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战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战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重点难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评价任务: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三、题解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漫谈*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实、严谨,内容概括。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
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2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战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重点难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评价任务: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三、题解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漫谈*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实、严谨,内容概括。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
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教学漫谈》读后感3篇
《教学漫谈》读后感1
我有幸读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这本书,对于自己对教师的认识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一书从教书篇、育人篇、修身篇、管理篇等四大方。他那出神入化的教书育人艺术,民主科学的管理经验确实令人折服。读了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二点:
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魏书生日记里写道:“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实,反观自己,与魏书生老师相比,我们的办公条件、环境要比他优越,时间要比他充足,工作要比他少许多,但我们的工作成绩远不如他,不如他轻松。我想这主要是自己的工作态度不如他。正像魏老师书中写的那样:“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细致的工作态度魏书生老师一直坚持“以法制班”,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制订了一系列的班规班法,然后在检查监督系统的保证下贯彻执行,确实做到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书中摘录了岗位责任制、各种常规,确实是人人有事做。班上每个同学都有事做,细致到班级的粉笔、水桶、每个桌椅上的紧固螺钉都有人管,这是班上固定财产的承包责任制。而且在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纪律斋、体育卫生方面也有专门的负责人,魏老师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及容易出现的善,而且制定出这么严格细致的班规,学生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此以来,常规怎么能不好?
二、做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师,学会“教”好书。
对于教学,有的教师只重于眼前应试能力的培养,只重于分数的魅力,其实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帮助是及其微小的。魏书生在他的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智力能力的培养。而且就这些能力,跟学生做了专门的训练,例如:在培养记忆力方面,强调学生要背一些名篇名诗。他跟学生说:“我们读书,目的不单是为了考试,考试升学在人生旅途中不占主要的位置。我们学习主要为了使自己成为四有人才,成为自身与国家的主人。背一些激励人上进,教育人忘我,引导人开阔,启发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养成完善人格的需要,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同 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提高了记忆力。”像魏老师的这种方法我和一些老师也用过,但我觉得没有他的持之以恒和深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时我们都说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是想象力像一匹烈马,怎样驯服这匹马,我们*时只重于整体而忽视了个体差异,所以收益的也只有一部分学生。魏书生却能掌握好手中的缰绳,视不同情况而驯好每一匹“马”。
《教学漫谈》读后感2
还在大学的时候,魏书生的名字便如雷灌耳,暑假里终于有幸拜读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书中大多都是魏书生老师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及总结,看起来分外的真实和实用。借着文字的桥梁,我走进了魏书生的世界,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一片赤诚,看到了魏老师教育路上坚定的步伐,更享受到了他的收获。
掩卷沉思,我到底从名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他的经历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辈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而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称得上极为新颖大胆,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末考试,一学期的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均高7、8分……他到底又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
细细想来,便是快乐两字,贯穿于他的教学、育人、修身和管理的始终。其实,我对快乐教学一直是有点看法的。一想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往往发现充满了烦恼。社会的压力、家长的期待、学生的未来,通通压向我们,教书的乐趣似乎也在渐行渐远。而学生呢,同样被升学的压力,被“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们又怎么能达到所谓的快乐学习呢?现实给了我们一副繁重的枷锁,这是无从改变的,可在魏老师的书里却传授给了我们虽然身带镣铐,依然快乐起舞的方法,着实获益良多。
教学法为尊,重实效
和魏老师一样,我也是一名语文老师,读罢全书,却还是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个“神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放在语文教学,可是教出来的成绩却遥遥领先。他不像我们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因人而异地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画知识树,自学教材,作文放手给学生互批,作业学生自己留,考试学生出题评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了自己。的确,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生动起来,发动每个学生,什么该学,什么可以不学,怎样学,哪种办法最好,他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被信任、被尊重,学生有了自信,学起来主动,老师指挥起来自然也轻松。
也许有人说以上的事例并不一定人人受用,但他书中写的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技巧可以说也令我们受益匪浅。几年来,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拿到一个文本,自己进去了,讲得声请并茂,口沫横飞,但学生不领情,课堂冷场,教师与学生没有发生情感上的共鸣。该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共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令我颇感棘手。看了魏老师的著作后,我明白了只有吃透教材,精心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学生才可能在你的引导之下进入角色,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让学生在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魏老师的著作中,我更明白了上好一堂课有几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详尽占有资料,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而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为谁也不知道将会在课堂上发生哪些事,学生将会提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时加强学习,特别是文学知识的积累及妥当处理临时问题的方法手段,也就是教师要有临场发挥的能力与大智慧。二是要有比较周密的部署,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思维走,在教师的思维上有所发展,深化。
仔细分析才琢磨出,他的神功里其实就包含着一个非常朴素的哲学思想,即从实际出发,做实事,求实效,这也是他语文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方法对了,自然教师和学生都能乐得其中。
育人生为本,求和谐
魏书生认为自己并不是“经师”,而是“人师”,他最重视的便是育人。学问我们还可以一步步有所充实提高,可是,一旦为人师表,育人便是首要职责,而不是说仅仅是班主任才要担任的工作。但从他的育人观里,我又看不出一点通过摆所谓的教师架子,用师道尊严来压倒学生,也没有“我是老师,你必须听我的”的蛮横无理。而是完全以学生为本,他抓德智、体、美、劳,想着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发展;他既抓尖子生又重视后进生的转化,想着的是“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均衡发展;他在抓学生各科知识的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行远大的理想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想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魏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又怎会不乐于受教呢。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惩罚”。“犯错误,写说明书”、“犯错误,写心理病历”、“犯错误,唱歌”、“犯错误,做好事”,连着举了四个对于犯错学生的纠正方法,特别是那些说明书还要求学生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就让学生扫清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不会产生由惩罚而带来的负面心理。是啊,我们要帮孩子纠正错误,惩罚孩子都要建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更何况使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既罚了学生又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这些新式的“招”,都是建立在保护孩子的自尊,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时常说,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可是真正面对孩子犯错时,就算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气急败坏,更不会冷静地想出这些办法。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都需要好好地反思。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真诚的爱,这样才能教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孩子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他们才会不怕犯错误,并乐于改正,让他们懂得做人的真正道理。
修身德为先,变自我
“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才能教育出同样浩然正气的学生。魏老师笔下的修身观便是乐观对生活,改变自我。正因为如此,他总是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干一行爱一行,终究有所成就。魏书生认为:教师的职业是要让教师自己和学生同时享受快乐。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心情好了,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就会觉得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是一件无比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我们无法在空间上、时间上选择,但我们能选择一个乐观进取的自我。我们活在这一时代,就要看到这一时代的明亮处,而不是阴暗处。这样你一辈子都活在好时光中。
魏书生日记里写道:“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人生态度。他总是想着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面对一个个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从改变自己做起,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向改变,他永远都是那么乐观。魏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总是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正因为他能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所以他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同时在工作中,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了解了魏老师的工作,我才忽然觉得,魏老师面对如此多的困难,都能一直笑对,我们工作中的那些困难烦恼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反观自己,与魏书生老师相比,我们的办公条件、环境都要比他优越,时间要比他充足,工作要比他少许多,但工作成绩远不如他,也不如他轻松。我想这主要是自己的工作态度不如他。正像魏老师书中写的那样:“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生活中不是缺少欢乐,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欢乐的能力,既然环境无可改变,那就改变自己的德行修为,去适应环境。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自寻烦恼,杞人忧天,被自己精神枷锁所束缚。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勇敢面对。
读着魏老师的文字,我被激励着,从书中我知道,无论是教学、育人还是修身,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镣铐虽无从改变,但心态可以积极起来。哪怕身带镣铐,依然快乐起舞,让生命在对教育事业的追寻中,更加精彩!
《教学漫谈》读后感3
资料《教学工作漫谈》是魏书生继《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又一部随笔类著作,翻开书的每一页都是收获,学习书中的每一点知识都是快乐,实践书中的每一种经验都是成功!每次翻开这本书,都会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可以学的东西太多,能学好的东西也太多。
魏书生不仅是一个理论深厚的老师,更是一个在行动上敢于实践、善于反思和总结的老师,他在语文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但我认为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德育践行方面,他的任何的教学行为都忠于“要教书先育人”这句教育警言,并且他在实践中做到了这一点。
一、做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有感召力的教师。
1、师德典范
魏书生爱教书。魏书生是个知青下乡后的民办教师,基础学历仅为初中,知青返城后被工厂定为厂长接班人,但是教书之心依旧强烈,连续六年申请教书,*中受到错误批判,后拨乱反正,终于如愿以偿,担任初中教师。
2、教改先锋
魏书生因教改而成功。引发教改的原因是太忙,没有办法按照普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自1983年开始,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10年中教两个班的语文。魏书生兼职多:社会兼职达38项;会议多:每年开会4个月以上;负担多:1/3的时间接待客人;用于语文教学的只有工作时间的1/10,只好思变。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魏书生的成功是因为工作太多,太忙,如果不忙,那么也就没有现在的魏书生了。
二、做一个了解学生内心活动的老师。
1、理念先进
魏书生认为教语文轻松的根本原因是育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人说:“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没什么新东西,就是在育人上有些办法。”的确,新课改不是提倡自主学习吗?二十多年前,魏书生就提出来了。不是老提德育为首吗?魏书生是真正的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教师,而且育人与语文教学相互促进。
2、励志专家
怎样让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重拾信心是魏书生的独门绝技。例如做好事和做坏事的故事等。
三、做一个乐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的反思和创新的老师。
1、目标明确
魏书生教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1979年开始,魏书生就不批一本作业,不改一篇作文,不搞一次测验,只用30节课就讲完成了一学期的课程,但考试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均成绩超过重点学校7.8分,而学生是经过重点学校挑剩下来的差生。
2、操作系统民主
建立学生自治系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运用巧妙、严厉的惩罚:如写说明书,俯卧撑,做好事,唱歌等。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建立互助组。同时坚持写日记。
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很多方法,更教会了我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自励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来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这本书我还要认真读、慢慢品!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菁选3篇)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并复述这些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名著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问:“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
2、交流:你对《三国演义》知多少?
(三国的名称、三国的主要人物、三国所处的位置等等)
3、在一千七八百多年前,魏国的曹操打败了蜀国的刘备,企图一鼓作气消灭东吴,一统天下。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于是在赤壁爆发了一场有名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设疑:“赤壁之战”发生在遥远的一千七八百多年前,可为什么历史要记录下它?人们又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津津乐道?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并理解文中的词语。
2、交流——“步步为赢”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调兵()将自不()力波浪()()不防备
迎风()望丢()弃()无心()战不()其数
(2)你理解了其中的哪个词语?
(3)选择1个或几个补充完整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和《赤壁之战》有关的话。
三、突破重点,精思研读
(一)理清“火攻”的步骤
1、师生合作读文章第3段。
对呀,3万对50万,如此悬殊的兵力,黄盖也深知寡不敌众,所以他对周瑜说:“(),但因为他看到曹军的(),于是他信心十足地提出:“如用()。”
2、正如周瑜所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关键是怎么打?
指名朗读课文5——11小节,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试着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3、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精读每一步,学习复述,体会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所在。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1、火攻这一战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为什么?
a——黄盖诈降
1)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2)引导学生分析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
b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c从曹操接信后的举动看,你觉得曹操的弱点是什么?
b——趁风驶船
1)展示两军对阵图,指名划出风向。
2)思考讨论:
a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直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请找到其中的关键词说说理由。
b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c——火烧曹营
1)从课文9、10小节中找出描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重点体会“都”、“封”、“窜”)
2)齐读三句话,再次体会“火攻”的妙处——扬长避短
(三)分步复述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真让人赞叹不已,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招,试着说一说。
2、学生精彩片段复述交流。
3、根据提纲,试着复述全文。
4、小结:看着提纲,大家不难发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这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全过程描述下来,使得文章条理清楚,扣人心弦。那么读到这里,你从这场战役中收获了什么呢?(指名交流)
四、总结归纳,课外拓展
1、齐读最后一节,展开想象:
堂堂一代枭雄曹操从华容道仓皇逃命后,当他回到北方,回首这次大战,他会对着部下黯然长叹:“。”
2、学生想象发言。
3、激发豪情,出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学们,历史的脚步匆匆,而长江的水依然滔滔,那远去的硝烟,那逝去的火花,已随风而飘,但在这场著名的战役过去900多年后,有一位大文豪来到长江边,深深地怀念、深深的赞叹,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4、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
5、总结:正是有无数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战争、事件串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也正是有无数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激情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游历其中,没有一个炎黄子孙会不为之自豪的!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深有同感。
6、布置作业
记一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讲一讲:《赤壁之战》的故事。
读一读: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故事,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板书]
29赤壁之战
知己知彼
天时地利
扬长避短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 (菁选2篇)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战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重点难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评价任务: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三、题解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漫谈*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实、严谨,内容概括。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
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2
课前预习:
了解写作背景,并解决生字词。了解此次战役的背景。
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3.体会战争给士兵及家庭带来的苦难。
重点难点:
从“漫谈入手”,理解本文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评价任务:领会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并理解其在选用和组织材料上的匠心独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保尔柯察金,这个人物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说说他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时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生活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好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场战争的有关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度*奖金)、《暴风雨》和《九级浪》等。用五年时间写成的《人岁月生活》被誉为苏联“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1942年8月,德军主力对*格勒全面进攻,艰苦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三、题解
漫谈,即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
四、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
2.通过和前两篇比较,领会报告文学的特点。
讨论后明确:
报告文学,即报告加文学。既讲述事实,又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它绝不允许艺术上的虚构。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①时效性;②真实性;③文学性。
报告文学的“新”:①新在事实;②新在时效;③新在语言表达;④新在篇章结构;⑤新在推出结论的过程。
3.思考:
⑴本文的焦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希特勒的溃败。
⑵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以议论为纲来组织调遣事实,议论的结构是完整的,而事实是不完整的,是按照议论的要求加以取舍剪裁的。
⑶本文的目的是讲述事实,还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明确: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五、探究
1.同样写战争 ,《漫谈*格勒之战》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正面写战斗的,直接告诉读者战斗进展态势;而《漫谈*格勒之战》只是写战斗外的情况,侧面描写被围德军军心的散涣和生活的窘困,预示了希特勒的溃败。
《漫谈*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内容具体。《我三十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准确、*实、严谨,内容概括。
2.既是写战争,作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而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的消瘦?
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德军被苏军包围后陷入困境,连食物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战斗力。)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同时告诉我们侵略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悲惨下场。
3.在《漫谈*格勒之战》叙述中,你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述变得生动起来?
————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加入了作者的情感
————引用了很多人的话,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多角度叙述
————幽默风趣、富有调侃的语言
六、颖悟
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⑴见解独到、视角新颖,线索清晰、细节突出;
⑵语言含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面向大众。
七、小结
本文讲述了*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
八、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三。
2.熟读本文,并预习下文。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赤壁之战》观后感3篇
《赤壁之战》观后感1
我看了《三国演义》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赤壁之战。
主要讲了曹军要去攻打荆州。刘琮遇上了鲁肃和他“联和抗曹”。
孙权去找诸葛亮。诸葛亮说:“用火攻打荆州。”孙权说:“常常刮西北风,怕烧到自己的.战船。诸葛亮预测冬至那天刮东南风,我们再进攻。”
那天,黄盖听见有东南风时,说:“放火。”刹那间几个小船成了火船,把曹军吓跑了。
这是三国演义上孙刘军胜利,是三国史上宣战结束。这时我国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三国史上最著名的战例。
我的感想是:曹军因骄傲所失败。人心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想到竟想不到的事。
《赤壁之战》观后感2
昨天刚刚学了一篇课文《赤壁之战》,课文中的周瑜采用了火攻,准备烧毁曹军。可是曹操实在也太大意了,于是,他的人马烧伤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是曹操后来没有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曹操曾经是奸诈,凶残的化身。但是我是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能赢的。他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准备的太匆忙了。别的不说,曹操当时的兵都是北方人,他为什么不在他的地盘上练习水上作战呢?那样一来,他的兵练习会了水上作战,不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吗?而他当时直接率兵去赤壁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兵在赤壁练习水性时,其实就给周瑜留了时间想计策。同时也留了时间让诸葛亮请来了东南风。而且他求贤若渴,凤雏庞统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战船连起来。这样一来,他更是必输无疑。
于是,这场大战就开始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赤壁之战》观后感3
我看了《三国演义》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赤壁之战。
主要讲了曹军要去攻打荆州。刘琮遇上了鲁肃和他“联和抗曹”。
孙权去找诸葛亮。诸葛亮说:“用火攻打荆州。”孙权说:“常常刮西北风,怕烧到自己的战船。诸葛亮预测冬至那天刮东南风,我们再进攻。”
那天,黄盖听见有东南风时,说:“放火。”刹那间几个小船成了火船,把曹军吓跑了。
这是三国演义上孙刘军胜利,是三国史上宣战结束。这时我国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三国史上最著名的战例。
我的感想是:曹军因骄傲所失败。人心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想到竟想不到的事。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 (菁选3篇)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1
众所周知,魏书生先生是中国教育界传奇一样的人物,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虽然魏老是教语文的,但是教书育人是相通的,书中更多地讲他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法,还有处事态度,拜读以后,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一.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魏书生书中写道: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反思自己,在抱怨学生笨、指责学生的时候,不如想办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指责学生为什么不会订正错题时,不如心*气和地问问学生哪里不理解?在埋怨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课时,不如问问自己是不是教学方法不适合他们。在期末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听课时目光呆滞、无精打采,我想他们肯定是长时间复习比较疲惫和麻木了,于是我想办法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上来讲题,我发现不少学生很乐意上来讲,听的学生也打起了精神。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章后,我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要去改变自己来适应学生。
二.教书必须育人
魏书生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人问他:你是靠什么方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他的回答是:育人。比如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自然觉得无需读书,想让不愿学习的学生忠实于自己,认真学习,就得育人,就得做思想工作,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这是育人的范畴,是每个学科教师的工作。领悟到此,我想在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育人的部分,不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需要,也是我自身成长的好机会。
三.正确关爱后进生
面对差生是我们教师最头疼的事,怎么教都教不会,这些学生普遍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整天痛苦的坐在教室里听着听不懂的课。魏老师却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学生,他说: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我们许多教师也为差生付出了很多,课后辅导,课下追踪,可是效果不佳。读了魏老师的书,启发我思考,我在帮助学生时,是不是太想让他进步而忽略了学生的压力,我的方式和用语会不会无形中在给学生施加压力等。他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会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让学生怎样,或者不让学生怎样,或训斥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那面,站在学生积极的一面,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不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在帮助他,关爱他。魏老师的做法值得我去借鉴和思考。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有助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2
坐在开着空调、鸦雀无声的图书馆里,我又打开了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翻翻目录,我选择了他写的育人篇。
静静地读完魏老师的“教书必须育人”、“培养怎样的学生”、“育人重在培养良好习惯”、“每天做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变?为!”、“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轮流教唱歌”,我被魏老师的做法折服了,我也被魏老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个心中只有学生的老师,一个心中只为学生而活的老师!他让我懂得了:
(一)要想教师当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首要一点必须要先学会育人,培养学生从小做正直、善良、勤劳、无私,愿为祖国、人民多做事情的人。魏老师的教书育人的经验有人肯定,也有人对此不懈一顾,可魏老师却说这无关紧要。魏老师,你是多么大度!你自始自终坚信,教书是为了育人,如果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学生多一点*的品质,那就是一种幸福。你不为名不为利,仅仅想的是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
(二)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才能加深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魏老师外出开会回来,又与学生一起活动,放学时,又与学生一起做仰卧起坐。当他做到60次时,他已汗流浃背,胳膊发软,但他硬是坚持到了100个。因为他们规定每次必须做100个。魏老师遵守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可当他想站起来时,却没有听到学生喊“停”,直到做到120个时,学生才喊“停”。魏老师不解,学生告诉他,他已“离家”20天了。为什么他的学生与他如此亲密?因为他处处想着学生,有事总是与学生商量,一起做决定,他心中装着学生;因为他信守自己的诺言,严守“家规”,做学生的表率;因为他已与学生心灵沟通,亲如一家人。
(三)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管好自己的“家”。在“课前陶醉在一支歌里”、“轮流教唱歌”篇中,魏老师让学生轮流教全班唱歌,校园歌曲、流行歌曲等什么歌曲都可教,但必须由负责的班干部把关,批准方行。即使有学生告状到他那儿,他也仅发表个人的意见,具体行不行,还得那负责的学生说了算。这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的思想。
(四)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强键的体魄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没有一级棒的身体,成绩再优秀将来也无用武之地。魏老师无论是教自己的学生,还是出外上课,如果看到有学生坐姿不正了,随即说:“请把?拉直,变?号为!号。”他那幽默的话语不但给溜号的学生留了面子,达到了让他集中精力学习的目的,而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视力,关心自己的身体!
粗粗看上去,魏老师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极为*常,但细细想一想,这*常却极为不*常。如果魏老师没有365天如一日地去做到开学初与学生一起制定的“家规”,那一百多个学生能听他的话吗?能在“家”呆着吗?能在“家”呆好吗?
我想,一个教师,如若要教好书,必须先育人,须与学生心灵沟通,达成默契,那么成功就离你不遥远!
教学工作漫谈读后感3
众所周知,魏书生先生是中国教育界传奇一样的人物,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虽然魏老是教语文的,但是教书育人是相通的,书中更多地讲他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法,还有处事态度,拜读以后,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一.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魏书生书中写道: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反思自己,在抱怨学生笨、指责学生的时候,不如想办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指责学生为什么不会订正错题时,不如心*气和地问问学生哪里不理解?在埋怨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课时,不如问问自己是不是教学方法不适合他们。在期末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听课时目光呆滞、无精打采,我想他们肯定是长时间复习比较疲惫和麻木了,于是我想办法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上来讲题,我发现不少学生很乐意上来讲,听的学生也打起了精神。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章后,我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要去改变自己来适应学生。
二.教书必须育人
魏书生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快乐健康,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人问他:你是靠什么方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他的回答是:育人。比如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自然觉得无需读书,想让不愿学习的学生忠实于自己,认真学习,就得育人,就得做思想工作,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这是育人的范畴,是每个学科教师的工作。领悟到此,我想在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育人的部分,不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需要,也是我自身成长的好机会。
三.正确关爱后进生
面对差生是我们教师最头疼的事,怎么教都教不会,这些学生普遍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整天痛苦的坐在教室里听着听不懂的课。魏老师却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学生,他说: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我们许多教师也为差生付出了很多,课后辅导,课下追踪,可是效果不佳。读了魏老师的书,启发我思考,我在帮助学生时,是不是太想让他进步而忽略了学生的压力,我的方式和用语会不会无形中在给学生施加压力等。他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会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让学生怎样,或者不让学生怎样,或训斥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那面,站在学生积极的一面,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不是在批评指责他,而是在帮助他,关爱他。魏老师的做法值得我去借鉴和思考。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有助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漫谈*格勒之战》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漫谈“课桌文化”作文
漫谈“课桌文化”作文1
据报道,前一段时间,“超级女声”年度总冠军李宇春走进北大校园,仅唱了一首歌,便引起北大学子一片狂热尖叫,造成场面混乱,以至原先计划好的一些节目不得不临时取消。此事在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问题的深刻思考。有人认为,北大校园是中华民族的一块文化圣地,“超级女声”走进北大,体现的是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以及经典文化的巨大冲击,甚至是对经典文化的亵渎。那么,既然流行文化在当今社会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也在此淡淡谈校园里流行的课桌文化。
课桌文化,从一定角度也和“超级女声”的流行歌曲一样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那么,“课桌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还记得鲁迅的作品——《三味书屋》吧。鲁迅为了告诫自己今后上学不再迟到,就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还贴了“君子自重”的字条。从此,课桌文化就诞生了。但是,在旧社会,敢在书桌上刻字的人微乎其微。可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课桌文化却流行得很。课桌文化如今在学校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战士”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的“战士”冲上来!当你到教室或阅览室里去参观,你会惊奇地发现,现在课桌文化演变之快,文化“内涵”之丰富,令人难以想像。你看,那课桌上的留言,语气有的高昂,有的低沉;那留言所表达的情感,或庄严、或轻浮,或含蓄、或直白……但是,这些文字大多是学生为了发泄对学习的不满,或一时情绪激动时潇洒刻画而成的。他们恐怕忘了学生守则里明文规定,要爱护公共财产,爱护课桌椅。
言为心声,当然,课桌文化中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同学们的“心曲”。仔细品味,课桌的情感,喜怒哀乐无所不有。从他们刻画的内容上看,同学们的文化素质的确很低!我不禁想起前不久我在网上看的一则报道:在安徽省对全省范围内中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其结果令人堪忧。当问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否有道理”时,1835名中学生有760名认为有道理……“考试时你是否作弊?”近500人坦言“想作弊不敢作”,17%人表示“别人作弊我也作”。这则报导和课桌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一样的,同学们的文化素养真有待提高。要是从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该怎么办呢?要知道,国家要富强,教育要先行。只有提高同学们的素质,才能为国家人才成长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们,是否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让课桌文化趁早消失呢?
首先,要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看事物要从现象去看本质。同学们在书桌上发泄的是个人感情,实际上是损坏公共财物。那些无聊的字画完全玷污了整洁的桌面。孔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当你情绪不好时,就要对课桌进行摧残施压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你把内心世界在课桌上真实地“描绘”出来时,它既不会失传,还能够让他人实实在在地去“观赏”一番,去了解你真实的内心世界。说不定,你这样的刻画还能够“流传千古”,让一代代的学生“观摩鉴赏”。但是,你的这种想法是幼稚无知的。你不但伤害了课桌,还将影响不少学弟学妹!难道这不引起你的.深思吗?同学们,请你放下你手中的尖刀,别再让课桌文化继续蔓延吧!
也许有人会说,课桌文化的一些文字包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那某句“格言警句”曾激励过或正激励着一个个失意的学子,那某个标志曾成为监督你或他人的良师益友。但是你是否明白,要立志的话,你为何不把“早”字写在日记本里,或深深在刻在心上呢?这样你既可以不用小刀,还能让课桌经久耐用!岂不是两全齐美吧!
再说,我曾见过在桌上刻“早”字的同学,他天天迟到无不例外,看到自己刻的“早”字一点不脸红;我也看过在桌上刻“君子自重”的同学,他是日日捣蛋却丝毫不懂反省,天天我行我素;我还发现有人在桌上刻“勤奋、刻苦”,可是每次那“瞌睡交响曲”就是从他那“勤奋、刻苦”的书桌里传出来的。另外,有些同学刻了“早”字,把“早”字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的确像鲁迅先生那样勤奋好学了,虽然他在书桌上留下了自己的心声,却丢掉了他做人最基本的良知,不遵守学校制度。他的行为也和所有喜欢课桌文化的人一样,就是在破坏学校的公共财产,给国家造成了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同学们,请大家行动起来吧,让“课桌文化”在校园里消失吧!请大家从我做起,讲究卫生,爱护课桌椅,让“课桌文化”趁早走下课桌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