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10 10:06:02 来源:网友投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是一篇留别诗,但是作者通篇没有写留别,也没有表达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却大谈自己的心志,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为了向朋友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的心志,表示我此去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范文推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是一篇留别诗,但是作者通篇没有写留别,也没有表达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却大谈自己的心志,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为了向朋友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的心志,表示我此去浙江是不会去做官的,我和官场已经决裂了。我不反对这样的分析,但我倒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李白此去浙江,本来就是不带官职去的,李白是因为得罪权贵又得不到玄宗的重用而被放离长安的,你就是不说,大家也知道你此去浙江是不会做官的,要做官也不会去浙江做啊!所以,强调自己去浙江不做官似乎是多此一举。况且,即使是向朋友表明与官场决裂的心志,说说也就可以了,何必还要写上这么一大篇的文章呢?还要煞费苦心地去梦游,还要借“留别”之名来写。所以,我觉得,李白写这样的文章,一定不仅仅只是想向朋友表明心志那么简单。他写这篇文章是有目的的,什么目的?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引起玄宗的注意。注意到我李白表明要和官场决裂了,也许玄宗就会想,你要决裂?我偏不让你决裂,你,李白,回长安来,继续来给我做官。这,就达到李白的目的了。我这样说,好象有点阴暗,但我觉得这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李白在与朋友离别时候,在完全没有必要写自己心志的时候,花大量的篇幅写心志的现象。这就象机关一个小公务员,大叫“我才不想当科长呢”,你说一两次,我当你开玩笑,你见人就说,时时刻刻说,不分场合地表明你的心志,那我就怀疑,你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你实际上非常想当科长。李白还是想做官的,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决定了他出世的观念不会改变。多年以后,永王李磷起兵造反,李白竟然去当幕僚,就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些须隐秘心思。

  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了解李白与官场决裂的心志,背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是很容易的,我希望,学生在学完这样一篇文章以后,至少学会一种看人的方法,不至于总把人看成“好人”和“坏人”两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不仅仅只有浪漫,不仅仅只有恣意狂妄,他也有痛苦,他也有烦恼,因为他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总说李白的思想因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很复杂,其实,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早已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了,每一个*人其实都受着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积极去解决困难,但是,但困难大到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的时候,我们往往转而向菩萨求助;当我们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认可的时候,我们不是也有一段时间会消沉,会颓废吗?当有一个人认可我们的能力,给我们以一定的重担的时候,我们有谁不愿意去尽力把工作做好呢?有谁天生不想有出息?所以,从李白身上,我们不仅仅看见了一个完整的李白,还看见了一个我们可能忽视了的自我。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2

  面对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诗仙,手捧一篇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我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些什么呢?这是我抽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课题时头脑中闪现的问题。

  一、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我给出的答案。于是,这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发问,应运而生。

  学生问,“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我怎么没读到一点点离别愁绪呢”“这首诗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第二段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这一个个问题既是学生真实的疑问,也切中理解本诗的要害,于是,我明白了,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就和他们探讨什么。于是,这课的第二个环节就设计为:结合文本,谈谈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奇特的想象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体味到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有的同学佩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和胆魄;更有的同学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争执不下。辩论之中竟然有同学大胆发问,如果皇帝给李白一个大官做,他还能够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吗?激烈的辩论,最后以一位同学辩证的分析结束,但我想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在活跃着。

  这更坚定了我以生为本,充分尊重观点他们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我要给学生什么?我能给学生什么呢?我反问到。即使我能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接受吗?

  与其强求给学生些什么,不如看看学生能带给我们什么。

  于是,这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请你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真实的阅读感受。

  课本诗,古体诗,诗配画,歌唱,颁奖词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尽情的展示,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形式,就展示的内容来看,既是对文本的分析,又是对文本的深化和拓展。我羡慕学生们的才情,更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提问,交流,释疑,展示。一节课下来,我能给学生什么?这个课前一直思索的问题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节课学生给了我很多,很多……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难点是: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

  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2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反思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反思1

  这是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时的教学设计,当时上完课后心里有万千滋味,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有猛一轻松,不知该干什么的迷惘;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认为这个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①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②此设计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不足之处在于①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然后品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②此设计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从课堂情况看,的确是这两点影响了整体效果。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反思2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

  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梦游天姥吟留别意义

梦游天姥吟留别意义1

  天姥象征皇权的高贵和神秘,诗人向往天姥山的神秘,想登到山顶,达到皇权的核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现实中受到权贵排挤的艰难处境,使得诗人理想的实现倍加艰难。所以,他借助梦境,通过梦游来实现自己的美好幻想。在梦游天姥的过程中,诗人到达向往的清雅之地——剡溪,这正是他所仰慕的诗人谢灵运生活之处。清雅幽静只是天姥山的一面,当诗人深入山林之中,伴随更多的是道路的千回百转,前行的迷乱彷徨,熊咆哮,龙狂吟,整个山林都在震动之中,令人闻之震恐,谈之色变。此种恐怖雄奇的场景,象征诗人仕途不畅,正陷入政治漩涡之中,不可脱身。忽然,仙门中开,转换到另一种场景,日月同辉,金台闪耀,光泽遍地,彩虹为衣,狂风作马,猛虎鼓瑟,鸾鸟驾车,仙人下凡,位列如麻,欢歌笑语,一派热闹辉煌的景象,象征诗人仕途的辉煌,他曾经一度做到翰林学士的位置,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但是,鲁迅先生说,“再幸福的梦也有醒的时候”,李白的美梦也醒了,魂悸魄动,惊起长叹,回到现实,只有枕席相伴,孤独相依,艰难相偎,失意相随,一种浓重的失落和深深的愁苦再次积满心头。从最高点跌落谷底的感觉,终归是痛苦心酸的。李白失去了美好的理想,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最佳机遇,失去了生命的辉煌。但是,李白终究是李白,即便最失意之时,仍然保有自身的傲气和狂放,获得了尊严,维护了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清醒吗?梦中的游历让他更认清了政治的现实,认清了君主的面目,认清了荣华富贵的虚幻,认清了功名利禄的虚无,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抵过内心的安宁和生命的坚贞。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也有自己的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诗仙”李白,看看卓然不群的他,会做什么样的梦。先请同学们告诉我,第一次看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诗题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李白可能在说梦里的事情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是在说一些告别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题是“吟留别”,作诗说离别的事情,有点悲伤的意思。现实很残酷。

  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然是作别,和谁告别呢?

  生:东鲁的朋友。

  生:通过资料书我看到是从长安被撤职之后,也算是随着自己的心情,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游走。

  师:也就是从京城被赶了出来,在东鲁这个地方呆了一段时间,辞别朋友,写了这首诗。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同学说既然是离别,肯定有点儿悲伤之意。还有问题吗?

  生:“天姥山”中的“姥”为什么不读lǎo

  师:因为这里是老妇人的意思,所以读 mǔ。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的时候把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待会提出来,我们交流。

  (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师: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看谁做智者,先来发问。

  生:我感觉第二段和他被贬长安的历程有点相似,但我不知道从哪一部分开始他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谁能给他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从“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开始,他前面写的是“迷花倚石忽已暝”,讲的是对朝廷的依赖和喜欢,“忽已暝”写的是喜欢上了朝廷。“熊咆龙吟殷”和“栗深林兮”,讲的是打雷,大体就是他得罪了高力士,得罪了权贵,从“列缺霹雳”开始写自己失宠了,从这开始就有一系列的转变。

  师:对这个问题谁还有补充?

  生:他的解答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分得再细一点就更好了

  生:我感觉应该是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开始转变的,因为第一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写被招入宫中愉快的心情,谢灵运的典故是写他在宫中的成功经验,到“空中闻天鸡”,然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应该就是他对官场迷茫了。

  生:他的解答比上一个更细一点,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一个同学的解答。

  师:我们一块来把这一段理顺一下,从刚开始,一直到哪个地方感觉这个景物还是比较美好的?

  生齐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师:过渡句是哪一句?

  生齐答:水澹澹兮生烟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影射了他在朝廷做官的一种经历,刚开始比较*静,进入之后渐渐地过渡,最后陷入了一种迷局,甚至是一种很恐怖的境界。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个“栗”和“惊”的意思是什么?在这个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栗”是战栗,“惊”是使动用法,使……惊的意思,在这里的效果就是比较生动,“熊咆龙吟”,有点神叨叨的感觉

  师:对,这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

  (生齐读)

  生:“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字怎么理解?

  生:下雨了

  生:“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度”是通假字吗?

  生:我感觉不是,就是“度过”的意思。

  生:我还有疑问,就是这首诗是什么体裁?我看到既有六言,也有四言,到底是属于绝句,还是律诗呢?

  生: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但是李白运用的非常灵活。

  师:他觉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是七言的么?

  生:不是。

  师:我们看一下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吟本身就是一种文体,这个文体形式是比较自由的,长短可以结合,句式可以参差,类似于我们说的“赋”“引”这样的文体,它不像格律诗形式那样严谨,这样灵活的句式,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我感觉更利于表达感情

  师:对,抒发感情更自由一些。

  生:我有疑问,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

  生: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天姥山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由瀛洲引向天姥山就是由虚幻的世界引向现实的世界。

  师: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李白虽然喜欢神游,但刘熙载对李白的诗有这样一个评价:太白诗虽升天浮云,无所不至,然自不离本位。也就是说他虽然可以思接千载,游历万仞,但毕竟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所以他开头先用虚无缥缈的瀛洲来做一个衬托,做一个铺垫,来引出我们可以追求到的天姥山。

  生:我有疑问,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是通篇我读下来却没有感觉到李白一点点离别的愁绪,只读到了壮美的景观,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师:我也挺纳闷的,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生:我感觉李白想出新意,完全突破了送别诗的老套,借送别表达不喜欢权贵的政治态度。

  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学生讨论)

  生:李白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从景物描可以看出感情的变化,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李白最后豁然开朗,这是李白真实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要学*白这种品格。

  师:她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是李白写的,李白就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就可以打破常规,就可以天马行空,就可以自由驰骋,对吗?其实,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诗的最后一段。

  生:最后他豁然开朗了。

  师:豁然开朗,只是自己豁然开朗吗?我还要告诉东鲁的朋友们,虽然你们现在远离京城,但是我们可以骑个小鹿,游览名山大川。这是不是对朋友的一种劝勉?这种劝勉没有像《赠汪伦》那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是另一番滋味吗?

  师:刚才大家文字上的问题提得很少,我想考考你们文字上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字音、词义)

  师:找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

  (一生读第一段)

  师:你鼓掌鼓得最热烈,而且心驰神往。告诉我理由?

  生:他读的好,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读的抑扬顿挫。

  师:那你试着抑扬顿挫得读一下。

  (一生读)

  师:哪一句他读得很有气势?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师:这句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教师读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听得出来,大家在读最后两句的时候适当提高了音调,我感觉还不够,我们试着把最后两句再读一遍,可以吗?挺直腰板,抬起头来。

  (生再齐读)

  师:读得还不够。怎样“开心颜”呢,我们读完后大笑一声行不行?

  (生再读,并开怀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笑的很开心,这首诗为什么让你笑得这么开心?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呢?

  (小组讨论)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最打动我。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决心到自由的天地中,所以后来他喊出这了高亢的绝音。怎么能够忍受屈辱去逢迎权贵,使我不开心呢。这句话抒发了李白对当时社会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强烈的反抗。给这首诗的基调加增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成分,也点明了主题。

  生:我最感动的一句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在这里非常消极,有点逃避现实的感觉。

  生:我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并不只是消极,在官场的周折还有一些污秽的东西让自己的心很累了,过去的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不再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那些东西放在心里,这是一种释然,不能说他是消极的。

  生:我非常赞同刚才同学的观点,反对消极的.观点。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很开朗,在官场中不得意,就把自己的灵魂放纵于山水之间,有点像庄子的思想,但并不完全相同。

  生:第二段写了天姥山的壮阔,自己刚刚入朝时受到重用,对朝廷有所依赖,自己一直沉浸在这种表象的美好中,看不到一些污秽和丑陋现象。

  生: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句可以看出,李白像濯而不妖的青莲,本来无意招惹权贵,但树大招风、才高气盛;“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耐你如何有才,也比不过宦官权贵的谗言和贵妃的悄悄话,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还是难以实现。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不过是一场梦,世事是不可把握的,因此读起来有些消极的情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这种不同流合污的勇气是最打动我的。

  生:我觉得,李白的寻仙访道是想逃避现实,这是消极的,但也表现了李白的可爱,这是李白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飞度”写出了他急切想去游览的心情;李白的影子真的照在湖里了吗?不一定;“送我至剡溪”表现了对心中世界的向往。因此我觉得李白很可爱。

  生:刚才有同学把李白和庄子相比,我觉得他们差得很远。试想,如果皇帝给李白官做,他还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吗?

  (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这个问题,李白选择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你认为他是积极也好,消极也好,要有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我们要站在现代角度,你认为他是可爱的,他确实是不拘于世间的污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你认为他是消极的,不愿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游玩大好河山,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我觉得最看重的是他的那种感觉。

  师:我简单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首先,从这首诗的风格来讲,想象奇特,大胆的运用的了夸张的手法。他塑造的梦境,这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这两者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上看,几个同学产生了不同的一意见,谁说的有理呢?最后这位同学总结了要用辩证的手法看待问题,老师也赞成这种观点,这就是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一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师:你鼓掌最热烈了,你认为好在哪里?

  生:人们一提到李白都称赞他,但他说不喜欢他,谈了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如果学一首诗的话,肯定要把李白以前写的诗都背一背不断积累,他的好就好在把以前学的诗句都联想起来,挺好的。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写的最好的地方是把李白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写。既不那么称赞他,也不否定他,不远不近,若隐若离,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呀。

  (一小组展示配画诗)

  生:李白是一个以豪迈浪漫著称的诗人,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句,李白初到京师时,他写了一首《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很喜欢,解下身上所带的金龟来换酒,与李白痛饮。我觉得李白的豪放和洒脱是我最喜欢的,所以我把这个写了下来。

  (学生鼓掌)

  师:我想问一下,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这是我们组学美术的同学画的,你知道吗?这幅画触动我最深的是他的眼镜,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画?

  生:画的小

  师:为什么画的这么小?

  生:小了聚光,聚锐气。

  (一小组展示作品)

  生:这是昨天晚上一时兴起,因为李白被称为“诗仙”,所以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只仙鹤,图中画的鹤就是李白,下面这条河流,是他之前所栖息的生活环境——朝廷,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朝zf败,同僚嫉恨,在他得到了一番醒悟之后,选择了去寻仙访道,游历大唐江山,这棵树上面画的就是他游历的地方,这些山就是他游历的一些地点,他留下了一些名句,譬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学生鼓掌)

  (一小组唱自编歌词,自谱曲的歌《我们的李白》)

  师: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生:我们给李白写了一首小诗,“云青青兮,梦吴越,飞度镜湖;水澹澹兮,登青云,御黄金印;心曳曳兮,世间乐,莫过如此;仕茫茫兮,何时还,且弃名禄。”

  生:我们私下给李白颁了一个奖,这是颁奖词,“你在月下独酌,端起酒杯,对影成了三人。你在天姥梦游,看海边日出,留下绵绵不尽愁。你在桃花潭将要远行,望见友人写下了千古名篇,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尽情怀是你,最后你再月中隐去,轻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整片天。”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了一节很愉快的课,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这么快乐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不管怎样我们能感受到就是李白那不屈的灵魂!所以,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请记住李白说的话,什么都不能阻止我开心颜和向前!谢谢同学们,下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菁选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1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的“天姥”及“梦中”的“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连天……东南倾”);

  (3)借“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梦中

  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思想,学*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学*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

  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抗、愤激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3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感受诗境,我选择了让学生诵读、小组探究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缘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并结合李白的生*简历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乐观积极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讨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梦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课件展示全诗思路,让学生熟悉全诗的行文脉络,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并感受诗歌情感韵味。

  根据诗歌思路让学生部分朗读。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画面的特点,进而理解情感。目的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其间采用小组讨论及学生诵读的方法)

  吟读指导: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气,力争吟诵出诗歌中多变的节奏,多变的情感。

  分析写景部分,各学习小组任选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画面特点,理解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段:入梦缘由

  景物:天姥山

  特点:高大雄伟

  情感: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描述示例

  第1段“越人语山”,通过“瀛洲”“烟霞”等衬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过“天”“五岳”“赤城”“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用“信”“或”“连”“横”“拔”“掩”“倾”等词语和极度的夸张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激发人们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

  景物: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

  特点:清幽宁静

  情感:急切兴奋、轻松惬意

  描述示例

  月夜渡湖:飞、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山之日景

  景物:海日、花石

  特点:壮美迷离

  情感:陶醉,流连忘返

  描述示例

  山之日景:著、登、见、闻

  黎明时分,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上到半山腰,但见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耳际传来半空中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山之夜景

  景物:熊咆虎吟、云、水等

  特点:惊心动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

  情感:惊异

  描述示例

  山之夜景:咆、吟、栗、惊、云、水

  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洞天仙境

  景物: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

  特点:辉煌灿烂、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情感:惊叹不已,兴奋愉悦

  描述示例

  洞天仙境

  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虎是百兽之王,在这里鼓瑟,鸾是凤凰,吉祥之鸟,这里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极尽想象,极尽浪漫。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梦醒后的感慨,然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生无常的伤感。

  ②“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寻访名山,寄情山水,逃避现实。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

  李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归自然之情。在现实的惆怅中,他终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选择了骑鹿远游,娱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怅。

  3.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①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相关背景,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并回答)

  得出结论:

  “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权贵,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

  置身诗境,我们会发现,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途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4.小结励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诗写在天上,飞翔的生命挂在悬崖。”既然现实是灰暗的,就在心灵的天空飞翔。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块圣地,安放自己的灵魂;我们需要时刻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诗歌情感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再就是激励学生面对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解读课后李贺诗歌《梦天》,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目的: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景物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特点

  情感

  积极乐观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赏析1

  作者: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梦游天姥吟留别之译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之译文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8)

——梦游天姥吟留别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实录1

  师:同学们都有过做梦的经历,也有自己的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追随“诗仙”李白,看看卓然不群的他,会做什么样的梦。先请同学们告诉我,第一次看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诗题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李白可能在说梦里的事情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是在说一些告别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题是“吟留别”,作诗说离别的事情,有点悲伤的意思。现实很残酷。

  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然是作别,和谁告别呢?

  生:东鲁的朋友。

  生:通过资料书我看到是从长安被撤职之后,也算是随着自己的心情,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游走。

  师:也就是从京城被赶了出来,在东鲁这个地方呆了一段时间,辞别朋友,写了这首诗。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同学说既然是离别,肯定有点儿悲伤之意。还有问题吗?

  生:“天姥山”中的“姥”为什么不读lǎo

  师:因为这里是老妇人的意思,所以读 mǔ。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的时候把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待会提出来,我们交流。

  (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师: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看谁做智者,先来发问。

  生:我感觉第二段和他被贬长安的历程有点相似,但我不知道从哪一部分开始他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谁能给他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从“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开始,他前面写的是“迷花倚石忽已暝”,讲的是对朝廷的依赖和喜欢,“忽已暝”写的是喜欢上了朝廷。“熊咆龙吟殷”和“栗深林兮”,讲的是打雷,大体就是他得罪了高力士,得罪了权贵,从“列缺霹雳”开始写自己失宠了,从这开始就有一系列的转变。

  师:对这个问题谁还有补充?

  生:他的解答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分得再细一点就更好了

  生:我感觉应该是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开始转变的,因为第一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写被招入宫中愉快的心情,谢灵运的典故是写他在宫中的成功经验,到“空中闻天鸡”,然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应该就是他对官场迷茫了。

  生:他的解答比上一个更细一点,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一个同学的解答。

  师:我们一块来把这一段理顺一下,从刚开始,一直到哪个地方感觉这个景物还是比较美好的?

  生齐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师:过渡句是哪一句?

  生齐答:水澹澹兮生烟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影射了他在朝廷做官的一种经历,刚开始比较*静,进入之后渐渐地过渡,最后陷入了一种迷局,甚至是一种很恐怖的境界。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个“栗”和“惊”的意思是什么?在这个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栗”是战栗,“惊”是使动用法,使……惊的意思,在这里的效果就是比较生动,“熊咆龙吟”,有点神叨叨的感觉

  师:对,这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

  (生齐读)

  生:“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字怎么理解?

  生:下雨了

  生:“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度”是通假字吗?

  生:我感觉不是,就是“度过”的意思。

  生:我还有疑问,就是这首诗是什么体裁?我看到既有六言,也有四言,到底是属于绝句,还是律诗呢?

  生: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但是李白运用的非常灵活。

  师:他觉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是七言的么?

  生:不是。

  师:我们看一下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吟本身就是一种文体,这个文体形式是比较自由的,长短可以结合,句式可以参差,类似于我们说的“赋”“引”这样的文体,它不像格律诗形式那样严谨,这样灵活的句式,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我感觉更利于表达感情

  师:对,抒发感情更自由一些。

  生:我有疑问,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

  生: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天姥山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由瀛洲引向天姥山就是由虚幻的世界引向现实的世界。

  师: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李白虽然喜欢神游,但刘熙载对李白的诗有这样一个评价:太白诗虽升天浮云,无所不至,然自不离本位。也就是说他虽然可以思接千载,游历万仞,但毕竟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所以他开头先用虚无缥缈的.瀛洲来做一个衬托,做一个铺垫,来引出我们可以追求到的天姥山。

  生:我有疑问,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是通篇我读下来却没有感觉到李白一点点离别的愁绪,只读到了壮美的景观,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师:我也挺纳闷的,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生:我感觉李白想出新意,完全突破了送别诗的老套,借送别表达不喜欢权贵的政治态度。

  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学生讨论)

  生:李白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从景物描可以看出感情的变化,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李白最后豁然开朗,这是李白真实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要学*白这种品格。

  师:她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是李白写的,李白就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就可以打破常规,就可以天马行空,就可以自由驰骋,对吗?其实,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诗的最后一段。

  生:最后他豁然开朗了。

  师:豁然开朗,只是自己豁然开朗吗?我还要告诉东鲁的朋友们,虽然你们现在远离京城,但是我们可以骑个小鹿,游览名山大川。这是不是对朋友的一种劝勉?这种劝勉没有像《赠汪伦》那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是另一番滋味吗?

  师:刚才大家文字上的问题提得很少,我想考考你们文字上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字音、词义)

  师:找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

  (一生读第一段)

  师:你鼓掌鼓得最热烈,而且心驰神往。告诉我理由?

  生:他读的好,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读的抑扬顿挫。

  师:那你试着抑扬顿挫得读一下。

  (一生读)

  师:哪一句他读得很有气势?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师:这句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教师读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听得出来,大家在读最后两句的时候适当提高了音调,我感觉还不够,我们试着把最后两句再读一遍,可以吗?挺直腰板,抬起头来。

  (生再齐读)

  师:读得还不够。怎样“开心颜”呢,我们读完后大笑一声行不行?

  (生再读,并开怀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笑的很开心,这首诗为什么让你笑得这么开心?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呢?

  (小组讨论)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最打动我。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决心到自由的天地中,所以后来他喊出这了高亢的绝音。怎么能够忍受屈辱去逢迎权贵,使我不开心呢。这句话抒发了李白对当时社会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强烈的反抗。给这首诗的基调加增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成分,也点明了主题。

  生:我最感动的一句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在这里非常消极,有点逃避现实的感觉。

  生:我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并不只是消极,在官场的周折还有一些污秽的东西让自己的心很累了,过去的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不再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那些东西放在心里,这是一种释然,不能说他是消极的。

  生:我非常赞同刚才同学的观点,反对消极的观点。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很开朗,在官场中不得意,就把自己的灵魂放纵于山水之间,有点像庄子的思想,但并不完全相同。

  生:第二段写了天姥山的壮阔,自己刚刚入朝时受到重用,对朝廷有所依赖,自己一直沉浸在这种表象的美好中,看不到一些污秽和丑陋现象。

  生: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句可以看出,李白像濯而不妖的青莲,本来无意招惹权贵,但树大招风、才高气盛;“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耐你如何有才,也比不过宦官权贵的谗言和贵妃的悄悄话,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还是难以实现。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不过是一场梦,世事是不可把握的,因此读起来有些消极的情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这种不同流合污的勇气是最打动我的。

  生:我觉得,李白的寻仙访道是想逃避现实,这是消极的,但也表现了李白的可爱,这是李白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飞度”写出了他急切想去游览的心情;李白的影子真的照在湖里了吗?不一定;“送我至剡溪”表现了对心中世界的向往。因此我觉得李白很可爱。

  生:刚才有同学把李白和庄子相比,我觉得他们差得很远。试想,如果皇帝给李白官做,他还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吗?

  (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这个问题,李白选择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你认为他是积极也好,消极也好,要有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我们要站在现代角度,你认为他是可爱的,他确实是不拘于世间的污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你认为他是消极的,不愿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游玩大好河山,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我觉得最看重的是他的那种感觉。

  师:我简单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首先,从这首诗的风格来讲,想象奇特,大胆的运用的了夸张的手法。他塑造的梦境,这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这两者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上看,几个同学产生了不同的一意见,谁说的有理呢?最后这位同学总结了要用辩证的手法看待问题,老师也赞成这种观点,这就是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一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师:你鼓掌最热烈了,你认为好在哪里?

  生:人们一提到李白都称赞他,但他说不喜欢他,谈了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如果学一首诗的话,肯定要把李白以前写的诗都背一背不断积累,他的好就好在把以前学的诗句都联想起来,挺好的。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写的最好的地方是把李白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写。既不那么称赞他,也不否定他,不远不近,若隐若离,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呀。

  (一小组展示配画诗)

  生:李白是一个以豪迈浪漫著称的诗人,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句,李白初到京师时,他写了一首《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很喜欢,解下身上所带的金龟来换酒,与李白痛饮。我觉得李白的豪放和洒脱是我最喜欢的,所以我把这个写了下来。

  (学生鼓掌)

  师:我想问一下,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这是我们组学美术的同学画的,你知道吗?这幅画触动我最深的是他的眼镜,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画?

  生:画的小

  师:为什么画的这么小?

  生:小了聚光,聚锐气。

  (一小组展示作品)

  生:这是昨天晚上一时兴起,因为李白被称为“诗仙”,所以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只仙鹤,图中画的鹤就是李白,下面这条河流,是他之前所栖息的生活环境——朝廷,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朝败,同僚嫉恨,在他得到了一番醒悟之后,选择了去寻仙访道,游历大唐江山,这棵树上面画的就是他游历的地方,这些山就是他游历的一些地点,他留下了一些名句,譬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学生鼓掌)

  (一小组唱自编歌词,自谱曲的歌《我们的李白》)

  师: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生:我们给李白写了一首小诗,“云青青兮,梦吴越,飞度镜湖;水澹澹兮,登青云,御黄金印;心曳曳兮,世间乐,莫过如此;仕茫茫兮,何时还,且弃名禄。”

  生:我们私下给李白颁了一个奖,这是颁奖词,“你在月下独酌,端起酒杯,对影成了三人。你在天姥梦游,看海边日出,留下绵绵不尽愁。你在桃花潭将要远行,望见友人写下了千古名篇,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尽情怀是你,最后你再月中隐去,轻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整片天。”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了一节很愉快的课,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这么快乐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不管怎样我们能感受到就是李白那不屈的灵魂!所以,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请记住李白说的话,什么都不能阻止我开心颜和向前!谢谢同学们,下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诗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

  翻译/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倘若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注释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经常出海的人谈起瀛洲这个地方,都说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míng):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日落,天黑。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赏析/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推荐访问: 留别 梦游 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