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启示(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启示(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3 15:0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启示(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启示(范文推荐)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5篇

【篇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续写中国人权保护新篇章

摘 要:人权问题关乎人的生命与尊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追求自由实现自我超越的社会实践。尽管我国人权司法保障还处于发展初期且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继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与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保障人权条款后,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教制度,彰显了我国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重大决心。作为国际社会人权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在不断追求社会文明发展和法治进步完善的同时,正在全面推进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人权 司法保障 机制

一、人权司法保障机制的确立

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司法对于人权保障的意义逐渐显现出来。司法不仅作为人权受侵后的直接救济渠道,还可以促进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法律实施状况的不断改善。在中国现行的国家体制下,法院在国家机构的体系序列的实力相对较为微弱。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受其监督。而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没有监督人大立法的权力,甚至也没有宣布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无效的权力。由于中国法院既没有充分的合法性审查权,也没有违宪审查权,这样就使得法院的在现行政治制度下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可喜的是,当前法院通过转变观念,由原来的国家机器和专政机关转变为化纷止争的中立机关,通过审判方式改革和完善审判程序,公开审理案件,树立法院公平正义的形象,使法院的判决的权威性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法院开始在一些原来不轻易涉足的领域有所作为,比如在行政法方面,案件的受理范围有所扩展,这对于保障公民的公共领域的权利和自由意义重大。在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经常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件做出批复,促进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也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的法律。同时,最高法院还经常做出抽象的司法解释,这些解释也是总结审判经验的结果。它们所引发的对于中国宪法在司法实践中的种种问题的讨论,无疑将影响中国法治发展的进程。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刑讯逼供的代价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法律冤案是司法正义的伤疤,而发现冤案却不予纠正,就是在未痊愈的伤疤上痛上加痛。分析中国近年来的20起典型冤案,可以发现无一例外的存在严重的刑讯逼供问题,同时没有一起司法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诉而主动启动救济程序的。最终,这20起冤案都是因非正常因素而得以纠正,其中17起是因为发现真凶,另外3起是因被害人的“复活”。

在这些冤案中,有全国轰动的“张氏叔侄案、赵作海案、孙万刚案、聂树斌案、佘祥林案”等。在张氏叔侄案中,两人入狱后一直没有停止伸冤,尽管他们早于2005年准确指出真凶,即使监所检察官自2008年起多次通过官方渠道提起申诉,当律师在2010年到省高院查询时,竟然在法院的电脑系统查不到与该案相关的任何申诉材料。在赵作海案中,当年负责侦破该案的6名民警分三个审讯组,对其进行不间断轮番审讯,被体罚33天且被手枪恐吓后,赵作海最终被非法羁押4019天,直至“被害人”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该案被纠正后,时任市公安局副局长对此还闪烁其词,说“冤案或许不是公安机关有意制造”,将其归咎于“民警素质和办案机制”。在吴鹤生案中,被告人吴鹤生先后遭受了71次刑讯逼供,最终司法机关仅凭其中一次有罪供认就将其定罪。在李怀亮案中,司法机关与死者家属签订了“死刑保证书”,约定如果判处李怀亮死刑或死缓,死者家属将停止上访。在佘祥林案件中,面对公安局提交的存在明显疑点的证据材料,检察院多次退回补充侦查,法院也曾发回重审,但最终还是做出了有罪判决。其中关键的转折点就在于政法委牵头举办的“公安局长、检察长和法院院长”联席会议。当时被害人家属召集了200多人多次上访,出于维稳考虑,政法委出面调节,将若定罪本应判处死刑的疑案,从轻以15年有期徒刑结案。而在狱外,佘祥林的母亲和哥哥因持续申诉上访,分别被关押9个月和41天。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案件的纠错主体只能是提起公诉的检察院和做出终审判决的法院。司法机关往往对伸冤人递交的材料视若无睹。有人分析指出:“平反一个冤案,涉及的机关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监狱再到政法委等有数个,而背后涉及的司法实权的人物更是数十个。”因此,冤案申诉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被告与一大群有权人士的博弈,如此失衡的博弈,结果昭然,那就是“牺牲一个,保护大家”。在“命案必破”的政治压力下,造就了典型的中国冤案模式:“一样的抓进去就打,一样的政法委协调,一样的公检法三家‘兄弟单位’联合办案,一样的屈打成招,一样的疑罪从有,一样的被害人‘复活’翻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当前,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犯罪还未得到根本遏制,特别是司法人员刑讯逼供、基层干部非法拘禁案件仍有发生,一些案件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恶劣。对侵犯人权犯罪必须要坚持严查严惩的方针,丝毫不能放松。

(二)劳教制度的废止

近年来,由劳教制度引发的“上访妈妈”唐慧案、“大学生村官”任建宇案、“方竹笋”方洪案件等广受关注,社会公众对于废除劳教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劳教制度是中国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国于1957年8月正式确立了劳动教养制度;
公安部于1961年4月明确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是2-3年,具体由劳教机关“内部掌握”;
国务院于1979年11月规定劳动教养对象是“收容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又于1986年明确增加了“卖淫嫖娼、赌博、传播淫秽物品”等三种可以适用劳教的情况,再于1990年12月明确规定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实行劳教。虽然劳教制度有方便、管用的特点,并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因为其规定太笼统和富有弹性,在执行中容易出现对象扩大化、被执法机关滥用,最严重的就是未经法院审判就可以长时间剥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因此,站在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应该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

2011年,南京、兰州、郑州、济南四城市进行劳动教养制度改革试点,以“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取代。2012年10月,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正在做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调研论证工作。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有关劳教制度的改革方案年内有望出台。云南、山东、湖南、广东等地先后宣布不再采用劳教手段。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此次废止劳教制度,跟“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建设法治中国的整体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是对公众意见的一个回应,是顺应民意的一个重大举措。

三、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九十多年的成长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社会进行了三十五载的锐意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我们迎来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一个深得全国人民拥护的决定。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实现人权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是实现人权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人权不可或缺的救济手段和最后防线。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既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又是检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好坏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次司法体制改革必须有效维护人民权益、保障司法人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后,我们要努力做到:一是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与增进人民福祉、维护人民权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从司法为民的角度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从司法人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角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是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从尊重保障人权的角度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四是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从司法人权保障的角度推进司法体制的深化改革。

四、深入推进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一)完善人权司法保障的具体方面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正在从人权立法驶入人权司法的快车道,致力于实现实体权利、程序权利和综合性权利的统一。所谓实体性人权:涵盖了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项基本人权。其中,生命权集中表现在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自由权主要指人身上的自由,以废除劳教制度为改革主旨。而在财产权的保障上,做到以程序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保障人权。所谓程序性权利:包括公正审判权、人道待遇权和回归生活权。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应当使非法证据排除、无罪推定从法律原则转化为法律规则和法律标准,并通过专门的司法解释加以规范。所谓综合性权利:司法的可接近性、可利用性和便利性是公认的法治准则。为破解人权司法保障现实难题,必须构建信访司法终结制度、完善与民生和公益相关联的纠纷解决司法机制、统一司法职业准入标准,提升司法主体的人权素养、优化人权司法组织体系。

(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的社会价值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即是通过司法手段,达到保护人权的目的。首先,需要进一步规范司法过程的人权保护。在定罪标准上引进 “排除合理怀疑”原则,规定审讯全程录像,强化非法证据排除。其次,国家更加开放的让公民便捷的通过司法起诉、公益维权等方式,实现个案的人权保护。公平受教育权、公平就业权、环境保护等涉及人权的案件,不会再被强推到信访、申诉等渠道内解决。“完善人权司法保障”,真正落实为司法机关的严格规范执法,落实为通过司法诉讼个案推动中国的人权事业,既是中国人权保护机制的升级,又是一个法治国家应有的自信。

(三)完善人权司法保障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权益保障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进一步在司法领域全方位落实人权保障,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要做好有关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必须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司法保障是人权宪法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维护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加强人权立法工作,规范司法行为。二是确立司法独立是人权保障的最基本条件。独立的法院是维护公民权利和实现权利救济的基本力量。法院是以理性来实现其使命,理性的判断要以独立的地位为前提。法院在其作用和职责发挥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这样才可以将其对人权价值的追求坚持到底。三是进一步规范相关司法程序,依法保护公民私有的合法财产。充分考虑涉案财物的判决与处理当事人及有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明确可及时返还被害人的财产范围,加强对涉案财物处置的法庭调查,重视案外人提出的权属异议,完善涉案财物的处理程序。四是健全错案纠正与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权利,防止无罪的人受到刑事法律追究,防止有罪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处罚。强化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制约,加强社会监督。五是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维护人权的作用。六是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努力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当事人都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维护社会正义,强化司法救助的政府责任。

参考文献:《论人权的司法保障》李晓兵(中国宪政网-宪法研究)

【篇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党课讲稿)

前 言

回首40年改革开放的光阴,中国共产党人正道沧桑,在风雨兼程中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勇立潮头,勇于奉献,使得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动着中国人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阔步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既是对外的政治宣言,也是对内的政治动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凝聚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首先是一种政治定力,就是凝聚共识、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重要基础保证。“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个问题。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显然,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体现的是一种方向自信的政治定力的问题。

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定力,最鲜明的标志是凝聚共识、形成推进深化改革的合力,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而展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也是全面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与过去40年的改革不同,深化改革从点开始转向面,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但不改不行,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因此,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必须更注重凝聚共识,善于用最大公约数统一认识,在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凝成合力。没有广泛的共识,深化改革难以顺利推进。而有了共识与合力,改革事业就事半功倍。这就是心通、思想通,在实践的基础上就能全通。

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不仅是一个意志,更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动结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性问题。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就是要凝聚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高度认同和信心。这种认同和信心,既通过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凝聚共识,寻求支持和参与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更清醒认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难题,增强在破解难题中前进的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调动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起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必胜信心。这样,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有内在动力,就能形成“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的生动局面,汇合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引领力,就是有效凝聚13亿多人的力量,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而发愤图强。

人民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之所以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根本原因在于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起了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磅礴之力。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拥护和支持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仍然在人民之中,巨大的杠杆支点就是引领13亿多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深化改革的主人翁意识,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而更加发愤图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指数,是改革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的动力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引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关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始终把民生作为最大政治抓住不放。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就要千方百计办好。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也要当作大事办好、照看好。要关注群众情绪,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马上就办”、“马上就办好”的姿态不敷衍、不马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深化改革的获得感。要学会经常听取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评价,看看他们赞成什么、期盼什么、反对什么,找准我们工作的改进方向、纠正之处。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农村视察时所说的:“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有效体现群众要求,经得起实践、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提高,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任何“获得感”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昂扬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的拥护支持度。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公信力,就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更加重视实干,更加看重用效果说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开放40年的基础上再出发,如同登山,步步艰难;
又如向深水区挺进,步步急流险滩。客观要求必须有敢啃硬骨头的英雄气概,更加注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践历史证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注重实干、重视用事实说服和教育人民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以这样的公信力为杠杆和助推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制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迈开第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准确、有序地、有效地推进。这其中,既需要科学论证、科学筹划,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更需要真抓实干的激情和干劲,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争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最佳效益。

人民群众特别反对口惠而实不至的花架子、假把式。2018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突出,又有新的表现形式。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形式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二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敌,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既解决“文来文去”的“文山会海”、“五多”等老问题,也解决“伪忠诚”、“伪执行”等新问题;
既解决以表态代替执行、以表面文章代替落实等显性问题,也解决“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等隐性问题;
既解决“作秀”、“造假”等表层次问题,也解决“信仰缺失”、“政绩观扭曲”等深层次问题。与此相反的,必然是不讲空话、不放空炮的真抓实干,必然是“五多”顽症痼疾的有效克服和聚精会神抓落实好作风的回归,在真抓实干中见成效。

人民群众最看重的是兑现诺言、取信于民。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是我们党的郑重承诺,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总动员令”。在这个要求下,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场硬仗之硬仗、攻坚中之坚,必须更加注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各级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奋发有为、敢于作为,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要强化执行力建设,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全过程都要精准,要有时间表,有的需要下一番功夫,以强有力的执行力,确保任务目标落地,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用政府的真抓实干换老百姓的信任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生产力。落实就是能力、干成就是水平,兑现就是诚信。这既是新时代继承我们党“说得到,做得到”优良作风的根本标志,也是激发民众真心实意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强大正能量。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向心力,就是人民对“共产党是好领导”的高度信任,必须认真守望和精心维护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最大正能量莫过于人民对党的向心力。这种力量,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虽过万水千山但对改革拥护度不降低;
这种力量,让广大群众虽经“阵痛”但对改革的前途信心满怀;
也正是这种力量,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党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中国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党是否仍然具有这样的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如何经受住这一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我们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这表明,推进自我革命,厚植党的凝聚力、领导力,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必须牢牢坚守不放。

党的肌体健康是凝聚正能量之本。“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擎反腐败大旗,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人人称快,大得民心,在全世界树起了大国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亮形象。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反腐败仍然是民心拥护和期待的一种强大正能量,客观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对腐败的零容忍,继续在影响党的肌体健康的腐败毒瘤上动狠刀子,保持坚决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各项准则规矩,着力扎紧制度的笼子,推进反腐倡廉由“不敢腐”、“不能腐”向“不想腐”根本转变,确保党的组织纯洁和肌体健康,引领和建设山清水秀的政治环境。这既是我们能否守住反腐成果、防止反弹回潮的巨大考验,也是检验全面深化改革实际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党的坚强领导力是凝聚正能量之源。党的领导是取之于人民群众的正能量,说到底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护党,从心底里唱响“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之歌。这就需要我们党必须始终注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让党的每一个肌体细胞都能充满活力、厚植正能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持久反“四风”、转作风,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全党的形象和威信有了明显好转。实践表明,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为全党积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从而让老百姓自觉主动地听党话、跟党走,在全社会汇聚起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党员形象先进是凝聚正能量之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的建设的正能量,作用到中国社会、展现在人民群众之中,最直观的是党员干部在周围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每一个党员干部都不是局外人、旁观者,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用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严格要求自己,人人将管党治党的责任扛在肩上,积极作为,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勇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样,就能有效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掌握领导权、主动权、控制权,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文化力,就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五千年文化的复兴,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巨大作用。这就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必然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必然聚焦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13多亿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正能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道路自信”的焦点,就是坚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地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

“理论自信”的焦点,就是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论理论怎样前进、怎样创新,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老祖宗不能丢,既坚定信仰,又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制度自信”的焦点,就是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地以制度自信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

“文化自信”的焦点,就是“坚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必须紧紧扭住“四个自信”的要义,把握其彼此的相互关联,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科学推进、协调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要让主旋律高昂、正气高扬,作为凝聚正能量的主要看点和基本文化形态,强化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强大引领推动作用。要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针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种种负能量,主动亮剑,及时发声,理直气壮地守护正义,昂首自信地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要紧扣改革实际和群众思想实际,关照文化供求视角和能量效果影响,精心设计、选择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多形式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成绩”,激发情感上共鸣,增进内心认同。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在“懂地气”、“接地气”上下工夫,在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引领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重德行的生活上见实效,激发全社会努力向上、奋勇前行的力量,为推进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谢谢大家。

【篇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创新驱动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概况

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二、背景及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非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腐败现象严重、环境污染恶化等,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还不到位的表现,都涉及到我国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决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提出的,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

重点议题: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键词: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

重点议题:
经济体制改革;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三)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30日

重点议题: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
国企改革、股份制试点。

关键词:
国企改革、股份制改革、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四)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

重点议题: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收入分配、对外开放

(五)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14日

重点议题:
建设新农村、农业产业化。

关键词:
新农村、农业产业化

(六)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14日

重点议题: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
市场经济、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二元化

(七)第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12日

重点议题:
“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
三农、城乡一体化、粮食安全、农民收入

四、关于“383”方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一)概念。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二)三位一体改革思路

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1.推动完善市场体系2.转变政府职能3.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三)八个重点改革领域 

“三位一体”改革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此必须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1.以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为重点,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社会转型,迫切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应抓住当前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进各项职能转变,大幅度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增强政府运作透明度,尽快使依法行政取得实质性进展。  

2.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重塑监管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基础产业的垄断弊端,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产生了日益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力度推进基础行业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重点是放宽准入,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同时在自然垄断环节形成有效监管。  

3.以权利平等、放开准入、公平分享为重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存在权利二元、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改革目标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以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为重点,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应当抓住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有利时机,建立一个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
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与财税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等相配合,形成协同效应。  

5.以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为重点,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以分税制为基础的财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适应,总体方向需继续坚持。针对现存的政府事权不清、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债务风险突出等问题,应在维持宏观税负和中央财力集中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划部分事权建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为突破口,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收支结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中长期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6.以重新界定职能、国有资产资本化为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定位不清、经营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其他经济体比较,我国数量庞大的国有资产可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特殊优势。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职能定位、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改进运营模式。

7.以改进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为重点,促进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基础。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

8.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应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富有吸引力的体制环境,提高我国整合国际资源、开拓外部市场的能力,促进国内改革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四)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

1.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

2.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

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五、公报解读

中国民众对“三中全会”期待:买得起房 办事不靠关系。

改革新程的民生期待: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期冀社会公平正义:“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精耕细作”,从15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部署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改革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前期只着重于经济制度的改革不同,本次三中全会第一次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绘就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我们的改革正在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并向纵深推进,努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大亮点

1.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
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

五是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2.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
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
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
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3.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

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改革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

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产能过剩、城市病、耕地占用过多、地方债风险、生态环境破坏等,很大程度上都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

4.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五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三中全会公报5大新表述

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以前表述为“基础性”)作用;

三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五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三中全会公报的主要内容

1.三个解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2.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3.六个紧紧围绕: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十大看点:

(1)确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5. 我们将改变的生活

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二胎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

完善税收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不设重点校重点班,探索不分文理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展终身学习的通道。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全面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

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推进水、电、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

推进水、电、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探索实行官邸制

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探索实行官邸制。

六、对教育改革的部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七、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教育部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袁贵仁全面介绍了会议基本情况,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主要精神,通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举措,并就做好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了动员部署。
袁贵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袁贵仁要求,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文件,努力学深学透。二是深刻领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三是加强宣传解读。四是制定落实方案。要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五是抓好岁末年初工作。着力筹备好第22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认真谋划明年重点工作,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继续保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苏州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蒋宏坤要求打造改革开放新的战略平台,不断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革开放是苏州发展的活力之源,结合我市当前实际,蒋宏坤强调要在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首先要在积极借鉴、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方面寻求新突破,抓紧编制有关方案,举全市之力向上争取建立新的改革平台。

其次要在加快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持续深化中新合作内涵,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加快创新体制机制,不断赋予“园区经验”新内涵,更好地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要在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切实加快各项建设和功能配套,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外部条件,真正使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和政策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集聚台资的最高平台。

第四要在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这是苏州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未来跨越发展的动力支撑,要加紧向上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同时多做创新和尝试,努力把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品牌打得更响、更亮。

第五要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做强金融服务平台、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政策、发展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互补的区域金融中心。

第六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部署要求,按照时序进度积极稳妥推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八、结束语

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篇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全面深化改革带给我的启示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会格外强调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提到“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这不仅适合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值得我们山东大学以及我们每一位山大人去学习、思考与借鉴。

2013年3月17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将近25分钟的讲话中,习近平9次提及“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实践已经证明了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正确的。但是在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决心要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这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决心与智慧,面对困难险阻,绝不退缩,坚持到底。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之一,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作为山大人,我们不仅为它悠久的历史而骄傲,而且为它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而自豪!

青岛校区开工、大部制改革、泰山学堂和尼山学堂建立,等等,师生们见证了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山大多个学科排名的攀升;
近些年以来,包括山大师生在内,山大人都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就是我们每个山大人心中的“山大梦”。

青岛校区建成后,山大各个校区将会有各自鲜明的学科定位,山大本部将来的学科定位是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和医学科;
青岛校区的学科定位是以新兴学科和技术学科为主,威海校区则是天(空间科学)、海(海洋特色)、韩(韩国特色)三大特色,这是一种创新。

 2012年底,一场低调进行了两年多的“大部制”改革在山东大学悄然落下帷幕, 山大人事部部长方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2012年底“大部制”改革结束,正副处级干部减少了20%。山大的这一举措是一种创举,它也体现了一种干啃硬骨头的精神,对于部门调整,肯定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面对困难险阻,山大坚持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好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相切合,面对现状,就要敢于去改革。

转眼间,我已在山大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在山大的日子里,我收获了很多,我感受到山大的深厚学术氛围,体会到它的厚德载物,我为自己是一名山大人而自豪。但是,在了解和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甚至做的不对,我需要作出改变。就如同国家要全面推进改革,我也需要作出彻底的改变。

回想起自己初次迈进山大的校门,我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面对着即将到来的美妙的大学生活,我有我自己的宏伟蓝图:我要通过大学阶段的磨练,逐步成长为一名顶尖的人才,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我曾经设想自己根据自己的规划,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时常遨游于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广泛涉猎,求学问道,与同学讨论各种问题,向老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前言动态。我还想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在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和时常去听相关讲座来学习经济学和法学,我对它们很感兴趣,我还设想通过大学阶段多参加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来改变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我还想……

但是,四年的时光已过三分之一,我的宏伟蓝图却从未展开过,我虽然有过很好的想法,但我却从未付诸实践。如今的我,早已激情不再,不要说我没有达到自己对专业课之外的要求,我甚至连专业课学的也只是一知半解。以前的我,会起得很早去教室占个听课的最佳位置,绝不会放过老师讲过的任何细节,不懂就问,不断进取。但是,如今教室的前排已很少见到我的身影,我也不再喜欢向老师提问。我发现,我已经变得慵懒,没有了太多动力,好像那颗曾经的进取心也渐行渐远,这难道就是我进入大学后的收获吗?一年半的时光,我的意志已消磨殆尽了吗?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它们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要求,注重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需要大学生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而我的改变就要从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起,身为大学生,就要在大学阶段为将来步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一个学生如果连自己的学习都不能弄好,那还何谈其他呢。我要重拾自己当初对于学习的热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感,改变自己懒惰的生活习惯,强迫自己去早起,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还要争取上课时坐前排,因为坐在前排,我会有一种必须要好好学的动力,它会督促我不断努力学习。

其次,我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身为一名工科男,动手能力是必须的,要活学活用。因此,我会更加重视学校安排的实验课,在实验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而且,我要在假期时,尽量找机会去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实习,亲身体会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当然,只会学习的大学生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就像山大提出的“三实三又”:基础扎实又富于探索与创新、作风朴实又善于表现与沟通、做事踏实又勇于开拓与进取。我要通过做好自己的学生工作同时多参加一些社团工作,不断提高自己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性格内向的我需要作出改变。

身为一名大学生,我要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改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是这个改变是必须的,我不仅要有自己的梦,而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只有每一位山大人都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梦,我们的“山大梦”才可能实现。而当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时,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也必将实现!

【篇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我国的繁荣富裕、欣欣向荣、活力涌动,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加强开放,要实现我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激活发展动力活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国近40年经济建设成功经验之一。改革与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如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我国的繁荣富裕、欣欣向荣、活力涌动,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加强开放,要实现XX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也必须用好改革开放这个“法宝”。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特别是扩大内陆开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活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内陆地区破解发展瓶颈、增创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市场“动力活力”

  ●建立科学高效的政府职能运行体制 ●落实“两个清单”制度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政府职能运行体制,探索政府职能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影响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府职能退出清单。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服务管理不到位问题,严格落实“两个清单”制度,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XX“放管服”改革升级版目标,就要更加彻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优质地“服”,就要针对当前“放管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做到“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效果。要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施行电子证照,一表登记等制度;
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加快政府服务网上线运行,进一步深化网上审批,完善审批流程,扩大网上审批范围,出台网上审批的相关事项,规范服务流程、监管标准,事项办结时间节点和事项办理具体要求。要进一步深化监管体制创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市场主体进行实时动态监管,打通数据壁垒,对监管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研判,预警潜在风险,打造“放管服”XX的标准体系。

  分类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激发国企民企发展活力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 ●深化农村多项改革

  分类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落实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方案及配套措施,推进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考核;
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试点,积极探索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作用,拓展授权内容,加大授权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做大做强一批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是共荣共进,要促使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
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要减少政府定价管理涉企服务性收费,取消违规中介服务事项,深入清理重点领域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要切实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破解准入难题、降本难题、融资难题、创新难题、人才难题,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金融支撑,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让农民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来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开放体系,构建“对内对外宽领域”开放格局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用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以发展促进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市场对资源的自由支配;
坚持“全面开放”与“定向开放”相结合,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中阿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独特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经贸合作为重点,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要抓住机遇,拓宽领域,积极探索建设“中海自由贸易区”,用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综合保税区和各类开发区建设为载体,以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大胆试验、大胆探索,积极借鉴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培育内陆地区竞争新优势,成为实现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激发竞争活力和需求潜力

  ●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拓宽海外市场,加快培育外向型产业体系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激发企业活力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条腿走路,进一步改善全区投资环境,持续推进开放招商,精准招商力度,完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战略合作,加强与全国沿边沿疆区域的开放协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优质市场主体,在先进技术、管理、品牌、供应链、营销渠道等要素上“取长补短”,吸引国内外企业将高水平研发中心和其他优质资源布局到XX。主动“走出去”积极拓宽海外市场,加快培育外向型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开展新能源、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在境外设立名优产品展示中心和营销网络,推动区内企业的产品、项目、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出口”。推动建设阿曼、沙特阿拉伯、毛里塔尼亚的外向型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来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和满足市场需求潜力。

推荐访问: 深化 改革开放 启示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启示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 改革开放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