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的格言1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2、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4、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道德格言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传统道德的格言1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2、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3、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4、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5、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6、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7、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0、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1、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2、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13、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14、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15、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1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0、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
2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
22、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贾谊《新书·阶级》
23、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24、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25、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26、奉公如法则上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7、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28、临官莫如*,临财莫如廉。—— 刘向《说苑·正理》
29、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徐干《中论·赏罚》
3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31、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32、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包拯《论星变》
33、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34、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35、人人好公,则天下太*;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传统道德的格言2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8、过,则匆惮改。
19、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