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1 由于本节知识理解性较强,因此采用探究教学和直观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入,观察图片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中飞行动物》教学反思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1
由于本节知识理解性较强,因此采用探究教学和直观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入,观察图片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观察,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加深了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教学也发现一些不足:
1) 在课上回忆上节知识时,不用再写在黑板上以便节省课堂时间。
2) 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回答“为什么鸟适于飞行”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效果更佳,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
3) 课堂活跃但疏忽了没举手的学生,应主动提问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课堂更活跃。
4) 主动走到同学中,使课堂气氛融洽,轻松。声音更洪亮些。
在以后还要多听听课,向老教师请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1)
——《飞行表演》教学反思3篇
《飞行表演》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引入新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有关乘除法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飞行表演》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分一分和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就除法的意义而言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在教学乘除法联系时,只停留在了算式的层面上。学生已经说出了乘法里的积在除法里面就是被除数,乘数在除法里变成了除数和商,但我并没有再次进行处理与引导。在此处其实即可引导学生得出:求其中一个乘数可以用积除以另一个乘数、求除数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求被除数可以用商乘除数。
此外,课程强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同时学习计算也是为了应用。而我在处理时只停留在了计算的层面,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挖掘。比如根据算式编简单的文题和简单的应用题。
《飞行表演》教学反思3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教材的处理问题
飞行表演是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和分香蕉4节课之后的一节课。根据教材的体系、内容安排和教学参考书中的描述本节课的重点是用除法算是表示*均分,但我在参看了数学课堂作业本和多个飞行表演的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处理:
1.将本节课的重点处理成乘除法的联系和有余数除法
2.将本节课的难点处理成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上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其实还是处理成2个课时更加的合理。在乘除法的联系部分充实进更多实际应用的内容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处理在有余数除法的内容中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
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分一分和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就除法的意义而言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
1.在教学乘除法联系时,只停留在了算式的层面上。学生已经说出了乘法里的积在除法里面就是被除数,乘数在除法里变成了除数和商,但我并没有再次进行处理与引导。在此处其实即可引导学生得出:求其中一个乘数可以用积除以另一个乘数、求除数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求被除数可以用商乘除数。
此外,课程强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同时学习计算也是为了应用。而我在处理时只停留在了计算的层面,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挖掘。比如根据算式编简单的文题和简单的应用题。
2.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学生虽然有了分一分有剩余的情况的经验,但是将分一分的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是一个难点。这一点是我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讲完后第一次后的第一次尝试中有将近30%的同学能够准确的列出算式,而另外将近70%的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哪个数应该写在哪个位置。在第二次的"尝试过程中也只有70%左右的同学完完全全地写对。课后反思这个问题与在写算式前没有进行清楚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在教学中还有两个问题:
(1)没有教会学生有余数算式正确的读法,
(2)没有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由于时间和组织的原因并没有将教学设计中提出的教学难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落实。
3.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语言组织问题。这是我在开始工作以来就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加具有科学性
(2)如何使自己的语言组织得更加的简洁
(3)如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表述得更加的完整和清楚,以发展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撰写教学实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所讲的话远比学生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中之一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另外一个就是对学生的话重复得比较的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如在课上有一个学生就提出“老师,你为什么没有把算式里面的单位读进去”,而我并没有对其进行反馈。所以今后上课的过程中教材的处理、语言的组织、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和数学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等将是我进后一段时间内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路漫漫起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词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时刻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戒骄戒躁,告诫自己教育是一条长路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努力。“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意义在于创新”借助这句话道出自己的追求,相信在未来经过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自身的不懈努力定能取得成功!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案 (菁选3篇)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重点和难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活动的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录像片;蝗虫的图片;
学生:搜集描写鸟类的诗句;观察、调查当地常见鸟类并做记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在录像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鸟类在蓝天上飞翔……;昆虫在花丛和树林间飞舞……;我听到了鸟的叫声……
师:鸟类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为什么呢?
生:鸟类有翅膀,是飞翔器官。
师:如果给人安上两个翅膀,人能象鸟类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吗?
生:不能,不要解决许多问题。
师:下面请各小组参照课本制定“探究鸟飞行的特点”的探究计划。
生:分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并互相交流补充完善。
师:请同学们根据家鸽的标本观察来完成自己的探究计划。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体表(被覆羽毛、裸露)。体形呈(细长形、流线形)。家鸽的躯干呈XX形。家鸽的前肢变为XX,生有几排大型XX,是器官。后肢有趾,趾向前,趾向后。尾部生有大型,飞翔中起作用。
师:你们观察鸟的体形是怎样的?你们能联想到些什么呢?
生:鸟的体形呈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师:鸟类的体表被覆着什么?有何意义?
生:被覆羽毛,有保温的、有与飞行有关的。如果没有羽毛,鸟类会飞不起来的。
师: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它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
生:羽片*整、羽轴很明显的正羽是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它们在排列在翅和尾部上,是彼此重叠的,展开时呈扇形,这样就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鸟
1、认识各种鸟类及与环境适应的特点
2、探究: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
点
昆虫
其他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思考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思考并想像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
3、列举自己最熟悉的一种鸟,描述它的生活习性。
讨论:
1.体形与飞翔
2.翅膀与飞翔
3.体重与飞翔
4.动力的产生与飞翔
5.探究的内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各小组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选择一种鸟类作为观察的对象,制定探究的计划,交流补充。
实施计划:(课上分组探究)
结论: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观察几种昆虫的翅,思考:昆虫的翅与鸟的翼是不同的,但就飞行来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2、观察蝗虫图片:身体分为几部分?体表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蝗虫运动器官是什么?长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同学间进行交流。
3、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列举实例并认识到: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
播放录像片《翅膀下的故事》,展示鸟类的飞翔情景。
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标本。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交流。
3.引导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巡视、组织小组间的计划交流、完善探
究计划、实施计划、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1、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昆虫的翅和鸟的翼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2、出示蝗虫图片,提出探究的问题。
3、出示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
补充、强调: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
师: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 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
生:继续进行探究:
家鸽有(角质喙、肉质唇),口腔内(有、无)牙齿,舌较(柔软、坚韧)。无牙齿可减轻头部重量,与生活相适应。肌胃外壁有发达的层,内壁上有一层XX,胃腔内有许多粒。腺胃可分泌。肌胃的收缩力(大、小),可凭借内壁的角质膜和腔内的沙粒将磨碎,具有类似的作用。小肠弯曲(细长、短粗)。直肠较(短、长)。小肠是和
食物的主要器官。直肠这一特点使得鸟类随时排便,有利于,与生活相适应。家鸽的肺相对较(大、小),弹性较(大、小),与多个气囊相通。心脏体积相对较(大、小),分为心房,心室。家鸽的心脏分为四个腔,使动、静脉血(分开、混合),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较(强、弱),加之双重呼吸,食量又大,体表有保温,通过气囊散温,因此具完善的能力,属于(恒温、变温)动物。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
生:胸部的肌肉发达,可能与飞行有关;发达的胸肌才能扇动双翼利于飞行;胸部的骨骼很突出,两侧附着发达的胸肌,与飞行有关。
师: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你们说能量从哪来?
生:从食物中来。
师: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鸟类的食量很大,消化能力很强;粪便不贮存,减轻了体重,利于飞行。
师:请阅读表格:从鸟与人的心脏及心搏次数的比较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鸟类的心脏肌肉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师: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
生:(观察鸟体内的气囊分布示意图)有肺和气囊;气囊与肺相通,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
师:经过上述的探究活动,请你们归纳一下:鸟类有哪些适于空中飞行生活的特点?
生:身体的表面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发达的胸肌,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莱特兄弟就是从鸟类的这些特点中得到启示,为我们人类实现飞向蓝天的梦想,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了飞机的问世。
师:你们知道天空中飞行的动物中,除了鸟类外,最多的种类是什么吗?你们都熟悉的有哪些?
生:昆虫。蜻蜓、蜜蜂、蝴蝶、蛾、蚊……
师:现在已经知道的昆虫种类超过了100万,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有3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能飞行的动物。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教材24页的几种昆虫及各种昆虫翅的图片,根据生活经验把每种昆虫与它相应的翅连出来,并举例。
生:观察、讨论、连线、举例。
师:通过上面的活动,同学们思考一下,鸟类的翅与昆虫的翅一样吗?
生:不同。
师:昆虫的翅与鸟翼的结构是不同的,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共同点呢?
生: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在空气中都可以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于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
轻、薄、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师:那么翅对于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意义呢?
生: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寻偶繁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等。
师: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的身体都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模型和彩图。)
生: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蝗虫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生: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师:蝗虫的运动器官有哪些?它们着生在哪些部位?
生:运动器官是足和翅,都着生在胸部。
师:蝗虫的体表有什么结构?有没有与运动器官相连的肌肉?
生:有,胸肌发达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还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师:在蝗虫的头部有触角,在胸部有附肢,它们都分节吗?
生:分节。
师:除蝗虫外,你们还能举出其他昆虫吗?
生:蜜蜂、菜粉蝶、蜻蜓、螳螂……
师:昆虫在分类上届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你们能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生: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那么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是单一的呢?举例加以说明。
生:不是。例如,野鸭即能在空气中飞翔,也能在水中取食;海龟在水中生活但要到陆地上产卵;蛙类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
师:因此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明白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你准备今后如何去做?(学生之间交流补充)
课外作业:
1.列表总结出环节动物、节肢运动、鱼类、鸟类和哺乳运动的主要特征。
2.课下搜集资料,哪些水中生活的动物到陆地上产卵?哪些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鸟类的飞翔生活为例,通过讨论探究和制定相关的观察计划,来引导学生探究鸟类的体形、飞翔器官、运动的动力产生和身体*衡的维持、减轻体重的体内外结构特点等方面是如何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又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和飞翔器官并与鸟类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适应飞翔生活动物的共同特点,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单元中属于一个重点,它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动物类群——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材的编排方式改变了以往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没有像原教材那样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地讲述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而是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来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减少了知识的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由于学生在第四单元中已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故本节对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简化。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究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探讨他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技能目标:1、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2、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情感目标:1、认识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增强爱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探究各类动物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家鸽骨骼模型、薄纸、蝗虫的外型模型、flash。
通过flash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观察、思考,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教学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能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给出的问题作出假设,鼓励有创意的设想,让学生注意实验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介绍实验方法。让学生了解:除了调查、观察、动手实验外,阅读分析已有的资料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手段,通过探究应使学生明确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除了有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适应外,还有生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适应。同时概括鸟类的主要特征。关于昆虫和节肢动物的教学,应有分明的层次,可先对比鸟的翼和昆虫翅的异同,找出昆虫适于空中飞行和分布广泛的特点,然后观察昆虫,总结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应重视全章的总结,可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举例说明许多动物的活动可以跨越多种环境,强调这也是适应的表现。进而完成有关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的介绍。最后可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动物与造型艺术”等栏目,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流程
第 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导入新课
二、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三、昆虫的主要特征
四、节肢动物的特征。
五、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讲述:天空中飞行的动物,除了鸟类以外,最多的就是昆虫了。现已知道的昆虫种类已超过了100万,昆虫是动物界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的分布十分广泛,生物圈中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
师问:昆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物,你能说出多少种昆虫的名字?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昆虫最多。
师问:你知道昆虫分布这么广,数量如此之多的原因吗?
师补充:昆虫的运动能力强。有3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师问:昆虫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呢?
师展示几种昆虫翅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哪一种昆虫的。
师问:很显然,昆虫的翅与鸟翼区别很大,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无共同点呢?
补充、归纳、展示:
1、它们都有用以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
2、它们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
3、相对自身身体而言,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
师展示问题:举例说明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展示蝗虫的外形模型和图片。
讲述:下面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的特征。
师提示观察项目:
1、体表有何结构?
2、身体分几部分?
3、足和触角有何特征?
师补充:外骨骼覆盖在体表,坚韧,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它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故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师讲述: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节肢动物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
师展示几种节肢动物的图片。
师归纳:节肢动物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师补充:足和触角分节是节肢动物名称的由来。
师总结全章: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对不同环境中动物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实际上,动物的生存环境并非单一的,生物圈中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例如:空中飞行的动物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有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要到陆地上产卵;有的昆虫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还有些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最为典型的就是两栖动物了。它们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幼蛙,以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产卵繁殖行为又必须在水中进行,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师展示青蛙生活环境图片)总之,多数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单一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且与环境相适应。
生思考回答:(蜜蜂、蝴蝶、蝉、蝗虫、瓢虫、天牛、蚊子、苍蝇、金龟子、蟋蟀、螳螂、蚂蚁、家蚕、蚱蜢……)
生:思考、讨论
生答:会飞行。
生:思考、讨论、判断。
生:思考、讨论、回答。
生思考回答:蜜蜂通过翅的运动可寻到蜜源(食物)并运回蜂巢;蝗虫可通过翅的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寻偶交尾,并到适宜的场所产卵。可见翅对昆虫的觅食、避敌、寻偶繁殖、寻找栖息地等有重要作用。通过翅的运动可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对其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
生观察、探究
生归纳:
1、体表有外骨骼;
2、分头、胸、腹三部分;
3、足和触角都分节。
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归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动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
点拨、鼓励。
师点拨肯定。
提示、补充。
鼓励、表扬、补充。
点拨、鼓励。
让学生尝试举例,说明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三、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
2、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翅呈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利于扇动空气。
四、昆虫的主要特征:
1、体表有外骨骼;
2、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翅和足,胸部肌肉发达;
3、足和触角分节。
五、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2、体表有外骨骼;
3、足和触角分节。
六、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鹌鹑,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
五、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探索实验式、启发式
六、教学用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能在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的动物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范围,那么这些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来适应飞行呢?能在有无脊椎动物里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和极少数哺乳动物——蝙蝠。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鸟类又有哪些特点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
(一)鸟的分类地位
全世界现有鸟类约156科9600余种。我国有81个科(占51.9%)1186个种(占13%)就鸟的种类而言,巴西有20xx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紧接其后名列第四。
我国不仅鸟的种类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特产种类。如:鸳鸯、相思鸟,还有产于陕西、河北的褐马鸡,西南的锦鸡,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产于我国中部的长尾雉、东南部的白颈长尾雉,还有黄腹角雉和绿尾红雉等等。有一些鸟类如丹顶鹤和黑颈鹤虽不是我国特产,但主要产于我国境内。
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胸总目,如鸵鸟,其翼已失去了飞行能力,只能助跑,起到*衡作用;第二类,企鹅总目,如帝企鹅,其翼特化成了鳍足,用以滑雪和划水;第三类,突胸总目,如鹌鹑鸟,能用两翼飞行在空中,现存的大多数鸟类都属于此目。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以鹌鹑鸟为例探究一下鸟类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请大家直接观察鹌鹑鸟的外形,归纳一下鸟类适于飞行的外形特征:羽毛可以扇动空气,大型骨骼中空可以减轻身体密度,适于飞翔;流线型的身体也适于飞翔。仅仅是这些特点鸟儿就能飞了吗?显然不是。让我们通过“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实验来进一步研究鸟适于飞行的特征。
首先请大家详阅教材21页至23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实验的目的。然后,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实施计划并讨论该计划的合理性,再开始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进行时,可以随时列表记录探究和观察的结果。结合该实验,教师可用投影片打出以下内容,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投影内容如下:
1.你们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你们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假设?
3.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的实验?
4.你们的问题得到证实了吗?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简明扼要的板书。
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除书上提到的体形、翼、龙骨突和胸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不贮存、食量大、心脏及心搏次数、气囊等结构适于飞行生活外,还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适于飞翔的特征。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上面咱们对于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进行了探究,下面咱们共同把鸟类的主要特征总结一下,要注意“共同”和“主要”两个词。
鸟类的体表都被覆羽毛,还有角质的喙,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绝大部分鸟类具有迅速飞翔能力,鸟类都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第二课时
导入:天,除了鸟类以外,最多的就是昆虫了,现已知道的昆虫种类已经超过了100万,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的分布十分广泛。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由于昆虫的足也是分节的,所以它们和甲壳动物同属一个门——节肢动物门。那么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们到底有哪些特征适于飞行呢?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多数昆虫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有3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一类能飞行的动物。请大家观察P24页的图片,完成思考要求。
很显然,昆虫的翅与鸟翼区别很大,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无共同点呢?
1、它们都有用以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
2、它们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相对自身身体而言,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
翅对于昆虫的分布和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翅的运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身体的特征。
1、昆虫的体表有一层光滑、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起到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护、支撑体内柔软器官,使昆虫能更好的适应陆生生活。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蝗虫等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它们的身体都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且由许多体节构成(异律分节)。
⑴头部:长有1个口器(由1片上唇、1片下唇、1片上颚、1片下颚和1片舌组成,其中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称为咀嚼式口器)、1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1对复眼和3个单眼(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单眼仅能感光)
⑵胸部:长有3对足和2对翅(后足比前足、中足发达许多,适于跳跃,前足、中足适于行走;狭长的前翅是革质的,覆盖在膜质的后翅上,起保护作用,而柔软宽大的后翅适于飞行)
⑶腹部:第一节体节两侧有1对半月形的薄膜,为听觉器官。从蝗虫的中胸部第二节到腹部的第八节体节,每一个体节上都有一对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连接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小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的生存环境并非单一的,例如: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有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要到陆地上产卵;还有些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最为典型的就是两栖动物了。它们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幼蛙,以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产卵等繁殖行为又必须在水中进行。总之,多数动物的活动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且与环境相适应。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鸟的分类
*胸总目:如鸵鸟
企鹅总目:如帝企鹅
突胸总目:如鹌鹑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1.都有角质喙
2.体表被覆羽毛
3.前肢特化为翼
4.体温高而恒定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
2、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翅呈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有利于扇动空气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1、体表有外骨骼;
2、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 (菁选2篇)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1
课题:
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教学目标:
1、能例举多种昆虫名称,认识一定数目的昆虫。
2、知道昆虫的主要特征,理解昆虫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知道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3、知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节肢动物。
4、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增强学生对有益昆虫的保护意识和对有害昆虫的防控意识。
5、了解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昆虫的特点。
2、识别常见昆虫的翅。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从美如画面的诗歌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找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明白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
3、通过了解昆虫的多样性,以及对昆虫特征上升到节肢动物特征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生物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学会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让学生了解昆虫与人类、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从课堂理论走向生活实践,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5、尽量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指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完成新课标下师生双方新角色的转变。
6、通过学习中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合作互助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昆虫的知识。
教师——实物展示台,蝗虫形态图。
教学活动设计:
a、新课引入背诵唐诗,指出其中的生物及其所属类群。提问,评价由诗歌引入,既激发兴趣又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b、新课昆虫——动物界中的大家族。
一、例举昆虫名单:分组讨论,小组提交一份昆虫名单。
提问,启发,分发答题纸,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所了解的昆虫名称。
从身边的常识性知识入手,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聆听评价,要求注意非昆虫。
二、看翅找昆虫。
把昆虫名与所对应的翅连结起来。并试图与鸟翅比较。展示教材(八,上)p24的昆虫翅,提出要求。对常见昆虫翅的辨认,保持兴奋点,再切入翅对昆虫生活意义的认识。
三、昆虫的特征:
阅读教材,讨论,解读密码,找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给“密码”,指导阅读,参与小组讨论。将昆虫特征数字化,既提高兴趣,又便于学生归纳记忆。
交流,聆听。评价,归纳,总结。强调昆虫特征怎样帮助昆虫适应复杂的陆地生活。
四、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对出现的非昆虫进行形态分析,找出它们与昆虫的相同之处。参与讨论,评价,归纳,总结,统一。对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五、知识延伸:
1、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讨论,自由发言。评价,肯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首唐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师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很好。请同学们说出诗里都出现了哪些生物?分别指出它们分属哪些类别?
生:人——黄四娘,花——植物,蝴蝶——动物中的昆虫,莺——动物中的鸟类。
师:非常正确!关于植物和鸟类我们已进行过比较仔细地学习和探讨。而昆虫这个动物界的最大家族我们还未认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能介绍一下你们所知道的昆虫的知识吗?
生:(七嘴八舌地)有翅膀,会飞,会跳,破坏庄稼,蝴蝶的毛毛虫会让人发痒……
师:哇,知道的`还真不少!那,现在老师要请同学们分组写出你们所知道的昆虫名,看哪组写得又快又多又正确。
生:(分组讨论,书写)
二、新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展示学生所写昆虫名,进行肯定,并圈划出在几个小组中都出现了的“蜈蚣,蝎子,鼠妇,蜘蛛,虾子”等非昆虫类。)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能不能说一说昆虫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有翅膀会飞,有脚会跳……
师:好!应该说多数昆虫会飞,对,因为它们有翅。那么,我们来帮下面的昆虫找找它们的翅。
(展示八年级上p24《观察与思考》中的翅,请学生将相应的昆虫名连接起来)
生:(完成连线,表达交流。)
师:(评价,学生参与,最后统一认识。)
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帮昆虫们找到了属于自已的翅。请哪位同学告诉我:昆虫的翅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对它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昆虫的翅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与身体相比都比较宽大,可以让它们飞行。帮助它们寻找食物,帮助逃避敌害,帮助它们寻找配偶……
师:说得很有道理。昆虫的翅使它们具有了比一般陆生动物更为广阔的生活环境,帮助它们觅食,御敌,寻找栖息地,寻找配偶完成生殖活动等。
三、试图解决问题:
师:昆虫除了多数都具有翅这个特点外,还有没有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它特点呢?这里有一组密码:311132。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并结合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图,解读出这组密码,我们就归纳出了以蝗虫为代表的昆虫大家族的共同特征。
生:(阅读教材,看图,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老师一边启发一边评价归纳,统一)
3——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1——头部有一对复眼
1——一对触角
1——一个口器
3——胸部有三对足
2——一般有两对翅。
师:非常聪明!愿同学们在今后中解出更多更复杂的生活学习密码!(逐一分析昆虫每个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体现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昆虫不仅用发达的感觉器官和取食器官,灵活多样的运动器官来适应复杂的陆地环境,而且还有坚韧的外骨骼保护和支持柔软的身体,同时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例举学生生活中见过的蝉蜕)
四、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好!大家现在对昆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为什么会把蜘蛛蜈蚣当作昆虫了吧。想一想前面学过的虾,蟹,探究过的鼠妇,生活中常见的蜘蛛等动物,看看它们有哪些方面与昆虫相似。
生:身体一节一节的,有触角,有口器,也有几对足……
师:很不错!来,我们依次把它们的相同之处归纳起来:
(1)身体分成很多节(叫体节);(2)体表都具有外骨骼;(3)足和触角都分节——所以,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被称作节肢动物。(强调"节肢")
五、知识延伸:
师:通过讨论,大家对昆虫怎样适应环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也初步了解了节肢动物的主要特点。最后再请同学们介绍一下昆虫等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看看我们该怎样与它们打交道。
生:(1)蝗虫危害庄稼。(2)苍蝇蚊子传播疾病。(3)许多昆虫危害树木。(4)菜粉蝶吃蔬菜。(5)昆虫的某些结构是人类的仿生研究材料,如它们的复眼,蜻蜓的翅痣等。(6)虾蟹可以作我们的高蛋白食品。(7)许多节肢动物是我们的实验研究对象。(8)生物防治……
师:归纳得非常好,很能干。既然昆虫对我们有益处,也有害处,那么,我们就要在对昆虫有比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有益动物加以保护,让它们更好地为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对有害的动物进行防控,使人与动物、动物与环境相处得更加和谐友好。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的道理,促使学生了解、认识自然,学会与自然和睦相处。
3、本着教学条件的多样性、差异性,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相对较少。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实物展示台的环节,均可用挂图代替。
4、利用体育彩票号码式的数字,将昆虫特征数字化,猜“密码”提高了兴趣,又增强了记忆效果。
5、注意使用了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6、不足之处,某些问题开放度不够;对昆虫翅的归类的知识还可继续扩展;留给学生的表达交流时间稍显不足。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阐明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尝试独立完成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4、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昆虫翅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小结,使学生形成总结回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的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昆虫及翅的形态,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对本章总结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确立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昆虫的翅和鸟的翼有何异同。
教学方法:
观察式、启发式、举例法、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生活中熟悉的昆虫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制作鸟的翼与昆虫的翅对比图片,投影几种昆虫翅的图片。
2、学生准备:蝗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学生熟悉的一些昆虫录像(运用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看了录像后,在练习本上写出你所知道的昆虫名称。
生:写出知道的昆虫名称。
师:请两名学生来说出看到的昆虫名称。
生:其余的学生作补充。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昆虫都有哪些结构?
生:学生回答都有足、翅。
师:讲述现在已经知道的昆虫种类超过了100万种,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分布十分广泛。它们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有三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能飞行的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反思3篇
《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反思1
因为重教一年级,所以有机会接触改版后的新教材,发现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谈谈我的粗浅的认识。这篇童话故事很长,也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课文,如何读好长课文,是我们在备课时教学目标中要涉及到的。本文对话多,适合练习分角色朗读,还要抓住本单元的朗读要求“读出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借助标点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同时要了解通知的几个要素。几个教学目标如何落实,需要在教学时好好设计。
虽然在设计时颇费了些心思,但是在实际上课时,却因为各种原因,只完成了识字、部分写字的任务,第一部分的阅读训练还没有开始。作为一个老教师着实不应该。究其原因,还是上课太松,环节之间不够紧凑,过多的关注学困生,导致教学不能正常进行。这也是我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第二节课尝试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在简单的复习之后,我进行了第一次通知的学习,先引导学生画出狗熊下通知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观察句末的标点符号,初步发现祈使句的表达形式及语气,然后让学生尝试读出命令的语气。在读狗熊的问话时,让学生也是借助句末的问号读出疑问的语气,学生兴趣盎然,在分组分角色朗读时合作还算默契,接下来,我尝试让学生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这是学生第一次合作,有的学生很快领会了老师的意思,小组内分工明确,很快就进入角色。
还有的小组比较慢。我请最快的一个小组进行了展示,并请他们介绍一下经验,提醒孩子们合作的秩序。在读中体会祈使句的语气以及通过对比四次通知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把重要内容说清楚、说完整的重要性,了解发布通知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和通知时间这六要素说清楚。教学目标基本落实,学生通过本节课能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了解主要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通知的六要素。但还有部分同学未能准确找出六要素,“时间”与“通知时间”容易搞混淆,下一课的学习中仍需复习此知识点。
《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反思2
4月底参加了市优质课比赛,过去一段时间了,现在来谈谈积淀已久的反思。
《动物王国开大会》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全文篇幅很长,共有18个自然段,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课文,学习起来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我打破常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轻松学习本文。
于是,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首先,在教学上采取长文短学、深文浅教的策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一年级的课文一般在一百字左右,而这篇课文却有四五百字,字数几倍于其它的课文。针对这篇课文字数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我避开一般课文的教学程序,将课文以教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这既避免了学生初读长文的困难,又迎合了他们爱听故事的心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三得。在讲述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随机地将狗熊四次喊话的内容粘贴于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学着狗熊的语气喊话,既比较了狗熊四次喊话的不同之处,又进一步激发了兴趣。这样,将长文中的重要信息理出,引导学生反复感知,不但大大地降低了学习难度,还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二,重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实效性。为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且为了避开枯燥,在识字环节,我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识记,比如在教学“遍”时,通过孩子的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然后提问:“刚才我们读了几遍?”孩子们回答“三遍”,在读中学,在学中用在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教学“注意”时,联系生活中孩子们要注意的习惯,教识字的同时,又提醒孩子们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在认识生字之后,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字的兴趣:生字宝宝很调皮,跟着小伙伴跑到苹果树上去了,我们快来“摘苹果”吧!接下来,通过开火车摘、一起摘的方式巩固生字识记。然后进一步引导:生字宝宝又坐着火车藏到课文里了,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这样,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到文的教学,降低了识字难度,遵循了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又使识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动物的脸》教学反思3篇
《动物的脸》教学反思1
《动物的脸》是一节集欣赏、创作于一体的五年级美术课,属于*画教学。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学生通过欣赏*画画家的绘画作品,认识*画表现的特殊效果,理解画家是怎样用概括的笔墨表现各种动物的脸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画特有的魅力。培养学生使用*的传统绘画工具,进行表现创作的能力,通过对*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画的笔墨技法,能用*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表现动物的脸。
一般的国画教学都以讲解技法,临摹写生为主, 程式化的教学再加上技法难以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兴趣渐失,创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创意和韵味。为了能将这节课上成学生喜欢,让他们感到快乐的课,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世界》的片头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利用猜谜游戏,使学生有意了解不同动物的脸部特征……通过种.种手段,变枯燥的技法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画的兴趣。
经过讨论和观察,学生对一般动物的脸部特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总结出了用笔、用色的规律。考虑到学生对技法步骤不甚了解的情况,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演示,为了防止学生看不清楚的现象发生,示范环节我特意用比学生用的画纸大一倍的宣纸演示了画动物的脸的过程。经过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回顾全课,学生们在欣赏、观察,动手、动脑中体验了学画*画的乐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现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不足之处:若是能再多给学生创造些动手实践的机会,画出更多动物的脸,学生对*画的技法认识就会更深刻一些;如果再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自主探究与互助学习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更有益处。
《动物的脸》教学反思2
《动物的脸》是一节集欣赏、创作于一体的五年级美术课,属于*画教学。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学生通过欣赏*画画家的绘画作品,认识*画表现的特殊效果,理解画家是怎样用概括的笔墨表现各种动物的脸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画特有的魅力。培养学生使用*的传统绘画工具,进行表现创作的能力,通过对*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画的笔墨技法,能用*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表现动物的脸。
一般的国画教学都以讲解技法,临摹写生为主, 程式化的教学再加上技法难以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兴趣渐失,创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创意和韵味。为了能将这节课上成学生喜欢,让他们感到快乐的课,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世界》的片头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利用猜谜游戏,使学生有意了解不同动物的脸部特征……通过种.种手段,变枯燥的技法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画的兴趣。
经过讨论和观察,学生对一般动物的脸部特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总结出了用笔、用色的规律。考虑到学生对技法步骤不甚了解的情况,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演示,为了防止学生看不清楚的现象发生,示范环节我特意用比学生用的画纸大一倍的宣纸演示了画动物的脸的过程。经过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回顾全课,学生们在欣赏、观察,动手、动脑中体验了学画*画的乐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现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不足之处:若是能再多给学生创造些动手实践的机会,画出更多动物的脸,学生对*画的技法认识就会更深刻一些;如果再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自主探究与互助学习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更有益处。
《动物的脸》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画表现的特殊效果。
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等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国画艺术表现的方法及魅力。学习用国画形式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进行表现。
三、教学难点:
在创作中如何抓住动物脸部特征以及对绘画方法的探索。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个考验,比一比大家的观察力,欣赏一段短片。(课件:迅速的出示各种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脸)
2、师:同学们,你们记住短片里都有什么了吗?让我们再来比比快速动手能力,请你选择刚刚短片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种动物,在两分钟内把这种动物的脸画出来(画完后要将作品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我们共同来检验“眼疾手快”的比赛结果,看那组同学在两分钟内体现的动物多、样子形象。
学生作画
3、学生将作品贴在小组栏中,并选择几张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中讲评。
1)比较哪组的作品动物种类多、样子形象
2)再比较为什么同样的动物,有的象有的不象?(课件——出示所有图片对照)
学生总结:抓住动物脸部特征的同学体现的形象
4、我们用线条体现了动物的脸,其实在美术中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今天来学习用*画的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
出示课题——《动物的脸》
二、新授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用*画体现的动物,看看这些作品里是如何体现的形形色色的动物的脸,同时你要考虑:*画作品在笔墨有什么特点?
(课件:画家体现的各种国画作品其中有黄永玉的猫头鹰)
生:国画作品体现的墨色变化多
能体现出以前学过的用墨(焦、浓、重、淡、清)的方法
2、同学们来欣赏一下这张《猫头鹰》,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作品(思考)
1)这只猫头鹰体现得怎么样?——生:夸张、形象
2)、猫头鹰脸上的哪部分最突出、最能体现猫头鹰的特点?——生:眼睛、眉毛
师:看来画家之所以画的作品形象、生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抓住动物的特征。
3、师:下面老师也要来画一种动物,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来体现动物的脸的。
——教师作画(边画边讲,讲动物特征和绘画技法),屏幕显示动物图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绘画表现。
课件——作品欣赏
4、师:欣赏完了优秀的作品,我们也知道了绘画方法与动物特征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只有根据动物的特征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体现,我们的作品才会更形象。你想画什么?准备抓住它的什么特点?
三、学生作业:
请你结合你最想体现的那种动物的面部特征,创作合适的方法去体现动物的脸。
四、评价:
1、学生评价(那你认为哪张作品都用的方法与的脸部特征结合好,体现的动物形象)
2、教师评价:从同学们的作品中老师看到大家将动物的脸部特征与绘画方法结合的很巧妙,体现的很生动,而且从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动物的脸中看到了动物们也有喜怒哀乐。(看这只怒吼的狮子正在警告人们,我们家族成员的数量越来越少,大家应该共同保护我们,让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国画方式体现了的动物的脸,其实对于动物的脸还有很多体现形式,体现出的作品也是千姿百态,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用其他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如果你认识这种体现方式可以大声说出这种体现方式的名称。
课件——不同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尝试用不同方式体现动物的脸,同时老师希望下次再来到我们班级时能看到更精美的美术作品。
教学反思
在整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并进行创作愉悦性的绘画练习,以夸张、生动、多种墨色变化的效果与手法,创作动物的脸;并在最后大胆展示和自我评价自己的作品,从中感悟国画绘画的表现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发展的意识。在本节课中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作业练习,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到勾染法、中锋破笔法、破笔点染法、勾线点染法、丝毛法,并且能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画出有趣的动物脸部特征。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反思3篇
《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反思1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从低年级就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我在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设计中,力争贯穿口语交际的基本理念,使学生真正得到能力的提高。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标,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放下包袱,敢说,乐说。教学中,我以“微笑摸头”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愉悦,轻松。
2、努力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多向互动。
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首先利用竞猜的方法使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这也为后来的交际提供了一个范例。后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与同组同学竞猜,这里的生生互动是多向的,不只是两个人之间。最后,各组代表上台描述,请下面同学猜并由此广泛展开话题,教师也参与其中,可谓多向互动。有倾听、有表达、有应对。在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中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3、精心设计交际话题。
口语交际的话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奇妙的动物世界》就是隐性话题,如单纯的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动物,就很容易将口语交际课上成听说课。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猜代说的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的欲望,又实现了口语交际课上的真正互动。
《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反思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现在我们进入网络口头作文的第一环节“动物真奇妙”。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些动物发出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略)
二、多向互动,多方交流
1.初步交流。
师:现在我们进入第二环节“动物奇妙知多少”。(播放大象吃东西的录像片断)
师:你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大象的鼻子像人的手,大象用鼻子卷地上的苹果,卷树上的香蕉来吃。
生2:我发现大象的鼻子能吸水喷水,像水管一样。
生3:我发现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绳子。师:谁来评一评?
生4:我来评,这些同学用了很多比喻句。
生5:他们说出大象和人不同的地方。
生6问:大象长得那么大块,它吃肉吗?
生7:大象是吃素的,不吃肉。
师:有问有答,好。谁能把大象的特点连起来说一说?(略)
师:大象的外形很特别,有一只神奇的鼻子。你还知道其它动物的特殊本领吗?请各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
2.网络课件提供关于多种动物的图片、录像、动画片、文字资料、歌曲等,让学生自由学习。
师:现在我们进入第三环节“动物王国漫游”。你们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么多动物的资料,有你喜欢的动物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赶快去看看吧。
3.学生进一步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师:现在我们进入第四环节“我的收获”,谁来说?
生1:我看到了自己喜欢的金鱼的图片,金鱼全身是金黄色的,两只眼睛鼓起来,好像两只小灯笼。金鱼的尾巴像两把大扇子,一摇一摆,真好玩。我看见资料上说,金鱼没有眼皮,所以睡觉时不会闭眼睛。
师:你很注意观察。这个同学说出了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会用比喻句,我们表扬他。我们可以给他的这段话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吗?
生:美丽的金鱼。鼓眼睛的金鱼。睁眼睡觉的金鱼。
师:“睁眼睡觉的金鱼”比较好,因为它能概括出金鱼与众不同的特点。谁像这个同学一样,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奇妙的地方呢?
生2:我看了动画片《勤劳的蜜蜂》。蜜蜂喜欢跳舞,它用舞蹈来和同伴说话。它跳圆圈舞,意思是在附近发现了花丛,叫同伴们出去采集。它跳8字形的摆尾舞,是告诉同伴花丛的方向,指出与蜂巢之间的大概距离。我说话的题目是《爱跳舞的小蜜蜂》。
生3问:你能告诉我蜜蜂跳的圆圈舞和8字舞是什么样的吗?(生2模仿蜜蜂舞蹈动作)
生4:我想补充。我想告诉陆明明同学不要那么害怕蜜蜂。我知道蜜蜂是不爱蜇人的。因为蜜蜂的刺针和内脏相连,蜜蜂蜇人后刺针收不回来,内脏也收不回来,就会死的。我们不惹怒蜜蜂,它就不会蜇人。
(陆明明:谢谢你告诉我。)
生5:我会唱一首歌叫《小蜻蜓》。小蜻蜓,是益虫,飞到东来飞到西,不吃粮食不吃菜,是个捕蚊的小英雄。我还看了资料,说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100只,真能干。我们要保护蜻蜓。我说话的题目是《捕蚊能手小蜻蜓》。
4.学生继续交流,相互补充。教师从观察、倾听、表达、合作四方面进行小结评价,规范学生的口语。(略)
三、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动物的资料。
《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反思3
案例背景;当前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太理想,在很多的场合,学生不敢大胆、大方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这就给学生的交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怎样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当前教学语文,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中重视情景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交流状态,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为求在课堂上达成主动交流,互劲交际,尽可能地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口才。
教材说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奇妙的动物世界》是根据本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专题而安排的。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交际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动物趣事,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设计理念:努力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融看、听、问、查、画等活动为一体,从课内到课外,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构建立体开放的口语交际课活动模式。重视情景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引出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的交流状态,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为求在课堂上达成主动交流,互劲交际,尽可能地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口才。在交际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趣事,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课后反思:
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既强调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又重视了道德情操的陶冶,是一节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精神的能够给人以启示的口语交际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特明显:
1、注重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在这一节课里,我利用孩子喜爱童话,愿做童话人物的特点,利用简单的头饰,巧妙地将孩子带入童话世界。第二个情境是“介绍我自己”,让孩子们也成为了小动物,在百花盛开的春天交朋友,然后互相介绍自己。第三个情境是“我的本领大”,引导孩子描述动物的可爱,动物的特有本领,以及动物的一些非凡“智慧”,这后两个童话情境中,一个情境教师先示范说话,让学生可以模仿着说,而第二个情境我只是提了要求,让学生主动地说,创造性地说,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自由交流的碰撞中激活思维。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设计,还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奇妙”和“有趣”这两个关键词,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紧紧围绕这两个话题逐层展开,基本体现了教材编写意图,主题比较集中,选村注意贴近生活,对口语交际内容的剪裁比较精当。不散、不漫、不假,学生有话可说,且能够交流起来。
2、注重双向互动,快乐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阶段的口语交际要求提出让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而“奇妙的动物世界”也正是学生极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相吻合,只要老师立足于教材,稍加激趣,就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这一节课上,第一个情境“猜猜我是谁”,我首先利用动物的声音唤起学生对动物的感觉,又用《动物世界》的录相使学生对动物产生亲切感。最后,当学生戴上头饰,老师也成了一只“燕子”的时候,学生已感受到了课堂上的快乐,再没有过份的拘谨存在。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自己介绍给别人,也听别人介绍自己,互相做朋友,然后更进一步,让学生争着说“自己”的能耐,比比谁的能耐大,其实也就在比谁说得好。就在这种人人积极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场景中,让学生说得自如,说得快乐。
3、注重生活实践,立体开放
就像我在“设计教学理念”中所提到的那样,这节课既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构思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言,发展交际本领,锻炼学生的即兴交际能力和胆量。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比上眼睛听枪声和鸟叫声,发挥想象编故事,劝说猎人,将保护“奇妙的动物世界”这一思想深深种在了幼小的心田里。同时,教师在语言设计上注意了生活化的要求,简洁而生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注意了导向性和激励性,这对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性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探究、去发现吧。”教学语言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通过这堂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口语交际的无穷魅力。让童心在交流中飞翔吧,那将使我们感受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将永不枯竭。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反思3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反思1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一篇选读课文。这类课文内容基本与单元对应,教学时,教师提出要求,通过交流促进阅读,引导学生更多,更广泛地课外阅读。《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所对应的是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而这篇课文可以说这组课文的延伸。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更清楚、明了,课前找了许多课文之外的关于动物共栖现象的资料,准备很多、用心良苦。教学时,从学生质疑课题入手,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几个问题:什么叫共栖?
哪些动物共栖?怎样共栖?教学时,我在扫清了学生的字词障碍之后,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让学生了解文中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
之后补充拓展,让学生从《蛇与庄稼》的课文中明白一些道理,又从《自然界的最佳拍档》中让学生了解了“鬃狼---狼果树—切叶蚁”这一有趣的现象。
课上完了,总觉得有许多是没有完成的。就像评课的老师说的一样,没有对有趣进行多学习。其实,在上课开始之初,我也曾想过要把重点放在有趣上,让学生多说一说有趣在哪儿,可是又考虑到这是一篇选学的课文,如果我上的太详细了就又变成了和精读课文一样了吗?所以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的有趣的现象,我把文章的内容上得稍微简略些,补充了更多的内容。给我自己的感觉就像走过场。这样的文章究竟该怎样上呢?哎,难难难!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教学反思2
这次通过教学《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我明白了一节课,首先要摆正教师的位置,营造民主、*等的氛围。教师就好似一个主持人,等待客人有话要说,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学习,使学生有所成长。这堂课使我再次去体会教师需要做到的“四会”:
一、会退
在*日的课堂上,我们许多老师都在“教学”,“教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可是这样一来,老师就会显得很强大,学生处在被接受的状态,他们的表达欲望就会被阻拦。教学本堂课,我努力以一名主持人或朋友的角度进入课堂,抛出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伊始,学生对“栖”的字音读不准,从“栖”的正音切入,根据课题,学生自己质疑,再读文解疑,我就在一旁一步步地肯定他们与文本对话后所得到的答案。课堂就是一个舞台,一次次地把话语权交给孩子,他们就会越来越想说,越来越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思考的,相互传递着信息。在这堂课结束时,学生的小手还高高地举起呢。
二、会听
老师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怀,是“以学定教”的起点。这一点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炼的,往常上公开课,作为老师的我们喜欢拿着教案背,背这个问题过了又是那个问题,背这段评价后又是下一段,我也不例外。可这无形中阻拦了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怀学生的情怀,老师想的是自己怎么教,忽视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其实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师生之间的关系放正了,才能让教者的心态*和下来,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迅速梳理推进课堂的问题。这堂课上学生自主学习三、四自然段,并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因为我没想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课堂非常活跃,一时间我还没做出反应,造成心中的急躁,想把孩子的思维拉着走,这时老师的强势开始显现。其实,我还是应该回到倾听,稳定情绪,*和心态,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孩子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三、会引
一堂精彩的课是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有成长的课,教师应像主持人似的`创设出情景,引导孩子进入情景学习。在课前,我就不断地假设,如果我是孩子,读了课文,我需要的是什么?我会怎么做呢?这样的思考使我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宽容,也多一些耐心和等待。课堂上,我也期待学生和自己多一份快乐。要做到课堂上“会引”,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生成及时做出判断。在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汇报,有的孩子出现了倾听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我打断了汇报的孩子,提醒其他学生对汇报学生给予尊重,但是老师的处理比较严肃,学生一下子就显得紧张,这时我的处理还应幽默、睿智,就不会破坏师生一起的融洽学习气氛。可到底怎么去引导全体学生全息、有效地投入、参与这种形式的分享汇报,我也挺困惑,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
四、会评
一句适当的评价语,有时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有时可以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时可以提供、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着这样的心理需求,渴望被认可、被肯定,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评价语,多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信息,会引导学生往着正面去发展。在学生谈到犀牛和犀牛鸟共栖有趣时,结合上下文理解,犀牛庞大、笨重,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而犀牛鸟却在犀牛背上啄来啄去。我给的评价是:用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在自主学习,是很棒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评价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是能力的提高、知识的迁移。可有时也对学生的评价也不恰当,如指导学生利用板书归纳主要内容时,学生说得不够简洁,我只是请下一位同学再谈,评价语却很苍白。
上完这堂课,我深感要做到这“四会”,对一位老师来讲,真的很不容易,教师必须有*和的心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不断地实践,才能有所获,恰当处理课堂生成的各种现象。加油!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动物唱歌教学反思3篇
动物唱歌教学反思1
《小动物唱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小动物在唱歌”中的内容。教学中与自然科学常识整合,本课是节唱歌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学唱歌曲物唱歌。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在群体中的协作能力。
通过聆听,使学生自己发现各种声音,如火车行驶的声音,老虎和小猫的叫声。再由动物的叫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声音强弱的对比。老师用准确地语言,将音乐中的强、弱及其字母f、p的概念出示,再让孩子亲身体验强和弱的对比感受,如:击鼓、说话和拍手。这样,通过聆听,再感受的方法,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们理解了强和弱。在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也已可以发现强弱,并能准确地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将自己喜爱的动物编入歌曲中演唱,让学生充分认识动物、感受音乐中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本节课重点在于通过让学生在感受声音的强与弱中学会演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情感体验初步学会创编。整堂课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开始的情境创设到最后的欢唱,都注重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了低年段“在玩中学、在动中学”的教学理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跟唱的单调形式。课堂中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与弱以及学会演唱歌曲,而且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编能力,同时在分组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不足之处:
在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环节,设计的环环相扣,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聆听新授歌曲—再演唱。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课,牢牢的把握住了声音的强弱。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在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和演唱的教学没能很好的表现。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有趣的动物的教学反思
有趣的动物的教学反思1
喜欢小动物似乎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我们以“有趣的动物”为主题开展了教学活动。
在开展综合活动《猜猜我是谁》时,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猜谜游戏的形式导入,当孩子们在猜出谜底时,心里甭提多高兴,接着教师出示小动物的手偶更是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再如科学探索活动《找尾巴》,我首先请幼儿回忆“你知道哪些动物是有尾巴的,它们的尾巴长什么样子?”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请幼儿依次猜出是哪个小动物的尾巴,并说出尾巴的本领。最后让幼儿给没有了尾巴的动物贴上尾巴幼儿在看看,玩玩,做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语言活动《小老鼠和大象》一课让幼儿充分的理解了大和小两个相对的关系,大大的大象和小小的小老鼠会成为快乐的好朋友,大象的所有物品和小老比较都是很大很大的,通过倾听故事,观看图片,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语言逻辑能力。
通过各种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喜爱某种动物的原因。虽然小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丰富,只会说一句很简单的话,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非常乐意和同伴们进行交流,欢笑声在活动中此起彼伏。
对孩子们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鼓励孩子们去亲近、去关注自己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孩子们是非常乐意的,他们完全可以找到多种小动物,并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将激发他们自发地观察认识这些动物,从中获得更多的小动物的信息。
通过“可爱的动物”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对动物生动有趣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为孩子们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发了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推荐访问: 反思 飞行 动物 《空中飞行动物》教学反思3篇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1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