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乘除法运算中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完整版】

《乘除法运算中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完整版】

时间:2022-12-30 15:00:07 来源:网友投稿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除法运算中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乘除法运算中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完整版】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了运算定律,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忆)通过这些运算定律的应用,我们知道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方法》(板书课题)

  首先,了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有关乘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老师希望这节课中,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期待你们精彩的课堂表现,能做到吗?(能)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王老师要为学校添置一批体育器材,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购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

  (出示主题情景图)提出学习第一个问题的要求:

  学习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1、从题中可以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和问题?

  2、根据题意,怎样列式?

  3、说说有几种计算方法。

  4、说出每种计算方法的依据。

  (学生小组活动,展示交流,时间大概10分钟)

  刚才我们帮王老师解决了了羽毛球的问题,那还有羽毛球拍的问题呢?(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你认真读题,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之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路。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三、检测导结

  学习任务结束了,老师想考验一下你的学习情况,请完成下列检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5×5×202000÷125÷8

  2.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右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结果反馈:集体订正答案

  反思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篇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交流汇报导学本的第一个问题;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印证导学本的第二个问题: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是什么?与整数乘除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设计意图】在这里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结果进行独立的列式,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

  5、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4

  出示题目:小林骑自行车去郊游。去时*均每小时行12千米, 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只用了 小时,返回时*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5

  出示题目:用10米长的彩绸做小旗,*均每面小旗用彩绸米,这些小旗的 用来装饰教室,装饰教室的小旗有多少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最关键的是什么?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在全班交流时,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学会了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但在课上的计算练习中还是发现少数学生计算时错误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就约分,有些学生把乘数也写成倒数等。小结算法时我特意指名让这部分学生说说在类似的计算练习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通过这样的交流,这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自学指导为学生自学指引方向。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重点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先求“6米里有几个2/5 米(即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再求“15的2/3 是多少”,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只要将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所以说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领航者。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有时很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计算教学,但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计算方法等,非常醒目;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做的题,尤其是典型错误,既起到了重点强调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书写。因为自己做的题随时都有被展示的可能,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书写也较以往更认真。3.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本节课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自学指导都做到了前后呼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解决的,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最后归纳整理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再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出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还有哪个目标没达到。这样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建议。

  建议在教学应用题时,一定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做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提醒学生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3.需破解的问题

  在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如何才能避免学生忘记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以及约分不能约到最简分数的现象?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简便运算》数学教学反思3篇

《简便运算》数学教学反思1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近两周时间我一直在教*算定律和简算,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我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为此,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4”、“125×8”、“5与任何偶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当简便运算的错误发生时,我试着把问题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抛,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强刺激,他们会细致深入地思考,这个地方为什么会错了呢?有没有办法解决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考的质量最高,也就成了思维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机。如:①176—57+43②147×16+53×25③175÷25×4④75+25-75+25等,受“凑整”思想的干扰,第一小题抛出后,学生们一眼看出数字57和43能凑整,于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忽略了运算符号,违背了运算法则,纷纷列出176-57+43=176-(57+43)=176-100。看到学生们果真上当了,我马上让学生计算176—57—43,然后追问学生,这两道题都可以变成176-100吗?然后将两道题放在一起对比,找出算式的异同之处,并让学生按顺序算出两道题的结果进行验算。有了这一题的基础,学生在计算175÷25×4时就不容易出现类似的错误了。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乘法分配律的逆用是学生掌握的难点,老是容易出错。比如,第二道题,由于这道题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容易造成直觉上的错误,误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而少数观察仔细的学生则认为这些算法不正确!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自己辩论,究竟能不能简便运算呢,有什么依据?各自说说理由,通过一番激烈的辩论,认为能简便运算的同学终于发现,原来两个乘法算式没有共同的因数,所以不能使用乘法分配律。有了这次简便运算的系统练习经验,学生们对定律和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了,在后来做简便运算习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非常的小心和仔细,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简便运算》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对加法运算律的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首先以计算47+58+42为教学例题,讨论:你会怎么做?生:先给58+42加上小括号。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师:怎么计算89+14+56。最后出示:78+(47+22),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交流时,强调这里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时候,我以怎么计算204+417为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把204拆成200+4,一个是把417拆成400+17。师:哪个数更接近整百呢?把哪个数拆开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计算?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在后来的`练习中,还是有好多孩子不能选择更接近整百的数去拆。

  对于例如:345+201这样的计算,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我觉得可以进行一个专项的训练。

《简便运算》数学教学反思3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近两周时间我一直在教*算定律和简算,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我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为此,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直接简算的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可以简算的对象,如:“25×4”、“125×8”、“5与任何偶数相乘”以及其他的可以凑整的数,同时使学生对简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课堂上,当简便运算的错误发生时,我试着把问题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抛,往往会给学生一种强刺激,他们会细致深入地思考,这个地方为什么会错了呢?有没有办法解决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考的质量最高,也就成了思维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机。如:①176—57+43②147×16+53×25③175÷25×4④75+25-75+25等,受“凑整”思想的干扰,第一小题抛出后,学生们一眼看出数字57和43能凑整,于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忽略了运算符号,违背了运算法则,纷纷列出176-57+43=176-(57+43)=176-100。看到学生们果真上当了,我马上让学生计算176—57—43,然后追问学生,这两道题都可以变成176-100吗?然后将两道题放在一起对比,找出算式的异同之处,并让学生按顺序算出两道题的结果进行验算。有了这一题的基础,学生在计算175÷25×4时就不容易出现类似的错误了。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乘法分配律的逆用是学生掌握的难点,老是容易出错。比如,第二道题,由于这道题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容易造成直觉上的错误,误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而少数观察仔细的学生则认为这些算法不正确!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自己辩论,究竟能不能简便运算呢,有什么依据?各自说说理由,通过一番激烈的辩论,认为能简便运算的同学终于发现,原来两个乘法算式没有共同的因数,所以不能使用乘法分配律。有了这次简便运算的系统练习经验,学生们对定律和性质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了,在后来做简便运算习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非常的小心和仔细,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3)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3篇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篇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 1—3/4 4/5÷3/4 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2、谈话:*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出示场景图:小的*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

  (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

  (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

  (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 + ×)

  4/7×1/6+4/7×5/6= ×(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1/7+1/9)×10 (1/8+1/9)×10 (1/8+1/10)×10 (1/9+1/10)×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5—3/4)×20 (5+4/5)×10 7/9×15/11—7/9×4/11 (9/4+9/7)÷9/28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 1—3/4 4/5÷3/4 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2、谈话:*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出示场景图:小的*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 (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 + ×)

  4/7×1/6+4/7×5/6= ×( + )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1/7+1/9)×10 (1/8+1/9)×10 (1/8+1/10)×10 (1/9+1/10)×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5—3/4)×20 (5+4/5)×10 7/9×15/11—7/9×4/11 (9/4+9/7)÷9/28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较难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在一道式题中有两步的二级运算.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卡片)

  8+2×7 9×3+2×3 18÷3-4

  81÷9×2 16+3×4 56÷8-2

  7×6-10 38-5×5 3×9÷3

  24÷4×3 100÷4-20 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100÷5等于20,再乘以3)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

  出示例1:计算 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这是一道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乘除法连继计算时中,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脱式过程中要按运算顺序划出运算顺序线,还要做到“三核对”,一要核对从书上把题抄到作业本上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二要核对从横式抄到草稿竖式的数字、符号是否抄对.三要核对把草稿竖式上的得数,抄到横式上是否抄对,有无遗漏.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 (2)(440-280)×(300-260)

  =160×(300-260) =160×40

  =160×40 =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2)题是两个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同时脱式计算.两种形式脱式都是正确的,可以比较一下,哪一种脱式计算的方法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做一做: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投影)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2.判断.(准备“√”“×”反馈牌)(投影)

  (1)45+55÷5-20 (2)130+60-90×2

  =100÷5-20 =190-90×2

  =20-20 =100×2

  =0 =200

  ( ) ( )

  (3)48+20÷4×5 (4)320-15×4+40

  =48+20÷20 =320-60+40

  =48+1 =200-100

  =49 ??=200

  ( ) ( )

  3.在□内填上得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4.根据下面两组题目列出综合算式.(投影)

  (1)96÷8=12 (2)12+24=36

  12+18=30 36÷9=4

  84-30=54 4×5=20

  列式:________ 列式:________

  5.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是三步,而且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出现了两个小括号.所以,在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时也和解应用题一样,要先审题,看看题目中含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决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计算之后,要进行检查.

  作业:第92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资料〔四则运算顺序〕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1)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次序进行运算.这就是说,只含有加减法,或者只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含有第一级运算又含有第二级运算,那么,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即“先算乘法和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简称“先乘除,后加减”.

  (3)如果要改变上面所说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常用到的括号有三种:小括号,记作( );中括号,记作[];大括号,记作.使用括号的时候,要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最后用大括号.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几种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在计算时,应该先把括号里面的式子按照前面所说的顺序进行计算,再把所得的结果和括号外面的数按照同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乘加(减)乘,除加(减)除混合运算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法则,在运算顺序上不会出现学习障碍.

  本节课根据具体内容,重点放在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之后检查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一、复习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习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学习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习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1—3/44/5÷3/4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2、谈话:*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出示场景图:小的*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

  (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

  (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

  (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4/7×1/6+4/7×5/6=×(+)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1/7+1/9)×10(1/8+1/9)×10(1/8+1/10)×10(1/9+1/10)×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5—3/4)×20(5+4/5)×107/9×15/11—7/9×4/11(9/4+9/7)÷9/28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⑵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直接写出得数。

  5/8÷5/12=1÷3/7=1/8×2=4/5÷3/5=

  11/4×2/11=4/9÷3/5=0÷2/3=12×3/8=

  独立完成,矫正答案。

  二、提供情境,完成知识迁移。

  ⑴提供情境,呈现例题。

  先出示图片的左面部分,教师示意图片上画的是“*结”,示意学生理解做一个小的“*结”要2/5米彩绳,大的“*结”要3/5米彩绳;再呈现图片的右面部分,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⑵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可能会呈现下面两种解法:

  2/5×18+3/5×18(2/5+3/5)×18

  =36/5+54/5=1×18

  =18(米)=18(米)

  发现有不同解答方法和不同书写形式的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⑵班级交流,揭示课题。

  让学生交流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体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法;观察算式,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⑶小组合作,整理运算顺序。

  学生介绍计算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四则运算顺序;交流运算顺序:(板书)

  ①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②含有二级的运算,先乘除,再加减。

  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⑷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14÷15/28×5/8+1/42/3+5/9×3/2+3/2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和这样算的理由,再计算,两名学生板演;矫正反馈,注意书写格式,养成即时检查的良好习惯,即做好一步马上检查一遍,然后再做下一步。

  ⑸两种方法比较,整理运算定律。

  比较2/5×18+3/5×18和(2/5+3/5)×18两个算式,理解隐含了乘法分配律,体会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比较两个算式计算哪个简单,体会适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运算定律;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⑴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计算简便。

  6/5×6/7-1/5÷7/612/7-(1/3÷7/15+4/5)

  独立计算;再介绍可以怎样计算:可以用运算顺序完成计算,也可以运用运算律计算,感受何种方法简便,提醒能简便计算一般要用简便计算。

  ⑵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观察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并说出理由。

  ⑶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2、4~5。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

  ⑵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⑶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直接写出得数。

  5/8÷5/12= 1÷3/7= 1/8×2= 4/5÷3/5=

  11/4×2/11= 4/9÷3/5= 0÷2/3= 12×3/8=

  独立完成,矫正答案。

  二、提供情境,完成知识迁移。

  ⑴提供情境,呈现例题。

  先出示图片的左面部分,教师示意图片上画的是“*结”,示意学生理解做一个小的“*结”要2/5米彩绳,大的“*结”要3/5米彩绳;再呈现图片的右面部分,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⑵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可能会呈现下面两种解法:

  2/5×18+3/5×18 (2/5+3/5)×18

  =36/5+54/5 =1×18

  =18(米) =18(米)

  发现有不同解答方法和不同书写形式的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⑵班级交流,揭示课题。

  让学生交流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体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法;观察算式,揭示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⑶小组合作,整理运算顺序。

  学生介绍计算上面两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四则运算顺序;交流运算顺序:(板书)①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②含有二级的运算,先乘除,再加减。③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⑷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14÷15/28×5/8+1/4 2/3+5/9×3/2+3/2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和这样算的理由,再计算,两名学生板演;矫正反馈,注意书写格式,养成即时检查的良好习惯,即做好一步马上检查一遍,然后再做下一步。

  ⑸两种方法比较,整理运算定律。

  比较2/5×18+3/5×18和(2/5+3/5)×18两个算式,理解隐含了乘法分配律,体会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比较两个算式计算哪个简单,体会适当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运算定律;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⑴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计算简便。

  6/5×6/7-1/5÷7/6 12/7-(1/3÷7/15+4/5)

  独立计算;再介绍可以怎样计算:可以用运算顺序完成计算,也可以运用运算律计算,感受何种方法简便,提醒能简便计算一般要用简便计算。

  ⑵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观察哪些题目可以简便计算,并说出理由。

  ⑶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2、4~5。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及计算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出示一组算式、(课件出示、)

  观察以上6个算式,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根据算式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新课(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第2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

  学生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依据计算步骤分为:

  两步计算的有:

  三步计算的有:

  2、按算式中数的特征可以分为:

  属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属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

  3、教师重点依据学生的第2种分类,先让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具体说出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的下方标上运算步骤、(可用课件演示、)

  4、出示下面一组算式、

  (1)让学生仿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小组试着说出上面4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组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仿照上面题的方法用红线标出运算步骤、

  (3)让学生分小组试做,每人试做两题(一题有括号,一题无括号的)、可协助完成、

  (4)请其中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每题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其他组进行核对、

  5、让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反馈练习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请你用1等数编几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1)小组协助完成。

  (2)每个小组成员选2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各小组汇报编题及计算情况,对编得合理,计算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板书设计

  例1:+÷ 20-×

  =+=20-

  =1=20-

  =19

  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例2:÷[(+)×][4-(-)]×

  =÷[(+×]=[4-(-)]×

  =÷[]=[4-]×

  = =3×

  =3=

  =

  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学的、依据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新知识、

  本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给一组算式进行分类,设置疑问,导入新课、第二层,重点依据学生的第二种分类方法,即把算式依据数的特征分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方法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第三层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分数任意编出二、三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这样,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学习新知识、第四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从而深刻地理解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畅所欲言)

  一、回眸一看,引入新课。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0+20-40125×8÷50(同级运算)

  4+150÷581-12×4(两级运算)

  (32-5)÷9(有括号的算式)

  做一做:6×5÷315×(35÷7)

  二、质疑问难,板书课题。

  想一想: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三、探索验证,获取新知。

  1、课件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我们班上这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1/3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

  师:我们要求是什么?

  生: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师:那航模小组的人数与谁有直接的关系,把它读出来。

  生: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的人数,还必须知道到什么?(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那摄影小组有多少人呢?(不知道)

  师: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还必须想办法找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除了和航模小组的人数有直接的关系,还和谁有直接的关系?请您把它读出来。

  生: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

  (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谁的1/3?把谁看着单位“1”?(气象小组的人数),把它*均分成3份,取了这样的1份,就是1/3,表示摄影小组人数的分率。

  (师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画出对应的线段图)

  师:在这线段图中,您还知道什么信息?(气象小组有12人)

  (师板书出来12人)

  师:根据线段图,你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了吗?

  生:12×1/3=4(人)

  师:有了摄影小组的人数4人(板书4人),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到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谁的3/4?把谁看着单位“1”?(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哦,再次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着单位“1”,把它*均分成4份,取了这样的3份,就是3/4,表示航模小组人数的分率。

  (师生边说,老师边板书,画出对应的线段图)

  师:您会求航模小组的人数了吗?

  生:4×3/4=3(人)

  (3)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

  师:用手势给大家比比线段图的意思(先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着单位“1”,它的1/3是摄影小组的人数,再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它的3/4就是航模小组的人数)

  师:请你把刚才的两个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生:12×1/3×3/4

  =4×3/4

  =3(人)

  师:我们先算12×1/3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4人,再算12×1/3的积去乘3/4,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分数连乘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小结:观察综合算式,我们发现分数连乘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连乘运算顺序(一样),都是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其实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4、看书:并齐读结论

  四、三动结合,当堂消化。

  1、动手。第56页试一试。

  2、动脑。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人数

  3、动口。看线段图编应用题。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12×=4(人)12×1/3×=3(人)

  4×3/4=3(人)

  【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较多,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找准课的重难点尤为关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有这样的认识: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的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至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能正确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而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理解分数应用题,并画出正确的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整数混合运算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交流结果时,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都是什么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简短的一个环节唤醒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认识。学生在学习小数混合运算时,就已经能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迁移至小数混合运算中,那么学生也能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解决问题是难点,如何突破呢?我从引导学生省题入手。我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审题,理解题意,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和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审题、理解题意,并在信息中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渗透。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0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5、引导学生结合练习,交流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7.66-3.54-1.46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混合运算》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混合运算》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12×3+15×4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40×2—15×540÷2+15÷5

  ②50÷5+8×550+5×8+5

  2。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28×2—45÷5①求积②求差③求商

  (2)84×3—98+2①求和②求差③求积

  (3)90+56÷2×3①求积②求和③求商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3篇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留下了创新的空间 。

  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

  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

  四、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学生对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定律,也会运用,效果还可以。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篇

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加减混合运算。学会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三、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 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①34+56=90 678—299=379

  ②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①295+326—483 420+191+78

  ②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减法运算定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减法运算定律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法学法:

  自学与合作相结合、讲解与互帮相结合。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学生*时做错的例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用提问的方式复习)

  2、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系统复习

  1、回顾和总结学过的整数运算律。(显示课件,分别复习运算律的文字叙述,和字母公式)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2、用多种方式验证这些运算律。(完成79页第1题的第2小题,由学生自告奋勇回答书上的题目,由其他全体学生判断正确与否),

  3、认识到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完成79页第2题,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举例说明,然后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感受在数系的扩充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新的数系中运算律能尽量地成立。

  (1)出示79页巩固应用的第1题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结果)

  (3)交流。(满足数的运算的需要也是数扩充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分数和负数的重要原因,从而拓展学生对分数和负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负数意义的理解。)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9)

——运算教学设计 (荟萃20篇)

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习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习;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习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复习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习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习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习惯。)

  (二)、复习运算定律。

  1、复习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习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习题复习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和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口算:

  +=1×=6-1=

  1÷=0.63÷0.7=×=

  2.完成88页第5题

  (1)学生自己默读题意。

  (2)每道题你打算怎样进行计算?

  (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灵活地运用。)

  3.(1)小军买《小学生字典》和《成语词典》各1本,30元够吗?

  (2)冬冬买1本《儿童百科知识读本》需付多少元?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哪些书按七五折出售?哪些按原价出售?

  4.林老师编写了一本《趣味数学故事》,获得稿费3800元。按规定,一次稿费超过800元的部分应按14%的税率纳税。林老师应缴纳税款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提问:应纳税是多少元的14%?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88页第8题

  (1)怎样比较成绩更合理?小组讨论后再计算。为什么单单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不合理。

  (2)一名篮球运动员身高188厘米,助跑摸高成绩是351厘米。他助跑摸高的高度是身高的百分之几?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运算率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说说下面式子的运算顺序

  1842+56-453×45÷45

  [(+)×]÷

  总结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归纳:先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2.复习运算定律。

  (1)填写书89页的表格

  (2)还有哪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举例说明。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1)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分组练习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每题你运用的是什么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说说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总结: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说说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

  每页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每页的字数

  4.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让学生标出行走的路线,再列式计算

  (2)谁先超过中点?说明在相同时间里,路程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7题

  学生完成、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运算教学设计3

  教材版本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第14课《数值运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常量、变量;

  ·掌握单元格的引用;

  ·学会用公式计算数据;

  ·能够熟练使用填充柄;

  ·掌握复制、修改输入的公式。

  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资源,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引导学生创新,让每位学生都感到成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数值运算的方法和灵活地复制公式。

  教学难点

  引用、变量的理解和使用;正确使用除法和括号。

  课时安排

  本课为两学时,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用三学时完成,本节为第一学时。

  教材及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过数据表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值运算。本节课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学生之间协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自查记录表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小步骤、快反馈、强矫正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行为准则。

  所以本节课我拟采用任务驱动法与小步骤,快反馈,强矫正学法相结合,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创建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遵循行为主义理论,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检查矫正,力求学生都能够清淅明了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教学准备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资源:excel xx以上。

  素材资源:任务驱动用的家庭收支表;学习表;学习录像;学习自查记录表;参赛选手评分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3分钟)

  1.通过excel的作用引题,复习单元格地址。

  2.展示任务学习工作表(含家庭收支表和学习指导)和学习自查记录表。

  二、讲解任务和要求(5分钟)

  1.讲解任务学习工作表的使用。

  2.讲解出现问题的处理办法。

  3.讲解学习检查记录表如何填写。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督促检查(30分钟)

  1.学生按照任务学习表中的要求和学习指导完成任务:

  ①计算月收入、支出及剩余练习利用公式计算;

  ②计算其它月练习复制和填充柄复制公式;

  ③计算各项合计练习自动求和及*均值(练习除法)。

  2.教师辅导督促学生学习。

  3.检查:布置任务后五分钟抽查任务①;十二分钟抽查②;二十分钟抽查③。

  4.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填写学习自查记录表。

  5.教师根据学习自查记录表解决未完成任务学生的问题。

  四、巩固提高(5分钟)

  设计计算参赛选手评分表,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除法运算和括号的使用)。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在本节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学情分析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我们来比较一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 27×4×2527×(4×25)

  125××8×3 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 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七、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①

  ②

  ③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是有括号(主要是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顺序,是在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的,对有关的四则运算顺序(包括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有了初步的掌握。但从我这节课之前让学生试做《学案》第5页的有关练习所反馈的情况来看,发觉孩子们对四则运算的顺序(特别是含有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并没掌握,所以我在复习这一环节里,分三种情况复习了有关的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式多变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合作探究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孩子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于比较详细地复习了,所以孩子们课堂上的反馈还是比较好的: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积极性比较高,练习正确率比较高。

  不足之处:

  由于复习时间用得过长,导致练习的时间稍微少了些,练习的形式、题形等不够多样。这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运算教学设计6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组,每个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 理解题意

  根据已知条件,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

  4或4×25 多少人,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5×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乘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乘法运算定律

  (2) 解决问题

  25×4=100(人)或4×25=100(人)

  (3) 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4=100(人)或4×25=100(人),发现两道乘法算式的因数相同,交换因数观察25×

  4=4×25。 的位置,积不变,因此,可以得出25×

  像这样,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b=b×a(a,b代表任意数)。若用a,b分别代表任意一个因数,则乘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归纳总结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b=b×a。 用字母表示为:a×

  随堂练习:

  小明买了12支圆珠笔,每支2元,小红买了2只钢笔,每支12元, 两个人谁花的钱多?

  答案:小红12×2=24(元) 小刚2×12=24(元)

  答:两人花得钱一样多

  探究新知2:乘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参加植树的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 理解题意

  师:要求25组共要浇多少桶水,就是把总的棵数求出再乘以2,或者把每组要浇的桶数求出再乘以25组。

  2. 解答: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种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 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多少:

  即: 25×2) (5×

  = 25×10

  = 250(桶)

  3. 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都是25,5,2三个因数相乘,不同的是第一个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直接计算,第二个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第二种方法因为

2等于10 ,所以运算简便些,但他们的得数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后面5×号相连。

  5)×2=25×2) 可以写成等式(25×(5×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些,就利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个叫乘法结合律 。

  4. 用字母表示定律

  b)×c=a×(b×c)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

  b)×c=a×(b×c) 板书:乘法结合律(a×

  活学活用:

  每瓶矿泉水2元,每箱矿泉水24瓶,要买5箱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2 ×5) (24 ×

  = 2 ×120

  = 240(元)

  答:一共要花240元

  拓展提升

  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商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先和被除数相乘,再除以除数,或用这个数先除以除数,再和被除数相乘。

  例: 16×8) (128÷

  =16÷8×128

  =2×128

  = 256

  举一反三:

  32 ×4) (112÷

  =32÷4×112

  =8×112

  =896

运算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知道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习重点: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流程:

  一、 出示课题

  板书: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自学书本第25页的内容,自己完成以下的问题: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一、自学提纲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二、 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自学指导,交流汇报,验证。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 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四、 当堂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 27/2—4 P2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运算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运算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 =96(元)

  =96(元)

  答:一共要付96元。

  教学反思:

  一得:

  一失:

  一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37+26=76-39=605+59= 30×23=

  12×8= 27+32=48+27=4500×20=

  二、新授: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

  (2)综合:12×3+15×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240÷6-2×1745-20×3÷4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维拓展:

  4. 把下面三组用字母表示的算式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⑴ a × b = c ⑵ x ÷ y = a⑶ y × b = x

  X – y = ax × y = b a ÷ b = c

  X + y= b b – a = ca +y = x

运算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小数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观察,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二)会计算分母不超过10、结果不需要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理解分数加法的运算原理、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难点:从理解分数意义入手,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吗?谁来说给我们听听?

  生:…。

  师:猪八戒为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个西瓜。这次它变聪明了,请看,(展示)一个西瓜*均分成了几块?

  生:……

  师:把一个西瓜*均分成8份。(课件演示)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数?

  生:……

  师:这些分数里有几个1/8呢?

  生……(师依次出示几个分数卡片)

  二。教学例1、2、3

  1.分西瓜

  师:大家猜猜猪八戒是怎样分西瓜的?

  生:……

  师(出示猪的分法)看看,多贪心的猪八戒啊。师父吃西瓜的1/8,大师哥吃西瓜的1/8,沙师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却吃了西瓜的4/8了。

  2.发现问题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师:请小组长拿出纸和笔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3.解决问题

  师: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贴出相应的图片)

  师:谁能列出算式?

  4.计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分数的简单计算)

  A. 加法

  师: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B. 减法

  师:4/8减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师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C.1减一个分数

  师:黎老师提个问题,猪八戒吃了一块西瓜后,还剩下多少?

  生:.……

  师:想想怎样计算?

  生:……

  师小结:1减去几分之几,先把1写成与它分母相同的分数,再用两个分数相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计算:(并说明你是怎样想的)

  3.判断:(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错的画×)

  3/8-2/8=1/8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原来这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自然数一样进行加减,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直接相加减。你觉得还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4、5、6、7题。

运算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及计算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出示一组算式.(课件出示.)

  观察以上6个算式,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根据算式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新课(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第2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

  学生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依据计算步骤分为:

  两步计算的有:

  三步计算的有:

  2.按算式中数的特征可以分为:

  属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属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

  3.教师重点依据学生的第2种分类,先让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具体说出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的下方标上运算步骤.(可用课件演示.)

  4.出示下面一组算式.

  (1)让学生仿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小组试着说出上面4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组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仿照上面题的方法用红线标出运算步骤.

  (3)让学生分小组试做,每人试做两题(一题有括号,一题无括号的).可协助完成.

  (4)请其中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每题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其他组进行核对.

  5.让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反馈练习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 2-×

  23-×× ×+÷

  2.请你用、1、、、、等数编几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1)小组协助完成.

  (2)每个小组成员选2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各小组汇报编题及计算情况,对编得合理,计算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板书设计

  例1:+÷ 20-×

  =+=20-

  =1=20-

  =19

  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例2:÷[(+)×][4-(-)]×

  =÷[(+×]=[4-(-)]×

  =÷[]=[4-]×

  = =3×

  =3=

  =

  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学的.依据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新知识.

  本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给一组算式进行分类,设置疑问,导入新课.第二层,重点依据学生的第二种分类方法,即把算式依据数的特征分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方法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第三层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分数任意编出二、三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这样,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学习新知识.第四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从而深刻地理解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运算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2:使学生亲历“回顾再现——观察比较——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初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技能基础。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与之有很大相同之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以迁移类推为主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一课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探究新知的方法,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回答: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定律?请你用语言描述,用字母表示好吗?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掌握较好。我相信你们对于乘法一定学得也不错,下面的题目你们一定觉得很轻松。 2:旧知回顾

  师:根据“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请你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来。

  师: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口诀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吗?(学生口答板书如下)7×8﹦56 6×7﹦42 3×7﹦21

  8×7﹦56 7×6﹦42 7×3﹦21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再现旧知(加法运算定律、乘法口诀)为学生探索新知搭建知识的桥梁。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

  2:引领验证

  师:不是乘法口诀会不会也像你发现的那样呢?算了下面的两组题你会明白的。

  25×4﹦17×23﹦

  4×25﹦23×17﹦

  3:概括乘法交换律

  师: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再概括乘法运算中的这种规律吗?你认为怎样称呼这一规律?(乘法交换律)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称呼?(有加法交换律想到的)师:正如你们说的,这就叫“乘法交换律”你们真会推想。请你们试着用字母表示它。(随机板书a ×b﹦b ×a)

  【设计意图】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引领,使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轻松而自然地获取乘法交换律。

  4:巩固知识

  (1)口答:15×23﹦8×125﹦

  (2)口答:17×()﹦36×()()×126﹦()×37

  (3)下面每组算式同桌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换过来试一试,你对乘法交换律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25×126×4﹦

  (4)组织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和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共苦乘法交换律。通过比一比使学生感受乘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建立简便计算的理念。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简单的计算却蕴含着如此奥妙,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挥潜能探索更加深奥的数学奥秘。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吗?你了解植树的重大意义吗?有一所学校组织了一批学生正在进行植树活动,同学们干得很起劲,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吧。(四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种树,2人负责浇水。)小组内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信息。

  师:根据现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课本的主题情境图,培养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2: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感念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相信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强。(1)请回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解答?(指名口

  答,板书:25×4﹦或者4×25﹦体现了什么定律?(乘法交换律)

  (2)请同学们笔答: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立解答,同桌可以交流

  意见)

  (3)组织反馈交流(请学生上台来展示,要求不同列式的学生。)25×2×5 5×2×25 25×5×2

  (25×2)×5(25×5)×2 25×(2×5)

  (4)引导概括,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概念

  师:从上面算式和结果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三个数相乘,无论哪两个先乘,积不变。)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应用价值,这里既有乘法交换律的理解与应用,又让学生初步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从而为进一步探索乘法结合律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引导概括,形成乘法结合律

  (1)激发引导

  师:你们的发现非常符合上面算式的实际,很有发展性,这些算式中又蕴含着乘法一运算定律,请你们会想一下加法结合律,然后对上面的算式做出选择,写成两组等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2)(25×2)×5﹦(25×5)×2

  (25×5)×2﹦25×(2×5)

  (3)观察概括

  师:通过观察说一说你的发现(指名说一说)

  生: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师:说得太好了!你们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一规律吗?(乘法结合律)我想你们一定是由加法结合律想到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迁移类推,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用到,下面我们共同的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 ×b)×c﹦a ×(b×c)

  【设计意图】通过引领学生继续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索乘法结合律,使学生在探索中能力得到提高,技能得到发展,从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方法基础。

  (4)巩固运用,提升乘法结合律(1)填□

  5×(14×9)=(5×□)×14

  125×(8×13)=(□×□)×13

  a ×25×4=□×(□×□)

  6×13×5=13×(□×□)

  (2)算一算,比一比,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15×12???15×2×6

  36×25???9×(4×25)

  【设计意图】在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并有开放性的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乘法结合律。

  三:新知推广,内化提高

  29×4×5 4×(35×25)125×23×8

  40×52×25 4×8×25×125 16×17×5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1)知识回答:请你说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2)方法回顾:

  师:看来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能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比较一下,有什么新的想法?

  2:拓展延伸

  师:前面有同学提出“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几种列式方法?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祝你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知识、情感、方法的问题、梳理,使之内化为能力,通过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基础。

运算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运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 、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用具: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 则 运算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运算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

  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 =96(元)

  =96(元)

  答:一共要付96元。

  教学反思:

  一得:

  一失:

  一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37+26=76-39=605+59= 30×23=

  12×8= 27+32=48+27=4500×20=

  二、新授: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15×4=60元36+60=96元

  (2)综合:12×3+15×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240÷6-2×1745-20×3÷4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840÷40-400÷40

  25×(30+20)(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维拓展:

  4. 把下面三组用字母表示的算式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⑴ a × b = c ⑵ x ÷ y = a⑶ y × b = x

  X – y = ax × y = b a ÷ b = c

  X + y= b b – a = ca +y = x

运算教学设计16

  知识目标:

  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

  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

  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

  板书:(50+60)×3 = 50×3+60×

  3(75+68)×5 = 75×5+68×

  5(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

  4(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a+b)×c = a×c+b×c

运算教学设计17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五、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运算教学设计18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学生以前接触过,简单的脱式计算也涉及到,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却很大,有相当多的孩子写完算式接着就开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甚至遇到不够减的时候还把被减数和减数颠倒位置。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对脱式计算的格式的书写问题也很多,主要是把先算的部分写在等号后面,不计算的把它扔在一边,什么时候需要了再写出来,出现了上下算式不相等的情况;还有的把先算的部分写前面,任意颠倒数字以及运算符号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教学内容

  课本1-5页例1、例2,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P1—5,例1‘例2

  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357÷3×59

  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检查尝试练习

  第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运算教学设计1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27+85 =329×6 =2×987=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票的总价。两张*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1)42+6×(12-4) (2)42+6×12-4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运算教学设计20

  教学目标: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

  25+75 124 16+4+23 2542

  35+25 60-24 18+22 100-25-10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38+65-45

  120-80+72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 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 183-75=108

  274-52=222 222+63=285

  2004=50 503=150

  282=56 567=8

  判断并改错。

  155-34+46 240403

  =150-80 =240120

  =75 =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结思维。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说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说课稿1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我将从课标要求、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编排体例、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六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及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及其运算模型的建立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第二学段对本单元的目标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要求学生:①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探索并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的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

  第二方面: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的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

  所以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方面:编排体例

  本单元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应用和拓展

  下面我以本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为例说说本单元的编排体例:主题图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紧接着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第四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横向的整合:

  本单元教材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使数学材料充满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由观察40+56=56+40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知识基础上迁移过渡到加法结合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知识基础上迁移过渡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对于简便计算部分,怎样计算更简便不能一概而论,是要求学生看具体的数据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的纵向整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在1——3年级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在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对以后的小数、分数以及百分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前面知识是基础,后面是前面的延伸与拓展,内容循序渐进能力螺旋上升。

  第五方面:教学建议

  关于运算定律的理解以及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一、两节课就可以掌握,但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材却在练习中出现了大量的变式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提前估计好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好预设,及时的处理,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幻灯片16)如(40+20)×25和47×23+23×53两种直接应用运算定律的,102×45和38×99+38是两种变形应用的例子,18×45-8×45和99×23是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减法中的变形,还有加减混合,和三个数的和或差的扩展,这么多种类,我们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我们将它们分为几个梯度,规定每节课的主要任务,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

  第六方面:评价建议

  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大胆质疑,教师都应适当评价,尽量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我班高猛同学*时上课一言不发,但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表现积极,这样就把发言的机会多次给了他,无形中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计算时,是否拥有准确运用公式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我班李响同学在向同学们讲解他所做的题时能够说出做题的依据,这时在趁机提醒大家要向李响同学一样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表扬了这位同学。

  2、情感评价:亲其师,信其道,播散爱的种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的活动,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对学生评价,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体现多样化的评价。

推荐访问: 运算 除法 教学设计 《乘除法运算中简便运算》教学设计3篇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1 《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