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庸之道感悟与理解(全文完整)

中庸之道感悟与理解(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13 1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之道感悟与理解(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庸之道感悟与理解(全文完整)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6篇

第1篇: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

中庸之道

[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3.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分)
24.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3分)

•23.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2分)

•24.“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衷主义者。(1分)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1分)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1分)

•(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 …… ……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上面的文字选自《选读》第十四课“中庸之道”。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

•  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

•   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
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
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    【注】①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三十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愿意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孔子的选择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五十)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

•(2)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

•                                                                              

•(1)群而不党或 因人废言(1分)

•(2)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
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
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6.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2)题。(6分)

• (一)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四)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

•原因。(2分)

•衍文:
产生原因:

•(2)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4分)

•(1)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2)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第2篇: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

我对中庸之道的肤浅理解

第一次接触中庸之道一词,应该是上小学“批林批孔”的时候,也批中庸之道,那时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是认为它是一个相当保守、相当市侩的东西,有非常负面的评价,是折衷主义,滑头主义。

其实中道的思想、中庸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共同的诉求。我们知道,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有中道的思想。印度的佛教,大乘佛学也有中道的思想。而我们所说的是孔子儒家的中庸之道。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是“至”德,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应该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理想人物

中庸之道虽然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但我们仍然要努力地去追求。从大的方面来看,战争与对抗使人厌倦,人们渴望世界和平,追求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代的变化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孔子思想和儒学的陈旧看法,彰显出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中庸之道需要有重新的发掘和评价,人们期盼着它会成为当代人类处理国际问题的新思路,使它为解救世界危机、促进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观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港澳回归、一国两制,都体现出大国的中庸之道风范。“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从小的方面来看,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多少总有偏失,因此也需学点中庸之道,但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既然我们做不到中庸,那就“狂”一些或“狷”一些。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狂者”和“狷者”也有可取之处。比如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每次出的题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比学生的实际能力高一点,如果题目太难,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做不出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放弃学习。如果题目太简单,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懒惰思想而不善于思考。

中庸作为一种处事方式,从古至今,备受推崇。无论面对逆境或是顺境,我们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处事方式,在现代社会仍然是我们的追求。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不走极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笃实的民族性格,对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篇: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

《选读》同步练习之《中庸之道》

姓名 班级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三、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民鲜(xiǎn)久矣 必也狂狷乎(juān)

B.恶称人之恶(wù)者 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

C.恶果敢而窒(zhì)者 恶徼以为知者(jiāo)

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jiē)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

B.有所不行(不可以):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

C.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卑鄙无耻) 恶讦以为直者(把…当作)

D.恶果敢而窒者(果断而勇敢) 人不学,不知道(懂得道理)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

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 然则师愈与(严重)

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近)也,无莫也

C.义之与比(靠近) 小大由(遵从)之

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

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

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 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

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 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既不亲近哪个,也不冷淡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为求和睦而允许保留各自不同的意见,小人意见相同却不能和睦相处。】

C.乡原,德之贼也。【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就是道德的败坏者。】

7.B【“和而不同”应译为:君子调和但决不混同】

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如果找不到中庸之人来跟他交往,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狷介的人吧。】

B.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快要到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知和谐于是一味追求和谐,但如果不以礼来节制和谐,那也是不可行的。】

D.恶徼以为知者。【厌恶那些自以为通晓一切的人。】

四、名句背诵检测

⑴君子之于天下也, , ,义之与比。

⑵礼之用, 。先王之道,斯为美, 。

⑶恶徼以为知者, ,恶讦以为直者。

⑷知和而和, ,亦不可行也。⑸乡原, 。

⑹君子和而不同, 。

⑺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 。

五、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题目。

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3分)

(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分)

3.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3分)

(二)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4.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2分)

5.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三)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
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杨伯峻《论语译注》)

6.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1分)

7.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4分)

(四)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
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8.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 。(1分)

9.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4分)

《选读》同步练习之《中庸之道》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三、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民鲜(xiǎn)久矣 必也狂狷乎(juān)

B.恶称人之恶(wù)者 恶居下流而讪(shàn)上者

C.恶果敢而窒(zhì)者 恶徼以为知者(jiāo)

D.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jiē)

1.C【A狷(juàn);
B恶(è);
D讦(jié)】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师也过,商也不及狂者(比不上)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努力向前)

B.有所不行(不可以):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貌节制)

C.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卑鄙无耻) 恶讦以为直者(把…当作)

D.恶果敢而窒者(果断而勇敢) 人不学,不知道(懂得道理)

2.D【A不及:不够;
B不行:行不通;
C下流:地位低下】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

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 然则师愈与(严重)

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近)也,无莫也

C.义之与比(靠近) 小大由(遵从)之

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

3.A【愈:强,胜过】

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之于天下也 B.乡原,德之贼也 / 其不善者恶之

C.恶称人之恶者 / 礼之用,和为贵 D.先王之道,斯为美 /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4.C【C结构助词,的;
A取独/音节助词;
B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D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5.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

A.知和而和 B.君子和而不同 C.恶勇而无礼者 D.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5.A【A连词,于是就;
其余为连词,却】

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

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 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

6.A【A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余为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既不亲近哪个,也不冷淡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为求和睦而允许保留各自不同的意见,小人意见相同却不能和睦相处。】

C.乡原,德之贼也。【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就是道德的败坏者。】

D.恶讦以为直者。【(我)厌恶那些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作正直的人。】

7.B【“和而不同”应译为:君子调和但决不混同】

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如果找不到中庸之人来跟他交往,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狷介的人吧。】

B.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快要到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知和谐于是一味追求和谐,但如果不以礼来节制和谐,那也是不可行的。】

D.恶徼以为知者。【厌恶那些自以为通晓一切的人。】

8.D【“大概快要到了吧”应为“该是高到极限了吧”】

四、名句背诵检测

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⑵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⑶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⑷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⑸乡原,德之贼也。

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⑺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五、简答题。

1.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守正态度,考虑问题全面而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包纳,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折衷主义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而《论语》中的“中庸”、“和”, 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 ,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孔子提倡的是“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

(一)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分)

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3.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3分)

“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衷主义者。(1分)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1分)

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1分)

(二)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4.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2分)

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5.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孔子、子贡的言论均符合。

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

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三)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
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杨伯峻《论语译注》)

6.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1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4分)

“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同一。

(四)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
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8.第一则材料中,“和为贵”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中庸。(1分)

9.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4分)

9.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使“贵贱有位“”长幼有序”,从而利于管理,社会稳定。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第4篇: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

/br>   温家宝多次提到:我国面临很多两难选择。政府要做的,就是在两难中找出路。找条好的出路就是践行中庸之道。温家宝的国学修养是蛮高的,这些年国学热升温,同温家宝是有一定关系的。尽管温家宝的国学修养高,仍然找不到好的出路,什么原因?正如他所说:“这里面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举个例子,房价调控,这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事关国计民生,为什么搞不好?房价畸高,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财富,严重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再不调控,经济势必崩溃。但是,一旦调下来,银行的风险姑且不说,地方政府失去了土地财政这一块,财政势必瘫痪。调还是不调?两难吧?咱们找出中庸之道来。找得出吗?找得出。但是说不得。还是莫谈国事。咱们只管干好手边事,用中庸之道来搞好企业管理。

五、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
  
  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我国传统文化不是不重商吗,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士大夫都看不起商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商业的重要性很早人们就意识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商人写传,叫《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了商业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从商有利可图,人们自自然然地会去追逐利益,若水之趋下,不用你强迫。儒家讲“食色性也”,吃饭睡觉是人的本性,追逐利益也一样,是人的本性。你能说好色不重要吗?人不好色,怎么会有后代!但你用得着鼓励人们好色吗?好色过了头,那岂不是黄色泛滥,道德沦丧。同样,如果政府大肆提倡重商,那无疑是火上浇油,导致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什么杀人放火偷鸡摸狗卑鄙龌龊的事都干得出,社会就乱了套,所以要抑制一下人们赚钱的欲望,把商排到最后。经商(或者叫赚钱,古话叫利)这个东西,就有如夫妇床弟之事,是做得,说不得。所谓,高者抑之,低者扬之,这就是中庸之道。
  
  不仅如此,中庸之道对于经商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范蠡吧,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然后功成身退。因为他知道功高就会震主,不免招来杀生之祸,所以自己主动退下来,这就是中庸之道。另外一个功臣文种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终被赐死。范蠡隐退后,泛舟五湖,用他的这套中庸之道去经商,十年之间,三聚三散家财,生意越做越大,号称“陶朱公”,终成商人鼻祖。
  
  具体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庸之道怎么用呢?
  
   1、讲“义”气的企业文化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一个君子为人处世,没什么事一定要做,也没什么事一定不做,只看该不该做。这个该不该就是“义”。“义”者,宜也,就是做适当的事,无过无不及。所以,中庸之道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义”。
  
  咱们看那种黑帮片,黑帮组织的大堂里,往往高悬一个“义”字,下面是关云长的相。关云长以讲义气著名。这样布置的原因,就是想培养一种组织文化:讲义气。事实上,他们凭着这种组织文化,组织效率很高。当然,黑帮只是在做人上做到了“义”,即相互之间讲义气;
在做事上没有做到“义”,他们干的不是正当事。我们是正规企业,走正道,做人做事都讲“义”,岂不更好!
  
  做人讲“义”,老板对我好,我也对他好,这叫以德报德,用一个字概括叫“忠”。当然不是愚忠,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变了味的儒家,叫腐儒,迂腐得很。还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如基督教《圣经》所说:你打我的左脸,不仅不躲避、不还手,还把右脸送给你打。或者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叫“唾面自干”。有人往我脸上吐口水,我把他搽掉还不行,因为这样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种修养功夫叫“以德报怨”。这种做法,孔夫子不同意,他说:你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来报德呢?这明显不符合“义”的标准吗!正确的做法是“以直报怨”,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不排除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当然,你也不要“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人应当宽容一点,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何必斤斤计较!
  
  做事讲“义”,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去做,不该做的是坚决不做,该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不用我多讲。
  
   2、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孟子跟梁惠王有段对话。梁惠王对孟子说心里话:寡人有个毛病,寡人好色。孟子回答:好色没什么不好啊,但你要想到手下那些男人们也好色,你得让他们也取得到老婆。梁惠王又说:寡人还有个毛病,寡人好货。孟子说:好货也正常,但你要想到你的老百姓也好货,你得想办法让他们也富起来。在这里,孟子教导梁惠王要与百姓分享好的东西,不要吃独食,这种中庸的管理手段,就很有人性化。
  
   《史记》也说:有史以来,人们都是想听好听的,想吃好吃的,想看好看的,这是人性,你这个搞管理的,就要因势利导,让大家既过上好日子,又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做到互利双赢,这就是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具体到企业管理,我们的规章制度要人性化。企业这一面,重点是给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职级上充分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
薪酬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总之,给人以成长和发财的希望。在员工这一面,重点是解决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问题。即端多大碗,就要做多大事;
做多大事,就要出多大力,尽多大责。而我们这些管理者呢,要时刻将心比心,尽量满足属下的愿望,激起他们的主观积极性,赏要赏得他们心动,罚也要罚得适度。比如说某位员工因工作失误被罚了200块钱,90%的人都认可这样的决定,既不过分,又能起到威慑效果,这就是人性化的管理。
  
   3、宽猛相济的管理艺术
  
   孔子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任何管理活动,为了达到管理的目标,都需要控制,但在管理控制中就有适度的问题。控制太松,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必然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组织的混乱。反之,控制过严又会激起人们的抵触情绪或反抗行动。只有不宽也不猛,这个管理才达到“和”的状态,“和”就是中庸。
  
  还有一句话叫: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松了要紧,紧了要松;
既要有思想教育,又要有制度规定。既要对属下施恩,又要对他们用威。恩威并施,他们才会既爱你、又怕你,这才算个好的管理者。
  
  4、和而不同的组织架构
  
   “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和”则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谐和,别具佳色佳味佳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儒家讲“乐以发和”,音乐就是让人性情达到和,也就是让人的七情六欲时中。音乐有不同的音调、乐阶,古代叫“宫商角徵羽”,如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就是按照宫商角徵羽来谱的曲;
现代用1234567。这些不同的音调乐阶,完美的组合起来,就是和谐动听的音乐。如果只是一个单调的音,如111111一直1下去的话,就是噪音,所以要允许有不同声音,这就叫和而不同。光有不同的声音还不行,要把这些不同的声音组合好,才能成为好音乐,才称其为和。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内有不同的部门分工(有生产部、财务部、行政部等),不同的人员组合(有干技术的,有搞管理的,技术有不同专业,管理有不同职责),不同的环节(包括人才链、资金链、产品链的各个方面),这些要素优化组合,企业才能取得和谐发展。此其一。其二,做决策,要允许有不同声音,集思广益,综合考虑正反各种有利不利因素,做出最优抉择。
  
   5、适度平衡的用人原则
  
   孔夫子说:“不得中行而与,必也狂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认为最好用“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用“狂狷”之士。狂者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优点是进取。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优点是洁身自好。狂者往往有才,只要稍加节制他的傲气就可用他立功;
狷者个个有德,不用担心他会坏你事,只要稍加激励他可以为你创造效益。
  
  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情况在现实管理中也屡见不鲜,造成的损失很大。所以管理者在用人中要运用

“中庸之道”,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才能的合适岗位,实现人事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即用人适度。这是用才的平衡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用了人以后,就要适度授权。有权不授或完全放权都是一种极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因需、因德、因信、因能授权。这是授权的平衡。
  
  还要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即要相互之间讲义气。
  
  管理者还要处理好与自己内心的平衡,承认欲望的合理性,但要进行理性的引导,否则物欲的过度膨胀会造成心理失衡。
  
   6、与时俱进的管理策略
  
  利润是企业的第一目标,因对抗、赌气、耍排场而导致的赔钱亏本买卖都必须坚决杜绝。所以一定要把生财的途径扭转到"和"上来。团队要和,使之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和,建立平等协商、公平交易、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
对待消费者要和,服务要到位,企业和品牌的诉求要有亲和力、穿透力、影响力。此外,还必须搞好政企、银企关系等。所谓“和气生财”。
  
  但是,外界都处在发展变化中,要保持“和”的状态,我们就只有与时俱进,管理策略跟着变,以实现管理目标。
  
  儒家讲“常则守经,变则从权”,经是“中’,权是"时中”。道家讲“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有首古诗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清就用来洗帽子,水浊就用来洗脚丫子。我们没办法改变社会,就只有适应社会。带着《中庸》讲的“三达德”(仁、智、勇)去融入社会,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去获取利润,推动企业向前进。

 结语:
  
   总之,中庸,大有大用,小有小用,到哪里都有用。中庸之道,就好比给我们提供了一把快刀,让我们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斩开乱麻,做事情更加得心应手,为人处世更加从容自信。所谓“从容中道”。

第5篇: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

中庸之道(主要指 ) 其至矣乎( ) 无适也( ) 无莫也( )

义之与比( ) 必也狂狷乎(狂:
狷: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 )

君子和而不同( ) 乡原( )

子曰:“ , 。”曰:“然则师愈与?”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

中庸之道(主要指 ) 其至矣乎( ) 无适也( ) 无莫也( )

义之与比( ) 必也狂狷乎(狂:
狷: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 )

君子和而不同( ) 乡原( )

子曰:“ , 。”曰:“然则师愈与?”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

中庸之道(主要指 ) 其至矣乎( ) 无适也( ) 无莫也( )

义之与比( ) 必也狂狷乎(狂:
狷: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 )

君子和而不同( ) 乡原( )

子曰:“ , 。”曰:“然则师愈与?”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

中庸之道(主要指 ) 其至矣乎( ) 无适也( ) 无莫也( )

义之与比( ) 必也狂狷乎(狂:
狷: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 )

君子和而不同( ) 乡原( )

子曰:“ , 。”曰:“然则师愈与?”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

中庸之道(主要指 ) 其至矣乎( ) 无适也( ) 无莫也( )

义之与比( ) 必也狂狷乎(狂:
狷: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 )

君子和而不同( ) 乡原( )

子曰:“ , 。”曰:“然则师愈与?”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

第6篇: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

中庸之道

【学习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狂狷”等文言字词含义。

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学习重点】:重点实词积累,文言知识梳理,名句识记。

【学习难点】: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相关链接】

1、中庸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2、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3、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第一课时

【要点】掌握“鲜”“与”“和”“同”“贼”等文言字词含义。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课前自主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民鲜久矣(   )   无适也( )   狂狷(     )   

乡人皆好之(   )  乡人皆恶之(  )   乡原(     )    

恶称人之恶者(  )( ) 讪上(   )   窒者( )   

徼(  )     讦(   )    剽窃(    )      

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乡原,德之贼也:
  通   , 释作            。  

(2)恶徼以为知者:   通   ,释作          。  

(3)恶不孙以为勇者:   通    , 释作             。

(4)然则师愈与:   通    , 释作             。  

【课堂文言知识梳理】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民鲜久矣  (2)然则师愈与         

(3)过犹不及     (4)无适也          

(5)无莫也       (6)不得中行而与之        

(7)必也狂狷乎   

(8)小大由之       (9)君子和而不同        

(10)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11)恶果敢而窒者         

(12)恶徼以为知者      (13)恶讦以为直者             

(14)乡原,德之贼也              

2、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乡愿,德之贼也:句型      译:             

(2)义之与比:句型      译:               

(3)恶徼以为知者:句型      译:              

(4)恶不孙以为勇者:句型      译:              

(5)恶讦以为直者:句型      译:                   

【课堂检测】名句背诵检测  

⑴君子之于天下也,         ,        ,义之与比。  

⑵礼之用,        。  

⑶先王之道,斯为美,           。  

⑷知和而和,            ,亦不可行也。  

⑸乡原,               。  

⑹君子和而不同,              。  

⑺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        。  

⑻恶徼以为知者,            ,恶讦以为直者。  

第二课时

【要点】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课文内容探究】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认为不得中行之人就愿意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孔子的选择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4、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题目。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衍文:  

产生原因:     

(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5、试结合已学课文的有关内容,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推荐访问: 中庸之道 感悟 理解 中庸之道感悟与理解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 中庸之道的感悟与理解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