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1 作者: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2 1、外弟:表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1
作者: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2
1、外弟:表弟。
2、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
3、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
经过了十年的乱离之后,
长大后在异地忽然相逢。
初见动问尊姓使我惊讶,
说名字才忆起旧时面容。
别后经历多少沧海桑田,
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
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
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扩展阅读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扩展1)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诗句】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出处】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意思翻译】
我和你十年来,遭到重重离乱,到现在你人已长大,怎奈刚重逢又要离别。先问起姓氏,好像是初次见面,但又有些惊疑,待说出名字才知是表弟,慢慢回忆起他旧时的容貌。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阔别多年的人对面相逢,竟一下子认不出来了,经提示或回忆,才慢慢想起来。[例]校园里,到处都是老同学,到处都是,“认出来了没有?”“真的是你呀!”特别是当年那些亭亭玉立的少女们,如今相见,真可谓“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了。 (龙志毅《非烟非梦少年事》)
【鉴赏1】
初次见面,问你的姓不禁有些惊讶,等你说出名字以后,立刻就回想起你旧时的容貌了。这两句诗描写与老友分别许久,已经认不得对方;等到互相通报姓名,这才知道原来是老友旧识,惊喜之情,不难想见。
【鉴赏2】
久别重逢,恍若初见,等对方把姓名说出,才逐渐回忆起表弟当时的容貌。外弟,就是表弟。诗人与表弟数十年未见,当时双方都还年轻,如今却垂垂老矣。正因为离别时间太长,所以乍然相逢,恰如初见。诗人寥寥二句,便将相逢的激动场面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这种场面,恐怕也只有亲历乱世,与亲人分离的当事者才能写出。诗歌既表现了久别重逢的欢愉之情,也蕴含着战乱年代聚散无常的感伤。
【全诗】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
①外弟:姑母的儿子。②沧海事:指巨大变化的社会人事,即第一句所说的“十年离乱”。③巴陵:唐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鉴赏1】
这诗写聚散离合之情,妙处在于能够把乱世人生的感慨,久别乍逢这一刹那间悲喜交集的心理状态,真实而生动地刻划出来。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写战乱纷纷,一别就十年。离别时诗人和外弟还年少,今日相逢都已长大*了。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写初见询问对方的名字,好像初相识的朋友,等到对方道出了名字,才回忆起对方旧日的面容。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写千言万语,说不完别后的变故,不知不觉,已传来寺庙的晚钟。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写第二天彼此就要分别了,对方就要踏上巴陵道,重重的秋山,又要将双方隔开。
国家动荡不宁,诗人与表弟天各一方,十年之后重新相逢,久别初见,两人似乎已不相识,互通姓名之后,才能想起以前的容貌。两人各叙别来的"情况,直至深夜。而第二天,两人又要分别了,重重秋山,又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此诗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悲欢离合之情。诗的意境脉络和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大致相同。然而此诗是写少小离别,长大相逢,故云“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而司空曙的诗是*后几度睽隔,故云“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此诗意境悠远,形象地描绘出了动荡岁月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
【鉴赏2】
此诗写自己与表弟经十年乱离,杳无音讯,倏然相逢,惊喜惊诧之意;倏然相逢,却又要倏然握别,充满秋山巴陵之悲。由喜至惊、由叹婉至悲别,一气旋折,跌宕起伏却又情融神会,宛然如目。如宋人范晞文评:“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人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语》卷五)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标示“十年离乱”之背景,遂使兄弟十年长别,有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以小见大者;以“十”对“一”,暗写其事之独特、之怪异以及欣喜的心情;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深化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怪异、独特现象,转入惊奇的心境;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最为警醒深重,十年不见,何等漫长,此十年,又非*时之十年,而是残酷的战乱十年,多少变化,真如沧海之变成桑田。说“语罢”却又怎能说得完,直如暮天里的钟磬之音,欲绝未绝、如丝如缕;更兼之,明天我们兄弟中的一人,就要踏上那巴陵古道呢!结句承钟音而遐思,更多几分惆怅,几多回味!
【鉴赏3】
这是一首写诗人同表弟久别重逢而又匆匆话别的诗。
首联开门见山,写“我”与表弟相逢的背景。此联写二人在动乱中离别,离别在幼年时期,现已有十年之久。这十年,二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及后来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音信阻隔,生死未卜,今日突然相逢,出乎意外,是颇富戏剧性的。
次联写重逢情景。这里抓住诗人“问姓”“称名”和“忆旧容”三个细节,作生动的描写。可以想见诗人与表弟相见,由惊讶而恍然大悟,由激动而仔细端详,由记忆而回想往昔等情景。故“问” “惊”“称”“忆”四个动词,层次清晰地描写出诗人的神情变化,有声有色,细腻传神。其至亲间的真情挚意,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颈联倾诉别情,感慨无限:此联避实就虚,紧扣人世间“沧桑”变迁之事,写二人热烈的交谈。“暮天钟”三字,言其谈话时间之长,十分投入,不知天之已晚也。此联既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的关心,对社会变化的关注,同时,也见出双方欢聚气氛的热烈和情意的深长。以上六句写久别,写重逢,写叙旧,写沧桑,突出一个“喜”字。结联转写“言别”,流露出伤别之情。“明天”就要离别,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巴陵道”,见出表弟远去的方向;“秋山”中的“秋”字,既点出时令,又隐含悲秋之意;“又几重”,言关山迢递,路途遥遥,表现了诗人对表弟的关心,流露出诗人伤别惆怅之情。这个“又”字,呼应“十年离乱”,有绾结全诗的作用。
此诗用语自然朴实,十分亲切,采用白描的手法,注重细节和场景的描写,结尾委婉含蓄,情感真挚。读此诗,细细体味其聚散匆匆的酸甜苦辣之味,颇似看了一幕悲喜剧。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
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
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唐代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结束,旋即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78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年。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
⑴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⑵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⑶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⑷“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⑸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⑹语罢:谈话停止。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⑺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唐代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结束,旋即又发生了吐蕃、回纥的连年侵扰,以及各地藩镇的不断叛乱,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78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年。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扩展2)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
喜见外弟又言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原文: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韵译
经过了十年的乱离之后,长大后在异地忽然相逢。
初见动问尊姓使我惊讶,说名字才忆起旧时面容。
别后经历多少沧海桑田,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
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
外弟:表弟。
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共历八年,十年是举起成数。一说,两人十年前见过面,经过十年离乱又相逢了。
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
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指世事变化之大,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评析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想来,他当时还曾说:你比从前……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不是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么?“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及翻译赏析2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语罢:谈话停止。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唐代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结束,旋即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78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年。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喜见外弟又言别》原文及翻译赏析3
【诗句】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出处】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意思翻译】
我和你十年来,遭到重重离乱,到现在你人已长大,怎奈刚重逢又要离别。先问起姓氏,好像是初次见面,但又有些惊疑,待说出名字才知是表弟,慢慢回忆起他旧时的容貌。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阔别多年的人对面相逢,竟一下子认不出来了,经提示或回忆,才慢慢想起来。[例]校园里,到处都是老同学,到处都是,“认出来了没有?”“真的是你呀!”特别是当年那些亭亭玉立的少女们,如今相见,真可谓“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了。 (龙志毅《非烟非梦少年事》)
【鉴赏1】
初次见面,问你的姓不禁有些惊讶,等你说出名字以后,立刻就回想起你旧时的容貌了。这两句诗描写与老友分别许久,已经认不得对方;等到互相通报姓名,这才知道原来是老友旧识,惊喜之情,不难想见。
【鉴赏2】
久别重逢,恍若初见,等对方把姓名说出,才逐渐回忆起表弟当时的容貌。外弟,就是表弟。诗人与表弟数十年未见,当时双方都还年轻,如今却垂垂老矣。正因为离别时间太长,所以乍然相逢,恰如初见。诗人寥寥二句,便将相逢的激动场面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这种场面,恐怕也只有亲历乱世,与亲人分离的当事者才能写出。诗歌既表现了久别重逢的欢愉之情,也蕴含着战乱年代聚散无常的感伤。
【全诗】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
①外弟:姑母的儿子。②沧海事:指巨大变化的社会人事,即第一句所说的“十年离乱”。③巴陵:唐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鉴赏1】
这诗写聚散离合之情,妙处在于能够把乱世人生的感慨,久别乍逢这一刹那间悲喜交集的心理状态,真实而生动地刻划出来。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写战乱纷纷,一别就十年。离别时诗人和外弟还年少,今日相逢都已长大*了。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写初见询问对方的名字,好像初相识的朋友,等到对方道出了名字,才回忆起对方旧日的面容。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写千言万语,说不完别后的变故,不知不觉,已传来寺庙的晚钟。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写第二天彼此就要分别了,对方就要踏上巴陵道,重重的秋山,又要将双方隔开。
国家动荡不宁,诗人与表弟天各一方,十年之后重新相逢,久别初见,两人似乎已不相识,互通姓名之后,才能想起以前的容貌。两人各叙别来的情况,直至深夜。而第二天,两人又要分别了,重重秋山,又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此诗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悲欢离合之情。诗的意境脉络和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大致相同。然而此诗是写少小离别,长大相逢,故云“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而司空曙的诗是*后几度睽隔,故云“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此诗意境悠远,形象地描绘出了动荡岁月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
【鉴赏2】
此诗写自己与表弟经十年乱离,杳无音讯,倏然相逢,惊喜惊诧之意;倏然相逢,却又要倏然握别,充满秋山巴陵之悲。由喜至惊、由叹婉至悲别,一气旋折,跌宕起伏却又情融神会,宛然如目。如宋人范晞文评:“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人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对床夜语》卷五)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标示“十年离乱”之背景,遂使兄弟十年长别,有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以小见大者;以“十”对“一”,暗写其事之独特、之怪异以及欣喜的心情;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深化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怪异、独特现象,转入惊奇的心境;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最为警醒深重,十年不见,何等漫长,此十年,又非*时之十年,而是残酷的战乱十年,多少变化,真如沧海之变成桑田。说“语罢”却又怎能说得完,直如暮天里的钟磬之音,欲绝未绝、如丝如缕;更兼之,明天我们兄弟中的一人,就要踏上那巴陵古道呢!结句承钟音而遐思,更多几分惆怅,几多回味!
【鉴赏3】
这是一首写诗人同表弟久别重逢而又匆匆话别的诗。
首联开门见山,写“我”与表弟相逢的背景。此联写二人在动乱中离别,离别在幼年时期,现已有十年之久。这十年,二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及后来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音信阻隔,生死未卜,今日突然相逢,出乎意外,是颇富戏剧性的。
次联写重逢情景。这里抓住诗人“问姓”“称名”和“忆旧容”三个细节,作生动的描写。可以想见诗人与表弟相见,由惊讶而恍然大悟,由激动而仔细端详,由记忆而回想往昔等情景。故“问” “惊”“称”“忆”四个动词,层次清晰地描写出诗人的神情变化,有声有色,细腻传神。其至亲间的真情挚意,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颈联倾诉别情,感慨无限:此联避实就虚,紧扣人世间“沧桑”变迁之事,写二人热烈的交谈。“暮天钟”三字,言其谈话时间之长,十分投入,不知天之已晚也。此联既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的关心,对社会变化的关注,同时,也见出双方欢聚气氛的"热烈和情意的深长。以上六句写久别,写重逢,写叙旧,写沧桑,突出一个“喜”字。结联转写“言别”,流露出伤别之情。“明天”就要离别,真是“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巴陵道”,见出表弟远去的方向;“秋山”中的“秋”字,既点出时令,又隐含悲秋之意;“又几重”,言关山迢递,路途遥遥,表现了诗人对表弟的关心,流露出诗人伤别惆怅之情。这个“又”字,呼应“十年离乱”,有绾结全诗的作用。
此诗用语自然朴实,十分亲切,采用白描的手法,注重细节和场景的描写,结尾委婉含蓄,情感真挚。读此诗,细细体味其聚散匆匆的酸甜苦辣之味,颇似看了一幕悲喜剧。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扩展3)
——喜外弟卢纶见宿翻译赏析3篇
喜外弟卢纶见宿翻译赏析1
作者: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喜外弟卢纶见宿翻译赏析2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喜外弟卢纶见宿翻译赏析3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扩展4)
——《重别周尚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重别周尚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译文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注释
庾信有《咏怀二十七首》,这首诗篇原列第七首。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舆县)人,周颚之孙。梁元帝时为左户尚书,魏*江陵,逃归建业。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
一人:庾(yǔ)信自指。
河:指黄河。
南向:向着南方。
赏析: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
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
据史*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重别周尚书》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译文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注释
庾信有《咏怀二十七首》,这首诗篇原列第七首。周尚书: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舆县)人,周颚之孙。梁元帝时为左户尚书,魏*江陵,逃归建业。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
一人:庾(yǔ)信自指。
河:指黄河。
南向:向着南方。
赏析: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
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
据史*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扩展5)
——别宋常侍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别宋常侍原文赏析及翻译1
原文: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翻译:
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为我送行。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赏析:
第二联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扩展6)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一作:桃李)
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注释
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从: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从弟:堂弟。
逆旅:客舍。逆:迎接。旅:客。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过客:过往的客人。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纭变化,不可究诘。
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其十五:"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有以:有原因。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秉,执。以,因由,道理。
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
大块:大地。大自然。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文章:这里指绚丽的文采。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
序:通“叙”,叙说。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专指兄弟。
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孟)、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季:年少者的称呼。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这里泛指弟弟。
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
咏歌:吟诗。
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幽赏”二句:谓一边欣赏着幽静的美景,一边谈论着清雅的话题。
琼筵(yán):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
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醉月:醉倒在月光下。
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古今异义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季: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词类活用
1秉烛夜游名—状在晚上
2独惭康乐意动,以……为惭愧
3高谈转清形—名清雅的话题
4飞羽觞而醉月使动,使……飞
5不有佳咏动—名诗歌
特殊句式
6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判断句
7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判断句
8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状语后置
9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坐于花、醉于月)省略句、状语后置?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斗。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在说李白和其诸弟相聚一同歌唱一同饮酒的情景,深刻的表现出天伦之乐和兄弟之情,虽然文章篇幅不长,但却能令人有回味无穷之感,现时现况下,能拥有如些深厚的兄弟之情真的是不多见了,但却往往看到新闻报告:兄弟隙墙、反目成仇诸如些类的天伦悲剧,唉!这怎能叫人不心寒呢?相形之下,我们的手足之情该算什麼呢?
兄弟就是「手足」,为什么叫「手足」呢?就是因为手与脚是不能分开的,只要手脚合作那就没有不能完成的事,同样的,只要兄弟同心,其力是可以断金的,这就和一根筷子折的断,但十根筷子要一次折断就不容易了哦!!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手足之情,将它扩大之朋友之情,如此一来,社会哪有不进步、国家哪有不强之理呢?
本文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与诸位堂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慷慨激昂地表达了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翻译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风云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斗。
注释
(1)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从: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从弟:堂弟。
(2)逆旅:客舍。逆:迎接。旅:客。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3)过客:过往的客人。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4)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坛变化,不可究诘。
(5)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其十五:"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有以:有原因。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秉,执。以,因由,道理。
(6)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
(7)大块:大地。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文章:这里指绚丽的文采。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
(8)序:通"叙",叙说。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专指兄弟。
(9)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季:年少者的称呼。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这里泛指弟弟。
(10)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
(11)咏歌:吟诗。
(12)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3)"幽赏"二句:谓一边欣赏着幽静的美景,一边谈论着清雅的话题。
(14)琼筵(yán):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
(15)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醉月:使月醉。
(16)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赏析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诗,并为之作此序文。作者以诗笔行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李白的诗一样飘逸俊爽。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光明洞彻,爽朗不尽,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叙了他和堂弟们相聚桃园饮酒赋诗的情景,实际上是抒情散文,字数少篇幅短,但抒发了他清新潇洒的风格。李白擅长以骈句筑文,本文也不例外。他用流畅自然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李白的这篇序言记。他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相似的豪迈之处,更能表现出李白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放荡不羁的性格。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翻译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风云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斗。
注释
(1)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从: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从弟:堂弟。
(2)逆旅:客舍。逆:迎接。旅:客。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3)过客:过往的客人。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4)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坛变化,不可究诘。
(5)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秉:执。《古诗十九首》其十五:"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有以:有原因。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秉,执。以,因由,道理。
(6)阳春:和煦的春光。召:召唤,引申为吸引。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
(7)大块:大地。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文章:这里指绚丽的文采。古代以青与赤相配合为文,赤与白相配合为章。
(8)序:通"叙",叙说。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专指兄弟。
(9)群季:诸弟。兄弟长幼之序,曰伯、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季:年少者的称呼。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这里泛指弟弟。
(10)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
(11)咏歌:吟诗。
(12)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3)"幽赏"二句:谓一边欣赏着幽静的美景,一边谈论着清雅的话题。
(14)琼筵(yán):华美的宴席。坐花:坐在花丛中。
(15)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醉月:使月醉。
(16)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赏析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诗,并为之作此序文。作者以诗笔行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李白的诗一样飘逸俊爽。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春的气息,光明洞彻,爽朗不尽,将生活升华到诗的高度。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叙了他和堂弟们相聚桃园饮酒赋诗的情景,实际上是抒情散文,字数少篇幅短,但抒发了他清新潇洒的风格。李白擅长以骈句筑文,本文也不例外。他用流畅自然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李白的这篇序言记。他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相似的豪迈之处,更能表现出李白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放荡不羁的性格。
推荐访问: 见外 赏析 翻译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3篇 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1 喜见外弟又言别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