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会7个生字,5个二会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昂首阔步,振奋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理精重点部分叙述的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友谊航程》教学设计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会7个生字,5个二会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昂首阔步","振奋"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理精重点部分叙述的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祖国强盛使侨胞倍感振奋的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叙事的严密。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课文相关内容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质疑。
初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全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说说*海军舰队的航程。(出示课件中相关地图)
重点细读,感悟品味。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哪部分具体写"友谊的航程"。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哪些方面的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吗课文是怎样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习交流第2自然段,说说你从哪感悟到*舰队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读读,想想,议议。
再读,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从中体会到什么
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注意反复朗读,仔细体味。从哪看出旅美侨胞的振奋与自豪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可从具体文字中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感悟最深之处。
课文首尾两节以读代讲,略读。
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练习正确书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赏读吟诵印象深刻的段落。
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赏读吟诵印象深刻的句段。
本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由选择并练习感情朗读。
同桌交流朗读情况。
集体朗读比赛,并说说自己这样朗读的理由。
例文范读,读写迁移。
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
作者是怎样描写旅美侨胞的振奋与自豪具体说说。
小结:通过旅美侨胞见到*水兵的风采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表现了侨民的振奋与自豪,侧面反映了*海军现代化的成就。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看到*水兵的旅美侨胞很多,这节中为什么只具体写两位华侨的言语,行动呢(以两位华侨的言行为代表,说出了全体侨胞的心愿,这是采用了由面到点,以点代面,突出典型的手法,使旅美华人为祖国强盛而振奋,自豪的情感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读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写法的严密。
播放课件中《海豚表演》动片。要求仔细观察场景及观众表现。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印象深的场景及观众的表现。
仿课文第4自然段写片段《观看海豚表演》。
注意面点结合,突出典型。
讲评练笔。
写好后自读自改,也可同桌互改互评。
选择各层次学生习作进行讲评。
对照要求,自己修改习作。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学会7个生字,5个二会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昂首阔步","振奋"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理精重点部分叙述的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祖国强盛使侨胞倍感振奋的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叙事的严密。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课文相关内容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质疑。
初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全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说说*海军舰队的航程。(出示课件中相关地图)
重点细读,感悟品味。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哪部分具体写"友谊的航程"。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哪些方面的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吗课文是怎样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习交流第2自然段,说说你从哪感悟到*舰队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读读,想想,议议。
再读,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从中体会到什么
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注意反复朗读,仔细体味。从哪看出旅美侨胞的振奋与自豪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可从具体文字中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感悟最深之处。
课文首尾两节以读代讲,略读。
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练习正确书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赏读吟诵印象深刻的段落。
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赏读吟诵印象深刻的句段。
本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由选择并练习感情朗读。
同桌交流朗读情况。
集体朗读比赛,并说说自己这样朗读的理由。
例文范读,读写迁移。
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
作者是怎样描写旅美侨胞的振奋与自豪具体说说。
小结:通过旅美侨胞见到*水兵的风采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表现了侨民的振奋与自豪,侧面反映了*海军现代化的成就。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看到*水兵的旅美侨胞很多,这节中为什么只具体写两位华侨的言语,行动呢(以两位华侨的言行为代表,说出了全体侨胞的心愿,这是采用了由面到点,以点代面,突出典型的手法,使旅美华人为祖国强盛而振奋,自豪的情感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读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写法的严密。
播放课件中《海豚表演》动片。要求仔细观察场景及观众表现。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印象深的场景及观众的表现。
仿课文第4自然段写片段《观看海豚表演》。
注意面点结合,突出典型。
讲评练笔。
写好后自读自改,也可同桌互改互评。
选择各层次学生习作进行讲评。
对照要求,自己修改习作。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1)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5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
1.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有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自己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
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导入
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实力
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就是杨利伟——第
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
而辉煌的历程。
文本解读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
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的载人航天飞船飞
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
指*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8226;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朋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氮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合作探究
1.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2.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8226;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3.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
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
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
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
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
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
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2.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确:《别》叙写有节制,有分寸,考虑受众,包括内地、香港、英国人的接受心里,很微妙,客观叙写,感情内敛。《奥》通过参观者的表情描写,间接表现。《飞》是直接议论抒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飞向太空的航程》。
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导语: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4、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
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
问题四: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5、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6、作业
A、编一份“*航天大事记”
B、写一则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3
1、准确而有气势的词语: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句中“九时整”“橘红色”体现了新闻词语的准确性。“惊天动地”“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词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写出了火箭点火、发动机工作、离开地面、进入空中的过程,这些词语不但准确生动,而且十分有气势,传神地写出了火箭发射的壮观场面。
2、内涵丰富的语言:
⑴20xx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写*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
⑵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段中“金色的秋日”有双重含义,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作,*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在不断地走下去。
3、充满鼓动性的语言:
这篇通讯,不只是报导*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这一事实,更在于通过这一事实鼓舞全体*人,所以文中的语言充满鼓动性。
⑴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两字隔开,意在强调,读毕此句,*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
⑵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进入了航天时代。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全体*人的斗志。
⑶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这是本篇通讯的最后一句,作者将此句单独列段,意在强调这次发射活动的伟大意义,并使读者看到了*航天事业光辉的未来乃至一个民族光辉的未来,读毕热血沸腾,备受鼓舞。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增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整体把握
(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20xx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
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三、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作业
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飞向太空的航程》。
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导语: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4、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
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
问题四: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5、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6、作业
A、编一份“*航天大事记”
B、写一则新闻。
undefined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友谊的航程》课堂实录3篇
《友谊的航程》课堂实录1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文。
课前交流:录音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师:今天吕老师很高兴,都说咱们是好朋友,猜猜吕老师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生:因为我们家又来客人老师听课了,这回的客人可不一般,他们是吕老师的领导。
生:因为我们家来了两位尊贵的客人,他们看起来和蔼可亲,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增添了快乐,温馨的气氛。
生:今天不仅吕老师高兴,我们也非常高兴,因为我能感受到领导对我们的关爱。
师:是啊,爱我们的人今天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好好表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学生,好朋友,好吗?上课!
导入课文:
师:伴着这首世界名曲《友谊地久天长》让我们一起走上一段难忘的友谊的航程(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读中悟,悟促读。
师:1997年,一支飘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满载着*人民的深情厚谊,横跨浩瀚的太*洋,先后访问了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家,在浩瀚的太*洋上留下了一道蔚蓝色的航迹。同学们,让我们聚焦这次友谊航程的第一站--美国圣迭戈海港。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了解本次出访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取得了哪些收获呢?快速默读课文,想好后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音乐停)
(学生默读思考,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生:*海军舰艇编队的出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师随即板书:赢得友谊,倍感振奋、自豪)
师:同意吗?(指板书)“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课文是用哪一自然段具体描述的?“使华侨倍感振奋与自豪”又是哪一自然段写的?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写了“华侨倍感振奋与自豪”的表现。
生:我发现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个过渡段,它把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都概括了。
(打出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
师:了不起,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同学们再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生自由读)
生:我知道这一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次考试中我们遇到的,*海军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是总结上文也就是承上了,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是总结了下边的内容,也就是启下,引起下文。
师:说得多好啊!确实如此,它就像一座桥梁,把这两部分内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尽可能地使用过渡段,使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前后连贯,让文章更加具体、完整!
1、读议第2自然段:批注课文,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师: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出访确实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如果你有想法就随手写在课文的空白处,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学生边阅读,边动笔批注课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思考)
师生对话:
生:我从“人们奔走相告,纷纷赶来争睹*军舰的风采。一连几天,圣迭戈军港洋溢着欢乐友好的气氛。”这两句话看出,这次出访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
师:很好,你能从重要语段中感悟出这次出访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如果能从重要语段中抓关键词来谈自己的理解会更好,谁来试试?
生:我从“纷纷争睹”一词体会出人很多,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地来看*军舰的风采。
生:我补充,还能从这段的“奔走相告”体会到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人。
生:我还要补充兰兰的意见,从“奔走相告”还能看出这些外国人是多么热情,多么好奇呀!因为这是*军舰第一次到达美洲大陆啊!
师:是啊,美国人民对*军舰有史以来第一次来访充满一种热情与好奇,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海军呢?
生:*海军舰容整洁,士气高昂;水兵们举止文明,充满自信。
(出示照片:*海军舰容军姿)
师:你觉得*海军舰容军姿怎么样?
生:很精神(帅)、(士气高昂)、(有气质)、(威武)
师:你们能把我军的这种帅气读出来吗?
(指名读、评议后齐读。)
师:确实很帅,所以不仅使普通老百姓前来纷纷争睹,也博得了美国军官的称赞。
(打出军官称赞的话语投影)(指名读)
生评价:我觉得他没有读出称赞的语气,没有发自内心的赞扬,我想来读一读。(该生读)
师:给你们大家一次当美国军官的机会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夸夸咱们*的海军吧!
(激情齐读)
师:多么好的赞语啊!让人感受到了军官是由衷地在肯定*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啊!我们还可以从 哪些地方看出这次来访赢得美国人民的友谊呢?
生:我从“在美丽的圣迭戈海滩,两国官兵,一起野餐,一起进行排球和拔河比赛,一起举行联欢会,还共同演奏了两首中美乐曲。”中可以看出他们赢得了美国人的友谊。
生:老师,我补充,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两国官兵之间没有丝毫敌意,他们是那样的友好,他们的友谊不一般,比大海还要深啊!
师:理解得多深刻呀!你真会读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生:我从“美国军官家属为*水兵烹调食品,依偎在*水兵怀里拍照”,这幅情景可以看出他们美国人已经把*海军当成了亲人,尤其是美国孩子在*水兵的怀里拍照,我更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的深啊!胜似亲人!
生:我从“一家美国人用贝壳精心摆成英文大字:你好,*!”这句话可以感受到美国人发自内心的欢迎*,因为我也是这样的,每当我喜欢谁到我家玩时,我也会写几个大字贴在墙上欢迎他们的到来。
师:能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真不错!是啊,一句简单的问候其中饱含着的是最真诚的欢迎,是最深厚的友谊。
2、品读交流第四自然段: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过渡语:这次来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请把我们的目光投向这个振奋人心的场面--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自己读进去,读进这个画面,你们能吗?
(学生情绪高涨,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辅导不太会读书的同学。)
师:刚才老师看了你们读书时的表情,听了你们读书时的声音,知道你们的内心是不*静的。(生异口同声回答:是的)那就告诉吕老师你们此刻的心情,好吗?
生:(振奋)(自豪)(激动)(感动)(激动万分)(兴奋)(生依次汇报)
师:哪儿让你自豪了?
生:当我读到“当雄姿英发的*水兵穿着洁白的军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和*海军军旗的`引导下,昂首阔步地走在美国大地上的时候。”我自豪了,我觉得我们的海军是那么的威武啊!尤其是“昂首阔步”一词更让我感受到他们的风采,我自豪我们有这样的队伍!
师:说得多好啊!大家有同样的感受吗?那咱们就自豪地读出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吧!
(打出本段文字投影)师生齐读
生:老师,我从“沿街的华侨忘情地追随队伍,一路狂奔,欢呼雀跃”中的“狂”字,和“欢呼雀跃”一词体会出华侨们看到祖国海军已经疯狂了,他们太高兴了,太兴奋了。
生:老师,我补充,我还可以从一位华侨的一段话中体会出他们激动的心情,(生激动地读这位华侨的话语)读完又一学生站起激动地说:“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对华侨们来说,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比看到祖国水兵,听到祖国乐曲,更让他们兴奋的事了,这件事是他们这辈子遇到的最开心的事了,我也想来读读。
师:老师有个建议,如果下面的同学也想来读一读这一段,就站起来和他一起读好吗?
(大多数学生踊跃站起,激动地读这一段。)
师:哪儿又让你感动了呢?
生:当我读到80高龄的老人专程来到圣迭戈看望祖国亲人的时候,我感动了,因为我觉得80岁了,应该连走路都不方便了,还专门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祖国亲人,他们真不容易啊!
生:我觉得当时这位老人因为心里太高兴了,所以走起路来像20几岁的小伙子。
生:他还带着老伴呢!从“兴致勃勃”这个词我体会到:他们是多么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啊!他们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几十年了,他们太激动了!我真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了!
生:还有更让人感动的,当我读到“他扶摸着锃亮的军舰,热泪盈眶地对*水兵说话的时候,我知道,他太激动了,太爱自己的祖国了!都快要哭了!
生:我还从"扬眉吐气"这个词体会到我们*人终于站起来了,强大了!再也不是“*”了!
(群情激奋,个个跃跃欲试)
师:从你们的话语中,吕老师能感受到:你们是那么的爱国,祖国的将来会因为有了你们这些孩子而更加强大,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与自豪,吕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可以吗?
(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打打分,并说一说理由。
生:我给吕老师打100分,因为吕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老师读那位华侨的话时用激动的语气读的!
生:老师读得让我身临其境了!我仿佛看见了那位80岁的老人!
生:我仿佛就是华侨了,我仿佛在疯狂地追赶队伍。
……
师:老师真有成就感,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多的画面,这么多的感动。相信只要你们也和老师一样用心去朗读,一定读得比老师还要好!谁来挑战我?
(几乎全举手了)
师:这么多勇士,好,想读就站起来读吧!让我们一起读出作为一个*人的振奋与自豪吧!
(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师:*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第一次到达美国圣迭戈进行了访问,这次出访不仅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也使广大旅美侨胞倍感振奋与自豪。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制造出更先进的舰艇,带着吕老师,带着我们的听课老师一起航行,把*人民的友谊带给全世界,好吗?
四、拓展延伸:
师:老师这儿有三个课外活动建议(出示):
1、用两段话叙写一件事,用上过渡段。
2、搜集并阅读表现*海军发展史或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书刊,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
3、收集表现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音乐作品和故事,在班级举行小型的音乐会或故事会。
(歌曲《友谊地久天长》起)
在这首《友谊地久天长》的歌曲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但愿国家与国家之间,我们之间,我们和听课老师之间的友谊都能地久天长!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下课!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3)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
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
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
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创新亮点 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
《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
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学生观看 微课视频
(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
2、发放导学案
第一课时:
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
重温新闻这一刻:
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
(1)画图解惑
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日报》上。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
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
为纪念神州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如果你是编辑,请在该专题片撰写结语。要求:结合文本,依据作者观点进行书写。
(4)提炼情感关键词
为了更好地推广图片展,请身为编辑的你为此次专题展设置几个情感关键词。
第二课时
我是记者——我写新闻稿
1、组织学生变身现场记者,书写新闻稿
专题图片展在杭州市民中心展出。展览反响热烈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如果你在现场,请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宣传本次展览。
(引导学生完成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
课后作业:
以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展示完成新闻稿。
1、学生课前预习新闻相关知识,利用网络*台收集资料。
2、看微课思考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以此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1、学生分组。
2、找出本课对应新闻内容。
3、变身播音员朗读本课对应新闻内容,谈谈朗读感受。
1、 小组合作,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
2、 结合微课视频知识,辨析本文新闻结构类型。
3、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画出本文新闻结构图。
1、快速阅读全文,摘取航空大事件。
2、将航空事件按时间顺序,填补结构图。
3、最后为图片展书写专题结语。
4、 理性分析神州五号升空背后的故事
5、 概括提炼关键词。
1、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新闻结构。
2、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
3、有什么样的新闻目的。
1、学生展示以微视频形式上传班级QQ群,学生课下观看打分评价。
2、展示要求:阐述自己构思构成,以及采用的新闻结构类型与写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微课视频,消解了学生对新闻知识的厌倦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声音与图形营造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于新闻知识的理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
1、定位信息,快速融入情境
2、重温新闻发生这一课,缩小新闻与学生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同题材的新闻为什么不一样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角色代入,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本文标题一语双关的含义。
2、 消化微课教学知识,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3、 使学生在合作画结构图的过程中,明白新闻结构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写法进行微调。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锻炼学生摘取搜索新闻信息的能力。这是新闻阅读的要求,也是新闻教学的要点。
2、 结语撰写,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分析新闻背后的事实。明确神州五号升空的背后是几代航空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3、 概括关键词,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成为理性的阅读者。
【本环节设计意图】:
1、 巩固学生对于新闻结构与写法知识的记忆。
2、 从新闻结构输入,以新闻写作输出,实用文的教学目的最终指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 新闻写作构思流程图。让学生不惧怕写作,让新闻写作so easy!
【本环节设计意图】:
1、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强调:学生用讲解方式教别人可以记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
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在生生互教中,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记忆最大化。
教学反思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老师是在教航天史吗?作为一篇新闻稿,语文老师应该清楚地知道本节课教什么,也应该更清楚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从结构走入新闻,学生完成了他们可以完成的事情(读懂新闻,读对新闻);从结构走出新闻套路,学生完成了他以为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写新闻,说新闻)。出入之间,学生已然人在新闻中,学在新闻中。
为所可能,为所不能,学习就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理解到应用的过程,更是学生从懵懂走向理性的必经之路。希望用这样一堂课,带领学生飞向新闻阅读的彼岸!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3
三维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
1、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有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自己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
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导入
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实力
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就是杨利伟——第
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
而辉煌的历程。
文本解读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
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的载人航天飞船飞
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
指*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8226;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朋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氮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合作探究
1、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2、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8226;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3、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近半个世纪来*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
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
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
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
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
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
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2、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确:《别》叙写有节制,有分寸,考虑受众,包括内地、香港、英国人的接受心里,很微妙,客观叙写,感情内敛。《奥》通过参观者的`表情描写,间接表现。《飞》是直接议论抒情。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画风》的教学设计3篇
《画风》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二、自主探究
1、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句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板书,并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说一说,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师板书)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从第一次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很快地分清了是谁的画,并能根据文中的语言说出依据。
在品读感悟表演朗读和配诗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生单读,挑战读,生生互读,师生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是想以读演为主,以读促悟,并通过配诗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三个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希望他们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个体色彩思想,来体验这三个小朋友的动脑、动手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并在配诗的过程中内化学生语言,化积淀为运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
学生在读时的表现可以说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完全走进了文本之中,他们读书时,和文本中的小朋友一样,歪头想,眨眼想,笑着说,高兴地叫着,得意地说,一个个活脱脱就是文中的赵小艺、宋涛、陈丹。
但是同时,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处课堂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填写那首小诗时,总是说不完全,缺了这个少了那个,许多同学都把最关键的形容词“弯弯的”“飘扬的”等漏掉了。
几经思考,对教案做出了一些修改,主要有:
1、在写字教学方面,我认为写字教学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生字虽然不多,但为了适应孩子的记忆方式,我还是将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即“涛、艺、丹”的书写教学放到第二课时。
2、在重点句感悟方面,删去了实物展示小旗子和小风车的环节。毕竟这些事物在儿童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儿童完全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感受到风对旗子和风车的作用力,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反而会成为一种“多余”。
3、在诗句的出示方式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在课前将诗句用5句“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已经在学生眼中呈现了一组小诗的形式,而学生只是做机械的填空,没有了成就感。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诗句的出现改成了课件一句一句展示的形式,即学生说出一句,我再呈现一句,而不再让学生有思维定势。
4、在课外拓展方面,我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将本来只有一种模式的画风改成了分层作业的形式,即让同学在“画”和“写”中自由挑选,当然,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既画又写。
《画风》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二、自主探究
1、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句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板书,并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说一说,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师板书)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过渡:
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从第一次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很快地分清了是谁的画,并能根据文中的语言说出依据。
在品读感悟表演朗读和配诗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生单读,挑战读,生生互读,师生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是想以读演为主,以读促悟,并通过配诗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三个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希望他们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个体色彩思想,来体验这三个小朋友的动脑、动手的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并在配诗的过程中内化学生语言,化积淀为运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
学生在读时的表现可以说是令人高兴的,他们完全走进了文本之中,他们读书时,和文本中的小朋友一样,歪头想,眨眼想,笑着说,高兴地叫着,得意地说,一个个活脱脱就是文中的赵小艺、宋涛、陈丹。
但是同时,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处课堂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填写那首小诗时,总是说不完全,缺了这个少了那个,许多同学都把最关键的形容词“弯弯的”“飘扬的”等漏掉了。
几经思考,对教案做出了一些修改,主要有:
1、在写字教学方面,我认为写字教学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生字虽然不多,但为了适应孩子的记忆方式,我还是将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即“涛、艺、丹”的书写教学放到第二课时。
2、在重点句感悟方面,删去了实物展示小旗子和小风车的环节。毕竟这些事物在儿童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儿童完全能用自己的已有知识感受到风对旗子和风车的作用力,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反而会成为一种“多余”。
3、在诗句的出示方式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在课前将诗句用5句“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已经在学生眼中呈现了一组小诗的形式,而学生只是做机械的填空,没有了成就感。因此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诗句的出现改成了课件一句一句展示的形式,即学生说出一句,我再呈现一句,而不再让学生有思维定势。
4、在课外拓展方面,我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将本来只有一种模式的画风改成了分层作业的形式,即让同学在“画”和“写”中自由挑选,当然,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既画又写。
《画风》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件礼物,看(出示图片)图上画了什么?
这样一幅美丽的画,是三位小朋友画的,让我们来认识认识。谁能叫准他们的名字。(出示幻灯片)
2、这样,这些摘掉帽子的名字,你还认识吗?在这里赵、宋、陈都是姓,小艺、涛、丹是他们的名。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通顺吗?
3、我们的这三位新朋友不但画了这么美丽的画,他们还想画风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能把它画下来呢?让我们打开书本,翻到66页。自己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
洁白乌云忽然景物
眨眨眼睛一根旗杆显得更美了
斜斜的雨丝弯弯的小树呼呼地转
3、看来,同学们的生字、词语都掌握的不错。现在我来检查你们把课文读通了没有?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过渡:我们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还要把它读懂。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用笔画出答案。讨论交流。(幻灯片出示学生划的句子)
这几个句子中有那么多的他,可把老师搞糊涂了,你能帮帮我么,他分别是谁?把句子中的他换成名字读一读。
2、现在这三位小朋友把画画完了,该给画儿起个什么名字呢?(画风)不行,每个人所画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所起的题目要紧扣画儿的内容。
再出现写赵小艺画画的句子,好好地来读一读,从字里行间去发现,起题目(旗子飘)只是画了旗子为什么让别人感受到风来了呢?看来这个“飘”字非常的重要。
3、同样的方法给其他的图画分别起名(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边起名边板书。
让我们看着黑板,一起来边做动作,边说一说。(旗子飘,风来了;小树弯,风来了;雨丝斜,风来了;风车转,风来了。)
谢谢你们给他们画的画起了题目。我们小朋友可真了不起。有一所学校的小朋友说:“我不但能给画取题目,还能给画配诗呢?不信,你看我为赵小艺的画配的诗。”
我们这么聪明,肯定也行对不对?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先给陈丹的画来配首诗看。
能给另外的两幅图配诗吗?拿出课桌里的练习纸试一试,先挑选一幅写。
4、交流、讨论。
通过对这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学习,说说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
板书:敢想敢做,善于动脑。
5、现在呀,我们要来展示你们朗读课文的水*。谁想来展示呢?
出示课文的4—8自然段
自己朗读
6、刚才,同学们替课文当中的三个小朋友展示了画风。老师知道我们的小朋友还有许多方法来体现风来了,你准备怎么画?
例:泛着波纹的湖水,放风筝的小孩等。
(四)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要敢于创新。
(五)作业
1、再次认读生字
2、生字书写指导(4个上下结构的字)
三、板书设计
旗子飘
小树弯敢想敢做
15画风雨丝斜善于动脑
风车转
四、教学反思
《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找出重点句说说,合作解疑→改变表达的方式,最后说说你还有画风的方法吗进行拓展“的方式学习课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课件比较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配合了重难点的突破,丰富了课堂内容,扩大了知识容量。
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努力突出语文教学特点。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因为课文富有儿童情趣。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改变成诗歌的教学环节。以课本第四——八自然段的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的乐趣。用激励的语言(你真是一位小诗人。你很了不起等)为学生的创作注入了催化剂,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就感,自我价值和成功的自豪感。在本堂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来说说画画如果你来画风,你准备怎么画的环节。把学生当成了真正的主人,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起来,从文本里走出来。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总会有些不完美,这节课也不例外。例如:
1、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
2、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太好。在课文的引入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3、应该在课堂中注重“以读为本”,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而不是让学生回家读书。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欠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习完课文,应该回读课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少。
短短的三十五分钟虽然过去了,但这节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功夫篇,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去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从以上的教学点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教学设计2:让友谊之树常青3篇
教学设计2:让友谊之树常青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返”、“购”等12个生字,理解“各抒已见”、“无微不至”的.词语。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
(1)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中头,各抒已见,滔滔不绝,不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
(2)马克思和*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3)在40年里,在向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课文结构,懂得过渡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2、从课文所叙述的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用“各抒已见”、“无微不至”造句。
(三)德育参透点:
激发学生对革命导师的崇拜和爱戴,并从马克思和*的榜样中,懂得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说明马克思和*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的具体事例。
2、练习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并在作文中练习运用。
(二)解决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句,进行感情朗读来解决。
三、教具准备:
课件一套: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不同要求,用相应的符号划出有关的词、句。
2、自学、质疑,分小组讨论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
2、学习第一段,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想一想马克思和*之间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看图揭题,释题。
①出示电脑屏幕,让生看图思考,图上画了谁和谁在干什么?(马和恩在共同地研究学问。马和恩在激烈争论问题。)
②简介马、恩的和生*:
马和恩都是法国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们共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世界革命人民行动指南,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光辉典范,是伟大的友谊。板书课题)
③齐读课题,说说从课上你了解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明白“友谊”前“伟大”,说明这种友谊非同一般)
2、检查预习情况。
①相互读给同桌听,并适当评议。
②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特别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挣、忱、抒、述(翘舌音)。
③马和恩的友谊表现在哪些地方?
3、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①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概括地讲了马克思和*之间的友谊所表现的地方?
②具体写生活上,恩热忱帮助马的哪几个自然段?
③具体写在*事业下,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是哪几个自然段?(第5、6、7自然段)
④那么,第4自然段和前后几段有什么关系?(承上启下)
⑤概括叙述的层次,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讲马克思和*是好朋友。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
第三段(第4—7自然段),讲马克思和思格斯在*事业上亲密合作。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马和恩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4、导学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②思考、讨论
A、用波浪线划出这段话的中心句。(第一句)
B、第一句和第2、3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C、体会一下,这段话是用了五个“共同”,说明了什么?(志同道合,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之上)问:这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总起段)
③有感情读这一段。
(四)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二、三、四段课文,理解文中说明马克思和*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的具体事例。
2、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检查
马克思与思格斯的关系怎么样?(是好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共同的事业之上的)、(齐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A、马克思和活穷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划出)
问:“马克思是*理论的奠基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马对*理论的伟大贡献)
B、马克思生活穷苦到什么程度?(请用横线划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后让生读读议议,了解马克思生活穷苦的程度;
培养学生归纳:当衣服买两包,付不出欠款,借钱买邮票。
C、马克思生活穷苦,但他的态度怎样?(用“△”划出主要词语),这表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精神?(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D、*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这说明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各自然)
3、导学第三段
①轻声读第三段、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马克思和*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的?
(A、同住伦敦时B、分开后C、工作上互相关怀)
②电脑出示马与恩讨论问题的照片,指名读第5自然段,学习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
A、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
电脑出示:
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1、他们讨论问题的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从“每天下午”——体会到他们讨论的次数多。
从“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范围广。
从“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时间长。
从“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内容很深入。
提问:“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是什么意思?
2、有感情地齐读第5段
3、导学第三段
A、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
(1)马克思和*分开了,在事业上是怎样合作的?
(2)几乎每天通信说明了什么?
B、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
(1)找出中心句并划出来,(第1句)
提问:“无微不至”是什么意思?“互相关怀”体现在哪里?(几件事?)
A、*帮助马克思翻译。
B、马克思帮助*完成一部分著作。
C、*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
(3)电脑屏幕出示:
“马克思和*……感到骄傲。
A、齐读、说说、体会思想感情(像兄弟一样)
4、学习第四段(最后一段)
(1)齐读
(2)电脑出示在“40年里头……伟大的友谊”。
(3)思考:A、“40年”说明了什么?他们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共同目标”指的是什么?(共同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献身于伟大的*事业)。
B、这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5、小结:
问:A、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还有什么不懂?
6、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2:让友谊之树常青2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等、尊重、宽容、真诚是交往的良好品德;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关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二)能力: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交往的方式。积极于同学、朋友交往,学会与同学、朋友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和朋友交往的能力。
(三)知识:理解与同学、朋友正确交往的方式,懂得如何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重点:
友情是珍贵的,但要获得真挚友情却是十分不易的,要保持这份友情更难,需要每个人用心培育、呵护。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应坚持的原则,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难点:
“慎交友”以及“交友要坚持原则”是本课难点,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分辨能力差,所以一定要明确真正友谊与“哥们儿义气”之间的区别,认*正的友情。
课前准备:
调查同学们入学来获得和维持友谊的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实话实说:
谈一谈你听后此歌的真实感想?
教师小结:让我们紧握手
让我们来举杯畅饮
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怎样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呢?
多媒体投放课题:让友谊之树常青
第一目:*等、尊重、真诚.
环节一:
教师投放材料:
你愿与谁交朋友?
小明品学兼优,待人真诚,从不看轻别人;
小婉从来不与学习比自己差的同学交往;
小康喜欢给别人起“绰号”,且不分场合乱叫一气;小兰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总会热情帮助;
小刚不管同学提出什么要求都满口答应,但常常不能兑现。
议一议:
自己愿意与上述哪些同学交朋友,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讨论发言来看,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朋友能*等待人,彼此尊重,真挚坦诚,这就是我们交友必须遵循的三原则。
*等、尊重、真诚(板书)
环节二:读一读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2班长杨帆的事例,从他的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可贵品质?
我们班最受欢迎的人是谁?为什么?
那么同学们思考,朋友之间为什么要*等、尊重、真诚?如何做到?
老师简单点拨。
多媒体投影:*等.尊重.真诚
阅读材料,议一议
阅读课本P62班长杨帆的事例。
议一议后展示小组成果。
第二目:理解、宽容
过渡:富兰克林说: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可同学朋友间长时间相处,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摩擦,甚至争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环节一:小记者采访(课件)
遇到下列情况,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不小心弄脏了同学漂亮的白裙子。
无意中说错了话,伤害了朋友的自尊心。
同学约自己一起复习功课,结果忘记了。
给好朋友指出了缺点。
小结:*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只有以宽大胸怀接纳别人,对他人多一分理解与宽容,友谊之花才会绽放得更加绚丽。
多媒体投影:
理解.宽容
环节二:小品改编
根据课本P63这个故事,创新改编成小品进行表演。
辩一辩:
甲方观点:真正的朋友,就应该理解宽容朋友的一切。
乙方观点:朋友间的宽容理解,并不是不讲原则。
小结:朋友这间应该宽容和理解,并不是不讲原则。?
小记者采访。
被采访者说出做法和理由。
看课本材料。
改编小品并进行表演。
分成两在组进行辩论赛。
第三目:关爱、帮助
过渡: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当遇到下面的情况时该怎么做?
环节一:答一答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自己会怎样做?
当同学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时____。
当同学遇到烦恼时____。
当朋友有困难时_____。
当朋友学习遇到疑难时____。
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抢答
小结: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和不幸时,我们应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给予热情的帮助,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有的人*时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在需要别人帮助时才会想到别人,你听说过这样的事吗?说给大家听听。这样的人能否获得真挚的友谊?
环节二:各抒已见
出示课件
赵阳和张豪是同桌,又是好朋友。最近,张豪迷上了武侠小说,甚至上课也偷偷地在下面看,赵阳本想劝他不要这样做,可转念一想,算了,别伤了和气。对于赵阳的想法我是这样认识的: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用心灵的泉水去浇灌友谊,让友情永远伴我们同行!
收获*台
通过本课的学习:
1、我交友成功之处:
2、我交友不足之处:
3、我打算这样做:
教学设计2:让友谊之树常青3
教学目标:
学会7个生字,5个二会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昂首阔步","振奋"造句。
理解课文内容,理精重点部分叙述的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祖国强盛使侨胞倍感振奋的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叙事的严密。
教学模式(或方法):
自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课文相关内容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质疑。
初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全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说说*海军舰队的航程。(出示课件中相关地图)
重点细读,感悟品味。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哪部分具体写"友谊的航程"。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哪些方面的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吗课文是怎样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习交流第2自然段,说说你从哪感悟到*舰队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友谊读读,想想,议议。
再读,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从中体会到什么
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注意反复朗读,仔细体味。从哪看出旅美侨胞的振奋与自豪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可从具体文字中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感悟最深之处。
课文首尾两节以读代讲,略读。
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练习正确书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赏读吟诵印象深刻的段落。
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赏读吟诵印象深刻的句段。
本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由选择并练习感情朗读。
同桌交流朗读情况。
集体朗读比赛,并说说自己这样朗读的理由。
例文范读,读写迁移。
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
作者是怎样描写旅美侨胞的振奋与自豪具体说说。
小结:通过旅美侨胞见到*水兵的风采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描写,表现了侨民的振奋与自豪,侧面反映了*海军现代化的成就。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看到*水兵的旅美侨胞很多,这节中为什么只具体写两位华侨的言语,行动呢(以两位华侨的言行为代表,说出了全体侨胞的心愿,这是采用了由面到点,以点代面,突出典型的手法,使旅美华人为祖国强盛而振奋,自豪的情感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读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写法的严密。
播放课件中《海豚表演》动片。要求仔细观察场景及观众表现。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印象深的场景及观众的表现。
仿课文第4自然段写片段《观看海豚表演》。
注意面点结合,突出典型。
讲评练笔。
写好后自读自改,也可同桌互改互评。
选择各层次学生习作进行讲评。
对照要求,自己修改习作。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球的教学设计3篇
球的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xx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六、附板书设计:
分析教材:
这一七年级语文课文《第一千个球》节选于《贝利自传》。追星是现在社会风气,体育明星的辉煌可让学生炫目。这一课集中地透过贝利精彩的球技,开发其内在美,在精神上洗去了许多浮华的幻想,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目标。这篇自读课还谈到贝利对父亲的感恩,是很好的教育文。
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是追星一族的成员,他们喜欢明星,想知道一切有关明星的事。对于是非深浅判断尚处在朦胧状态,有些迷惘。对于父母,他们既爱又不想当个十分听话的孩子了,怕埋没了自己的个性。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抽象的、枯燥的道理。他们的认知兴趣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只有形象的场面、具体的设想才能激发内心的想法。
设计理念:
1、 课堂设想是:感知课文→兴趣课文→思考课文→拓展课文
2、 以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力求在整修课堂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星,以明星事迹来激励自我。
2、 学习贝利胜而不骄、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积极 态度。
3、 促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对长辈的爱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讨论20xx年*球出线为导入。有些学生对*队员表示不满,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队员的不团结。
就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足球的出线已是*球员与国人付出极大努力换来的;在*队出线后,全国上上下下球迷和非球迷都 关注着*队与世界杯,这体现 出*人强烈的爱国心;至于*队在世界杯中的失利,我们应客观 对待,对手的强大、我方经验的缺乏都 是关键原因,队员们的不团结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但我们只需避免这种事发生在我们身上,而不必去夸大他。接着与学生探讨足球明星,又转到贝利的生*事迹。讲述贝利贫穷的出身,对父亲热爱的足球的继承,对父亲的深爱,人格的不断完善,及足球生涯的坎坷与辉煌。
我在讲述贝利的生*时,学生聚精会神、面露崇拜之色。我也很注重阐述贝利成功背后的不利条件与汗水,以激励学生们的上进心。
零零碎碎讲了謻,中间如有遇学生不解之处就当场稍做讨论、解决。下课铃响了,故事也讲得差不多了,学生们却都余意未尽。
第二课时
这一节课,我事先排了一个课本剧。再现课文中的第二部分“慈父与恩师”。
1、 联系上节课内容导入
提出一个探索贝利成功因素的等式疑问。
一千个球=?+?+……
学生们反应激烈,一个个答案随口而出:
一千个球=汗水+勤奋+智慧+慈父+……
2、 课本剧的探讨
我先肯定学生有根据的回答,并对贝利成功因素之一的“慈父”,表示需探究。而拉出课本剧。
课本剧生动地再现处于少年叛逆时期的贝利,与朋友一起而被父亲碰见的过程。
在摇滚音乐的背景下,演员们非常自然地投入剧中。全班学生都 被剧中尚有的无知却极欲张扬个性的形象惹得哈哈大笑。
剧是以贝利的惊惶失措与猜疑结束。剧情和书本都 告诉我们贝利的父亲有看 到贝利抽烟。于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贝利的父亲,你会怎样做?”这一反生活角色的设问,学生们非常积极参与。
一生说:“我会立刻冲上去,甩他一巴掌。”
一生说:“我会顾及他的面子,回家后再打他。”
一生说:“我会慢慢与他讲道理,让他明白吸烟有害健康。”
甚至有一女生说:“我会买烟给他抽,因为男人抽烟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3、 课本剧的探讨
以学生们“充当贝利父亲”的假想又引出了课本剧。
剧的内容主要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抽烟并不有打骂孩子,而是以朋友的方式劝说他,尊重贝利,让贝利自己选择,贝利则羞愧难当。
作为观众的学生,眼里流露出缕缕的羡慕。因此,学生不再怀疑贝利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是他从小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了避免学生对父爱的误解,我又进一步与学生探讨贝利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奏效。
4、 贝利的形象整理
此时,我就可以板书贝利成功的等式。
一千个球=汗水+智慧+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于名人,能挖掘出基内在美是最有教育意义的。当贝利成功地踢进第一千个球时,全世界的球迷都 为他欢呼,而我让学生讨论的是贝利自己的态度。
“谦虚”“不满足”“高兴”……一系列答案来自学生的口中。这些态度都是学生用心去解读课文,对贝利在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的不同表述。
最后,就能概括贝利的形象了。
学生们从文本出发,列举了贝利的“技术高超”“谦虚”“爱国”“不得意忘形”等等。
我总结为:贝利不但有出众的球技,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切与从小爱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5、 拓展
让学生模仿“慈父与恩师”写自己因年少无知犯错而被长辈碰见,长辈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的奏效,形成一个片断。
课后反思:
在这一自读课里,我尝试地抛开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理解人物形象。从学生的反应可看出,我的期望基本上已兑现,但这种不注重基础的授课方式,我还存忧虑。
球的教学设计2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在地球与空间科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上学期地球的性状,大小等知识的承接,又是对后一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铺垫。教材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
二、学习者分析
本堂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在能力与技能方面,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但通过说明和演示生活实际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学生能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空间概念,从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为“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② 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
③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在获取地球自转特征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模型法,类比法,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② 在解释昼夜现象原因时,通过提问,假设等,发展学生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与地球运动相关,形成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STSE
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关爱,了解,保护地球
五、教学策略
为实现以上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演示模型,类比现象,动画模拟,对话互动,问题假设的教学策略。利用地球仪模型演示,结合类比法,建立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的联系。采用动画模拟地球自转,交流讨论北逆南顺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不同地区昼夜差别的问题,运用假设法阐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地球仪,太阳*行光线板,橡皮泥,火柴,多媒体,板书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理论,引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提出“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后,教师再作出解释,导入“地球的自转”的概念。
2、探究实验,演示模型
首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建立假设,建立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自西向东,也可能是自东向西的两个假设。其次对前一个假设进行模型演示,利用地球仪,借助太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转动地球仪开始演示,通过A,B,C三点太阳的位置的转换,说明太阳运动方向为东升西落。最后,假定太阳不动,得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论。同样道理,对后一个假设进行实验,但会得到太阳西升东落与事实相悖的谬论,进而推翻这个假设,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假定太阳不动这一点,将生活中熟悉的车与窗外风景的相对运动进行类比,进一步理解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
3、动画模拟,叙述讲解
一方面,通过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模拟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及产生的现象,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常识,说明地球自转的周期。另一方面,让学生举起右手,用右手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模拟北极的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模拟地球旋转的方向,加深学生的印象。
4、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用flash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情形,进行观察讨论,对比两极不同方向转动的现象,形成“北半球逆时针转动,南半球顺时针转动”的知识点。同样,以图片呈现北半球台风逆时针,南半球旋风顺时针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地球的自转效应。
5、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通过08年奥运会开幕时间在中美两国的比较,提出“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出现昼夜之分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地球是透明的”的假设,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的后果,教师指出会产生“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后果,正确认识昼夜现象的原因。再进行第二个假设“地球不自转”,引导产生“一边永远是白天,一边永远是黑夜”的后果,从而准确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在理解昼夜交替成因之后,讲解昼夜交替周期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联系。最后,用图片展示晨昏线,呈现晨昏线的含义,进行晨线和昏线的区分。
6、课堂反馈,评价反思
设计地球自转档案,主要讲述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球昼夜现象和昼
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性评价。与此同时,由学生学以致用,解释时差现象等,教师在反馈中渗透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7、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①基础练习:
1、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_。
3、当人站在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当人站在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4、晨昏线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和_______组成的。
② 变式练习:
根据右图回答:图中的A.B.C.D四地,处在晨昏线上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中午的是。
③ 发展练习: 1、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
好处?为什么?
2、在地球仪找一找,哪个国家位于我国的背面?现在我们正在教室里学习,那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人正在干什么?
球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关爱自然。
2.行为与习惯:养成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观察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
时间安排: 1课时
活动准备
地球仪 世界地图 挂图 学生收集的资料
活动过程
1.导入:我们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表面有什么?
(1)出示地球照片
(2)学生作答。(陆地 海洋)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1)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看看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关注陆地被海洋连接成一片。
(2)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再认识。
(3)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图还观察到了什么?
(4)指明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填写在教科书上。
七大洲: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四大洋:太*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你们知道陆地和海洋的面积谁大呢?
(5)设问:地球上有七大洲 、四大洋, 陆地和海洋谁的面积大呢?
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大,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说法。
3.初步了解地表的风貌
过渡:你们知道地球的陆地地貌结构错综复杂形态各异。下面让导游领你游世界。
(1)请一名学生当导游,一边出示教科书第48页和第49页的放大挂图。一边介绍,带领同学们去领略地球上生机盎然、形态各异的自然风光。
(2)小组交流:学生展示(图片)或文字介绍自己*时了解的着名地形地貌。
拓展创新
1.德育渗透:
你知道*的地貌有哪些属于“世界之最”?对此有什么感想呢?
2.实践活动:
你能将自己收集的世界地貌知识办成图文并茂的知识小报吗?我们将在全班评选优秀“编剧”,希望你能行!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地球的表面,同时领略了地球上生机盎然,形态各异的自然风光,知道了地球是个多么可爱的球体,我们人类生存的摇篮是那么的迷人。我们作为地球妈妈的儿女,应该为地球妈妈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对地球妈妈的义务。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边城》的教学设计3篇
《边城》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
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
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
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相依为命——翠翠和祖父的祖孙之情
与君相依——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纯真爱情
同根相生——天保和傩送的诚挚手足之情
二、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探究环境描写,品味环境美。
1、选文有很多关于湘西环境描写的语句,请结合提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有关湘西风景的图片)快速寻找出来,并概述所写景物的特点。
2、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的描写反映人物哪些特征?
4、根据掌握的信息,描绘整个湘西的自然环境,感受沈先生笔下的环境美。
教师情境启发诱导:
悠悠的湘西水,流淌在吊脚楼旁,日夜重唱着美妙的歌;青青的山弥漫着薄薄的轻雾,续写着湘西人的古老故事;林间飞翔的鸟儿,穿梭的人群,编织成和谐而宁静的画卷。山高水长,鸟语花香,不变的还是那份神韵,这就是湘西人世代演绎的传奇。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二)、探究“歌声”的意义,品味风俗美。
1、引导学生寻找选文中有关“歌声”描写的语句,同时播放有关湘西民谣,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湘西的情爱故事。
2、选文中哪一部分先写到“歌声”?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它对翠翠产生了那些心理上的影响?
3、选文第二部分开始说翠翠做了一个梦,她没有忘记祖父白天讲的故事,翠翠在梦中为什么*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却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4、“虎耳草”在翠翠的情感世界里有什么象征意味?
5、第二天早晨翠翠赶忙把昨晚梦到的情景告诉祖父,祖父为什么不想把实情告诉她?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9、教师播放有关湘西少数民族婚礼片段的视频,结合家乡少数民族婚嫁的风俗习惯,尤其是苗族对歌娶亲的习俗,要求学生就“走车路”“走马路”的娶亲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0、以翠翠听歌后心理变化为主线,理清思路,阐述“歌声”对翠翠造成的影响。
11、选择原文有关“歌声”描写的经典段落,学生分角色美读,感知翠翠的纯美形象。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歌声”触动了翠翠心灵的琴弦,是翠翠魂牵梦萦的“虎耳草”,也是天保外出闯滩悲剧死去的开始,因此,一切因歌而起,一切因等而结束,一定注意分析品鉴。
(三)、回顾全文,看视频资料,感受人性美。
1、本文写了“三情”,第一课时已分析,请同学们根据前课的总结,总结人性美在翠翠、祖父、天保兄弟身上的体现。
2、教师出示视频资料:专家解读《边城》中的人性美。
三、拓展延伸探讨,合理设想翠翠的命运,续写原故事可能结尾。
教师引导:《边城》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面对这样的结局,如果你是翠翠,你该怎样把握你的命运?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学生甲:我会一直等傩送,哪怕地老天荒,海枯石烂。
学生乙:这是一个“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等待,世界上的好男人太多,何必单恋傩送?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我会改嫁。
学生丙:漫长的等待或许换来的是心灵的再次伤害,我决定离开这让我伤心的地方,离开渡口,去遥远的地方追求新的生活。
学生丁:我要主动去找傩送,告诉他,这一生,他是我的唯一。
学生戊:我守在渡口,有一天傩送终于回来了,可是他带着一个比我更漂亮的女孩,顿时我呜咽……“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四、教师总结: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我们对《边城》小说的解读虽已告一段落,但人类对爱与美的追求将永远不会停息。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8)
——《酿》的教学设计3篇
《酿》的教学设计1
一、猜字导入。(3分)
师:同学们,刚才玩的怎么样?开心吗?(开心)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都喜欢汉字。是呀,汉字真有趣,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为了奖励孩子们刚才的精彩的表现,老师把一幅神秘的图画送给大家。(出示礼物课件:“酿”的图片)
师:请看这幅图,想想看,他会和哪个汉子有关呢?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看得出来。
师:你真聪明,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幅图和“酿”字有关。其实呀“酿”字一开始并不是现在的样子,而是和这幅图一样。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它是怎么么演变的。
(出示课件,首先演变成是篆书、然后隶书、再次是楷书,最后演变成简体字“酿”字)。
请看,“酿”是形声字,它的左边是酉字,形状像酒坛,表意,右边是“良”字,表声,简体字从酉、良声,表示酿造良酒,本意就是酿酒。
师:同学们会写这个字吗?让我们一起来写,请大家伸出食指,一边说笔画一边跟着老师书空。做人要做到堂堂正正,写字也要做到横*竖直。开始
5、板书课题: 酿。
6、 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围绕“酿”字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你能用能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题中的“酿”与谁有关?
7、指一名学生汇报并相机板书:老师 东东
二、学习描写东东心理活动的段落,体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心理。
1师: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阅读提示”再一次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
(出示默读要求课件:我会默读,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东东心情变化的句字)。
2、给3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边读边动笔的这样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3、学生汇报找到的句字。(指4名学生把自己找到的不同的语句读出来。)
刚才看到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来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4、课件分别出示东东心情变化描写的重点语句。
5、出示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边听边想这段话描写东东什么样的心情。
(2)汇报。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觉得东东此时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受了委屈,你说话的声音会怎样?你做事的动作会怎样?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得到的?
生:我是从“耷拉、没精打采”这些词语体会到东东心情委屈、苦恼 师:你真会思考,能从东东的神态体会出他的心情。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你能做到了。
(3)指导朗读体会。
师:东东现在心情多委屈多沉重呀,此刻你就是东东,你能用朗读的方式倾诉你心中的委屈吗?
师:现在有谁还能这样读,请站起来读,开始!
师:你真会读书,能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情把东东委屈心情读出来了。
6、出示第2句。
(1)齐读第2句,边读边想此刻东东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感觉得东东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名汇报体会到东东的心情。
生:我觉得东东此刻的心情是紧张害怕的,我从“紧张、害怕、心突突跳、一动不敢动”体会得到的。
师:想想看*常我们在什么时候心会“突突跳”呢?
生:在紧张、害怕的时候。
师:能举个例子吗?(你会跳舞吗?不会!那好,请你上台来,老师带着你为大家跳支舞怎么样?)
师: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东东那时的心情,就像你此刻的心情了呀
(3)老师范读。(配乐)
师:可怜的东东既害怕又紧张,他多想告诉同学们他此刻的心情呀!现在就让老师通过朗读代替他向同学们诉说吧。如果老师读得好,请同学们让掌声响起来,请同学们给老师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4)学生评价
师: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呢?(声音清晰响亮、富有感情,读到紧张的时候速度加快,读出了东东紧张害怕的心情。) 若是评得好,评得到位,就向学生鞠躬,说:谢谢你真城的鼓励和评价。评得一般就说谢谢这位小评委能给予真诚的评价,谢谢。
师:孩子们,此刻你们就是就是那个既紧张,又害怕的东东呀,你愿意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心声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6、出示第三句
(1) 指名读,引导体会。(配乐)
师:他把东东的高兴读出来了,掌声在哪里?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东东的心情很高兴,很激动
师:同学们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东东的高兴和激动呢? 生:从“高兴”“飞”“立刻”
(2)齐读。
7、同学们读得多好呀,把东东的高兴和激动都表达出来了。读了这些句子,同学们知道东东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指名说,委屈沉重紧张到害怕到高兴)
板书:委屈——高兴
8、创设情境,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东东的心情由委屈到高兴。那现在同学们和罗老师在这里上课,下面还有很多老师在欣赏咱们的表现,你们的心情怎样呢?
生:高兴、激动、紧张
师:好,现在咱们也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用一句话来描写一下自己此刻的心情,好吗?
9.出示课件:抓住关键词语,用一句话描写自己现在的心情。
10.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句子读出来,让大家分享一下。
三、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体会老师知错就改的品质。
师:我们之所以有如此紧张而高兴的心情,是因为有台下每一位老师的关注,那东东心情那么委屈那么紧张那么害怕,他又是为了谁呢?为了什么呢?
生:因为他的语文老师,他向老师挑错时,老师有点不开心
师:哦,那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呀?能让东东如此在意。现在就请同学用你手中的笔画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来。如果你在寻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同桌讨论交流一下。
2、给学生1分钟时间找。
4.指名让学生汇报,通过学生的汇报,逐一出示以下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品质。
如果学生说到老师不好的地方就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尊重你的想法。
师:刚才老师走到你们的身边,看到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个句子
《酿》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讲在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上语文课”到结尾)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读读。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9)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反思3篇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反思1
七年级下册音乐课第二单元缤纷舞曲第一课时《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我在教学中采用:赏析舞曲导入新课、小练习曲演练基础知识、知识链接介绍作者、听唱赏析结合学习歌曲、律动感受歌曲风格等环节进行授课。整节课以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为一条主线进行,在此基础上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音乐知识的目的。
为了突破学生的识谱难问题。我设计了简短、音阶逐级上行和下行的小练习曲,并采用简单的朗读法进行学习,并编写了容易上口的歌词,在学习中从读到唱,自然过渡,轻轻松松就解决了识谱难,怕唱谱的问题。这种方法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使枯燥的乐理知识也变得通俗易懂了,更好掌握了。
通过小练习曲的学习,也为学生学习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做个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在学习歌曲时就熟练了很多。
为了做到能掌握三拍子的音乐特点,我设计了身体律动,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不知不觉的就沉醉到了音乐当中,在乐中动,在动中乐。
当然,本节课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比方说小组学习当中的合作能力稍有欠缺,学生的展示不能做到从容大方,拍子打的不规范等等,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的调整和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音乐课堂如果能真正做到通俗易懂,那一定是应该化繁为简的,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若做到了,效果也一定是化腐朽为神奇的!
让音乐课告别高大上,从此通俗,直到润学生的心灵于无声,就像春风拂万物!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反思2
我觉得用《溜冰圆舞曲》导入很好,但是导入的时间太长了,可以在欣赏完之后就引出三拍子的舞曲。可以用《青年友谊圆舞曲》中的几句旋律作为练习,这样既熟悉了歌曲旋律又锻炼了学生识谱能力。我在新歌教学时的教学方法没有让学生轻松的学会歌曲,主要是因为忽视了朗诵歌词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按照节奏来朗读歌词,学生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先学会了节奏,旋律也一下子就会了,这样既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节奏,又让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演唱中加入身体动作的表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跟着我打三拍子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在唱歌的时候自己唱自己打拍子,因为学生的协调性不够好,对拍子也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自己唱自己打拍子的时候完成的不是很好。在一过程中我应该分小组让学生来完成的",一组唱另一组打节拍,然后再交换,唱熟练之后再自己唱自己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熟练的掌握三拍子的规律,也学会了互相合作,课堂效果会比较好。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反思3
一节课快就过去了,想想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准备以及对自己上课的表现感慨颇深,现在就自己这节课自我评价和反思。
本人自认为较好的地方有这几个方面:
1、三拍乐曲的指挥
三拍子是强弱弱的舞蹈感觉,是同学比较有兴趣也比较好掌握的节奏。我在导入中引入大长今主题曲《希望》、流行歌曲《爱的华尔兹》、世界名曲《春天圆舞曲》,让学生比赛先拍手拍出三拍子。学生兴趣比较高涨。在初听《青年友谊圆舞曲》时,要求学生第一段歌词熟悉乐曲感觉,第二段歌词拍手三拍子强弱弱。在随后教唱完歌曲后,引入三拍子指挥,让同学正确而自信的指挥出歌曲,把握圆舞曲的情绪。
2、五线谱的掌握
新教材编写得非常好,适合教学,更适合学生学唱与欣赏。我们用的是五线谱版,我一直都认为让*的学生认识国际化的五线谱,是一件非常值得与必要的事情。在开学第一节课,我进行了全年级五线谱的教学,并让学生养成拿到乐谱就认音的习惯,从简单做起。这首《青年友谊圆舞曲》,旋律简单,非常适合五线谱的掌握,大部分同学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悉,会唱谱唱准谱后非常有成就感。
《友谊的航程》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 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 扭转乾坤 一鼓作气 不同凡响
翌年 横亘 酝酿 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
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
(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
(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本文的结构特色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目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本文的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很清楚,是大家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它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2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四单元 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载人航天的成功是*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载人航天的成功是*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增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人的自豪感。)
[附:*航天大事记(1956~2005)--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 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批准。”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 应用光学家。 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 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