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诗经全文注释五篇

2023年诗经全文注释五篇

时间:2023-01-16 15:06:02 来源:网友投稿

诗经全文注释1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诗经全文注释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诗经全文注释五篇

诗经全文注释1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四马。

  【2】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3】阜:肥硕。

  【4】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5】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6】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7】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8】时:“是”的假借,这个。

  【9】辰:母鹿。

  【10】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11】硕:肥大。

  【12】左之:从左面射它。

  【13】舍:放、发。

  【14】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15】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16】闲:通娴,熟练。

  【17】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18】鸾:通“銮”,铃。

  【19】镳(biāo):马衔铁。

  【20】猃(xiǎn):长嘴的猎狗。

  【21】歇骄:短嘴的猎狗。

  作品赏析: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诗经全文注释2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第三节 鸿雁之什

  本节包括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共 10 篇作品。

  第一篇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第二篇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纭

  第三篇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第四篇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五篇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止。

  祈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诗经全文注释3

  [先秦]诗经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1】青蝇:苍蝇,比喻谗人。

  【2】营营:象声词,拟苍蝇飞舞声。

  【3】止:停下。

  【4】樊:篱笆。

  【5】岂弟:同“恺悌”,*和有礼,*易近人。

  【6】谗言:挑拨离间的坏话。

  【7】棘:酸枣树。

  【8】罔极:指行为不轨,没有标准。

  【9】交:都。

  【10】乱:搅乱、破坏。

  【11】榛:榛树,一种灌木,果实名榛子,可食。

  【12】构:播弄、陷害,指离间。

  作品赏析:

  这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谴责诗,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斥责谗人害人祸国。它的鲜明特色是借物取喻形象生动,劝说斥责感情痛切。

  首先,把专进谗言的人比作苍蝇,这是十分贴切的。苍蝇作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昆虫,具有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乱叫等习性,而这些习性与人间专找缝隙进谗言害人者如出一辙。因此用苍蝇来喻指进谗者,这本身已是一个极大的成功;更遑论此诗三章均以“营营青蝇”取喻起兴,把它四处飞舞、不停播乱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三章前两句仅以更换末一字的形式重复出现,似拙实巧,令人不由对苍蝇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厌恶感。“樊”“棘”“榛”三字一义,其实都指篱笆而言,但每一次变化,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同义反覆,而是隐含了对苍蝇见缝就叮、不弃不舍的深刻揭露。

  其次,这三章诗的后两句也逐章递进,层层见意。第一章是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去听信谗言,语言直白如话,是全诗的作旨。第二章列出谗言的第一个危害,那就是搅乱四邻各国间的关系,即所谓祸国殃民。第三章指出谗言的第二个危害,那就是挑拨人际关系,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而这两种祸害,全在于“谗人罔极”,即进谗者为人处世没有一定的准则,阳奉阴违有之,出尔反尔有之,翻云覆雨、颠倒黑白亦有之。

  所以从全诗来看,它的特点既包括取喻确切传神,同时也包括对谗言的危害和根源的深刻揭示。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无信谗言”的规劝和警示显得充分有力,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讽刺、谴责的力度。

诗经全文注释4

  [先秦]诗经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蠹蠹。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注释:

  【1】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2】斯:语助词,犹“之”。

  【3】干:通“涧”。山间流水。

  【4】幽幽:深远的样子。

  【5】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6】如:倒举之词,犹言“有××,有××”。

  【7】苞:竹木稠密丛生的样子。

  【8】式:语助词,无实义。

  【9】好:友好和睦。

  【10】犹:欺诈。

  【11】似:同“嗣”。嗣续,犹言“继承”。

  【12】妣(bǐ)祖:先妣、先祖,统指祖先。

  【13】堵:一面墙为一堵,一堵面积方丈。

  【14】户:门。

  【15】爰(yuán):于是。

  【16】约:用绳索捆扎。

  【17】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一说将筑板捆扎牢固的样子。

  【18】椓(zhuó):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tuó)橐:捣土的声音。古代筑墙为板筑法,按照土墙长度和宽度的要求,先在土墙两侧及两端设立木板,并用绳索捆扎牢固。然后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并用木夯夯实夯牢。筑好一层,木板如法上移,再筑第二层、第三层,至今西北农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须是湿润而具粘性的土质。

  【19】攸:乃。

  【20】芋:鲁诗作“宇”,居住。

  【21】跂(qǐ):踮起脚跟站立。

  【22】翼:端庄肃敬的样子。

  【23】棘:借作“翮(hé)”,此指箭羽翎。

  【24】革:翅膀。

  【25】翚(huī):野鸡。

  【26】跻(jī):登。

  【27】殖殖:*正的样子。

  【28】庭:庭院。

  【29】有:语助词,无实义。

  【30】觉:高大而直立的样子。

  【31】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32】哙(kuài)哙:同“快快”。宽敞明亮的样子。

  【33】正:向阳的正厅。

  【34】哕(huì)哕:同“煟(wèi)煟”,光明的样子。

  【35】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36】宁:安。指安居。

  【37】莞(guān):蒲草,可用来编席,此指蒲席。

  【38】簟(diàn):竹席。

  【39】寝:睡觉。

  【40】兴:起床。

  【41】我:指殿寝的主人,此为诗人代主人的自称。

  【42】维何:是什么。维:是。

  【43】罴(pí):一种野兽,似熊而大。

  【44】虺(huǐ):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

  【45】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官员。

  【46】祥: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熊罴是阳物,故为生男之兆;虺蛇为阴物,故为生女之兆。

  【47】乃:如果。

  【48】载:则、就。

  【49】衣:穿衣。

  【50】裳:下裙,此指衣服。

  【51】璋:玉器。

  【52】喤(huáng)喤:哭声宏亮的样子。

  【53】朱芾(fú):用熟治的兽皮所做的红色蔽膝,为诸侯、天子所服。

  【54】室家:指周室,周家、周王朝。

  【55】君王:指诸侯、天子。

  【56】载寝之地:男寝于床,女寝于地,有阳上阴下之义。

  【57】裼(tì):婴儿用的褓衣。

  【58】瓦:陶制的纺线锤。

  【59】无非无仪:指女人不要议论家中的是非,说长道短。非:错误。仪:通“议”。

  【60】议:谋虑、操持。古人认为女人主内,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即所谓“主中馈”。

  【61】诒(yí):同“贻”,给与。

  【62】罹(lí):忧愁。

  作品赏析:

  全诗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参差错落,自然活脱,使人没有板滞、臃肿之感,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就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绘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第一章先写宫室之形胜和主人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它面山临水,松竹环抱,形势幽雅,位置优越,再加兄弟们和睦友爱,更是好上加好了。其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二句,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洁,语意双关,内涵深厚,可见作者的艺术用心。接着第二章说明,主人建筑宫室,是由于“似续妣祖”,亦即继承祖先的功业,因而家人居住此处,就会更加快乐无间。言下之意,他们的创举,也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理解此诗旨意的关键和纲领,此后各章的诗意,也是基于这种思想意识而生发出来的。以下三章,皆就建筑宫室一事本身描述,或远写,或近写,皆极状宫室之壮美。三章“约之阁阁,椓之橐橐”,既写建筑宫室时艰苦而热闹的劳动场面,又写宫室建筑得是那么坚固、严密。捆扎筑板时,绳索“阁阁”发响;夯实房基时,木杵“橐橐”作声,可谓绘形绘声,生动形象。正因为宫室建筑得坚固而紧密,所以“风雨攸除,鸟鼠攸去”,主人“居、处”自然也就安乐了。四章连用四比喻,极写宫室气势的宏大和形势的壮美,可说是博喻赋形,对宫室外形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如果说,四章仅写宫室外形,那么第五章就具体描绘宫室本身的情状了。“殖殖其庭”,室前的庭院那么*整;“有觉其楹”,前厦下的楹柱又那么耸直;“哙哙其正”,正厅是宽敞明亮的;“哕哕其冥”,后室也是光明的。这样的宫室,主人居住其中自然十分舒适安宁。

  由此可见,作者在描绘宫室本身时,是由大略至具体、由远视到近观、由室外到室内,一层深似一层、逐步推进展现的。它先写环境.再写建筑因由,再写建筑情景,再写宫室外形,再写宫室本身,犹如摄影机一样,随着观察点和镜头焦距的推移,而把客观景象有层次、有重点地摄入,使读者对这座宫室有了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更突出的是,每章都是由物到人,更显示出它人物互映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后四章是对宫室主人的赞美和祝愿。六章先说主人入居此室之后将会寝安梦美。所梦“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既为此章祝祷的中心辞语,又为以下四章铺垫、张本。七章先总写“大人”所占美梦的吉兆,即预示将有贵男贤女降生。八章专说喜得贵男,九章专说幸有贤女,层次井然有序。当然,这些祝辞未免有些阿谀、有些俗气,但对宫室主人说些恭维的吉利话,也是情理中事。

  从第八、九章所述来看,作者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很严重的。生男,“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且预祝他将来为“室家君王”;生女,“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而且只祝愿她将来“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男尊女卑,对待方式不同,对他们的期望也不一样。这应该是时代风尚和时代意识的反映,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虽然其思想价值不大,但在雅颂诸篇中,它还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诗经全文注释5

  [先秦]诗经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1],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1】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2】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3】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4】素丝:白丝,一说束帛。

  【5】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6】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7】彼:那。

  【8】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

  【9】子:贤者。

  【10】畀(bì):给,予。

  【11】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12】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13】组:编织,束丝之法。

  【14】予:给予。

  【15】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16】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17】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推荐访问: 诗经 注释 全文 诗经全文注释五篇 诗经全文注释1 诗经全文注释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