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3篇
第一篇: 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案例
(20 -20 学年第 学期)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 □专业必修
R专业选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 时
32
学 分
2
授课对象
专业 班级
授课人数
思政案例名称
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 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任课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
性 别
职 称
教授
联系电话
学 位
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
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
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和个人科研著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著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教案设计(可参考附件中的教案示例,在教案设计中重点阐述解决的知识点问题,阐述引导学生的正能量点及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2.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3.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难点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重点:新媒体与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策略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学期为大三第二学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完全知晓课堂要求,对本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课堂疲倦。
2、知识特点:《政治与传播》是属于专业领域很狭窄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能通过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但是具体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很难做到深入的把握。对深层次的政治传播规律了解不多,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领域更难做出理论分析、批判性思考。
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应试性目的较强,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深入。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通过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案例讲解,形象化传播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政治思想传播与新媒体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2、案例法
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3、多媒体法
利用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三对张力的认识。
支撑材料目录(如ppt课件,相关照片、图片,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后面按支撑材料目录附相应支撑材料)
第二篇: 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大思政”背景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作者:徐振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9期
摘 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能设立较为齐全的课程体系,其中就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期为构建“大思政”格局夯实基础。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又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探索和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高校应当“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行,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但就目前情况来讲,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单打独斗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课呈现“孤岛化”的局面,所以,针对目前的社会背景与教学背景,高校应当想办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专业学科中去,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发展的教育体系。
就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总体上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依然是“两张皮”。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政治理论知识,完全不顾学生自身需求,导致学生对政治课变得麻木或迟钝,上课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专业课程又特别“专”,教师上专业课只是把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简单地依照课本重复,很少有教师将专业课讲得有温度、有道德教化意义。这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缺乏兴趣。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形成交叉和互补,很难形成合力。
第三篇: 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研究
牛牧华
【期刊名称】《《现代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9(000)016
【摘要】现代教育主张将思想政治理论协同教育各类课程同行的综合教育理念来施行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我国国内各大院校纷纷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重视起来.为了可以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突出思想政治的协同性,大部分院校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制定了相关思政问题的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总页数】2页(176-17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德育
【作者】牛牧华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 无锡214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高职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探析 [J], 黎娜
2.关于高校思政课程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思考——内地高校思政课程与台湾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比较 [J], 罗佳蕾
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J], 黄丽
4.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r——高职院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J], 李林军
5."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关键问题和实现路径探析 [J], 潘青; 张健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 课程 思政 协同 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政课知行合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