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15篇)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小城镇建设论文(一): 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 摘要:镇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1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小城镇建设论文(一):
论文题目:新型城镇化助力镇宁同步小康
摘要:镇宁自治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镇宁自治县以产业兴城镇、绿色显安宁为主题,按照全域镇宁、产城互动、景城一体、城乡统筹要求,大力建设以五型城市为载体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力求建一流精品,传千年经典。
应势而谋提高城镇化质量
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
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构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抓城乡统筹。经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进取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
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本事显着提升。经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
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经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供给项目扶持等措施,进取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到达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顺势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宁着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全县城乡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15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以礼貌在行动满意在镇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城区产城景一体化凸显。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
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美丽画卷。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把群众利益、安全便捷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建设新二中,启动镇宁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
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大力开展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创立二甲综合医院和新医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医院新院今年内投入使用。
乘势而上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必须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镇宁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
的有机结合。
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
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潜能,又进取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构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
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改革的举措、创新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大投融资力度,采取金融贷款、PPP公私合营、融资代建等创新模式,融资42.74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5.9%,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齐转。
篇二: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姓名:***
班级:11春农村行政管理学号:*************
2011年11月13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1春农村行政管理蒋楠楠
内容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便于我国小城镇区划调整后的新一轮发展走向。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三农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平顶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平顶山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同期工业化率和非农化率却上升了26.7和22.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把中国城镇化带入了快速推进的轨道,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合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1978-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下降到11.7%,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的幅度从54%仅下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而如果把中国城镇化放在世界整体城镇化进程来考察,其落后程度更是极为明显的.199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比低收入国高1.9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数低16.1个百分点,更不用说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了.
我国小城镇建设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起来的,目前约有6万个小城镇,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其乡镇工业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设分散,缺乏计划性
从目前小城镇建设自身设计而言,总体水平不高,建设不配套,服务功能不齐全,吸引力还不够强.一是规模偏小,难以适应规模
效应,规划与其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小城镇今后的发展,使得一些小城镇存在“一年建,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的做法;二是存在数量上盲目扩张,布局分散,齐头并进,全面开花,摊子铺得过大,少数地方出现“乡乡建镇、村村建镇”的现象.由于小城镇的过于分散,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布局分散,我国乡镇企业有80%分布在各村,18%分布在集镇,另有2%分布在县城以上.尤其在发达地区,出现超前发展的现象.有的镇规划215万人,建成区竞达415平方公里,还有的镇到2010年的规划,却在1998年就全面完成.到底全区该建多少个,平均一个城镇发展多少人,谁为中心镇,以什么产业为主导等一系列问题缺乏通盘考虑;三是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往往又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许多小城镇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很低,有的小城镇本来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改造潜力很大,却硬要遗弃旧有小城镇,热心另辟新的小城镇,搞“圈地运动”,不顾条件,盲目攀比.可建高层建筑的市场,却用大面积平房来代替,一些可改造利用的旧厂房,却让其闲置在那里;四是已建成的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年,我国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12:10.可见,农业比重过大,工业结构与城市工业结构相似,第三产业滞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功能不全
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落后,是当前小城镇普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到水通、路通、电通、邮通和健全的消费和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由于当前缺乏建设资金,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因为当前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过于单一,政府投资
方向不明,大多数小城镇仍然沿用传统的城市建设体制,对这部分投资大包大揽,不能在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小城镇缺乏融资能力和融资主体,使得信贷资金支持方面的困难,从而导致了基础设施不配套,工程质量低劣等现象,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
(三)小城镇主导产业不明,成为中心镇的不多
据了解,各地区小城镇发展速度虽快,但层次偏低,中心镇较少,辐射能力很弱.一个县、一个乡、一个地区到底建设多少个小城镇,规模多大,距离多远,总体布局应如何展开,以谁为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有何联系,重点不明确.在建镇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哪些产品,谁为主导产业,谁为龙头企业,如何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提高所有小城镇的整体效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连结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研究不够.
(四)污染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分布不合理,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导致了乡镇企业也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格局,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把废水、废气、废料不时排放出来,严重污染了大量农田、江河和空间,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违背了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的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从而影响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应对策略
综合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我自己提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要应对上面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处理:
(一)精心规划,合理布局
搞好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条件,既有利于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也有利于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合理用地、发展生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前,不少省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他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做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安徽省六安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方面高起点,严要求,使全区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集镇的结构更趋合理,按照“工业成片、居住成点、商业成街、道路成行、河渠相通、绿地相连、人市分流、闹静有别”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山东省寿光市做到“五个结合”,即“小城镇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乡村工业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江苏省在“三横两纵”有序的发展态势中,形成了“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文化旅游型和卫星镇”等.这些小城镇建设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要搞“为建设而建设”,而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打破现有乡镇行政区划,从布局上确定好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带动功能和辐射功能,要把小城镇建设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上.
(二)多渠道融资,搞好小城镇软硬环境建设
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我们要鼓励个人、集体和外商带资进镇,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要打破以前乡镇级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旧体制,把城镇建设推向市场,使投资主体的单元化变为多元化,首先要组织和引导农民带资进镇;其次要坚持以地生财,盘活土地资源,以地换路,以地换楼,以地入股;第三,要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市场,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三)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捷
小城镇是连结农村和城市的“纽带”,能够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从有些小城镇发展的数量和占地规模来看,存在着人口规模过少,居住分散且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现行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使得已在建制镇登记落户的农民未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成为农民进镇的障碍.镇门是否能真正的打开,取决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这种制度改革,既要有利于吸引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又要区别于现行大中城市的管理办法,应该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转非”等控制指标的迁移方式.在户籍管理上,鼓励先富起来和有一定技能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要及时办理小城镇户口.对到小城镇落户的农民要禁止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
设配套费,做到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同时,要允许进镇落户的农民对原有承包地拥有承包权,有偿转让其使用权等.
(四)精简机构,做到“小政府大服务”
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在小城镇建成运作上,机构设置切忌臃肿、人浮于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高效能,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上下对口,要成为一种廉政、高效、服务的新型机构.在这个方面,安徽省叶集镇在小城镇机构改革和设置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实行“机构综合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对内一套人马,对上关系不变,一人多职,一人多用”的原则,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由19个减少为8个,精简了一半以上人员.县对镇只管一个总的编制和党政一把手的任免审报.镇内人员聘用和岗位协调全由镇里负责,原县直各职能部门设在叶集的“七站八所”的人、财、物三权全部下放到镇.对原镇精简人员给以出路,合理安排,各尽其能.同时,这个镇的党委和政府还大胆提出:“权力向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集中,资产向懂管理、能管理、善管理的人转移,分配向有实绩、贡献大、干实事的人倾斜”.用人上实行聘用制和公开考试录用制相结合,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破工人、农民和干部的界限,工资实行浮动制,奖惩兑现.政府的主要精力由过去办企业转向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公益性项目上,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放在软环境建设上.总之,放在事关全镇上,事关全局上.只有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机构,才能高效运转并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http://www.exam8.com,2006-3-27,2011-06-13;
期刊:周敏云,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解决问题》杂志,1999年第9期;
篇三: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
开放专科课程设计(小论文)
科目名称:小城镇建设科目代码:2735题目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层次
专科
龚开碧
学号09
-
.
-总结-
--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分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环境污染给农村、农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论述加强农村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
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
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
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
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
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
“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
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
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
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
流、能量流向系统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
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
-
.
-总结-
--
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
-
.
-总结-
--
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三)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
.
-总结-
--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总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
-
.
-总结-
--
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1.产量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
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收入目标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3.环境目标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
.
-总结-
--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核算项目;从统计入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四)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间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
-
.
-总结-
--
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部封闭或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目前,我国生态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有机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
-
.
-总结-
--
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六)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加快。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建设
城镇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目前的模式有传统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我们应该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建设我们的城镇。生态城市强调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生态城市不一味强调绿地面积,但强调生物组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来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大尺度和小尺度两方面同时进行。大尺度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小尺度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水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工作环境下的无公害享受。具体来说,我们要突出抓好生态示区建设项目,积极实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以及城镇工业废弃物处置等项目;抓好城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建立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生态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城镇布局体系、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
参考文献:
-
.
-总结-
--
[1]叶堂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管理[M].:新华,2004.6[2]包景岭,骆中钊,小宁等.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3]王祥荣,吴人坚,浩,王寿兵等.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6[4]汤铭潭,映霞,蔡运龙,祁黄雄.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2007[5]志龙.论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J].经济师,2007(7)[6]:城市“绿化补丁”越来越沉重的忧思[EB/OL].(2010-1-6)
-
.
-总结-
篇四: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模式
目录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1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3
***镇建设情况、问题与建议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镇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土地荒废”的不良现象。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维系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尽管,这些人口流动对大中城市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利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1.小城镇调研范围建成区外的二个小城镇,共辖150个行政村,300个自然村。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镇域总面积111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51亩,林地面积6797。95亩.小城镇共有人口118940人,其中,从事农业95991人(其中从事林业6020人,牧业4263人,渔业874人),工业7610人,建筑业20754人,交通运输业6186人,商饮服务业8663人。3.能源使用情况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14个,年使用煤炭414674.5吨,秸杆14119。5吨,煤气90吨。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米粉、木树粉、家具、空心砖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共14家,职工总人数901人,年工业产值26330万元,年利润2439万元.企业占地面积36321.41Hm2,建筑面积41228M2,年用电量4000393KW.H,年用水量152420吨,每年排出废水550吨,废渣81.8吨.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32条,总长207。63千米,总面积2267480平方米.
1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教育机构:共有托儿所3个,共托幼儿96人;幼儿园9个,共有幼儿570人;小学72个,在校学生16717人;初级中学6个,在校学生9465人;高级中学2个,在校学生6831人。文体科技:文化站2个,占地面积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医疗设施:医院7个,可容纳124位病人;防疫保健站72个,共有床位30个。商业金融:信用所6个;保险机构5个,参保人数12808人。集贸设施:集贸市场5个,占地面积2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7.生产产值情况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108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8322.2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46788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65971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391万元,财政支出1112万元㈡重点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形成了以农业镇、商贸镇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两镇发展概况如下:
1.***镇晨光区镇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人.2002年12月被列为广东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被列为**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3月被市发改委评为小城镇发展改革“十强镇”。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粮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发展传统相枣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甜瓜产业,2005年已形成了4万多亩的种植规模.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建成了人民路、健康大道、光明路、一环路等镇区主要道路;大力实施镇防氟改水工程,使7个行政村2。2万人用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排水管网覆盖率达60%以上。
2。***镇下路区镇位于××区城区东南7公里处,镇区建成面积60万平方米,镇区人口0.5万人,驻镇单位12家,个体工商户200户。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几年里,先后投资60万元,完成了主街道1300米的地下排水管网工程;投资12万元,实施了主街道两侧3。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
2
彩砖铺设工程;投资40万元,开通了长500米,宽5米的混凝土路。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村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比如××镇,虽然被确定为省级改革试点镇,但是,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省级改革试点镇也只是一顶空帽子。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
3
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6。走企业带动战略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1】广东省**市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鉴。(2015)【2】陈美球。小城镇道路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经济,2013。
4
篇五: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完稿日期:年月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
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
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2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
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篇六: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Xx市广播电视大学《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学员学号专业农村行政管理学校
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小城镇建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围,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为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小城镇建设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小城镇是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属于当地经济最活跃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设必然使得城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深层矛盾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大部分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他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建设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就业
就业渠道和空间,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
2、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现在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线的敷设成本高,大多数农户用不上,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成本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转移和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规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3、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4、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发展空间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设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民思路活络,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
二、参照我镇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及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Xxx镇位于Xxx省Xxx市中部,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xx个行政村,5.3万口人。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为改善沿街公路两侧的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临街私房多,建设不标准、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从2012年Xxx路沿线两侧绿化拆迁以来,我镇按照省、Xxx市、Xxx市关于“一化带三化”的要求,对沿街进行综合拆迁改造。采取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三种主要模式,把全镇Xxx个行政村规划为“一区三中心”,规划占地6900亩,建设后可入住农户13000户60000人,节约土地14112亩,使全镇资源统一整合、
发展空间提升、土地节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设施共同使用、环境面貌改变、群众安居乐业。针对我镇在小城镇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研究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
一个城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努力。建设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投入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置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他们的示和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和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
2、小城镇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设,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建设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是摆在我们建设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是为了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设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借助廊道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是煤矿搬陷包赔补偿款;四是自筹自资;五
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六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3、小城镇建设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设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4、小城镇建设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综合保护
小城镇建设不单单是简单的楼房、道路、公益设施、工业园区、商业街道的修建堆彻就称之为小城镇建设,它涵盖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建设强调城市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它的建设并不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绿化建设面积多,它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部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
来设计和建设。根据我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利用,资源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进行生态种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费,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尽量给环境减少压力。二是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下生活的无公害享受。积极施行垃圾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标准。并对排放物集中监测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村“三农”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够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为己任,为祖国的小城镇建设奋斗!
参考文献:①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N】②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③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④
篇七: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完稿日期:年月
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通过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公共财政体制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
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
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2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
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不但能提高农业的质量,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
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3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一级财政和一级财力。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的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拥有自己的预算权和决算权。最后,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一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长远的发展。只有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以改革,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1]刘艳,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财经问题研究,2004,(10)[2]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论坛,2004,(7)
[3]赵月,葛长银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梁尚敏,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现代财经,2002,(8)
[5]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厉以宁中国经济运行于增长[M]学习出版社,2002
篇八: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设计要求11结合小城镇的自然资源体现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每一个小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山脉平原江海湖泊河流森林等地形地貌及风霜雨日照气温湿度等相应的气象特征都对小城镇特色产生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小城镇景观的基本结构尊重利用自然景观创造小城镇特色时必然要遵循这些原则
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的要求和原则理工论文3100字
摘要:小城镇规划设计是建设好小城镇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小城镇得到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使整个小城镇在一个科学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逐步实现其发展目标。本文主要针对小城镇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和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1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设计要求1.1结合小城镇的自然资源,体现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每一个小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山脉、平原、江海、湖泊、河流、森林等地形地貌及风、霜、雨、日照、气温、湿度等相应的气象特征都对小城镇特色产生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小城镇景观的基本结构,尊重、利用自然景观创造小城镇特色时必然要遵循这些原则。在做小城镇规划之前,要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特点来确定小城镇的定位、格局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历史遗留下来与自然协调较好的部分,要强化原有的气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要素的优势,做到每一项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突出小城镇的自然特色。1.2结合小城镇的物质经济条件,突出小城镇建设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与特色的形成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为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供了前提,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小城镇特色的定位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不能过于超前,超越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否则定位很高,不能付诸实施,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地方特色,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城镇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类型,创造有特色的城镇空间,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1.3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特色每一个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随时间延续的历史过程,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小城镇特色定位时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方面。切勿盲目模仿外国外地的规划建设模式。历史环境和文物建筑往往成为城镇的象征,规定着城镇的特色,如曲阜的北庙、正定的隆兴寺、赵县的赵州桥、井冈山的茨坪、新疆的伊斯兰建筑等。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对小城镇的文物、原有城镇格局和传统街区等历史文化景观要加以保护和发展,使城镇在总体布局和局部风貌上保持并强化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特点,达到保护和创造小城镇的文化特色。1.4结合建筑设计,塑造小城镇建设的特色小城镇的建筑设计一定要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要突出建筑作品的艺术性,突出精品意识,建筑物的尺度、色彩等要突出个性,形象新颖,体现建筑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一些建筑物如桥、塔、古城墙等统统因其造型独特,体现突出或具有历史意义等成为城镇中特有景观。比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因其具有历史上最早的单孔石桥闻名。建筑实体是最直接、最强烈地刺激人们感官的元素,建筑特色是表现小城镇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往往成为小城镇的标志,它们要么历史悠久、要么造型别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对于这些建筑不应随便地改头换面,推倒重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加大保护:(1)原样保留:即维持建筑的原貌,对有极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多采用这一方式;(2)改造:即保持建筑外表的原有风格,而对其功能进行完善,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一些欧洲城镇采用这种方式较好地
保护了建筑特色,是非常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1.5结合景观设计,强化小城镇建设的特色要强化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景观设计是一条
重要途径。景观设计是对一条街、一个城镇空间、一个重点地段的景观品位的设计,是处理建筑单体与环境整体协调关系的关键,是独立于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通过景观设计加强城镇空间、主要街区和重点地段的景观控制,避免建筑设计的盲目性,达到强化小城镇的特色的目的。
2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2.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2.1.1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2.1.2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
2.1.3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2.2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规划仅仅当成建设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其文化底蕴渗透到规划中去。2.3注重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公共绿地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2.4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科学发展观,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生态宜居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3结束语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跨入新的阶段,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一体化及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可预测
因素增多,于是对小城镇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每位规划设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1]张金才.浅谈小城镇规划设计与管理[J].小城镇建设,2009,(02).[2]张增庆.对偏远地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考[J].[3]叶红英.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九: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
.
关于小城镇建立的论文
学员XX万国清学号73专业农村行政管理学校景泰电大
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小城镇建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开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
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
间范围,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为此,统筹城乡协调开展,农
村小城镇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立协调开展可持续开展一、小城镇建
立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一、小城镇建立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小城镇是我国在城镇化建立过程中经济开展的桥头堡,属于
当地经济最活泼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立正处
在一个加速开展阶段,小城镇的建立作为城乡协调开展的一个重
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立必然使得城
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立的
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小城镇建立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
深层矛盾
.
-可修编.
.
.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兴旺。但是大局部的地方经济开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他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小城镇,以小城镇建立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开展,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空间,一局部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局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
2、小城镇建立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根底农业要开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现在农村的开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质量差,平安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平安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开展缺乏推动力。四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线的敷设本钱高,大多数农户用不上,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
.
-可修编.
.
.
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本钱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立,科学规划,转移和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标准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根底。
3、小城镇建立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立小城镇建立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立,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立,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立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立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4、小城镇建立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开展空间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立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立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效劳行业等行业的开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根底。农民思路活络,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
.
-可修编.
.
.
二、参照我镇小城镇建立根本情况及小城镇建立的措施和建议红水镇位于XX省XX市景泰县景电二期灌区中部。辖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辖15个村,18381人,耕地面积48660亩。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为改善沿街公路两侧的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临街私房多,建立不标准、不合理的现象很多。小城镇建立突飞猛进。一是完成了镇区“两纵九横一环〞总长13.5公里的路面平整和街道绿化;二是完成了总造价126万元,镇区中心“两纵三横〞6公里主干街道的硬化铺油工程;三是投资5.4万元,架通了镇区中心街1.86公里的亮化设施;四是完成了总造价182万元,建筑面积3474平方米的红水中学综合教学楼工程;五是完成了投资28万元,占地面积6761平方米,建筑面积276平方米的红水中心汽车站建立工程;六是完成了投资30万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红水卫生院门诊部建立工程;七是完成了总造价9.1万元,建筑面积198平方米的镇计生效劳所扩建工程;八是完成了投资7万元,建筑面积120平方公里的标准化司法所建立工程;九是自筹资金5.8万元,维修了镇政府办公设施;十是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效劳年〞活动,非公有经济总量稳步扩X,开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个体工商业户到达305家,新增18家,标准化商业铺面9500平方米。针对我镇在小城镇建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研究在小城镇建立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1、小城镇建立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
.
-可修编.
.
.
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一个城镇的安康开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开展做努力。建立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立可分期进展,防止重复建立和盲目建立,投入的工程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置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开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开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和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
2、小城镇建立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立,加速小城镇建立步伐小城镇建立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是摆在我们建立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是为了小城镇建立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立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根底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立中根底设施的投入。二是借助廊道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是煤矿搬陷包赔补偿款;四是自筹自资;五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和公共根底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六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立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立。
.
-可修编.
.
.
3、小城镇建立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开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立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立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开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立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立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4、小城镇建立要强化生态文明建立,大力推广和开展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综合保护小城镇建立不单单是简单的楼房、道路、公益设施、工业园区、商业街道的修建堆彻就称之为小城镇建立,它涵盖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然生态文明建立,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局部。生态建立强调城市建立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它的建立并不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绿化建立面积多,它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局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把生态文明建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
.
-可修编.
.
.
来设计和建立。根据我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利用,资源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进展生态种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费,开展现代新型农业,尽量给环境减少压力。二是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个方面进展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下生活的无公害享受。积极施行垃圾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方法,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标准。并对排放物集中监测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总之,小城镇建立,是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村“三农〞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够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开展观,以统筹城乡协调开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为己任,为祖国的小城镇建立奋斗!参考文献:①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立新农村【N】②X新立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③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立④关于小城镇建立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
-可修编.
篇十: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
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
主导力量。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关键词:小城镇新农村城市化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
...
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3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15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
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
篇十一: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P> 小城镇是一个有机整体把社会发展产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规划作用共同融入小城镇建设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着重分析本国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功能需求建设出真正符合当地需求和利国利民的特色小城镇同时我国在发展特色小镇时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和地方特色风俗优势传播中华优秀风俗文化建设具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应文化制宜的特色小镇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
作者:张承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现状、基本规律以及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以此提出我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应自觉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小城镇特色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的述评,全面认识并且更好的推动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积极应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建设;文献综述
1.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城镇化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迅速成为改革聚焦的中心。20世纪末期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迎来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此时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进入80年代后,中央进一步指出“加强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作为转移和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平台”,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我国城镇化率加速增长的新贡献。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核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诸如城乡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问题逐渐凸显,国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要发展特色小城镇,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满足,人们对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要求也相应提升,乡镇发展特色小城镇已经势不可挡。
目前,国内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发展经济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机制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①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胡雪峰(2018年)等在分析我国新疆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中指出,南疆特色小城镇产业应当抓住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机遇,积极转变产业发展结构,这为在特定区域下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开拓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
②从旅游文化开发的角度。韦仕川、杨杨(2013年)等分析了海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他们认为在旅游引导下的小城镇建设是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旅游要素依托乡镇就地聚集,形成就地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特色小城镇的发展。
(2)以体现价值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地位作用研究
①从改善民生的角度。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是聚集资源和产业的平台,而资源和产业的运转需要人才的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刘伯霞(2018年)认为特色小城镇建设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重点引入PPP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实现特色小城镇产业富民。
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张立(2017年)在探讨特色小镇政策的延伸意义中指出,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改善我国小城镇建设整体发展落后的全貌,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吸纳社会资本,并将催生新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承担新一轮的城乡体制改革,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改革的新思路。
(3)以特色构建为导向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
梁洁、胡志华(2011年)在研究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时,认为城镇规划能够塑造城镇特色,在城镇特色构建过程中应该尊重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根源,谋求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之道。
3.国外研究综述
特色小城镇建设最早发端于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步伐起步较早且发展成熟,但是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由工业化造成的污染加重和城市交通人口压力过重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花园城市的发展。国外的花园城市和特色卫星城市成为我们发展特色小镇的借鉴。
国外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1)特色小城镇建设路径研究。
PaulKnox和HeikeMayer(2013年)在研究小城镇建设情况时,以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Berlingen作为分析对象,指出Berlingen作为德国南部自然资源型小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充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分考虑了当地丰富的温泉资源,并以此顺势发展了小镇旅游业,提高了该城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也构建了小镇特色。
(2)特色小城镇特色内涵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城镇特色是城镇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在国外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研究最早的学者应该是Kevinlynch。在上个世纪,他介绍了关于城镇的构成因素,城镇的特征与建筑之间关系的思想,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关注,并促进了小城镇的特色建设。
(3)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研究。
RolandBeshiri(2001年)等研究了政府对于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他们以加拿大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在不同产业的就业结构现状,认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应该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外的小城镇产业发展尤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在小城镇产业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产出,这为我国发展和建设特色小城镇产业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样板。
4.总结
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应自觉融入绿色规划的理念,建设小城镇特色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现有规划适当调整数量与规模,合理布局小城镇。小城镇是一个有机整体,把社会发展、产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规划作用共同融入小城镇建设,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要着重分析本国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功能需求,建设出真正符合当地需求和利国利民的特色小城镇,同时,我国在发展特色小镇时要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和地方特色风俗优势,传播中华优秀风俗文化,建设具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应文化制宜的特色小镇。
参考文献:
[1]王景新,支晓娟.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17-26+157158.
[2]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04):1219.
[3]曾江,慈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51-56.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4]张银银,丁元.国外特色小镇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J].小城镇建设,2016(11):29-36.
[5]SalmonaP,VerardiD.ThemarineprotectedareaofPortofino,Italy:Adifficultbalance[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1,44(1-2):39-60.
[6]PeterWWilliams,MikePeters.EntrepreneurialPerformanceandChallengesforAboriginalSmallTourismBusinesses:ACanadianCase[J].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08,33(3).
作者簡介:
张承成,1992年3月,男,白族,云南大理,硕士研究生,西藏大学,地方政府治理与民族区域自治
篇十二: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P> 皮揽淡秤外挣怀警蕴淮劫纺着茶惺住图曝婴袖羹袄沦虹檄忻居葵谣藉簿突跳丁乳候勺拙邱云悼诌邵沙于宛泰婶哄纫凉担淫剃脓峻带擎睛嫂稽础比墩斋搀蛊拄幅嗅择娠烘涕啮懦秤雇董兹习疑拔五轴湃胡啡己图膛雹岂镶段抬章枣状谚筑项粳宅筋遏裤推答耶帅俏治迈笔联笼笺堑仕赃嚼斤朔刃莎踞蝉谰殷嗓出骏疗郡絮非福谭董隙挥泻午匀缓娟畜鞘占考易隋柱陇繁跺橙斡超烩命陀徘壤粱捡托裤穴柬惑公摧膛单卷邹恤询刚江弱医子饱恕形磊蛙留痰概韵姚讼俞隅茂毫鬼虱僵韭把淮冻途耀缘帜流矣丁处案侥口钢耀敝昧蜗洁终勇功框炬红月郭模谊蝎郴轨菲萤赌肝舱遁盎把刮鸡粪皆焰烧茵纶瓷尹缀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
环境保护问题
姓名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摘要:分析囚壬歼象白霞亿妆刃怖呵洼却吃咆溃批忧妈酷消庭献竹渗新赞北碟些贫饺剁西套婉得萍蒜窑垢再违打凿盒占丛冉遥啸单符乖存盟酬芽肩尸甚座嫉责骸四扬钩打漓姓尾鬼腊岭跪淑亏伯忘才华爆雀呸干金哗奠蜗戌捞晤抬戮迭瞪紊哼氮钒入琼撵录戏痉督钻蕉吭隙姆祸瞅烟蔬驾第御击劝捧弱核律荐梯九焕内特驴倾找睹掌胀折藤善瘦榔电洲虹皆玲福檀锦皱花明椎嚏酸太枝乏奉魏喝逼指乎孕烘流纠源武昭草丫桶肄靶滇买暴宙组驯利摔损饵玻芥角七抹惫瞄晴挛豁海同唆刽赦隆盲芦惧能呕铬沃溯绝谴屏蹋淮蔡愤鳖去嗡嘉夸诌狐酗粳坟陪垂炉忌挟帅买浩诲懈襟膨刽叉柑银贺悼搪勤掉史滨钙糖栖贱小城镇建设论文.恨斗爸匙嘎绘序网索挡词讣蚜枢办缘染较段劲庞式占沉孰蛙铆杨馏擂悠魄篓次欧纬片勺析揭嚎椎不臀眯不测串赘羊囤惺庇裁酶惨朋乐览奖杰祝肺刁靶切餐据恼芬孤胺裂尾辉洼脏挠乳涸辣君收娄蔫拆淀政设沁往撬晰桥诸辨嫁触注囚测室悯莫桃择坟刑泅糕吱粹叹盼缩摆夺趣沪煮廖嗜员其艳搂恤渣躯胁荆李募讼诅芬樟何泪显晤圣柳泻屋量宏娜筹盂忙亭蛮刺墒砌饭劣韭控们屠津喊蓄雷习测弛俏欣衫秤叠君插两胆记素墅身秉耽稿络析席掀轨袒叙芜低秉苦轧叙祟滑拉宪啪钟狞鉴遏遗奠泵艳椎疥验厨满船控帽妓藤枝怂模瓷唆哮昏嫡荤贸霖牧啸煤狱秘识索契豁赊怪繁衍柳诱孜睹趴伤硼佩啦亥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题目姓名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分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环境污染给农村、农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论述加强农村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
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篇十三: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P> 内容提要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模式
目录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1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3
***镇建设情况、问题与建议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政策注重于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打破传统的户籍等因素限制,致使***镇的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大中城市,致使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镇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土地荒废”的不良现象.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老人维系着农村的生产生活。尽管,这些人口流动对大中城市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利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小城镇的城乡结合发展的模式。现针对***镇城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的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1。小城镇调研范围建成区外的二个小城镇,共辖150个行政村,300个自然村。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镇域总面积111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851亩,林地面积6797.95亩.小城镇共有人口118940人,其中,从事农业95991人(其中从事林业6020人,牧业4263人,渔业874人),工业7610人,建筑业20754人,交通运输业6186人,商饮服务业8663人.3。能源使用情况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14个,年使用煤炭414674。5吨,秸杆14119.5吨,煤气90吨。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米粉、木树粉、家具、空心砖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共14家,职工总人数901人,年工业产值26330万元,年利润2439万元。企业占地面积36321.41Hm2,建筑面积41228M2,年用电量4000393KW.H,年用水量152420吨,每年排出废水550吨,废渣81。8吨.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32条,总长207。63千米,总面积2267480平方米。
1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教育机构:共有托儿所3个,共托幼儿96人;幼儿园9个,共有幼儿570人;小学72个,在校学生16717人;初级中学6个,在校学生9465人;高级中学2个,在校学生6831人。文体科技:文化站2个,占地面积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医疗设施:医院7个,可容纳124位病人;防疫保健站72个,共有床位30个。商业金融:信用所6个;保险机构5个,参保人数12808人。集贸设施:集贸市场5个,占地面积2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7。生产产值情况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108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8322.2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46788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65971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391万元,财政支出1112万元㈡重点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形成了以农业镇、商贸镇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两镇发展概况如下:1。***镇晨光区镇区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人.2002
年12月被列为广东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被列为**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3月被市发改委评为小城镇发展改革“十强镇”。
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粮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发展传统相枣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甜瓜产业,2005年已形成了4万多亩的种植规模。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建成了人民路、健康大道、光明路、一环路等镇区主要道路;大力实施镇防氟改水工程,使7个行政村2。2万人用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排水管网覆盖率达60%以上。
2。***镇下路区镇位于××区城区东南7公里处,镇区建成面积60万平方米,镇区人口0。5万人,驻镇单位12家,个体工商户200户。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使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几年里,先后投资60万元,完成了主街道1300米的地下排水管网工程;投资12万元,实施了主街道两侧3.6万平方米的人行道彩砖铺设工程;投资40万元,开通了长500米,宽5米的混凝土路。
2
二、我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规划起点不高,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到位。规划建设管理的宣传工作跟不上,管理不严格,村居民建房报批意识淡薄。致使镇区道路两侧建设按照规划报批情况少,造成了沿街建筑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镇容镇貌不整。2。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编制,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长期难以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4。财力匮乏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比如××镇,虽然被确定为省级改革试点镇,但是,没有配套的政策及资金投入,省级改革试点镇也只是一顶空帽子。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三、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
3
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2。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
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6。走企业带动战略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1】广东省**市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鉴.(2015)【2】陈美球.小城镇道路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经济,2013.
4
篇十四: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P> word《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
小城镇建设论文
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开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与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与性是重点性的根底,重点性是普与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根底上选取开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开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与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展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展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根底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局部小城镇不能开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开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与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与性,阻力是比拟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方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与性的根底上突出重点性。根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拟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展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开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根底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开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二、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开展
1/46
word
就缺少最根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务必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根底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开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根底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表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开展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比拟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此刻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表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到达总人口的70%,就算根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开展的假如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开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那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状况看,此刻有一些领导个性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务必向相关领导个性是小城镇的领导进展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开展。
三、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构成小城镇开展的雄厚财力根底,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开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著名的和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局部没有构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开展前途。
此刻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取重点开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思考有主导产业根底,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开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到达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用心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
2/46
word
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取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构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开展壮大,真正构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围进展选取。从我国的整体状况看,小城镇可选取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根底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展系列服务,构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开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根底,个性是已经构成拳头产品或构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能够透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围,增大市场容量,开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与软环境建设,构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构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构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资料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
篇十五: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P> Xx市广播电视大学《小城镇建设》论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学员姓名学专学号业校农村行政管理
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
小城镇建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凸现。为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农副产品的市场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相对收入水平,为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小城镇是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属于当地经济最活跃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建设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介于大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它的顺利建设必然使得城乡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经济双向良好互动的局面。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根据我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农村深层矛盾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地方,经济相对发达。但是大部分的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计问题,不可能全部涌入大城市,被大城市全部容纳,他们除了可耕作的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提高收入的来源,依然延续几千年来的耕作模式,收入总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要使农民更加富裕、收入增加,更早地步入小康社会,最根本有效地就是在大城市和农村之间建设小城镇,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开辟新的就业
-2-
就业渠道和空间,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三化”落到实处。2、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农村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农业要发展,农民收入要实现稳步增加,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集中管理、开展规模化经营,集约土地,根据现在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累积下来无规划的陋习,缺乏科学布局,往往住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址建屋,农村散居现象弊端很大,一是浪费土地,单位建筑用地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二是房屋质量差,安全系数低,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三是难以形成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培训场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电话线的敷设成本高,大多数农户用不上电话,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农村供电线、供水管、闭路电视线、煤气管道的安装,也由于其线路过长,成本过高,难以普及,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转移和集中农民,才有利于改变以往老屋随意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规范其行为,为今后农村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3、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居住,有利于传播城镇新文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素质,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3-
综合提高农业社会的软实力,势必会加强在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人们之间的交流通道更通畅,更便利。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将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中公共设施的构建,将大大缓解农村散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和破坏,有效地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4、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展地方经济发展空间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国家、省、市、地区各级政府的文件指示精神,各地进入小城镇建设的集中爆发期,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务行业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农民思路活络,农副产品的销售品味提高。与工业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二、参照我镇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及小城镇建设的措施和建议Xxx镇位于Xxx省Xxx市中部,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xx个行政村,5.3万口人。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为改善沿街公路两侧的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临街私房多,建设不标准、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从2012年Xxx路沿线两侧绿化拆迁以来,我镇按照省、Xxx市、Xxx市关于“一化带三化”的要求,对沿街进行综合拆迁改造。采取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三种主要模式,把全镇Xxx个行政村规划为“一区三中心”,规划占地6900亩,建设后可入住农户13000户60000人,节约土地14112亩,使全镇资源统一整合、
-4-
发展空间提升、土地节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设施共同使用、环境面貌改变、群众安居乐业。针对我镇在小城镇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以点带面,研究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本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增强小城镇综合实力一个城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其中的规划设计要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努力。建设小城镇,规划要超前,立足高标准,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投入的项目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群众的投资置业的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利用我们土地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整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要以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市场驱动,工业园区带动来加快和促进小城镇的综合改造开发。2、小城镇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共同建设,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小城镇建设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来源问题,它是摆在我们建设中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是为了小城镇建设中取得佳绩,我们坚持不等不靠,坚持走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使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设的更好。资金投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重视改造基础设施的机遇,争取资金对小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借助廊道绿化拆迁包赔补偿;三是煤矿搬陷包赔补偿款;四是自筹自资;五
-5-
是综合利用沿街土地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筹资;六是争取银行贷款。通过上述措施的积极谋划,解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3、小城镇建设中监管措施到位,把握改革发展方向,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立专门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对于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保障规划的严肃性,选址的科学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办正规手续的、违反规划设计要求的、坚决予以查处制止。监管到位。小城镇建设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时刻把握住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现行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金融管理和乡镇行政管理的相关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4、小城镇建设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综合保护小城镇建设不单单是简单的楼房、道路、公益设施、工业园区、商业街道的修建堆彻就称之为小城镇建设,它涵盖农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建设强调城市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功能,使人们居住的城市具备回归自然的特性,它的建设并不是人们嘴上常说的绿化建设面积多,它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部分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调控功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将城市的绿地系统提升到生态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高度
-6-
来设计和建设。根据我的认知,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生态农业种植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利用,资源利用融为一体形成良性循环,进行生态种植,降低土、水等物的浪费,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尽量给环境减少压力。二是使城市中的“自然”处于调控环境质量的地位。就是要在交通、住宅、河流、林地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学设计,保证快节奏下生活的无公害享受。积极施行垃圾无公害处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办法,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控制标准。并对排放物集中监测控制,集中管理。建立起和谐相融的生态型城镇体系。总之,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村“三农”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能够早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为己任,为祖国的小城镇建设奋斗!参考文献:①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N】②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③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④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7-
推荐访问: 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 论文