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

2023年《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

时间:2022-12-31 19:54:02 来源:网友投稿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1  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1

  泰山之阳,自顶至足,有石而无土。其毛有松若柏,无它木。石之窦往往有泉,小者滴沥,大者迸泻,湊①赴诸峰之间以为涧。此泰山之奇,而非泰山之所独也。凡山之奇,以石若泉若木之奇而奇。泰山之所独者,有极天之天门,广丈余、矗七千余级之蹬道以至也。余以辛亥六月十三日将午至泰安城外,遂命肩舆②。不数里,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夹持两峰之巅,峰若仰攒③巨齿,微缺其中心;天门若古货布④之竖,上见其穿贯之孔。更上无所有,则苍苍之天而已。

  [注释]①湊,回合。②肩舆,轿子。③仰攒,向上排列。④货布,古代铲形钱币,有小孔。

  1.解释文中句中的加点词语。

  (1)自顶至足 ( )

  (2)有极天之天门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至泰山之麓,已见所谓天门者,在数千刃之上

  3.这段选文和我们学过的 (人名)写的《登泰山记》内容相似。

  4.这段选文写出了泰山的 和 。(各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参考答案】

  1、(1)山脚(2)尽头

  2、到了泰山的脚下,已经看见所说的天门,在几千丈以上

  3、姚鼐

  4、奇 独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8分)

  登泰山记(节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小题1: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参考答案:

  小题1:清 姚鼐(2分)

  小题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小题3:B(3分)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参考答案:

  9.清 姚鼐(2分)

  10.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11.B(3分)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1)

——《登泰山记》教案10篇

《登泰山记》教案1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附: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极重文的神气。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

  姚鼐(1732~1815)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登泰山记》教案2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登泰山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

  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记》教案4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关于泰山的评论有:

  卢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阔眼界,这是*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泰山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季羡林:泰山是*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与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将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作“桐城派”。桐城派兴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文学史上所仅见。

  桐城派文论的核心是义法。明确提出义法说和对义法的内涵进行反复阐述的是方苞。他主张“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基本上是宋儒的义理,但又力戒空疏,强调济于实用;还主张“言有序”,是说文章讲究表现形式,要有章法结构。义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内容、有条理、结构谨严、合乎体制的文章。义与法的关系,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内容和形式要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义法说还包括对谋篇布局“尚简去繁”的要求和对语言文字“雅洁”的提倡。

  其后的刘大櫆在义法说方面,又加以丰富和补充,强调了散文应具备的情感和气势。他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艺术本身却有相对的独立性,提出了神气音节说。所谓“神”,大体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养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所谓“气”,大体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气势及其所呈现出的面貌;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错综配合的句式结构和抑扬顿挫、琅琅可诵的语言因素。后来桐城派文人都把因声求气奉为不易之旨。

  方苞兼论义法,刘大櫆以法为主,姚鼐则扩充和发展了方、刘之说,使桐城派文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姚鼐论文的主要创见有以下三点:

  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姚鼐生当乾、嘉考据风盛之时,他将宋、汉学和辞章结合起来论述文章和学问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论文解识宏通之处。这对扩张桐城派的壁垒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选文和作文的标准,即“文章八要”的主张。他在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者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他所说的神、理、气、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语言的音韵文采。精寓于粗,即内容寓于形式。从而概括出散文创作艺术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论。

  提出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他将不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类,认为这两种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风格来。他还认识到文章风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气质的表现,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来分析和显示作者的风格。这是对古文家在文学风格理论方面的概括和总结,是桐城派文论的精彩之处。

  三、内容分析

  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在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3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图。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如“乘”字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峡谷的幽深。下面转入对登山的描叙。“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是总写他与友人的登山路线。在这幅登山图中,作者对“南麓”“中谷”“天门”“东谷”或叙或描或议,随意点染,然后重笔描出泰山极顶的雪景,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图。作者仍是先交待时间、地点和动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这是幅静态的画。但一个“待”字却写出了观日出的虔诚和急迫的心情。接着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是写气候恶劣,但气候越是恶劣,也就越能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虔诚。“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前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也暗示天出现亮色。下面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叙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图。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另一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布、无鸟兽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很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为什么等待戈多

  ——解谜《等待戈多》

  高二(3)程辽

  习惯于传统戏剧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美凝炼的对白,《等待戈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然而这部废话连篇的无戏之剧却把无聊、空虚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节跌宕的传统戏剧,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剧有关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处。首先是:

  “爱斯特拉冈(后称‘爱’)咱们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尔(后称‘弗’)你当时难道没在场?

  爱 我大概没好好听。

  弗 哦……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

  爱 可以说是一种祈祷。

  弗 一点不错。

  爱 一种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确。

  爱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说他瞧着办。

  爱 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 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 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爱 他的朋友们。

  弗 他的代理人们。

  爱 他的通讯员们。

  弗 他的书。

  爱 他的银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爱 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吗?

  爱 我想是的。

  弗 我也这么想。(沉默)”

  无异于废话。再看第二处。

  “弗 哦,他是……可以说是个相识。

  爱 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

  弗 不错……我们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样……

  爱 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看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后面两处是写孩子上场告诉等待着的爱和弗,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剧中并没有明示戈多是谁或是什么。

  据说1958年该剧在美国上演时,导演问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可见作者也只是发现了一种现象,而谜底似乎连他自己也未能揭晓。

  根据剧中人物混乱的语言,我们大概可以拼凑出,戈多是爱、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俩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来但每天都没来。如果说戈多是某个具体人或者某个具体事,或是代表希望,爱、弗就不必只是百无聊赖地等待,都可以去寻找、去追求,就像传统戏剧中写的那样。他们几次等得无聊透顶,绝望地喊:“我们干什么呢?我们干什么呢?”难道竟是他们想不到去寻找吗?不,是他们不能寻找,因为戈多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仇不得报的时候,哈姆雷特就会挥舞着宝剑复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时候,罗密欧与茱莉叶就会向命运宣战;梦中的天边外不能到达的时候,罗伯特就会被遥远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罗伯特如愿以偿地出了海,便会因为失去露丝而使理想悲剧变成爱情悲剧。为生存、为情感、为信念而奋斗,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故事。人总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结果呢?一个指向没有指向的概念就产生了。人们就开始等待戈多。

  因为空虚,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时戈多已经来了。他在哪儿?

  谁是戈多?

  以上三个问题有着同样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过去的事,一件、两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我们就像是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传帽子当游戏,对骂是消遣,上吊来解闷。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义,要做这么多事?因为剥去事务繁忙的华丽外衣,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空虚。心是永远不能遗失的,却是从人穿上外衣的一开始就被遗忘的。所以人马不停蹄地忙碌、寻找、穿上更复杂的衣服,因为他似乎缺了点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两个人说:“嗯?咱们走不走?”“好的,咱们走吧。”然后他们坐着不动。人能往哪儿走呢?换来换去也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没走。没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经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满足。这时候戈多就来了,就开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厉害的大力士举不动的是自己。很无聊,很难受,但是戈多不来,你怎么离开?

  追寻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不过那时他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化身为了花花世界。

  万般无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登泰山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 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 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 居十日

  D 居庙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长城之限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时月

  E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师乘风雪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岭

  B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 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第 二 课 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 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 尽:全

  8.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 极天云一线异色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 初极狭,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 南极潇湘

  F 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E

  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登泰山记》教案6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3、学法:

  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渐进分化式,提出问题,逐层展开,分层次教学。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完全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控制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二)教法:

  1、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自身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明确研究方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2、成果展示法:将小组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3、检测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巩固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六、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解读。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汇总交流。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间合作,达成共识,形成集中性意见,同学通过学习完成建构,达不成统一意见的,课后可以进一步引申思考,在讨论板中表述自己观点。这样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宽度和持久性,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九、登泰山记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奇山异水,它们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1、课前认真预习这篇课内自读课文。

  2、每一位学生打开《登泰山记》专题网站,浏览教学目标。

  3、点击“泰山介绍”后,再点击“泰山图片”欣赏泰山的图片,然后再点击“影片欣赏”,欣赏一段泰山风光片。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专题网站。

  (二)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

  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检测反馈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大家打开检测反馈,迅速完成检测。教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鼓励表扬。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检测。然后对照正确答案,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师的表扬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

  1、研读课文。

  教师:

  (1)请同学们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积极思考,每一段分别由一位学生简要概括它的内容要点。最后请同学口述登山线路。

  2、接着细细品味文章中多处描写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随后一名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利用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加以鼓励、评价、表扬学生,提高其积极性。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成功教育。

  (四)创设问题情景。

  师:

  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

  (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

  (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求。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网上学习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查找本专题网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桐城派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六)小组汇总交流。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学习的特点,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自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水*,也出色地完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总结:

  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全文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

  2、文中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南北西东,方位距离,无不显示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都完全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相结合的散文理论。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雅正”。但“桐城派”的创作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他们的指导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内容甚至是*的。

  (八)作业。

  教师:对论文加以点评。推荐优秀论文争取发表。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鉴赏《登泰山记》的小论文。

《登泰山记》教案7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3、学法:

  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渐进分化式,提出问题,逐层展开,分层次教学。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完全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控制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二)教法:

  1、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自身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明确研究方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2、成果展示法:将小组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3、检测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巩固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六、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解读。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汇总交流。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间合作,达成共识,形成集中性意见,同学通过学习完成建构,达不成统一意见的,课后可以进一步引申思考,在讨论板中表述自己观点。这样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宽度和持久性,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九、登泰山记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奇山异水,它们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1、课前认真预习这篇课内自读课文。

  2、每一位学生打开《登泰山记》专题网站,浏览教学目标。

  3、点击“泰山介绍”后,再点击“泰山图片”欣赏泰山的图片,然后再点击“影片欣赏”,欣赏一段泰山风光片。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专题网站。

  (二)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

  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检测反馈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大家打开检测反馈,迅速完成检测。教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鼓励表扬。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检测。然后对照正确答案,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师的表扬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

  1、研读课文。

  教师:

  (1)请同学们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积极思考,每一段分别由一位学生简要概括它的内容要点。最后请同学口述登山线路。

  2、接着细细品味文章中多处描写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随后一名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利用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加以鼓励、评价、表扬学生,提高其积极性。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成功教育。

  (四)创设问题情景。

  师:

  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

  (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

  (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求。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网上学习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查找本专题网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桐城派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六)小组汇总交流。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学习的特点,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自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水*,也出色地完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总结:

  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全文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

  2、文中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南北西东,方位距离,无不显示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都完全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相结合的散文理论。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雅正”。但“桐城派”的创作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他们的指导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内容甚至是*的。

  (八)作业。

  教师:对论文加以点评。推荐优秀论文争取发表。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鉴赏《登泰山记》的小论文。

《登泰山记》教案8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登泰山记》教案9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背景视窗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重点梳理】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整体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

  【文本赏析】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2.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3.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2.少圜()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限: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

  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

  有:1.其级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

  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4.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7.复循西谷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B.不可胜数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D.形状顿异顿:立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倚天而滨海B.忽为风所遏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D.会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湫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

  登泰山记答案:

  1.示例: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

  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

  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4.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方(*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1.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1.B(尽)3.C(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从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

《登泰山记》教案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2)

——《登泰山记》3篇

《登泰山记》1

《登泰山记》

河南 丁亚宏

--------------------------------------------------------------------------------

【 自 读 要 求 】

1.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结 合 注 释 通 译 课 文 , 积 累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3.反 复 朗 读 , 整 体 理 解 , 达 到 背 诵 。

4.学 习 本 文 烘 托 、 动 静 结 合 的 写 景 方 法 。

5.积 累 一 点 古 文 化 常 识 。

【 自 读 程 序 】

1.结 合 注 释 ① 和 教 师 的 讲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释 自 读 课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识 点 , 并 口 头 翻 译 课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问 题 , 深 入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

① 由 课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断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观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从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叙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过 程 。

④ 登 上 山 顶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顺 序 描 写 了 " 望 晚 " 时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过 景 物 变 化 来 写 泰 山 顶 上 的 日 出 , 分 别 写 了 哪 些 景 物 ?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顺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还 写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观 和 自 然 景 观 ?

(解 说 : 此 设 计 旨 在 训 练 学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读

[4] [5] [6] [7]

《登泰山记》2

  泰山坐落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安”寓意着国泰民安,而泰山则被命名为“天下第一山”。因为它不仅是五岳之首,而且是历代皇帝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暑假我和爸爸来到了泰安,准备徒步登泰山。我们先来到红门,这是泰山的山脚。我仰头望着泰山,只见泰山仿佛是一位仙女,她穿着绿色的“*”,这绿色有深有浅,看起来很精致;“仙女”还穿着雪白的“裙子”,戴着洁白的“面纱”,遮住了她的“脸庞”,这又给泰山涂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时,一个叔叔拍拍我的肩膀,问:“小朋友,你几岁了?”我回答道:“九岁。”“那你肯定爬不上这高高的泰山。”叔叔一边说一边走上台阶。我听了很不服气,暗下决心一定要徒步登上泰山!

  从红门到南天门,一路上全是登山盘路,途中风景秀美,路边的树参差不齐,颜色是深浅不一的绿,偶尔有一些叶子又被阳光晒得金黄;小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互相追逐嬉戏,多么快乐呀;还有那盛开的野百合,黄澄澄的,像一个个小酒杯,美丽的蝴蝶就在那“酒杯”上翩翩起舞。瞧,那不是有名的“望人松”吗?它像一位千手观音,每只手托着一片由叶子组成的“云”。终于爬到半山腰了,飘飘然的云雾把我们包围了起来,也许那就是仙女的白裙子。真是:不识“泰”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经过七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泰山之巅——玉皇顶。一块石头上写着“五岳独尊”四个红色的大字,很有笔锋,可知,泰山的地位很高呀!向山下眺望,城里的高楼显得那样小,就像那被我踩在脚下的困难一样渺小!我很兴奋地吟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在玉皇顶上稍做休息便准备下山。大家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或许因为我正自豪于徒步爬上了山顶,所以我觉得下山一点不难,我们只用了三个小时就下了山。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虽不能“小天下”,但我通过登泰山战胜了自己,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我还下定决心,不仅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到国外去见识异国风光。

《登泰山记》3

  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齐。

  桐城姚鼐写这篇记。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3)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3篇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龚自珍和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

  语言揣摩。

  【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由于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很远,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可先从两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可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引出本文,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看看这样的特点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馆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语言表层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是,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

  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

  ——泣疗贮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5.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

  六、熟读

  学生熟读成诵。

  七、作业

  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课后练习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穷]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2.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说梅,有没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层意义和言外之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3.抽查课后练习一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

  三句引用的话,表面是说明一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那些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土”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2)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实际正是文入画士的帮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斫其正……遏其生气”,这些残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卑鄙伎俩,他们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呜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段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的政治理想。

  5.作者为什么采用隐晦的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促进学生理解。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三、鉴赏语言

  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语言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主要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动词显示的是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

  本文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些人的评梅标准。又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结合课文及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战斗意志。学生可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资料】

  一、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的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这些文入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现在浙江杭州)人。自幼展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职。48岁辞官回南方。《病梅馆记》是归寓江苏昆山时所作。后来他先后在杭州*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庆)盛世”的后期。当时清朝统治的衰败现象已日益显露。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持林则徐查禁*。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龚自珍著述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在这几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他的诗词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的作品收在《龚定庵全集》里。

  三、课文赏析之一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复兴国家。对内,他主张改革农田占有、海疆通商、科举考试、币制等方面的陋规;对外,他主张坚决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打算亲自去前线筹划抗英斗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视,提出过巩固西北边防的有远见的重要建议。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风雷”,以扫荡“万马齐喑”的局面。当然,龚自珍的改革主张,还是想维护满清*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对封建统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况且,他的改良设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对和他自己所处的无权地位而难于实施。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批判旧制度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龚自珍的创作成就以诗为最高,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内容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他所受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某些作品带有晦涩艰深的缺点。《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文章开头,在简要叙述了梅的产地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用犀利的文笔详写病梅的原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号”,也不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于是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花农,让花农们“斫其正,养其旁枝,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投“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正因为这样,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对所购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决心要“疗之:纵之顺之”。他下定决心要“疗梅”了。他准备花五年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且“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作者还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字字句句讥切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那“文人画土孤癖之隐”,正暗指封建统治者这种见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删密,锄正,暗示出这些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残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为、有骨气的人才的。他们所企求的是一些顽钝无耻、冥顽不灵、唯唯诺诺的奴才,以维持那黑暗腐朽、摇摇欲坠的*统治,这就是他们认为梅花以曲、欹、疏为美的真实意思。关于这一些,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里明确地作过正面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土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不管是士子还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钩沉论一》中进一步指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黑暗统治,是决不让有才能的人有所作为的,他们“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竭力摧毁人们的廉耻,让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们的奴才。所以说,这篇《病梅馆记》,作者只不过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

  作者决心疗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发展,这就表示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然而,龚自珍是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疗治“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文章以感叹作结,发出深沉的感慨。

  (节选自方铭、阮显忠编《古代散文选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四、课文赏析之二

  《病梅馆记》作于1839年(据吴昌绶《定庵年谱》,为道光十九年)。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题目又名《疗梅说》。

  从题目字面上看,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读者深思。文章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更见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开头从梅的产地人题,列举出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盛产著称于世的梅花,引出叙议的对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古代历来以青松、翠竹、白梅、黄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来比喻志士仁人,以它们的苍劲、坚韧、俊俏、雅洁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品格。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韵味和情致。“皆产梅”,一字“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这里,作者调动读者的艺术知觉去回味这点石成金之笔。鲁枢元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一文中这样说过:“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起手就把读者置人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蕴。先写梅的产地,也为全文的叙议打下了基础。下文接着从三个方面层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产生的缘由。一是有些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这些人认为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以他们的好恶作为品梅的标准。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作者人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二是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文中写道,这些封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说明他们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绳天下之梅”,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就是要把“曲”“欹”“疏”作为标准,而将“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以达到他们“夭梅”“病梅”的罪恶目的。寥寥数语,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恶。这里的文人画土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他们大兴*,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也会引来祸殃;他们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现了“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删”“锄”,一字一箭,连连戳穿了产生病梅的社会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狰狞面目。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罪恶,作者还这样写道:“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著议策九》)。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斫正删密锄直,“以夭梅病梅”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层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极大的悲愤。三是有些人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这是帮凶者所为!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办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里一连用六个动宾短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们,趋炎附势,投合其主子的意图,极尽扼*才之能事,他们采取各种摧残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刚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气,豢养奸佞邪恶的小人。六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而“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从而强烈地谴责、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戕贼人才的罪恶。“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删”“夭”“锄”“遏”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后果。这句照应开头,“江浙之梅”是总括“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文意;“皆病”点明受害面极广,病梅之多——这是“文人画士”戕害的恶果。于是笔锋直指文人画士:“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写的“万马齐暗究可哀”,清王朝扼*才,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叹,作者无限同情,满怀愤慨,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写自己疗梅的经过和期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文人画土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惨遭扼杀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语言,同情、愤激的情调,令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激起了共鸣。作者俯视了病梅产生的社会现实,又洞察到产生病梅的社会根由,并不消极、低沉,而是“予购三百盆”,“誓疗之”,行动何等果敢,态度何等积极,语言何等深沉。“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作者“疗梅”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的强烈渴望。从遣词造句看,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笔力遒劲,让读者感受到“疗梅”急不可待,决心不可动摇。“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束缚的满腔义愤和对抗现实社会中专制淫威的斗争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土”,表明与他们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诟厉”,表现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毫不畏惧,不怕打击,不怕迫害,决心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思想。“辟病梅之馆”,点明题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两段,由写病梅到写病梅之馆。最后一段,

  写疗梅的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慨叹自己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的局面,所以用反问句式“安得使予……也哉”来抒写“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末尾这一叹,以议论方式充分表现出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庆、道光)是*封建社会日趋解体、没落,面临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一点嫩芽。他对封建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把文学创作与“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厌恶,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的主张。他首开近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讥切时政,诋诽专制”的风气;追求个性*成了他诗文中的特有情调。《病梅馆记》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动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这篇议论小品文,以小见大,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的思想。文章中“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要让梅树获得自由的舒展,勃发而健康地生长,反映了他对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处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以*、八股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万马齐暗”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作者眼见到清王朝现实统治为“日之将夕”,在《病梅馆记》中,他借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伤了它的天性,梅树应该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个性。作者的这个思想认识正是他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对抗的表现。

  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是龚白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作客观的、公正的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于*战争前夕(1839年,作者48岁)的《病梅馆记》,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内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

  适应其思想内容表达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馆记》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文章段段写梅,处处写梅,通篇写梅,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法,层层写来,有叙有议,每一段,每一层,都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矛头指向专制主义严酷的思想统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表达丁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锢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个性*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革时政的要求。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补充: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

  某年的天干就是这个年份的个位数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就是这个年份除以12所余数的对应的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龚自珍和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

  语言揣摩。

  【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由于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很远,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可先从两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可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引出本文,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看看这样的特点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馆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语言表层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是,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

  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

  ——泣疗贮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5.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

  六、熟读

  学生熟读成诵。

  七、作业

  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课后练习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穷]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2.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说梅,有没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层意义和言外之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3.抽查课后练习一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

  三句引用的话,表面是说明一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那些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土”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2)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实际正是文入画士的帮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斫其正……遏其生气”,这些残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卑鄙伎俩,他们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呜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段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的政治理想。

  5.作者为什么采用隐晦的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促进学生理解。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三、鉴赏语言

  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语言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主要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动词显示的是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

  本文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些人的评梅标准。又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结合课文及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战斗意志。学生可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资料】

  一、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的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算作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算作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这些文入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偏嗜成瘾的情趣明白告诉卖梅的人,砍掉那端正的(枝条),培养那横斜的枝条,删掉那些繁密的(枝条),使那些嫩枝弯曲,锄掉那些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样)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为病态的。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现在浙江杭州)人。自幼展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职。48岁辞官回南方。《病梅馆记》是归寓江苏昆山时所作。后来他先后在杭州*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庆)盛世”的后期。当时清朝统治的衰败现象已日益显露。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支持林则徐查禁*。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以及后来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龚自珍著述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在这几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他的诗词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他的作品收在《龚定庵全集》里。

  三、课文赏析之一

  龚自珍生活在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时代。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复兴国家。对内,他主张改革农田占有、海疆通商、科举考试、币制等方面的陋规;对外,他主张坚决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打算亲自去前线筹划抗英斗争。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视,提出过巩固西北边防的有远见的重要建议。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风雷”,以扫荡“万马齐喑”的局面。当然,龚自珍的改革主张,还是想维护满清*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对封建统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况且,他的改良设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对和他自己所处的无权地位而难于实施。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批判旧制度的勇气,还是应该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龚自珍的创作成就以诗为最高,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内容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他所受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某些作品带有晦涩艰深的缺点。《病梅馆记》就是一篇针砭时弊而又寓意隐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文章开头,在简要叙述了梅的产地以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关于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用犀利的文笔详写病梅的原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号”,也不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于是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花农,让花农们“斫其正,养其旁枝,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投“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正因为这样,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对所购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决心要“疗之:纵之顺之”。他下定决心要“疗梅”了。他准备花五年时间使这些病梅“复之全之”,并且“甘受诟厉”,专辟一个病梅馆来调理疗养病梅。作者还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闲田”,愿尽毕生的精力来疗治江浙一带大量的病梅。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没有一句题外的话,而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字字句句讥切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花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那“文人画土孤癖之隐”,正暗指封建统治者这种见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删密,锄正,暗示出这些封建统治者是怎样残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为、有骨气的人才的。他们所企求的是一些顽钝无耻、冥顽不灵、唯唯诺诺的奴才,以维持那黑暗腐朽、摇摇欲坠的*统治,这就是他们认为梅花以曲、欹、疏为美的真实意思。关于这一些,龚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一文里明确地作过正面说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土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不管是士子还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钩沉论一》中进一步指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黑暗统治,是决不让有才能的人有所作为的,他们“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竭力摧毁人们的廉耻,让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们的奴才。所以说,这篇《病梅馆记》,作者只不过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罢了。

  作者决心疗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发展,这就表示了他对于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种正视现实,渴望冲破黑暗时代的战斗情绪。然而,龚自珍是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疗治“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的宏愿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文章以感叹作结,发出深沉的感慨。

  (节选自方铭、阮显忠编《古代散文选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四、课文赏析之二

  《病梅馆记》作于1839年(据吴昌绶《定庵年谱》,为道光十九年)。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的散文。题目又名《疗梅说》。

  从题目字面上看,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读者深思。文章这样定题说明作者“歌泣无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记”是记事文体的一种,更见本文所写内容的真实。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开头从梅的产地人题,列举出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盛产著称于世的梅花,引出叙议的对象。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古代历来以青松、翠竹、白梅、黄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来比喻志士仁人,以它们的苍劲、坚韧、俊俏、雅洁的特性来比喻人的坚贞、高洁的品格。这里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韵味和情致。“皆产梅”,一字“皆”,既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这里,作者调动读者的艺术知觉去回味这点石成金之笔。鲁枢元在《作家的艺术知觉与心理定势》一文中这样说过:“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似乎包含着诉之不尽的意蕴和情致,一个词就是一个表象,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一段话就是一种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了,这样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起手就把读者置人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蕴。先写梅的产地,也为全文的叙议打下了基础。下文接着从三个方面层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产生的缘由。一是有些人以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去品梅。这些人认为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以他们的好恶作为品梅的标准。这里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个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实行严酷的思维统治,戕害刚正、忠贞、富有朝气的人才,钳制人们成为屈曲、奸邪、蝇营狗苟、唯唯诺诺的庸才和奴才。作者人木三分地揭露了产生病梅的黑暗社会现实。二是文人画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观点来夭梅、病梅的。文中写道,这些封建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说明他们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绳天下之梅”,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就是要把“曲”“欹”“疏”作为标准,而将“天下之梅”“斫直”“删密”“锄正”,以达到他们“夭梅”“病梅”的罪恶目的。寥寥数语,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画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恶。这里的文人画土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统治者,他们大兴*,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也会引来祸殃;他们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现了“万马齐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删”“锄”,一字一箭,连连戳穿了产生病梅的社会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狰狞面目。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扼*才的罪恶,作者还这样写道:“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乙丙之际著议策九》)。只要出现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就群起而督责、束缚,以至于摧残、扼杀他们。这就是斫正删密锄直,“以夭梅病梅”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层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极大的悲愤。三是有些人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这是帮凶者所为!要养出横斜、疏朗、弯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赚钱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办到的,于是“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强行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里一连用六个动宾短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们,趋炎附势,投合其主子的意图,极尽扼*才之能事,他们采取各种摧残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刚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气,豢养奸佞邪恶的小人。六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严重抑制,“夭”字象征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蛮横地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而“养”字栩栩如生地勾画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用心。从而强烈地谴责、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戕贼人才的罪恶。“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删”“夭”“锄”“遏”等罪恶行径所造成的后果。这句照应开头,“江浙之梅”是总括“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文意;“皆病”点明受害面极广,病梅之多——这是“文人画士”戕害的恶果。于是笔锋直指文人画士:“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烈”总结了人才受害之惨。“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杂诗》中作者所写的“万马齐暗究可哀”,清王朝扼*才,到处是死气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叹,作者无限同情,满怀愤慨,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会根源之后,第二段就写自己疗梅的经过和期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紧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无一完者”,紧扣上文“文人画土之祸之烈至此哉”,哀怜、义愤之情洋溢、迸发,回肠荡气,自然引出“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惨遭扼杀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语言,同情、愤激的情调,令读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激起了共鸣。作者俯视了病梅产生的社会现实,又洞察到产生病梅的社会根由,并不消极、低沉,而是“予购三百盆”,“誓疗之”,行动何等果敢,态度何等积极,语言何等深沉。“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里吐露了作者要求个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声。作者“疗梅”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他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的强烈渴望。从遣词造句看,句式简短,节奏急促,笔力遒劲,让读者感受到“疗梅”急不可待,决心不可动摇。“购”“疗”“纵”“顺”“毁”“解”“复”“全”等动词写出了一系列疗梅的行动及其决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专制主义压抑、束缚的`满腔义愤和对抗现实社会中专制淫威的斗争激情。“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予本非文人画土”,表明与他们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诟厉”,表现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毫不畏惧,不怕打击,不怕迫害,决心与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思想。“辟病梅之馆”,点明题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两段,由写病梅到写病梅之馆。最后一段,

  写疗梅的心志。用“呜呼”这一叹词引出议论。“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照应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时间,空闲的田地。实际是慨叹自己暇日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杀的局面,所以用反问句式“安得使予……也哉”来抒写“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心志。末尾这一叹,以议论方式充分表现出作者坚持斗争的志向。

  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上半期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庆、道光)是*封建社会日趋解体、没落,面临崩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渡时代的开始阶段。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资产阶级刚从封建主义的土壤中露出一点嫩芽。他对封建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把文学创作与“当今之务”联系起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败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厌恶,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的主张。他首开近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讥切时政,诋诽专制”的风气;追求个性*成了他诗文中的特有情调。《病梅馆记》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动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这篇议论小品文,以小见大,通过植梅的生活琐事,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的思想。文章中“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要让梅树获得自由的舒展,勃发而健康地生长,反映了他对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处统一的封建国家面临没落、崩溃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以*、八股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万马齐暗”的阴云笼罩着全国大地。作者眼见到清王朝现实统治为“日之将夕”,在《病梅馆记》中,他借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伤了它的天性,梅树应该以它蓬勃的生机,以它的自然形态健康生长,这样才符合于自然物理的个性。作者的这个思想认识正是他与束缚个性的现实社会对抗的表现。

  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是龚白珍中年以后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作客观的、公正的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于*战争前夕(1839年,作者48岁)的《病梅馆记》,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内容深刻的原因就在于此。

  适应其思想内容表达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馆记》采用小品文样式,运用以梅喻人,借题发挥、托梅议政的曲笔,透过植梅、养梅、品梅、疗梅的生活琐事,由小见大,表现了破除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鲜明政治观点和主张。文章段段写梅,处处写梅,通篇写梅,产梅之地、夭梅之由、叹梅之病、疗梅之志、疗梅之法,层层写来,有叙有议,每一段,每一层,都影射腐朽的现实政治,矛头指向专制主义严酷的思想统治,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压制、摧残的罪行,表达丁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锢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个性*的迫切愿望,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和改革时政的要求。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4)

——登泰山游记作文10篇

登泰山游记作文1

  “亲娘咧!这还是山吗?这么高啊!完啦,完啦……”据史料记载,以上感叹为本夏天和老爸老妈一起游览泰山时发出的感叹。

  镜头切换:

  “哎呀老妈,烦死了,夜里爬什么山啊,看什么太阳啊!山上有老虎怎么办?”老妈老爸也不顾我的牢骚,一把把我拉到了山上。

  在泰山上走夜路别有一番风味,还不算太黑,抬头望向远方,泰山山势高峻挺拔,摸着从山上流下的清澈山泉,欣赏一下古人峭壁上的碑贴,它们苍劲有力,各有千秋,比起俺那“龙飞凤舞”的字体,真是……找块豆腐撞死算啦。

  花了整整4个小时,我们终于从岱庙走到了中天门小歇。我以为到顶峰了,狂喊:“我登顶了!”话章未落,无数的眼光一起射来:有郁闷、惊讶、鄙夷,还有的似乎拼命抑制着笑,我引起公愤了?爸爸在我耳旁耳语了一阵,又指指楼上的牌子:中天门!我一看尴尬死,豆腐呢?

  不知不觉中穿过了快活三,走下了云步桥,来到了对松亭,这又是一座奇景,两山的松树相对峙着。终于到了大名鼎鼎的十八盘,我仰头望去,坡度巨陡的石阶直通天际(豆腐呢?),我的腿灌了铅似的,呜呜呜~~东西现在是不敢拿出来了,饿死了!好不容易走完一盘,等你的是更紧的一盘,唉!连疼带饿差点休克,连困带累差点崩溃……南天门到了,我感觉自己几十年的力气全用光了!到了玉皇顶,就冷得不行,找个大衣披上了,当时可是夏天!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太阳升起来了,看着那金色的阳光,想起刚才的艰辛,别有一番滋味。

  “老妈,什么时候再来,在夜里,有老虎也不怕!(坚定)”欢快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登泰山游记作文2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及两位叔叔来到泰山游玩。

  泰山是五岳之首,属*十大名山之一,历史上曾经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我原本想要爬上山顶的,但爸爸妈妈怕我体力不足,便从中天门坐缆车上山。

  坐在缆车上,在我们的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听导游阿姨讲原来泰山上的树木不多,都是当时的林业工人靠手拉肩扛把树苗运上山种在了岩石缝中才有了今天的绿树成荫。随着缆车的前进山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山顶上人头攒动,原来山上有一条街市名为“天街”,在云雾的笼罩中若隐若现,让人仿佛置身在天宫。下了缆车才看到天街上都是出售的山东特产,最多的是煎饼卷大葱,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些货物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坐缆车上来的?爸爸说他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挑山工”就是讲的泰山上的用品都是由这些挑山工走过6366个台阶挑上来的。果然走了没多久就看见了“挑山工”,天哪,我空手还要坐缆车,人家挑了这么多货物却爬山,想想真是让我汗颜。赶紧加快脚步向玉皇顶进军,争取最后的胜利。经过了一处又一处的古今名人留下的石刻墨宝,我们终于来到了玉皇顶,回头看看登山台阶就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在泰山上,站在泰山之颠放眼望去,群山在我脚下,世界尽收眼底,这让我想起孔子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我一定会征服你的!

登泰山游记作文3

  “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之首——泰山,它以“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今年暑假,我终于如愿以偿,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登上了泰山。那里的风景可真美呀!

  那天上午,我们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了泰山脚下。我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只见它连绵起伏,气势雄伟。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雪白的云朵环绕着山顶,像是给泰山戴上了雪白的冠冕。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真想像大诗人那样即兴创作一首便成为千古佳句,可我也只能张嘴“啊”了几下。

  虽然泰山上满是悬崖绝壁,但是在一个拐弯口有一帘瀑布。瀑布奔腾而下,打在岩石上,溅起美丽的水珠,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感觉真叫一个美!在那里,我还看到了泰山的“迎客松”。这棵树树冠很大,向一边伸出去,大大的树冠下面伸出一根粗壮的树枝,真像主人伸出一只手来迎接客人一样。动静结合,场面好不壮观!我站在树与瀑布中间,摆着姿势。老爸从低处往高处拍,把上面“腾云驾雾”的人们给拍到了,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自由的鸟儿在天空中翱翔。

  登上泰山,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一路充满着惊与喜。

登泰山游记作文4

  这一次登泰山,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是我最骄傲的一次经历。从登泰山的起点开始,背着重重的背包,踏上了我们的登泰山之旅。

  一路上,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岱庙,游玩岱庙,又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 一千五百米的上坡路,来到红门。从红门上去,就是一节一节的楼梯了。爬了一段路程,慰劳我们的是泰山的名花——绣球花。这种花像绣球,很大一朵,五颜六色,美极了。

  接下来,我们到了十八盘,它分为慢十八盘,不紧不慢十八盘和紧十八盘。十八盘全程有六千余级,其中慢十八盘占了四千多级,不紧不慢十八盘占

  据了八百多级,紧十八盘占据了一千多级。紧十八盘最陡,不紧不慢十八盘有的陡,有的不陡。

  终于到了山顶,我觉得,人活下来就得有毅力。就像爬山一样,爬到一半时,人已累得不行了,只想放弃,但一想到山顶有更好、更美的风景,就有一股意念支撑我往上爬。所以,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随便放弃,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恒心才能战胜困难。

登泰山游记作文5

  前年暑假,我不仅目睹了黄河的风采,还攀登了峰峦雄伟的泰山。

  那天早晨,云雾迷蒙,我来到泰山脚下,沿着台阶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登。我一路迎着溪流,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时而急,时而缓。当溪流从高坡上冲下来时,如小瀑布一般,飞溅起团团水雾。溪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溪底的鱼虾沙石。

  我在路上有时观赏刻在道边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有时饱览壮丽的山色。来到半山腰时,雾正慢慢散去。我抬起头向上望,只见连绵起伏的山峦,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我继续向上攀登,只见前方有一个挑山工,我追上他。只见他穿着一件鲜红的背心,露出黑黝黝的肌肉,他的脸黑生生的,眉毛很黑,大约三十岁。他肩上的扁担捆着几十块砖,总共有一百多斤,走起路来直晃。我曾经好几次超过他,但他不知什么时候又跑到我的前面去了。

  来到泰山顶上,觉得空旷高远。天,茫茫苍苍,极目四望,无际无涯,使人心旷神怡。向下一看,山路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巨龙,盘旋在雄伟的泰山上。

  我在泰山上游览了观日峰、南天门等许多有趣的地方,四个小时之后我怀着愉快的心情下山了。

登泰山游记作文6

  我常听人们说泰山不仅雄伟,而且景色十分美丽。但我还是不知道泰山的真实面貌。于是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爬泰山。我们来到了泰山脚下的红门,我们便开始奋力向泰山顶爬去。

  我们爬到了中天门,我对爸爸说歇一会儿,顺便看看风景。我从近处看到了一块块巨石。它们真是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有的石块就像金鸡独立,鸡嘴上不时地流出滴滴的泉水;有的石块像一只巨大的猛虎,身体上面还有一些爬山虎,好像是一件衣服……

  再往上就处处看见山泉的身影,山泉好像一位小姑娘在唱歌,声音如同银铃一般。我们休息一会,就顺着山泉的声音往上爬,越往上声音越响越清脆。突然我的眼帘映入了一挂瀑布。虽然没有庐山的漂亮和雄伟,但也能配得上人们美言几句了。

  我们爬呀,爬!爬过了十八盘,爬到了南天门。我看见白云,它们好像就在我身边,我脚下正踏着云朵。这让我有一种飘飘然和神仙的感觉。那些白云也会“变脸”,一会变成猫,一会变成狗,一会又变成羊,一会又变成一只大笨猪来逗我笑……

  泰山的景色是不是很美呢?有时间你也去吧,保证让你大吃一惊!

登泰山游记作文7

  今天天气特别凉爽,我们一家三口爬了泰山。我觉得泰山最难爬的是十八盘,十八盘的台阶一个接一个,好长好长,好难爬呀。我和爸爸山路前面爬呀爬,妈妈在后面追呀追,妈妈说她是一只蜗牛,虽然慢,可是会坚持到底。

  爬泰山的路上两旁有很多古代人留下的字,我很喜欢那些字,忍不住去读一读,学一学。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我们一家人爬得非常快,从红门出发一步一个台阶,我们经过了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中天门、龙门、升仙坊、最后终于到达了南天门。山顶上的街道叫做天街,商店里有很多感觉古老的东西很好玩。

  我们合影留念,爸爸妈妈给我买了登山金牌,表扬我第一次就爬到了泰山山顶,我也很自豪。我觉得登山的感觉很好,可以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

  下山时我们乘坐了桃花源的缆车,妈妈很害怕的样子,紧紧地抓着我的手,我让爸爸给妈妈拍个照,爸爸在妈妈还没有发现的时候,已经录了视频留作纪念,原来妈妈恐高,在缆车里吓得腿都软了呢。

  一天的登山时间很快过去了,我还想再坐一遍缆车呢,下次我要去爬更高的山!

登泰山游记作文8

  2004年元月的一天,我去了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

  我曾经去过李白诗中描写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东梁山,那里树深叶翠,十分苍穆;我也去过长江边的四褐山,那里树林延绵,满山苍翠,好像翠绿的屏障;可我从没看见过像泰山这样雄伟的大山。啊,泰山可真奇哇,这里一块怪石,那里一座奇峰,像帽子,像柱子,像馒头,真是千姿百态;啊,泰山可真险哇,危峰兀立,悬崖峭壁,好像游客们站在铁链边观赏风景也会栽倒下来似的;啊,泰山的文化底蕴可真深厚呀,那里不仅有*、*等人的名言,还有康熙乾隆的诗句“镶嵌”在山上哩。泰山可真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呀!

  这样无比雄伟的泰山耸立在干净、整洁的城市泰安,这样繁华、美丽的泰安围绕着气魄雄伟的泰山,加上山间树木茂密,皑皑白雪给泰山披上的“裘皮大衣”,显得泰山更加生机勃勃、雄伟壮观了。

  我认为,泰山奇特、险峻、且有文化底蕴,还有树木、白雪、游客簇拥着它,“五岳之首”果然名不虚传!

登泰山游记作文9

  爬泰山看日出是我的梦想和追求。去年暑假,我带着我的梦想和我的父母去爬雄伟的泰山。

  我们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爬上了危险的泰山。我们来到日本山顶观看日出。

  日冠峰是人山人海,一个接一个。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来等待太阳升起。

  在蓝灰色的天空中仍然有微弱的星星。也许他们不想回家,留下来看美丽的日出。我们都很冷,爸爸说太阳还没出来,天空和大地没有阳光,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所以天气很冷。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空开始微微发光。东方的天空呈现出柔和的粉红色,然后变得越来越亮,逐渐变成金色,慢慢地又变成金色,很快就变成耀眼的红色。

  这时,人群开始沸腾。“看,看,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看到一个樱桃大小的红色太阳从云海中跳出来,突然发光。它的光照在我们的脸上和身上,温暖了我们的全身。天空似乎也在燃烧。它真的非常美丽壮观。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梦想和追求终于实现了。与此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只有我坚持不懈,不放弃,所有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那么让我们面对太阳,克服所有困难。

登泰山游记作文10

  上次说到了泰山的十八盘,是泰山登山路上最险要的一段,是泰山的主要标志,远望似天门云梯,泰山的雄伟,就在此处,为清乾隆皇帝未年改建登山盘道而造。总共有1633级石阶,在不足1公里的路线上,升高400米,倾角在70度,从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盘,从龙门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从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盘。

  所以走到升仙坊,基本上快到南天门,这段路最为难登,我们采取的是靠边侧,攀着台阶侧的铁管扶手,一点一点向前爬。登几阶休息五分钟。这段路还没有休息*台,只能躲在中间,坐在台阶上休息。主要恢复体力。要不根本登不上。用时二十分钟。终于登上了南天门。

  南天门为十八盘的尽头,海抜1460米。古称天门关。也是天上仙界的入口。一步入南天门,真有似古人称的会当凌绝顶,一览山众山小的感觉。佩服古人的智慧。

  进入南天门,两侧有众多殿堂。许多人入殿堂参拜。那天人员非常多,都开始排队。所以不建议人多徦日出行。

  沿大殿两侧出去,左侧为下山索道的人口,右侧能看到指示图,我们看看,看到天阶石牌坊。

  沿天阶左侧为宾馆和商家,右侧为悬崖,好在天街比较宽,并有扶手,并不危险。并有大*台可以望泰安及山峰观景。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5)

——《墨池记》阅读答案3篇

《墨池记》阅读答案1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墨池记曾巩阅读题

  一、这文段选自朝曾巩的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4、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6、然后未有能及者( )

  7、以勉其学者邪( )

  8、岂其学不如彼邪( )

  三、翻译: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池"两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评他的笔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二、1、当……的时候

  2、原来

  3、书法

  4、而

  5、因为

  6、超过

  7、那些

  8、莫非

  三、

  1、怎么会在尽情的漫游之时,又曾想在这些地方停下来休息呢?

  2、大概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才使自己达到了这个地步,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本事的。

  3、那么,学习书法的技能原本不能偷懒,更何况想要加深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呢?

  四、

  1、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以勉学劝善,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被后人当作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明证。

  5、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记》阅读答案2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岂信然邪信 然:_________

  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_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信然:确实如此。善:完美。

  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意对即可)

  3.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 揭:悬挂。

  C.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被:影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忽魂悸以魄动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羲之之书晚乃善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设问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设问句式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4分)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3分)

  16.C(尚:尊崇。)

  17.A

  18.B(“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错。本文记叙、议论错杂使用,在结构上双线推进。)

  19.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1)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

  (2)他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参考译文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登泰山导游词3篇

登泰山导游词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观赏的是雄伟壮观的泰山。我叫郭彦茹,大家可以叫我郭导。

  泰山有许多神奇之处,现在,就请和一起去领略泰山的神韵吧。

  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叫岱庙,修建于古代,里面藏有许多珍稀文物。走过岱庙,就能到达一天门,一天门是泰山的入口,出发吧,朋友们,我们要登上十八盘,看看整个泰山秀丽景色吧。

  来到一天门映入眼帘的是“登天景区”四个大字,这是古代皇帝封禅所走过的路,说明后面一段路是登天景区了。

  咱们边走我边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泰山是怎样形成的,在一次地质学家称作“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中,古泰山第一次从一片中崛起,以后几度沧桑,泰山经过几万年的升起又沉没,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这个模样。看,石壁上还有古人的题刻:“努力登高”等一些语言,让我们坚持下去。

  你们看十八盘到了,它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远远望去,就像天门云梯。沿着十八盘向上攀登,台阶的拂手千姿百态,有的像一条龙,有的像一朵白云,抬头看天,似乎我们一伸手就能摸到白云,又好像我们现在已置身于“天界”了,虽然我们并没成仙,但我们在这里领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迈。瞧,在山腰盘旋的苍鹰,现在已剩下了一星半点了。十八盘的顶端是泰山顶端玉皇顶了。

  真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

登泰山导游词2

各位游客:

  你们好!今天很高兴为大家服务、讲解。我是你们的导游——曹孟德。咱们今天游览的地方是泰山。请各位游客不要随地吐痰,要爱护花草。泰山非常陡,大家一定注意脚下安全。

  泰山名胜风景区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风景文明旅游区,*书法第一山。泰山还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谴官祭祀72次。游客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桃花峪。桃花峪位于岱顶西北,是泰山近几年开辟的旅游新区,并有索道、缆车直通岱顶。在索道站周围露出的岩石,主要是傲俫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其东侧有北西向龙角山断裂通过,断裂两旁发育有与其基本*行的伴生断裂。其中一条伴生断裂切过一个山头,生成约5厘米宽的节理密集带,节理面近于直立,把二长花岗岩切割成许多薄板状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岩块沿直立节理面不断坍塌,最后形成两封对峙的一条几米宽的大裂缝,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线天。

  游客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了,剩下的时间你们可以自由活动,想照相可以找我。

登泰山导游词3

  大家好!我是青春社的赵沁璐,大家可以叫我小赵。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介绍泰山,希望大家在泰山玩得开心,同时希望大家游览泰山时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

  一九八二年,泰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一九九二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二十二处,总建筑面积达十四万多*方米。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十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十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人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

  旅客朋友们,我就介绍到这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想对泰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要亲自投入泰山的怀抱里,再见了,旅客朋友,我在山下等你们。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7)

——登泰山有感3篇

登泰山有感1

  登泰山那天刚开始下着小雨,大有小学课文中所写的雨中登泰山之意。我刚开始时兴致很高,爬的很快,爬到中天门时,我就有点累,再往上台阶就愈多,坡度也越来越大,脚来越沉,山风很冷,但我已是满头大汗,整个人好像是从河里捞上来一样。在抬头望去,山路仍是蜿蜒而上,不见山顶。未到18盘,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几次想放弃,但看看我们的校长都在我之前,这对我鼓励很大。最终我咬紧牙关,艰难迈步,时爬时停,直至南天门。登山时所经历的过程,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感悟一:不要轻视目标也不要放大困难,更不能轻视困难。

  我自以为我是农村娃,自以为华山都爬上去了,区区泰山不在话下,自以为年轻可以轻松爬山,怎奈脚下的路太长,心肺也不太争气,就这样每一步都要走好走稳,计划不当往往出了力还爬不到山顶。坚持下去,也并不是书本上所说的那么难,不要被困难吓倒才是生活的真谛。只要面对现实,勇于攀登才能成功。

  感悟二:团结就是力量

  人生的旅程需要朋友的陪伴,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是长者和领导的鼓励、帮助、支持、指导、关心、关爱,当然了,当别人身处绝望,我们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

  登山过程中,同事不断鼓励我,我感到了集体的力量。问下山的路人,上面还有多远?都无以例外地说,不远了。每次问,都说不远了。久了,明知道是骗自己,却每次都能得到信心。等我下山时,也有满头大汗的游客问我,上面还有多远,我竟然也说,不远了,再坚持一下,一会儿就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不管是熟识的人,还是陌生的人,只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干不成的!

  感悟三:放眼长远固然重要,着眼脚下更有现实意义

  十八盘全程并不算太长,但是最陡的地方有60度,近2000个台阶,爬到这里的人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再加上天气的原因,远望不到顶,只知深在此山中,在天气好点时,远望南天门,像高高城墙一样,遥不可及,信心也受到影响。此时只有专注于脚下,才有足够的动力前进。我们只需看脚下十几个台阶,爬上去,再爬下一个、十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不知不觉中,就能征服了十八盘,登上了泰山之巅。

  感悟四:*和心态,面对现实,消除遗憾

  当我们大家爬到南天门的时候,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这是大家决定休息一下,顺便吃个午饭,吃完午饭之后,天气还是阴雨朦胧视线不好,因此决定不再上玉皇顶上去了。所以我们就从南天门往下下,刚刚下了大约不到20分钟的时候,天气开始放晴,这时候和我一起的几个就说我们去爬玉皇顶去吧。我说还是算了吧,已经下来了,再说我们团队是一个整体,是有纪律的。那几个表示遗憾,但还是同我一起下来了,在下来的途中,我开导他们要面对现实,这只是天气出现问题,不能让我们登顶而已,人生的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还是要消除遗憾,*和自己的心态,泰然处之。这才不往泰山之行一回。

  感悟五:领略泰山之大,方能感到诸事渺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之大可想而知。学会用超然物外的神态看待万事,当感叹生活的艰难的时候,应该庆幸自己还活着,早晨醒来即使是阴沉的天气,也要庆幸自己还能睁开眼睛。无欲而刚,知足方能常乐,遇事泰然处之,用*和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做真实的自己,做简单的自己,用心工作,用心做事,用心生活,这才是这次泰山之旅的最大收获。

登泰山有感2

  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海拔1545米,它虽不及华山之险,嵩山之峻,恒山之幽,衡山之秀,但它的雄伟可谓天下第一。无论是地理环境,原始宗教,还是庞大的山脉,都给人以雄伟壮观之感。

  今天,我和爸爸终于来到了泰山脚下,看着泰山直插云霄,山顶周边云雾缭绕,我心里一阵激动,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登顶。爸爸也在一旁笑说到:“我们不会来一次雨中登泰山吧!”

  在天外村入口处,我们坐上了去往中天门的盘山观光车。观光车沿着山路盘曲而上,我从车窗向外望去,时而我们靠山而行,我还可以怀着放松的心情,细细品味窗外的美景;时而我们又行驶在悬崖峭壁的边缘,此时的我内心忐忑不安,哪还有心情欣赏风景啊,双手早已不知不觉得抓紧了扶手。大约行驶了20分钟,我们便来到了中天门,这里已经有大约800米高了。

  一下车,便能感觉到丝丝凉意了。剩下的路,可都要靠我自己的双脚登上去了。从中天门过去就是一条约45度陡的山路,山路一边靠着大山,一边是一条溪水,溪水中各种各样的大石头把溪水分割成好几条,听着溪水“叮叮咚咚”的`声音,看着路边茂密的苍天大树,呼吸着绿叶净化出的新鲜空气,我心旷神怡,仿佛来到了仙境一般,丝毫没有感到登山的疲惫。但是刚走出约十来分钟,原本就阴沉沉的天空,瞬间下起了大暴雨,我和爸爸只好躲在一棵大树下临时避雨,并迅速穿上我们事先准备好的雨衣。这时山上的雨水,已经顺着石阶,像小溪流一样,流淌到山下,我们踩着雨水冲刷而成的溪流,一步步艰难的攀登着,此时心中少了一份刚开始的惬意,更多的则是一份紧张。但是不一会儿,又雨过天晴了,此时的蓝天露出了它灿烂的笑脸,格外迷人,而我们也来到了泰山最陡的一段路——十八盘。这里的山坡陡度大约有70到80度,石阶1872级,在不足一公里的距离内升高了整整400米,我手脚并用,已经不是用手扶着栏杆爬山,而是用手直接扶着一级一级的石阶,像一只小猴子一样往上攀登。

  过了十八盘,就快到南天门了,那里距离最高峰也就只有一二百米了。经过我的坚持和努力,我终于来到了南天门,走过天街,泰山之巅——玉皇顶,就在眼前了。在快到玉皇顶的时候,那里有一个标志性的岩石,上面刻着“五岳独尊”四个大字,这里的美景就是我们人民币五元钱背面的风景。

  随着登上最后几级石阶,我终于站在了泰山之巅——玉皇顶,看着脚下绵延的山脉,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诗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上,忽而飘来一团云雾,让人仿佛置身仙境一般,忽而云雾飘散,泰山的原貌又展现在我眼前,蒙蒙的细雨一直笼罩着我们,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抚摸着我微湿的头发,抚摸着我身体的每一处。

  为了留一个宝贵的纪念,爸爸在泰山之巅给我定制了一块金牌,上面赫然写到:8月22日陈宇轩泰山登顶留念。

  征服了五岳之巅,给我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也磨练了我的意志,而这次雨中登泰山的经历,也让我终身难忘。

登泰山有感3

  我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可能最大的理想莫过于登上世界之巅吧。可是后来发现这有些难度,便改为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难道不是是杜甫的诗吗?既然志向一同,不妨去试一试。正在我开始准备登泰山的时候,他来了。

  他虽不算我最好的朋友,但也十分要好。他的头发不算长,乌黑乌黑的,跟我家曾经养的鸡毛差不多吧,那只是看上去的感觉。眼睛水汪汪,叫人不知怎么形容好,只知一看他的动人的眼睛,世界似乎都消逝了。但是有谁能透过那一潭水,看到他心灵的深处呢?看起来没人能读懂他。你不妨试一试,看看你行不行。反正当我一开时接触到他,认识他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只觉得这个人神秘莫测,很高深的感觉。

  那天他也来了,去登泰山。我感到很奇怪,素日我记得他并不是这样。我俩已有两年不再通信,我试探着说了一句,他竟然真来了。三年前跟他说好了去旅游,他死也不答应。又答应了吧,最后又不去。我只有哭了,他最终还是去了。是的,他就是这么“气人”,我也形容不了他了。刚去了不到两天,他又急急地要赶回来。其实来这旅游是他想出来的。现在就这么逗一下他,他竟来了。当然我也作好了他要真来的准备,即便概率很小,但也不至于尴尬。

  于是我们便上路了,把大行李放宾馆——我家不住那儿,他也是——之后,每个人背一个并不重的小包便开始往上走。我记得他这包还是我买的,按他的话来说,他是“为人勤俭”而在我看来,他是“邪恶多端”。那说白了分明是让别人出钱,但“请客”的是他。而他还不要别人白给的东西,当然刨除了吃的。我只好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笔自然是别人买,大家都笑笑,便了之了。

  我怕他要坐缆车,这原是他的性格。我于是便小跑,他竟比我走的还快,难不成是两年未见,他变了?他跑得快是分明的,但是忽快忽慢,连每次他在学校跑步的成绩都不一样。

  待我跑累了,但肯定不累,现在他竟叫唤着累,于是我们便歇在一旁。因为是夏天,有卖冰棍的,我便“挣扎”地起身去买了两个,没等付钱,却听见他说着:“我付过了”。我摸摸口袋,好似钱已经不多了。他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手头不可能拿到钱,他用“劳动”“挣”来的一些小费,买了两个苹果。后来他找到了我,这分明是不寻常的,他竟把一个苹果送给了我。在小朋友们面前,我是被“传染”了的,而对一个玩累了半天而又没吃东西没喝水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渴望有一个苹果吃啊。现在他这一些所谓不寻常的动作,竟激起了我的一系列回忆。

  他“旅游”回来不是送我了好几盒玩具吗?他过完生日后过我的生日时,他不是送我了一堆他自己买的学习用具吗?他不是每次买吃的时都有我们一份吗?在生活中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连结起来,他竟成了我们之中所谓最“好”的人。

  当我最终登上泰山时,第一次感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情景。然而这泰山有得要多少基石来垫底呢?他这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却成了我在人生道路上的基石。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只要管好属于自己的山就行了。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8)

——登泰山游记作文

登泰山游记作文

  在*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泰山游记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泰山游记作文1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风光大气豪迈,景色迷人。登过泰山的人都会说好,可是也都说很累,因为不坐索道登顶要五六个小时!妈妈想让我通过爬泰山懂得坚持,今年暑假,我们一家去攀登了泰山。

  到达泰山脚下,不远处的泰山十分高大、雄伟,如同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汉,壮观极了!入山后我们奋力攀登,开始的路不算陡,我们走得很快。整个山很宁静,仿佛都能听见人们的呼吸声。微风缓缓吹过,两旁的树木摇曳起来,使人神清气爽,舒服极了!山路两旁的景观十分大气,一边是高大雄伟的拍树林,一边是刻有字的山石。

  走在山路上的人们几乎人手一根拐杖,路旁不时看到有人在休息、喝水。大约三个小时,我们爬上了中天门,中天门以上的山路可是十分险峻了,我们休息了一下,便开始冲顶南天门了。

  十八盘的路可真陡呀!山势如同刀割似的,山路好像一川瀑布从峭壁上飞流直下。石阶很窄,不足半只鞋子的长,爬起来可真有些慌!小孩子四肢并用,真像猴子在爬山;大人们拄着拐杖,慢悠悠的,好像一只稳重的大象,艰难地向南天门攀爬。虽然我也爬得很吃力,但我不停地在为自己加油打气,终于在两个多小时后,我攀上了顶峰!

  顶峰的风光可真美呀,放眼遥望四周,大大小小的山峰连绵不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云雾围绕着山峰,迷迷蒙蒙,不断地飘动着、升腾着,如同仙境一般。有的像层层棉花,有的像一条雪白的绸带。望着那起伏不定的云雾,我的心也被这景色融化了,虽然爬泰山很漫长、很艰苦,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风景。我下定决心,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要有勇气去挑战。登泰山,我成长!

登泰山游记作文2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泰山看日出。

  凌晨一点钟,我们开始登山。客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把我们送上了中天门,一下车,我就发现半山腰有很多亮点,哦!那是登山者手中的手电。我想,那么多人都爬得很高了,我们也要加油了。于是,我喊着爸爸妈妈一起爬山。打着手电爬了一会儿,爸爸妈妈要休息,我对他们说:“你们不想看日出了?可不能耽误时间啊,我们必须得在5点钟爬到顶峰呢!”听了我的话,他们放弃了休息,赶紧往上爬。不一会儿,天上落下了雨滴,但是雨水根本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打着雨伞,穿雨衣继续攀登。阶梯太滑了,雨也下得更大了,我们不得不到旁边小庙的屋檐下避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雨下得小了,我们赶紧继续出发。终于到了最难爬的”十八盘“跟前了,”十八盘“有1500个台阶,一不小心就会滑落下去,再说还是在晚上,我们手扶着栏杆互相鼓励着小心翼翼地攀登,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泰山最高峰“日观峰”,此时雨也停了,想着马上就能看到日出了,心里异常地兴奋。

  站在峰顶,寒风呼呼地吹着,我们连忙租了军大衣保暖,耐心地坐在峰顶等待日出。我们终于看见了日出,虽然周围有阴云,但是仍然很壮丽。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道朝霞,然后,一道耀眼的光芒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我发现太阳冲破了云层正在向上升起,啊!太阳终于升到了半空中,这景色真美啊!

  这次雨中登泰山虽然很艰难,但是我们中途没有放弃,终于看到了美丽的日出。

登泰山游记作文3

  早上五点左右,我就被妈妈叫起来,想到今天去爬泰山,我立刻精神抖擞,很快就没了睡意。不情愿地吃下一大堆多的像小山似的东西。之后我们向着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的泰山出发。

  我们到达了泰山的门口——红门,一个大牌子上写着“红门”两个字,下面是一副油光铮亮的大门。终于到目的地了,我禁不住在心里说。

  前面是一棵1300年前的大树,据说是程咬金皇帝栽的。年龄好大呀!妈妈让我站在树下照相,之后看看照片,感觉我在树下显得好小呀!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中天门,走到了十八盘。十八盘下迄开山,上达南天门,全长800米,垂直高度400余米,石阶1600余级,势为天梯,为泰山的标志性景观。

  没爬泰山之前,我想泰山有多高?听别人说很高,没真正体验过高的我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懵里懵懂的,现在一看,这么高的`天梯,我能爬上去吗?真有一种想放弃的念头。但看看爬山的人中,有老人,还有比我小的孩子,妈妈还不停地鼓励我,终于我克服了困难,和大家一起登顶了!

  我登顶了!当我征服了泰山的时候,我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泰山我都爬上来了,别的山我肯定也能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诵读着杜甫写的《望岳》中的诗句,我对泰山更加恋恋不舍。

  泰山,我爱你!

登泰山游记作文4

  在我3岁的时候就背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泰山在我的想象中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地方。

  今年暑假,我梦想成真,爸爸妈妈终于带我去了,我高兴极了。

  乘坐火车两小时以后,我们来到了泰山脚下。我们来到卖票处,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开始登山,我一路领先,到了中天门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了,抬头往上看是无数的台阶,我真想放弃呀?这时爸爸对我说,爬台阶就像是人生中的困难,我们要坚持,只有爬到山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听了爸爸的话,我加紧了脚步。过了两个半小时,到达了十八盘,听说十八盘是泰山最难爬的阶段。我们开始向十八盘“进攻”,两个小时后,十八盘终于被我们“攻下”了。然后,我们向玉皇顶走去。

  玉皇顶上有一座玉皇庙,玉皇庙门前有一块石碑,它就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立的无字碑。在往东走就可以看到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碑了。

  再往东走到了观日处。这时是凌晨3点47分。太阳出来了,它的周围先是有一些雾,渐渐地雾消失了,太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了,最后,太阳挂在了天空。人们站在山顶上,有一种与日同在的感觉。

  我们的这次旅游结束了,爸爸妈妈和我玩的很开心,泰山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我建议同学们也去那里去看一看、玩一玩,相信你也会被泰山的美景陶醉的。

登泰山游记作文5

  这个暑假,我和妈妈一行十四人来到山东登泰山,我十分激动。

  我们来到泰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雄伟的泰山直入云霄。开始爬山了,我迈着轻盈的步子,嘴里哼着歌向山上走去,还边走边看周围的风景呢。山上的树木可真茂盛,像一顶顶绿色的大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光影。地上的野花也很漂亮,它们粉得如霞,红得似火,白得像雪,黄的似金……渐渐地,山路越来越陡了,台阶也越来越窄了,我也走累了,脚上像挂了两个大大的沙袋,怎么也抬不起来了,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下来,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上泰山顶上去。

  我心想:“累死了,我还是下山吧!”

  “不行,我是来登泰山的,我一定要登上山顶看山下的风景。”

  我的心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吵,一个说,张麦琪别爬了,你看你都累成这样了。另一个说,张麦琪加油,不要轻言放弃,你一定能成功。我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我想起一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她遇到困难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于是我继续往上爬,最后我终于爬上了中天门,我累得气喘吁吁,听旁边的人说爬到南天门山顶还要三四个小时,我和妈妈就决定乘缆车去山顶了。

  上了山顶,天气就非常凉爽。向下鸟瞰,我看到了美丽的云海。云海像一片雪白的海洋,浮在泰山的半山腰上,对面的山丘仿佛被笼罩在云的海洋里。

  我站在泰山顶上,不禁想起了地下杜甫的那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泰山游记作文6

  10月4日,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的朋友一起去爬泰山观日出。

  下午三点,我们准时出发,晚上7点到了泰安,找了个地方吃了晚饭,就到了一个叫天外村的地方,买了泰山的门票和去中天门的车票,然后在车站的地方睡了一觉,到12点的时候,我们就出发了。

  一开始,我还很有精神,也很兴奋。渐渐的,我就一点精神也没有了,一坐下休息就打瞌睡,还差点睡着了。但是为了登上泰山顶,我就不断地提起精神,奋力往上爬。但是人有点多,我们很快就被冲散了,不一会儿就找着了,但很快又被冲散了。走着走着,我有点走不动了,但是妈妈一直鼓励我,说很快就到了,我往前看了看,前面黑乎乎的,又看见不远处有一处地方亮着灯,我以为那里就是山顶了,便加快速度向前走。结果到了那里,见还可以向上爬,就知道那里不是山顶,我们只好又继续向上爬。就这样,我们连续走了3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山顶。到山顶的时候又累又困,妈妈给我找了个地方我躺下就睡了,不一会就被他们叫了起来,说不用睡了,很快就到早上了,我只好醒来又等到了天亮。

  到了第二天天快亮了的时候,我迷迷糊糊的想看看日出,结果来看日出的人太多了,都占据在有利的位置,我也看不到日出的地方,就坐在了一堆装易拉罐的袋子上面睡着了。醒来的时候,他们快吃早餐了,我觉得还没睡够,就又睡了一觉。我们在山顶转了一圈就要下山了,我听妈妈说要坐缆车下去,就来了点精神,但是坐缆车的时间有点短,有点扫兴!

  这次唯一不足的是我没看到日出的那一刻,下次我来要提起精神看日出!

登泰山游记作文7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及两位叔叔来到泰山游玩。

  泰山是五岳之首,属*十大名山之一,历史上曾经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我原本想要爬上山顶的,但爸爸妈妈怕我体力不足,便从中天门坐缆车上山。

  坐在缆车上,在我们的脚下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听导游阿姨讲原来泰山上的树木不多,都是当时的林业工人靠手拉肩扛把树苗运上山种在了岩石缝中才有了今天的绿树成荫。随着缆车的前进山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山顶上人头攒动,原来山上有一条街市名为“天街”,在云雾的笼罩中若隐若现,让人仿佛置身在天宫。下了缆车才看到天街上都是出售的山东特产,最多的是煎饼卷大葱,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些货物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坐缆车上来的?爸爸说他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挑山工”就是讲的泰山上的用品都是由这些挑山工走过6366个台阶挑上来的。果然走了没多久就看见了“挑山工”,天哪,我空手还要坐缆车,人家挑了这么多货物却爬山,想想真是让我汗颜。赶紧加快脚步向玉皇顶进军,争取最后的胜利。经过了一处又一处的古今名人留下的石刻墨宝,我们终于来到了玉皇顶,回头看看登山台阶就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在泰山上,站在泰山之颠放眼望去,群山在我脚下,世界尽收眼底,这让我想起孔子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我一定会征服你的!

登泰山游记作文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形容五岳之首——泰山的名诗,从中我体会到了泰山的气势非凡和世人对泰山的赞叹。

  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峰,它大大小小的山峰蜿蜒起伏,连绵不断,不计其数。许多山峰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山崖上树木青翠欲滴,放眼望去满眼是一片绿的海洋。泰山的最高处有1524米,最低处也有600多米。山上的名贵药材非常有名,有黄莲、灵芝、人参等等。山上有古建筑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xx多处。

  我登泰山首先游览的是红门,那里是登山的入口,有一个很大的牌坊就像古代的大城门,牌坊下有个类似洞的地方,凹凸不*、阴暗潮湿,非常适合乘凉。很快我们就坐上了登山的公共汽车,在盘曲的山路上左右摇晃了10几分钟终于来到了索道口,乘上直达半山腰的索道,索道启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上越高,索道口在我的视野中渐渐远去,半路上我向下俯视,一个个山头从脚下划过,挺拔的松柏,巨大的山石都在我的脚下。一会儿我们就进入了浓浓的大雾中,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走下缆车,映入眼帘的是白灰色的岩石。当我一步步登上台阶后,看到三个大字——“南天门”。

  当回头看底下几乎笔直的天梯时,双腿顿时感到发软,真是佩服古人的毅力啊!在如此艰难的山上修了这么伟大的梯子。接着往上走,终于到达了山顶,山顶有个庙,庙前那刻着“五岳独尊”的大石头异常尊贵地站在那里,令人十分敬畏,那石头上的大字是红色的,写得苍劲有力,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登上了玉皇顶,就到了泰山的最高处,那里可真高啊,一伸手仿佛可以抓到云彩,一眼望去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泰山的雄伟壮丽深深吸引着我,开拓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我一定会再去那迷人的地方。

推荐访问: 泰山 答案 阅读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3篇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1 《登泰山记》阅读答案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