 子因素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关注生活、体现学科教育价值、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新颖 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是否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是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是否恰当教学媒体的选择
是否能熟练、准确运用,规范操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 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 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 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
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 、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篇三: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优秀)
《 》的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 章第 节《 》。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 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
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新课程标准》,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 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
课时
二、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 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激疑导趣——设疑导读——启思乐动——概括升华的四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教学过程
【激疑导趣】(课堂时间:
分钟)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设疑导读】
【启思乐动】
请同学们按照课前要求分组入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课堂时间:
分钟):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探究二(课堂时间:
分钟)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探究 (课堂时间:
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难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二个教学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希望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整个课堂时间安排:根据各个学校一节课不同的时间长度,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的在时间分配上灵活点、机动点。
【概括升华】
学生在我“知识小结”完成后,老师再出示板书以参考。
板书: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四、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
五、小结
本节的课堂设计,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
。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为避免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课堂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篇四:地理评课稿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工业的区位选择》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②、学会分析不同工业的区位因素;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
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
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讲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氛围不够浓厚;
②、教师讲解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没全面的体现出来;
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关于《城市化》的评课稿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城市化》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特征;
②、了解城市化的进程;
3、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
4、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差异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
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
关于《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评课稿
今天早自习听了魏老师在高一(17)上的地理课-----《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是必修下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篇五:地理课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
——评《南北气温差异》一课
星期二晚自习时听了邢阿璟老师在八(3)上的地理课,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中第一部分的内容,邢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展示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了学科特点;
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运用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教态大方,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对学生有耐心。
3.语言: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给学生娓娓道来。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1、注意提问时语言描述的准确性,提出问题后能否给学生一点思考分析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导课时间和课前知识储备耗费了大量时间,课堂任务没能很好完成,我认为学生活动其实是对本课知识的升华,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中能否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老师力争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